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与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3-03-01T01:36:33.6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3期作者:赵文慧[导读] 观察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赵文慧北京市汇安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68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予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8周,对治疗有效率、中医症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及安全性评价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总效率81.64%(P<0.05);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该领域的临床治疗要求,能够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 Observation 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Xiaochaihu Decoction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f dampness-heat type of spleen and stomach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Xiaochaihu decoction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f dampness-heat type of spleen and stomach. 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dampness and heat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 Omeprazole Enteric-coated Capsules, Mosapride Citrate Tablet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and Xiaochaihu decoction. The treatment cycle of the two groups was 8 weeks, and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TCM symptom score, life quality score and safety evalua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77%,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1.64%,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TCM syndro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0.05); The quality of lif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f dampness-heat type of spleen and stomach with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and Xiaochaihu decoction is in line with the clinical treatment requirements of this field, and can better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target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 word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Xiaochaihu decoction; Damp-heat type of spleen and stomac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linical efficacy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患者胃肠道黏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慢性萎缩性病变。
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差异比较
之处 。本文 旨在通过对 伤寒论》 中小柴 胡汤和半夏泻 心汤原文 的对 比,以及 两方 药组成 的不同之处进行 剖析 ,从 而加 深对 小柴 胡汤和半夏泻心汤理法方药的理解 ,为 床实践 中灵活运 用这两大名方作 好理论准备。 【 关键词 】 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对 药;差异 ;比较
郑 莉 明
(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 东 广州,5 1 0 0 0 6 )
中图分类 号:1 1 2 8 【 摘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4 )1 3 — 0 0 2 1 — 0 2
要 】 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都是千古名方。两方 同出于 伤寒论) ) ,在原 文的描 述中互有联 系,药物组成也 大有相似
C J C M 中医临床研 究 2 0 1 4年第 6卷 第 1 3期
一 2 1 一
小 柴 胡 汤 与 半 夏 泻 心 汤 差 异 比 较
T h e c o mp a r i s o n b e t we e n Xi a o c h a i h u d e c o c t i o n a n d Ba n x i a Xi e x i n d e c o c t i o n
【 Ke y wo r d s ] Xi a o c h a i h u d e c o c t i o n ; B a n x i a Xi e x i n d e c o c t i o n ;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T C M; Di f e r e n c e ; he T c o mp a r i s o n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心下痞(五个泻心汤)
心下痞---急性胃炎:(五个泻心汤)发热或没到发热的程度,胀满痞疼,呕吐,舌苔厚黄,手脚不热,有时是凉的。
因为是胃里的东西发热或产生气体,也可用干姜附子,有的还非用不可,黄连黄芩往下走,制止内容物发酵,干姜让肠胃蠕动减慢(注意与小结胸汤的区别)
