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C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旁后间隙
• 位于肾后间隙与腹横筋膜之间,内无器 官,主要为低密度脂肪组织。该间隙外 侧向侧腹壁方向延伸,与腹膜外脂肪间 隙相续,内侧为肾后筋膜与腰肌筋膜融 合处
腹主动脉
• 起于膈肌的腹主动脉裂孔, 沿腰椎椎体腹侧缘下行,至 腰4水平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 正常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即腹腔干、肾动脉和肠系膜 上动脉的起始部,为丰富的 脂肪组织包绕,显示清楚 • 腹主动脉呈圆形软组织密度 影,直径小于3cm,向下逐 渐变细 • 增强扫描主动脉均一强化
肾旁前间隙
• 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其中包含胰腺、 十二指肠(球部除外)和升、降结肠 • 该间隙的后界即肾前筋膜能够清楚显示;前界 即后腹膜显示困难,可以这些脏器的前缘作为 标志 • 内侧在胰腺水平,两侧肾旁前间隙相交通,而 其余部分则不相通 • 外侧界为侧锥筋膜 • 下方在髂嵴水平,与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相 交通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MRI
• 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呈混杂信号肿块,内有脂 肪信号组织,且在T1WI和T2WI上于皮下脂肪信 号强度类似,应用脂肪抑制技术,这种高信号 灶的信号强度明显减低 • 平滑肌肉瘤易侵犯下腔静脉,肿块信号不均, T1WI以低信号为主, T2WI以高信号为主,坏死 区则在T2WI呈非常高的信号 •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在T2WI呈较高信号,其内既 无脂肪性信号灶,也无坏死造成的局灶性长T1 和长 T2信号灶,增强检查发生强化
腹主动脉瘤
• 肾动脉水平,主动脉 的外形正常,主动脉 分叉上方,管腔扩大 达5㎝,可见数处附 壁血栓
髂总动脉瘤
炎症性主动脉瘤
升 主 动 脉 瘤
腹 主 动 脉 瘤
夹 层 动 脉 瘤
夹 层 动 脉 瘤
夹 层 动 脉 瘤
夹层动脉瘤
腹主动脉夹层
• 常为胸主动脉夹层的延伸 • 主动脉内膜和部分中膜撕脱:先与主动脉瓣上方附近 或主动脉狭部发生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中层形 成血肿,尔后进一步引起撕裂,沿中层向远处延伸, 并形成一继发撕裂口,这样血液自主动脉腔内进入最 初撕裂口,再于继发撕裂口进入主动脉腔,从而将主 动脉分为真假两腔。两腔之间即为撕裂的内膜和部分 中层,通常称为内膜瓣。 • 腹主动脉夹层见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还可 发生在Marfan综合征、主动脉缩窄,外伤和不当主动 脉插管术 • 表现为剧烈胸背痛或腹部疼痛,病变累及髂总动脉时, 可有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腹膜后淋巴瘤
• 初期表现为某一区域淋巴结增大,呈多个类圆 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楚 • 病变进展时,受累淋巴结和下腔静脉后方淋巴 结受累明显时,可造成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向 前移位,呈“漂浮” 状 • 并存的盆腔、肠系膜、纵隔或表浅部位的淋巴 结增大及脾受累表现 • 增强检查,增大淋巴结有轻度强化,发生坏死 的淋巴结内可见无强化的偏心性低密度灶,还 能进一步鉴别增大的淋巴结和血管影,显示血 管被包绕和移位情况
基本病变腹主动脉异常
• 腹主动脉管腔轻度一致性扩张、迂曲并有动脉壁钙化 灶,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增强检查还可显示血管壁内 缘不规则或斑块状充盈缺损 • 腹主动脉较长范围明显扩张,直径大于3cm,或直径超 过病变近侧主动脉直径的1/3,管壁有弧形或不连续钙 化影,为腹主动脉瘤。增强检查常见沿瘤壁有环形、 半月形或新月形无强化区,代表动脉瘤的血栓 • 腹主动脉扩张并腔内钙化影(内移的钙化内膜),为 腹主动脉夹层。增强检查可进一步显示真假腔的强化 程度不同。腹主动脉夹层多与胸主动脉夹层相连续 • 腹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边缘有钙化,增强检查肿块 明显强化,程度与强化的主动脉类似且两者相连,为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肾周围脓肿
• 肾位于低 密度组织 内,炎症 增生包绕 肾周间隙, 肾周筋膜 炎症性肥 厚
急性胰腺炎后渗出液储溜
• 急性胰腺炎 后,可见肾 周脂肪囊边 缘渗出液, 肾筋膜肥厚
淋巴囊肿
含尿囊肿
• 左肾盂 轻度扩 张,
含尿囊肿
肾周围血肿
