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领导的本质、基础与作用

第2章 领导的本质、基础与作用
第2章 领导的本质、基础与作用

第2章领导的本质、基础与作用

重点问题

领导的界定、含义与要素

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地位与作用

2.1 领导的界定、含义

领导学的研究要从领导开始。为什么呢?权威与服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最原始的现象,反映权威与服从这一最原始、最基本、最普遍存在的范畴是领导,领导范畴是领导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抽象的范畴;领导范畴包孕着研究对象的一切矛盾的胚芽,是研究领导活动规律的出发点。国内现有领导学论著大多数事实上是围绕领导这一核心范畴展开论述的。深入研究领导的含义、特点及本质,对于把握领导学这门学科的核心,认识领导的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1 什么是领导

领导广泛存在,总是带着绚丽的光环吸引着人们,也以特别见效的力量影响着现实、影响着人们。事实上,领导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日常现象和权威事物。人们对领导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甚至常常按习惯用“领导”直接指代“领导者”。这些差异不利于科学、规范地理解和把握“领导”的含义。只需要对有关领导的文献作一个简短的回顾就能够指导:人们对领导的定义太多太多,这些定义都在部分意义上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一些学者把领导看作一种心理现象(例如:领导者是一些拥有某些宝贵个性和优秀品质的人)。另外一些学者则将其看做一种社会现象(例如:领导者是个人、组织以及它们共同面对的形势所产生的要求三者共同施加影响的结

果)。巴斯于1990年在为他和斯托克蒂尔合著的《领导手册》作序的时候,强调了领导概念这一问题。他认为对领导起码已经有了12种不同的定义,现将这些定义列举如下:

领导是组织的工作核心。认为领导是组织活动的中心。

领导是人的个人品质及其产生的效力。领导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品质,或者说,是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关于领导,伯纳德(Bernard,1926)指出:每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对他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理上的鼓舞,因此,能够有效调节大众心理的人就是领导者。

领导是一种行为。在对领导的研究中有一个传统,即非常重视领导行为并加以解释。领导者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领导就是为了达到目标所发出的各种指示和命令。这种定义把领导看做一种起着指导作用的行为。戴维斯把领导定义为:一种推动和协调组织,以达到目的的主要力量。

领导是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效果。有许多对于领导的定义都认为:领导是组织内部相互作用的“效果或产物”。它不是组织行为的“起因”,而是组织内部的人员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领导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角色。从组织理论出发,一个组织系统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领导只是这些定义比较明确、为组织所需要并且与众不同的角色中的一个。组织中的不同角色为达到组织的目标作出了不同的贡献。谢里夫(Sherif,1956)提出:这些角色都说明了组织成员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一种期望。从这个意义上,领导就可以被看做是用来整合其他成员的角色以促进组织活力的一个角色。

领导是组织结构的建立者。这种定义是对“角色理论”的延续,它把领导

者看做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角色,是“组织结构的建立者”。斯托格蒂尔采用了这样的定义:领导是基于期望和相互作用来开创和维持组织结构的角色。还有几种对领导进行定义的途径,包括影响力、能力、可靠性等。

领导是一种使他人服从的艺术。这种定义是把领导看做对集体的愿望和意图以及领导希望达到的目标进行的一种融合。因此这是一种从使他人服从的角度所做的定义,它把领导看做是一个单向的影响过程,即从领导者到下级,而不需要考虑下级的意见。

领导是影响力的施加过程。这种对于领导的定义运用了“影响力”这个概念,从而把领导与“统治、控制、强迫他人服从”区别开来。

领导是劝说的一种形式。一些关于领导的定义认为:领导就是改变人们原本坚信的理念的过程。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把他对于领导的理解建立在劝说的概念之上。他认为:领导就是决定该去做的事,以及使他人也希望做这件事的能力。李普曼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对于领导者来说,最终的任务就是让人们建立起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愿望。

领导是一种基于权力的关系。这种定义把权力作为关键性的因素。从组织成员之间权力关系不同的角度对领导进行了定义。简达把领导定义为:组织成员对于另一成员作为特殊的一分子所享有权力的承认,这种权力使得另一成员有权根据某一成员的行为来规定它的工作方式。

关于领导有这么多的定义,这些区别和差异并不时吹毛求疵,他们反映了在定义领导者与领导过程的问题上存在着很深的分歧。我们也认为只有一种定义方式是不太符合实际的。这种现象的复杂性,它的各种不同的涉及各种环境的途径,以及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都要求对领导的定义多种多样。对于我们大多数学习领导学的学生来说,我们大多把它看做一种

社会现象、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对组织中的其他某个或某些人施加影响,以促使大家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在这里再介绍几种关于领导的概念,包括:自我领导、团队领导、战略领导、象征领导和组织(国家)领导。

自我领导解释为自己对自己的领导。自我领导的人经常被视为有着很强自律意识的恩,他们为自己制定目标,提供动力和反馈,奖励自己的成功,惩罚自己的失败。

团队领导。是指好几个人组织一个团队,共同行使领导职能。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他们都竭力使组织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战略领导。将焦点集中在对组织负有全盘责任的个人身上。战略领导意味着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这种看法对于居于组织上层、对组织的运行全盘负责的领导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象征领导。研究发现象征、口号、仪式、故事、甚至神话都可以作为“领导的工具”。经常使用这些工具,可以更好地培养人们在领导职位上的组织能力。