1、心下痞满,按之软,脉浮,发热,一般大便秘,白苔,厚腻,不吃东西,三黄泻心汤:
大黄15黄连20黄芩30(全碎,水渍)
2、心下痞,体温高,就是觉得背有点冷(有时不发热但恶寒),
呕吐,附子泻心汤:
泡附子一枚(另煮汁)大黄黄连黄芩(全碎,水渍)
(此症要与旋复代赭汤方区别:旋复花30代赭石20党参30半夏20生姜15甘草15大枣15个,无热,小便清滑)3、心下痞硬、干噫、腹中雷鸣(胃里有水气)、下痢,有热,脉浮或滑,生姜泻心汤:(呕得最厉害)
生姜56黄连14黄芩42党参42半夏100毫升干姜14甘草42大枣12枚,2000毫升煮至600,三服
4、心下痞硬,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甘草泻
心汤:
甘草56黄芩42干姜42人参42半夏100毫升黄连14大枣12
5、心下痞,呕(可有实际内容物)而下痢,半夏泻心汤:(与
小柴胡汤区别)
半夏100毫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2黄连14大枣12 病例:
1、女,3岁,腹胀发热(心下痞)
川黄连20克捣川大黄10克黄芩30克1剂开水渍一小时,取汁分四次服。
2、男,2个月半,心下痞
川大黄6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打
沸水渍一小时,每次服1/4。
方剂简答
1、龙胆泻肝汤主治何证?方中配伍当归、生地黄的意义何在?本方主治肝胆实火上扰之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肝经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之品,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标本兼顾。
2、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均可治表虚自汗,其功用主治有何区别?桂枝汤所治疗之自汗是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导致,而玉屏风散所治疗之自汗乃因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导致。
故桂枝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治,玉屏风散功专益气固表,兼以祛风取效。
3、简述小蓟饮子的主治证及配伍特点。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配伍特点:止血之中寓以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使利水而不伤正。
4、祛痰剂一般分几类?请于每一类中至少举出一首代表方剂。
(1)燥湿化痰,二陈汤(或温胆汤、茯苓丸)(2)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或小陷胸汤)(3)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4)温化寒痰,苓甘无味姜辛汤(或三子养亲汤)(5)熄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或定痫丸)1、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均用人参、炙甘草,其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二方所用人参、炙甘草的意义并不相同。
小柴胡汤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用人参、炙甘草是益气健脾,一则扶正以助祛邪,二则实里而防邪入。
半夏泻心汤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方用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补其虚。
2、逍遥散与一贯煎同治疗肝郁胁痛,其有何区别?逍遥散所治疗以情志不遂而肝气郁滞,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疲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所治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导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3、固涩剂常分为几类?请于每一类中至少举出一首代表方剂。
固涩剂一般分为5类。
固表止汗,牡蛎散;敛肺止咳,九仙散;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或四神丸;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或桑螵蛸散;固崩止带,固冲汤或固经丸、完带汤。
经方的常用合方
经方的常用合方
1. 桂枝汤与麻黄汤: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两方合用,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2. 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炙甘草组成,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组成,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
两方合用,可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
3. 白虎汤与五苓散: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
两方合用,可用于治疗阳明经热证兼水湿内停证。
4.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
两方合用,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经方合方,具体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辩证施治。
在使用经方时,需要遵循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结合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同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经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轻 2个 级 度 。有 效 : 床症 状 、 征 明显 减 轻 , 临 体 胃镜
复查 黏膜 病变 范 围缩 小 12以上 , / 病理 组 织 学检查
匮要略》, 根据实 际情 况 又 有 所 不 同 。《 匮要 略》 金 将 肺痈病 理分期 , 该 患者 就 诊 时 因误 治 已处 于 溃 而 痈期 , 明显表证 期 、 痈期 ;金 匮 要 略》 无 成 《 治疗 肺 痈 后期 扶正 以养 阴为主 , 而该 患者 素体强 壮 , 师先 以 宋 二 陈汤顾护 胃气 , 以淮山 、 后 白术 、 扁豆 等 调理脾 胃,
社 ,0 7 123 0 2 0 .7 ,2 .
