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四种模型
经管类专业课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版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只是来改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P13151 、五种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和女性义;长期取向2 、对企业管理的影响:1)对领导方式的影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2)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3、文化冲突的不良后果P25个性就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外向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随和性: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责任心:对信誉的测量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经验的开放性: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P291、控制点是指个体相信他们能够控制影响他们行为的程度内控型: 适于复杂的环境和工作特点:与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的关系外控型: 适于结构分明、有严格指示的工作特点:与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的关系2 、马基雅维里主义 (高:喜欢独立行动,很合适可以变通,不受感情影响,重视后果,以退为进,较强支配欲,与人保持情感距离,更能做出存在道德疑问的行为)1)特点:2)他们在三个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当他们与别人面对面直接交流时,当情境要求的规则和限制最少时,情绪卷入与获得成功无关时.3)高M 是否是好员工?取决于工作中的种类和在评估绩效时是否需要从道德角度考虑,在需要讨价还价技巧 (比如商业谈判) 或者能产生巨大赢利(如代理销售) 的工作中,高M 表现出很强的能力。
3 、自我监控:含义是一个人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特点高:对外界的暗示十分敏感,想根据具体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隐藏真实的自我,见风使舵,善于爱组织中搞政治低:保持一贯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表达真实的立场和态度4、冒险倾向5 、A 型、B 型人格个性与民族文化控制点A 型人格1、每个人的个性或天赋都不一样,且持久不变。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选对人;其次,我们应该通过规定结果来进行绩效管理2、每个人的成长空间或发展方向是他最能发挥其性格特长的方面,不要试图去改变自己已经稳定的性格;(1)在培训时,应把培训的时间和经费用在帮助员工了解和强化其天赋上,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来克服其弱点。
罗宾斯_组织行为学(第十版)_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l 复习笔记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要点
组织⾏为学要点第⼀章:导论1.管理者的⾓⾊观:明茨伯格提出包括:⼈际⾓⾊信息⾓⾊决策⾓⾊2.管理者的活动观: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起着重要的作⽤;⽆论是有效的管理者还是成功的管理者,⼈际技能都很重要3.狭义的组织⾏为学:1953年提出4.组织⾏为学模型:⾃变量、因变量(⾃变量引起因变量)。
⾃变量包括:个体⽔平变量、群体⽔平变量、组织⽔平变量。
因变量包括:⽣产率、流动率、缺勤率。
第⼆章:个体⾏为基础1.个体包括:传记特征、⼈格、能⼒、学习,四个⾃变量。
特别注意传记特征中年龄对流动率(负相关),缺勤率(可避免:负相关不可避免:正相关),⽣产率的影响(⽆关)、⼯作满意度:(专业⼈员:正相关⾮专业⼈员:中年时期下降,以后升⾼。
2.个性⼼理特征:包括能⼒⼈格3.多元智⼒理论:唐纳德1983 包括:7个维度:语⾔智⼒、逻辑-数学智⼒、空间智⼒、⾳乐智⼒、⾝体运动智⼒、社交智⼒、⾃知智⼒。
4.⼈格特质:⽤以描述个体⾏为的⼀些持久(时间延续性)稳定(情境⼀致性)的特点,是决定个体⾏为的基本特质,是⼈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格所常⽤的基本单位。
5.⼈格决定因素:遗传(双⽣⼦研究)、⽣理因素、环境因素、情境。
6.奥尔波特⼈格特质论: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特质(⾸要特质、中⼼特质、次要特质他们对⼈格的决定性依次降低)7.MBTI:4个维度,16种⼈格。
精⼒⽀配:I(内倾)/E(外倾)认识世界N(直觉)/S(感觉)判断事物T(思考)/F(情感)⽣活态度J(判断)/P(知觉)8.⼈格特质对组织⾏为学的影响:1> ⾃我监控:指个体对⾃⾝的⼼理与⾏为的主动掌握,调整⾃⼰的动机与⾏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标的⾃我实现过程。
(即根据不同情境调整⾃⼰)2> A型⼈格:较具进取⼼、侵略性、⾃信⼼、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
3> 控制点:内控外控:前者指把责任归于个体的⼀些内在原因(如能⼒,努⼒程度等),后者则是指把责任或原因归于个体⾃⾝以外的因素9.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通过观察和听取发⽣在他⼈⾝上的事情⽽学习。
组织行为学模型
组织行为学模型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他研究组织行为中德三个因素:个体、群体和架构。
组织行为学关注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目前虽然人们对于各项内容的权重依然有争论,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课题大家基本已达成共识,这些课题包括动机、领导行为和权利、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和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及工作压力。
在开始需要界定两个概念:管理者和组织。
管理者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管理者在组织中完成他们的工作,组织是一个人们有目的的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由于是接着前面五篇管理学那些事已经详细阐述了管理者的各个方便,这里就不赘述。
