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地理学案
高二地理教案精选
高二地理教案精选高二地理教案精选5篇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关于高二地理教案精选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二地理教案精选,希望大家喜欢!高二地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二地理地图导学案A7文科
第二单元地图(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判定高压、低压中心,并进一步判定对应的天气状况。
2.根据等温线图,能够分许等温线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等温线判定半球、季节。
3.根据等深线图,选择港址、浴场地址等。
二.重点等压线、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二.难点等值线影响因素判定与分析【课前预习】阅读下面知识点,完成后面预习问题。
(预习阅读材料)一.等气温线高考能力要求: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
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
高二教案地理(通用8篇)
高二教案地理(通用8篇)高二教案地理篇1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期,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却又颇感任重道远。
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76和80班及高一106和107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
高二由于有全市统考,所以,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高一两册必修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由于学生在本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平时成绩,我马上做了补救措施:要求学生用3周时间完成练习册,改好、讲评月考试卷。
在接手高一地理教学任务以后,我发现学生普遍有上课纪律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应付测验、月考不认真等情况,导致了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
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下学期的工作方向为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方面。
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月考之后进行全级排名,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总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高二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高二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的学习,学习任务重。
而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
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新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地理3,必修1和必修2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学习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因此,从必修1、必修2到必修3,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在面上拓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更有利。
必修3的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表述是“以??为例,分析??,了解??”,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是采用具体的案例来呈现这部分内容的,可以看出必修3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抓住必修教学的核心在于借助精选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剖案例,最终要能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学的核心,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的细节,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规律、方法的提取,要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可以通过同类的案例进行验证,以进一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教学任务执行方法1、规范集体备课程序重视团队协作,依靠团体力量,发挥集体优势,集中集体智慧,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这要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行动。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七篇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七篇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1)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二、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
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学生回答: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新高二地理教案范文5篇
新高二地理教案范文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高二地理教案范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高二地理教案范文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二文科地球地图学案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复习主备人:审核人:高三地理备课组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能够在各类地球运动图和经纬网图中,判别方向和地理位置,推算距离、地方时、区时和日期,判断昼夜时长,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综合分析地球运动特征、季节问题和人类活动等。
2、阅读和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走向(或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特征,进行地理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绘制地形剖面图。
3、熟练运用地图基础知识,识读地图,并具有一定的图文转化能力。
4、掌握主要图像类型的结构特点和判读方法,训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
要求学生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地理事物的特征。
5、学会判读各种等值线图。
(包括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震线图、等降水量线图)6、运用图像观察、分析、比较,并联系设问要求,辐射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7、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重点难点]:对地球运动各种地理意义的理解;对图形和资料信息的运用、判读、计算、推理、比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法指导】:地球与地图记忆顺口溜1、地球特点: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
南北为经线,相对成等圈。
东西为纬线,独成平行圈;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2、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昼夜更换。
绕日公转,四季出现。
自转一日,公转一年。
自西向东,方向不变。
4、地球五带: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①。
①温,指温度。
5、地图辨方向: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
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
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
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
〔重点难点解析〕3、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1)经度和纬度的判读方法:在给出带有度数的经纬网地图上,怎样确定是属于东经度还是西经度,是北纬还是南纬呢?一般情况下,若数值往北增大,为北纬;若数值往南增大为南纬;数值往东增大为东经;数值往西增大为西经。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5篇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5篇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1地球自转的意义【预习目标】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区时及经度的简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一、地方时(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①_。
(2)概念:因②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③_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_分钟。
二。
时区和区时(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_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⑦_小时。
3.国际日界线(1)概念:规定⑧_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_,向西⑩_。
课堂探究【探究案】探究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
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日期分界线的应用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先出生的为哥(姐)、后出生的为弟(妹)。
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
