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合集下载

教师怎样研读教材

教师怎样研读教材

教师怎样研读教材什么是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依据,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要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包括教材的每道习题和每幅插图,必须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为此,教学前,教师应读懂教材。

一、通览教材,把握全局初读教材,我们要了解教材涵盖了哪些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知识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找准各知识点间的因果性、关联性,以及在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计划的安排教学进度,写好本学期数学科教学计划。

通览教材应防止两种情况:一种是走马观花,结果印象不深,所获无儿;一种是细嚼慢咽,结果时间精力有限。

这样做的结果,前者是有名无实,后者是得不偿失。

二、品读教材,注重细节在通览了教材,把握了整本教材的逻辑系统以后,就要进入品读教材环节,这一环节大体分两步:一是进行单元知识的解读,了解整个单元知识的框架结构,找出内在规律。

分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知道“是什么?”理解——知道“为什么?”运用——知道“做什么,怎样做?”然后,确定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俗称单元备课。

二是进行一节教材的解读,阅读教材时应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1)要读懂“主题图”。

主题图是新教材一个特点,目的是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图、动物图、自然景观图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此,我们应该如何读懂教材的“主题图”呢?首先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教学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而教材则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和学生要重建教学三要素,才能更好地读懂教材,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推进。

一、教师的重建1. 提高教学素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学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论和方法,增强自身的教学实力。

只有不断修炼自我,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的读懂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2.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方法需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更好地读懂教材,实现教学的有效推进。

3. 增强专业教学能力二、学生的重建1. 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教学的受益者,他们的主动参与是教学的前提。

学生需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有主动参与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实现教学的有效推进。

2.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会独立思考,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读懂教材,实现教学的有效推进。

3. 增强审美素养学生需要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强审美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为实现教学的有效推进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重建教学三要素1. 重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目标,使之符合教学大纲,并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只有重新建立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读懂教材,为实现教学的有效推进提供更好的保障。

教材解读工作总结

教材解读工作总结

教材解读工作总结
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
内容,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进行教材解读工作,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我想将这些总结分享给大家。

首先,教材解读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脉络,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

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教材内容,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教材解读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通过教材解读的方式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教材解读中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教材解读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总
结教材解读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教材解读工作对教学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
解教材内容,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重视教材解读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语文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语文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学 的 有效 性 . 出 了许 多 宝 贵 的 建议 提
和 可 行 的主 张 。此 情 . 我 回想 起 毛 让 泽 东 关 于 “ 史 的经 验 值 得 注 意 ” 历 的
不 是 由这 三 个要 素 组 成 的 弄 明 白
这 一 点 .有 利 于 根 据 篇 目的 具 体 特 点. 因文 而 异 地 组 织 阅读 教 学 。 效 有 地 提 高 阅 读教 学 质 量 。 二 懂 教 材 的 主 要方 法 读 读 懂 教材 是 每 个 教 师 的任 务 。 如
积 极 思 维 的读 、 活 动 过 程 , 教 师 研 是
后 三 个阶段 , 民教 育 出版 社 教 材 培训 目专 家、 师 用 书 的编 者 袁 玉 霞老 师 从 五 个 方 面 。 讨 “ 师如 何 读 懂 教 材 ” 交 人 教 探 教 。
流他们的经验 , 奉献他们的智慧。文章生动翔 实, 条理清晰 , 很有学 习价值 , 定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
实 践 经 验 证 明 .教 学 效 益 的 高 低 . 键 之 一 取决 于 教 师 是 否 读懂 了 关 教 材 。 有 读 懂 了 教材 . 只 有效 教 学 才 有 基础 。 因此 . 懂 教 材 是教 学 的需 读 要 . 提 高课 堂 教 学 质 量 的保 证 。另 是 外 。读 懂 教 材 这 一要 求 对 教 师 而 言 . 是教 师 尽 职 尽 责 . 践 全 心全 意 为 学 实 生 服务 宗 旨的需 要 。正 因 为 如 此 , 我
共 同关 注
策 划人 语 :
教 材 , 教 师 教 学 的 凭借 , 学生 学 习的蓝 本 , 沟通 教 师教 和 学生 学 的桥 梁。 教 材规 定 着教 学的 内容 . 引着教 是 是 是 指 学 的 方 向 , 透 着教 学 的 思想 。 懂教 材 是教 师 实现 有 效教 学 的前提 。 面的 两 篇 文章 中 , 级 教 师 龙 墀 老 师分 前 、 、 渗 读 下 特 中

老师讲课本知识点总结

老师讲课本知识点总结

老师讲课本知识点总结在教育领域,知识点总结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是我对教师讲课本知识点总结的一些想法和心得体会。

