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也是传世佳话。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是孔子一生中最为传奇的经历之一。
在孔子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各国之间游历,向各国君主宣讲自己的思想,并寻求机会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这段经历也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始于他年轻时在鲁国担任官职。
当时,鲁国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孔子深感忧虑。
他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学识和经验,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于是决定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寻找更多的学问和治国的道理。
孔子先后游历了齐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等地,他在这些国家中广泛交往,向各国的君主和贵族宣讲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之道。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治国,以礼义之道治民,以德行之风治家。
他的言行举止深受当时各国君主和士人的尊重和爱戴。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学生,他们一起探讨人生、治国、修身养性的道理,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孔子的思想在这些国家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也为他日后在鲁国的政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的国家的君主不愿听取他的教诲,有的国家的士人对他的思想持怀疑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对他进行了排挤和迫害。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最终,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以他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而告终。
他在鲁国创办了私学,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传播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段传奇的经历。
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孔子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于是,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都跟孔于说了,孔子听后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要小心从事,要有兵马防备。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没有吃亏。齐国没有占到伶国的便宜。会后,齐国认为孔于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想了个计策。挑选了80名歌女派人送到鲁国。
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篇1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孔子周游列国故事_孔子典故介绍
孔子周游列国故事_孔子典故介绍春秋时期,孔子曾在老子门下完成学业后,带领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主张,想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周游列国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周游列国故事春秋时期,孔子曾在老子门下完成学业后,带领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主张,想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将鲁国作为起点和终点,途中经过了很多国家或地区,这段游历总共花了孔子十几年。
事实上,还有一本学术性较高的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经历,名字就叫做《跟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游历了很多鲁国周边的国家,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他都曾走到过。
虽然孔子的游历之旅遗憾地没有过黄河,但是他周游列国的那段经历依旧带给他不少感悟和益处,为他的某些思想主张奠定了基础。
《跟孔子周游列国》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钱钧华,这本书虽然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经历,但是它与一般的人物传记不同,,它是由一篇篇散文构成的。
书中不仅有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的优美散文,还有几百张精美的照片,那些照片并不是作者从网上随意拉下来的图片,还是本书作者亲身前往那些地方亲自拍摄,并且精挑细选而出的,从中可见作者对这本书的看重。
也因为这本书是散文类,增强了可读性。
与此同时,这本书其实还具有较高的学术性。
毕竟这书中的内容是由作者亲自前往那些孔子游历过的地方调查取材而得来的,并不是窝在室内翻阅各种书籍总结归纳出来的。
孔子典故介绍孔子也并不是从刚出生就是圣人,他也是经历了一些磨难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成为我们伟大的圣人。
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他拜师的故事了。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小故事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经周游列国,寻求统一天下的理想。
在这段旅途中,他经历了很多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在他游历的过程中,孔子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贤者、君主和士人。
他和他的学生们积极交流,讲授道德、政治和教育的原则,以期能够影响并改变这个社会。
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爱、中庸之道和人际关系。
在一次访问中,孔子进入了一座国家,那里的国王非常自负并以自己为中心。
国王觉得自己的统治非常完美,没有必要改变或倾听他人的意见。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他决定与国王进行一次对话。
孔子和国王坐在一起,开始了他们的讨论。
孔子非常谦逊地问国王:“请问陛下,您认为统治国家的关键是什么?”国王得意地回答道:“当然是我的智慧和权力。
我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一切都由我决定。
”孔子微笑着说:“陛下,我认为您的统治方式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个伟大的君主应该倾听、谦和、宽容并与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长久和谐的社会。
”国王对孔子的话感到很惊讶,他没有预料到一个旅行者会如此直言不讳。
然而,他对于这种新的想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的几天里,孔子与国王进行了更多的深入交流。
