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案-第一章--集合[8份教案]

合集下载

中职数学集合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教案

第课时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教学目的:理解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并能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知识点:1.集合(1)集合的定义:某些指定对象的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合.(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如{a,b,c};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格式为:{x| P},其中x 表示元素的一般形式,P表示元素满足的特定的条件.如:==x y y y x y y{,)注:(I)要注意“且”、“或”(II)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1{2+|2xA;}1y=x+x=xyB;=xy|={2+2+x=xyC;{(1,2)}与{1,2}.=xy2}1+|),{(2+如(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x2-1=0};(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1,3,5,7}.(3)性质(集合的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I)确定性:任何元素a要么在集合A中,记作a∈A;要么不在集合中A,记作a∉A.如老年人不能构成一个集合.(II)互异性:不写{1,1,2,3}而是{1,2,3},集合中元素互不相同,(III)无序性:{1,2,3}={3,2,1}.如下列对象可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A)某班的高个子同学(B)年轻人(C)其倒数很大的数(D)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实数(4)集合的分类:①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空集.②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如数集{y|y=x2},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x,y)|y=x2}表示开口向上,以y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如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集可表示为 (D )(A ){x=0,y=0} (B ){0 , 0} (C ){(x ,y)|x 2+y 2=0}(D ){(x,y)| xy = 0}2.常见的几种数集的表示符号: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A a ∈∉或4.集合与集合的关系:①子集:若对任意A x ∈都有则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B A ⊇⊆或 ; C A C B B A ⊆⇒⊆⊆,②真子集:若B A ⊆,且存在A x B x ∉∈00,但,则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B A ≠⊆且”]A B ,B CA CB A ⊆⇔A B A B⊂⎧⎪⎨=⎪⎩≠ ③B A A B B A =⇔⊆⊆且对任何集合A 有A ⊆φ,若φ≠A 注意:区别∈与、与⊆、a与{a}、φ与{φ}、{(1,2)}与{1,2}、{0}与Φ5.子集的个数若12{,,,}n A a a a =,则A 的子集个数、真子集的个数、非空真子集的个数分别为2n 个,2n -1个和2n -2个. 如:{x |x ∈N 且x<4}有多少个非空真子集?(二)主要方法: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三)例题分析例1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1)0 {0} ∅ {0} ∅ { x|x 2+1≤0 }(2){ a } { a, b, c } {1} {x| x 2=1} 0.5 Q(3)N * Q Q R R Z例2 写出集合{1,2,3}的所有子集.解:Φ、{1}、{2}、{3}、{1,2}、{1,3}、{2,3}、{1,2,3}.例3 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 )φ={x|x+1=x+2} (B ) 如果A B ,则B A ⊆(C )3∈Q + (D ){x|x>1}{x|x>2}2.集A={(x,y)|x 2+y 2=1};集B={(x,y)|x 2+y 2≤1},则A 、B 的关系是 (A )(A )A B (B )B A (C )A=B (D )A<B3. 已知2{1}P y x ==+,2{|1}Q y y x ==+,2{|1}E x y x ==+,2{(,)|1}F x y y x ==+,{|1}G x x =≥,则 (D )()A P F = ()B Q E = ()C E F = ()D Q G =解法要点: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例4 若M={x|x>3.14},m=π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A ){m}M (B )m ∉M (C ){m}∈M (D ){m }< M(四)综合应用:例1 已知A={1,x 2},B={1,3, x}且A B ,求x 的值.解 因为 A B , 所以x 2=3或x 2=x当x 2=3时, x =3±;当x 2=x 时 , x=1或x=0经检验得:x=0或x =3±满足是题意.思考1、已知M={x|-2<x< 6},N={y| a<y<a+2},且N ⊆M ,求 a 的取值范围. 思考2:已知集合{1,2}⊆A {1,2,3,4,5},求符合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 例2 设全集U=R ,M=11{|,}24x x k k Z =+∈,N=11{|,}42x x k k Z =+∈,则M 与N 的关系是 (C )(A )M=N (B )M N (C )M N (D )MN =∅(五)归纳小结:1.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不要忘记“φ”的考虑;3.子集个数问题;4.含参问题常用转化思想或数形结合求解.(六)同步练习:1. 数0与空集φ的关系是 ( D )(A )0φ∈ (B )0φ= (C ){0}φ= (D )0φ∉2、下列集合不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是 ( A )(A )不等式 | x | <1 的解集 (B ){x| x< 10且x ∈N }(C ){(x,y)|x+2y=10且x 、y ∈N } (D )大于-10小于2的整数集3、在下各式中:①1∈ {0,1,2} ②{1}∈{0,1,2} ③{0,1,2}⊆{0,1,2} ④φ{0,1,2} ⑤{0,1,2}={2,1,0},其中错误的个数是 ( A ) (A )1 (B )2 (C )3 (D )44、下列集合,其中一个不同于其它三个的是 ( B )(A ){1} (B ){x=1} (C ){x|(x-1)2=0} (D ){x| | x-1|=0}5、以下集合中,元素恰为2个的集合是 ( A )(A ){x|x 2-3x+2=0}(B ){ x 2-3x+2=0} (C ){x 2-3x+2}(D ){ x 2-3x+2>0}6、设集合A={x|x>0},B={x|x<1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B )(A ){0}A B (B )φA B (C )A B (D )B A =φ7、非空集合A={x|2a+1≤x ≤3a -5},B={x|3≤x ≤22},则能使A ⊆B 成立的所有实数a的集合是 ( B )((A)){a|1≤a ≤9} (B ){a|6≤a ≤9} (C ){a|a ≤9} (D )∅8、若P={x|x ≤3},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A ){a}P (B )a ∉P (C ){a}∈P (D ) a P9、若集合B A ax x B x x A ⊇====若},1|{},1|||{,则实数a 的值是 ( D )(A )1 (B )-1 (C )1或-1 (D )1或0或-110、M={1,2,3,4,5},P={x|x=ab ,a 、b M ∈且b a ≠},P 的真子集个数 ( B )(A )210个 (B )210-1个 (C )25-1个 (D )25个11、全集I={1,2,3,4,5},A={1,5},则I A 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 D )(A )3 (B )6 (C )7 (D )812、设集合2{1,3,},{1,},,A x B x B A ==⊆若则实数x 允许取值个数有 ( C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13、已知A={x|-2<x<7},B={x|x<a},满足A ⊆B 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7a ≥.14、已知2{|2530}M x x x =--=,{|1}N x mx ==,若N M ⊆,则适合条件的实数m 的集合P 为1{0,2,}3-;P 的子集有 8 个;P 的非空真子集有 6 个 15、已知集合A 满足:{0,1}A ⊆{0,1,2,3,4},则符合条件的A 共有 7 个.16、已知集合A ={-1,3,2m -1},集合B ={3,2m },若B ⊆A,则实数m = 1智力题:1 若集合A=2{|10,}x x ax x R ++=∈,集合B={1,2},且A B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 (1)若A φ=,则240a ∆=-<,解得22a -<<; (2)若1A ∈,则2110a ++=,解得2a =-,此时{1}A =,适合题意; (3)若2A ∈,则22210a ++=,解得52a =-,此时5{2,}2A =,不合题意; (4){}1,2A =不可能. 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2,2)-.第 课时教学内容:集合的运算教学目的:理解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的概念,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 教学重点:集合的运算教学过程:(一)集合运算:1.有关概念(1)交集:A ∩B={ x| x ∈A 且x ∈B}---公共部分(2)并集:A ∪B={ x| x ∈A 或x ∈B}---所有部分(3)全集:如果集合S 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 表示.(4)补集:U A ={ x| x ∈全集U 且x ∉A}---剩余部分 (图表型)A ⋂B A ⋃BU A 2.常用运算性质及一些重要结论(1)A B B A A AA A ===φφ (2)AB B A A A AA A ===φ (3)U A C A A C A U U == φ(4)B A B B A B A A B A ⊆⇔=⊆⇔=(5))()()()()()(B C A C B A C B C A C B A C U U U U U U == (6))()()()(B A Card B Card A Card B A Card -+=(二)方法:韦恩示意图, 数轴分析.(三)知识应用:1、基础题:例1设U={1,2,3,4,5,6,7,8},A={3,4,5},B={4,7,8},求C u A ,C u B ,(C u A) (C u B),(C u A) (C u B),C u (A B) , C u (A B).解:C u A={1,2,6,7,8};C u B={1,2,3,5,6}(C u A) (C u B)= C u (A B)=1,2,6}A B A B A(C u A) (C u B)= C u (A B)={1,2,3,5,6,7,8}例2 (1)已知A={(x,y)| 4x+y=6},B={(x,y)|3x+2y=7}求A ⋂B .(2)已知全集U=R ,集合{|12},{|0}A x x B x x =-≤≤=>,求,AB A B ,U A U B ,()U A B ,()U A B ;观察上述问题,可得出什么规律?解(2)A B ={|1}x x ≥-,{|02}AB x x =<≤ U A U B {|1}x =<-,()U A B {|1}x =<-,()UA B ={|02}x x x ≤>或 注 德莫根法则---U A U B =()U A B ,U A U B =()U A B 练习、已知A={x | x 2-4<0},B={x | x 2-4x+3≥0},且全集I=R ,求U A U B 、()U A B . 分析:A={x|-4<x<4}, B={x|x ≥3或x≤1}.2、综合题讲解例1 设全集{}|010,U x x x N *=<<∈,若{}3A B =,{}1,5,7U A C B =,{}9U U C A C B =,则A ={}1,3,5,7,B ={}2,3,4,6,8.解法要点:利用文氏图.思考1、如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图表型)(A )(M ⋂P )⋂U S (B )(M ⋃P )⋂US (C )(M ⋂P )⋂S (D )(M ⋂P )⋃U S 思考2、已知全集U={0,-1,-2,-3,- 4 },集合M={0,-1,-2},N={0,-3,-4},则 {-3,- 4}= (数字型) (A )M ⋂N (B )M ⋂N (C )M ⋂N (D )M ⋃N思考3、集合M={x| 0<x<2},集合N={x|x 2-2x-3<0 },集合M ⋂N = (数集型)(A ){x|0≤x<1} (B ){x|0<x<2} (C ){x|0≤x ≤1} (D ){x|0≤x ≤2}一般结论:用数轴表示集合,有利于集合的运算.思考4、已知全集I=N ,集合A={x| x = 2n,n ∈N},B={x| x= 4n,n ∈N},则有( )(A )I=A ⋃B (B )I=A ⋃B (C )I=B ⋃A (D )I=A ⋃B (关系型)一般性结论:如B ⊆A ,则有U=B ⋃A例2 知全集32{1,3,2}S x x x =--,A={1,21x -}如果}0{=A C S ,则这样的实数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x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0{=A C S 是两层含义:A S ∉∈00且解:∵}0{=A C S ∴A S ∉∈00且,即322x x x --=0,解得1230,1,2x x x ==-=当0=x 时,112=-x ,为A 中元素;当1-=x 时,213x S -=∈;当2x =时,213x S -=∈.∴这样的实数x 存在,是1x =-或2x =.另法: ∵}0{=A C S ∴A S ∉∈00且,3A ∈,∴322x x x --=0且213x -=,∴1x =-或2x =.(四)归纳小结:1.用数轴、文氏图解题;2.可与不等式、方程、几何结合.(五)同步练习:1、已知A={(x,y)| 4x+y=6},B={(x,y)|3x+2y=7}求A ⋂B . 答案: {(1,2)}2、已知全集U={x|x<2},A={x| -1<x<1},求U A .答案:{|112}x x x ≤-≤<或 3、已知全集U=R, {|02},{|11}A x x B x x =≤≤=-<<,求,A B A B ,U A U B ,()U A B ,()U A B 答案:{|12},{|01}A B x x A B x x =-<≤=≤< U A U B =()U A B ={|12}x x x ≤->或,()U A B ={|01}x x x <≥或4、设全集U={-2,-1,0,1,2,3,4 },M={-2,0,2,4},P={0,1,4},U P U M = ( C )(A ){-2,-1,1,2,3} (B ){-2,0,1,2,4} (C ){-1,3} (D ){0,4}5、已知集合=⋂<--=<=N M x x x N x x M 则集合},032|{},4|{22 ( C )(A ){2|-<x x } (B ){3|>x x } (C ){21|<<-x x }(D ){32|<<x x }6.已知集合{}|31A x x =-≤≤,{}2B x =≤,则A B =确良 ( A )(A){}|21x x -≤≤ (B){}|01x x ≤≤(C){}|32x x -≤≤ (D){}|12x x ≤≤7、设U 为全集,B A U ,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C )(A )U A U B (B )B B A = (C )U A B φ=()(D )U A B φ=() 8、设M N ,则必为空集的是 ( A ) (A ))(N C M U (B )()U C M N (C ))()(N C M C U U (D )N M9、设全集U={1,2,3,4,5},A 、B 为U 的子集,若}2{=B A ,(A U )B={4},(A U ) (B U )={1,5},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C )(A )B A ∉∉3,3 (B )B A ∈∉3,3 (C )B A ∉∈3,3 (D )B A ∈∈3,3 10、不等式组⎩⎨⎧>+>03,42a x x 的解集是{x |x >2},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B )(A )a ≤-6 (B )a ≥-6 (C )a ≤6 (D )a ≥611、设M={y|y=2x },N={y|y=x 2},则 ( D )(A ){(2,4)M N =(B )M=N (C ){(2,4),(4,16)}M N = (D )M N12、全集I={2,3,a 2+2a -3},A ={|a +1|,2},A ={5},则a = ( D )(A )2 (B ) –3或者1 (C )-4 (D )-4或者213、集A ={x |x ≤1},B ={x |x >a },如果A ∩B =Φ,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B )(A )a >1 (B ) a ≥1 (C ) a <1 (D ) a ≤114、集合A ={y|y=x 2+1},B ={y|y=x +1},则 A ∩B = ( D )(A ){(1,2),(0,1)} (B ){0,1} (C ){1,2} (D )),1[+∞15、设集合,},,1{},,2,1{2A B A a B a A === 若则实数a 允许取的值有 ( B )(A )1个 (B )3个 (C )5个 (D )无数个16设集合{1,2}A =,则满足{1,2,3}A B ⋃=的集合B 的个数是 ( C )(A )1 (B )3 (C )4 (D )817、设T ={(x ,y )|ax +y -3=0},S ={(x ,y )|x -y -b =0}.若S ∩T ={(2,1)},则a =____,b =____.18、{}2|30A x x x a =-+=,{}|40B x x =-=,且A B φ≠,求a 的值.答案:a=-419、已知集合A={a,a+1,-3},B={a-3,2a-1,a 2+1},若A ⋂B={-3},求a 的值.答案:a=-1思考:集合A ={y |y =x 2+1},B ={y |y =x +1},则 A ∩B = (D )(A ){(1,2),(0,1)} (B ){0,1} (C ){1,2} (D )),1[+∞第课时教学内容:简易逻辑教学目的:了解命题的概念和构成,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充要条件教学重点:充要条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命题及其真值(1)对一件事情进行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2)命题真值:若P是真命题,则命题真值为1,记为P=1;若P是假命题,则命题真值为0,记为P = 0 .2、逻辑联结词(1)基本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3、条件命题:p→q ;当p=1,q=0时,p→q = 0,其它为真;4、命题的四种形式:(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于是四种命题的形式为:注:对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2)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命题“若p则q”为真,记作p⇒q;“若p则q”为假,记作“p q”.(2)充分与必要条件:①如果已知p⇒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而q是p的必要条件.②如果既有p⇒q,又有q⇒q,即p⇔q,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二、知识应用例1写出由下述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并指出所构成的这些复合命题的真假.(1)p:9是144的约数,q:9是225的约数.(2)p:π是无理数,q:π是实数解(1)p或q:9是144或225的约数;p且q:9是144与225的公约数,(或:9是144的约数,且9是225的约数);非p:9不是144的约数.∵p真,q真,∴“p或q”为真,“p且q” 为真,而“非p”为假.∵p假,q假,∴“p或q”与,“p且q” 均为假,而“非p”为真.(2)p或q:π是无理数或实数;p且q:π是无理数且为实数Array非p:π不是无理数例2(1)若α是一个三角形的最小内角,则α不大于60°;(2)一个内角为90°,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有一个内角为60°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5)“23≤”解(1)是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若α是一个三角形的最小内角,则α>60°;(2)是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一个内角为90°,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q:一个内角为90°,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是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有一个内角为60°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q:有一个内角为6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这个命题是“p且q”形式,集合与逻辑—11集合与逻辑—12: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5)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例3 写出命题“若22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解 否命题为:若220x y +≠,则,x y 不全为零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0x y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0x y +≠[评析] 学习命题的四种形式的难点是写出命题的否命题,需要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但对一些特殊的词句的否定需要积累经验,如对“都不”的否定,许多学生都误认为是“不都”,这是错误的,“不都”是对“都”的否定.练习 已知命题P : 2<5,命题Q : 2+3<5+3.求P 的否定命题,P →Q 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解 P 的否定命题是:2≥5.P →Q 的逆命题是:如果2+3<5+3,那么2<5.否命题是:如果2≥5,那么2+3≥5+3.逆否命题是:如果2+3≥5+3,那么2≥5.例4 判断下述p 是q 的什么条件:(1)p:x<1,q:x 2<1的什么条件; (2)p :(x-4)(x-5)=0,q :x-4=0;(3)p:a=0,q:ab=0 ; (4)p :x>5 q :x≥5(5)已知x 、y ∈R ,p :(x-1)2+(y-2)2=0 q :(x-1)(y-2)=0(6)在△ABC 中,p :A>B q :BC>AC ;解(1)必要条件;(2)必要条件;(3)充分条件;(4)充分条件;(5)p 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6)充要条件.练习:填空题;______)1(条件的是则若p q q p ⌝⌝⇒;______00,_______00)2(条件的是条件的是≥≥>>ba ab b a ab 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 三、归纳小结:集合与逻辑—131.