半夏 、 黄芩各 1g 干姜 3 , 2, g 党参 2 g 炙甘草 6 , o, g 大 枣 l , 贝母 、 螵蛸 、 菖蒲 、 O枚 浙 海 石 郁金 各 1g 1 1 2,天
剂 , 煎分 次 口服 。 以 3个 月 为 1 疗 程 , 水 个 2个疗 程
1 临床资 料
20 0 6年 8月_2 O 0 9年 7月 我 院 门诊 诊 断 为 慢 性 萎缩性 胃炎 ( A 患者 3 C G) 2例 , 1 , l ,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3 7 5— O岁 , 平均 5 l岁 ; 程 1 5年 , 病 —1 平均 7 8 . 年 。诊 断标准 参照 《 中药新 药 治 疗 慢性 萎 缩 性 胃炎
后复查 胃镜及病理检查 , 进行疗效判定。
收稿 日期 :000 .1 2 1-7o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发病 机制 尚不是 十分 明确 。 目 前认 为 ,A 的发 生是 一 个 多 病 因 综合 作 用 的、 CG 漫
从寒热虚实气机失调浅析小柴胡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的异同
从寒热虚实气机失调浅析小柴胡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的异
同
秦黎惠;凌志维;陈崇利;梁超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5)2
【摘要】小柴胡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为《伤寒杂病论》中寒温同调、攻补兼
施的方剂,三方共同的病机为寒热错杂、气机失调,病位可涉及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
三方的不同之处在其虚寒郁热的程度和邪气入侵的部位。
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的病位主要在三阳经,邪入不深,正损不重,寒热虚实比较均衡;乌梅丸病位主要在厥阴,
可累及三阴,阳气损伤较重虚寒更甚。
由于症状病机存在共同点,在临床辨证上容易
混淆,故需要从寒热虚实、气机失调的角度浅析这三个方的异同之处,以供临床借鉴。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秦黎惠;凌志维;陈崇利;梁超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6;R222.2
【相关文献】
1.乌梅丸化裁治疗寒热虚实夹杂型带下病60例
2.国医大师周仲瑛运用乌梅丸治疗食管癌化疗所致寒热错杂型腹泻经验浅析
3.从气机升降失调比较四逆散与升降散
的异同4.从寒热虚实与气血阴阳浅析消食药临床应用5.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例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泻心汤”异同比较和临床运用(转)
五“泻⼼汤”异同⽐较和临床运⽤(转)五个“泻⼼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响当当的经⽅,乃仲师为伤寒汗下后见“⼼下痞”⽽设;但临床上不仅局限于此,【只要是邪正郁结于⼼下胃脘⽽成“虚痞”者(涉及西医所说的整个消化系统的疾患,凡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疗效确切。
】然医者多喜⽤其中之⼀⼆,尤其是半夏泻⼼汤,对其他⼏种的掌握不是很得要领。
笔者看过许多医家对五“泻⼼汤”⽅证及其运⽤的鉴别解读,但觉得还是不明朗,没有留下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窃以为,主要的原因是其解读没有贴近临床,总是在经⽂字句和“以⽅测证”中打转。
下⾯就谈谈我个⼈对五“泻⼼汤”的理解和运⽤。
按照仲师条⽂次序,五“泻⼼汤”分别为:半夏泻⼼汤、⼤黄黄连泻⼼汤、附⼦泻⼼汤、⽣姜泻⼼汤和⽢草泻⼼汤。
研读经⽂可知,【五泻⼼汤的⽅证实质就是个“⼼下痞”。
但这个“痞”为“虚痞”,即邪正之⽓郁结之虚软“⽓痞”⽿,⽽⾮邪浊痰⽔结滞之硬实“结胸”矣。
】然五“泻⼼汤”所治之“痞”其⽅证各不相同。
⼤黄黄连泻⼼汤此⽅由⼤黄、黄连、黄芩(黄芩原脱,宋⾂补⼊)三黄组成。
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热⽓痞”或“热痞”,仲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点。
【因是虚痞,故仲师以⿇沸汤(沸腾的开⽔)渍之去滓服⽤,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
这就是仲师⽅药运⽤的精妙技巧。
】【self:可以⽤作茶饮⽅?】但在当下临床中,医者和患者使⽤此法较少。
如煎汤服⽤,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属“⼀边倒”的⽅⼦,多⽤于胃热、胃⽕炽盛所致脘胀胃疼、齿衄、⼝臭、胃⾎、便结等症。
如为热痞,余临床多加味以治。
⼤家于临床或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然患者⾷饮凉物则脘痞尤甚,⽽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乃郁结由松⽽紧矣。
此时余常于三黄中加附⼦或⽣姜少许,则效果⾃是喜⼈。
】但这⾥的三黄加少许附⼦,跟仲师附⼦泻⼼汤是有区别的。
半夏泻⼼汤先说“⽼⼤”半夏泻⼼汤。
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供参考
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供参考以下条文出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forum/viewthread.php?tid=95&fpage=1以「柴胡」二字搜索所得,除小柴胡汤外,其他柴胡剂亦录。
其中「小柴胡汤」标红色。
时间有限,部分条文所在章节位置未详加确认,仅供参考。
这些原是2006/2/27 志一先生在UC 讲堂讲课时,我顺便整理的资料,虽然后来没用到,但留此备查。