他详细讲解了仁爱、亲和和公正等重要概念,并用丰富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原则在统治中的重要性。
国王逐渐明白了孔子的观点,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作为,并对孔子提出的理念表示认同。
孔子在离开之前,对国王表示了自己的祝福,并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更好的统治者,为人民谋求福祉。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通过直接的对话和启发性的教育,成功地影响了一个自负的国王。
他的努力使得国王开始思考自身的不足,以及一个伟大统治者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孔子推崇的仁爱和智慧的理念,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其中每篇文字各有主题,不仅蕴含哲理,而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下面十个寓言故事带你细细体会,说不定你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愚公移山【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节选)【大意】北山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
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大意】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
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
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
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也比喻自不量力。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大意】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
概括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
概括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其中关于他周游列国的事迹更受到许多人的关注。
如果你想了解他周游的事迹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故事简介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
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
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
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故事详情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孔子东游的故事
孔子东游的故事话说那春秋时期,咱们的老祖宗孔子,那可是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满肚子都是墨水,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
有一天,他老人家心血来潮,想着东边那片儿还没咋去过,就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咱们就叫它“孔子东游记”吧。
孔子带着几个学生,背着书简,踏上了东游的路。
那时候没高铁没飞机,全靠两条腿儿走,但孔子精神头儿足啊,边走边给学生们讲课,从诗经讲到礼乐,从治国理政聊到人生哲理,学生们听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路上,他们遇到了个村子,村民们正围在一起,愁眉苦脸的。
孔子一看,这哪行,咱得帮帮忙啊。
一问才知道,原来村子里连年干旱,庄稼都快枯死了,大伙儿正为这事儿犯愁呢。
孔子想了想,说:“咱们来场祈雨仪式吧,说不定能感动上天。
”于是,他带着学生们,搭了个简易的祭坛,孔子亲自上阵,念起了祈雨的经文。
你还别说,这事儿真邪门儿了,仪式刚完不久,天上就乌云密布,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儿就砸了下来,村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直呼孔子是活菩萨下凡。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孔子东游的名声就越传越响了。
走了一段路,他们又来到了一条河边,河水湍急,没船过不了河。
孔子一看,这难不倒咱,他让学生们找来些木头竹子,动手做起了简易的木筏。
学生们一看,嘿,这学问还能这么用,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
不一会儿,木筏就做好了,孔子带着学生们稳稳当当地过了河,岸边的人看得是目瞪口呆,直夸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是文武双全。
东游的路上,孔子还遇到了不少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他们走进了一片密林,突然一只大老虎从树丛里窜了出来,吓得学生们哇哇乱叫。
孔子倒是一点不慌,他慢悠悠地说:“别怕,老虎也有它的规矩,咱们不惹它,它自然也不会伤咱们。
”说着,他就带着学生们绕开老虎,继续前行。
学生们一看,老师这胆识,这智慧,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这样,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路走一路学,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到一处,孔子都会用他那渊博的知识和宽厚的胸怀去影响别人,帮助别人。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其中每篇文字各有主题,不仅蕴含哲理,而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下面十个寓言故事带你细细体会,说不定你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愚公移山【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节选)【大意】北山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
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大意】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
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
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
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也比喻自不量力。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大意】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是一句古代传说中的名言。
这句名言出自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孔子的教训和思想,其中包括有关于孔子东游见到两个小孩正在辩论日期的故事。
传说孔子曾经东游,看见两个小儿站在一起,他们正在辩论一个问题:日在太阳之上,还是太阳在日之上?他们对这个问题激烈辩论着,但都不能得出结论。
孔子走过去,问他们说:“你们在辩论什么?”他们回答说:“日在太阳之上,还是太阳在日之上?”
孔子笑了,他在脸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圈,然后把它放在他们面前,问他们:“日在太阳之上,还是太阳在日之上?”
两个小孩哭了起来,他们不知道孔子的意思,但他们觉得他应该有什么要表达。
孔子微笑着,把一根棍子放在他们面前,然后说:“你们看,棍子在圆圈之内,还是圆圈在棍子之内?”
