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第一讲 先秦文学(散文)
先秦文学样态:诗、乐、舞相结合;文、史、哲不分;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无意识的文学创作
•
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 身
•
上古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传奇神话。
•
神话的保存与散失。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
了解:
• 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
2、又如“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句,因臣杀君,故用“弑”;晋灵公
不君,故直书其名;“其君”特强调赵盾与晋灵公的君臣关系,突出
以下犯上。 古人对《春秋》历来有“一字褒贬”的说法,后世或称为“春秋笔 法”。这种言简意赅、隐含褒贬的笔法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忽 视的影响。
就 《 左 传 》 及 其 艺 术 成
士阶层小档案(再续)
• 性格特征: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外向型) • 就业理想:理想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 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 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 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的历史话,闲话化;与传说闲话的区别,民族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诗经》的编辑流传,《诗经》六义,分类以及艺术特点。婚恋、征役、农
事、宴飨、怨刺、祭祖颂歌周部族史诗。现实主义精神 ;赋、比、兴三种艺
术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 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讲纲目
1、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 2、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 策》 3、《楚辞》
而是用个别证明一般:由史到论的过渡。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3.文学影响
先秦说理散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散文,主要是哲学 散文和政论散文,在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非 同一般的重要历史地位,但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层 的、广泛的、久远的。大体上说“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 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 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在对话中夹杂有专题论文色彩, 使先秦说理散文初具规模。 其一,文意显豁,不含混, 不隐晦;语言质朴,不求华美,不 事雕瑑。前者是表达上的特点,后 者概括了《墨子》的文风。 其二,有的文章非常重视逻辑 推理。
第四节 孟轲与《孟子》
1、孟子学说的要点
第一,“仁政”说。 第二,“王道”说。 第三,重义非利说。 第四,劳心劳力说。 第五,性善说。
管鲍之交
3.《孙子》
产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 最早且保存完整的兵书。《孙 子》,也称《孙子兵法》、 《孙武子兵法》、《吴孙子兵 法》,又称为“兵经”、“武 经”。《汉书· 艺文志》说有 82篇,今本存13篇,是曹操删 削编定的。 这部军事著作,是春秋以 前作战经验的总结,提示了战 争的规律,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而且文理严密,语言流畅,也 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谋攻》 是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
6.《关尹子》
相传春秋末关尹 著,《汉书·艺文 志》说有9篇,隋、 唐书均没载,原本 已佚,南宋时始出 于永嘉孙定家,殆 出依托。是道家著 作,道家将它神秘 化,奉为经典,称 为《文始真经》。
7.《慎子》
战国时慎到 著,《汉 书·艺文志》 著录42篇,现 仅存7篇,内 容从“贵势” 和“齐万物” 思想出发,提 出法治主张。
2.文学成就
先秦说理散文是哲理与艺术的结晶,它在先秦理性精神 与新型审美理想的激荡中产生,既是艺术化形象了的哲学, 又是哲学化理性化了的艺术,他们虽意不在文学,却不仅具 有文学的特征,而且在文学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第一,寓言文学形式的广泛运用。 第二,自然和人物两个形象系列的着意刻画。 第三,说理文体制的逐步确立。 先秦诸子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有早期的语录体、 对话体,有战国末期成熟的专论体。先秦说理散文主要是哲 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也孕育了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大学语文_王步高_先秦散文
战国时各国史官或策士所辑录。西汉刘
向重加整理,按国别整理为十二策,定
名为《战国策》。
1、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2、宣扬争名逐利的人生观。 曾被视为“畔经离道之书”。
一、长于说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三、运用譬喻、寓言增强论者的说服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
1、了解《曲则全》的义理。
2、明白为政中宽猛相济的道理。
3、体会叔向对于贫富与仁德关系的看法。
4、理解“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的 道理。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
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
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一、以“道”为核心。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三、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章六十四)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 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 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 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 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 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 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 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 也。”
一、别具匠心的以孔子的言论为结,通过客观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先秦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二),分别包括:1.先秦散文的概述;2.《离骚》的分析;3.《庄子》中的散文特征;4.《列子》中的散文形式;5.《墨子》中的散文艺术。
通过对这五个大点的详细阐述,使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先秦散文的价值与魅力。
正文内容:1.先秦散文的概述1.1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指产生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散文创作,其特点是不受格律束缚,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
1.2先秦散文的发展历程先秦散文起源于周代的酬诗文和其它笔记体文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体形式。
2.《离骚》的分析2.1《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作者是楚国文学家屈原。
2.2《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离骚》以屈原个人的遭遇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思考,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和艺术元素。
3.《庄子》中的散文特征3.1《庄子》的作者和内容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寓言,探讨了人生、自然等哲学问题。
3.2《庄子》中散文的特征与风格《庄子》的散文以抒发情感、抒发思想为主,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4.《列子》中的散文形式4.1《列子》的作者和主题《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列子,作品探讨了人生观、伦理道德等哲学问题。