一、理解教材知识点在讲课本知识点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

这包括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特点、相关概念、适用范围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

只有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清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二、合理构思教学内容在进行知识点总结之前,教师需要合理构思教学内容。

这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构思和设计,才能使得知识点总结更加系统和有针对性。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讲课本知识点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这包括讲授、示范、引导、讨论、演示等各种教学方法。

只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讲课本知识点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包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归纳等方面。

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注重课堂互动在讲课本知识点时,教师需要注重课堂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包括与学生进行互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学生进行讨论等方面。

只有注重课堂互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在讲课本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因材施教。

这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

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七、巩固知识点在讲课本知识点之后,教师需要巩固知识点,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延伸。

这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等方面。

只有巩固知识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特别是在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新理念下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

我认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怎样才能用好教材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吃透教师用书,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师用书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是广大教师备课时的首选用书(也称教学参考书)。

通过认真阅读它,可以领会编者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我认为,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如“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中通过逐步提示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维难度。

本节课教学的建议是: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

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

接下来,经过进一步的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的和也是3的倍数,然后通过正反例子进行验证。

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朱德江(著名特级教师)一、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

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

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

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

只有把它研读透彻。

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综。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和读懂教材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读懂学生是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读懂教材则是指教师需要精读教材,深入理解其内容,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教材中的知识。

要达到读懂学生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调查学生: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 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参与程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3. 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要达到读懂教材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深入阅读:仔细阅读教材,理解概念、定义、公式和例子,同时关注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 总结归纳: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3. 拓展应用:将教材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将知识变成实际操作,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是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读懂教材,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教学的三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读懂教材,是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的第一步。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中所传达的知识和思想,然后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学生则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阅读教材,深入探讨其中的知识点和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教学内容的共识和理解。

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重新审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教材,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教学内容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对话,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重建教学的三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共识和理解,以实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和学生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如何读懂数学教材

如何读懂数学教材

如何读懂小学数学教材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去读懂教材呢?要读懂教材,首先要认识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第一,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第二,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

如何实现“用教材教”呢?潜心阅读、认真钻研教材是唯一出路。

“这法那法,钻研不透教材就没法。

”1、读懂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则、依据。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却有一个“笨”方法,“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教学指南,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

2、专心读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教师读教参,实际上是“站在编者的肩膀上”与作者对话,再加上读教材时独立地与作者对话,二者结合如鹰之两翼,搏击长空。

3、读懂教材的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过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精神,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从微观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制订出准确而适当的三维教学目标(教什么)比具体的教学过程的执行(怎么教)更为重要4、读懂教学重点和难点读懂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读懂教材的关键是读懂教学重点和难点。

静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来确定,很多老师基本都能准确把握;动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学习能力来确定,很多老师往往不能准确把握。

为了更好地读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认真解读与新知有关的知能基础、后续知识、知能盲区和学习障碍,做到“到位”但不“偏位”和“越位”,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围绕教学重点,还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让教学更有效。

如何理解教材?

如何理解教材?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分析理解教材,不妥之处,肯望大家指正。

一、整体把握,明确教材使用方向。

不管拿到哪册教材,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

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

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

每个单元中的课文包括练习其实细细分析都是有联系的。

把握了单元的主导思想后再细细分析每篇课文,找到每篇课文的关键核心,用一到两个主打问题引领学生去体会。

二、细致解读,展示教材内容魅力。

以上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提出的一些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涉及到的是对一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我觉得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要想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它,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是理解教材的第一步。

听完特级教师的课,我们不禁会为其课堂上酣畅淋漓的表现所倾倒,殊不知,对课本中的每篇文章他们都已经做到了“烂熟于心”。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只有对课文内容了如指掌时,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能有望超越教材。

随着读的深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会越来越深刻,朗读的品味也会越来越高,才能达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欢迎参考。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篇1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

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

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

其实,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

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

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很好地解读教材。

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

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的材料”,它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依据和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和载体,它承载着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人类文化的结晶。

现行的科学课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主题,主题下又衍生出若干个小课题,这些相互联系的小课题就构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框架。

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较为丰富,但文字资料比较少。

这样的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爱这样的教科书。

但对教师来说,教学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斟酌。

如何科学地解读教材,提升备课的智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读”,即读懂、读透、读活教材。

一、读懂教材――有效备课的基础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树和小草》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更多的小草,我准备了车前草、黄花酢浆草、牛筋草和狗尾草,在认识每种草的整体后,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观察、记录、交流。