组织(国家)领导。微软、通用电气、这些组织都在某一阶段充当过业界的领导者。美国的政治家都急不可耐地宣称,美国才是全世界自由国家的领导者,尤其是当它举起人权大气和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

我国对领导的界定有三类代表性观点:

1. 服务论或活动论。如认为“领导就是服务”等。

2. 行为论或关系论。如认为,“领导首先是政治行为,其次是确立与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即领导者的职责、艺术与影响力的综合体”等等。

3. 过程论。如认为,“领导是领导者运用说服能力使别人心悦诚服的过程”,

“领导就是以领导者的声望、影响力或者地位启发、组织和控制社会行为的过程”等等。

2.1.2 领导的界定

领导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事物;是一个至少由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环境、领导过程和领导结果等五个基本因素组织而成的复合概念。

领导就是某一具体社会系统中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的主体,根据该系统的需要和愿望以及现实情境和条件,确定本系统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指南,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及手段,发动整个系统、特别是非居支配与决定地位的群体与组织等力量,致力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最权威行为过程。

领导就是由领导主体发出的、能产生或带来现实结果或后果的权威性社会行为,包括权威的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两个方面,始终贯穿着领导权力权威,对于领导客体具有不可抗拒的压迫力、致变力、取予力、影响力和主导力;不仅是某一具体社会系统的最重要公共行为,而且是能够超越该系统发挥出广泛影响和作用的强效社会因素和强效社会工具。

2.1.3 从与管理、统治的差异中理解领导

与领导概念直接相关的有两个概念,一是统治,二是管理。它们之间有许多类似或重合之处。因此很多学者注意到领导、管理、统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认识领导与统治、管理的联系和区别中,深化对领导范畴的理解,以把握领导的特点。

领导与管理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两者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两者相互联系的,两者的活动过程具有同一性,两者的活动主题具有同一性,在实践中很难将领导或管理进行绝对的划分。领导具有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的一般属性,同时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点。两者都是完整的行为体系,互不从属,领导行为的本质是要推动变革,而管理行为的本质是要维持秩序。阿拉伯世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盲人在森林中迷了路,又被绊倒了。盲人摸索着,发现绊倒自己的是一个瘸子。于是他们攀谈起来,感伤不幸的境遇。盲人说:“我已经在森林里徘徊了很久,因为看不见,找不到出去的路。”“我也好不了多少,因为腿不灵,在森林里躺了很久,瘸子说:也出不去。”“有办法了,你背着我,我告诉你谈着谈着,瘸子突然大叫起来:往哪儿走,我们合起来就能找到走出森林的路啊。”在企业经营中,领导就像故事中的瘸子,它能够指引方向,带来激动人心的变革;管理就向腿脚健全的瞎子,能够按照瘸子的指引,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简言之,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领导,是战略性的管理,领导是“超脱”的管理,它进行的是战略指导的综合性工作,制定方向、规划、目标、大政方针;管理则是根据既定的目标和政策,进行战术运行的职能性工作,实施具体的计划、组织和控制。领导管理确定远景、优化组织、激励人心、引起变革、创造需求;制定计划、管理预算、调配人员、控制局面、满足需求。

领导与管理能力的非均衡发展。两者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可分割,但由于两者固有的矛盾与差异,协调和匹配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甚至严重失衡。怎样在非均衡中寻求相对均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领导与统治

两者是有联系的,领导者与统治者在组织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统治是领导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领导活动主要表现为统治的过程。但两者存在着根本的不同,首先,前提条件不同,领导是有条件的,统治是无条件的;其次,手段不同,统治的的主要工具是权力(暴力),领导的主要条件是影响力。

接着这个统治、管理与领导的关系,我们简略的谈一下领导的本质,学者们都认为领导的本质具有二重性,一是自然属性(或称中性),指领导具有统率、引领、组织、指挥、激励等功能;二是社会属性(或称特殊属性、价值性),有人认为是领导的阶级性、民族性、集团性等。本书的作者怎么看的呢?领导本质一般具有历史阶段和社会制度的特征。但是直接决定具体的领导本质却是领导主体。有什么样的领导主体就会有什么的领导价值,有什么样的领导价值就有什么样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手段,进而由此形成领导本质相应的内涵与形态。他将领导的本质归结为统治、服务、影响、权力、权威、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等诸方面。我理解他是从一个过程的角度来看领导的本质的。权力权威是领导存在的基础,没有权力权威就没有领导的存在。统治、服务、管理、影响是领导的运作形式,针对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形式。前面已经谈过领导与统治、管理的关系,这里说一下领导与服务、影响力的关系。

