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文学翻译胡显耀——复习资料
【精品优秀毕业论文】英语小说的翻译技巧
“m o an ”是 指 呻 吟 、 抱 怨 的 意 思 。本 句 中莫 利 对 自 己养 的 羊 非 常 有 感 情 , 不 希 望 将 它们 赶 走 。“m oan ”很 完 整 地 表 达 出 了在 知道 需要 将 羊 赶 走 之 后 ,她 那 无 奈 、痛 苦 的 内心 。
⑤原文:H elingered in the drivew ay, rolling his eyes at the sm oke in the air."Sim m er
指 导 小 组 成 员名单 王建开
)
录
■
^
A b s tr a c t
弓I W
论 述 部 分
翻 译 部 分
参考 文献
2
3
4 5
14 41
中文 摘 要 我 的论 文 翻 译 部 分 是 一 篇 小 说 ,本 篇 小 说 的主 人 公 莫 利 和 她 的 丈 夫杰 克 经 营 着 一个牧 场 ,这 个牧 场 是 10 年 前莫 利从 母 亲凯瑟琳 手 里接 管 的 。一场森 林大 火 使他 们 的牧 场 受 到威胁 。小 说 主要 描 述 的是主人 公面 对 大火 时 的心 理状态 及 如 何 准 备 应 对 。故事 描 述 性 语 言 比较 多 ,作 者 用 词 形 象 、准 确且 句 式 灵 活 ,修 辞也 运 用得 恰 到好 处 。本 文 以小说 中 出现 的具有 代表 意义 的语 句为 例 ,主 要 从译 文风 格 符合 原 文体 、以增词法 和 词序 调 整 法 解 决英 汉语 言差异 、以意 译 方 法 求得 功 能对 等三 个 方面 阐述 了英语 小说 的翻 译技 巧 。在翻译 小说过 程 中运 用翻 译 技巧 ,一 方 面 使 译 文更 加 符 合 原 文 作 者 要 表 达 的意 图 ,另一 方 面 使 译文 更 加 符 合 目标 语 的读 者 习惯 。 关键 词 :译 文与 原 文文体 增 词法 词序 调整法 意译 法与 功 能对 等
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MTI-培养方案
055101 翻译硕士(英语笔译)一、专业领域简介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翻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南京师范大学于2009年正式成为全国第二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首次招收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目前学位点已形成两大培养领域。
第一,本地化产业翻译。
结合国际本地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江苏省和华东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培养针对本地化产业的专业翻译人才。
以技术产品、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本地化翻译实务为主要内容,联合本地化领域的国际组织和相关企业,通过专业翻译人员的指导、一定程度的理论教学、以及大量的案例实习,提高学生在本地化翻译方面实践能力。
第二,财经翻译。
结合江苏及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本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财经类翻译人才,突出企业上市、股份制改革、网络信息发布、涉外经济诉讼等业务所涉及的翻译流程,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二、培养目标学位点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特别是能够胜任江苏及华东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本地化产业和财经翻译工作。
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达到或超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二级水平;同时具有创新能力,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特点与趋势,具有良好笔译职业操守,能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三、学制与学分我校英语笔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四、培养方式我校英语笔译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方式,强调笔译实践。
采用实践研讨式、职场模拟式教学,课堂讲授与项目翻译相合的方式授课。
包括采用项目式授课,将职业翻译工作内容引入课堂,运用笔译实验室或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加强翻译技能训练的真实感和实用性;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等。
散文翻译中的“真”,“情”,“美”[权威资料]
散文翻译中的“真”,“情”,“美”摘要:关于《落花生》的批评赏析有多种版本,分别从目的论,读者反应论,文本类型等多个角度。
但是这些版本中的“读者”大多是中国读者,作为这篇翻译散文的目的语读者,他们对英译本的感受却鲜有人提及。
本文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本文中简称为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从散文翻译的三大要义:“真”,“情”,“美”着手,重新赏析这篇散文。
旨在为中国散文走出国门,探寻一些启示。
关键词:真;情;美;目的语读者1.前言《落花生》选自许地山先生(1893-1941)的作品。
许地山,名赞,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留学归来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合办《新社会》旬刊。
具有进步思想。
《落花生》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家人一起吃花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洗尽铅华。
这篇散文侧重于以情驭事,融情于事,整体语篇上主题意义明确,风格朴实无华,清新而自然。
句式上,句子结构简单,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句子短小,充满口语色彩。
2.《落花生》的“真”散文的“真”,主要体现在散文的“直”和“实”。
“直”是指直抒胸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实”是指文章表达上“不加雕饰,不施铅华,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胡显耀,李力,2009:172)。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也要体现散文的“真”,根据莱斯的文本分析理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词汇层面,要尽可能地理解和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内涵意义,外延意义,联想意义,还要注重体现原文本的风格特点。
句式层面,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本篇译文中句式应选用自然简单的表达。
语篇层面,要保持与原文一致的风格,而且译文的整体风格也要一致,不能出现书面语口语混搭的现象。
下面作者选用杨宪益和张培基先生的译本进行比较赏析。
例1.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杨译:Behind our house there was a patch of land.张译: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vacant land.原文中,“半亩”中的“半”根据《新汉英大辞典》除了表示“一半”,“中间”,还可以比喻“很少”。
国内翻译显化现象研究概述
高等教育课程教育研究7学法教法研究一、引言在翻译实践中,当涉及到源语与目标语语言因素、文化背景、文体风格等相异时,译者往往采用显化手法将隐含在源语中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表示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显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21世纪才被中国学者关注。
虽然国内对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时间不长,但由于显化在翻译中普遍使用,目前已吸引了一批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国内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使更多学者了解国内显化研究现状,促进国内翻译显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显化研究的背景显化(explicita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Vinay 和Darbelnet 提出,将其定义为“将源语中隐含但能从语境中推理出来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说明的过程”(Vinay & Darbelnet ,1958:342)。
随后,Blum-Kulka 率先对显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86年提出“显化假说”。