命题联结词中,“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 的真假相反;“p 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时为真时为真,其它情况时为假;“p 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时为假时为假,其它情况时为真.2.符号“⇒”叫作推断符号,符号“⇔”叫作等价符号.四、同步练习:1、分别用“p 或q ”“p 且q ”“非p ”填空(1)命题“15能被3和5整除”是_ p 且q _形式;(2)命题“16的平方根是4或-4”是_p 或q 形式;(3)命题“李强是高一学生,也是共青团员”是__ p 且q _形式2.下列语句中的简单命题是 (D)(A 不是有理数 (B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 )20≥ (D )负数的平方是正数3、已知命题p :x+1≠0,q :x-2=0,那么p ∨q 表示命题 (A )(A )x ≠-1或x ≠2 (B )x ≠-1且x ≠2(C )x = -1或x ≠2 (D )x= -1或x=24、若命题P 、Q 中Q 为假,则下列命题为真的是 (C )(A )P (B )Q P ∧ (C )Q P ∨ (D )Q P →5.如果命题“非P 为真”,命题“P 且q”为假,那么则有 (D )(A )q 为真 (B )q 为假 (C )p 或q 为真 (D )p 或q 不一定为真6.如果命题“p 或q ”和命题“非p ”都为真,那么则有 (B )(A )p 真q 假 (B )p 假q 真 (C )p 真q 真 (D )p 假q 假7、“22x y =”是”x=y”的 (B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8、命题p :3>2;命题q :3=2,则 (B )(A )p q ∧是真命题 (B )p q ∨是真命题(C )()p q ⌝∧是真命题 (D )p q ⌝∧⌝是真命题9、如果命题p 、q 都是真命题,在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B)①p ∨q ②p ∧q ③q p ∨ ④q p ∧ ⑤q p ∨ ⑥q p ∧(A )1 (B )2 (C )4 (D )610、已知p :,0)3(:,1|32|<-<-x x q x 则p 是q 的 (A )(A )充分条件(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集合与逻辑—1411、对任意实数a ,b ,c ,给出下列命题:①“b a =”是“bc ac =”充要条件;②“5+a 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③“a >b ”是“a 2>b 2”的充分条件; ④“a <5”是“a <3”的必要条件.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B ) (A )1 (B )2 (C )3 (D )412、由“p :8+7=16,q :π>3”构成的复合命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非p 为真(B )p 或q 为假,p 且q 为假,非p 为真(C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非p 为假(D )p 或q 为假,p 且q 为真,非p 为真13.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2,是这个数能被2整除的 (A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4、“x>1”是“ x 2>1”的 (A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不充分不必要条件15、命题甲为:50<<x ,命题乙为:32<-x ,则甲是乙的: (A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不充分不必要条件16、"tan 1"α=是""4πα=的 (B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而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7.“A∩B=A”是“A=B”的 (C)(A )充要条件 (B )充分条件(C )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8、对任意实数a ,b ,c ,给出下列命题:①“b a =”是“bc ac =”充要条件; ②“5+a 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③“a >b ”是“a 2>b 2”的充分条件;④“a <5”是“a <3”的必要条件.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B ) A .1 B .2 C .3D .4 19.指出下列各题中,甲是乙的什么条件?(充分、必要、充要、非充分非必要) (1)甲: a=0, 乙:a+bi (a,bR)是纯虚数 必要条件 ; (2)甲:a ≠π/4, 乙: tan a ≠1 必要条件 ;(3)A、B是ΔABC的内角,甲:sinA=sinB, 乙:A=B 充要条件; (4)“22bxax<”是“ba<”的充分条件.集合与逻辑—15集合与逻辑—16第 课时教学内容: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定义,了解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如:(1) a > 2 (2) a+2 > a+1.由实数的性质得:a-b>0⇔a>b ,a -b=0⇔a=ba-b<0⇔a<b方法指导:要比较两个代数式或数的大小,只要判断它们的差是否大于0则可,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求差比较法.例1 比较x 2与2x-1的大小.解: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称性:a>b ⇔b<a ,b<a ⇔a>b .(2)传递性:a>b>c ⇒a>c;(3)加法法则:a>b ⇔a+c>b+c .推论1、已知a+b>c,求证a>c-b (称为移项法则).推论2、a>b ,c>d ⇒a+c>b+d .(同向不等式相加)推论3、a>b ,c<d ⇒a-c>b-d (异向不等式相减).(4)乘法法则:a>b ,c>0⇒ac>bc ;a>b ,c<0⇒ac<bc .推论1、a>b>0,c>d>0⇒ac>bd .推论2、a>b>0,n ∈N,N>1⇒a n >b n .推论3、a>b>0,n ∈N,N>1⇒n n b a >二、知识应用:例2(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C )(A )如果|a|>|b|,则有a>b (B )如果ba <1,则有a<b (C )如果a+c<b+c ,则a<b (D )如果ac>bc ,则a>b(2)若0a b <<,则下列不等式关系中不能成立的是( B )集合与逻辑—17(A )11a b> (B )11a b a >- (C )||||a b > (D )22a b > (3)已知0 , 0a b ><,则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 A )(A )0a b -> (B )0ab > (C )0b a > (D )11b a> (4)已知0a b <<,则下列各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C )(A )11a b < (B )01a b << (C )2ab b > (D )b a a b > 例3 已知三个不等式:①ab>0 ②bc>ad ③a c >bd ,以其中两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则可以组成多少个正确的命题?并写出这些命题. 解 可以组成下列3个命题命题一:若ab>0,a c >bd , 则bc>ad ; 命题二:若ab>0,bc>ad 则a c >b d ; 命题三:若a c >bd , bc>ad 则ab>0.例4 有三个条件:(1)ac 2>bc 2;;(3)a 2>b 2,其中能分别成为a>b 的充分条件的个数有 ( B ) (A )0 (B )1 (C )2 (D )3解 (1)由ac 2>bc 2可知c 2>0,即a >b ,故ac 2>bc 2是a >b 的充分条件.(2)c <0时,a <b (3)a <0时,a <b ,故(2)、(3)不是a >b 的充分必要条件,故答案选B .三、能力训练:思考1、已知0<a<1,则下列关系正确的 ( )(A )alog 2a <log 2a (B )alog 2a >log 2a(C )|alog 2a |<|log 2a | (D )a|log 2a |>|log 2a |思考2、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1-2a )x>1-4a 2的解为x>2a+1,求a 的取值范围.解:思考3、已知30<x<42,16<y<24,求x+y ,x-y 的取值范围.解:注 关于区间的概念:集合与逻辑—18四、同步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1)如果a>b ,那么a-c>b-c. (Y) (2)如果a>b ,那么a c >b c.(N) (3)如果ac<bc ,那么a<b (N) (4)如果ac 2<bc 2,那么a<b (Y) (5)如果a>b,c>d ,那么ac>bd (N) (6)如果a>b,n ∈N,N>1,那么a n >b n (N)2、在实数范围内,回答下列问题:①若a>b 是否一定有ac 2>bc 2(N) ②若ac>bc 是否一定有a>b ?(N)③若22a b c c>是否一定有a>b ?(Y) ④若a>b ,ab≠0是否一定有11a b >?(N) ⑤若a>b ,c>d 能否能判定a -c>b -d ?(N) ⑥若a>b,ab<0,是否有11?a b>(Y) ⑦若a<b<0是否有(a )a 3<b 3;(b)a 2>b 2 (Y) ⑧若a>b ,是否有2x a>2x b (Y)3、x>2是21x<的 (B ) (A )充要条件(B )充分条件(C )必要条件(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C )(A )如果a>b,则有11a b< (B )如果a 2>b 2,则有a>b (C )如果a>b ,c>d,则a>b+d-c (D )如果c-a>c-b ,则a>b5、已知0<x<π,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D )(A )xcos π<πcos π(B )xcosx>πcosx (C )xsinx>πsinx (D )xsinx<πsinx6、当a>b>c 时,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B )(A )ab>ac (B )(a-b)|c-b|>0 (C )a|c|>b|c| (D )|ab|>|bc|7、当x 取什么值的时候,3x -15的值(l )等于0;(2)大于0;(3)小于08、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1-a )x>1的解为x<11a- ,试求a 的取值范围.集合与逻辑—199、在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x >y 和|x|>|y|互为充要条件B.x >y 和x 2>y 2互为充要条件C.a 2>b 2 (b≠0)和2211b a >互为充要条件D.b a 4131-<-和4a >3b 互为充要条件 10、已知a >b,c ∈R,由此能推出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a+c >b-cB.ac >bcC.ac 2>bc 2D.a c 2⋅>b c 2⋅11、如果ab >0且a >b,则有( )A.a 1>b 1B.a 1<b1 C.a 2>b2 D.a 2<b 2 12、“a <b <0”是“a 1>b1”成立的( ) A.充分必要条件B.充分非必要条件C.必要非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五、思维园地:1、已知x ∈R ,证明:2x 4+1≥2x 3+x 2证明:(2x 4+1)-(2x 3+x 2)=2x 3 (x-1)-(x 2-1)=(x-1)(2x 3-x-1)= (x-1)[(2x 3-2x 2)+(2x 2-x-1)]=……注:作差—变形—判断符号.集合与逻辑—20 第 课时教学内容:解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的: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掌握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学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准确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解不等式、学会利用图解法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教学难点:学会应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教学过程:一、不等式(组)的解的定义:定义1、我们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交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例1 求不等式组⎩⎨⎧≥++≤-062)3(265x x x 的解集,并分别用集合、数轴、区间表示出来. 解 5x-6≤2(x+3)的解集为{x|x ≤4}2x+60≥的解集为{x|x ≥-3}∴ 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x ≤4}⋂{x|x ≥-3}={x|-3≤x ≤4}=[3,4]-以例2 某人乘坐出租车从A 10元,每km 价1.2元的出租车;第二种方案,乘起步价为8元,每km 价1.4元的出租车,按出租车管理条例,在起步价内,不同型号的出租车行驶的里路是相等的,则此人从A 地到B 地选择哪一种方案比较适合?分析 设A 地到B 地距离为mkm ,起步价内行驶的路为akm显然,当m≤a 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m>a 时,设m=a+x (x>0),乘坐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费用为P(x)元,乘坐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费用为Q(x)元,则P(x)=10+1.2x ,Q(x)=8+1.4x∵ P(x)-Q(x)=2-0.2x=0.2(10-x)∴ 当x>0时,P(x)<Q(x),此时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x<10时,P(x)>Q(x),此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x=10时,此时两种出租车任选二、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化基本不等式组.例3 求不等式(x+1)(x-2)>0的解.分析利用同号相数乘(除)为正,异号两数相乘(除)为负把它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总结: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过程为:(1)移项化标准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ax2+bx+c>(或<)0.(2)分解因式;(3)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的交集);(5)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的并集.2、特别强调:把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利用“同号相数乘为正,异号两数相乘为负”的实数理论.问题:二次三项式ax2+bx+c(a≠0)当判别式b2-4ac<0时,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又怎样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例4 解下列不等式的解:(1)x2+4x+7> 0;(2)-x2+2x-3 > 0分析(1)x2+4x+7= (x+2)2+3>0 ,恒成立.(2)-x2+2x-3= -(x-1)2-2>0,均不成立.解小结:二次三项式ax2+bx+c(a≠0)当判别式b2-4ac<0时,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那么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可通过配方法进行讨论.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如下图:2+bx+c>0(或<0)可通过它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所得.例1 解下列不等式:(1)260x x --<;(2)23100x x -++<;(3)(1)(2)0(2)(1)x x x x x +-≥+-.解 (1)23x -<<; (2) 5 2x or x ><-;(3)原不等式可化为(1)(2)(2)(1)02 1 0 1 2(2)(1)0x x x x x x or x or x x x +-+-≥⎧⇒-<≤-≤<≥⎨+-≠⎩注 零点分段法:高次不等式与分式不等式的简洁解法 例2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2x 2-x +3<0 (2)01442>+-x x解(2):因为210144,0212===+-=∆x x x x 的解是方程.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1x x . 问:上述问题是在a>0的前提下求解的,如果a<0又怎样快速地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答: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1. 例3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2223x x ->-- (2)x 2-3x +7 < 2x 2-x-1 (3)- x 2+x -2≥0 解(1):整理得 02322>--x x因为21210,2320,22x x x x ∆>--==-=方程的解是.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21x x x 或.四、能力提高:例4 已知不等式210{51}ax bx x x ++≥-≤≤的解集为,a b 求、的值 解:由题意可知 0<a 且-5和1是方程012=++bx ax 的两根.⎪⎪⎩⎪⎪⎨⎧-=-=⇒⎪⎪⎩⎪⎪⎨⎧-=-=+-=-∴54515141)5(b a a a b故b a ,的值分别为54,51--.例5 已知2()2(2)4f x x a x =+-+,如果对一切x R ∈,()0f x >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 24(2)16004a a ∆=--<⇒<<;例6 解不等式:(1)x x ->+33;(2)1212+≤-x x解(1)原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2303(3)x x x -≥⎧⎨+>-⎩,或 3030x x +≥⎧⎨-<⎩同解, 分别解不等式组得31≤<x 或3>x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2)原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22210120(1)12x x x x +≥⎧⎪-≥⎨⎪+≥-⎩同解,解之得3222-≤≤-x 或220≤≤x ,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2,0[32,22[ --. 五、同步练习: 1、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x 2+3x-10 < 0 (2)-x 2-4x+5 ≥ 0 (3)2x 2+4x+5<0 (4)(x-2)(x+2)>1 (5)x 2+x-6< 0 (6)2x 2+x-1≥ 0 (7)2x 2-9x+7≥ 0 (8)2x 2-x +3< 0 (9)x 2+4x +4≥ 0 (10)4x 2+4x+1>0 (11)x 2+2x+2<0 (12)-6x 2≤5x+2答案(1)52x -<< (2)51x -≤≤ (3)∅(4)x x ><(5)32x -<< (6)112x x ≥≤-或 (7)712x x ≥≤或 (8)∅(9)R (10)1x≠-(11)∅(12)R22、求不等式0 <x2-x-2<4的解集:答案:{|2123}或-<<-<<x x x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的解集为{x|2<x<3},求a,b的值.答案:a=5,b= -64、2-+--<对一切x R(2)2(2)40a x a x∈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答案:(2,2]-.思考题:设A={x|x2+4x+P<0},B={x| x2- x-2>0}, 若A⋂B=A,求实数P的范围.第 课时教学内容: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教学目的:掌握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会求绝对值、分式不等式的解. 教学过程:一、 解分式不等式:解分式不等式可转化为等价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其解题过程为:(1)把不等式化为0>++dcx bax (或<0)形式; (2)化一元二次不等式:(ax+b )(cx+d )>0(或<0) (3)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求解. (4)注意:ac>0,在分式不等式中分母不能为0. 例1解不等式:(1)3103x x +>-;(2)031>--x x.解:例2 解不等式:(1)1423≥--x x 1< 解:二、解绝对值不等式:定义、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称为绝对值不等式. 结论、两个最基本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是: (1)|x|>a(a>0)的解为:x>a 或x<-a ;(2)|x|<a(a>0)的解为:-a<x<a ;(3)a<|x|<b(b>a>0)的解为:-b<x<-a 或a<x<b 例3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3-x|≥5 (2) |2-x|<3 (3)21≤x(4)|2x-4|≤0解(1):方法1、⎩⎨⎧≥--<-⎩⎨⎧≥-≥-5)3(035303x x x x 或,∴x ≤-2或x ≥8方法2、|x-3|≥5,∴x-3≥5或x-3≤-5, ∴x ≤-2或x ≥8 三、同步练习: 1、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2x| < 7 (2)3|x| ≥ 9 (3)|x+4| > 9(4)|3-x| ≥ 4 (5)|7x+8|≥13 (6)2|x-1| - 2 > 0(7)3|2-x|-1>0 (8)21<x(9)01311>--x (10)⎩⎨⎧>+>-011|35|x x (11)|23|310x x -≤⎧⎨->⎩ (12)(x -1)02≥+x答案:(1)7722x -<< (2)x ≥3或x ≤-3 (3)135x x <->或 (4)x ≥7或x ≤-1(5)x ≥57或x ≤-3 (6)x<0或x>2 (7)5733x x <>或 (8)102x x ><或(9)103x << (10)4123x x -<<>或(11)13x <≤(12)1x ≥或x= -2.2、不等式129->-x x 的解集为11023x ≤<;能力训练:例1 解下列不等式:(1)923<-≤x ; (2)|2||1|x x -<+; (3)|21||2|4x x ++->.解(1)原不等式化为:⎩⎨⎧<<-≥-≤⇒⎪⎩⎪⎨⎧<-≥-117519232x x x x x 或{71,511}x x x ∴-<≤-≤<或.(2)原不等式可化为22(2)(1)x x -<+,即12x >,∴原不等式解集为1[,)2+∞.(3)当12x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1x <-,此时1x <-;当122x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1x >,此时12x <<;当2x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53x >,此时2x ≥.综上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例2 已知{||23|}A x x a =-<,{|||10}B x x =≤,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当0a ≤时,A φ=,此时满足题意;当0a >时,33|23|22a a x a x -+-<⇒<<,∵A B ⊂≠,∴3102173102aa a -⎧≥-⎪⎪⇒≤⎨+⎪≤⎪⎩,综上可得,a的取值范围为(,17]-∞例3解不等式2|2|x xx+≥-解(,1][0,2)(2,)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