肾周肿物
• 肾细胞癌
肾淋巴囊肿
腹膜后出血
血肿
淋巴囊肿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3.腹腔动脉 4.脾动脉 5.肠系膜上动脉 24.门静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26.脾静脉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7.肠系膜上动脉 8.肾动脉 9.肾静脉 24.门静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26.脾静脉
横膈的解剖
腹膜后筋膜
• 胰腺炎吸收期, 腹膜后筋膜结构 显示清楚 • 前后肾筋膜易于 显示,并形成了 蜂窝状形成肾周 间隙 • 横行的结肠系膜 与胰腺相连
腹膜后CT诊断
放射学院 刘林祥
腹膜后间隙
• 位于后腹膜与腹横 筋膜之间,以肾筋 膜为界,分为肾旁 前间隙、肾周间隙 和肾旁后间隙 • 肾筋膜分前后两层, 即肾前筋膜和肾后 筋膜,肾前后筋膜 在外侧联合,形成 肾锥筋膜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
肾周间隙 perirenal space
• 位于肾前、后筋膜之间,内容除肾和肾 上腺外,还有丰富的低密度脂肪组织 • 该间隙外界为肾前、后筋膜融合处 • 在内侧,肾前、后筋膜分别与椎前、大 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及腰肌筋膜融合,因 而两侧肾周间隙并不相通 • 肾周间隙向下逐渐变小
基本病变腹膜后肿块
• 腹膜后转移瘤多数为沿淋巴系统扩散的淋巴结 转移,表现为受累淋巴结增大,位于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周围和膈肌脚后方,常呈多发结节状 软组织肿块,也可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分叶状 肿块 • 腹膜后肿块还见于腹膜后脓肿,表现为局限性 液体性低wenku.baidu.com度病灶,其上下径多大于前后径和 横径,病变内可含有气泡,增强检查病变周边 呈明显环状强化 • 腰大肌脓肿常为腰椎结核所致,骨窗观察还可 发现腰椎椎体骨质破坏
基本病变腹膜后肿块
• 腹膜后较小时,易于判断部位,较大时应与腹膜腔 内肿块鉴别 • 腹膜后器官和结构如胰腺、下腔静脉或肾脏明显向 前或前外侧、前内侧移位,均提示为腹膜后肿块 • 腹膜后肿块多为肿瘤,可原发、转移、恶性或良性 • 脂肪肉瘤密度不均,并可有脂肪低密度灶;平滑肌 肉瘤易有囊变、坏死所致的低密度灶;畸胎瘤内含 有钙化、脂肪、软组织等多种组织成分,显示明显 混杂密度;淋巴瘤常呈水样密度肿块
下腔静脉
• CT平扫,下腔静脉表现 为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位于腹主动脉右旁,向 上逐渐增粗 • 形态和大小变异大,可 自直径2~3cm的圆形直 至横行窄条状影 • 增强扫描,早期可能不 均匀,增强晚期(2’) 呈均一强化
淋巴结
• 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前、 后和外侧 • 腔静脉旁淋巴结,位于下腔静脉的 前、后和外侧 • 主动脉腔静脉淋巴结,位于腹主动 脉和下腔静脉之间 • 膈脚后淋巴结,位于膈肌脚后方、 腹主动脉旁 • 在周围脂肪组织的对比下,淋巴结 呈小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 正常淋巴结的直径小于10cm,膈脚 后淋巴结小于6cm
• 化疗后,软组 织肿块几乎完 全消退。左髂 血管处尚有少 量残迹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腹膜后转移瘤
• CT显示腹膜后腹主动脉旁一个或多个类 圆形结节影,边缘清楚,其短径超过正 常淋巴结大小(正常上限8mm),呈软 组织密度,也可密度不均 • 相邻的增大淋巴结融合可呈分叶状表现 • 增强检查呈轻度乃至明显均一或不均一 强化 • 相关部位检查可能发现原发病灶
卵巢癌转移
卵巢癌转移
颈部癌转移至腹主动脉旁
膀胱癌转移
膀胱癌骨盆转移
肾癌转移
乙状结肠癌转移
精原细胞癌转移
精原细胞癌转移
精原细胞癌转移
卵巢癌转移
化脓性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 原发腹膜后肿瘤少见,但种类繁多,恶性占80% • 一般无症状,大并压迫和影响邻近器官时出现相 应症状,并可扪及肿块 • CT检查可显示腹部巨大肿块 • 脂肪肉瘤可分为实体型、囊变型和混合型,肿瘤 常呈侵袭性生长,其中混合性表现位不均一密度 并含有脂肪性低密度灶。平滑肌肉瘤易发生坏死 和囊变。神经母细胞瘤内常有斑点状钙化,并易 发生在婴幼儿或儿童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3.腹腔动脉 4.脾动脉 5.肝总动脉 24.门静脉 26.脾静脉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4.脾动脉 7.肠系膜上动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26.脾静脉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8.肾动脉 9.肾静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腹膜后血管
