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和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得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增城中学张华梅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得环境与发展得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得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得问题,了解其危害与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得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得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最大阻力、我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得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得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与发展得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得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得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得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得成因。
荒漠化就是环境自身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得产物,自然因素就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得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得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得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得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就是为了论今,就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得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得案例分析,警示环境得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得辩证关系,树立良好得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得家园。
这就是本节课得重点内容、四、荒漠化得防治得对策与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得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得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得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得“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就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与应用课堂知识得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荒漠化防治教案
荒漠化防治教案
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苏版高中地理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word精品教案
苏版高中地理三2——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1.明白得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和人为缘故。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峻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样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存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进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连续进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和人为缘故。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峻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样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存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适应。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和人为缘故。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样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存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样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存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连续进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进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阻碍区域进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连续进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爱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等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查阅资料时注意引用和注明出处。
3.实践作业要求真实参与,注重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观察作业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三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兴趣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学生在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搭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知识框架,理解人为原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搭建荒漠化防治的具体识构架,
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环境治理的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一些重要的知识构架
荒漠化的概念
分布地区原因表现类型
(4)荒漠化的重点。
4、课堂探究: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过程中,种植乔木、灌木哪一种比较好?
5、阅读教材,依据课件展示,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必须因地制宜。
6、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中成功措施,生态建设。
【课堂小结】总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后练习】略。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1.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教材分析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知识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本节课的指导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四、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五、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能够区分荒漠、荒漠化、沙漠化三个概念2.能够结合资料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及措施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八、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探究、理解地理事物,紧扣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九、课时安排1课时《荒漠化的治理-我国以西北地区为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原本有植被的草原、森林或半沙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被破坏、土地被侵蚀,形成了裸露的沙漠化地带。
二、为什么会产生荒漠化荒漠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自然因素:干旱、风蚀等自然灾害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为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从而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三、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量的草原、森林和半沙漠地区,但由于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沙漠化:沙漠化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一些土地因为严重沙漠化,已经无法种植农作物。
2.风蚀:高速公路、铁路和建筑物等人类活动对草原和森林的破坏,导致风蚀现象越来越严重。
3.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和采伐和垦殖导致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程度加剧。
四、如何防治荒漠化为了防止荒漠化的扩大和加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行动:1.加强生态环保: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国家重点保护地区加强保护。
2.限制开发活动:限制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类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3.实施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防止土地侵蚀。
4.加强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
五、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我国政府对荒漠化问题的防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了以下防治措施: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为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减缓荒漠化问题。
2.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是我国为减缓荒漠化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规模植树造林、禁牧、少草、荒草还草等,以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
(5)GIS软件操作:引导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荒漠化相关数据,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4.作业与评价: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荒漠化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然而,他们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提高。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荒漠化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意愿。
精品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24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重点和考点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3.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例1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有一系列的“前兆”。
下列不是荒漠化“前兆”的是( )A.地表反射率增加B.主要动物物种丧失C.土壤紧实度下降D.植被覆盖度下降例2(2004•江苏地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