— 1 —。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指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学科第三章1、刻板印象:是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的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2、参照框架理论:假设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这里的参照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知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3、虚假同感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4、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冲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期望效应:指的是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题预期的方向6、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7、归隐的三要素(凯利):哈罗德﹒凯利提出了一个解释人们怎样决定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模型,他认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关注三个主要因素,即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8、自立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9、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和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10、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情绪分析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12、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⑴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① 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是指工作任务相关的压力源② 角色压力源:角色总是与组织或群体中某一位置的与其行为相联系,组织或群体中的个体会面临角色的要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中的4个架构
(一)结构性架构此架构着重组织的正式结构,其中包括组织目标、决策、与产出。
偏重结构性架构的领导者,以绝对理性做决策,善用由上而下的科层体制,透过协调与控制,力图达成组织目标与产生理想效能。
换言之,结构性架构以绩效为导向,重视领导者的职位权威、专业知识、与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领导者以英雄自居。
结构性架构可以促使领导者透过事前分析,对组织结构、策略、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检视,再经评估与再造组织的历程,创建更高绩效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然而,偏重结构性架构之领导者,常趋向于Max Weber (韦伯)所主张之官僚领导模式。
多半利用施予赏罚利益交换之手段,试图控制部属的行为,以致使成员对组织产生疏离感。
(二)人力资源架构此架构着重组织成员的基本需求,强调其工作动机的激发,重视个人需求、与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
偏重人力资源架构的领导者,重视营造工作环境中参与合作的气氛,希望让成员藉由对工作所产生的满足感,进而努力达成组织目标。
因此,偏重人力资源架构的领导者多半以参与的、民主的、协同的方式,关心成员的需求,以激发其成就动机与创造力,进而提升自我。
由于沟通管道畅通与成员参与决策制订,整体组织士气与生产力自会增进。
一般而言,偏重人力资源架构的领导,多半偏向于管理之同僚模式,领导者扮演催化者的角色。
其任务乃在藉由支持与授权的历程中,与成员拉近距离,进而激发其创造力与工作满意度。
(三)政治架构此架构着重组织之权力与竞争,力求透过协商与利益交换,进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此因组织系由多个不同利益团体所组成,往往形成风云开阖之势。
由于系统过于复杂,以致难以单一组织结构加以规范。
加上资源有限竞争者众,必须仰赖协商、谈判、折冲等手段予以处理。
偏重政治架构的领导者,强调冲突与竞争,了解权力与资源来自于竞争的残酷事实。
其乃极端之务实派,清楚知道所能得到的资源,力图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并谨慎衡量自身影响力,以适时使用权力。
此类领导者利用掌握资源之权力与对冲突的适当管理,强调行动之可行性与风险性,进而引导成员达成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了解)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角色观: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者技术观: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1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是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既研究工作组织对组织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也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影响。
3组织行为学的框架个体行为能力、知觉、性格激励如何认识人工作态度群体规范以群体压力人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群体决策如何协调人为谈判中群体沟通心群体冲突管领导行为、组织理论理组织行为组织结构与设计如何让组织更组织文化利于人的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及理论基础心理学——个体水平;社会心理学——群体水平;人类学与社会学——组织水平5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霍桑实验、群体动态论、社会测量学、需要层次理论6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结果表明:职工的士气、生产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而物理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
人群关系理论的研究表明:组织活动效果依赖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相互作用,企业中各种形式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
