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2篇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2篇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适用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道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米量物体的长度;2. 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并能够相互换算;3. 能够运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1. 一张米和厘米换算的示意图;2. 一些物体,如铅笔、书、椅子等,用于实际测量;3. 学生测量用的尺子。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物体,如铅笔、书、椅子等,问学生这些物体的长度可以如何用来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引入米和厘米向学生展示米和厘米的示意图,解释米是长度的单位,厘米是比米小的单位。

告诉学生1米等于100厘米。

步骤三:认识米用米量向学生展示一段长约1米的绳子,并让学生用米量绳子的长度。

鼓励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米的长度。

步骤四:认识厘米用米量给学生展示一段长约1米的绳子,并让学生用尺子测量绳子的长度,告诉学生这个长度是100厘米。

步骤五:实际测量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如铅笔、书、椅子等,并记录下测量结果,保留到下一步使用。

步骤六:练习相互换算让学生分别用米和厘米表示测量结果,并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练习。

例如,如果学生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为80厘米,让他们计算出这个长度是多少米。

步骤七:小结向学生强调米和厘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巩固性练习。

教学延伸:1. 引入其他长度单位,如千米和毫米,并进行相互换算的练习;2. 制作长度测量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并进行实际测量。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名称:认识钟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钟上的数字表示的时间;2.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时钟图案,判断和描述时间的概念。

教学重点:1. 识别和理解钟上的数字表示的时间;2. 判断和描述时间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根据具体的时钟图案,判断和描述时间的概念。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让学生掌握使用米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米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的基本概念。

2. 米尺的使用方法。

3. 物体长度的测量。

4. 估测物体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尺的使用方法,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米尺的使用方法。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巩固米尺的使用方法。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准备1. 米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2. 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如书本、桌子、椅子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教学设计稿。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表示这些物体的长度呢?引入米作为长度单位。

2.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讲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的关系。

3. 米尺的使用方法:讲解米尺的结构,示范如何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引导学生总结米尺的使用方法。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5. 估测物体长度: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估计它们的长度,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七、课堂练习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米尺的使用方法和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2. 互相检查:学生相互检查练习题的完成情况,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米尺的使用方法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技巧。

2.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米为单位测量长度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如书本、桌子、椅子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知道1米有多长。

2.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米”作单位进行表达。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量物体长度。

2.难点:灵活运用“米”进行长度单位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米尺、直尺、绳子、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如书本、铅笔、课桌等)。

2.学生用具:米尺、直尺、绳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根长度为1米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比划1米有多长。

2.学习“米”的概念(1)教师展示1米长的直尺,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比划1米有多长。

(2)学生尝试用1米长的直尺测量课桌、书本等物体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3.学习用米量物体长度(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强调测量时要注意的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帮助,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4.实践活动(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并记录长度。

(2)学生分享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多少米?同学们能想办法测量出来吗?(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并实施测量。

(3)学生分享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用米尺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观察生活中的长度单位,思考如何将长度单位应用于实际生活。

2.课后实践:(1)与家长一起测量房间长度和宽度,计算房间面积。

(2)观察并记录身边物体长度的变化,分析原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合作,让学生初步建立了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了用米量物体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米用米量(5篇)

认识米用米量(5篇)

认识米用米量(5篇)认识米用米量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新授1.认识米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

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

(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

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2.用米量(1)实际体验。

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米的概念和用米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用米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这个操作将演示用米量的基本原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用米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学会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举例: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测量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1)量感的建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尤其是1米的量感是一个难点。
举例:通过多种方式,如让学生走1米、比较1米与常见物体长度等,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米和用米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或是测量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度测量的奥秘。
3.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设计问题解决环节,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认识米、用米量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培养学生能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准备:1. 米尺2. 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特点。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讲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讲解测量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体验测量的过程。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发放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2.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并与同学分享。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米”的概念和长度测量的方法。

2. 教师强调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2. 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长度单位的应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实践活动在“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长度单位“米”的理解,并培养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确保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案标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米的概念和基本用途。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来量度长度。

3.学生能够运用米的概念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教学准备:1.米和米尺模型。

2.绘图纸和铅笔。

3.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5分钟)1.教师出示米和米尺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揣摩。