领导是服务呢?我想大家一定会感到惊讶,不太相信。领导是不是服务呢?领导是服务,不过是一种有选择的服务。在阶级社会普通的大众百姓是没有机会享受服务的,领导是为领导主体所代表的阶级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国家,所有领导者都是人民的公仆,因而所有领导都是服务。邓小平同志说过,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领导与影响力。影响力是领导的本质之一。领导者的领导才能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是领导才能呢?一句话,领导才能就是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都能影响别人,让别人追随自己、使别人加入进来,跟他一起奋斗。我们如何能够影响他人的生活呢?柯维认为基本的影响力形态有三种:*以身作则(别人观察);*建立关怀关系(别人感觉);*亲自教诲(别人聆听)言语:领导要懂得自我控制、培养对他人的耐性。行动上:工作中雷厉风行,表现出主动性。拿破仑说过:花点时间深思熟虑,一旦行动的时刻到来,就中止思考,付诸行动。扩大影响,关心他人。举个例子,某公司的总经理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女能人,她工作热情高,能力强,年轻漂亮,充满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在事业上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纵观他的优点,最大的长处是她总是那么谦虚,关心人,待人体贴,尤其是对下属更是如此,从不刻意地去表现自我。有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曾这样生动地写到:“不论你来自何方,只要有机会与她相处,她总是把你当做是她屋里惟一的重要客人。当你与她说话时,她的眼神、语言总会让你忘了面对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总经理,而是与你亲密相伴的朋友。她会认真地倾听你的意见,让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如果有别人在场,她并不会因为你仅是一名年轻的业务员或打字的秘书而怠慢你,仍然把你当做她的朋友一样热情对待。”这种与人为善的优点,将弥补她的一些缺点,这也是她成功地诀窍所在。谦虚对待任何级别的领导者来说都是应该掌握的,相信我们的同学今后不管是做职员还是做领导都要与人为善,秉承谦虚、随和的品质。这里的学问很大,绝非几堂课就能道尽,这个还需要大家在今后的社会经历中慢慢的摸索与总结。

2.2 领导的基本要素

领导并非是单一因素的行为,而是一个包括众多因素的系统的活动,领导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他们在领导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等同,有的因素起主导作用,有的因素起辅助作用。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就是领导的基本要素。围绕这领导的基本要素,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人主张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或客观环境、或群体目标);有人主张四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领导手段;还有人主张五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领导手段、领导环境,等等。

3.1 领导价值

3.1.1 领导价值的含义

从领导本质可以看出,领导价值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导因素,不仅参与了领导本质的形成,而且还是直接构成领导本质的一个决定性成分。事实上,它还是一个参与整个领导过程、特别是事关领导决策最后决定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领导的灵魂。

如果说权力权威是枪管和子弹,那就可以说领导价值是枪上的准星和扳机。如果说领导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那就可以说领导价值是社会生活核心的核心。

领导价值是领导现象的主要根源,是领导行为或领导活动的真正主导和本源,是领导本质的核心体现。它是一个双重概念,在现实中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

一方面,领导价值是由促使领导得以发生的利益目标、领导意识、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群体价值倾向和价值定位等组成的观念性动力整体。当然,其起源就是领导客体的需要和愿望。它一旦同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

系,就会变成为发生领导行为和领导现象的强大需要,进而为领导行为和领导现象的发生提供原动力和合理的依据,也为领导活动和领导方向提供指针和尺度。

另一方面,领导价值是上述观念性动力整体的现实呈现,是通过领导过程转变成为现实结果的上述观念性动力整体。这实际是领导价值现实化,是要通过领导行为体现出来的领导成效。

这时的领导价值已经构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整体;不容选择地由领导客体接受、领导环境容纳,但却必须由领导客体来作出最终评价和认定——从领导价值的起源对领导价值现实化的程度、性质、效果、结局和影响作出最后评估,并据此对领导作出各种民主的反应。这种评估最终都以所代表的利益实现程度为决断性的依据。因此,这一形态的领导价值其实就是为以利益为实质的公共价值尺度所衡量的领导结果。

3.1.2 领导价值的特性

1. 根本特性,包括:

(1)利益性。

(2)权威能动性。

(3)权威实践性。

(4)权威结果性。

2. 基本特性,包括:

(1)阶级倾向性。

(2)阶层倾向性。

(3)特殊倾向性。

(4)思想动态性。(5)行为意志性。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头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反映论是()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形象性 B.逻辑性、综合性 C.间接性、抽象性 D.真理性、主观性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9.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0.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2. 真理是指()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领导的本质与重要性

领导的本质与重要性 领导是一种能力,它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信心,赢得他们的支持,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现在,领导被理解为领导者与群体成员之间的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在伙伴关系中,领导与群体成员的权力几乎均衡,伙伴关系的有效存在需要以下四个条件: –目的的交换 –说“不”的权利 –共同负责 –绝对忠诚 领导很重要,但领导与管理是不同的 管理者一定是一个领导者,但领导者并不一定是管理者!如组织内部小集体的私下有一个个领导者,但他们并不一定是这个集体的管理者。; 1、领导的工作是: –变革Change

