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特点(1)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刻;(2)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一直遵循比较稳定的基本范式,虽然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出现了许多变异,但传统中华文明的主体的内涵及其在城市空间营造模式中的外在表现都始终保留、继承和发扬。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和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树果;树巢、洞穴。

著名的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新石器时代: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四类。

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背山石水高爽地带,土壤肥沃松软地带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的居民点,分布、居住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发现村落69处,最大遗址20多万平方米。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各地南北气候、地形、材料不同,建筑房屋方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种方式:1)木骨泥墙房屋:2)干阑式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从书中西安半坡遗址图中看到这种简单的功能分区:南面居住区,西北是墓葬区,东北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民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的居民点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剩余产品集中。

由于这些固定居民点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城市的产生1、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2、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条件;2 )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条件;3 )精神文化繁荣发展----重要条件;4 )频繁的战争;5 )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的建设有很大影响。

第一章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章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城市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 牧业中分离,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于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 会过渡的时期。城市具有两重含义:即城(城池,防御性)与市 (市场,交易性)。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总体布局:
聚落有明显分区, 居住区是主体;居住区外 围有壕沟围护。 壕沟的东部及东北部 为墓葬区,西南临河河岸 为陶窑区。 居住区分五个组群, 各以一个“大房子”为主 体。组群围绕广场布置, 房屋门朝向广场。房屋分 陶窑区 为小、中、大三类。
2.旧石器时代中期 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仍以自然采集、狩猎为主,集体狩猎促 成了原始群(50-100人)的形成。居住方式仍为穴居、树居。
3.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制作工具更为精细。生产方式仍为自然采 集、狩猎、渔猎。居住方式为穴居、巢居,逐渐形成母系的原始 氏族部落。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3.封建社会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0年)
三国时代(曹魏、蜀汉、孙吴公元220—280年) 两晋时代(公元265—公元 316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西夏(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原始的居住形式 半穴居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教案)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教案)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具体内容
时间分
备注

(二)原始居民点形成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以农 业为主的居民点
典型:西安半坡村 2.中国古代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
a.位置:较高的向阳的山坡上, 靠近河流
b.规模 :成群的组合,比较密 集
c.布局:有一定的功能分区 (三)第三阶段--居民点分化, 城市产生 1.城市起源的社会背景 a.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过渡的过程中,是私有制和阶 级的产物 b.产生背景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章 节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备 注
名称
课序
1~14
学时
本本章章主主要要参参考考文文
14 献献资资料料::
基 本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发展背景及其城 内 容 市建设发展实例。
教学目 的与教 学思路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史的发展背景及其城市建设发 展实例。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
教学 内容 提要
发展 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第二次
分工 生产关系的改变—私有制和
阶级产生了,国家产生了 c.形成过程:先有城后有市,城与 市结合形成城市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商业职能,市场交换的场 所 城市:社会经济的实体,具有 经济的特征 本节重点: 1.西安半坡原始示意图 2.城市产生的时间、背景、形成 过程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夏王朝(公元二十一世纪~公 元前十六世纪)
具体内容
3.隋唐城市发展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成熟的时期
沟通了淮河和长江,为都 市的选址提供了条件。 三、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基本 特点 1.城市类型
a.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中心 —都城

中国城建史 第1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建史 第1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晚期
龙山文化
前2350─前1950年
山东省章丘市龙 山镇东的城子崖
夯土技术;墙体环绕的村庄, 目前所见到的最大史前聚落; 城市出现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组成: 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 一般范围较大,居住较为密集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区分
2、位置:
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的高地; 阳坡; 靠近河流的二级台阶上 3、布局: 生产与生活的简单分区 住址与墓葬的分区 布局的一般规律:小房子围绕大房子;重防御
处则其言咙,其事乱。”“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4、“城郭”之构:“城”与“郭”中国古代城市的两大板块
原始聚落和初始城市,从在自然中安全立足到人群的阶级关系的确 立和维护,生产、生活和政治、军事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它们的形态与 结构特征。封闭性和内向性,中心、轴线、坊里、城郭制度等,成为中 国古代城市的遗传基因,被后世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一套 中国自己的完整而独特的规划体系。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
2、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石器进入到青铜器”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3) 精神文化相应繁荣发展
文字与新宗教的出现; 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 的出现对城市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市”的有无关重要