后来,网站同仁们合力校对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了更完善的版本,但我想暂时还是留着吧。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伤寒传经……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连三两牡丹皮四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柴胡半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二药学方剂学试卷及答案2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苏子、苏叶并用的方剂是()A.杏苏散B.加味香苏散C.苏子降气汤D.半夏厚朴汤E.参苏饮2、患者出现热闭心包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
治疗时宜选用A.安宫牛黄丸B.紫雪C.苏合香丸D.至宝丹E.大承气汤3、百合固金汤体现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 B.金水相生 C.清金制木 D.泻火保金 E.壮水制火4、阳和汤中用甘草的意义是A.益气补脾B.益气温阳C.解毒和药 D.缓急止痛 E.通淋利尿5、患者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之心动悸,脉结代,体羸少气,舌光少苔,治疗时宜选用A.天王补心丹B.朱砂安神丸C.炙甘草汤D.参苓白术散E.生脉散6、具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功用的方剂是A.清气化痰丸B.定喘汤C.贝母瓜蒌散 D.泻白散E.九仙散7、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用意是A.清热解毒 B.宣散郁热 C.散结消肿 D.清热散结 E.轻清透表8、止嗽散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A、白前、荆芥、陈皮B、前胡、半夏、苏叶C、贝母、枳壳、杏仁D、半夏、苏子、桑叶E、百部、桔梗、杏仁9、八正散的功用是:A.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B.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C.清热利湿,化浊和中D.清热通淋,利水养阴 E.清热祛湿,利胆退黄10、治疗肝郁化火所致胸腹胁肋疼痛,最宜选用的方剂是A.越鞠丸 B.龙胆泻肝汤 C.四逆散 D.金铃子散 E.左金丸11、小陷胸汤的组成是A.半夏、朴硝、茯苓 B.枳实、黄连、半夏 C.半夏、陈皮、南星D.黄连、半夏、栝楼 E.大黄、芒硝、甘遂12、萆薢分清饮的功用是A.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B.清利湿热,升清降浊 C.清热燥湿,通淋泄浊D.健脾升阳,化浊止带 E.固肾止带,清热祛湿13、治疗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首选方剂是A.大秦艽汤 B.参苏饮 C.香苏散D.杏苏散E.香薷散14、患者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
治疗时宜选用A.清燥救肺汤B.百合固金汤 C.普济消毒饮D.养阴清肺汤 E.仙方活命饮15、完带汤所治带下的病机是A.肝经湿热,随经下注 B.脾虚不运,湿盛下注 C.脾虚肝郁,湿浊下注D.脾肾虚弱,湿热下注 E.肾虚有热,湿浊下注16、小青龙汤中温化寒饮的主要药物是A.麻黄、桂枝B.干姜、细辛C.苏子、前胡D.茯苓、桂枝E.生姜、半夏17、下列组成中,不含甘草的方剂是A.小柴胡汤 B.理中丸 C.平胃散 D.吴茱萸汤 E.蒿芩清胆汤18、清营汤中,具有“透热转气”作用的药物是A.生地、玄参B.麦冬、竹叶C.黄连、丹皮D.银花、连翘E.丹参、芍药19、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A.3:1 B.4:1 C.5:1 D.6:1 E.7:120、健脾丸的功用是A.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B.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C.补脾柔肝,祛湿止泻D.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E.健脾益气,升阳举陷21、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方剂是A.银翘散B.竹叶石膏汤C.清络饮D.黄连解毒汤 E.白虎汤22、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是A.温中散寒,涩肠止泻 B.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C.涩肠固脱,温补脾肾D.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E.温肾暖脾,固肠止泻23、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是A.人参B.黄芪C.炙甘草D.白术E.茯苓24、具有养阴透热功用的方剂是A.玉女煎 B.清骨散 C.大补阴丸 D.清胃散 E.青蒿鳖甲汤25、当归六黄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A.当归B.黄连C.熟地 D.黄芪E.黄柏26、下列组方中,体现“六经分治”思想的方剂是A.羌活胜湿汤B.桂苓甘露散C.独活寄生汤D.藿香正气散E.九味羌活汤27、下列方剂中,哪首不具有寒温并用的组方特点A.理中丸B.枳实消痞丸C.温脾汤 D.半夏泻心汤 E.温经汤28、下列药物中,除哪项外,均属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共有的药物A.黄芩B.人参C.生姜 D.半夏E.大枣29、治疗风邪初中经络证,首选方剂是A.消风散B.小活络丹 C.镇肝熄风汤D.大秦艽汤E.