最后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自认为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探究到小草这种生命体的特征,能顺利地达成三维目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让我大为震惊:①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②学生观察粗糙、肤浅,犹如蜻蜓点水;③探究内容过多,每一环节匆匆而过;④汇报交流杂乱无章,毫无科学概念可言。

反思自己的教学,明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读懂教材的用意。

再一次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本课教材,我发现对于小草,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要求学生一一认识,而是通过借助于某一种小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交流汇报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小草也有生命,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这一概念。

恍然大悟之后,我再一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的意图和自己的理解,进行第二次的教学。

这一次,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小草,再请他们欣赏我准备的小草,发现小草都有根、茎、叶、果实等,既激发他们观察小草的兴趣,又能发现小草的共性。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对固定,教材也大多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和传授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具有针对性,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因此,在重塑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教师和学生成为了被关注的三个重要要素。

1. 教材: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传统的教材往往过于死板,缺乏创新和针对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教材的设计需要更贴近实际,更加前沿、高效和引人入胜。

同时,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教材还需要包含大量的实例和案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也需要对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优化,以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

2. 教师:作为教学的关键人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多地充当着引领者、辅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如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具备强大的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等。

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建立和学生之间更加亲近和融洽的关系,与学生一起分享和探索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生需要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学习方式。

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和学生是三个重要的要素,重塑教学需要重视每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使其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关注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有趣的教育服务;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思考、探究和创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备课,需要“五读”俱全

教师备课,需要“五读”俱全

教研教研视点I-R永立老师谈教学常规的创新与突破Teaching and research教师备课,需要“五读”俱全_夏永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堂精彩的课,离不 开教师的精心备课。

研读是最好的备课。

只有将广 博的、持久的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地完善和提升 自己,才能让备课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笔者认 为,教师备课不仅是按照教材去设计教案,更需要全 方位进行研读。

教师只有真正读懂课标、教材、教 参、学生和自己,做到“五读”俱全,才能让备课渐人 佳境。

一、读懂课标课标就是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也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准绳。

教师 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 材,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

只有读懂课 程标准,才能明明白白上好课;只有落实课程标准,才能轻轻松松上好课。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查阅课程标准的解读文 章,向专家学者借智慧。

专家对课程标准鞭辟入里 的解读,就像一座闪亮的灯塔,指明课堂教学改革的 方向。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在比较中研读。

找到修 订前后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明白其前后演变 的原因,可以为教学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找到课程 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找到教学改革的路径,明确各个时期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课程标准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教师要认真解 读,在实践中创生鲜活的案例.作为课程标准的注解。

教师也不能一味迷信课程标准,而要在实践中 丰富和完善它,不断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供课程 标准修订组的专家学者们参考,让课程标准中的典 型案例更加丰富和鲜活。

二、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还是教师的 独门绝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笔者认 为,首先要尊重教材。

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凝聚 了众多教学专家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教师 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蓝本,而不能另起炉灶。

其次要理解教材,对教材庖丁解牛。

从读懂教材的 情境图、例题、习题、结论人手,善于读懂教材的留 白,才能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读教材的方法

读教材的方法

平时与老师交流时,有老师说,“现在的教材就那么几张纸,花花绿绿地,真不知知道怎么教”。

还有人说,“我们农村学校又没有多媒体,没办法教”。

老师们的这些想法我能理解,确实,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没办法与城市里比,但并不是说农村学校就没办法实施教学,没办法进行课程改革。

我们知道,搞好教学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次要有认真钻研的精神,如果再加上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定能提高上去。

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一般,教学环境相对较差的条件下,要想搞好教学,我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

下面就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说说如何读教材。

一、初步浏览,了解教材的概貌二、分类解读,掌握教材的特点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前,读懂教材,体会出教材编写人员的意图。

就拿一年级数学上册来说吧。

关于数的认识是分好几个章节进行的,在各章节之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如,认识1~5与认为6~10,在编排上就不一样,前者根据一年级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经常接触到1~5的数字,进行集中认识,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数字,形成数字概念。

而后者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比5大一些的数学,在认识就有一些模糊了,因而,在安排上不是集中学习,而是适当分散,先学6、7,再学8、9,这样即可以降低难度,也符合学生数感形成的特点。

三、仔细品读,挖掘教材的价值很多一年级的老师都说,一年级的数学课真不好上,没有一点儿内容,一下就上完了。

其实,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教材自身隐含的价值,没有把编写的意图真正地解读出来,所以,才会出现没东西教的局面。

就拿一年级“主题图”来说吧,教材中每一个章节都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图,如何从这些主题图中挖掘出隐含的数学价值呢?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品读教材。