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
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巩固案】1.经度相同的地方( )A.季节相同B.角速度相同C.线速度相同D.地方时相同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B.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 10 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4.右图中从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A.都向东偏B.都向西偏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 )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第一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知识要点: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难点解析: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
高二文科地理《中亚》复习导学案
中亚专题复习导学案(学生版)编号:DILI006 课时:2 主备人:张宇玲协编人:梁成伟审核:秦秀芳【复习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并逐步记住中亚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2.根据中亚气候的特点,分析说明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
3.结合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说明中亚的经济结构。
4.以灌溉区的土地盐渍化为例,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结合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6.能够通过“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来分析中亚位置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位置位于中部;古今东西方交通要道(现在的经过)范围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5国地形以、为主,沙漠广布气候属气候、冬夏,降水稀少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储量大;资源贫乏2.中亚位置对气候及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位置地处中部,距离远对气候的影响受影响小,较少,气候干旱自然景观以和为主,河流不多,且以为主农业灌溉农业种植有小麦、棉花等耐旱作物,且分布在南部有灌溉的河流沿岸。
乌兹别克斯坦生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畜牧业牧场辽阔,畜牧业发达,主要饲养细毛羊和羔皮羊工业工业,工业,畜产品加工工业都比较发达,成为中亚重要的出口物资【合作探究】探究1:中亚的主要地理特征例1: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2001年6月15日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地区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该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材料2 中亚地区图(右图)(1)“上海合作组织”的六个成员国中,因盛产棉花而被称为“白金之国”的是_______(填字母),其棉花产量仅次于_______(国家)和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产棉基地;与我国相邻的有_______(填字母)。
(2)图中①为世界最大的内流湖,其名称是_______;湖泊②的面积、水量、水位高度均在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收集整理了高二地理选修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XX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XX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高二文科必修三学案-推荐下载
高二文科必修三地理学案一、中国地理(一)中国的国土和居民1、中国的位置2、中国的疆域:四至点:东:西:南:北:3、看图册记住中国主要行政区名称、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空间定位方法:4、我国人口(1)分布特点:以黑龙江省到云南省的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____,人口却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_____;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____,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____________(2)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3)我国的人口政策是(4)我国汉族人口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______部和______部。
(5)我国少数民族共有___个,人口仅占总人口的______;其中人口最多的是__族,我国少数民族的集中区域:(6)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二)中国的地形5、看图册记住中国主要地形区:十三列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6、画出并标注我国地形的三级阶梯及界线:7、我国地形特征:(三)中国的气候8、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①②③④⑤9、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①②10、我国温度带划分:11、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四、中国的河流湖泊12、内流河(湖):13、外流河(湖):14、主要河流:15、我国两大湖区:主要湖泊名称:16、我国几条重要自然界线:(1)一月0º℃等温线穿过的地区:(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4中国的三大自然区(5(6)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界线:(7(817、三大自然区分界线18、写出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大兴安岭:①②③④⑤⑥秦岭——淮河: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祁连山:①②③④⑤巫山:①②③太行山:①②③长城:①②③横断山:①②③贺兰山:①②③南岭:①②③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说出区域的含义: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划分的依据:①②3、列举不同类型的区域:①②③4、区域的特点:①②③④5、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1)环境问题类型:(2)分布:集中在、和三类过渡比较明显的地区,如等降水量线两侧、和植被过渡区、我国三大地势地带。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五篇(最新)
【#高二# 导语】高二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从高二开始,同学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开。
高一成绩很好的同学可能高二成绩并不理想,而有些同学却能成为黑马。
因此称之为分水岭并不为过。
一旦被别人在这时候甩下,再想赶上可能就要费数倍的力气,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年的蜕变。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高二地理优秀教案五篇》,希望可以帮到你!1.高二地理优秀教案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二、地形概况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有利影响(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以南:最冷月高于0°CXX热带降水大于800mm(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要求学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三、主要地貌类型(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1.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昆仑山脉----秦岭南列: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等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祁连山等5.孤形走向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等(二)四大高原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三)四大盆地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四)三大平原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四、地质灾害(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2.高二地理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高二地理的教案(精选6篇)
高二地理的教案(精选6篇)高二地理的教案篇1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
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39;影响。
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9篇)
高二地理高二地理教案(优秀9篇)学习能使我们打开未知的新世界大门,探索其中的奥秘,提升自己的乐趣。
学习就是如此美妙,发觉其中的乐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永远相信,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种享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午夜帮大伙儿分享的9篇高二地理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二地理教学计划篇一经过了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自然地理和人为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地理基础弱,底子薄,还不能过达到熟练并应用的高二的学习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科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学科工作计划一、组织认真学习。
学习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动力。