Blum-Kulka 认为成功的翻译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处理,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使译文较原文更冗长,这是由于译者对源语中衔接词的显化造成的。
该假说提出后,众多西方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显化研究,并纷纷验证和丰富显化假说。
加拿大学者Séguinot (1988)对Blum-Kulka 的“显化假说”提出了质疑。
她认为Blum-Kulka 对显化的定义过于狭隘,显化现象不仅是指语言变得冗余。
显化可以表现为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也可以是原文中隐含的意思,或从语境中可以推断出来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或者是译文对某个语义给予特别强调。
随着显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显化定义、分类、动因等一系列课题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显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三、国内显化研究成果国内的显化研究21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较西方相比起步较晚。
显化最初是作为Baker 提出的翻译普遍性之一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
文学翻译推荐书目
文学翻译推荐书目:1.胡显耀、李力主编.《高级文学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Clifford E. Landers.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文学翻译实用指南》).上海: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Required Readings1.AndréLefeve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 (《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2.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3.姜秋霞.《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段峰.《文化视野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5.申迎丽.《理解与接受意义的构建:文学翻译中“误读”现象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 王宏印.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A Translation Coursebook of Masterpieces in Chinese and World Literature)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8.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罗选民.《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2.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3.China Daily14.《中国翻译》(2000年以来)。
高级文学翻译胡显耀——复习资料
Chapter 11. ⽂学翻译的内容:对⽂学作品的语⾔形式、艺术⼿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2. ⽂学翻译作品的语⾔特征: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3. ⽂学翻译作品的特点: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抒情性和模糊性;4.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等值论(意义和⽂体的等值);5. ⽂学翻译的双重含义:⽂学翻译作品(构成“翻译⽂学”体裁)、⽂学翻译⾏为(创造翻译⽂学的过程);6. 翻译⽂学与⽂学系统的关系本质:翻译⽂学的地位问题;7. 20世纪70年代以⾊列学者 埃⽂-佐哈⼉:多元系统论 —— 明确提出翻译⽂学是本民族⽂学多元系统的⼀部分(a.多元系统“萌芽”/“年青”状态 b.多元系统“边缘”/弱势状态 c.多元系统“危机”/转折点/真空状态);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 谢振天等⼈:创造性叛逆 —— 译者主体创造性和⽂学翻译作品的汉语属性是这⼀论断的主要依据;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 傅雷:神似论;10. 中国学者 钱钟书:化境论;11. 前苏联学者 费道罗夫:等值论翻译标准(思想内容、修辞、作用等值);1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 奈达:等效标准(源语和目标语读者反应⼀致);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 林语堂:忠顺美标准;14. 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学翻译的基本伦理,本质上是⼀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伦理)、达(⽂学翻译的必要条件)、雅(译者的主体选择);15. 严复主张雅的理由:a. 为让译本符合当时的⽂章正轨,流传久远 b. 为更通顺流畅的传达原作之深义;16. 实践中的翻译⽂本选择:看似是译者选择了个别⽂本,实际往往是社会⽂化通过奖励和提⾼译者声望等⽅式对译者进⾏筛选;17. 对原作的研究:对原作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检索和研究、对作者居住地的考察、历史研究、版本研究、⽂学研究、评论;18. ⽂学译本的创造:a. 译者考虑如何实现⽂本目的,尤其再现语⾔艺术形式 b. 考虑当时的⽂学翻译规范对译⽂的接受或排斥 c. 译者正视自⼰的主体作用,协调自⼰与⽂本目的和翻译规范的关系;19. 翻译可能受到外⼒的删减和改变;20. 林纾:25年里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部作品,其翻译更恰当的称呼是“译述”或“改写”; Chapter 21. ⽂学翻译是⼀种富于创造性的,⾼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
广外高翻教授文学翻译
• Tourists (N. Mitford) • Blackmail (A. Hailey)
《红楼梦》曹雪芹 黛玉进贾府(选段)
Research uestions: 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4 Drama translation practic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 张保红
文学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译林出版社,2001
胡经之等 文艺美学方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曹明海. 文学解读学导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Suggested Reading Materials:
1 刘士聪 《英汉 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 (新编版)译林出版社,2007
1 Prose translation practice
• The First Snow (H. W. Longfellow) • First Snow (J. Nicholas) • Farewell Address (B. Clinton) • Address at Gettysburg (A. Lincoln) • The Delight of Books (J. Lubbock) • How to Grow Old ( B. Russel) • 落花生 (许地山)
5. Academic research
The First Snow (Longfellow)
The first snow came. How beautiful it was, falling so silently all day long, all night long, on the mountains, on the meadows, on the roofs of the living, on the graves of the dead! All white save the river, that marked its course by a winding black line across the landscape; and the leafless trees, that against the leaden sky now revealed more fully the wonderful beauty and intricacies of their branches. What silence, too, came with the snow, and what seclusion! Every sound was muffled, every noise changed to something soft and musical. No more tramping hoofs, no more rattling wheels! Only the chiming of sleigh-bells, beating as swift and merrily as the hearts of children.