人群关系学派开辟了管理的社会—心理研究方向,成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7需要层次理论:它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由低到高组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它对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变量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水平变量因变量: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9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对应理论管理对策奖励方式“经济人”假设X理论任务式管理金钱(外在奖励)“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创造自我实现条件内在奖励“社会人”人群关系理论参与式管理集体奖励“复杂人”超Y理论(权变理论)随环境而定因地制宜10、能力: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性化与团队合作的冲突 ⑤员工多元化
1、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冲突”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一概念的如
下共同点:①冲突是否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问题,也是一个主观的知觉问题。②冲突
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成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③冲突的主题可以使组
织、群体或个人,冲突的客体可以使毅力、权利、资源、目标、方法、意见、价值观、
的集合 条件(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持续的互动关系 ③有共同规范 ④有共 同的目标导向 2、群体的主要功能 ①把个体力量汇集成新的力量 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③满足群体成 员的需求 3、群体的分类 ①假群体和实际群体 ②大群体和小群体 ③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和协调 群体 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⑤友谊群体和任务群体 ⑥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4、角色及各自包含内容 ①自中心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 ②任务角 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 ③维护者: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 者 5、群体行为特性 群体压力、从众性和去个性化;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 6、群体士气的七个特征:①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②群体 成员中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③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和处 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④各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⑤每一个成员都明确掌握群 体的共同目标 ⑥各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支持的态度 ⑦各成员承认群体的 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此群体继续存在的倾向 7、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①群体成员间相处时间 ②进入群体的难度 ③群体规模 ④群体 中的性别构成 ⑤外部威胁 ⑥历史上的成功 8、群体发张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完成阶段、停止阶段 9、群体内互动:最常出现的现象:从众性和社会惰化 经常出现的现象:协同效应、社会 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行为学(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授课内容 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组织行为学
针对教师不同的年纪
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
1
发展脉络
由科曼首先提出,后由保罗· 赫西和肯尼斯· 布兰查德发展 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也称情景领导理论,这是一个重视下 属的权变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 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
命令型(低关系—高任务):领导 关 心 者做出决策,强调指挥和控制,不 任 务 重视人际关系和激励; 说服型(高关系—高任务):领导 者做出决策,但重视人际关系,采 用激励手段调动下属积极性;
关心人际关系
高
5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对领导行为的假定
授权给下属,由其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完成任务;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对下属的假定
下属经历“不成熟→成熟”的阶段,并可分为 四个阶段: 不成熟:下属缺乏接受和承担任务的能力和 愿望,不能胜任、缺乏自信 初步成熟:下属愿意承担任务,但缺乏足够 能力,有积极性但缺乏技能 比较成熟:下属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没有 足够的动机和愿望 成熟:下属有能力而且愿意完成任务
3
领导权变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组织行为学对下属的假定
年龄 成就感 工作经验 技术水平与能力 受教育程度 自控力
4
下属成熟度的衡量指标: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对领导行为的假定
组织行为学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自考
组织行为学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自考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s a field of study, consists of four main modules: individual behavior, group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These module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each influencing and shaping the others.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领域,包括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四大模块。