学期初和本学科组教师一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
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统一标准,落实八个精心,每位任教者都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二、认真实施低重心教学。
本着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的小坡度、小跨度、慢节奏的讲课模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一一落到实处。
坚持八个‘精心’,加强集体备课。
三、加强教研活动。
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研讨,组织教学组成员展开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同课异构、兴趣小组的研究。
研究高一实行上课五分钟左右学科知识讲练活动,总结好的方面,找出不足之处,在全年级展开。
研究高一个别班实行的小组合作探究,待时机成熟后进行年级推广。
四、加强学科组的专业学习。
认真组织学科组对学科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资料,研究学业水平测试。
认真组织老师参加创新课与优质课的评比,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科教师建设,把年轻教师带起来,业务强起来。
五、坚持教学反思。
坚持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反思模式。
可通过学校博客平台,逐章逐节的进行缴械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
高二文科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二文科区域地理教案5篇积极探索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文科区域地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文科区域地理教案1[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学生讨论]略[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面积 1/5人口 1/3稻谷 70%棉花 1/3淡水鱼 60%轻工业产品 1/2工农业生产总值 2/3[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
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
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
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板书]2、“水能宝库”[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地理高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
2.结合实例,举例说明不同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导入新课【展示】以摄影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位置和云贵高原景观图。
【过渡】借助摄影师的慧眼,学习如何观赏旅游景观。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1:如何观赏万峰林?【展示】一组万峰林景观图。
【归纳】观赏旅游景观的方法:一、了解旅游景观特点二、精选观赏点位三、把握观赏时机四、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五、提高审美素质1.审美感受力,2.审美理解力,3.审美创造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学习观赏旅游景观的一般方法。
方法应用【提问】问题2:如何观赏元阳梯田?【展示】一组元阳梯田景观图。
应用所学观赏方法,欣赏元阳梯田。
【讲解】观赏人文旅游景观时,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提高审美素质。
应用观赏方法,体会观赏人文景观,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渗透人地协调观。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3:如何选择马岭河峡谷、九龙瀑布群、普者黑湿地公园、罗平花海的观赏点位?【展示】峡谷、瀑布、湿地、花海景观图。
【讲解】观赏不同旅游景观,要精选观赏点位。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认识精选观赏点位对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的重要性。
巩固落实【练习】观赏点位连连看学以致用,落实重点。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4:你能说出需要把握观赏时机的旅游景观吗?【展示】长江三峡夔门、浙江杭州“钱塘观潮”、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海市蜃楼、佛光景观图。
【讲解】观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
结合实例,认识把握观赏时机,获得最佳观赏效果,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案例分析【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图。
【提问】问题5:“苏堤春晓”是如何创作的?【讲解】审美创造力。
以“苏堤春晓”为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创造力。
2023高二地理教案(通用8篇)
2023高二地理教案(通用8篇)2023高二地理教案篇1【教材分析】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现状,如何减少城市的垃圾数量,将其影响减少到最少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主要讲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教学目标】1、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方式。
2、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难点】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材的情景及问题)[资料]1、如目前南京日产垃圾3500吨2、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1、城市垃圾的构成[教师导]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它的成分和数量都因时、因地而异。
[学生研究活动](1)、分析我国某城市某居民区垃圾成分和数量的因时变化(配合照片)传统的生活时期现在城市垃圾成分城市垃圾数量(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变化城市某居民区城市的某学校城市垃圾成分2、城市垃圾的危害[师生共同完成研究]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没有处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会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质溶解进水里,会污染水质,使水变质,变黑,变臭,富营养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污染大气——城市垃圾燃烧时,特别是化学物质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的物质,从而污染了空气。
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案优秀7篇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案优秀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案【篇1】一、高一地理期末复习总体安排,先单元复习再综合复习。
单元复习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复习,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
单元复习可依据下列的原则与方法:1.深化、细化知识点,复习到位。
单元复习阶段,我们应逐项落实其中的要求,深化、细化各知识点,将考试内容分解为概念、规律、特征等,确实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规律、特征的引出和适用范围,纠正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争取一步复习到位,避免“夹生饭”,留下后患。
2.讲练结合,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单元过关。
单元复习,是以教师的讲为主。
虽然说是这些内容学生以前都学过,现在是“复习”,但学生的知识遗忘率甚高,有时说是上“新课”也不为过。
但是,教师一定要避免将课上成“新课”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边讲边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时也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
要注意对习题的讲解,尤其是解题思路的讲解,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讲练的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顺序,将教材中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建构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归纳好的大量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细化,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题目,争取题目对知识点的高覆盖率,每一单元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确实过关。
3.熟悉地图和其他各种地理图表,建立“脑中的地图”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
而在地理考试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导读本书属于学法类课程辅导读物,全书各个栏目三设置贯穿华附在线独特的“CTPR”理念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按照“设立合理阶段性学习目标——制定可操作的学习计划——按照计划自主选课学习—--反思调整计划和目标”四个环节达成高效学习的设想。
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的优势,预设学习过程中反复播放和快进播放学习内容。
根据教师实际【课堂精讲】环节中的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随堂检测】和【课后巩固】环节发现学习中的漏洞,重新审视学习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问题。
对于不明白的内容进行重新播放听讲等学习行为的纠正反思,进而填写【目标反思】栏目的表格。
希望每一位同学们都可以拥有一个非常愉悦的30分钟爱学之旅!30分钟【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与之对应。
数量以3-4个为宜,可将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尽可能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后面,老师要预先设定讲解时长(例如“三角函数的概念”3分钟)。