如“11~20”各数的认识,主题图是老师带领学生过马路的情境,从主题图上我们发现有10名学生,一位老师,有9名骑自行车的人,这样一来,人合起来就是20人了,同时,还有各种车的数量,小树的数量,斑马线的条数……,教师如果有序地引导学生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在这一主题场景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11~20各数。

教师怎样解读文本教材

教师怎样解读文本教材

教师怎样解读“文本”教材?王营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把教材看成是“文本”,而不是“蓝本”。

所谓“蓝本”,是指预先规划设计好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蓝图。

如楼房建筑设计图,电视剧、电影剧本等,在实施过程中,建筑人员或导演只能按照这个蓝本去施工或演出,不允许进行任意的拓宽和发挥。

传统的教材,大概就是按照这个要求编写的,教师只要把把教材内容复制下来,将教材呈现的知识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并且做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算完了教学任务。

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都是真理,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任何的怀疑。

所谓“文本”,是指教材所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内容和知识可以再现,可以复制,可以颠覆,可以提出疑问,也可以作出重新解释。

就好象阅读文学作品那样,不同的读者对人物形象有不同的解释。

这就意味着,教材传统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已变成一种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主要课程资源。

教材是“文本”,首先要求教师读懂这个“文本”,也就是说,读懂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也是教好、学好的前提。

教师读不懂教材,就失去了教和学的根本,教学也就回到了原来照本宣科、复制教材的老路子上去。

所谓“读懂”,一是要弄清楚本节教材有那些知识点,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真懂、真会,还有什么疑问,这是浅层次的“懂”。

二是要根据课标要求,分析一下本节教材要求学生达到哪些方面的目标,应选择什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三是思考一下本节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那些疑问,有哪些思维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

四是弄清楚本节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知识,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储备,需要联系学生的哪些生活经验,学习了本节教材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等等。

读懂“教材”,还需要教师关注教材的呈现方式,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最适宜学生思考和创造的问题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

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

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

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

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新意。

2、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

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

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一课时,我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组织,形成了""首战成功"我能行""题目大变脸""挑战自我"四个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信心不断增强。

3、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

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

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4、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

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

教学的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

例如,在教学在“找规律”一课时,我根据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处理,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一是“猜一猜”,根据已有排列发现规律,猜出接下来的图形或物体应是什么样的;二是“说一说”,针对同一个排列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不同的规律(如形状、数量、颜色、长短、大小等);三是“摆一摆”,自选材料摆出某种有规律的排列;四是“演一演”,用声音、动作、图画、节奏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规律;五是“找一找”,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

这样的设计,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5、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在的课标教材,在很多地方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思想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

如果说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

教师在备课时只有领悟并掌握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流程,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所以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冷落了课本,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只图热闹。

对教材的处理,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

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

1、身边素材的及时引入。

(1)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一课时,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过的万以内的数。

结果第二天汇报时,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类读数,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有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的资源。

热点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与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样对学生也至关重要,更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知道的。

例如,现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就可以把一些因为浪费造成的惊人的数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

(3)选择振奋人心、激动不已的场面作为教学的资源。

振奋人心的场面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适当的引入,往往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如,刘翔夺冠就是教学“秒的认识”一课的极好素材。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进行的:(4)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作为教学的资源。

少年儿童对自身的生长发育充满了好奇,从人体的奇妙变化的话题入手,极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几分之一时,从“胎儿图”、少年图、成年图中头与身体的比例,逐步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身体。

2、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老师是无法预料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加以过滤、把持与整合,充分合理地利用,有时可以产生“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结果学生出现了三种答案:有说一共要比赛6场的;有说一共要比赛12场的;有说一共要比赛3场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还是同意一共要比赛6场的同学说服了大家,形成了全班统一的结论。

3、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

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

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到附近的银行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课上进行汇报。

在上课汇报时,学生从课外获得的信息,要远远大于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

4、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速度”一课时,教师播放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截取的“猎豹追捕羚羊”片段,在猎豹即将追上羚羊时,画面静止。

教师提问:你们猜,猎豹能抓住羚羊吗?(学生猜测可能发生的情况。

)生1:我认为猎豹会抓住羚羊,因为猎豹跑得快些。

生2:我认为猎豹抓不到羚羊,因为它体力不如羚羊好。

师进一步追问:那什么情况下猎豹会抓住羚羊呢?生:当猎豹比羚羊跑得快的时候就能抓住羚羊,它跑得比羚羊慢的时候抓不到羚羊。

教师很自然地说明:这里的快和慢,就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速度。

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喜欢的动物世界,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5、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其表现为:第一、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等量代换》一课时,我就利用了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一上课,老师先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问:“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是不是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曹冲称象!”。

“还记得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过程: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