2.教师提问:米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引导探究:(10分钟)1.教师解释米的概念和基本用途,例如: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用于量度长度。

2.教师出示一张绘图纸,并绘制一条线段,让学生猜测这条线段有多长。

随后,教师用米量尺正确测量这条线段,并把结果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和讨论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巩固训练:(15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用米进行计算和求解。

例如:书桌的长度是多少米?教室的长方形地板有多长米?2.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假设一根木棍的长度是2米,现在需要切成10段相等的长度,每段有多长米?展示分享:(5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拓展活动:(10分钟)1.教师提供更多关于米的有趣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2.学生可以组成小组,通过测量和计算不同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模拟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用处。

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培养了学生运用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下次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小组探索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如测量身高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米”的用法。
3.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明家的客厅大约有多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哪些?”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1米等于多少厘米?”,“用米量一个物体需要哪些步骤?”等。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3.通过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案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和用法,能够用米量物体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计算。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结合实物演示、操作实践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也要注重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测量身高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认识米用米量》的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的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米这一长度单位,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难点: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长度单位,谁能告诉我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分米、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米”这个长度单位。

2.探究新知(1)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谁能用身边的物品表示1米?生:可以用尺子、直尺、绳子等表示。

师:那我们就用尺子来表示一下1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找出1米的长度,并用手指比划一下。

(2)认识米尺师:我们刚才用尺子表示了1米,但是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使用米尺。

请大家观察一下米尺,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生:米尺上有刻度,每个刻度表示1厘米,1米有100个刻度。

师:对了,米尺上的刻度表示长度,1米就是100厘米。

(3)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尺,我们就用米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师:请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生1:我们测量的是铅笔,长度是15厘米。

生2:我们测量的是书本,长度是20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课桌,长度是1米。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米尺放在物体的一端,让米尺的零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沿着物体的方向将米尺平移,直到另一端,读取物体长度。

3.巩固练习师:现在请大家用米尺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生:测量身高,记录结果。

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看看谁的身高最高?生:交流身高,找出最高者。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米用米量”,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了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教案第一章:认识米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米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和单位换算。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和运用。

1.2 教学内容米的长度概念:介绍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定义。

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介绍米与厘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距离等。

1.3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展示米尺和米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米的长度和重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米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房间长度等。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米的长度和单位换算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米的理解和运用。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米的长度概念和单位换算问题。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米进行长度测量和描述。

第二章:用米量长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米量长度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不同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和选择。

2.2 教学内容米尺的使用:介绍如何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其他长度测量工具:介绍卷尺、测绳等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选择。

测量实践: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桌子的宽度等。

2.3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米尺和其他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问题解决: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计算教室的面积等。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尺和其他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测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三章:用米量面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米量面积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米进行面积测量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不同面积测量工具的使用和选择。

3.2 教学内容平方米的概念:介绍平方米作为面积单位的概念和定义。

面积测量工具:介绍平方米测量板、尺子等面积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选择。

测量实践:进行实际的面积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面积、桌子的面积等。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米与日常生活中计量长度的关系。

2. 培养学生使用米尺量物体的能力,发展测量和估算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米尺的使用方法。

3. 物体长度的测量和估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长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场景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

2.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和总结米尺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米尺、绳子、卡片、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把米尺,若干绳子、卡片、实物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根绳子,提问:“这根绳子有多长?”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我们通常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来计量绳子的长度。

二、学习米作为长度单位(10分钟)1. 教师介绍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米与日常生活中计量长度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长度可以用米来计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学习米尺的使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量物体,边示范边讲解米尺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米尺量物体,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汇报测量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物体长度的测量和估算(10分钟)1. 教师提出测量任务,如:“请用量尺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2. 学生分组测量,并进行估算。

3. 各组汇报测量和估算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米尺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认识米用米量_小学二年级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_小学二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以及使用米作为量度食物的单位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米,容器,量杯等2.学生准备铅笔和纸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单位来量度食物?”2.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带领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米是如何被用来量度食物的。

二、呈现(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米,让学生对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教师向学生介绍米作为量度食物的单位,并指出我们可以用米来量度谷物、米饭等。