腹主动脉瘤
• CT平扫表现为局部腹主动脉异常增宽,直径大于 3cm,或超过病变近侧腹主动脉管径的1/3以上 • 腹主动脉瘤壁钙化显示为不连续的弧线形致密影, 瘤内血栓可为环形或新月形,其密度可略高于、 等于或低于瘤内开放部分,血栓钙化可见不规则 斑点状密度影 • 增强检查,腹主动脉瘤明显强化,附壁血栓部分 无强化 • 较大的腹主动脉瘤易发生破裂,破裂时形成腹膜 后血肿 • CTA和三维立体显示有助于整体观察全貌
腰大肌脓肿
腰大肌脓肿
腰大肌脓肿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放射性纤维化
放射性纤维化
盆腔纤维化
腹膜后肿瘤
• 原发腹膜后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 腹膜后转移瘤
腹膜后淋巴瘤
• • • • 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 分为何杰金何非何杰金 主要侵犯淋巴结何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 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 可有小的坏死灶 • 早期无症状,常无意中发现表浅淋巴结 增大,病变进展出现发热、贫血、食欲 减低、体重下降和局部压迫症状
浸润性脂肪肉瘤
浸润性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
Garnerder综合征的纤维瘤
神经原性肉瘤
恶性血管外皮瘤
腹膜后大血管病变
腹主动脉病变
• 腹主动脉瘤 • 腹主动脉夹层
下腔静脉病变
• 下腔静脉先天性发育异常 • 下腔静脉血栓和瘤栓
腹主动脉瘤
• • • •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外伤 构成:真性,假性 形态:囊状、梭形、混合形 临床:老年人,可无症状,或为腹部搏 动性肿块,压迫症状 • 动脉瘤破裂,可发生剧烈腹痛、休克乃 至死亡
恶性淋巴肿大
•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 病所致淋巴结肿大
恶性淋巴肿大
• 慢性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所致淋巴 结肿大
恶性淋巴肿大
• 慢性淋巴细 胞性白血病 所致淋巴结 肿大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高度恶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 大而均一的肿瘤 几乎充满盆腔, 膀胱受压左移
高度恶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腹主动脉瘤
• MRI 形态学表现与CT所见相似 • 动脉瘤内开放部分由于流空效应而无信号,粥 样斑块呈中等强度信号,新鲜的血栓在T1WI 和T2WI上为较高信号,陈旧血栓为较低信号, 钙化无信号 • 矢状面能直接显示动脉瘤上下延伸的范围, MRA可直接显示腹主动脉瘤开放部分的大小、 形态、范围及髂总动脉和肾动脉受累情况
基本病变下腔静脉异常
• 下腔静脉增粗常见原因是静脉内血栓和瘤栓, 增强检查显示下腔静脉内有充盈缺损 • 下腔静脉的先天性变异表现为下腔静脉的数目、 位置改变或某一段下腔静脉缺如。当下腔静脉 有两支,分别位于腹主动脉的左右侧时,为下 腔静脉重复畸形;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 而右侧无静脉显示,则为左位下腔静脉;下腔 静脉可在肝肾水平之间缺如,同时并有膈脚后 奇静脉扩张
腹膜后筋膜
• 同前页
腹膜后淋巴结
• 淋巴管造影后扫描
腹膜后淋巴结
• 淋巴管造影后扫 描
基本病变腹膜后脂肪密度增高
• 腹膜后脂肪由于炎性水肿、出血或纤维话,可 导致密度弥漫性增高 • 见于急性胰腺炎、腹膜后感染、外伤后血肿和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 急性胰腺炎易累及肾旁前间隙,也可扩展至肾 旁后间隙,但很少经筋膜侵犯肾周间隙 • 外伤后血肿累及的部位不定,当肾脏破裂时, 肾周间隙受累,有时血肿也可局限于腰肌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多位于腹主动脉末端、分 歧部及髂血管近侧部周围
腹主动脉夹层
• CT平扫显示内膜钙化不再位于周边的主动脉壁 处,而移至管腔内 • 增强扫描显示真假两腔明显强化,且因血流速 度不同而强化程度不同;在强化的真假腔之间 可见线状低密度影,代表撕脱的内膜瓣 • 夹层的假腔可发生血栓化:部分血栓化时,假 腔部分强化,与强化真腔之间仍显示低密度线 状内膜瓣,假腔内不发生强化的部分代表血栓。 假腔完全血栓化时,则仅见真腔有强化,此时 难与并有附壁血栓的梭形动脉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