–鼓舞Inspiration –激励Motivation –影响Influence 2、管理的工作是: –规划Planning –组织Organizing –指导Directing –控制Controlling ) 一项研究指出,交易型领导与绩效没有显著性相关;魅力型领导与绩效有轻度的正相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能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 领导的角色 领导者扮演的角色有: 统帅:对企业进行管理,使其成为精锐之师,战无不胜 外交家:平衡外界环境,协调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争取获得最佳支持和最大资源 传教士:宣传组织文化、理念和目标,解释组织的目的,做什

么和为什么要做 调解人:统一不同意见,化解组织冲突 观察家:了解环境变化和趋势,洞察组织文化、结构、运作、成员的细微变化,形成理念,加以引导 教师:训练群体成员遵照组织目标、规则,不断提高群体成员能力、素质,以适应组织发展需求。 # 领导者的满足感 领导的满足感来源于: ?权力与威望感 ?帮助他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高收入 ?尊重与地位 ?发展的良好机会 ?知晓内情的感觉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面对正向我们阔步走来的信息时代。杰克.维尔奇有一句名言,“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也在他新近出版的《大抉择》中说:“美国不是要做世界的警察、管理世界,而是要去领导世界”,翟鸿焱在其《领导的力量》前言中也感叹我们正处在一个管理者太多,而领导者太少的时代,这是因为太多的领导者,仅仅把自己扮演成管理者,忘记了他是集团前进的领袖,群体行动的导师。 然而,领导与管理究竟有什么不同?只有明确了两者的本质区别,我们才能有意识地、积极地培训领导、发现领导,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通常,人们都习惯把管理和领导当作同义语来用,似乎管理者就是领导者,领导过程就是管理过程,而实际上,管理者和领导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我们首先从字面上看,“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的471页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从科学的角度说,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它是领导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职能、方法,影响、率领、引导组织内的成员完成预定任务的活动过程。管理,汉语词典解释为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保管和料理;照管并约束。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领导是管理的四大基本活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一,管理是一个大概念,领导是从属管理的一个小概念,领导作为一种指挥和控制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必然产物。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领导越来越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被研究和应用。 2、管理和领导在类似的活动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管理通常是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种手段来达到既定的目标,注重做事,把事情做的既有效果又有效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又快又好。同时比较注意细节,手段,技术的应用。它强调的是,管理者要运用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管好自己所负责的人和事。 下面是一个关于管理的笑话。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沒想到隔天居

1领导的实质是什么

第10章领导 1.领导的实质是什么? 领导是由领导者向下属施加影响的行为,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影响力有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 法定权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随职务的授予而开始,以职务的免除而终止。通常法定权包括: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和奖惩权。 自身影响力是领导者以自身的威信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与强制性的法定权不同,自身影响力不具有法定性质,而是由领导者个人的品质、道德、学识、才能等方面的修养在被领导者心目中形成的形象与地位决定的。它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无法由组织“赋予”。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品德、学识、能力和情感等。 2.组织赋予领导者哪些法定的权力? 法定权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们包括:(1)决策权: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过程就是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组织权:主要包括: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规定必要的组织纪律,确定适宜的人员编制和配备恰当的人员等。这是领导意图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 (3)指挥权:指挥权是领导者实施领导决策或规划、计划等的必要保障,如果没有这种保障,领导者便无法完成其使命。 (4)人事权:人事权是指领导者对工作人员的挑选录用、培养、调配、任免等权力。大量事实说明,如果人事问题不与主管领导发生直接联系,必然要削弱领导者的权力基础。 (5)奖惩权:领导者根据下属的功过表现进行奖励或惩罚的权力。 3.管理系统理论是怎样对领导方式进行分类的? 管理系统理论将领导方式分为以下类型: (1)专权命令式。即领导人极为专制,对下属缺乏信任,主要用恐吓和惩罚来激励下属,惯于由上而下地下达命令、传递信息,决策权高度集中。 (2)温和命令式。即领导者允许下属反映意见和提出要求,允许下属一定的决策权但严加控制。 (3)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有较高的信任度。以允许下属参与管理的方式激励他们;注意倾听下属意见,重大决策由领导者裁决,具体事项则由下属安排或协商解决。 (4)参与式。即主管领导对下属完全信赖,凡事听取下属意见并酌情采用;鼓励下属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和评价工作;鼓励下属就其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作出决定或共同作出决定。 4.对领导者个人素质有哪些要求?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对企业领导者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方面的要求。政治素质是其他素质得以正确发挥的前提。 (2)知识素质:领导现代化事业,领导者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3)能力素质:领导者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具备以下能力:筹兼顾的筹划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P97 2、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P100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4个方面)P93- 9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②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③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P94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P95 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P96 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P96

8、认识主体的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P97 9、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P98-99 10、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P100 11、认识客体的性质是: 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认识客体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的客体。P100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P101 13、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102 14、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史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P102 1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哲学上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P102-