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

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高温导热油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2.3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2。

中职数学-集合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教案
练习:1.. 写出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含义:
(1)A={x|x是整数,x>0};
(2)B={y|y本校,y不是教职工};
2. 用带有元素通用标识符的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你家里拥有的电气用具的集合;
(2)你所在班级中女同学的集合;
(3)不小于-4的偶数的集合;
(4)方程x2+4x+1=0的正根的集合
给定了一个集合,我们就可以判定具体事物是否是该集合内的元素.
如果某事物是集合的元素,就叫该元素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否则就叫该元素不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
例1 用记号‘’,‘’连接下面的事物和集合:
(1)A是构成水分子的元素集合,化学元素He,C,O,Cu;
(2)A是能被3整除的正数集合,数a=-15,b=-6,c=9,d=15,e=31,h=1023;
教师
讲解
教师
讲解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
适用范围:直接给出元素或以属性界定元素的有限集.
②描述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元素属性描述},
或 集合标识符={元素通用标识符 | 元素属性描述}.
所谓元素通用标识符是指可以表示集合中一般元素的符号.
适用范围:以属性来界定集合元素的集合.
③维恩(Venn)图表示法
表示形式:在一个封闭的平面几何图形(一般是一个不讲究的圆或矩形)内,写出用逗号隔开的集合内元素或写出集合的标识符.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集合的含义
所谓集合,是有限个或无限个事物的总体,这些事物或者被直接选定,或者以某种特定的属性予以界定;构成集合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例如:
①由一个苹果、一本书、一台电脑构成的集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及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图形展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概念。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关系的应用。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的性质。

2.2 函数的图像教学目标: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学会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图像的特点。

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展示函数图像的特点。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展示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图像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元素1, 2, 3。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1, 2, 3}。

(3)集合{1, 2, 3} 的补集是{4, 5, 6}。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哪个选项是集合{1, 2, 3, 4, 5} 的补集?A. {1, 2, 3}B. {2, 3, 4}C. {1, 4, 5}D. {1, 2, 3, 4, 5}(2)设A = {x | x 是小于5 的正整数},B = {x | x 是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4 的整数},则A ∩B 是哪个集合?A. {2, 3, 4}B. {1, 2, 3, 4}C. {2, 3, 4, 5}D. {1, 2, 3}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包含关系2. 集合的并集3. 集合的交集4. 集合的补集【教学步骤】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于集合{1, 2, 3, 4, 5}。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并集是{1, 2, 3, 4, 5}。

(3)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3}。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第五章 三角函数......................................................................................................130 5.1.1 角的概念的推广..................................................................................... 130 5.1.2 弧度制.....................................................................................................134
第二章 不等式............................................................................................................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中职数学集合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教案

