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中国建工出版社
本书阐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战后,现代城市
与区域规划体系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发达国
家建立起来。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整个时 期规划理论的变化,手法简洁洗练而不失
严谨。
Reading List
邵甬 主编
《理想空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与实践》
变化的关系;增补了一些重要城
市实例及图片。
Reading List
庄林德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 业系列教材
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从 中国城市的产生、形成一直阐述至新中国 成立后50年,分别对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 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背景、特点、重要和典 型城市的建设布局、功能作了较详尽的归 纳与揭示。
主讲:彭 蓬 copenhagen0603@yahoo.cn
中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Reading List
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
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及中国近代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及 1949年后中国
城市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社会生 产力、生产关系等与城市发展、
④ 中石器时代 过渔猎采集生活,开始出现农业,产生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开始 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⑤ 新石器时代
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同时兼有渔猎), 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分布相当稠密。
图2
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
第二节: 原始的居住形式
1、穴居 ① 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记载
Reading List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读书籍
——《 纽 约 时 报 书 评 》
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 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 眼睛与心灵,但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让我 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Reading List
(英)泰勒 著
Reading List
李长莉,左玉河
《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集刊 第一辑
从不同的侧面,对中国近代城市的社会空 间、城市经济、市民生活,对中国近代乡 村的社会结构、乡村经济与乡村建设、乡 村生活、地域社会与公共事业等问题展开 论述,使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城市与乡村 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曲折以及多姿多彩 的风貌。
难点: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理解城市布局变 化和发展。
上篇:古代部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节: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第二节: 原始的居住形式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人类活动的发展
越是高纬度地区,人类遗址的时间就越晚
热带雨林:不需要建筑 建筑的出现:逐渐向两极移动
Reading List
周子峰
《近代厦门城市发展史研究(1900-1937) 》——厦门 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考察历史与地理因素对20世纪初 厦门城市发展的影响,就人口流动(人)、 资金流动(财)、物资流动(物)三方面, 讨论对外经济发展与厦门城市发展之关系, 讨论市区发展、人口结构与区位分布等城 市内部结构问题。
4、城市形成的标准
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
三、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四、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五、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六、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八、金属器物的出现; 九、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4、地面建筑 ① 基本形式 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凹下22~38厘米,基本形 式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为3.89米×3.58米,12根柱径 15~22厘米的圆柱;圆形建筑直径5米,周围为圈圆形柱子, 中间为火坑。 ② 地域分布及发展特征 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的发展,长方形平面逐渐 取代圆形和方形平面,面积由小增大,室内空间逐渐由单 室向双室、多室进化。 东北及内蒙古还发现大石堆砌建筑。
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 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 的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 子。 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
建筑规模:小屋住4-5人。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6.视频: 方形房屋 半坡遗址复原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本书内容主要针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历 史和现状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
村镇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是二十多
年来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总结。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课后作业,一篇小论文
课程内容
中 国 城 市 建 设 史
上篇:古代部分
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殷周时代的城市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4、秦汉时代的城市 5、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6、宋元时代的城市 7、明清时期的城市 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9、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10、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11、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12、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13、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14、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城市 15、近代的中西部城市 16、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7、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8、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9、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期 20、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 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 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 简单分区,住址 与葬地的区分、窑地 (主要的手工业制陶) 与住区的分开、出现 了公共仓库区。
十、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课后习题:
1、请简述城市的由来,以及“城”和“市”的涵义。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2、城市的形成
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 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 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中篇:近代部分
下篇:现代部分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过渡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二.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汉(分为东汉和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3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西夏(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3.城市产生的动因
是经济的发展,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
城—王权
市—商业
城与市都是城市出现的前身,但城的开始兴建并没有 和市结合起来,直到周代,市场才进入城内。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 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 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 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易经·繁辞》:“上古穴居野处,圣人易之以宫 室”。
《墨子·解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 居,穴而处„ „”
第二节: 原始的居住形式
1、穴居 《论语》:“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则与鸟兽 同城,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 避风雨”
第二节: 原始的居住形式
② 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象形文字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在简化字里 ,“ 广”旁有时简化为 “厂” ,如 “厨 (房)”、“(马)厩”、“厕(所)”等。
2、巢居 ① 我国古代关于巢居的记载 《庄子》:“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 昼拈稼粟,暮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
② 巢居方式的演化——干阑式建筑
3、半穴居
① 半穴居方式发展演变历程——穴居与巢居形式的结合。 ② 半穴居居住空间基 本形态
多为方形,4米 ×4.3米,穴深0.8米, 中央为火坑,屋中间有 支柱,四周也有支柱。
② 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的手已较为灵活,石器制作技术提高,可制砍伐器、 投掷的石球及木棍,以狩猎为主。开始集体狩猎及围猎, 出现原始群(50~100人),仍然以穴居和巢居为主。 ③ 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进步,生产方式为采集和渔猎,居住 出现死人与活人的空间分离(活人居上室,死人葬下室), 学会制造火,生活范围扩大。
Reading List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 未 来 发 展 进 行 了 展 望 。
中国城建史古代史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 政治经济背景和城市特点,以及相关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熟知典型代表城市的布局结构和特点。
重点:
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特点及典型代表城市的布 局结构和特点。如:齐临淄、赵邯郸、秦咸阳、汉长安、 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
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遍布全球
古文明的发源地:20-40纬度
为创造适宜居住环境而建造的建筑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
第一节: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1、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状况 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 树居等,没有固定居民点。
图1
重庆发掘的崖穴居图
2、原始生产及劳动 ① 旧石器时代初期 使用简单石工具,生活依附自然,穴居或树居野处, 居住地点靠近河流,人类求生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