领导与员工的根本区别是格局视野眼光

领导与员工的根本区别是眼光、胸怀,格局 2014-05-19华夏NLP商学院 有一家庭妇女,一天她买了一件衣服,回头习惯性地跟邻居显摆,却发现同样的衣服邻居比她少花了20元钱,于是她耿耿于怀数天。这人的格局就值20元钱了。 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渭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局限,其实“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 一个人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 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在人与人的对弈中,舍卒保车、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棋局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有着先予后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的棋手。 于丹说得好:成长问题关键在于自己给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为何要有大的格局?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 在今天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世界里,我们是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尽量酝酿一种大胸怀。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大有作为。 成功者运气的背后隐藏着大格局 1、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 拥有大格局者: 有开阔的心胸

第七章 领导职能复习题答案1

第七章 领导职能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概括地说,领导的本质是一种( A )。 A、影响力 B、专长力 C、惩罚力 D、奖赏力 2、领导与管理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具有本质的区别,领导的重点是放在( B )。 A、把事做正确 B、做正确的事 C、正确地分析 D、正确地执行 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认为:( A )型的领导者一般更能使下 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 A、高关怀-高定规 B、高关怀-低定规 C、低关怀-高定规 D、低关怀-低定规 4、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 A )的领导者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工作满意度正相关。 A、员工导向型 B、生产导向型 C、工作导向型 D、任务导向型 5、根据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理论,比较理想的领导方式是( B )。 A、1.1 型 B、9.9 型 C、1.9 型 D、9.1型 6、菲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均有可能有效,关键是要与( D )相适应。 A、下属特点 B、领导者的特点 C、任务性质 D、环境情境 7、领导者要想使自己有影响力,首先要使用的应是( C )。 A、职位权力 B、惩罚权力 C、个人专长权力 D、奖赏权 8、在一场胜败攸关的与敌交锋中,某炮兵连长亲自充当阻击炮手,英勇 无比地发挥了他在前些年炮兵生涯中超群的炮击本领,战胜了敌人。

在庆功会上这位一心等待着褒奖的炮兵连长不曾料想竟得到了撤职的处分。对这件事的最合理解释是( C )。 A、该军领导因不了解炮兵连长的表现而错误地处分了他 B、炮兵连长过分邀功自傲,激怒了该军领导 C、炮兵连长的英勇战斗行动不符合军事指挥官的职责要求 D、炮兵连长没有成功地培养出杰出的炮手 9、把权力定位于职工群体的领导模型是( C )。 A、放任型 B、仁慈式 C、民主型 D、协商式 10、领导来自下级尊敬的权力是( D )。 A、惩罚权 B、奖赏权 C、合法权 D、专长权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必须有的要素有哪些( ABC )。 A、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者追随者 B、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 C、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可以通过影响下属来实现组织目 标 D、领导者应多对工作人员施加影响 E、领导者应多关心员工 2、要做一位合格的领导者应具备那些潜质( ABCDE )。 A、以身作则 B、共启愿景 C、挑战现状 D、使众人行 E、激励人心 3、领导的功能是管理者在实施领导职能活动时体现出来的作用,具体 包括( ABC )。 A、寻找路径 B、协同 C、授权 D、集权 E、分 权 4、授权常见的方式( ABCD )。 A、充分授权 B、不充分授权 C、弹性授权 D、制约授 权 E、垂直授权

如何认识领导活动的二重性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如何认识领导活动的二重性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一、领导的二重性 从领导的性质来看,领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性。领导的本质主要是由它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领导的自然属性 领导的自然属性是指领导活动中的指挥和服从关系的属性。领导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它需要领导者以统一的意志来引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被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如果没有这种统一意志的引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和服从,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社会活动。领导活动中的指挥和服从关系的属性,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下都同样具有,是各个社会领导活动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领导的自然属性具有“永恒性”。 (二)领导的社会属性 领导的社会属性是指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对立或者一致关系的属性。领导活动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唯物史观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规定着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形式。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集中地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领导关系。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 (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领导的二重属性,并不是说有两种不同的领导活动,而是讲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的表现,是要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只有单一属性的领导,我们只有在二重属性的统一中才能把握特定社会的领导关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认识和把握领导活动,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领导的异同和联系有重要意义。我们如果只看到领导的自然属性,而看不到领导的社会属性,就会把不同性质的领导活动混为一谈,就会抹煞各种不同性质领导活动的原则界限;如果仅仅看到领导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领导的自然属性.就会无法研究和认识领导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就会忽视或拒绝吸收我国以往社会和外国的有益的领导经验、理论和方法等。 领导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社会属性占着主导的地位,领导的本质主要是由社会属性决定的。这是因为:(1)领导的社会属性制约着领导的自然属性。例如,一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领导都具有指挥、协调等自然属性的形式,但这些自然属性却是通过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领导关系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来实现的。(2)社会属性决定着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产生形式。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出现,首先是由其社会属性决定