这些模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塑造着彼此。
Firstly, individual behavior forms the basis for group behavior. How individuals act and interact within an organization directly impacts the dynamics of group behavior. For example, an individual with high motivation and strong work ethic may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ir team, leading to greater cohesion and productivity. Conversely, a disgruntled or uncooperative individual can disrupt teamwork and impede the achievement of organizational goals.首先,个体行为构成了团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领导权变理论—菲德勒模型)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菲德勒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菲德勒模型强调:提高领导绩效的根本在于组织 情景需要何种领导行为/领导者,而不在于领导 者应当采取何种行为。 菲德勒理论的哲学意义:是群众决定领导,而不 是领导决定群众;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 定存在。
15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16
。 。 。
11
。 。 。
关心关系 -1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菲德勒的管理建议
领导绩效依赖于“领导情景”与“领导者的满足 偏好(任务或人际关系) ” 如果领导情景与领导的满足偏好存在错位,那么: 要么换领导、要么改变情景 改变领导的满足偏好是不容易的;但改变“成员 关系”、“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即改变 情境来适应领导者相对容易 依靠培训使领导者的个性适合管理工作的要求的 做法,从来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培训只对部 分领导者有效,但并不对每个人都有效
5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领导情景/权变环境的构成与类型 领导情景的种类:菲德勒对情景构成以 “二分”法,得到2×2×2=8种。 情景的有利性:既定情景下领导对群体 施加影响的程度。 判定标准:两个以上评价为正时“有利 情景”,一个为正时为“一般情景”, 都不为正时为“不利情景”。
第一种表现形式组织行为学领导权变理论关系型任务型不利一般有利模糊明确模糊明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领导情境类型领导所处的环境有效的领导方式lpc与绩效的相关性11关心任务关心关系12菲德勒的管理建议组织行为学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绩效依赖于领导情景与领导者的满足偏好任务或人际关系如果领导情景与领导的满足偏好存在错位那么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模型
给我们造成麻烦的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原本不是这样。
激励的工作绩效模型表:需要层次与管理措施相关表需要受挫折欲望程度需要满足满足——上升挫折——倒退图:ERG理论中的满足上升、挫折倒退图图: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图:当代激励理念的整合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论研究型现实型艺术型传统型社会型企业型在上边的六边形中,两个领域或取向越接近,则两者越一致,临近的类型比较挖而对角线上相对的类型则最不一致。
薪酬设计报酬的类型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综合表价值观与管理——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关系表组织中的奖赏是否图行为矫正的过程与原则自我效能感来源反馈行为模式结果自我效能模型图:惩罚的潜在负面效应群体决策效果的比较根据PAC分析理论,人际交往存在着以下十种类型:(一)PP对PP型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表现出一种颐指气使的武断,如甲方说:“你把这任务完成一下。
”乙方却说:“你不见我正忙着吗?找别人干去吧!”(二)AA对AA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如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的。
(三)CC对CC型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易诉之于感情。
比如甲说:“过不到一起干脆离婚。
”乙答:“离就离,谁离不开谁呢!”(四)PC对CP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甲方以长者自居对待乙方,乙方亦能服服贴贴不以为然。
如甲作为上级对乙说:“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评。
”乙作为下级回答:“真完不成,我甘愿接受批评。
”(五)CA对AC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而另一方则表现为有理智的行为,这在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
(六)PA对AP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表现为有理智,但又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为此,甲方经常要求乙方担作P的角色,起到对甲方的监督和防范作用。
这在上下级、同事、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和利用这种类型的相互作用。