基于俄汉平行语料库的文学翻译语言特征考察——以译自副动词短语的翻译语言为例
中 国俄 语 教 学 PYCCKI/If i 513blKBKHTAE
Anpeab 2018r 37 NO 2
基 于俄 汉 平行 语 料 库 的 文学 翻 译 语 言 特征 考 察
—
—
以译 自副动词短语 的翻译语 言为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刘 淼
字符数 )
1 战争 与和平 15270 231585 4077 1.76%
2
白痴
13999 209804 1643 0.78%
二 是 双 语 平 行 模 式 主 导 下 的 翻 译 语 言 微 观 特 征 研 究 :将 译 文 与源 文 本进 行 比较 ,探讨 某 个具 体语 言 项 的 翻译 语 言特 征 (王 克非 2003,黄 立波 2014,朴 哲浩等 2014,陶源等 2015)。
本 文 的研究 是 双语 平 行模 式 下 的译 文语 言 微 观 特征 研究 ,以副动 词 为具 体考 察 项 ,通 过 检索 俄语 源文 本 和对 应译 文 中 的副动 词短 语 及其 翻 译方 式 , 对 译 自副 动 词 短 语 的 翻译 语 言 特 征 进 行 多 层 面 描 写 。鉴 于 目前 针对 某 一具 体 语 言项 的译 文 语 言微 观 研究 成 果 较少 ,且 无 成 熟 的描 写框 架 可借 鉴 ,本 文 在 大量 反 复 阅读 双语 语 料 的基 础上 ,结合 源 语 与译 语 的语 言 特征 ,在语 料 库 翻译 研究 方 法 的指 导下 , 提 出 了 四个 层 面 的参 数 描 写 框 架 :1)分 布特 征 与 对 译形 式 特 征 ;2)译 文 的句 子结 构 特征 ;3)译 文 的词 汇 语 法 手 段 特 征 ;4)译 文 的语 义 层 次 特 征 。 其 中,分布特征与对译形式描写是对某一参数翻译 情况的整体描写 ,包括该参数在译文中的出现频次 及具体翻译方法 ;译文的句子结构特征是指译文句 子在源语影响下体现出的某种规律性的结构变化 , 包括 翻译 结 构 在句 中是 否独 立及 所 处位 置 等 ;译 文 的词 汇语 法 手 段特 征 指 的是 译文 中用 于表 达 源语 特
(完整版)高英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吐血整理(2469课修辞句子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翻译)
高英第二册复习资料(修辞、句子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翻译)(2.3.6.9课)I rhetoric devicesLesson2 Marrakech1. The burying-ground is merely a huge waste of hummocky earth, like a derelict building-lot. -----simile2. They rise out of the earth, they sweat and starve for a few years, and then they sink back into the nameless mounds of the graveyard and nobody notices that they are gone. -----alliteration押头韵3. ... and sore-eyed children cluster everywhere in unbelievable numbers, like clouds of flies. ----simile4. And really it was almost like watching a flock of cattle to see the long column, a mile or two miles of armed men, flowing peacefully up the road, while the great white birds drifted over them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glittering like scraps of paper. ----- simile5. The little crowd of mourners –all men and boys, no women—threaded their way across the market place between the piles of pomegranates and the taxis and the camels, wailing a short chant over and over again.--—elliptical sentence6. A carpenter sits cross-legged at a prehistoric lathe, turning chair-legs at lightning speed.—-hyperbole7. Instantly, from the dark holes all round, there was a frenzied rush of Jews, many of them old grandfathers with flowing grey beards, all clamoring for a cigarette. -----transferred epithet8. Still, a white skin is always fairly conspicuous.—-synecdoche(提喻)9. As the storks flew northward the Negroes were marching southward—a long, dusty column, infantry, screw-gun batteries, and then more infantry, four or five thousand men in all, winding up the road with a clumping of boots and a clatter of iron wheels.—---onomatopoetic wordssymbolism10. Not hostile, not contemptuous, not sullen, not even inquisitive. —--elliptical sentence11. This wretched boy, who is a French citizen and has therefore been dragged from the forest to scrub floors and catch syphilis in garrison towns, actually has feelings of reverence before a white skin. —-synecdoche提喻Lesson3 inaugural address1. Unit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 Divid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for we dare not meet a power full challenge at odds and split asunder.—antithesis2.…in the past, those 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metaphor3. Let us never negotiate out of fear, but let us never fear to negotiate.—regression (回环:A-B-C)4. All this will not be finished in the first one hundred days.—allusion 引典; climax递进5. And so,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antithesis, regression回环6 We observe today not a victory of party but a celebration of freedom, symbolizing an end as well as a beginning, signifying renewal as well as change. ----parallelism7. Let the word go forth from this time and place, to friend and foe alike….—alliteration8. Let every nation know, whether it wishes us well or i11, that 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meet any hardship, support any friend, oppose any foe to assure the survival and the success of liberty. ----–parallelism; alliteration9. Unit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 Divid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for we dare not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 at odds and split asunder. ----antithesis对句10. To those peoples in the huts and villages of half the globe… ------11. …struggling to break the bonds of mass misery…----12. 