两个小孩明白了,他们把棍子放在圆圈里面,说:“棍子在圆圈之内。
”
孔子点点头,说:“正是如此,太阳和日也是一样的,太阳在日之上,日在太阳之上,都是正确的。
”
两个小孩非常开心,他们感谢孔子的解释,并且奉行孔子的教训,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永不满足。
孔子为两个小孩辩日,不仅让他们明白了日期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思考,相信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勤于思考,不断地学习,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等待机遇的到来。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应当像孔子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孔子东游中游的意思
孔子东游中游的意思《孔子东游中游的意思》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聊聊“孔子东游中游”是啥意思。
孔子,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啊!他老人家到处游历讲学。
这“东游”呢,我琢磨着就是向东边走走看看,去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呗。
那这“中游”又是啥呢?嘿嘿,我想啊,可能就是不紧不慢地在各个地方晃悠,一边走一边思考人生,时不时还和弟子们探讨探讨问题。
想象一下孔子带着他的一群弟子,优哉游哉地走在路上。
看到美景了,就停下来欣赏一番,没准还诗兴大发,吟上几句。
遇到有趣的人或事了,也会凑上去凑凑热闹。
这一路上啊,有欢笑,有争论,那场面可热闹了。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走到一个小村庄,村民们看到孔子来了,都很好奇。
孔子呢,就趁机给大家讲讲道理,村民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然后孔子又带着弟子们继续往前走,弟子们还在回味着老师刚才说的话呢。
说不定有一次他们走到一条小河边,弟子们想玩水,孔子也不拦着,还和他们一起玩了起来,哎呀呀,那画面多有意思啊。
玩累了,就找个地方歇歇脚,吃点干粮,继续前行。
这“中游”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呀!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享受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孔子他老人家就是这样,在游历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感悟。
他的学说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和完善的。
咱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孔子东游中游”,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呢?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孔子在这中游的过程中,把他的智慧和思想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孔子去游了一圈似的。
总之呢,“孔子东游中游”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路不必走得太匆忙,要学会享受其中的乐趣,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啦,希望大家也能像孔子一样,在自己的人生中游出精彩,游出意义!嘿嘿,下次再见咯!。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孔子东游的故事在春秋时期,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子、子思等。
孔子的教诲和智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天,孔子决定带着他的弟子们东游,去拜访各地的名士和君主,传播他的儒家思想。
他们从鲁国出发,经过齐国、宋国等地,最后来到了卫国。
在卫国的首都卫城,孔子见到了卫国的国君——卫出公。
卫出公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孔子的儒家思想非常感兴趣。
于是,他决定请孔子到皇宫里讲学。
孔子欣然接受了邀请,带领弟子们来到了皇宫。
在皇宫里,孔子给卫出公和其他大臣们讲了很多关于仁、义、礼、智等方面的道理。
他说:“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君主的明理和臣子的忠诚。
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为民谋福祉;臣子应该尽忠职守,为国家效力。
”卫出公听得如痴如醉,他觉得孔子的思想非常高深,对他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他决定聘请孔子担任国师,让他在国家里主持教育事业。
孔子来到卫国后,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创办了私塾,招收了很多学生。
他教授弟子们诗、书、礼、乐等知识,还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
他告诉弟子们:“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如果品德不端正,也无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的学生们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有的成为了大夫,有的成为了文学家。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家,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孔子在卫国的时间并不长。
公元前484年,卫国的权臣公子赤发动政变,推翻了卫出公的统治。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迫离开了卫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涯。
在这十年里,孔子和弟子们走遍了列国,传播他们的儒家思想。
虽然他们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们的信念从未动摇。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东游的故事哲理
孔子东游的故事哲理
孔子东游的故事哲理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关于孔子故事的哲理
关于孔子故事的哲理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的故事教会我们的哲理道理。
孔子带学生游吕梁孔子带着学生在吕梁游览,山间的瀑布从二百多尺的高处直泻而下,水声震天,溅起的泡沫流到四十里以外。
这么凶险的水流中,就是鱼、鳖等水中的动物也无法游泳。
大家正欣赏着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观,孔子的一个学生突然指着水中说:“先生,你看!”大家顺着他的手看去,隐约见一个男子在瀑布下的急流中沉浮,仔细看时,却不见了。
过了好—会,那男子又出现了,时而浮在水面上,时而又被巨浪吞没。
“是个寻短见的。
”孔子叫学生们赶紧去瀑布的下游,等那男子被水冲下来时好捞他上来。
学生们还没走到河边,就见那男子游了几百米之后,自己从河里上来了。
“天不管来……哟嘿……地不收……”那男子上来后,披散着头发唱起歌来。
孔子迎了上去,说:“先生的水性实在高明,刚才我还以为是个水鬼,却没想到是个人。
请问先生,你在惊涛骇浪中出没自如,有什么秘诀吗?”“秘诀?没有啊!”那男子想了想,回答说,“我游泳没有什么秘诀,刚开始是出于天性,后来是出于习性,游得好则是顺应了自然。
”“天性、习性、顺应自然?”孔子有些疑惑,“还望先生说得明白些。
”那男子说:“我从小生在山里就适应山里的生活,这就是天性;也不知道为什么很想这么做,于是就做了,这就是顺应自然。
”哲理点拨:很多时候,自然规律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探寻,它就在我们的天性和习性当中,顺其自然,不仅是很好的做事方法,也是很好的生活方式。
孔子闻言识曾皙有一次,曾晳、冉有、子路、公西华和孔子在一块谈论各自的志向。
孔子问他们:“假如现在有人请你们出仕,你们会怎么办呢?”子路对军事十分感兴趣,听了孔子的话,立即说道:“如果有一个小国,国内只有一千辆兵车,且位置夹在几个强国之间。
外有强敌,内有天灾人祸,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国家也可以强盛起来。
”孔子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孔子出游故事
孔子出游故事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好时候,孔老师和我们共同外出游玩,大伙儿边走边看,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旁。
听着村里传来的鸡鸣狗叫声,孔老师感慨地说:“老子说过,他理想中的社会是‘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实在是无法赞同呀!要是人们都这样的话,那怎么能互相取长补短,传播知识呢?!”同学们恭恭敬敬地围着他,听他抒发感慨。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吧,‘鸡兔同笼’问题,你们听说过没有?”大伙儿都点了点头,颜回说:“就是知道鸡和兔子的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和兔子各多少只,可以用假设法来求,也可以列出方程来解决。
”孔老师赞许地说:“颜回说得很好,可以看出他平时经常读数学的书籍。