4.2《列子》散文的形式特征《列子》以讲述故事、引用典故为主要形式,善于运用夸张、寓言等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5.《墨子》中的散文艺术5.1《墨子》的作者和思想理念《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及其门徒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强调爱、兼爱、非攻等理念,反映了墨子的人道主义思想。
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第一章史家之文研究第一节历史背景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
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
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
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
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第二节概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
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
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
先秦散文 PPT课件
一、《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纂录而成,共20篇,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论语》记述的中心人 物是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 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早年致力于回复周 礼的社会理想,晚年退居家乡,先后整理和编订 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 几部文化典籍。
《孟子》虽然也是语录体,但比《论语》有了很大 进步,在篇幅上和语言运用艺术上,技巧大大提高 了。孟子的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善于用文学手段达 到政治目的,后世的古文运动和文学复古思潮都受 到过深入影响,他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 志”等见解,成为后世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原则。
三、《荀子》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自己著作的,这是一部论 文集,全书共存32篇,是儒家的重要著作。
《左传》既是研究先秦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献,也是优秀 的散文著作。它善于选取叙述角度,精于剪裁,叙述事 委婉周详、方法多样,重点突出,尤其擅长描写战争。
《左传》还善于描述人物,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性格 丰富而复杂。如楚灵王既有残暴骄奢的一面,也有知过 能改、不计前嫌的一面。
《左传》的语言简练优美,委婉有致。刘知己在《史通》 中评价《左传》语言:“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此时期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但他的思想与孔子和 孟子有很大不同。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重视教育和后天学习。荀子具有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的文章主要为论说文,每一篇都有明确的议题, 文章思想深邃丰富,理论严整,说理透辟,层层深入。 荀子文章还擅长用排比、比喻来阐明道理。也特别重 视论辩,文章多长篇大论。
最新大学语文ppt第二单元先秦散文讲课稿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 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 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 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一、关于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学派 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以 “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
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 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 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 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 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 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子 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黄老学派。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 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 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自是,故彰;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章六十四)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细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 悼公四年260年间周王朝及各国诸候国之 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文化等 方面的重大事件 。与西汉初年写定的 《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
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 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道德 的不曾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要表示 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本段所论,乃贯彻其以柔克刚,以 退为进的人生原则;认为只有自处于曲, 枉,洼,敝,乃能全,直,盈,新;所 求须少,而后乃得,若求之过多,则必 迷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 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不自 以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有所长 进。
第04讲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本章内容
2、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 可以语上也。”(雍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 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 人,故退之。”(先进)
语录体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话 为主。但篇幅扩大,论题集中,开始 论辩体 战国中期 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文初步 形成。 专题论 战国后期 文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考 点
简述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过程。 答: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 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 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论语》言近旨远 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 ,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全书不 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时代在孟 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 》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 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 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 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 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 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大学语文散文教案之先秦散文和现代散文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 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 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 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 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 之自多于水乎?"