天麻钩藤饮30、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功用的方剂是A.小青龙汤B.实脾散C.真武汤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二、多项选择题(2-5个正确答案)1、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A.芳香舒脾B.辛散疏肝C.胜湿燥湿D.引药入脾E.升散郁火2、下列方剂中,玄参、麦冬、生地三药共用的方剂有A.麦门冬汤B.天王补心丹C.百合固金汤D.养阴清肺汤E.增液承气汤3、下列方剂中,所治疗病证与脾不统血有关的方剂是A.健脾丸B.固冲汤C.黄土汤D.归脾汤E.实脾散4、温脾汤的功用是A.攻下寒积B.温阳补血C.温补脾阳 D.温中止呕 E.涩肠止泻5、完带汤的配伍特点是A.寓补于散B.寄消于升 C.培土抑木D.肝脾同治 E.心肾并调6、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之证,其所治疗病症包括A.水肿B.痰饮C.脚气D.消渴E.转胞7、组方配伍中运用“培土生金”法的方剂有A.麦门冬汤B.参苓白术散C.清燥救肺汤D.百合固金汤E.泻白散8、易黄汤的药物组成有A.山药B.芡实C.黄柏D.车前子E.白果9、下列方剂中,以黄芪魏君药的方剂是A.补阳还五汤B.补中益气汤 C.玉屏风散 D.牡蛎散 E.固冲汤10、猪苓汤的组成药物有A.猪苓B.泽泻C.茯苓D.阿胶E.滑石三、填空题1、川芎茶调散的功用是()。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89个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89个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考点1】含有共同药物的方剂1.大柴胡汤和四逆散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枳实、芍药。
2.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半夏、黄芩。
3.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均含有:人参、大枣、甘草。
4.四逆散和大柴胡汤均含有:枳实、芍药、柴胡。
5.逍遥散和龙胆泻肝汤均含有:当归、白芍、柴胡。
6.普济消毒饮和凉膈散均含有:黄芩、黄连、连翘。
7.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均含有柴胡、黄芩、半夏。
【考点2】配伍意义1.大陷胸汤的配伍意义:甘遂为君药。
大黄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2.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3.芍药汤配伍意义: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4.葛根黄芩黄连汤配伍意义: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
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5.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6.参苓白术散配伍意义: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7.真武汤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8.麦门冬汤配伍特点:培土生金(粳米、大枣益脾胃,助人参益气生津,寓培土生金之意),肺胃同治。
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1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
XXX《方剂学Z》平时作业7答案
XXX《方剂学Z》平时作业7答案A:干姜、附子、甘草、大枣B:干姜、附子、人参、大枣C:干姜、附子、人参、甘草D:干姜、附子、黄芩、大枣E:干姜、附子、黄芩、甘草正确答案: A1.吴茱萸汤和理中丸的成分中,都包含干姜、大枣、白术、吴茱萸和人参等药物。
其中,人参是共同的成分。
2.如果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胸脘满闷、呕吐、泄泻、舌红、舌苔白腻等症状,应该选用藿香正气散进行治疗。
3.如果患者出现心下痞、但是没有疼痛感,或者伴随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状,舌苔腻而微黄,应该选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4.如果患者出现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的症状,如失眠多梦、心烦神乱、舌红、脉细数等,应该选用天王补心丹进行治疗。
5.如果患者出现赤白痢疾、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等症状,应该选用木香槟榔丸进行治疗。
6.在金匮肾气丸中,用量最大的药味是干地黄。
7.配伍桂枝的用意是温阳化气。
8.治疗湿热蕴结膀胱所致的热淋,应该选用八正散进行治疗。
9.被XXX称之为“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败毒散。
10.将逍遥散化裁为黑逍遥散,属于药味加减的变化。
11.组成药物中含有人参、丹参、玄参的方剂是天王补心丹。
12.半夏泻心汤所治病证是由小柴胡汤证误下所致。
13.将中药“十种”衍化成“十剂”的XXX是《圣济经》。
14.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包括干姜、附子、甘草、大枣。
D:温通经脉E:补益气血正确答案: A15.川芎茶调散适用于治疗伤风引起的头痛。
16.竹叶石膏汤和麦门冬汤共同含有XXX和半夏。
17.《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18.《伤寒明理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19.XXX的成无己是中国医学史上首创方论的医学家。