第课时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教学目的:理解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并能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知识点:1.集合(1)集合的定义:某些指定对象的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合.(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如{a,b,c};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格式为:{x| P},其中x 表示元素的一般形式,P表示元素满足的特定的条件.如:{,)x y y y x y y===;图示法:用文氏图表示题中不同的集合.注:(I)要注意“且”、“或”的合理使用;(II)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12|{2++==xxyxA;}12|{2++==xxyyB;}12|),{(2++==xxyyxC;{(1,2)}与{1,2}.如(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x2-1=0};(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1,3,5,7}.(3)性质(集合的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I)确定性:任何元素a要么在集合A中,记作a∈A;要么不在集合中A,记作a∉A.如老年人不能构成一个集合.(II)互异性:不写{1,1,2,3}而是{1,2,3},集合中元素互不相同,(III)无序性:{1,2,3}={3,2,1}.如下列对象可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A)某班的高个子同学(B)年轻人(C)其倒数很大的数(D)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实数(4)集合的分类:①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空集.②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如数集{y|y=x2},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x,y)|y=x2}1 / 271 / 272 / 272 / 27表示开口向上,以y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如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集可表示为 (D )(A ){x=0,y=0} (B ){0 , 0} (C ){(x ,y)|x 2+y 2=0}(D ){(x,y)| xy = 0}2.常见的几种数集的表示符号: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A a ∈∉或4.集合与集合的关系:①子集:若对任意A x ∈都有则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B A ⊇⊆或 ; C A C B B A ⊆⇒⊆⊆,②真子集:若B A ⊆,且存在A x B x ∉∈00,但,则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B A ≠⊆且”] A B ,B CA CB A ⊆⇔A B A B⊂⎧⎪⎨=⎪⎩≠ ③B A A B B A =⇔⊆⊆且④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φ表示对任何集合A 有A ⊆φ,若φ≠A 则φA 注意:区别∈与、与⊆、a与{a}、φ与{φ}、{(1,2)}与{1,2}、{0}与Φ 5.子集的个数若12{,,,}n A a a a =,则A 的子集个数、真子集的个数、非空真子集的个数分别为2n 个,2n -1个和2n -2个. 如:{x |x ∈N 且x<4}有多少个非空真子集?(二)主要方法: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三)例题分析例1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1)0 {0} ∅ {0} ∅ { x|x 2+1≤0 }(2){ a } { a, b, c } {1} {x| x 2=1} 0.5 Q(3)N * Q Q R R Z例2 写出集合{1,2,3}的所有子集.3 / 273 / 27 解:Φ、{1}、{2}、{3}、{1,2}、{1,3}、{2,3}、{1,2,3}.例3 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 )φ={x|x+1=x+2} (B ) 如果A B ,则B A ⊆(C )3∈Q + (D ){x|x>1}{x|x>2}2.集A={(x,y)|x 2+y 2=1};集B={(x,y)|x 2+y 2≤1},则A 、B 的关系是 (A )(A )A B (B )B A (C )A=B (D )A<B3. 已知2{1}P y x ==+,2{|1}Q y y x ==+,2{|1}E x y x ==+,2{(,)|1}F x y y x ==+,{|1}G x x =≥,则 (D )()A P F = ()B Q E = ()C E F = ()D Q G =解法要点: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例4 若M={x|x>3.14},m=π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A ){m}M (B )m ∉M (C ){m}∈M (D ){m }< M(四)综合应用:例1 已知A={1,x 2},B={1,3, x}且A B ,求x 的值.解 因为 A B , 所以x 2=3或x 2=x当x 2=3时, x =3±;当x 2=x 时 , x=1或x=0经检验得:x=0或x =3±满足是题意.思考1、已知M={x|-2<x< 6},N={y| a<y<a+2},且N ⊆M ,求 a 的取值范围.思考2:已知集合{1,2}⊆A {1,2,3,4,5},求符合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例2 设全集U=R ,M=11{|,}24x x k k Z =+∈,N=11{|,}42x x k k Z =+∈,则M 与N 的关系是 (C )(A )M=N (B )M N (C )M N (D )MN =∅(五)归纳小结:1.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不要忘记“φ”的考虑;3.子集个数问题;4.含参问题常用转化思想或数形结合求解.(六)同步练习:1. 数0与空集φ的关系是 ( D )(A )0φ∈ (B )0φ= (C ){0}φ= (D )0φ∉4 / 274 / 272、下列集合不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是 ( A )(A )不等式 | x | <1 的解集 (B ){x| x< 10且x ∈N }(C ){(x,y)|x+2y=10且x 、y ∈N } (D )大于-10小于2的整数集3、在下各式中:①1∈ {0,1,2} ②{1}∈{0,1,2} ③{0,1,2}⊆{0,1,2} ④φ{0,1,2} ⑤{0,1,2}={2,1,0},其中错误的个数是 ( A ) (A )1 (B )2 (C )3 (D )44、下列集合,其中一个不同于其它三个的是 ( B )(A ){1} (B ){x=1} (C ){x|(x-1)2=0} (D ){x| | x-1|=0}5、以下集合中,元素恰为2个的集合是 ( A )(A ){x|x 2-3x+2=0}(B ){ x 2-3x+2=0} (C ){x 2-3x+2}(D ){ x 2-3x+2>0}6、设集合A={x|x>0},B={x|x<1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B )(A ){0}A B (B )φA B (C )A B (D )B A =φ7、非空集合A={x|2a+1≤x ≤3a -5},B={x|3≤x ≤22},则能使A ⊆B 成立的所有实数a 的集合是 ( B )((A)){a|1≤a ≤9} (B ){a|6≤a ≤9} (C ){a|a ≤9} (D )∅8、若P={x|x ≤3},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A ){a}P (B )a ∉P (C ){a}∈P (D ) a P9、若集合B A ax x B x x A ⊇====若},1|{},1|||{,则实数a 的值是 ( D )(A )1 (B )-1 (C )1或-1 (D )1或0或-110、M={1,2,3,4,5},P={x|x=ab ,a 、b M ∈且b a ≠},P 的真子集个数 ( B )(A )210个 (B )210-1个 (C )25-1个 (D )25个11、全集I={1,2,3,4,5},A={1,5},则I A 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 D )(A )3 (B )6 (C )7 (D )812、设集合2{1,3,},{1,},,A x B x B A ==⊆若则实数x 允许取值个数有 ( C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13、已知A={x|-2<x<7},B={x|x<a},满足A ⊆B 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7a ≥.14、已知2{|2530}M x x x =--=,{|1}N x mx ==,若N M ⊆,则适合条件的实数m 的集合P 为1{0,2,}3-;P 的子集有 8 个;P 的非空真子集有 6 个 15、已知集合A 满足:{0,1}A ⊆{0,1,2,3,4},则符合条件的A 共有 7 个.16、已知集合A ={-1,3,2m -1},集合B ={3,2m },若B ⊆A,则实数m = 1 智力题:5 / 275 / 271 若集合A=2{|10,}x x ax x R ++=∈,集合B={1,2},且A B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1)若A φ=,则240a ∆=-<,解得22a -<<; (2)若1A ∈,则2110a ++=,解得2a =-,此时{1}A =,适合题意; (3)若2A ∈,则22210a ++=,解得52a =-,此时5{2,}2A =,不合题意; (4){}1,2A =不可能. 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2,2)-.6 / 276 / 27第 课时教学内容:集合的运算教学目的:理解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的概念,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 教学重点:集合的运算教学过程:(一)集合运算:1.有关概念(1)交集:A ∩B={ x| x ∈A 且x ∈B}---公共部分(2)并集:A ∪B={ x| x ∈A 或x ∈B}---所有部分(3)全集:如果集合S 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 表示.(4)补集:U A ={ x| x ∈全集U 且x ∉A}---剩余部分 (图表型)A ⋂B A ⋃BU A 2.常用运算性质及一些重要结论(1)A B B A A AA A ===φφ (2)AB B A A A AA A ===φ(3)U A C A A C A U U == φ(4)B A B B A B A A B A ⊆⇔=⊆⇔= (5))()()()()()(B C A C B A C B C A C B A C U U U U U U == (6))()()()(B A Card B Card A Card B A Card -+=(二)方法:韦恩示意图, 数轴分析.(三)知识应用:1、基础题:例1设U={1,2,3,4,5,6,7,8},A={3,4,5},B={4,7,8},求C u A ,C u B ,(C u A) (C u B),(C u A) (C u B),C u (A B) , C u (A B).解:C u A={1,2,6,7,8};C u B={1,2,3,5,6}(C u A) (C u B)= C u (A B)=1,2,6}A B A B A7 / 277 / 27(C u A) (C u B)= C u (A B)={1,2,3,5,6,7,8}例2 (1)已知A={(x,y)| 4x+y=6},B={(x,y)|3x+2y=7}求A ⋂B .(2)已知全集U=R ,集合{|12},{|0}A x x B x x =-≤≤=>,求,AB A B ,U A U B ,()U A B ,()U A B ;观察上述问题,可得出什么规律?解(2)A B ={|1}x x ≥-,{|02}AB x x =<≤ U A U B {|1}x =<-,()U A B {|1}x =<-,()UA B ={|02}x x x ≤>或 注 德莫根法则---U A U B =()U A B ,U A U B =()U A B 练习、已知A={x | x 2-4<0},B={x | x 2-4x+3≥0},且全集I=R ,求U A U B 、()U A B . 分析:A={x|-4<x<4}, B={x|x ≥3或x≤1}.2、综合题讲解例1 设全集{}|010,U x x x N *=<<∈,若{}3A B =,{}1,5,7U A C B =,{}9U U C A C B =,则A ={}1,3,5,7,B ={}2,3,4,6,8.解法要点:利用文氏图.思考1、如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图表型)(A )(M ⋂P )⋂U S (B )(M ⋃P )⋂U S (C )(M ⋂P )⋂S (D )(M ⋂P )⋃U S 思考2、已知全集U={0,-1,-2,-3,- 4 },集合M={0,-1,-2},N={0,-3,-4},则 {-3,- 4}= (数字型) (A )M ⋂N (B )M ⋂N (C )M ⋂N (D )M ⋃N思考3、集合M={x| 0<x<2},集合N={x|x 2-2x-3<0 },集合M ⋂N = (数集型)(A ){x|0≤x<1} (B ){x|0<x<2} (C ){x|0≤x ≤1} (D ){x|0≤x ≤2} 一般结论:用数轴表示集合,有利于集合的运算.思考4、已知全集I=N ,集合A={x| x = 2n,n ∈N},B={x| x= 4n,n ∈N},则有( )(A )I=A ⋃B (B )I=A ⋃B (C )I=B ⋃A (D )I=A ⋃B (关系型) 一般性结论:如B ⊆A ,则有U=B ⋃A例2 知全集32{1,3,2}S x x x =--,A={1,21x -}如果}0{=A C S ,则这样的实数x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x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0{=A C S 是两层含义:A S ∉∈00且8 / 278 / 27解:∵}0{=A C S ∴A S ∉∈00且,即322x x x --=0,解得1230,1,2x x x ==-= 当0=x 时,112=-x ,为A 中元素;当1-=x 时,213x S -=∈;当2x =时,213x S -=∈.∴这样的实数x 存在,是1x =-或2x =.另法: ∵}0{=A C S ∴A S ∉∈00且,3A ∈,∴322x x x --=0且213x -=,∴1x =-或2x =.(四)归纳小结:1.用数轴、文氏图解题;2.可与不等式、方程、几何结合.(五)同步练习:1、已知A={(x,y)| 4x+y=6},B={(x,y)|3x+2y=7}求A ⋂B . 答案: {(1,2)}2、已知全集U={x|x<2},A={x| -1<x<1},求U A .答案:{|112}x x x ≤-≤<或 3、已知全集U=R, {|02},{|11}A x x B x x =≤≤=-<<,求,A B A B ,U A U B ,()U A B ,()U A B 答案:{|12},{|01}A B x x A B x x =-<≤=≤< U A U B =()U A B ={|12}x x x ≤->或,()U A B ={|01}x x x <≥或4、设全集U={-2,-1,0,1,2,3,4 },M={-2,0,2,4},P={0,1,4},UP U M = ( C )(A ){-2,-1,1,2,3} (B ){-2,0,1,2,4} (C ){-1,3} (D ){0,4}5、已知集合=⋂<--=<=N M x x x N x x M 则集合},032|{},4|{22 ( C )(A ){2|-<x x } (B ){3|>x x } (C ){21|<<-x x }(D ){32|<<x x }6.