30分钟【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目标来填写自己的预期学习目标。
在预习时,根据老师的教学目标,划分自己学习时的最大困难、最重要的、不用看的和最可能有疑问的几种目标或知识点,以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精准的进行理解和分析。
这个目标将在课后进行梳理和总结。
【课堂精讲】根据学法课的要求,按照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将学法或思维能力分别作为精讲要点,一一讲解。
以图让孩子在思维方法、学习技巧上得到提高。
涉及相关知识,可以作为讲解思维或学法的载体。
1、学法精讲:衔接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思维策略引导描述,引导学生领会理解。
2、例题精讲:精选相关例题解读,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建议围绕学海导航经典文案/例题等解读、练习,注明出处及标注视频内容名称。
【随堂检测】是学案导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手段,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此学习能力检测设计要有针对性,要做到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式新颖。
学习能力检测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既可通过完成练习和解决具体问题去反馈检测,也可通过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表述去检查和了解,还可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去了解。
学习能力检测题的设计一般分为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延伸拓展三个层次。
视频课堂上演练的习题或活动环节,试题后呼应视频内容名称。
【课后巩固】结合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学生通过巩固性的练习,进一步消化视频课程的内容,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目标反思】学生通过听课(看视频),反思自己的预期学习目标,区分达到和未达到,并分析未达到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目录第一讲…………………………………………………………3-9 第二讲…………………………………………………………10-16 第三讲…………………………………………………………17-23 第四讲…………………………………………………………24-33 第五讲…………………………………………………………34-41 第六讲…………………………………………………………42-51 第七讲…………………………………………………………52-59 第八讲…………………………………………………………60-67第一讲地理三大模块剖析3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地理课程特色( 3分钟)2、熟悉高中地理课程结构(3分钟)3、掌握高中地理教材特点(6分钟)4、理解高中地理基本理念(10分钟)5、理解高中地理最终目标( 8分钟)30分钟【学习目标】1、我的困难可能是:(反复播放)2、我计划最重要听讲的内容是:(反复播放)3、我已经掌握的内容是:(跳播)4、我可能有疑问的是:①(在线答疑)②(在线答疑)③(在线答疑)【课堂精讲】1、学法精讲:高中地理课程特色:高中的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而高中选修课程除了个别一些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 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三个模块组成。
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
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
“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也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
“地理3”则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
当然“地理3”介绍的区域的内涵等内容,和初中阶段介绍的区域地理是完全不同的。
“地理3”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有一块内容介绍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高中地理教材特点: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突出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最终目标:(1)明白地理科学知识的本质;(2)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3)采用地理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4)能够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恰当归类,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5)明白并接受地理学、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地理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6)对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7)具有许多和地理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2、例题精讲:(2010年湖南联考)右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A.橡胶种植北界B.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30℃等温线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解析: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
答案:D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A.不确定性B.差异性C.过渡性D.整体性解析: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具有过渡性。
答案:C(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M公司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企业,于1992年开始在我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生产厂。
目前天津已成为M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M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采购的原则(下图所示),使在华供应商由1995年的130多家发展到2001年的700多家。
完成3-5题。
3.与北京相比,天津成为M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首选地的优势条件是()A.海运方便B.市场潜力大C.研发力量强D.生产成本低4.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M公司第Ⅱ类供应商选址天津的主要原因是()A.接近原料地B.接近市场C.接近研发中心D.接近国际航空港5.天津下列企业中,最有可能成为M公司第Ⅳ类供应商的是()A.化工厂B.食品厂C.电子元件厂D.家具厂解析:第3题,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是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
第4题,M公司第Ⅱ类供应商选址天津,主要是考虑为M公司天津生产基地提供原料和配件,符合接近市场的原则。
第5题,从图中M公司天津生产基地的产品(手机、GPS接收机等)可以看出M公司天津生产基地需要电子元件作为配件。
答案:3.D 4.B 5.C【随堂检测】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3题。
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2.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3.丁省与丙省相比()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比重小D.第三产业比重小解析:第1题,松嫩平原作物生长期较短,长江三角洲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强,所以海洋性较强,松嫩平原的降水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少且温度也较低。
第2题,长江三角洲广泛分布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比较肥沃。
第3题,丁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答案:1.B 2.A 3.D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出现了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到2001年为止日本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半打算把生产企业迁到国外。
近年来中国成为吸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读日本产业外移地区投资比率图,回答4-6题。
4.从区域分布来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地区和增长最快的地区分别是()A.北美、亚洲B.欧洲、亚洲C.北美、其他地区D.欧洲、其他地区解析:从图中看出北美是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地区,亚洲是增长最快的地区。
答案:A5.近年来中国吸收日本对外投资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A.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市场广阔B.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资源丰富C.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较高D. 便捷的电子商务条件,科技水平高解析: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是中国吸引日本投资的主要因素。
答案:A6.日本产业的持续外移,对日本经济的可能影响是()①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②提高国内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③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减弱④本国失业率有所上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日本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是生产加工环节,而研发主要集中在本国,生产加工环节的转移会造成国内产业的“空心化”,客观上能提高接收地的管理与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