3.引导学生将米倒入一个容器中,并提醒学生观察容器中米的数量。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当我们说一个杯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碗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袋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箱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当我们用米作为单位量度食物时,我们是在说米的数量。

四、拓展(20分钟)1.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练习题,并让学生用米作为单位计算每个题目的答案。

2.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检查彼此的答案。

3.每个小组代表可以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答案,并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的方法。

2.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确认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六、作业(2分钟)1.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引导和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使用米进行量度时存在一些困惑,他们很容易混淆量杯和容器中的米的数量。

下次教学中,我会增加更多的实物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年级数学二年级数学上:《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二年级数学二年级数学上:《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二年级数学二年级数学上:《认识米、用米量》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米的概念,并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2. 学习使用米作为长度的单位进行测量3. 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长度教学重点:1. 认识米的概念和使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2.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教学难点:1. 使用米进行测量时注意测量的准确性2. 培养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具2. 不同长度的物体,如纸张、铅笔等3. 卷尺或尺子等测量工具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提问学生哪个物体较长/较短。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物体的长度。

- 引导学生猜测并回答,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比较物体的长度。

Step 2: 认识米的长度(10分钟)- 准备一把米尺并向学生展示。

- 解释米的概念以及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 让学生触摸和感受米尺的长度,并观察米尺上的刻度。

- 引导学生将米尺放在不同物体的旁边,比较其长度。

- 让学生总结出使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即将物体与米尺长度进行比较。

Step 3: 用米量物体的长度(15分钟)- 给学生发放一张纸张和一支铅笔,并要求他们测量纸张和铅笔的长度。

- 指导学生将纸张和铅笔放在米尺旁边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 让学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应该如何改正?Step 4: 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15分钟)-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个卷尺或尺子,并让他们在教室中找到不同物体进行测量。

- 引导学生使用卷尺或尺子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 让学生互相检查测量结果,并讨论是否准确。

如不准确,应该如何进行改正?Step 5: 总结与小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使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使用米进行测量的场景。

- 提醒学生使用米这个单位来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进行实际测量的练习。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_小学二年级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_小学二年级教案

教案主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米的概念及其常见用途,并学会使用米量单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测量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米,学会使用米量单位。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使用米量单位。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2.米、量杯、刻度尺等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常见的食物,如面包、饼干、米饭等,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食物的特点。

2.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米饭,并问学生米饭是由什么做成的。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碗饭,并告诉学生这是由米煮成的。

引导学生思考米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老师出示米的图片,并告诉学生这是米,它是一种粮食,是人们常吃的食物。

引导学生了解米的特点和用途。

3.老师向学生介绍米的量杯和刻度尺,并解释这些工具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模仿示范,使用米量杯和刻度尺测量一些米的量。

三、讨论和实践操作(20分钟)1.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一些实践操作活动,如测量一杯米需要多少克、多少毫升,将一些米倒入量杯并比较不同杯里的米的重量和体积等。

2.老师鼓励学生合作小组进行讨论,用米量单位表示一碗米饭、一杯米等。

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交流讨论。

3.老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介绍米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四、小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学会了使用米量单位,并了解了米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2.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米的作文,并带来下节课分享。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朗读,并进行互相评价和改进。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取一种粮食(如小麦、玉米等),了解并介绍这种粮食的特点、种植和加工过程。

3.学生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物品,用米量单位表示它们的重量或体积。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长度和长度的量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

他们在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如“长”、“短”、“高”、“低”等,但将这些概念转化为数学概念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米”的意义,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米”的理解。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如直尺、铅笔、书本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米”的道具,如米尺、米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长度单位吗?它们是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米”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米”的概念,解释“米”的意义。

展示米尺、米袋等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同时,讲解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如量尺、量棍等。

《认识米用米量》的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的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长度之间的联系。

2. 学会用米作量具,测量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的长度单位概念。

2. 米与实际物体长度的对应关系。

3. 测量工具——米尺的使用方法。

4. 测量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米的长度单位概念,米尺的使用方法。

难点:米与实际物体长度的对应关系,测量实践活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米尺、教科书、PPT。

2. 学具:每人一把米尺,若干实际物体(如书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教科书,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上的米尺图案,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和米尺的兴趣。