20.汉朝的XXX创造性地融合了理、法、方、药于一体。
21.宋代由XXX组织编著的XXX是《太平圣惠方》。
22.宋代XXX编著的XXX是《外台秘要》。
23.《伤寒明理药方论》是第一部开始剖析方剂理论的方书。
苏国阳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经验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17投稿邮箱:sjzxyx88@280作者简介: 王鸣蕾(1994-),女,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病的研究。
通信作者*: 苏国阳(1968-),男,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病的研究。
·中医中药·苏国阳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经验王鸣蕾,苏国阳*(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半夏泻心汤起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49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
[1]”张仲景将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即化裁成了半夏泻心汤,该方首开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消补兼施的治疗大法。
[2]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居于中焦,司气机之升降,为阴阳气血升降变化之枢纽,苏国阳教授在临床上不仅运用此方治疗胃痞病,并灵活运用于其它疾病。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中医治疗;苏国阳;胃痞病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17.127本文引用格式:王鸣蕾,苏国阳. 苏国阳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17):280-281.Professor Su Guoyang’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Using Pinellia Xiexin SoupWANG Ming-lei, SU Guo-yang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00)ABSTRACT: Pinellia Xiexin Soup originated from “Distinguishing the pulse syndromes of solar disease and treating the 7th (149 pieces)” in Treatise on Febrili by Zhang Zhongjing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On fifth days of typhoid fever, for those who vomited and got fever, Bupleurum soupshowed all the syndromes, and they were all taken under other medicine... But full and painless, this is ruffian.Bupleurum soup is not used, Pinellia Xiexin soup should be usedappropriately.[1]” Zhang Zhongjing transformed little Bupleurum soup into Pinellia Catharsis soupbyremoving Bupleurum and adding Coptis chinensis, which was the first therapeutic method to open the way for acrid opening and bitter dropping, cold and heat, elimination and invigoration. [2]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the acquired origin, and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in the middle of jiao. The rise and fall of Qi machine are the hinge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Yin, Yang, Qi and blood. In clinical practice, Professor Su Guoyang not only uses this prescription to treat stomach pi disease, but also applies it flexibly to other diseases.KEY WORDS: pinellia xiexin soup;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u guoyang; stomach pi disease1 半夏泻心汤的方义辨析及化裁配伍半夏泻心汤起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49 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1]。