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 -----antithesis13. … to assist free men and free governments in casting off the chains of poverty. ---repetition14. 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metaphor15. Let both sides explore what problems unite us instead of belaboring those problems which divide us. -----antithesis16.And let every other power know that this hemisphere intends to remain the master of its own house. -----metaphor17. The energy, the faith, the devotion which we bring to this endeavor will light our country and all who serve it, and the glow from that fire can truly light the world. -----extended metaphor18. …to strengthen its shield of the new and the weak… ----metaphorWith a good conscience our only sure reward, with history the final judge of our deeds… -----parallelismLesson6 loving and hating New York1 A market for knowingness exists in New York that doesn’t exist for knowledge.—paregmenon2The condescending view from the fiftieth floor of the city’s crowds below cuts these people off from humanity.—transferred epithet3So much of well-to-do America now lives antiseptically in enclaves,tranquil and luxurious,that shut out the world.—synecdoche,metaphorLesson9 The loonsSimileGrandmother MacLeod, her delicately featured face as rigid as a cameo麦克里奥祖母那清秀的脸上此时显得像玉石雕像般的冷峻(Page194 Para12)At night the lake was like black glass with a streak of amber which was the path of the moon.夜间的湖面看起来像一块黑色玻璃,只有一线水面因映照着月光才呈现出琥珀色(Page198 Para39)The jukebox was booming like tuneful thunder电唱机播放出雷声般的音乐(Page199 Para48) MetaphorThrough the filigree of the spruce trees 透过一层云杉树叶织成的丝帘(page195 Para17)It seemed to me …daughter of the forest,a kind of junior prophetess of the wilds 在我看来,皮格特一定可以算是森林的女儿,是蛮荒世界的小预言家。
中国散文翻译研究历程
中国散文翻译研究历程在过去的30 年里,我们的文学翻译研究者积极地进行理论探索,在文学翻译基本原理探索、文学翻译批评和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拓展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
文学翻译基本原理是指将文学翻译研究视为翻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对文学翻译的性质、原则、标准、过程、方法,以及对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理论范畴、体系结构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的理论。
张今(1987)的《文学翻译原理》提出了文学翻译的定义,从哲学和美学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了文学翻译理解过程中的六对矛盾和表达过程中的十对矛盾。
蔡新乐(2001)的《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将含意本体论引入文学翻译研究,运用现象学的理论观点从精神、文化和语言等多元层面研究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特征以及翻译过程,研究了文学翻译与精神之间、精神的境界与翻译的语境之间的关系。
郑海凌(2000)的《文学翻译学》明确地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区别开来,以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为中心,用一整套概括性较强的概念系统及独具学科特点的知识框架,借助文艺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对文学翻译现象和命题做了理论勾勒,对文学翻译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译者的再创造、创造心理和文学翻译的方法原则进行研究。
从综合视角关注文学翻译基本问题的概论性著作还有王金玲(1999)的《文学翻译新论》,张成柱(2002)的《文学翻译研究》,成昭伟(2007)的《文学翻译概论》,胡显耀、李力(2009)的《高级文学翻译》, 李冰梅(2011)的《文学翻译新视野》和周方珠(2014)的《文学翻译论》等。
许钧(2015)的《历史的奇遇:文学翻译论》对文学翻译本质、文学名著译介与评析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思考,从忠实、叛逆和再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了文学译者的身份认同,从意愿、现实与道德等三个层面对翻译活动中制约翻译主体的因素进行了宏观的考察和具体的分析,还结合翻译所承担的使命论述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译什么”“怎么译”的各种选择,从翻译的文本生命历程入手对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观察,以确立译作应有的历史与文化地位,另外还讨论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
《故都的秋》译文对比研究
2018年22期总第410期ENGLISH ON CAMPUS西方人擅长抽象表达法,而汉语作为意象性语言,具有象形的特征。
因此,报告中的中国英语句子既有英语的抽象表达,又遵循汉语的具体表达,如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行百里者半九十),此处的抽象表达使句子显得更加紧凑,高度概括了句子的内涵,同时也避免了主观语气,将深奥的哲理客观地呈现出来。
报告翻译中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 tidying our attire, taking a bath(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这一表述秉承了汉语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的特点。
汉语用词比较倾向于具体,此处的表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原文的内容,叙述直接、语言形象、表达清晰。
三、结语在任何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密不可分。
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内涵注入到语言当中,使得语言的内容不断丰富。
早在1966年,索绪尔(F. de Saussure)指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融合,最后走上一条确定的道路。
结合中国英语的表现形式,这里的“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征,“确定的道路”则是指受到语母语影响产生的反映文化和思想的一种固定模式。
正是这种“精神”和语言的结合,促进了中国英语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韩玲(2007)利用文献相互引用关系,分析归纳了中国英语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
其中,中国英语研究已成为翻译方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英语在报告翻译中频频出现,说明中国英语融入政治话语翻译是必然趋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战菊等人(2015)从文化差异出发论述中国英语在外宣翻译中的重要性。