管理者一定是一个领导者

管理者一定是一个领导者,但领导者并不一定是管理者!如组织内部小集体的私下有一个个领导者,但他们并不一定是这个集体的管理者。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管理者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 领导者,是指居于某一领导职位拥有一定领导职权承担一定领导责任实施一定领导职能的人。 领导者要想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仅靠制度化的、法定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令人信服和遵从的高度权威,才能对下属产生巨大的号召力、磁石般的吸引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有6种领导方式,即强制型领导、权威型领导、联盟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带头型领导和教练型领导 领导者:务虚者,策划变革,制定战略,把握方向,目的就是推动改革;举重若轻;(身份好比中共党委书记) 管理者:务实者,执行领导者的战略布署,完成领导者的战略任务;举轻若重;(身份好比中共的国务院总理/地方政府的市长) 在私企(含外资)常常听到说某某管理者怎样怎样,但在国企(含行政关机)常常听到说某某领导者如何如何。那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没有呢?难道只是单位的性质不同,其称乎不同吗?笔者就自己的理解,认为二者的区别不能仅依其单位性质,而是应依其处事权、责、能。现将其二者的区别简约对照分析如下: 区别一:领导者是变革者与规划师,管理者是维持秩序的执行者 领导者,首先规划蓝图,领引全体职员,目标导向。领导者要的足够的远见与胸怀,对社会的未来变化趋式或潮流能有一定的先知先觉的能力,并对自身现有状况有足够的认知与勇于曝露自身不足和勇气。即领导者首先是变革者与规划师。 管理者,首先是管而理之,管好人与事,使之顺理成章,不越权不越界。管理者在工作中,更多的是依现行法规制度去办理,并不需要太多的创意与决策,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总体说来,合格的管理者先维持秩序,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 区别二:领导者应能超越现实与制度,管理者是无情与遵照 遇到任何事情,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及时给出一个回复,无论是否有章法或先例的存在,都要做到超脱与超越界限,临场发挥,遇到法与情的冲突时,多数情况下是情法同存,即有法更有情的临场发挥。作为管理者,遇事是先依法再依情,在法规与制度的许可下,才能依情去处理。因此,在更多的时候,管理者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情而照章办事的公正执行者。即领导者常常可以法外开恩,而管理者更多的是遵章办事。 区别三:领导者在队伍前面示范,管理者在队伍中间控制 新的理念、新的制度、新的愿景是由领导者引进、规划与制定的,在此过程中,领导者要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启到示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哲。而管理者在此过程中是保证此工作的正常而顺利的运行,控制过程,发现不正之时及时上向汇报情况并提出合理方案,力保革新过程的顺利进行。 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者“站”的高度。领导者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即寻找最合适的目标并明确化,如同要把梯子架在正确的墙上。而管理者而是为了达成目标的而寻找最合适的方式的人,提升同伙的工作技巧与方法,如同要教会所用人最快的爬梯技巧与方法。 领导之含义

第2章 领导的本质、基础与作用

第2章领导的本质、基础与作用 重点问题 领导的界定、含义与要素 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地位与作用 2.1 领导的界定、含义 领导学的研究要从领导开始。为什么呢?权威与服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最原始的现象,反映权威与服从这一最原始、最基本、最普遍存在的范畴是领导,领导范畴是领导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抽象的范畴;领导范畴包孕着研究对象的一切矛盾的胚芽,是研究领导活动规律的出发点。国内现有领导学论著大多数事实上是围绕领导这一核心范畴展开论述的。深入研究领导的含义、特点及本质,对于把握领导学这门学科的核心,认识领导的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1 什么是领导 领导广泛存在,总是带着绚丽的光环吸引着人们,也以特别见效的力量影响着现实、影响着人们。事实上,领导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日常现象和权威事物。人们对领导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甚至常常按习惯用“领导”直接指代“领导者”。这些差异不利于科学、规范地理解和把握“领导”的含义。只需要对有关领导的文献作一个简短的回顾就能够指导:人们对领导的定义太多太多,这些定义都在部分意义上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一些学者把领导看作一种心理现象(例如:领导者是一些拥有某些宝贵个性和优秀品质的人)。另外一些学者则将其看做一种社会现象(例如:领导者是个人、组织以及它们共同面对的形势所产生的要求三者共同施加影响的结

果)。巴斯于1990年在为他和斯托克蒂尔合著的《领导手册》作序的时候,强调了领导概念这一问题。他认为对领导起码已经有了12种不同的定义,现将这些定义列举如下: 领导是组织的工作核心。认为领导是组织活动的中心。 领导是人的个人品质及其产生的效力。领导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品质,或者说,是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关于领导,伯纳德(Bernard,1926)指出:每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对他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理上的鼓舞,因此,能够有效调节大众心理的人就是领导者。 领导是一种行为。在对领导的研究中有一个传统,即非常重视领导行为并加以解释。领导者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领导就是为了达到目标所发出的各种指示和命令。这种定义把领导看做一种起着指导作用的行为。戴维斯把领导定义为:一种推动和协调组织,以达到目的的主要力量。 领导是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效果。有许多对于领导的定义都认为:领导是组织内部相互作用的“效果或产物”。它不是组织行为的“起因”,而是组织内部的人员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领导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角色。从组织理论出发,一个组织系统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领导只是这些定义比较明确、为组织所需要并且与众不同的角色中的一个。组织中的不同角色为达到组织的目标作出了不同的贡献。谢里夫(Sherif,1956)提出:这些角色都说明了组织成员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一种期望。从这个意义上,领导就可以被看做是用来整合其他成员的角色以促进组织活力的一个角色。 领导是组织结构的建立者。这种定义是对“角色理论”的延续,它把领导