已知集合{}|31A x x =-≤≤,{}2B x =≤,则A B =确良 ( A ) (A){}|21x x -≤≤ (B){}|01x x ≤≤(C){}|32x x -≤≤ (D){}|12x x ≤≤7、设U 为全集,B A U ,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C )(A )U A U B (B )B B A = (C )U A B φ=()(D )U A B φ=() 8、设M N ,则必为空集的是 ( A ) (A ))(N C M U (B )()U C M N (C ))()(N C M C U U (D )N M9、设全集U={1,2,3,4,5},A 、B 为U 的子集,若}2{=B A ,(A U)B={4},(A U ) (B U )={1,5},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C )(A )B A ∉∉3,3 (B )B A ∈∉3,3 (C )B A ∉∈3,3 (D )B A ∈∈3,3 10、不等式组⎩⎨⎧>+>03,42a x x 的解集是{x |x >2},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B )9 / 279 / 27(A )a ≤-6 (B )a ≥-6 (C )a ≤6 (D )a ≥611、设M={y|y=2x },N={y|y=x 2},则 ( D )(A ){(2,4)M N =(B )M=N (C ){(2,4),(4,16)}M N = (D )M N12、全集I={2,3,a 2+2a -3},A ={|a +1|,2},A ={5},则a = ( D )(A )2 (B ) –3或者1 (C )-4 (D )-4或者213、集A ={x |x ≤1},B ={x |x >a },如果A ∩B =Φ,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B )(A )a >1 (B ) a ≥1 (C ) a <1 (D ) a ≤114、集合A ={y|y=x 2+1},B ={y|y=x +1},则 A ∩B = ( D )(A ){(1,2),(0,1)} (B ){0,1} (C ){1,2} (D )),1[+∞15、设集合,},,1{},,2,1{2A B A a B a A === 若则实数a 允许取的值有 ( B )(A )1个 (B )3个 (C )5个 (D )无数个 16设集合{1,2}A =,则满足{1,2,3}A B ⋃=的集合B 的个数是 ( C )(A )1 (B )3 (C )4 (D )817、设T ={(x ,y )|ax +y -3=0},S ={(x ,y )|x -y -b =0}.若S ∩T ={(2,1)},则a =____,b =____. 18、{}2|30A x x x a =-+=,{}|40B x x =-=,且A B φ≠,求a 的值. 答案:a=-419、已知集合A={a,a+1,-3},B={a-3,2a-1,a 2+1},若A ⋂B={-3},求a 的值. 答案:a=-1思考:集合A ={y |y =x 2+1},B ={y |y =x +1},则 A ∩B = (D )(A ){(1,2),(0,1)} (B ){0,1} (C ){1,2} (D )),1[+∞10 / 2710 / 27 第 课时教学内容:简易逻辑教学目的:了解命题的概念和构成,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充要条件教学重点:充要条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命题及其真值(1)对一件事情进行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2)命题真值:若P 是真命题,则命题真值为1,记为P=1;若P 是假命题,则命题真值为0,记为P = 0 .2、逻辑联结词(1)基本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2)复合命题: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如“p 或q”、“p 且q”、“非p”形式的命3、条件命题:p →q ;当p=1,q=0时,p →q = 0,其它为真;4、命题的四种形式:(1)一般地,用p 和q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 和┐q 分别表示p 和q 的否定.于是四种命题的形式为:(2)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命题“若p 则q”为真,记作p ⇒q ;“若p 则q”为假,记作“pq”.(2)充分与必要条件:①如果已知p⇒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而q是p的必要条件.②如果既有p⇒q,又有q⇒q,即p⇔q,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二、知识应用例1写出由下述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并指出所构成的这些复合命题的真假.(1)p:9是144的约数,q:9是225的约数.(2)p:π是无理数,q:π是实数解(1)p或q:9是144或225的约数;p且q:9是144与225的公约数,(或:9是144的约数,且9是225的约数);非p:9不是144的约数.∵p真,q真,∴“p或q”为真,“p且q” 为真,而“非p”为假.∵p假,q假,∴“p或q”与,“p且q” 均为假,而“非p”为真.(2)p或q:π是无理数或实数;p且q:π是无理数且为实数非p:π不是无理数例2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其构成(1)若α是一个三角形的最小内角,则α不大于60°;(2)一个内角为90°,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有一个内角为60°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5)“23≤”解(1)是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若α是一个三角形的最小内角,则α>60°;(2)是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一个内角为90°,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q:一个内角为90°,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是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有一个内角为60°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q:有一个内角为6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这个命题是“p且q”形式,11 / 2711 / 2712 / 2712 / 27: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5)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例3 写出命题“若22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 否命题为:若220x y +≠,则,x y 不全为零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0x y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0x y +≠[评析] 学习命题的四种形式的难点是写出命题的否命题,需要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但对一些特殊的词句的否定需要积累经验,如对“都不”的否定,许多学生都误认为是“不都”,这是错误的,“不都”是对“都”的否定.练习 已知命题P : 2<5,命题Q : 2+3<5+3.求P 的否定命题,P →Q 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解 P 的否定命题是:2≥5.P →Q 的逆命题是:如果2+3<5+3,那么2<5.否命题是:如果2≥5,那么2+3≥5+3.逆否命题是:如果2+3≥5+3,那么2≥5.例4 判断下述p 是q 的什么条件:(1)p:x<1,q:x 2<1的什么条件; (2)p :(x-4)(x-5)=0,q :x-4=0;(3)p:a=0,q:ab=0 ; (4)p :x>5 q :x≥5(5)已知x 、y ∈R ,p :(x-1)2+(y-2)2=0 q :(x-1)(y-2)=0(6)在△ABC 中,p :A>B q :BC>AC ;解(1)必要条件;(2)必要条件;(3)充分条件;(4)充分条件;(5)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6)充要条件.练习:填空题;______)1(条件的是则若p q q p ⌝⌝⇒;______00,_______00)2(条件的是条件的是≥≥>>ba ab b a ab 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 三、归纳小结:13 / 2713 / 271.命题联结词中,“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 的真假相反;“p 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时为真时为真,其它情况时为假;“p 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时为假时为假,其它情况时为真.2.符号“⇒”叫作推断符号,符号“⇔”叫作等价符号.四、同步练习:1、分别用“p 或q ”“p 且q ”“非p ”填空(1)命题“15能被3和5整除”是_ p 且q _形式;(2)命题“16的平方根是4或-4”是_p 或q 形式;(3)命题“李强是高一学生,也是共青团员”是__ p 且q _形式2.下列语句中的简单命题是 (D )(A不是有理数 (B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 )20≥ (D )负数的平方是正数3、已知命题p :x+1≠0,q :x-2=0,那么p ∨q 表示命题 (A )(A )x ≠-1或x ≠2 (B )x ≠-1且x ≠2(C )x = -1或x ≠2 (D )x= -1或x=24、若命题P 、Q 中Q 为假,则下列命题为真的是 (C )(A )P (B )Q P ∧ (C )Q P ∨ (D )Q P →5.如果命题“非P 为真”,命题“P 且q”为假,那么则有 (D )(A )q 为真 (B )q 为假 (C )p 或q 为真 (D )p 或q 不一定为真6.如果命题“p 或q”和命题“非p ”都为真,那么则有 (B )(A )p 真q 假 (B )p 假q 真 (C )p 真q 真 (D )p 假q 假7、“22x y =”是”x=y”的 (B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8、命题p :3>2;命题q :3=2,则 (B )(A )p q ∧是真命题 (B )p q ∨是真命题(C )()p q ⌝∧是真命题 (D )p q ⌝∧⌝是真命题9、如果命题p 、q 都是真命题,在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B) ①p ∨q ②p ∧q ③q p ∨ ④q p ∧ ⑤q p ∨ ⑥q p ∧(A )1 (B )2 (C )4 (D )610、已知p :,0)3(:,1|32|<-<-x x q x 则p 是q 的 (A )(A )充分条件(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4 / 2714 / 2711、对任意实数a ,b ,c ,给出下列命题:①“b a =”是“bc ac =”充要条件;②“5+a 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③“a >b ”是“a 2>b 2”的充分条件; ④“a <5”是“a <3”的必要条件.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B ) (A )1 (B )2 (C )3 (D )412、由“p :8+7=16,q :π>3”构成的复合命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非p 为真(B )p 或q 为假,p 且q 为假,非p 为真(C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非p 为假(D )p 或q 为假,p 且q 为真,非p 为真13.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2,是这个数能被2整除的 (A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4、“x>1”是“ x 2>1”的 (A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不充分不必要条件15、命题甲为:50<<x ,命题乙为:32<-x ,则甲是乙的: (A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不充分不必要条件16、"tan 1"α=是""4πα=的 (B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而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7.“A∩B=A”是“A=B”的 (C)(A )充要条件 (B )充分条件(C )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8、对任意实数a ,b ,c ,给出下列命题:①“b a =”是“bc ac =”充要条件; ②“5+a 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③“a >b ”是“a 2>b 2”的充分条件;④“a <5”是“a <3”的必要条件.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B ) A .1 B .2 C .3D .4 19.指出下列各题中,甲是乙的什么条件?(充分、必要、充要、非充分非必要) (1)甲: a=0, 乙:a+bi (a,bR)是纯虚数 必要条件 ; (2)甲:a ≠π/4, 乙: tan a ≠1 必要条件 ;(3)A、B是ΔABC的内角,甲:sinA=sinB, 乙:A=B 充要条件; (4)“22bxax<”是“ba<”的充分条件.15 / 2715 / 2716 / 2716 / 27第 课时教学内容: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定义,了解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如:(1) a > 2 (2) a+2 > a+1.由实数的性质得:a-b>0⇔a>b ,a -b=0⇔a=ba-b<0⇔a<b方法指导:要比较两个代数式或数的大小,只要判断它们的差是否大于0则可,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求差比较法.例1 比较x 2与2x-1的大小.解: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称性:a>b ⇔b<a ,b<a ⇔a>b .(2)传递性:a>b>c ⇒a>c;(3)加法法则:a>b ⇔a+c>b+c .推论1、已知a+b>c,求证a>c-b (称为移项法则).推论2、a>b ,c>d ⇒a+c>b+d .(同向不等式相加)推论3、a>b ,c<d ⇒a-c>b-d (异向不等式相减).(4)乘法法则:a>b ,c>0⇒ac>bc ;a>b ,c<0⇒ac<bc .推论1、a>b>0,c>d>0⇒ac>bd .推论2、a>b>0,n ∈N,N>1⇒a n >b n .推论3、a>b>0,n ∈N,N>1⇒n n b a >二、知识应用:例2(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C )(A )如果|a|>|b|,则有a>b (B )如果ba <1,则有a<b (C )如果a+c<b+c ,则a<b (D )如果ac>bc ,则a>b(2)若0a b <<,则下列不等式关系中不能成立的是 ( B )17 / 2717 / 27(A )11a b > (B )11a b a>- (C )||||a b > (D )22a b > (3)已知0 , 0a b ><,则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 A )(A )0a b -> (B )0ab > (C )0b a > (D )11b a> (4)已知0a b <<,则下列各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C )(A )11a b < (B )01a b << (C )2ab b > (D )b a a b> 例3 已知三个不等式:①ab>0 ②bc>ad ③a c >bd ,以其中两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则可以组成多少个正确的命题?并写出这些命题. 解 可以组成下列3个命题命题一:若ab>0,a c >bd , 则bc>ad ; 命题二:若ab>0,bc>ad 则a c >bd ; 命题三:若a c >bd , bc>ad 则ab>0. 由不等式的性质得知这三个命题均为真命题例4 有三个条件:(1)ac 2>bc 2;(2)c a >cb ;(3)a 2>b 2,其中能分别成为a>b 的充分条件的个数有 ( B )(A )0 (B )1 (C )2 (D )3解 (1)由ac 2>bc 2可知c 2>0,即a >b ,故ac 2>bc 2是a >b 的充分条件.(2)c <0时,a <b (3)a <0时,a <b ,故(2)、(3)不是a >b 的充分必要条件,故答案选B .