解法确实是非常多的,但是前几天我听一个南方的客人介绍了一种新的思路,非常有趣呢!我们刚才说到鸡犬之声,那我就改一改,用鸡犬来出题吧……嗯,村里李大伯家养了鸡和狗,按头数一共有25只,数脚一共有56只,那么鸡和狗各有多少只呢?”同学们都叽里咕噜地开始在心里默算,性急的子路已经蹲下来,在地上画开了。
孔老师微微笑起来,说:“不用急,我刚才说过了,我们换一种算法,你们先闭上眼睛吧。
”大伙儿安静下来,微闭双眼,听孔老师的下一步指令。
“让所有的鸡和狗排成一队。
”“好了。
”“让它们各举起一只脚来!”孔老师的儿子孔鲤“扑哧”一声笑出来,说:“那鸡都变成金鸡独立了!”“呵呵,这个成语用得好。
”孔老师摸摸他的头,高兴地说。
孔鲤又调皮地说:“不过,小狗狗翘起一条脚,可就有些难看了,那不是在‘嘘嘘’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孔老师也笑着说:“好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再让鸡和狗再举起一只脚来!”“啊?!”孔鲤叫起来,“再举起一只脚,那鸡就变成浮在半空中了,狗变成象人一样站起来了。
”“对,现实中,要让鸡和狗这样做到是很难的。
但是我们人类号称万物灵长,只要靠思想,就可以在想象中实现这种巧妙的画面。
”听了孔老师的话,同学们都若有所思。
孔子东游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不能决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词语解释(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始:刚刚,才(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盂:盛放物体的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17)汤:热水。
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
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孔丘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丘周游列国的故事孔丘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周敬王23年,鲁定公)。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
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
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
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其中每篇文字各有主题,不仅蕴含哲理,而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下面十个寓言故事带你细细体会,说不定你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愚公移山【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北山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
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大意】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
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也比喻自不量力。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大意】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
孔子寓言故事游水之道
孔子寓言故事游水之道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吕梁游览观赏美妙的大自然景色。
只见那吕梁的瀑布飞流而下,从三千仞高处直泻下来,溅起的水珠泡沫直达40余里以外。
瀑布下来冲成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这里,就连鼋(yuan)鱼、鼍(tuo)鼈这一类水族动物都不敢游玩出没。
然而,孔子却突然发现一个汉子跳入水中畅游。
孔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个汉子有什么伤心事欲寻短见,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学生顺着水流赶去救那个人。
不料,那汉子在游了几百步远的地方却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来,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堤岸边悠然地走着。
孔子赶上前去,诚恳地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个鬼呢,仔细一看,你实实在在是个人啊!请问,游水有什么秘诀吗?”那汉子爽快地一笑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我只不过是开始时出于本性,成长过程中又按照天生的习性,最终能达到一种境地是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
我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问道:“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有所成就是顺应自然呢?”那汉子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意地去这样做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
”孔子听了汉子的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而去。
聪明的人之所以有智慧,就在于他能找到生活中的规律并掌握规律,因此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并且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拓展: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以下是“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
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有关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典故
有关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典故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
鲁定公确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当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
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
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
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殊熟识。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仔细。
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许多。
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慢慢大了起来。
有些人情愿拜他做老师,他就干脆办了个私塾,收起同学来。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叮嘱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
靠南宫敬叔的推举,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
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见。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
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见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孔子再回到鲁国,照旧教他的书。
跟随孔子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其次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预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知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害我边疆,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范着。
盼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见,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伴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
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
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慢说一字,就是
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
‘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