34
5.写作特点分析
1.情景交融的意境。 2.重章叠句的手法。 3.象征意蕴的生成。
35
关于主题的争论
▪ 《蒹葭》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诗。 ▪ 传统的文人多目之为带有政治色彩的诗歌。 ▪ 《毛诗序》以为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
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
人不能器之。
8
《秋水》在《庄子》外 篇, 取篇首二字为题
主旨是阐述认知与价值 判断的相对性
9
▪ 全文分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为河伯与北海若
的对话,七问七答,为全 篇之主体。 ▪ 第二部分,为其余六节, 文意不相连属,疑为庄子 后学仿作或散段而羼入者。
▪ 《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墨子》 《孟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 子》
6
先秦散文在我国 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 地位,它构成了我国 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是我国后代“古文” 的楷模
7
《秋水》(节选)
(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 王、齐宣王
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 而》)
20
《先秦诸子语录·孔子》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先秦散文PPT课件
代表人物介绍
• 孔子与《论语》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早年做过管仓库、畜牧的小吏,中年时招收弟子讲学; • 在鲁国一度做过中都宰和司寇,去职后,带领学生周游 列国。 • 晚年回鲁整理文化典籍,曾整理过《诗》《书》《礼》 《乐》,并作《春秋》。 •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以“ 仁”为其思想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
先秦历史散文:《国语》
•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 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 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 ,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 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 为施政的依据。 • 《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 、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 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论语》艺术特色: 记言为主,语录体, 以片段对话为主,据言行而记载。 也有的形成专题讨论、政治短评。 文字精炼,深刻,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 而启发性的语句; 于简短的记叙中展示人物性格。
孟子与《孟子》
一、生平与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邹人(今山东邹县)。早年曾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后授徒 讲学,带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 、薛、滕、鲁、魏、齐等国,被齐宣 王任为客卿,因政见不和,最后回到 故乡,年已七十余,以著述为事:“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 孟荀列传)《离娄下》:孟子 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 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 淑(叔,取也)诸人也”。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散文是文字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文体。
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和记事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散文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早在文字使用之前,诗歌已在原始人的口头产生、流传。
散文的产生,是文字大量问世之后的事。
关于文字产生,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
《淮南子》有“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的记载。
我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经历了一个书写符号化、确定一定读音的过程,才形成文字。
这个过程,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漫长的时期和集体的力量。
因此,文字是上古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
我国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清楚,今天所能看到材料,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为书写工具所限,其内容简单,字数也不多(短的只有几字,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字)。
它只初步具有朴素的文学形式,有的只是说明和记录,而没有抒情和描写的成分,更谈不到辞藻的修饰。
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一些完整可读的句子。
例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363)又如:“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同上,363) 文字完整,意思明白,语法句式也初具规模。
甲骨卜辞是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以记事为主的如《曶(hū)鼎》,以记言为主的如《毛公鼎》。
《毛公鼎》中的训诰,与《尚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三、《易经》《易经》包括“经”、“传”两个部分,是一本筮书。
《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它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周文王。
现在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时的巫觋之流,具体的姓名已不可考。
《易经》有八卦。
《大学语文》第二讲(先秦文学)
法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韩非子》、《商君书》等,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以 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和政治权力,反对人治和权谋,提倡制度化管理 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墨家文学
总结词
墨家文学以“兼爱”为核心,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主张以 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状况和救助弱者。
详细描述