(七)PC对AA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对待他,但乙方则以高压方式对待甲方,这在上下级、同事之间经常发生。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只是改善组织绩效。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基本的组织行为学模型阶段Ⅰ: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率意味着对效果和效率的两方面的关注2.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会给雇主造成巨大的损失并扰乱正常活动3.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高流动率导致招募、选拔和培训费用的提高4.工作场所种的越轨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反映了员工的不满5.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6.工作满意度: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自变量: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基本的能力水平、知觉、个人决策、学习和动机)2.群体水平的变量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它是对个体现在所能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
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可以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
1.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体质能力:即那些从事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情商的五个方面1.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2.自我管理:监控自己的情绪3.自我激励/推动4.感同身受/换位思考5.社交技能: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工作的匹配:为了达到高工作绩效而对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
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学习理论的内容: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性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聆听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2.大五模型: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
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3.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4.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的过程,同时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5.互动式沟通分析(TA沟通分析):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事情都牵涉到其自我状态的表现。
TA认为,沟通过程是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指向另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
在沟通中,根据沟通发起方选择的自我状态、发起者希望对方采用的自我状态、及接受方实际回应时的自我状态,可以将沟通分为三种型态:1、互补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2、交错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3、隐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6.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7.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时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 基本归因偏见(基本归因错误):当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是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9.框架效应: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10.社会闲散(社会闲散效应):社会闲散效应是指当个人的努力与别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工作起来就没有分开来那么起劲,即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在多人共同完成比个人单独负责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付出较少的努力。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经常的本质、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包括两个部分:(1)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2.角色:在一个社会单元中,人们对于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任何时候,员工都会根据自己所在的群体调整他们的角色行为,(或完成任务,或维持群体成员的满意感)。
角色:①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3.认知失调: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的任何不协调或不一致。
该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一致或不舒服。
换句话说,个体寻求的是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4.标杆比较:是从竞争者和非竞争者中寻找导致他们成功的最佳实践。
作为一种监控和管理组织绩效的工具,标杆比较用来确定具体的绩效差距和潜在的需要提高的领域。
5.组织绩效:绩效是从活动中得到的所有结果。
组织绩效是所有组织中所有工作流程和活动的最终累积结果。
6.二、简答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五个层次的需要: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a.当一种需要满足时,就不会有激励作用,下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 b.个体需要是逐级上升的,要求管理者激励员工时,就必须了解其所处的需要层次,并重点满足该层需要。
(2)上诉五种需要划分为高和低两级。