三、能力训练:思考1、已知0<a<1,则下列关系正确的 ( )(A )alog 2a <log 2a (B )alog 2a >log 2a(C )|alog 2a |<|log 2a | (D )a|log 2a |>|log 2a |思考2、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1-2a )x>1-4a 2的解为x>2a+1,求a 的取值范围. 解:思考3、已知30<x<42,16<y<24,求x+y ,x-y 的取值范围.解:注 关于区间的概念:18 / 2718 / 27四、同步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1)如果a>b ,那么a-c>b-c. (Y) (2)如果a>b ,那么a c >b c.(N) (3)如果ac<bc ,那么a<b (N) (4)如果ac 2<bc 2,那么a<b (Y) (5)如果a>b,c>d ,那么ac>bd (N) (6)如果a>b,n ∈N,N>1,那么a n >b n(N)2、在实数范围内,回答下列问题:①若a>b 是否一定有ac 2>bc 2(N) ②若ac>bc 是否一定有a>b ?(N)③若22a b c c>是否一定有a>b ?(Y) ④若a>b ,ab≠0是否一定有11a b >?(N) ⑤若a>b ,c>d 能否能判定a -c>b -d ?(N) ⑥若a>b,ab<0,是否有11?a b>(Y) ⑦若a<b<0是否有(a )a 3<b 3;(b)a 2>b 2 (Y) ⑧若a>b ,是否有2x a>2x b (Y)3、x>2是21x<的 (B ) (A )充要条件(B )充分条件(C )必要条件(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C )(A )如果a>b,则有11a b< (B )如果a 2>b 2,则有a>b (C )如果a>b ,c>d,则a>b+d-c (D )如果c-a>c-b ,则a>b5、已知0<x<π,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D )(A )xcos π<πcos π(B )xcosx>πcosx (C )xsinx>πsinx (D )xsinx<πsinx6、当a>b>c 时,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B )(A )ab>ac (B )(a-b)|c-b|>0 (C )a|c|>b|c| (D )|ab|>|bc|7、当x 取什么值的时候,3x -15的值(l )等于0;(2)大于0;(3)小于08、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1-a )x>1的解为x<11a - ,试求a 的取值范围.19 / 2719 / 279、在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x >y 和|x|>|y|互为充要条件B.x >y 和x 2>y 2互为充要条件C.a 2>b 2 (b≠0)和2211ba >互为充要条件 D.b a 4131-<-和4a >3b 互为充要条件 10、已知a >b,c ∈R,由此能推出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a+c >b-cB.ac >bcC.ac 2>bc 2D.a c 2⋅>b c 2⋅11、如果ab >0且a >b,则有( ) A.a 1>b 1 B.a 1<b1 C.a 2>b2 D.a 2<b 2 12、“a <b <0”是“a 1>b1”成立的( ) A.充分必要条件B.充分非必要条件C.必要非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五、思维园地:1、已知x ∈R ,证明:2x 4+1≥2x 3+x 2证明:(2x 4+1)-(2x 3+x 2)=2x 3 (x-1)-(x 2-1)=(x-1)(2x 3-x-1)= (x-1)[(2x 3-2x 2)+(2x 2-x-1)]=……注:作差—变形—判断符号.20 / 2720 / 27 第 课时教学内容:解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的: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掌握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学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准确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解不等式、学会利用图解法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教学难点:学会应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教学过程:一、不等式(组)的解的定义:定义1、我们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交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例1 求不等式组⎩⎨⎧≥++≤-062)3(265x x x 的解集,并分别用集合、数轴、区间表示出来. 解 5x-6≤2(x+3)的解集为{x|x ≤4}2x+60≥的解集为{x|x ≥-3}∴ 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x ≤4}⋂{x|x ≥-3}={x|-3≤x ≤4}=[3,4]-以例2 某人乘坐出租车从A 地到乙地,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乘起步价为10元,每km 价1.2元的出租车;第二种方案,乘起步价为8元,每km 价1.4元的出租车,按出租车管理条例,在起步价内,不同型号的出租车行驶的里路是相等的,则此人从A 地到B 地选择哪一种方案比较适合?分析 设A 地到B 地距离为mkm ,起步价内行驶的路为akm显然,当m≤a 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m>a 时,设m=a+x (x>0),乘坐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费用为P(x)元,乘坐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费用为Q(x)元,则P(x)=10+1.2x ,Q(x)=8+1.4x∵ P(x)-Q(x)=2-0.2x=0.2(10-x)∴ 当x>0时,P(x)<Q(x),此时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x<10时,P(x)>Q(x),此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x=10时,此时两种出租车任选二、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化基本不等式组.例3 求不等式(x+1)(x-2)>0的解.分析利用同号相数乘(除)为正,异号两数相乘(除)为负把它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总结: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过程为:(1)移项化标准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ax2+bx+c>(或<)0.(2)分解因式;(3)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的交集);(5)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的并集.2、特别强调:把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利用“同号相数乘为正,异号两数相乘为负”的实数理论.问题:二次三项式ax2+bx+c(a≠0)当判别式b2-4ac<0时,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又怎样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例4 解下列不等式的解:(1)x2+4x+7> 0;(2)-x2+2x-3 > 0分析(1)x2+4x+7= (x+2)2+3>0 ,恒成立.(2)-x2+2x-3= -(x-1)2-2>0,均不成立.解小结:二次三项式ax2+bx+c(a≠0)当判别式b2-4ac<0时,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那么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可通过配方法进行讨论.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如下图:2+bx+c>0(或<0)可通过它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所得.例1 解下列不等式:(1)260x x --<;(2)23100x x -++<;(3)(1)(2)0(2)(1)x x x x x +-≥+-.解 (1)23x -<<; (2) 5 2x or x ><-;(3)原不等式可化为(1)(2)(2)(1)02 1 0 1 2(2)(1)0x x x x x x or x or x x x +-+-≥⎧⇒-<≤-≤<≥⎨+-≠⎩注 零点分段法:高次不等式与分式不等式的简洁解法 例2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2x 2-x +3<0 (2)01442>+-x x解(2):因为210144,0212===+-=∆x x x x 的解是方程.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1x x . 问:上述问题是在a>0的前提下求解的,如果a<0又怎样快速地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答: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1. 例3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2223x x ->-- (2)x 2-3x +7 < 2x 2-x-1 (3)- x 2+x -2≥0 解(1):整理得 02322>--x x因为21210,2320,22x x x x ∆>--==-=方程的解是.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21x x x 或.四、能力提高:例4 已知不等式210{51}ax bx x x ++≥-≤≤的解集为,a b 求、的值 解:由题意可知 0<a 且-5和1是方程012=++bx ax 的两根.⎪⎪⎩⎪⎪⎨⎧-=-=⇒⎪⎪⎩⎪⎪⎨⎧-=-=+-=-∴54515141)5(b a a a b故b a ,的值分别为54,51--.例5 已知2()2(2)4f x x a x =+-+,如果对一切x R ∈,()0f x >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 24(2)16004a a ∆=--<⇒<<;例6 解不等式:(1)x x ->+33;(2)1212+≤-x x解(1)原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2303(3)x x x -≥⎧⎨+>-⎩,或 3030x x +≥⎧⎨-<⎩同解, 分别解不等式组得31≤<x 或3>x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2)原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22210120(1)12x x x x +≥⎧⎪-≥⎨⎪+≥-⎩同解,解之得3222-≤≤-x 或220≤≤x ,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2,0[]32,22[ --. 五、同步练习: 1、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x 2+3x-10 < 0 (2)-x 2-4x+5 ≥ 0 (3)2x 2+4x+5<0 (4)(x-2)(x+2)>1 (5)x 2+x-6< 0 (6)2x 2+x-1≥ 0 (7)2x 2-9x+7≥ 0 (8)2x 2-x +3< 0 (9)x 2+4x +4≥ 0 (10)4x 2+4x+1>0 (11)x 2+2x+2<0 (12)-6x 2≤5x+2答案(1)52x -<< (2)51x -≤≤ (3)∅ (4)x x ><(5)32x -<< (6)112x x ≥≤-或 (7)712x x ≥≤或 (8)∅(9)R (10)1x≠-(11)∅(12)R22、求不等式0 <x2-x-2<4的解集:答案:{|2123}或-<<-<<x x x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的解集为{x|2<x<3},求a,b的值.答案:a=5,b= -64、2-+--<对一切x R(2)2(2)40a x a x∈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答案:(2,2]-.思考题:设A={x|x2+4x+P<0},B={x| x2- x-2>0}, 若A⋂B=A,求实数P的范围.第 课时教学内容: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教学目的:掌握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会求绝对值、分式不等式的解. 教学过程:一、 解分式不等式:解分式不等式可转化为等价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其解题过程为:(1)把不等式化为0>++dcx bax (或<0)形式; (2)化一元二次不等式:(ax+b )(cx+d )>0(或<0) (3)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求解. (4)注意:ac>0,在分式不等式中分母不能为0. 例1解不等式:(1)3103x x +>-;(2)031>--x x.解:例2 解不等式:(1)1423≥--x x (2)121<+x 解:二、解绝对值不等式:定义、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称为绝对值不等式. 结论、两个最基本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是: (1)|x|>a(a>0)的解为:x>a 或x<-a ;(2)|x|<a(a>0)的解为:-a<x<a ;(3)a<|x|<b(b>a>0)的解为:-b<x<-a 或a<x<b 例3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3-x|≥5 (2) |2-x|<3 (3)21≤x(4)|2x-4|≤0解(1):方法1、⎩⎨⎧≥--<-⎩⎨⎧≥-≥-5)3(035303x x x x 或,∴x ≤-2或x ≥8方法2、|x-3|≥5,∴x-3≥5或x-3≤-5, ∴x ≤-2或x ≥8 三、同步练习: 1、求下列不等式的解:(1)|2x| < 7 (2)3|x| ≥ 9 (3)|x+4| > 9(4)|3-x| ≥ 4 (5)|7x+8|≥13 (6)2|x-1| - 2 > 0(7)3|2-x|-1>0 (8)21<x(9)01311>--x (10)⎩⎨⎧>+>-011|35|x x (11)|23|310x x -≤⎧⎨->⎩ (12)(x -1)02≥+x答案:(1)7722x -<< (2)x ≥3或x ≤-3 (3)135x x <->或 (4)x ≥7或x ≤-1(5)x ≥57或x ≤-3 (6)x<0或x>2 (7)5733x x <>或 (8)102x x ><或(9)103x << (10)4123x x -<<>或(11)13x <≤(12)1x ≥或x= -2.2、不等式129->-x x 的解集为11023x ≤<;能力训练:例1 解下列不等式:(1)923<-≤x ; (2)|2||1|x x -<+; (3)|21||2|4x x ++->.解(1)原不等式化为:⎩⎨⎧<<-≥-≤⇒⎪⎩⎪⎨⎧<-≥-117519232x x x x x 或{71,511}x x x ∴-<≤-≤<或.(2)原不等式可化为22(2)(1)x x -<+,即12x >,∴原不等式解集为1[,)2+∞.(3)当12x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1x <-,此时1x <-;当122x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1x >,此时12x <<;当2x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53x >,此时2x ≥.综上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例2 已知{||23|}A x x a =-<,{|||10}B x x =≤,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当0a ≤时,A φ=,此时满足题意;当0a >时,33|23|22a a x a x -+-<⇒<<,∵A B ⊂≠,∴3102173102aa a -⎧≥-⎪⎪⇒≤⎨+⎪≤⎪⎩,综上可得,a的取值范围为(,17]-∞例3解不等式2|2|x xx+≥-解(,1][0,2)(2,) -∞-+∞。