墨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墨子》等,强调兼爱、非攻、尚同 等思想,主张消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提倡以实际行动来 改善社会状况和救助弱者,并强调勤劳、节俭等品德。
01
先秦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推
动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
02
先秦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思想,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
互理解与交流。
激发艺术创造力
03
先秦文学的艺术魅力可以激发现代艺术家的创造力,推动艺术
创新与发展。
谢谢
THANKS
道家文学
总结词
道家文学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主张超越世俗纷扰,追 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详细描述
道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老子》、《庄子》等,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人 生哲学,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功利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以达到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法家文学
总结词
法家文学以“法”为核心,强调法治、制度化管理,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 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威。
特点
先秦文学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强调文以载道,注重修辞 和文采,同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化和创新精神。
先秦文学的重要性
思想启蒙
先秦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后 世的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 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散文教案
先秦散文教案第一篇:先秦散文教案先秦散文[写作背景] 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生在春秋末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他大力宣扬“仁”的学说,以“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在政治上提倡文教德化。
孟子生在战国中期,面对当时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大力倡导“仁政”和“王道”,以修身养“善”为“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形成政治上的“民本”思想。
应当说,孔孟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有许多可以批判继承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五四以来,“孔孟之道”遭到猛烈批判,实际上当时批判的锋芒主要不是指向孔孟的仁学,而是汉儒和宋代理学家借助儒家思想所生发出来的封建专制道统。
汉儒通过独尊儒术,宣扬君权天授,把“绝对君权”天意化;宋代理学家则高举“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把人性钉死在一系列“吃人”的纲常之上。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对孔盂仁学的阉割,而不是孔孟仁学的罪过。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孟子》之中。
这里所节选的十二则语录,侧重点是人格修养,贯穿思想是“仁”,不仅是孔孟思想的精华,而且有现实意义。
[层次结构] 这篇课文由十二则语录组成,其中孔子语录、孟子语录各六则。
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
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
“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
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
第五则:身正令行。
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庄子》
道家经典之一,以寓言和论说为主要形式,反对过度欲 望和强制统治。
《墨子》
墨家经典之一,以对话形式展开论述,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
《韩非子》
法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政治、法律、军事等问题,主 张集权和奖励耕战。
04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与价值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政治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变革和矛盾,对当 时的政治体制、社会风尚、教育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周王室的衰微
周王室衰微后,各个诸侯国开始发展 独立的文化,形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
03
社会变革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诸子们对于社 会、政治、伦理等问题的探讨也更加 深入。
文化背景
礼乐文化
先秦诸子散文受到周代礼乐文化 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礼乐文化色 彩。
士人阶层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士人阶层逐 渐崛起,成为诸子散文的创作主 体。
教育价值
先秦诸子散文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广泛 的应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可 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提高学生的 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传承与发展
要点一
传统传承方式
先秦诸子散文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的 纸质书籍和口传心授的方式。这种方 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传播 范围有限、传承效率低下等问题。
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思想价值
文化价值
先秦诸子散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和道德伦理,这些思想对 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依然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例如,孔子强调的“ 仁爱”、“忠诚”、“礼敬”等道德 规范,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职 业道德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仍有指导作 用。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通过排比铺陈的方式,使文章更加有气势,更具感染力。