2. 教学米的长度单位:(1)教师介绍米的长度单位,讲解米与实际物体长度的对应关系。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米尺测量教科书的长度,体会米的长度。

3. 米尺的使用方法:(1)教师示范米尺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4. 测量实践活动:(1)教师提出测量任务,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米的长度单位和米尺的使用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如让学生课后测量家里的家具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用米尺测量家里的家具长度,记录并写在日记本上。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 实践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测量准确性、操作规范性以及结果记录的完整性。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关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二)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二)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知道米的种类及其区别,了解米的营养成分。

2.掌握用米的量的计算方法,了解米的计量单位。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米的种类及用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用米的量的计算方法,时刻注意用米量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米饭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探讨不同地区用米制作的食物,引导学生思考米的重要性。

2. 学习内容讲解(1)米的种类及区别向学生介绍大米、小米、糯米等米的种类,讲解它们的区别和不同用途。

介绍各种米的营养成分,表明米是一种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食物。

(2)用米的量的计算方法第一步:认识米的计量单位。

讲授米的计量单位,如千克、克、斤、两、杯等,明确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步:了解烹调中米的计量单位。

讲解在烹调中米的计量单位通常是杯、勺,给出化杯和化勺的方法和比例,同时给学生几个常见的烹调量如:米饭、糯米、小米粥、粥等。

第三步:根据不同米饭制作过程计算用米量。

以米饭为例,讲解用米量的计算方法。

通过讲解米饭的制作流程,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用饭的人数和容器大小来计算用米量的方法。

3. 练习环节根据上述三个步骤,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于米和用米量的掌握程度。

例如:1.如果要用2杯米煮小米粥,需要多少水?2.每个人要吃1.5杯米饭,3个人用多少米?3.如果要做300g的糯米,需要多少水?4. 课堂小结环节对米的种类及区别、用米的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的餐饮生活中正确使用米,以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四、教学延伸及拓展在米课程中,除了米的种类和用量计算,还可以拓展米饭的制作方法,教学学生如何煮出香气扑鼻、口感丰富的米饭。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米饭和其他食材的搭配,烹饪出美味佳肴,让学生体会饮食文化的丰富性。

五、教学评估通过设计的练习题和课堂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教案

《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培养学生用米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测量技巧。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二、教学内容1. 米的基本概念2. 米与厘米、毫米的关系3. 测量工具的使用(尺子、卷尺等)4. 实际操作:用米量物体的长度5. 总结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基本概念,能够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的关系,熟练使用测量工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米的长度。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米尺、卷尺、物体(如书本、桌子等)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练习本3. 教学场地:教室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工具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吗?2.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米与厘米、毫米的关系。

3. 示范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测量。

4. 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测量误差。

5. 总结测量结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测量心得。

七、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测量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 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完成练习题。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用米量家里的某个物体,记录测量结果。

2.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对米的长度有更深刻的认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2.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测量技巧的提高。

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对方的测量成果,给出建议。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2《认识米和用米量》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2《认识米和用米量》优秀教学案例
5.通过对长度单位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家庭、学校、公园等,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各种物体的长度,引发他们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小红的家门是多少米高?”“学校操场的长度是多少米?”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情境为导入,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长度,从而引发他们对长度单位的兴趣。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尺的作用,进一步理解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4.实践操作导入: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让他们用米尺量一下教室的长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
1.介绍长度单位“米”: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明确米尺的用途。
2.学习米尺的使用方法:讲解米尺的量程、刻度等,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3.长度比较: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长度比较,如长短、多少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分层次提问: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思考中得到提高。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问题反思: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提高解题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和用米量》练习课
下面的教学片段是针对新课之后的练习中反馈回来的问题而备的一节操作性教学的课,在教学中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成长,我认为较成功地完成了操作。

这是我第三次带二年级的这一刻,对比去年讲的这一课,今年我对学生了解得更细,对教材挖的更深了,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更贴近实际情况。

所以课堂教学的情景才依然历历在目,现在我把教学片段写出来让大家共享一下。

片段一:那是我第一次面对二年级这么小的学生讲课,而且第一单元就是《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面对只有9名学生的班级,我觉得手把手交一定没问题。