定居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的分离。
定居方式的实现,意味着人类初步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
开始创造自己永久性的家园。

更新世

全新世


冰期、间冰期
绝灭种 直立人、智人 打制石器 木、藤器具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 •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 栏。 •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 •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的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 •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 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 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 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幵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一一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幵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幵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幵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幵始出现在旧一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00

中国城市建设史00

五、道路系统 :
道路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 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 道路宽度并没有完全从经常的交通量出发,朱雀大街 那样宽是为了帝王出行 东市和西市里面的街道,宽度仅有16~18米,路面用 石子铺成
六、坊里
唐长安全城共划分有109个坊里 坊里面积很大,中国古代空前绝后,其原因一是坊里 的划分完全由干道网决定,二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坊里 数目太多,不便于管理 坊里四周有夯土的坊墙,墙基厚度2.5~3米左右 一般 居民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 建城之初,只划分了坊里,将土地分给建造这自己建 造,住户之间的小巷坊曲,也是自发性形成的,坊里内部 布置相当凌乱。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标志是铁工具的出现并在生产上 的广泛应用、土地私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手工业 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 口增加 齐国即墨(山东平度)、安阳(山东曹阳) 赵国离石(山西离石) 魏国大梁(开封)、安邑(山西夏县) 韩国的郑(河南新郑)、长子(山西长治) 楚国郢都(湖北江陵)、宛(南阳)、寿春(安徽寿县) 越国吴(苏州)
4:)隋朝势利原来就在这一带
二、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长安 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原因是:
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 气象 3:)汉营此城,经近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 也不方便
城内的街道网也以这些干道作骨架,形成完全对称 的布局。由这些路所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称,使整个城 市布局严整,对称。这种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过 中轴线而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 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的整体,使道路、坊里、建 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体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 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以往的任何城 市。

1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 邑:古代称国为邑,也泛指城市。邑与市
• 廓:城廓之制
• 内城、外城;城池、城隍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2
2. 夏朝后期城市的形成
108米 108米
100米 100米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3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39
2020/3/27
鲁 国 曲 阜 古 城 示 意
内外两层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40
思考题
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 础及产生的条件)?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标准有何看 法?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5
a.木骨泥墙-北方黄河流域;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6
b.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属长江下游 地区的新石器石器文化。 位于浙江余姚,距今大 约7000-5300年。遗址 中发现了大量木作工具、 建筑木构件和干阑式建 筑、立柱式的建筑遗迹。
地面建筑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1
西安半坡村遗址属 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 文化。位于西安浐河 东岸高地上,距今 6800-6300年。遗址 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2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多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靠近河流的在二阶地上; 2)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4)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有明确的规划目的和方法。《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在营建洛邑时,有了十分明确的目的和规划方法。
3、周公、召公当时的规划方法是“相土”法,即“审视和勘察”,这是有古代的哲学思想、自然科学观念综合发展的一种处理城市与环境关系的建设方法,建立在关于自然规律探索的基础之上,其过程还深受宗教、祭祀影响。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遗址
三、夏朝城市(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禹都阳城,南面朝天下”(《史记·夏本纪》),开创夏朝,阳城位于河南登封县内,嵩山南麓,成为记载的古代第一个都城。体现了原始的“相地”方法。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的诞生背景: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测量土地,疏通河道,人民开始居住在平地上,种桑养蚕,播种粮食,安居乐业,形成城镇居民点。
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居住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穴居、巢居)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
○新石器时代出现村落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建筑
第二节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夏代共17个帝王,迁都10次。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
1、测量技术提高,禹“随山刊木”
2、农业进一步发展
3、原始的天文、授时技术的发展——夏历
○夏代出现了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活动——筑“坛”。“坛”本意是高形的台。
○由于古代宗教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社稷变为祭祀的建筑,影响有两点:一是形成了原始社区组织(community),即中国封闭院落居住单位细胞的最初原型。二是逐渐演变形成了古代的坛庙制度。