01
02
03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与价值
04
文学创作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例如,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比喻手法等被广泛应用于后世文学作品之中。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散文体裁
先秦诸子散文的独特风格和体裁对后世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古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先秦诸子的议论、记叙、描写等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后世散文之中。
法家的“法治”思想
总结词
其他学派的思想,如墨家、兵家等,也各具特色。
详细描述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平等和博爱;兵家主张战争的策略和技巧;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这些学派的思想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所体现。
其他学派的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03
言简意赅
先秦诸子散文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往往以简单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总结词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详细描述
道家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无为而治,不干预自然规律。例如,《道德经》中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国应顺应自然,不妄为。
道家的“无为”思想
总结词
法治,是法家思想的核心。
详细描述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执行。例如,《韩非子》中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应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使人民遵守规则和秩序。
文化元素
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礼仪、风俗、信仰等,要体会这些文化元素在文章中的体现,了解当时的文化风貌。
文化精神
先秦诸子散文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如儒家强调的仁爱、道家追求的自由等,要理解这些文化精神在文章中的体现,体会其对社会和人生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2016春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我们为什么要学先秦诸子散文,或者说先秦诸子散文的魅力在哪里?用一句时尚的话来说,为什么要和三千年前的智者对话?至少有两个理由让我们去重温三千年前的这些鸿篇经典。
第一,先秦诸子的文章充满智慧。
先秦诸子们早已讨论了人类社会现在应该讨论的问题,关于人自身的,关于自然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关于社会,关于人与社会,关于自然与社会的······你现在想到的,这些老人家都想到了。
天上、地下、海里、山中······吃喝玩乐、名利权势······他们都想到了,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还是原创。
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们文化思想的根。
我们血管里汩汩流淌着的每一滴血,都有诸子们的智慧。
没有根,树木花草没法活。
而如果没有诸子们的智慧,我们傲视天下、睥睨各民族的中华文化,就没有这样繁荣。
树想长的参天耸立,如果没有根的滋养和扎持,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先秦诸子流派众多,思想异彩纷呈。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智慧、思想、文化的“大革命”,应该在先秦。
那时候,各派相互驳难,各逞其雄。
为了得到士人,尤其是个诸侯、王者的赞同、礼遇,他们卯足了劲,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挖深、推广。
这就出现了,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
后世学者,无人能出其右,只是对他们的学说加以阐释、补充、挖掘。
都想从他们的身上找到理由、证据。
后人推崇至极的,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
前一段时间,于丹讲《论语》就火了一把。
虽然错误百出,但是,人们都不知道啊。
不知道就有点神奇,就可以把持话语权。
“五四”的精英们,完全否定了儒家思想,高举“打倒孔家店”的义旗,他们在帮助秦始皇“焚书坑儒”呢。
任何想否定“根”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史家之文研究第一节历史背景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
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
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
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
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第二节概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
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
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
其文洋洋大观,无论叙事、写人、记言,都有不少新的成就。
其叙事简明生动、工巧严谨,还善于描写人物,特别是语言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其文不仅简洁凝练,委婉含蓄,而且典美博奥,丰润富艳,不愧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
它的散文艺术已趋于成熟、完善,达到了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杰出的散文汇编。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国语》、《左传》相较,无论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语言艺术的圆熟等方面,《战国策》都显示出不少新的突破。
特别是它那辩丽横肆的语言风格,显然不同于《国语》的平实自然和《左传》的委婉含蓄,充分体现了战国文章的时代特点,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尚书》到《战国策》,展现了先秦史家之文的辉煌。
其中成就最突出,在散文发展史上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数《左传》和《战国策》。
第三节作品——《晋楚城濮之战》赏析(一)内容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是《左传》中的经典名篇,主要描述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
这是一场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的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役,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晋、楚争霸中原。
在《左传》描写的五大战役中,本篇对战争的描写历来被人们所最为称道,它也最能表现出《左传》对战争描写的独特风格。