高级需要通过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则主要通过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2.路径——目标模型假定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1)罗伯特.豪斯——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她们的目标,确保下属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2)领导行为是可接受的:如果下属在某种程度上将领导者的行为视为获得当前满足的源泉或是获得未来满足的手段时(3)领导行为具有激励作用的条件:它使得下属需要的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它提供了获得有效业绩所必需的辅助、指导、支持和奖励(4)四种领导行为①指示性领导者——让下属知道对他的期望,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与具体指令②支持型领导者——他们十分友善,表现出对下属各种需要的关怀③参与型领导者——他们与下属共同磋商,并在决策之前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④成就取向型领导者——他们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目标,并期望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模型
给我们造成麻烦的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原本不是这样。
激励的工作绩效模型表:需要层次与管理措施相关表需要受挫折欲望程度需要满足满足——上升挫折——倒退图:ERG理论中的满足上升、挫折倒退图图: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图:当代激励理念的整合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论研究型现实型艺术型传统型社会型企业型在上边的六边形中,两个领域或取向越接近,则两者越一致,临近的类型比较挖而对角线上相对的类型则最不一致。
薪酬设计报酬的类型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综合表价值观与管理——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关系表组织中的奖赏是否图行为矫正的过程与原则自我效能感来源反馈行为模式结果自我效能模型图:惩罚的潜在负面效应群体决策效果的比较根据PAC分析理论,人际交往存在着以下十种类型:(一)PP对PP型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表现出一种颐指气使的武断,如甲方说:“你把这任务完成一下。
”乙方却说:“你不见我正忙着吗?找别人干去吧!”(二)AA对AA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如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的。
(三)CC对CC型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易诉之于感情。
比如甲说:“过不到一起干脆离婚。
”乙答:“离就离,谁离不开谁呢!”(四)PC对CP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甲方以长者自居对待乙方,乙方亦能服服贴贴不以为然。
如甲作为上级对乙说:“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评。
”乙作为下级回答:“真完不成,我甘愿接受批评。
”(五)CA对AC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而另一方则表现为有理智的行为,这在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
(六)PA对AP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表现为有理智,但又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为此,甲方经常要求乙方担作P的角色,起到对甲方的监督和防范作用。
这在上下级、同事、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和利用这种类型的相互作用。
(七)PC对AA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对待他,但乙方则以高压方式对待甲方,这在上下级、同事之间经常发生。
组织行为学模型
组织行为学模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理解和管理组织内人员的行为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组织行为学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帮助我们分析和预测个体、团队以及整个组织的行为模式。
组织行为学模型通常涵盖了多个层面和要素。
首先是个体层面,这包括个体的性格、能力、价值观、动机和感知等。
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的典型反应方式。
比如,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善于与人交往和建立关系,而性格内向的人可能在深入思考和独立工作方面表现出色。
能力则是个体完成特定任务的潜力,包括智力能力、体力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价值观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重要性排序和判断标准。
动机驱动着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同的动机类型如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会对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感知则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信息的解读。
团队层面的因素在组织行为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团队的构成,包括成员的多样性、技能组合和个性特点,会影响团队的协作效果和创造力。
团队的沟通模式,包括信息的传递方式、频率和准确性,对团队的决策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团队的凝聚力和氛围,如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尊重和合作程度,决定了团队的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
组织层面的因素则更为宏观和复杂。
组织结构的设计,包括部门划分、层级关系和权力分配,影响着信息流通和决策的速度与准确性。
组织文化塑造了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对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产生深远影响。
领导风格在引导员工行为和推动组织变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不同的领导风格,如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组织氛围和工作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组织行为学模型帮助我们解决各种与人员管理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招聘和选拔过程中,通过了解岗位所需的能力和性格特点,以及候选人的动机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筛选出合适的人才。