回答(1)~(3)题:(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 .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C .环境污染加剧D .农业集约化经营(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 .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 .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C .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D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3)“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A .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B .东部市场需求量大C .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D .东材愫每海,便于出口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4~5题。
内容:预防 ;扭转 ;恢复 (1)坚决维护 与提高 相结合,治山、 、 原则 相结合 (2)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 为主 对 策 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推广 ;牧区草原,减少 的数量;干旱的内陆地区, 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1)绿洲的外围 ,前沿 ,内部 。
(2)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营造 ;兴建 推广 控制人口增长:建立人口、 、 相协调的生态系统 措施治沙技术: 、 、 、 等 治理工程: 、 、 、 等 荒漠化的防治4.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5.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A.沙尘暴频度减少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土壤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8.读新疆和田地区的有关材料和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2、尝试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对传统工业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关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Biblioteka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
教学内容
知识讲授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形成过程
2、荒漠化
(1)概念(2)形成(3)主要表现(4)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升的读图分析水平。
二、重点难点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水准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四、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读图]"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和绿洲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l/4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教师讲述]当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任务任重道远。
本单元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地区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讲授新课][板书]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读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指图表述。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教师讲述]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任何-个省区的全部。
[板书]§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一、自然特征:干旱为主[承接过渡]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根据大家已有知识,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读图]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教师补充讲解: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世界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水准最高的地带。
[板书]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过渡]干旱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读图]课本图4.1"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学生观察并思考:①根据经纬度判断:化德一满都拉庙一吐鲁番的方位变化;②沿上述方向,三地年降水量表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③上述三地分属何类干湿地区? 并判断三地所属气候类型。
④根据年降水量状况,判断出本区域的主要自然植被类型。
思考:受水分条件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表现怎样的演变?草原土;地生产力相对应有什么变化?[小结]本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对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读出具体载畜量)。
[板书]2.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过渡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西北地区荒漠广布。
[读图]课本图4.2"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请同学根据教师所指,一一读出各沙漠和沙地名称。
由"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课文,作出归纳:类型成因治理难度举例原生性荒漠(沙质、砾质) 在地质时期自然过程中形成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次生性荒漠(活化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较容易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读图] "世界荒漠分布图",思考讨论:我国荒漠的纬度分布与世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世界上的荒漠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而我国荒漠主要位于35°n一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荒漠分布区偏北l5°一20°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
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及青藏高原的阻挡,使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夏季降水稀少。
冬季因北方地形开阔无阻挡,强大的干冷气流对这里首当其冲,导致气候异常干冷。
从而形成了世界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风力侵蚀强烈,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持续移动、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过渡]干旱环境形成了原生性荒漠,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使本区沙漠和沙地广布,且呈扩大化趋势。
[板书]二、荒漠化的发展[教师自述]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自然条件下,人类的、军事和经济活动,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板书]1.历史发展情况[读图]课本图4.3"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的分布",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指导读图]课本图4.4"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清代开始,这个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提问]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动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
[指导读图]课本图4.5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分析讨论: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再到80年代,商都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的变化状况及其原因。
[小结]特别是建国以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自然考虑不上将来的生态问题,在牧区将大片草原开垦成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随着草地植被遭破坏,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迅速荒漠化。
总体来说是因人口压力过大,管理失误而造成,并使本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
[板书]┌────────┬────────────┬─────────────┐│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大规模移民开垦│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早农地区│└────────┴────────────┴─────────────┘[过渡]据表可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主要从唐宋以后,特别是随着清代以后,人类不合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活动所造成。
鉴于日趋严重的沙漠化问题,我国于1977年开始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更在1994年将荒漠化防治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
[板书]2.荒漠化的防治1977年--开始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1994年一一荒漠化防治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
[过渡]通过20多年来的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效果如何?读课本图4.6"西北地区不同发展水准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教师讲述:西北个别地区荒漠化有所逆转,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包括原有良好水源灌溉的土地,荒漠化正在发展或强烈发展,甚至严重荒漠化,也有相当部分土地存有潜在荒漠[板书]发体现状:个别地区有所逆转(如河谷平原灌溉农田地区),总体仍在蔓延(特别是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 [过渡]当前西北地区各地荒漠化土地在分布上各具特色。
[指导读图]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和图4.7、图4.8,完成此表内容。
典型地区荒漠化原因分布特点实例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沙质草原过度开垦,固定沙丘被开垦后活化斑点状、片状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区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斑点状的荒漠化圈呼伦贝尔草原、锡林格勒草原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柴破坏固定的沙丘植被,造成沙丘活化塔里木盆地边缘,河西走廊等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植被生长衰退,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基本建设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点状、线状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课堂讨论]内容:(教材活动题2)西北地区面积大,资源多,但人口少,如何准确理解西北地区地大物博和人口稀疏这-矛盾。
能否采取措施向本地区转移人口,以缓解我国东部人口对耕地和资源的学生压力,为什么?[归纳]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不很高,且按可利用土地计的人口密度并不小,如向本区转移人口,则会进一步增大人口压力,加重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