(二)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城濮之战在战争的叙事上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它详细刻画了战前的准备,而略于描写战斗的过程。
在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中,首先是人员的对比。
楚国在战前进行了一次阅兵,在此描写了楚国未来的主帅,令尹子玉跃跃欲试的锋芒,同时又借他人之口,指出这位新令尹存在着的根本弱点,为楚国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作为对比的是晋国的有利的情形,晋国原来只有上下两军,现在扩充为上中下三军,实力大大加强。
再加上将帅的任用,尚德义而有礼让,与楚国的子玉形成鲜明对比,初步显示出了双方人才的优劣。
其次便是双方在外交上的对比。
楚子加紧围宋,晋侯侵曹伐卫以救之。
伐卫是侧面描写,而侵曹则是正面,而从“宋人使门尹般入晋告急”后,开始进入双方在外交上反复曲折的明争暗斗了。
来来回回的多次过招,使楚国渐渐落于下风,而晋国不单单从道义上,而且从实力上也逐渐占据了上风,这样确保了即将开始的战役的胜利,也为后面的战争做足了铺垫。
最后是跌宕起伏的决战描写,眼看大战就要爆发,晋师却又宣布后退,为的是“师直为状,曲为老”这一重要的军事思想,这是以退为进,避开楚军的锐气,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复合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然后有经过反复的勾心斗角,终于进入决战,整个战争的高潮是大决战,写得却极为精炼,“不满百字,写尽战事”。
2、精湛传神的人物刻画《晋楚城濮之战》中刻画了多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后来史传文学人物描写的先驱,为后世的小说创作留下宝贵的写作经验,篇中的子玉、晋侯、先轸等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文中子玉刚愎自用,为私利而不顾大局的狭隘性格,以及楚王侥幸的心理在开篇时就表现了出来。
而在晋国方面,人物刻画更加精彩。
先轸的足智多谋在一开篇的门尹般报急时便初露锋芒,妙计连出,“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
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楚爱曹、卫,必不许也。
喜赂怒顽,能无战乎?”这段话第一把齐、秦拉下水,结束同盟国的观望;第二又把宋国赶上架,阻止其投降的去路;第三又使楚国火上浇油,迫使他们非战不可。
从而把这些国家的矛盾搞的非常尖锐,而自己却反而暂时跳出圈外,由被动转为主动。
堪称一箭三雕,绝妙的计谋。
而在之后的子玉向晋侯提出了一个难题“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堪称一高招,这样晋侯非常棘手,从中也可看到子玉的心计,但这样一道难题,在先轸这里却轻轻的一句便给破解了,进而采取一个更加绝妙的计策,“私许复曹、卫以携之”,离间了地方的内部联盟,同时有执来使宛春以激怒子玉,逼得他不得不自己撕下和平的面具,由主动变被动。
由此可见,先轸这一智囊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
再有本篇中的晋侯的形象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在晋及齐、秦、宋会师于城濮,楚师背山而舍时,晋侯忽然犹豫起来,他害怕楚国抢占了险要的阵地,继而又怀疑自己的军心不稳,而且心里总是惦记着“若楚惠何?”在这一段中,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晋文公临事而惧、狐疑不决的复杂心理状态,写出了患险,听诵,思惠,惊梦等四次思想变化,尤其是用“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
”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更是特别生动形象。
3、极富特色的辞令描写春秋时期,各国联系密切,礼尚往来,使臣聘问,诸侯会盟,打过奉辞伐罪,小国据理抗争,都需要外交人员有很好的辞令。
这不仅关系到个人荣辱,也影响国家尊严和安危兴亡。
在《晋楚城濮之战》这篇中,同样有着非常精彩的辞令描写。
本篇中成语“退避三舍”出处所在的段落,军吏与子犯的对话极富特色。
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这一段官兵的对话,表面上义正严词,光明磊落,占尽道义,滴水不漏,令听者不得不信服。
而辞令后面的内容确实极为深广的,它不单单是为改变自己道义上的被动局面,避开楚军的锐气,而更大的目的在于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这是一种宏大的战略上的思考。
再有,战争开始前最后的辞令交锋。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斗勃的轻佻无礼,栾枝的不卑不亢,双方言辞,一骄一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历史背景从舂秋末年起,中国进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士”这个特定阶层随之兴起和壮大。
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活跃于整个社会,发表主张,进行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呜的局面。
诸子散文正是舂秋战国时期百家争呜的产物。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将先秦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各家著述繁多,仅举其要者而述之。
第二节儒、墨开山之作孔子、墨子分别为儒家、道家的开山祖师。
儒、墨二家时称“显学”,足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这两家的代表著作便是《论语》和《墨子》。
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
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语经论纂,故称《论语》。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其记述非一人,论纂亦非一次。
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在文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并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中还记有孔子评文说艺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孔子的文艺观,虽不够系统,但颇为深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宪问》、《微子》等篇写到的一些隐逸之士,都是隐者而形神各异。
《论语》既刻画了他们,也衬托并突出了孔子的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语录作为散文的早期体式,自有其局限性。
然而从《论语》看来,这种文体并非没有生命力。
它旨在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活泼,真切感人。
而且孔子重视文采,师徒问答皆言之有文。
虽只言片语,也不同寻常笔墨。
虽有加工润色,却似一出自然。
这样的著作,对后世文章影响极大。
历代作家行文用语无不取法于此。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二、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墨子》一书,非墨子自撰,亦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整理、汇编而成。
墨子的思想特征非常鲜明,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儒学抗衡,基本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既有进步性,也有保守性。
总的看来,其社会政治思想较为进步,而有神论的世界观则有保守落后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