集合教案中职数学

集合教案中职数学

集合教案中职数学教案标题:集合教案-中职数学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学生能够进行集合的运算和求解集合的交、并、差等操作。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集合相关的数学题目。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集合的运算和集合间的关系。

3.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者展示一些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集合的兴趣。

- 教师简单介绍集合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集合的特点。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空集、全集等。

-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解释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集合的运算(15分钟)- 教师介绍集合的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包括交集、并集、差集等。

-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演示集合的运算过程,并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

4. 集合的关系(10分钟)- 教师讲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 教师通过图示或者实例向学生说明集合之间的关系。

5. 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求解。

-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展示给全班。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7.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或者思考题。

- 教师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更多集合的性质和定理,并尝试证明一些集合相关的数学命题。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数学书籍或者参加数学竞赛等方式深入学习集合的应用和扩展知识。

教学评估:1.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估。

中职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20 14 年 8 月 13 日 1 课时班级课题第一章集合§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2、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3、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技能目标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德育目标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2、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1、集合的基本概念2、元素性质3、数集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具设备要求电脑,投影仪、教学内容及过程教法提示及时间分配一、分析本堂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学生,他们具备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自制力差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内容应占70%,较难部分30%;而本节课采用。

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揭示课题1、缤纷多彩的世界,众多繁杂的现象,需要我们去认识。

讲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类,加强对其属性的认识,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按照使用功能分类存放物品,在取用时就十分方便。

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学习的1.1集合。

(二)创设情境,兴趣探索新知问题一:(2-3分钟)1、你知道中国的“西南三省”是哪三个省份么?2、世界上的“四大洋”的名称是什么?3、组成太阳光的七种单色光是哪七种颜色?问题二: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汉堡、彩笔、水笔、橡皮、果冻、薯片、裁纸刀、尺子;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筐里?解决: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放在食品篮筐,彩笔、水笔、橡皮、裁纸刀、尺子放在文具篮筐。

归纳: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组成了食品类整体,彩笔、水笔、橡皮、裁纸刀、尺子组成了文具类整体。

面包、饼干、汉堡、彩笔、水笔、橡皮、果冻、薯片、裁纸刀、尺子就是其对应整体的个体。

(三)共同探讨,传授新知1、集合的概念: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3.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的性质,如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

4. 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2.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2.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3.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重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难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4. 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函数与方程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等。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

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1。

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1。

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高温导热油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2。

中专数学第一章教案

中专数学第一章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题 1.1.1 集合的概念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使用教材的构想☆补充设计☆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引入课题.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新课课件展示引例:(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1. 集合的概念.(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 A,读作“a属于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读作“a不属于A”.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象是否确定?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如下:(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义分析透彻.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教师强调:“”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颠倒过来写.从具体事例直观感知集合,为给出集合的定义做好准备.老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检查自学、梳理知识阶段,穿插讲解解难点、强调重点、举例说明疑点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课4.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 1 的实数.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4) 如果 a Q,b Q,则a+bQ.例2 用符号“”或“”填空:(1) 1 N,0 N,-4 N,0.3 N;(2) 1 Z,0 Z,-4 Z,0.3 Z;(3) 1 Q,0 Q,-4 Q,0.3 Q;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集的例子.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的关系.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生:讨论,回答,明确说出理由.生:模仿练习;讨论并口答.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通过具体例子,师生的问答,巩固集合概念及其元素特新课(4) 1 R,0 R,-4 R,0.3 R.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1) -3 N;(2) 3.14 Q;(3)13Z;(4) -12R;(5) 2 R;(6) 0 Z.师:出示例题,请学生填写.生:口答各题结果.师:引导学生进行订正,并说明错误原因.学生模仿练习;老师订正、点拨.性.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理解.通过例题2和练习2,加深对特殊数集的理解以及元素与集合关系的理解与表示,既突出重点又分解难点.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补充设计☆板书设计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作业设计教材P4,练习A组第1~3题教学后记。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相等性和包含性。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重点: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运算法则。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并、交、补运算。

二、教案内容:第2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函数的概念,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函数的性质,举例说明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三、教案内容:第3章实数与不等式3.1 实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实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分类,举例说明。

3.2 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了解不等式的解法,掌握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不等式的解法,举例说明解法技巧。

四、教案内容:第4章平面几何4.1 点、线、面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的关系,掌握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关系,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点、线、面的关系。