中国英语创新了政治话语翻译,为政治话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政治话语的翻译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英语的内容,使其赋有时代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224-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西安翻译学院/王媛【摘要】本文探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首先简要阐述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差异并举例说明,接着在实际运用中对归化与异化进行比较,并进一步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策略 归化 异化 运用翻译过程中有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
根据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也不例外,它们各有利弊,不能偏向其中的哪一种,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
其实这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
在翻译过程中究竟用哪种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笼统而言。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及差异归化(domestication/adaptation)指在文学翻译中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文化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这是一句英语谚语,字面意思是“好狗应得到好骨头”。
如果这样翻译,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就没有译出来,让中国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而译文归化为“有功者受赏”就比较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再如将Mary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这句译为“玛丽出生在富贵人家”就是一种翻译中的归化。
如果译为“玛丽是嘴里衔着银勺子出生的”,虽然文字表达还算通顺,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意义。
当然此句也可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式,但需要套用汉语的现成喻体——“嘴里衔着金汤匙出生的”。
这种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将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本国风味,无论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在文化色彩上,都是一种“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的翻译”,其特点就是译文的语言地道,意思清楚,读者易懂。
相反,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指在翻译策略上迁就原作中的语言文化特点,采用倾向于外来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S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er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译为“她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块手帕抹着她那鳄鱼般的眼泪。
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_胡显耀
1 . 翻译共性与语内显化 翻译文本中的“ 显化”( Ex plici tati on) 现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 ( 如 : verå s 1998 ; Olohan & Baker 2000 ; 柯飞 2005 ; 胡开宝 , 朱一凡 2008 ; 黄立波 2008 等) 。 但是 , 从对显化概念的 使用来看 , 其间存在较大的理解上的分歧 。 因此 , 明确厘定“ 显化” 概念是研究“ 翻译共性”( translatio nal universals) 或“翻译特征”( feat ures of t ranslat ion) 的前提之一 。 首先 , 我们知道 , 翻译共性的研究背景主要是由埃及裔英国学者 Mo na Baker 所创的语料库翻译研 究 。 何谓“ 翻译共性” ? Baker( 1993 : 243) 将其明确定义为“ 译文而非原文中的典型的语言特征 , 这些特征 与翻译过程涉及的特定语言对无关” 。 她的学生 Kenny ( 2001 : 52) 也说 : “ 普遍性是一种总体的倾向 , 与译 者、 语言 、文体和时代无关” 。 Olohan & Baker ( 2000) , Kenny ( 2001) , L avio sa ( 2002) , Olohan ( 2004) 等人的语料库翻译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 即通过同一语言内翻译与非翻译( 原生/ 原创 ) 文本 的比较 , 寻找翻译文本共同的特征 。 第二 , 何谓“ 显化” ? 该概念由法国人 Vi nay & Darbelne t( 1958 : 8) 提出 , 指 “ 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 从上下文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 , 与之相对的是“ 隐化”( Implicita tion) 。 实际上 , 这对概念最 初是作为翻译技巧与“ 增补”和“ 删减”相提并论的( 见 Klaudy 2004 : 80 84) 。 20 世纪 80 年代 , Blum-Kulka( 1986 : 19 ; 21) 系统研究了显化现象 , 提出了著名的“ 显化假设” , 即显化程度提高可能是翻译文本和二 语习得等语言中介活动中具普遍性的策略 。 Blum-Kulka( ibi d . ) 认为显化是翻译本身固有的特征 , 与译者 对原文的理解过程有关 , 而与特定的语言对无关 。 可见 , 显化假设与作为翻译技巧的显化内涵不同 。 这 里的显化才是 Baker 所说的翻译共性之一 。 从近期的一些论文来看 , 国内同仁对显化的理解与 Blum-Kulka 和 Bake r 等人存在着差异 。 由于语 言形式化程度 、文体 、 译者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 , 翻译的具体过程中确实普遍存在对原文语义和句法 形式的显或隐( 参见柯飞 2005) 。 但从这些论文所举实例来看 , 翻译中的这种“ 显隐” 与翻译技巧“ 增减” 似 无本质区别 , 都是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增添或删减语义内容或语法标记 , 且显隐的程度随各种因素的 改变而改变 。 这显然与 Baker 等人所说的与特定语言对无关的“翻译共性” 的概念不一致 。 黄立波( 2008) 注意到了国内学者理解的显化与 Bake r 等人的区别 , 因而提出了“ 语际显化” 和 “ 语内 ( 类比) 显化” 的分类 。 本文认同他的观点 , 即 : “ 语际显化” 指译文中对原文隐含信息的明示 , “ 语内显化” 则是翻译文本相对于同一语言的非翻译文本的显化程度提高 。 国内学者对显化的研究主要是对“ 语际显 化” 的研究 , 即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显化( 和隐化) 。 要厘清两种“ 显化”概念的所指 , 消除研究上的混淆 , 我们不妨从比较对象 、 显化内容 、 强制性和主要
第七章——小说翻译
1.什么是小说翻译? 什么是小说翻译? 什么是小说翻译
1.1小说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 小说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 小说的定义 版 释是: 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释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所造 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view/4721ce323968011ca3009114.html) )