在培训与发展方面,根据员工的能力短板和职业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的绩效和职业满意度。
在绩效管理中,考虑到个体的动机和团队的协作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模型组织行为学模型就在于通过定量的数学方法揭示个体、群体或组织心理和行为及其行为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组织行为学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②群体层面: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力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③组织层面: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结果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相关或者因果关系。
自变量有时通过中间或中介变量(比如环境、文化差异)影响因变量。
2.凯利归因理论认为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如下三种不同解释(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凯利认为,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可使用下面三个方面的信息作为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是指行为者行为是否与其他人行为相一致(2)一贯性:是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3)特殊性:是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3.有效团队的特点:目标明确;非正式的气氛;参与;倾听;建设性冲突;共识;公开的沟通;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分享领导权;对外的关系;多元化风格;自我评估团队建设的策略:认识成员;确定团队的目标;明确角色;建立标准;描绘计划;鼓励提出问题;维持均衡;分享荣誉;强调参与;庆祝成就;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4.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内容:1工作本身2报酬3升职机会4上司5同事影响因素:1年龄(年长者有较高满意度);2职业阶层(阶层越高,满意度越强);3教育年限(教育年限少时工作满意度一般,中等时满意度较低,年限长时满意度越来越大);4组织规模(组织规模越大,员工满意度越低);5领导风格(专制型领导下的职工满足感低,民主性领导下员工满意度高);6工作的丰富程度(单调,简单、日常性,重复性工作会降低满意度,新颖、复杂、创造性及挑战性会提高满意度)提高满意度的方法:员工满意战略的实质就是通过企业自身建设满足员工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最高管理层的管理模型十分重要,因为总裁头脑中的潜在模型往往渗透于整个企业。
因此,组织行为学模型具有高度重要性。
组织几乎完全由一位总裁控制的例子很多,比如百事可乐(Pepsi Co)的总裁罗杰·恩里科(Roger Enrico)和康柏电脑(Compaq Computer)的总裁埃克哈德·普法伊弗6(Eckhard Pfeiffer)。
在本章中我们要着重介绍如下四个组织行为模型(理论范式):独裁模型、看护模型、支持模型和社团模型(更早的理论,例如封建模型和奴隶模型等,此处不再赘述)。
图2.5 是对这四种模型的概括。
按照所介绍的顺序,这四个模型大致反映了过去100 年甚至更长时期中管理实践的历史进化。
但是,虽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某一种模型倾向于占主导地位,其他模型也同时被某些组织所采纳。
正象组织之间有很大不同一样,一个组织中各部门、各分支的管理者。
图2.5 组织行为的四个模型资料来源:最早发表这四个模型的是:KeiZB Davis ,Human Relations at Work:ZBe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d ed,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7,p.480。
也会有所不同。
生产部门可能采纳看护模型,而在研发部门采用的是支持模型。
当然,各个管理者因其个人的偏好或种自部门的条件不同,所从事的实践可能会不同于组织中的一般模型。
因此,没有哪一种组织行为学模型能足以描述一个组织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认同某一种模型有助于将一种组织生存方式与其他的方式区别开来。
一个管理者对组织行为模型的选择决定于许多因素。
正如我们前面讨论的,管理者的主导哲学、理想、使命和目标都会影响他们的组织行为模型(并被其所影响)。
此外,环境条件有助于确定哪种模型最为有效。
例如,某些企业现时动荡的局面需要迅速的决策和灵活性,便可能驱使企业采取更为社团化的模型。
这说明,组织对于模型的选择不应该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时调整。
下面,我们将大致按照历史演化的顺序,依次向您介绍这四种组织行为模型。
2.1 独裁模型独裁模型有其历史根源,必然性地,它成为工业革命的主导模型。
如图2.5 中提到的,独裁模型(autocratic model)的基础是权力。
那些当权者必然拥有权力命令“你做这个或那个”,这意味着如果员工不服从命令就将受到惩罚。
在一个独裁的环境里,管理取向是正式的官方的权威。
这种权威是由针对所适用群体的命令权所赋予的。
管理层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认为雇员的责任就是服从命令。
它假定,员工必须被指导、被驯服、被强迫去工作,而这些正是管理层的任务。
管理层实践着这些思想;员工则服从命令。
这种传统的管理观导致工作中对员工的过分严厉。
再加上那个年代残酷而艰苦的体力劳动,以及难以忍受的疾病,肮脏、危险的工作条件和严重短缺的资源,这种独裁模型曾经(现在依然)遭到员工的极端厌恶。
在独裁情形下,员工的取向是服从老板,而不是尊重管理者。
对员工来说,其心理结果是依赖老板,老板雇用、解雇或“压榨”他们的权力是绝对的。
老板支付最小限度的薪水,因为员工完成最低限度的绩效。
他们之所以还愿意——尽管有时也并不情愿——完成最低限度的绩效,是因为他们必须为自己和家庭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有些员工达到较高的绩效是出于内在的成就动机,是因为他们个人喜欢自己的老板,因为老板是个“天生的领导者”,或者出于其他什么原因;但绝大多数员工都仅仅完成最低的绩效。
独裁模型对于完成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并不是一无是处。
刚才所描述的独裁模型只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模式的管理以所有程度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从极端独裁的程度到很轻微的程度。
这种工作观使人们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开办了巨型钢铁厂,创造了微型机勃勃的工业文明,且在美国十分发达。
它的确是有成效的,但仍只是平常的成效而已。
它的关键弱点在于其高昂的人力成本。