人教版中职数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人教版中职数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引入课题.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新课课件展示引例:(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象是否确定?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如下:(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从具体事例直观感知集合,为给出集合的定义做好准备.老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检查自学、梳理知识阶段,穿插讲解1新课1. 集合的概念.(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4.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义分析透彻.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教师强调:“∈”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集的例子.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的关系.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解难点、强调重点、举例说明疑点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2新课(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4) 如果a ∈Q,b ∈Q,则a+b ∈Q.例2 用符号“∈”或“∉”填空:(1) 1 N,0 N,-4 N,0.3 N;(2) 1 Z,0 Z,-4 Z,0.3 Z;(3) 1 Q,0 Q,-4 Q,0.3 Q;(4) 1 R,0 R,-4 R,0.3 R.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1) -3 N;(2) 3.14 Q;(3)13Z;(4) -12R;(5) 2 R;(6) 0 Z.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生:讨论,回答,明确说出理由.生:模仿练习;讨论并口答.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师:出示例题,请学生填写.生:口答各题结果.师:引导学生进行订正,并说明错误原因.学生模仿练习;老师订正、点拨.通过具体例子,师生的问答,巩固集合概念及其元素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理解.通过例题2和练习2,加深对特殊数集的理解以及元素与集合关系的理解与表示,既突出重点又分解难点.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3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作教材P4,练习A组第1~3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业4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2.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3. 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难点】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1. 集合、元素、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是什么?2. 用符号“∈”与“∉”填空白:(1) 0 N;(2) -2Q;(3)-2R.师:刚才复习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将集合表示出来.回顾旧知;学习新知.新课1. 列举法.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4,5,6}.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如: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师:强调要注意的问题:①注意区别a 与{a}.a 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而{a}表示一个集合.例如,某个代表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本身和这个人构成的代表团是完全不同的;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顺序.师:集合{1,2}与{2,1}表示同一个集合吗?生:是.按集合元素不多和集合元素较多分类讲解,便于学生接受.多举实例也有利于概念的理解.5新课的集合,可表示为{0,1,2,3,…,99}.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2) 方程x2-5 x+6=0的解集.解(1) {5,7,9};(2) {2,3}.练习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大于3小于9的自然数全体;(2) 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3) 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4) 大于3.5且小于12.8的整数的全体.2. 性质描述法.给定x 的取值集合I,如果属于集合A 的任意元素x 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 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x∈I | p(x)} ,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 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1) 特征性质明确;(2) 若元素范围为R,“x∈R”可以省略不写.例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2)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 平面α内到两定点A,B 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解(1){ x | x >3};多媒体展示例题1.学生口答.通过教师讲解、师生问答,详细说明什么是特征性质.出示例子: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就是此集合的一个特征性质.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描述总结集合的特征性质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出性质描述法.教师强调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应注意的两个要点.讲解例题2,板书详细的解题过程.师:(1) 一个集合的特征性质不是唯一的.如平行四边形全通过一组简单的口答题,掌握集合的列举法.通过例1和练习1,巩固列举法的使用.对集合性质描述法的理解是难点,此处通过举例,由特殊到一般,便于学生突破这一思维障碍.6新课(2){ x | x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3) l={ P ∈α,|PA|=|PB|,A,B 为α内两定点}.练习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目前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构成的集合;(2) 正奇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 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4) 不等式4 x-5<3的解构成的集合;(5)所有的正方形构成的集合.体也可表示为{ x | x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2) 在几何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点(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点的集合.学生模仿练习.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答案,引导全班学生统一订正.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通过例2,让学生掌握由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不同类型:有限集、无限集或代数、几何的表示方法,并使学生规范解题步骤.通过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深化两种表示方法的灵活运用.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 列举法.2. 性质描述法.3. 比较两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分析它们所适用的不同情况.师生共同分析总结: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如:集合{2}.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如:集合{x∈Q|1≤x≤4}.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体验.作业教材P9,练习B组第1,2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7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掌握子集、真子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表示集合间的关系.2. 了解空集的意义;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并会用符号及Venn图表示.3. 培养学生使用符号的能力;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表示.【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典型题目,并提出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思维得以深化;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已知:M={-1,1},N={-1,1,3},P={ x | x2-1=0}.问1. 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2. 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3. 集合M 中元素与集合N 有何关系?集合M 中元素与集合P 有何关系?师:出示三个集合,并根据这些集合提出一组问题.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发现了:集合M与集合N;集合M与集合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两个集合之间关系的问题.温故而知新,以旧带新,便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使学生对出现的新概念不至于感到突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很自然地引入本节课内容.新课1. 子集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记作 A ⊆B或B ⊇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2. 真子集定义.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师:通过对引例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分析,得出子集的定义.请学生举满足“A ⊆B”的实例.在理解了“子集”定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试叙述“真子集”的定义.启发学生对引例进行深入分析、提炼,从而为概念的形成作好铺垫.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归纳出定义.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理解与表示是难点,通过让学生举8新课记作A ⊂≠B(或B ⊃≠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3. Venn图表示.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Venn图表示如下.4. 空集定义.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记作∅.如,{x| x2<0};{x | x+1=x+2},这两个集合都为空集.5.性质.(1) A ⊆A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2) ∅⊆A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3) 对于集合A,B,C,如果A ⊆B,B ⊆C,则A⊆C.(4) 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则A⊂≠C.例1 判断: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若是则在( )打“√”,若不是则在( )打“×”.(1) A={1,3,5},B={1,2,3,4,5,6} ( )(2) A={1,3,5},B={1,3,6,9} ( )(3) A={0},B={ x|x2+2=0}老师总结,得出真子集的定义.介绍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集合间关系的方法.请学生画图表示:A ⊂≠B.请学生举空集的例子.师: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表各组看法.解疑:不能.因为集合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它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是任一个集合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师:出示题目,请学生思考、判断.生:根据定义作出判断.师: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订正,加深对定义的理解.例可以突破这一难点,增进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置疑、解疑的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子集的概念.通过分组讨论,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分解了难点.在学习定义之后紧跟上一组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题目,利于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巩固新知.AB9新课( )(4) A={ a,b,c,d },B={ d,b,c,a } ( )例2 (1) 写出集合A={1,2}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2) 写出集合B={1,2,3}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解(1)集合 A 的所有子集是∅,{1},{2},{1,2}.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A本身,即{1,2},剩下的都是A的真子集.(2) 集合B的所有子集是∅,{1},{2},{3},{1,2},{1,3},{2,3},{1,2,3}.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B本身,即{1,2,3},剩下的都是B的真子集.练习写出集合A={a,b,c}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生:尝试解答例题.师:引导学生订正;请学生归纳“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的步骤.学生模仿练习,进一步理解子集及真子集的概念.在板书的过程中,突出解题思路,体现解题步骤.通过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的知识点:1. 子集.2. 真子集.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老师梳理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业教材P12,练习A组第3、4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10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集合相等概念.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2. 理解掌握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3. 学习类比方法,渗透分类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间的包含、真包含、相等关系及传递关系.2.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考、发现、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思维活动始终处于自主的状态中.【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课件展示下列集合:(1) A={1,3},B={1,3,5,6};(2)C={x | x 是长方形},D={x | x是平行四边形};(3) P={x | x 是菱形},Q={x | x 是正方形};(4) S={x | x>3},T={x | 3 x-6>3};(5) E={x|(x+1)(x+2)=0},F={-1,-2}.师提出问题:1.第(1),(2),(3)题中两个集合的关系如何?2.第(4),(5)题中,第二个集合是不是第一个集合的子集?第一个集合是不是第二个集合的子集?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师继续提出问题:第(4),(5)题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引出新课.新课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记作A=B.读作集合A等于集合B.如果A ⊆B,且B ⊆A,那么A=B;反之,如果A=B,那么A⊆B,且B ⊆A.师:可见,集合A=B,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如,{1,-1}={-1,1}.师:如果集合A=B,根据子集的定义判断:A⊆B成立吗?从具体实例直观感知集合相等.有效设置问题,理解用子集的观点来理解集合相等.11新课例1指出下面各组中集合之间的关系:(1) A={x | x2-9=0},B={-3,3};(2) M={x | |x|=1},N={-1,1}.解(1) A=B;(2) M=N.例2判断以下各组集合之间的关系:(1) A={2,4,5,7},B={2,5};(2) P={x | x2=1},Q={-1,1};(3) C={x | x 是正奇数},D={x | x是正整数};(4) M={x | 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N={x | x 是有一个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解(1) B ⊂≠A;(2) P=Q;(3) C ⊂≠D;(4) M=N.练习1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 a{a,b,c};(2) {4,5,6} {6,5,4};(3) {a} {a,b,c};(4) {a,b,c } { b,c};(5) ∅{1,2,3};(6) {x | x是矩形} {x | x是平行四边形};(7) 5 {5};(8) {2,4,6,8} {2,8}.例3指出下列各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Venn图表示: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菱形},C={x|x是矩形},D={x|x是正方形}.解生: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容易得出:A=B.请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教师引导学生订正后,总结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师:出示题目,请学生思考、试做.生:分析、试做.师:出示答案订正,请学生核对做题情况,改正错题并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生:交流做错的题目与出错的原因.师:汇总、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重视.师:出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并画图.生:将答案画到黑板上,全班同学讨论订正.师:点评,给以赏识性评价.及时巩固集合相等的定义.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自学能力,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进一步巩固了集合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间关系是难点,通过学生试做、老师订正、学生反思、师生纠错多个环节,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思考与争论中得到正确答案,学生之间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高潮,有效地突破难点.通过例3和练习2,渗透数形结合思12UST F新课练习2集合U,S,T,F如图所示,下列关系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1) S ⊂≠U;(2) F ⊂≠T;(3) S ⊂≠T;(4) S ⊃≠F;(5) S ⊂≠F;(6) F ⊃≠U.首先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选一个代表回答本组讨论结果,其余同学补充.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加以点评.想,强化学生的画图、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用Venn图解决集合间关系问题的意识.小结1. 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2.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反馈、记忆.作业教材P12,练习B组第1、2、3题.学生课下完成.巩固拓展.AB CD131.1.4 集合的运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性质.2. 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3.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自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并通过对比,自学相似概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实例引入,以我校食堂每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为例,引出集合运算的定义.第一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A={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第二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B={黄瓜,猪肉,毛豆,芹菜,虾,土豆}.师:提出问题:1. 两天所买相同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C,则集合 C等于什么?2. 两天买过的所有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D,则集合D 等于什么?生:思考,感知集合运算.联系实际,引出集合运算:问题中新得到的集合C,D是由已知集合的元素组成的.我们就把由已知集合,按照某种指定的法则,构造出一个新的集合,称为集合的运算.新课一、集合的交1. 交集的定义.给定两个集合A,B,由既属于A又属于B的所有公共元素所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2. 交集的Venn图表示.启发学生观察引入中的例子,并发现结论:集合C中的元素是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即集合C是由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出示四组图片,请学生讨论:如何根据交运算的定义,用阴影表示出“A ∩ B”.引导学生感知、归纳、总结,形成概念.通过画图,深化理解交集定义中“公共元素”的含意.A B A B14新课3. 交集的性质.(1) A ∩B B ∩A;(2) (A ∩B) ∩ C A ∩ (B ∩C);(3) A ∩A=;(4)A ∩∅=∅A=.例1(1) 已知:A={1,2,3},B={3,4,5},C={5,3},则 A ∩B=;B ∩C=;(A∩ B)∩ C=.例2(1)已知A={x | x 是奇数},B={x | x 是偶数},Z={x | x 是整数},求A∩ Z,B∩ Z,A∩ B.解A∩ Z={x | x 是奇数} ∩ {x | x是整数}={x | x 是奇数}=A;B∩ Z={x | x 是偶数} ∩ {x | x是整数}={x | x 是偶数}=B;A∩ B={x | x 是奇数} ∩ {x | x是偶数}=∅.二、集合的并1. 并集的定义.给定两个集合A,B,把它们所有的元素合并在一起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2. 并集的Venn图表示.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各条性质.请学生根据交集的定义和上面的Venn图进行讨论,填写性质.想一想,如果A ⊆B,那么A ∩B=.师:出示例1(1)生:口答.师:出示例2(1),引导学生弄清:(1)整数的分类;(2) {x | x 是整数},{x | x 是奇数},{x | x 是偶数}各集合之间的关系.生:试画出Venn图,并解答此题.在引例中,集合D是集合A与B的什么运算?师:出示自学提纲:(1) 并集的定义是什么?其记法与读法如何?(2)如何用Venn图表示集合A与B的并集.(3)并集有哪些性质?生:自学教材P14~15——集合的并,每四人为一组,讨论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对交集定义的理解通过一组简单的有限集求交集的口答题,使学生初步掌握交集的定义.借助Venn图解答题目,数形结合深化对交集的理解.通过类比,得出并集的定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画图,深化理解并集定A (B) A B15新课3. 并集的性质.(1) A ∪B B ∪A;(2) (A∪B)∪C A∪(B∪C);(3) A ∪A=;(4)A ∪∅=∅A=.例1(2) 已知:A={1,2,3},B={3,4,5},C={5,3}.则 A ∪B=;B ∪C=;(A∪B)∪C=.例2(2)已知A={x | x 是奇数},B={x | x 是偶数},Z={x | x 是整数},求A∪Z,B∪Z,A∪B.解A∪ Z={x | x 是奇数} ∪{x |x 是整数}={x | x 是整数}=Z;B∪Z={x | x 是偶数} ∪ {x | x是整数}={x | x 是整数}=Z;A ∪B={x | x 是奇数} ∪{x | x是偶数}={x | x 是整数}=Z.三、综合应用例3已知C={x | x≥1},D={x | x<5},求C ∩ D,C∪D.解 C ∩ D={x | x≥1} ∩ {x | x<5}={x | 1≤x<5};C∪D={x | x≥1}∪{x | x<5}=R.练习1 已知A={x | x是锐角三角形},B={x | x 是钝角三角形}.并回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订正学生回答的问题结果,并出示各知识点.想一想:如果A ⊆B,那么A ∪B=.给学生以赏识性评价.师:出示例1(2),例2(2)生:口答.师:请学生对比交、并运算定义的不同,强调定义中“公共元素”与“所有元素”的不同含义.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解答,在黑板上写出各题答案.义中“所有元素”的含意.以学生填空和自己画图的方法,调动学生自己类比交集,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一组简单的有限集求并集的口答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并集的定义.通过例1(1),例2(1)与例1(2),例2(2)的对比,帮助学生区别交集、并集的定义.通过综合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交集、并集的方法,并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结合,使学生对学过的集合有更新的认识.A B A BA (B) A B16。

中职数学集合的概念的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的概念的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接受集合语言,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2)感受利用数学知识描述和研究实际问题的乐趣,发展学好数学课程的信心。

(3)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
,2,3,,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
利用元素特征性质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在花括号中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上集合的代表元素,并标出元素的取值范围,竖线的右边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如果从上下文能够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可以不
的解集.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