管理者有三种根本不同的职能

为什么领导者的自身素质问题会引起管理者的普遍重视管理者有三种根本不同的职能:一是保全企业;二是在企业发展偏离预想轨道时进行调控;三是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些都有赖于领导人的个人素质。领导的核心内容是改变企业关于理想业绩的概念。领导能力的强弱,可以由这些概念改变的频率来衡量;领导质量的高低,则可以在选择新概念中所表现出的智慧来反映。在变革速度和领导地位的稳固之间必然要做出妥协,如何选择正是对领导技巧好坏的初步考验。 管理和领导并不相同。管理职能在于管理企业应该做的事情,而领导职能则在於激励企业去做应该做的工作。一般而言,这两种职能互相联系和渗透,甚至连管理者(领导人)自己也很难认识到其间的区别。然而,在强有力的管理者领导人组合中,两者的差异会清楚地呈现出来,因在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和保持连续的领导地位之间,明显需要妥协。 无论是良好的管理还是强有力的领导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良好的管理企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而高超的领导才能则会迅速地让企业认同这一目标,并激励企业去努力实现。 在企业中,强有力的优秀领导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对其领导才能心悦诚服,完全接受; 2、在企业所及范围内,确定企业的目标、目的和行标准; 3、在企业中引入他们个人制定的目标,并促使企业接受和认同这一目标。他们在企业中引入目标的频率与企业对其领导能力的认同度应尽量一致。企业对领导能力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新的管理人员在企业中不应急于求成,除非碰到紧急情况。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管理者还想继续维持领导地位,就不能优柔寡断; 4、在必要时改变企业内部的关系,新目标获得企业的认同、进而得以实现创造条件。 以上面几点作标准和尺度,我们可以衡量不同类型管理人员的优点和不足。有些管理者未能跨越一个障碍,来成企业共同认可的领导人。他们只可拥有管理者的称号,却不能成真正的领导人。企业抵制他们带来的任何变革。没有人会主动告诉他们什东西,除非他们自己去问。下属们会认“老板什都不懂”。 领导人在领导一个群体之前,必须首先属于这个群体。他应比群体的其他任何成员都更遵守已经群体所接受的理念和行标准。做不到这一点,那无论有多大的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 一、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一个国家的法的阶级意志属性,同这个国家的性质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也必然是包括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及其他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 反映在社会主义法中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一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各种民主渠道,集中人民群众中的正确意见形成的;是在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 首先,保证了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其次,是改进国家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 四、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首先,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性是由工人阶级和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所决定的。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 一、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 法的社会本质和法的阶级本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也就是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当家作主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法。二、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 社会主义法既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同时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国家调整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国家干预的重要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是用规范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违反这种规定的法律制裁的方法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 三、社会主义法执行者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社会主义法执行着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是其社会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阶级统治都是既执行着阶级统治职能,又执行着社会公共职能。随着劳动人民国家政权的日益巩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在发挥其阶级统治职能的同时,日益广泛地执行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社会主义法的社会公共职能比以往剥削阶级类型法在这方面的职能有很大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 一、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 任何法都具有国家强制性,任何法都需要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国家强制性是任何法都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法也不例外。但是,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与剥削阶级法的强制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二、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和联系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和联系 摘要:未接触管理学之前一直认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是一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之后,发现二者其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领导者、管理者、联系、区别。 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以来在工作中二者常常被混淆。在未接触管理学时我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越发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二者其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概念: 领导者:领导者是一种社会角色,特指领导活动的行为主体,即能实现领导过程的人。 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担负管理职能的人,即负担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工作,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①] “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处的职位和组织所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则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而以自身影响力和魅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②] 二、联系: 领导者和管理者都是在组织中拥有权力的个体,在组织中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们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组织发展,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二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只有二者无间合作才能使组织更好的发展,“理想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同时就是领导者”。[③] 三、区别: 对于领导和管理的区别,约翰.科特是这样说的:“领导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构建一个远景和策略的,是用来协调、拟定策略和协调相关人士的,他要排除障碍,要提升员工的能力,以实现远景。什么是管理?管理不仅仅是上面的这些东西,管理是运用计划、预算、组织、人事、控制以及问题来解决、维持既有的体系。”[④]领导者和管理者有着如下区别:1、在工作范围方面:首先从领导者方面来说,领导者提供的是方向性的东西,需要从宏观上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为组织制定长期规划,而且要时刻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秩序,不断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邮箱对象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反对格列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是相对和足以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的认识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而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优势互相联系的。真理是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过程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所取代。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想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梳理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理念。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执行这个方针。 7、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时间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论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论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进一阶段,按照市公司的整体安排,我们接受了有关“创新思维与领导力”方面的学习,日常在一些刊物上也有看到有专门的文章论及,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联系与区别,但未能深切的领会其中深刻内涵。通过近一阶段的系统化的学习,我对这一概念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学习我感到,领导与管理是两门似曾相识但内质不同的学问。就“似曾相识”而言,它们都是针对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关系而言的。但这两门学问在内质上有显见的不同。 第一,基本矛盾不同。基本矛盾或者说根本矛盾,是学科区分的依据。基本矛盾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学科。反过来说,不同学科解决的是不同的基本矛盾。分析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中的矛盾要从它们构成的基本要素——一般环境(客观环境)、特殊环境、组织、群体、个人的矛盾出发。其中,组织与特殊环境,组织与个人的矛盾更为突出。在管理科学中,组织与个人的矛盾,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它是基本矛盾。这就决定了管理科学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矛盾运动是管理科学要研究的主线。管理者用其所具有的权力,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和决策手段,驱使、支配、调动被管理者的行为、资源、力量。有条件地达到管理者的目的,实现管理者的目标。在领导科学中,领导者与作为被领导者的人民群众,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同志、战友、兄弟和朋友,如同鱼与水、水与舟的关系。尽管他们之间