1.2 小说的分类: 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微型小说(mini-novel),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短篇小说 按篇幅 微型小说 ), ),长篇小说 (novelette) ,中篇小说(novella),长篇小说 ) 中篇小说( ), (novel)。 )。 按题材——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言情 武侠小说, 按题材 武侠小说 推理小说,历史小说, 小说,科幻小说,探险小说,恐怖小说, 讽刺小说, 小说,科幻小说,探险小说,恐怖小说, 讽刺小说, 神怪小说, 电影小说等。 神怪小说, 电影小说等。 按流派——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 按流派 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 古典主义小说 义小说,形式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 义小说,形式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 小说,意识流小说,黑色幽默,新小说派, 小说,意识流小说,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 实主义等。 实主义等。(/view/4721ce323968011ca3009114.html)
① ②
北京: (何其莘,仲伟合,许钧总主编;胡显耀,李力主编.《高级文学翻译》—北京:外语 何其莘,仲伟合,许钧总主编;胡显耀,李力主编 《高级文学翻译》 北京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第204页) , 页
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语戏剧 对白英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语戏剧对白英译中的应用本文探讨了汉语戏剧对白的特点和英译原则,从文风对等、语言对等及文化对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英若诚和霍华两个《茶馆》英译版本中对白的译文,提出:戏剧对白的翻译应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以观众的反应为出发点,寻求最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翻译。
标签:、《茶馆》;对白英译;功能对等一、引言戏剧对白是指戏剧中角色之间的对话,有别于独白和旁白。
但同戏剧独白和旁白一样,戏剧对白具有表意功能,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剧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戏剧的灵魂;又因其属于文学语言,所以能创造出艺术美感。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许多优秀中文戏剧,如《茶馆》、《家》、《雷雨》等,纷纷被译介给西方读者。
这些译本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对外发扬,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戏剧界的交流、研究和学习。
然而,尽管有大量优秀作品产生,但是对于戏剧翻译的理论研究却鲜有问津。
孟伟根(2012:11-13)指出,“国内几乎没有戏剧翻译理论的专著,戏剧翻译者通常只是根据个人的翻译实践在译作的前言或后记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翻译原则和观点。
”而“近年来,国内对戏剧翻译研究领域的关注逐渐多了起来”,这表明,戏剧翻译的理论研究地位日渐提高。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专著《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1964)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并于1986年将其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
他指出,所谓“动态对等翻译”,就是“最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翻译”,该理论区别于“形式对等翻译”所关注的源语形式和内容,强调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即寻求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由于戏剧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译文呈现给观众,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对戏剧翻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老舍话剧《茶馆》的两个英译版本—英若诚译本和霍华译本,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两个版本对白翻译中的应用,以期对今后汉语戏剧对白英译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语料库翻译学讲习班:语料库翻译学概论
三、国外现状
日本学者Hitomi Tohyyama和Shigeki Matsubara(2006)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研发的英日双向同传语料库,就同声传译中单词之间的时间间隔、填充词与听众理解的影响和听众印象与译员停顿长度等课题进行探讨。
项目负责人
单位
2005
基于大型英汉对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平台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2005
《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
刘泽权
燕山大学
2006
面向机器辅助翻译的汉英对比知识库研究与建设
2
根据Sara Laviosa-Braiwaite的观点,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各类翻译现象的特征,研究方法是自下而上方法和自上而下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
1998年,国际译学研究期刊Meta发表了由Sara Laviosa主编的题为 “The Corpus-based Approach: A New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的专栏,推出了两组文章。第一组文章主要探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第二组文章涉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翻译教学研究。
二、历史背景
描写性译学
01
B. 描写性译学的主要观点:
02
翻译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语言转换,而是受到各种语言文化因素制约的社会行为或文化历史现象。
03
翻译是目的语文化事实,具有自己的特征,绝非其他文本的表述或衍生物。翻译文本记录真实的交际事件,这种交际事件并不比其他交际事件逊色。
翻译复习整理
他现在只记得,她的身量并不高大;她的身材轻盈瘦削,只是属于普通叫作苗条那一派的。
他当时看到的就仅如此。
她在仪态方面并没有女神石像那样庄严美丽;而在举动方面却表现出一种易喜易怒的敏感气质。
她的神情活泼、面目生动。
但是据一个画家看来,他却不一定生得整齐或者美丽。
He remembered now that she was not a large figure, that she was light and slight, of the type dubbed elegant. That was about all he had seen. There was nothing statuesque in her; all was nervous motion. She was mobile, living, yet a painter might not have called her handsome or beautiful.2.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communicability, elegance3.我买了五本书,这五本书一共花了我七元钱,我拿回家去一看,都是半新半旧的。
I bought five books which cost me seven Y uan. When I took them back home, I found they were just half new.4.昨天我买了一枝钢笔,小明借走了,结果摔坏了。
Xiaoping borrowed the pen I bought yesterday, but unexpectedly, he broke it.5.你来,我走。
I’ll go,as soon as you come here.想吃什么,只管告诉我。
Whatever you like to eat,just tell m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学英语高级翻译讲义及答案_0
大学英语高级翻译讲义及答案篇一:大学英语高级翻译讲义及答案第一讲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性质、标准、目的和要求? 一、中国翻译史? 1. 东汉—唐宋:第一次高潮? 2.明末清初——第二次高潮? 3. 五四以前——第三次高潮? 4. 五四运动之后——第四次高潮? 5. 1978改革开放后—第五次高潮? 二、翻译的性质? 三、翻译的标准? 四、翻译课的目的和对译者的要求一、中国翻译史? 中国的翻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也有五次。