中国城市建设史00

中国城市建设史00

洛阳东周城
阿房宫
4.秦汉时代的城市 • 秦朝都城咸阳
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20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 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 南发展 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 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 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咸 阳的居民位于城南,由于大部分沦入渭水,遗址已无处可考
周代的都城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丰水的 东西岸。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和成周两座城市,建城 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于成周,在其西30里建王 城(洛邑)。洛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
邑与都:邑象形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可 见邑并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所居的 是大邑,四野农夫所居的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十室之邑”, 田在邑外,一邑有田十“田”,周制1田为100亩,领主有若干 邑,既有若干田地及若干家农夫,代表他的领地及财产。每十 室有一乘战车,故百乘之家就是千室之邑 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 市与井经常连在 一起,因为市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 有井 城与国:周代,国字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国与土同义, 国象形,土会意,故国与城意义同 城与郭:郭比城大,或城在郭内,城郭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 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郭内 城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城内的街道网也以这些干道作骨架,形成完全对称 的布局。由这些路所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称,使整个城 市布局严整,对称。这种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过 中轴线而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 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的整体,使道路、坊里、建 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体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 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以往的任何城 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原始居民点:1选址一般都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初步具有城市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

这些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雏形城市: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产生的最早一批的城市。

其产生原因: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第三,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 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 须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3 须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 须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障。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

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

交通和贸易方面,遗址中有非本地所产的贝、绿松石等,应该是通过交换和贸易的来。

二《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考工记》还记载:“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另外,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分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道路宽窄也不同。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 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 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 简单分区,住址 与葬地的区分、窑地 (主要的手工业制陶) 与住区的分开、出现 了公共仓库区。
4、城市形成的标准
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
三、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四、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五、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六、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八、金属器物的出现; 九、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2、巢居 ① 我国古代关于巢居的记载 《庄子》:“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 昼拈稼粟,暮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
② 巢居方式的演化——干阑式建筑
3、半穴居
① 半穴居方式发展演变历程——穴居与巢居形式的结合。 ② 半穴居居住空间基 本形态
多为方形,4米 ×4.3米,穴深0.8米, 中央为火坑,屋中间有 支柱,四周也有支柱。
② 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的手已较为灵活,石器制作技术提高,可制砍伐器、 投掷的石球及木棍,以狩猎为主。开始集体狩猎及围猎, 出现原始群(50~100人),仍然以穴居和巢居为主。 ③ 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进步,生产方式为采集和渔猎,居住 出现死人与活人的空间分离(活人居上室,死人葬下室), 学会制造火,生活范围扩大。
十、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课后习题:
1、请简述城市的由来,以及“城”和“市”的涵义。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 教学安排 • 推荐参考书
1、教学安排与课堂纪律
1)课时:2*12 2)课堂纪律 无故旷课3次(迟到或早退达3次算旷课1次),无成 绩。 3)关于考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闭卷)。 平时成绩主要参考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表现情况等。 作业选题:以课本中篇的某个城市为例,结合当时当 地的历史背景(不局限于近代,可延伸至现代),谈谈城市 的建设。5-6个人一组,成果以word格式提交,汇报用ppt形 式,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 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实例1-西安半坡)
1)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 2)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简单的功能分区 (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公共仓库区) 2)居住区与其它区之间用濠沟隔开 3)居住区内的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 中心为公共建筑,其周围环绕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9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著,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纪录片:中国通史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地面建筑
接近半穴居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 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 在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发展,房屋多用长方形平面。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三、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建史1-3

中国城建史1-3

中国城建史1-31中国城市的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城市1.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1.1.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1.1.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2)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1.2中国城市的产生1.2.1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1.2.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1.3中国城市的形成1.3.1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1.3.2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1.3.3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1.4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1.4.1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1.4.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周礼考工记》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形成三级城邑网。