在目标展开、实现方式、模式、方针、政策上有可能产生分歧,甚至是尖锐的分歧,但领导者与主体是人民群众的被领导者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能退位居后而不是基本矛盾,不能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主线。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即共同的理想、志向、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或者说是与未尽事业间的矛盾才是基本矛盾。因此,领导者在率领、引导人民群众为实现目标的奋斗中,只能用无条件的影响、服务,而不是强制、驱使,用创新、创造而不是过时的经验、方法来实现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进步和发展。被管理者是管理者的“打工仔”,而领导者是被领导者的“打工仔”,这就是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形象区别。 第二,本质不同。管理和领导的本质,是指它们本身固有的,决定其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管理的本质是变动活动,是人、组织、物质、信息、资源等的获取、传输、交流、调节、控制的活动,主要解决相对静止状态下的近期或者眼下的问题,重点是效益、效率的提高。领导的本质是变革活动,是为使社会获得充分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足的矛盾,或者说是解决生产力落后的问题。领导的关键是领导者必须要有开拓精神、改革精神;创造精神。创新是领导活动的实质。管理的“物理”特性与领导的“化学”特性,是有本质不同的。 第三,功能不同。功能是属性、职能、功用、作用、效能等的综合,它实现价值又表现价值。管理与领导的功能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连接

领导本质、基本职能及观念

第四章领导本质及职能 1、一、领导的二重性 从领导的性质来看,领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性。领导的本质主要是由它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领导的自然属性是指领导活动中的指挥和服从关系的属性。领导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它需要领导者以统一的意志来引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被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和行动。领导的社会属性是指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对立或者一致关系的属性。领导活动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生产关系的表现。 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方式决定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新型关系的内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是同志式分工合作的关系,没有尊卑贵贱之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领导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决定了领导工作的根本宗旨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落实到领导者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一)领导的基本要素 领导的基本要素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目标任务、客观环境、方式方法。 1.领导者。领导者是领导活动中的关键性因素,是领导活动的主体。所谓领导者,通常是指在人类群体活动中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的人员,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决策和搞好用人来为群体服务。从内涵上说,领导者是权利、责任与义务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规定。就这一点而言,应把握以下几点:领导者,首先意味着行使权力。权力是领导者施行其领导的基本条件;领导者履行领导职责,就应当有一定的权力,有其决策、指挥权。其次,领导者意味着履行责任。有职有权,就该有责任。领导者担任多高的职务,具有多大的权力,相应地也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再次,领导者意味着尽义务。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领导就是服务”,服务比起权力与责任来,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综上所述,权力、责任和服务构成了领导者的完整概念。其中权力是基本手段和必要条件,责任是核心内容和真正动力,而服务则是本质属性。 2.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就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中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个人或团体,即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群体,是领导活动的客体。被领导者可分为两类:一是绝对被领导者,即在一切社会组织中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和领导责任,更无领导权力的人,如普通工人、农民、科研人员、解放军战士等,二是相对被领导者,即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被领导者。如省长领导下的市长、县长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国家的主人,被领导者也是领导活动的参与者。 3.目标任务。它是领导活动的导向,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一切领导活动都必须围绕群体的目标任务而展开其具体活动。严格地说,没有目标任务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目标任务,是群体组织存在的内在需要,是组织群体的愿望、要求、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领导者集中了被领导者的意愿,在一定客观环境条件制约下产生的共识,也是领导活动的动力。可见,领导者依据群体的目标任务展开其领导活动,被领导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推进群体目标任务的实现;而群体目标任务则指导和制约着领导者的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活动。这就是它们的辩证关系。 4.客观环境。它是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客观环境,是指领导者、被领导者为实现群体目标任务而共同作用的对象和领导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作用对象就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观事物,诸如钢铁公司的钢铁、商店的商品、学校的教学、科研机构的课题等等。不同的作用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并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方法。因此领导者要想取得满意的领导效果,就不仅要掌握领导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作用对象,掌握不同的相关知识,以及不同领域中行业领导工作的特殊规律和方法。5.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就是为实施领导活动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总和。领导活动总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把以上四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达成预期的领导目标,完成领导者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