1. 东汉—唐宋:第一次高潮? 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Kumarajiva 344--413)、真谛(Paramartha/Gunarata 499--569)、? 佛经翻译(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玄奘(Xuan Zang)。
? 由于佛经的翻译,使“佛经”和“论”两种文体进入汉语。
鸠摩罗什 (Kumarajiva 344--413)? 天竺人,东晋时来华,译经300多卷。
? 一改过去音译的弱点,主张意译,并倡导译者署名。
? 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之神情,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真谛(Paramartha/Gunarata 499--569)? 印度佛教学者,南北朝时来华,译了49部经。
? 著有,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玄奘(Xuan Zang)? 唐朝人,于628年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主持译场,19年译出75部佛经。
? 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文的中国人。
? 他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直到今天仍有意义。
? 主张音译,其音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对于固定和传播佛教词语和概念以及印度语言文化于中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明末清初——第二次高潮? 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合作翻译的欧几里、等? 中国典籍的西译:利玛窦最早将“四书”译成拉丁文。
用语料库考察汉语翻译小说定语的容量和结构
用语料库考察汉语翻译小说定语的容量和结构
胡显耀;曾佳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2)003
【摘要】本文分析对比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与汉语原创语料库,考察汉语翻译小说中定语的容量和结构.研究发现:翻译小说中带定语标记"的"的定语修饰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非翻译小说;尽管汉语小说文体使用复合定语的频率总体较低,但翻译小说的复合定语频率仍明显高于非翻译小说;翻译小说的复合定语比非翻译汉语更长,结构更复杂,且倾向于不加标点.翻译小说定语修饰语的增加反映了翻译文本的语法"外显化"趋势;而复合定语容量的增加和结构复杂化则说明翻译文本受原文影响,表现出更多"形合"特征.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胡显耀;曾佳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语言整齐化特征研究 [J], 袁煜;高菲
2.基于语料库对汉语翻译语言结构容量的研究 [J], 张雨
3.定语从句中“过<sub>2</sub>”与シタコトガアル的对应情况考察——基于对中日对译语料库数据的统计 [J], 刘琛琛;
4.基于语料库对汉语翻译语言结构容量的研究 [J], 张雨
5.现代汉语多重定语结构层次考察 [J], 陈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he Whistle 翻译实践报告
The Whistle 翻译实践报告摘要:文学翻译因为其文本的特殊性,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这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遣词造句不同于一般应用型文体,更体现在文学要创造“意境”。
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文章的风格与特点及作者的背景探讨翻译The Whistle一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学文本;翻译过程1.翻译任务描述A Curtain of Green(《绿幕》)发表于1941年,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的首部短篇小说集。
在这些短篇故事中,韦尔蒂以当地居民、普通黑人白人老百姓的视角来观察密西西比州,真实地呈现了当时密西西比州的种族关系。
这些短篇故事把现实和虚幻微妙地联结在一起,创造出了怪诞的形象,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印象也具有美感。
The Whistle是A Curtain of Green里的一篇,这篇小说讲述了:漫漫长夜,寒笛响起,两个老人倾尽一切保护庄稼,为御寒烧掉了家里的一切,最终面临孤独而近乎绝望的处境的故事,折射出19世纪工业化背景下,美国南方农业社会传统不断消逝,普通百姓早已赤贫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了的社会现实。
1.作者简介与写作风格尤多拉·韦尔蒂(1999—2001)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人们常把她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相提并论,六次获得欧·亨利文学奖。
韦尔蒂的小说情节都非常新颖,富有戏剧性,偶尔比较荒诞,时常和精神错乱有关。
她的小说中善用对话。
尤多拉·韦尔蒂是继威廉·福克纳后又一南方文学大师,在创作风格上与福克纳不同的是,她采用了更客观更冷静笔法来描述南方社会。
福克纳全景式地展现了南方社会的巨幅画面,而她关注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她更趋向于用琐碎的题材来表现人生的真谛。
1.文学翻译的特点“一般说来,就体裁而言,文学翻译是指对狭义文学作品和惯例文学作品的翻译,即对主要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学性较强的杂文、传记、儿童文学等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11. ⽂学翻译的内容:对⽂学作品的语⾔形式、艺术⼿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2. ⽂学翻译作品的语⾔特征: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3. ⽂学翻译作品的特点: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抒情性和模糊性;4.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等值论(意义和⽂体的等值);5. ⽂学翻译的双重含义:⽂学翻译作品(构成“翻译⽂学”体裁)、⽂学翻译⾏为(创造翻译⽂学的过程);6. 翻译⽂学与⽂学系统的关系本质:翻译⽂学的地位问题;7. 20世纪70年代以⾊列学者 埃⽂-佐哈⼉:多元系统论 —— 明确提出翻译⽂学是本民族⽂学多元系统的⼀部分(a.多元系统“萌芽”/“年青”状态 b.多元系统“边缘”/弱势状态 c.多元系统“危机”/转折点/真空状态);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 谢振天等⼈:创造性叛逆 —— 译者主体创造性和⽂学翻译作品的汉语属性是这⼀论断的主要依据;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 傅雷:神似论;10. 中国学者 钱钟书:化境论;11. 前苏联学者 费道罗夫:等值论翻译标准(思想内容、修辞、作用等值);1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 奈达:等效标准(源语和目标语读者反应⼀致);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 林语堂:忠顺美标准;14. 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学翻译的基本伦理,本质上是⼀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伦理)、达(⽂学翻译的必要条件)、雅(译者的主体选择);15. 严复主张雅的理由:a. 为让译本符合当时的⽂章正轨,流传久远 b. 为更通顺流畅的传达原作之深义;16. 实践中的翻译⽂本选择:看似是译者选择了个别⽂本,实际往往是社会⽂化通过奖励和提⾼译者声望等⽅式对译者进⾏筛选;17. 对原作的研究:对原作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检索和研究、对作者居住地的考察、历史研究、版本研究、⽂学研究、评论;18. ⽂学译本的创造:a. 译者考虑如何实现⽂本目的,尤其再现语⾔艺术形式 b. 考虑当时的⽂学翻译规范对译⽂的接受或排斥 c. 译者正视自⼰的主体作用,协调自⼰与⽂本目的和翻译规范的关系;19. 翻译可能受到外⼒的删减和改变;20. 林纾:25年里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部作品,其翻译更恰当的称呼是“译述”或“改写”; Chapter 21. ⽂学翻译是⼀种富于创造性的,⾼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