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龚杰【摘要】Banxia Xiexin decoction and Xiachaihu decoction come out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They have many similar parts in pathogenesis,primary syndrome,the use of herbs,the way of decoction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s,etc,although they they may be quite different in primary symptom.So the paper put forward such a new point that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s changed from Xiaochaihu decoction and discuss it from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the decoction of herbs,pathogenesis,primary syndrome,herbs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s.This fully reflects theflexible way of ZHANG Zhongjing exploring nature from the phenomenon.This way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to add and subtract with the certificate in clinical.%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同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两者从主证上看似相差甚远,但是在病机、主症、用药、煎法、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却有诸多相同之处。
【怕热又怕冷,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
【怕热又怕冷,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随着年龄的增大,脾胃功能减弱,容易出现胃胀、胃疼等胃寒的典型症状。
此时如果吃得太多无法消化,又可能积聚生热,出现口干、口臭、反酸、烧心等热的问题。
这个时候寒和热两方面夹杂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寒热错杂证,这也是中老年朋友脾胃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类证型。
现代人的脾胃病,多半都和寒热错杂证有关。
那么,如何判断您自己是不是寒热错杂体质呢?食物是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营养的成分往上走,中医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升清;而糟粕的部分往下走,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则叫做降浊。
因脾胃是人体的中焦部位,是人体的一个升降枢纽。
所以,当脾胃升降失常时,中焦以上的部位就会常常出现热的症状,而中焦以下的部位则常出现寒的症状。
有寒的症状:腹痛、腹胀、腹泻、肠鸣、怕冷有热的症状:口臭、口苦、反酸、喜冷饮、烧心当您出现胃脘胀满、憋闷等脾胃不通的时候,如果同时有寒和热两方面的症状,那么就有可能是中焦的寒热错杂问题。
半夏泻心汤是方书鼻祖《伤寒论》中最典型的调和脾胃、升清降浊的方子,可以寒热并治。
原文: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人参各三两甘温,黄连一两苦寒,大枣十二枚掰温甘,甘草三两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药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大枣、人参、甘草【功效】干姜和黄连起到辛开苦降的作用。
半夏也是辛味药,可以降逆止呕,辅佐干姜。
黄芩也是苦的,增强苦降作用。
人参、甘草、大枣可以补益脾胃。
【适用症状】胃胀满、反酸水、咽部不适、呕吐、腹泻、滞下、肠鸣都是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脾涩的症状。
这时可以用到半夏泻心方来治疗。
【药材】桂枝6-9克、干姜6-9克、炙甘草3-6克【用法】加上200-250毫升的水,用小火煮15分钟,去掉药渣后,可以一次或分两次喝完。
小柴胡汤PPT参考幻灯片
21
开发思路
小柴胡汤方乃治少阳证之主剂,加减变化多,应 用范围广。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循 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五官 科疾病等,这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 证论治思想。
9
现代临床应用
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等,属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者, 皆可使用,但不一定诸症都须具备,只要有小柴 胡汤证的病机在即可,如“但见一证便是”为 依据便能使用。我们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 病时要抓主症、抓本质,以达到治疗目的。
22
关联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 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 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 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 和肠胃之方。
23
完 望指正批评
谢谢!