结果大失所望。

一、1米有多长?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有什么?
生:厘米和米。

师:那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
生1:一厘米这么长。

(边说边用手比划出大约一指宽)一米这么长。

(也是边说边用双臂打开约一米长)
生2:我和他一样。

生3:1米=100厘米。

学生们都很兴奋的互相比划着。

二、那些物体的长都要用米作单位?
师:我们已将知道量较长的物体要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那些物体的长可以用米作单位?
生1:黑板、教室、操场、大树,好多呢!
师:好,还有什么?
生2:大楼的高,门的高,道路的长
师:很好。

我们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说的更清楚准确。

师生:黑板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操场的长和宽,大树的高,等等都要用米作单位。

三、量一量
师:我们就想办法来量一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长和宽吧。

生:我来量,让我量。

师:(我就选了三个不错的学生配合我开始量,其他学生观察。

)生1拿着尺子的两刻度一端对准黑板的左下角,生2拉尺子的另一端,生3读数。

生2:尺子不够长.
师:那就拿粉笔做个标记接着量呀,
生2:哦,(做标记,写上3米)生1把你那头在对住这个点。

生3:现在是差一点就一米了,
生:那就是4米了。

后来我嫌他们量起来太慢就越俎代庖,为他们量了教室的长和宽,他们在一旁搭把手或观察。

片段二:这是我第三次面对二年级的学生讲课,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已经比较熟,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

面对又是相处一年的18名学生的班级,我觉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我意想不到问题。

果然不出我所料:
一、1米有多长?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有什么?
生1:有尺子。

师:尺子呢是测量的工具,而不是长度单位。

生2:厘米和米。

师:那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
生:一厘米这么长。

(边说边用手比划出大约一指宽)一米这么长。

(也是边说边用双臂打开约一米长)
生1:1米大约有我们伸开的两只手臂那么长。

生2:1米的长到我的下巴。

生3:1米的长有墙壁这个地方这么高。

生4:黑板的宽是一米。

学生们都很兴奋的互相比划着。

师:同学真行!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感受1米的长度。

三、那些物体的长都要用米作单位?
师:我们已将知道量较长的物体要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那些物体的长可以用米作单位?
生1:黑板、教室、操场、大树,好多呢!
师:我们应该这样说更好,黑板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操场的长和宽,大树的高,都要用米作单位。

还有吗?
生2:大楼的高,门的高,道路的长
师:很好。

我们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说的更清楚准确。

四、量一量
师:我们就想办法来量一量黑板,教室的长和宽吧。

先说说怎么量?尺子不够长怎么办?
生1:我们分组量,男生一组女生一组。

师:可是我们两个尺子不一样长,选哪个合适呢?
生2:尺子短的两黑板,长的量教室。

(学生分好组就开始测量,而我呢则维持人多工具少带来的分配不均的问题。

)生3:我们想借你的绳子用一用?量量教室有几个绳子的长,再量绳子有多长,加起来就是教师的长。

师:你的方法很不错嘛,给你吧。

男生:我们量出来黑板的长比2米长80厘米比3米短20厘米,应该怎么说呢?
师:这时我们就看接近几米就说大约几米。

男生:那就是大约3米。

可是量宽我们够不着,老师你上课已经给我们量过了宽大约1米。

(学生把尺子拉斜了。


师:测量我们沿着墙根不容易拉斜,那样就不是教室的长或宽了。

也可以在外面量。

女生:教室的长是95米,不对,95厘米,也不对,老师这个怎么看呢?是多少呀?
师:先看有几米,再看多出来的接近一米就再加一米。

女生:那教室的长大约8米。

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练习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结合本人的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实况,对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感想: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课堂走进生活
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
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但是我们的学生却经历不足。

学生的不同,自我的成长使得这一课出现不同的情况。

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用尺子量,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

是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要用数学。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见创新是教学的升华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学生是具有自主学习本能的主体,又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掘和培养。

如本课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感受和运用新知,是使学生不受压抑、不受限制的表现自我。

如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尺子测量而想出用绳子量,然后再量绳子的长度的作法,教师表现为惊喜,学生又说出量法,虽然测量时后来的结果出现了不会读的情况,但鼓励学生去量,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让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与展示。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集思广益,让学生集体的智慧相碰撞,使之“喷”出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设计开放的课堂,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