这对译者的职业道德(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语⾔资源(扎实的双语语⾔功底/熟练地语⾔驾驶能⼒/⾼屋建瓴的语⾔视野)、⽂学修养(丰富的⽂学知识/较⾼的⽂学造诣/了解相关⽂学知识)、艺术感悟(认清自⼰擅长的⽂学派别——傅雷多译巴尔扎克作品)和知识面(杂学)等⽅面的要求极⾼;2. ⽂学翻译者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从事⽂学翻译必须进⾏的⼀项长期的准备⼯作;3. ⽂学翻译的准备⼯作:拟定翻译计划(拟定质量要求、⼯作报酬、翻译时间)、收集⼯具资料(硬件和软件双重准备)、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其他译本、分析读者对象;4. 分析读者对象的基本原则:根据读者群体的需要选择原作、根据读者知识⽔平使用恰当的语⾔、根据译本读者对象群体的不用层次调整翻译策略;5. 现代⽂学翻译时常用的⼯具:字词典、⼯具书、翻译辅助软件、⽹络资源和各种参考资料;6. 越来越多的译者已经开始在⽂学翻译中利用机器辅助翻译⼯具。
7. 三个CAT⼯具:Power Translator(特⾊是Translate DotNet模块的多语⾔、数据库支撑和⾼准确率)、Trados(Translation+Documentation+Software,特⾊是翻译记忆,可⼤量减少重复劳动,提⾼翻译效率)、雅信CAT(特⾊是采用翻译记忆和灵活的⼈机交互技术,系统有自学功能);8. ⽂学翻译的实务:版权问题、图书出版合同、译作出版问题;9. 中国三⼤英语权威之⼆:王佐良、江枫;Chapter 31. ⽂学⽂本解读的三个阶段:⼀般性阅读、细读、批评性阅读(⽂学翻译中主要的解读⽅式);2. 英国学者 利奇提出语义的七种类型:概念意义(conceptual)、伴随意义(connotative)、社会/⽂体意义(social)、情感意义(affective)、反映意义(reflected,最常见的形式“双关语”)、搭配意义(collocative)、主位意义(thematic)—— 联想意义;3. 形式意义也称⾔内意义,指语⾔形式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意义。
形式意义在⽂学⽂本中作用更胜,这是由⽂学作为语⾔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 ⽂学⽂本的“形式即意义”;。
包括:搭配意义(通过语⾔之间的搭配习惯⽽产⽣的联想意义)、主位意义(说话者在组织信息时利用次序、焦点和强调等⽅式所表达的意义);4. 就意义的种类⽽⾔,⽂学⽂本中语⾔的联想意义更重于其概念意义。
它包括隐含意义(通过词语所指内容所产⽣的联想意义,相当于比喻义或引申义)、⽂体意义(词语所引起的关于语⾔运用的社会环境的联想意义)、情感意义(词语表达情感和态度的联想意义,也就是“感情⾊彩”);5. ⽂本形式的解读:语⾔形式(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层面)、修辞⼿段(语音/词义/结构修辞)、⽂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学风格、创作⼿法;Chapter 41. ⽂学译本的产⽣不是简单的复制,也不是单纯的再现,⽽是⼀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2. ⽂学创造的立场:⽂学译者在创造⽂学译本之前,综合各种因素所做的基本选择和出发点。
这些基本选择包括:如何处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如何处理源语和译⼊语的关系;3. 20世纪六七⼗年代德国出现了翻译“目的论”,也称功能翻译理论,注重⽂本功能;4. 最早提出归化、异化概念的学者:德国学者 施莱尔马赫;5. 当代翻译学中明确提出归化、异化理论的学者:意⼤利裔美国学者 努苇蒂;6. 选择归化或异化对⼴泛涉及⽂化内涵的⽂学翻译⽽⾔⼀直是个重要议题;7. 傅雷的“神似论”和钱钟书的“化境论”是归化法的代表理论;8. 与规划和异化之争相联系的是直译与意译之争;9. 规划和异化是⽂化策略问题,直译与意译是语⾔策略问题。
前者是宏观的立场和策略,后者是实现前者选择的微观⼿段;Chapter 51. 译⽂的校改并非仅仅是⼀个单纯在语⾔层面进⾏的校对和修改,⽽是⼀个综合了语⾔(原作与译本语⾔的协调/译本语⾔本身的艺术价值)、⽂化(权⼒/赞助⼈/意识形态/诗学)和社会规范(特定时期对⽂学翻译该如何进⾏的社会共识)因素的复杂过程。
译本校改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语⾔的校改;Chapter 61. 散⽂的⽂体特征:真、散、美;2. 囚绿记:借物咏志;3. 散⽂翻译的原则:准确再现散⽂之意(单词意义语音拼写/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句⼦语篇的主题意义)、恰当保存散⽂之形(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段)、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化隔阂);Chapter 71. 情节:⼀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
2. 情节是⾏为的⼀种组织安排⽅式。
⾏为是⼀个或者⼀系列想象的定义——诺顿⽂学导论;3. 情节是⼀种叙述组织⽅式,是⼀种⼈类智⼒活动⾏为,⽽不是⼀种故事发⽣的自然⾏为;4. 福斯特:圆型⼈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动机、内⼼世界、精神境界、⽓质性情)、扁型⼈物(性格和⼼里反战缺乏变化,比较单⼀);5. 小说⼈物形象是通过语⾔表达塑造出来的,因此译者在翻译小说时,实际上也是塑造小说⼈物的过程,体现出了⼀种创造性劳动;6. 叙述视角: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其分类按⼈称可分为:第⼀⼈称、第⼆⼈称、第三⼈称。
按视域可分为:全知型、参与者型、旁观者型、听众型;7. 以第⼀⼈称叙述的故事是叙述者了解的、经历的、推断出的、或者通过与其他⼈物谈论⽽发现的东西;8. 作为旁观者或全知者的叙述视角通常是第三⼈称的叙述视角。
在全知叙述中,叙述者了解与事情相关的⼀切东西,如⼈物的⾏动、思想、情感等;第三⼈称叙述还报案了⼀种“有限视角”,叙述者以第三⼈称讲述故事,但其叙述却保持在故事中的某⼀单⼀任务所感受、思考、记忆或感觉到的范围之内(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流”技巧);9. 第⼆⼈称叙述视角的故事就是叙述者对他所称为“你”的叙述者所讲述的东西;10. 小说的环境主要指作品的时间和地点因素,它分为⽂本内环境(小环境)和⽂本外⼤环境(潜⽂本环境/超⽂本环境——时代⽂化语境);11. 任何⼀部⽂学作品的理解都会牵扯到时代⽂化语境;12. 主题是读者或者批评家根据小说的⼈物、环境、情节、叙事⼿法等因素,概括出来的思想情感、道德价值判断、时代风貌等具有抽象化和普遍化特点的陈述。
它可以分为显性主题(显⽽易见容易把握,简奥斯汀的作品)和隐形主题(晦涩模糊模棱两可,霍桑的《红字》);13. ⼀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它的支配思想或中⼼观点,它是小说或直或曲地对⽣活具有统⼀作用的概括;14. 读者之所以阅读⽂学作品,除了阅读本身的快乐,还可以明晰事理、洞悉⼈⽣、扩⼤视野。
15. 福克纳:作家的特殊权利就是帮助⼈坚持活下去,帮助⼈们记住“勇⽓、尊严、希望、自豪、同情、怜悯和牺牲”;16. 基调或者⽓氛与英⽂的mood或者tone相对应,它属于作品的情感层面,必须通观整部作品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把握。
小说的基调是小说⼈物、情节、环境、语⾔修辞、叙述策略等形成的感情综合效应;17. 爱伦坡的⼈⽣经历和他那敏感、忧郁、焦虑、充满幻想的性格与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基调是相吻合的;18. 与政治小说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小说也被译介(狄更斯的《⼤卫科波菲尔》);19. 晚清的小说翻译是出于思想启蒙和政治宣传的需要,且当时的翻译理论不发达(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的质量不⾼;20. 五四后新⽂学运动的蓬勃发展,英语小说译介进⼊了辉煌时期,涌现出鲁迅、郭沫若、⽭盾、周瘦鹃、傅东华、赵家璧等⼀流的翻译家,他们通晓外语且有较⾼的⽂学素养和鉴赏能⼒;21. 直⾄解放前,中国译坛上归化法仍占主导。
建国之后,中国翻译事业再掀⾼潮,伴随⼤量西⽅翻译理论的引进,译界逐渐认识到归化法和异化法并非相互排斥的对抗概念,两种⽅法都能在译⼊语⽂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都有其存在价值;22. 译者作为特殊审美主体,必须具备敏锐的审美意识、准确的审美转换能⼒和适度的审美加⼯能⼒;23. 作为⼀种审美创造活动,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殚精竭虑,再现⼈物独特的⾔说⽅式,使⼈物个性跃然纸上。
⽽⼈物个性是诱发或制约⼈物语⾔风格变异的重要因素;24. 在翻译对话时,译者应该细细品味原作字里⾏间的信息,最⼤程度地准确再现原作的原汁原味;25. 小说对话是作者为了刻画⼈物,传达某种意义⽽创作的,因此翻译即翻译意义;26. 译好⼈物对话是保证译⽂质量的关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