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中国建工出版社
本书阐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战后,现代城市
与区域规划体系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发达国
家建立起来。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整个时 期规划理论的变化,手法简洁洗练而不失
严谨。
Reading List
邵甬 主编
《理想空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与实践》
② 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的手已较为灵活,石器制作技术提高,可制砍伐器、 投掷的石球及木棍,以狩猎为主。开始集体狩猎及围猎, 出现原始群(50~100人),仍然以穴居和巢居为主。 ③ 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进步,生产方式为采集和渔猎,居住 出现死人与活人的空间分离(活人居上室,死人葬下室), 学会制造火,生活范围扩大。
难点: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理解城市布局变 化和发展。
上篇:古代部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节: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第二节: 原始的居住形式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人类活动的发展
越是高纬度地区,人类遗址的时间就越晚
热带雨林:不需要建筑 建筑的出现:逐渐向两极移动
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 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 的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 子。 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
建筑规模:小屋住4-5人。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6.视频: 方形房屋 半坡遗址复原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十、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课后习题:
1、请简述城市的由来,以及“城”和“市”的涵义。
中篇:近代部分
下篇:现代部分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过渡时期。
二.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汉(分为东汉和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3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西夏(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4、城市形成的标准
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
三、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四、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五、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六、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八、金属器物的出现; 九、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变化的关系;增补了一些重要城
市实例及图片。
Reading List
庄林德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 业系列教材
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从 中国城市的产生、形成一直阐述至新中国 成立后50年,分别对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 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背景、特点、重要和典 型城市的建设布局、功能作了较详尽的归 纳与揭示。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 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 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 简单分区,住址 与葬地的区分、窑地 (主要的手工业制陶) 与住区的分开、出现 了公共仓库区。
主讲:彭 蓬 copenhagen060ing List
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
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及中国近代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及 1949年后中国
城市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社会生 产力、生产关系等与城市发展、
Reading List
李长莉,左玉河
《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集刊 第一辑
从不同的侧面,对中国近代城市的社会空 间、城市经济、市民生活,对中国近代乡 村的社会结构、乡村经济与乡村建设、乡 村生活、地域社会与公共事业等问题展开 论述,使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城市与乡村 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曲折以及多姿多彩 的风貌。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2、城市的形成
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 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 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Reading List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读书籍
——《 纽 约 时 报 书 评 》
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 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 眼睛与心灵,但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让我 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Reading List
(英)泰勒 著
4、地面建筑 ① 基本形式 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凹下22~38厘米,基本形 式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为3.89米×3.58米,12根柱径 15~22厘米的圆柱;圆形建筑直径5米,周围为圈圆形柱子, 中间为火坑。 ② 地域分布及发展特征 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的发展,长方形平面逐渐 取代圆形和方形平面,面积由小增大,室内空间逐渐由单 室向双室、多室进化。 东北及内蒙古还发现大石堆砌建筑。
2、巢居 ① 我国古代关于巢居的记载 《庄子》:“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 昼拈稼粟,暮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
② 巢居方式的演化——干阑式建筑
3、半穴居
① 半穴居方式发展演变历程——穴居与巢居形式的结合。 ② 半穴居居住空间基 本形态
多为方形,4米 ×4.3米,穴深0.8米, 中央为火坑,屋中间有 支柱,四周也有支柱。
Reading List
周子峰
《近代厦门城市发展史研究(1900-1937) 》——厦门 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考察历史与地理因素对20世纪初 厦门城市发展的影响,就人口流动(人)、 资金流动(财)、物资流动(物)三方面, 讨论对外经济发展与厦门城市发展之关系, 讨论市区发展、人口结构与区位分布等城 市内部结构问题。
本书内容主要针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历 史和现状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
村镇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是二十多
年来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总结。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课后作业,一篇小论文
课程内容
中 国 城 市 建 设 史
上篇:古代部分
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殷周时代的城市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4、秦汉时代的城市 5、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6、宋元时代的城市 7、明清时期的城市 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9、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10、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11、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12、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13、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14、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城市 15、近代的中西部城市 16、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7、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8、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9、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期 20、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3.城市产生的动因
是经济的发展,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
城—王权
市—商业
城与市都是城市出现的前身,但城的开始兴建并没有 和市结合起来,直到周代,市场才进入城内。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 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 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 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④ 中石器时代 过渔猎采集生活,开始出现农业,产生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开始 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⑤ 新石器时代
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同时兼有渔猎), 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分布相当稠密。
图2
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
第二节: 原始的居住形式
1、穴居 ① 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记载
中国城建史古代史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 政治经济背景和城市特点,以及相关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熟知典型代表城市的布局结构和特点。
重点:
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特点及典型代表城市的布 局结构和特点。如:齐临淄、赵邯郸、秦咸阳、汉长安、 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
Reading List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 未 来 发 展 进 行 了 展 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