24
13
半夏泻心汤 方证分析
14
伤寒论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 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 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夏泻心汤。
15
伤寒论原文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 十二枚 ,擘 甘草炙,三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
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方证分析
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
疗效观察
范思雨;陈贞
【期刊名称】《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2)1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CAG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其中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中医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P感染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CAG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疾病相关症状,对提升HP感染根除率有重要作用,并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范思雨;陈贞
【作者单位】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2.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
3.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
4.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5.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型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与泻心汤
刘渡舟氏善“调气”,认为:“人身之病,其在气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仅二三。
气病有不影响于血者,而血病每关乎气。
”并认为涉及到“气”,“肝胆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
临床上善用柴胡剂和泻心剂调理肝胆脾胃。
“柴胡最善调畅肝胆之气,推动气机出入,并由此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此说明柴胡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谢,能推动少阳枢机,并由此起到调和表里、消积化食的作用。
在小柴胡类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阳胆气之出,黄芩苦寒以助厥阴肝气之入,柴芩并用,则出入如常矣。
然二者之中关键在于柴胡的疏解,故《伤寒论》用柴芩运转枢机时,黄芩或可减去,而柴胡却是必用之品。
依仲景法,柴胡剂中还可以用白芍之酸收,柴芍相伍,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进肝胆之气的出入。
调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
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每由火旺气实所致,故降胃每用黄连、黄芩,清火即是降胃。
三黄泻心汤之治吐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治寒格吐逆,皆属清火降胃。
仲景亦习惯使用姜、夏降逆和胃,此大抵为痰饮所致者而设。
脾气以升为常,脾气不升多兼里寒,故既用参、草益气,亦用干姜温中。
脾胃升降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用仲景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气而气机自调,脾胃升降自然恢复正常。
后世在使用半夏泻心剂时,又有加枳实、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气之药调理脾胃,亦有道理。
”(付延龄整理)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为邪踞少阳,枢机不利。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误下后导致“中虚热结,胃气壅滞”而致痞。
主证:心下痞硬,呕逆,肠鸣下利。
已致“中虚”故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而用半夏泻心汤“泄热和中,降逆消痞”。
柯韵伯:“……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之表证,用柴胡解表,心下满而胸胁不满,是里之半里证,故制此汤和里。
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
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也。
”
陈亦人氏认为,痞证和其他证候一样,都有寒热虚实之异,所谓寒热相结之痞,实际是正虚邪实。
虚寒痞代表方剂即理中汤,实热痞代表方剂即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虚热结”之痞证可用两方加减化裁。
故成半夏泻心汤。
陈亦人氏认为此“下利”不一定就是虚寒下利,热性下利也是可能的。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大枣、生姜、半夏、党参、炙甘草
半夏泻心汤组成:黄连、黄芩、大枣、干姜、半夏、党参、炙甘草
胸廓属少阳,内含心肝脾肺胆胰,且柴胡剂利小便、通大便、汗。
机体三个排邪渠道尽已开通,故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极其广泛。
陈亦人总结出小柴胡汤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
1.能治胃肠升降机能紊乱,呕吐,二便失调等证。
2.能治肝胆疏泄不利,胁部、腹部胀痛。
3.能治小便短少,对慢性肾炎,腹水、少尿,肾功能严
重破坏,因伴有柴胡证,投小柴胡汤加味,收到显著效果。
4.能治心悸,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效。
5.能治长期低热及其他发热待查,特别是寒热间歇发作
有效。
6.能治胆经郁热之鼻渊与风火上扰之耳聋以及木火犯肺
之咳嗽。
据史载宋、元祐二年(1087年)时行咳嗽,无论长
幼,服此皆愈。
7.能治热入血室及其他血分瘀热证,可加生地、丹皮、
地骨皮之类。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然其主要用于消化系统。
急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疣状胃炎、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喷门痉挛、急慢性肠炎、痢疾、泄泻、小儿暑泻、小儿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胃扭转、便秘、胆囊炎、消化道肿瘤、(胰头肿瘤、贲门癌、食道中断癌术后综合征)、病毒性肝炎、多涎症等等,只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多可以此汤加减变化治疗。
刘渡舟说:“半夏泻心汤,冠于诸泻心汤之首,实为内科治疗胃脘病开辟了法门。
尤其是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证则可于诸泻心汤中随手拈来,往往获得奇效。
现代医学所谓急性胃炎、胃肠炎、溃疡病,以及肝胆等疾患,凡以呕、痞为主证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多能获效。
”(《伤寒论讲解》)
观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两方各只有七味药,药味仅一两味之差。
一方有柴胡,一方多一味黄连;一方用生姜,一方用干姜。
而主治病机与病症范围则大有不同。
可见经方配伍之严谨,奥妙变化之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