在过去没有其他可知的选择时,独裁模型是一种可接受的指导管理行为的理论,而如今在某些情况下(如组织危机)7,它也依然是有用处的。
但是,随着对员需要的认识逐渐深入,再加上社会价值观的普遍改变,出现了更好的管理组织系统的方法。
人们需要在进步的阶梯上迈出第二步,而这很快就来临了。
2.2 看护模型随着管理者开始研究他们的员工,他们很快发现,虽然在独裁式管理下员工嘴上从来不顶撞,但他们的确在“思想上抵触”。
他们其实有许多话要说,但只是在辞职或控制不住情绪时才说出来。
员工对老板的感受是充满了不安、沮丧和愤恨。
由于他们不能直接发泄这些感受,便时常回家后把气发泄到自己的家人或(和)邻居身上;于是整个社区都可能因为这种关系而遭殃。
下面这个例子发生在一个木材加工厂里,说明了由管理引起的不满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在工厂里,管理者对员工很粗暴,有时甚至进行身体虐待。
员工因为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公然反抗,于是便寻找其他办法。
他们把象征自己主管的木材塞进木材粉碎机!为此他们有目的地毁8坏了优质的胶合板,这使得主管在每月准备绩效报告时脸色十分难看。
对于那些进步的管理者来说,事实已经再清楚不过了,那就是必须要采取一些办法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如果能清除员工的安全感、挫折感和敌意,他们可能会更喜欢工作,至少,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会有所提高。
为了满足员工的安全感,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很多公司启动福利计划。
就最差的形式而言,这些福利计划后来成为所谓的“家长制度”。
到20 世纪30 年代,福利计划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小额恩惠,以便为员工提供安全感。
雇主——以及工会和政府——开始关心工人的安全需要。
他们开始运用组织行为的看护模型(custodial model)在今天不稳定的就业市场中很少有人能得到终生雇用的承诺,因此对于数以百万计的员工来说,工作安全感是极其重要的。
很多公司已不再使用传统的稳定劳动力和保留员工职位的做法。
为了避免解雇员工,电脑公司不断地再培训员工,减少加班时间,不再雇用新员工,鼓9励岗位轮换和重新安置,提供提前退休福利,减少转雇,从而适应计算机工业的衰退。
正如图2.5 表明的,一个成功的看护式管理依赖于经济资源。
结果是,其管理取向依靠金钱支付薪酬和福利。
由于员工的物质需要已得到合理的满足,管理者将安全需要视为激励因素。
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津贴和其他福利,它就不能选用看护式的管理方法。
看护模型导致员工对组织的依赖。
和过去靠老板填饱肚子不同,现在员工依靠组织提供安全感和福利。
或者更准确地说,员工增加了一种组织依靠,从而降低了对老板的依赖。
比如说,员工在某组织中根据工会合同已经有了10 年的资历,而且享有相当好的福利待遇,那么,即使别的地方的待遇似乎更好,他们也不会离职跳槽。
有许多制度都和工作中的看护式环境相一致。
一个总部在马里兰州的共同基金公司卡尔弗特(Calvert)为员工提供各种支持,包括医疗保健、按摩治疗、健身课程、允许为照顾父母或护理孩童请假、托幼服务等。
卡尔弗特报告说,自从实施这个福利计划以来,一年内员工的辞职率比以前降低了30%,请病假的天数有所减少,医疗保健支出下降,招聘和培训的成本减了10下来。
很显然,员工们变得依赖这些看护性措施,因此不太愿意更换雇主。
在看护模型下工作的员工在心理上变得专注于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福利。
享受这种待遇的结果,使他们相当稳定和满足。
但是,满足并不必然产生强烈的工作动机;它也许只是促成员工被动性地合作。
结果往往是员工的表现并不比旧的独裁模型下有多么大的改观。
这里所描述的看护模型是一种极端特例,以便说明它如何强调物质奖励、安全感和组织依赖。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模型的采用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从极端突出到几乎很少采用。
它的最大优点是为员工带来了安全感和工作满足感,但它也有根本的缺陷。
最突出的缺点是,员工并没有在任何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也没有被激励去发展他们本应获取得的更大的才能。
虽然员工心情愉快,但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感到自我实现或被激励。
为证实这种情形,40 年代到50 年代,密歇根大学的一系列报告指出:“快乐的员工11于是,管理者和学术领袖们又开始思考:并不一定是生产率最高的员工。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寻找更好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对看护模型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这种观点:即认为“看护模型就是最终答案——是激励员工的最佳方法”。
如果人们觉得看护模型非常好,以至不再需要在其基础上不断完善,那就产生了逻辑错误。
虽然看护模型如期为员工提供了安全感,但最好还是把它看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
2.3 支持模型组织行为的支持模型起源于伦西斯·利克(Rensis Likert)所阐述的“支持关系理论”。
他曾说过:领导及组织中的其他过程必须能确保一种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使得在所有的交互作用和所有的关系中,每一个组织的成员,无论他(她)的背景、价值观和期望如何,都会把自己的经验看做是支持性12的,是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个人价值感和重要性感觉的。
显然,他的观点与我们在第1 章中介绍的人力资源观点是很类似的。
对30于支持模型(supportive model)来说,一个关键的火花是20 世纪20~年代西方电子(Western Electric)公司的霍索恩(HawZBorne)工厂进行的一13系列研究。
研究者们在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和F.j.罗特利斯伯格(F.J.RoeZBlisberger)的带领下,通过把敏锐的洞察、深入的思考和社会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业实验,使有关人在工作中的行为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
他们的结论是,一个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员工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
他们的实验揭示:员工不是简单的工具,他们都具有复杂的通常是难以理解的性格。
这些研究还表明,对群体动力学的认识,以及采用支持性的监督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梅奥—罗特利斯伯格的研究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及牵强附会的解释14而遭到了强烈的批评,但它的基本理念,比如工作环境中的社会系统的观点,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理要的是,它是对人的工作行为的实质性的研究,它的影响十分广泛而且深远。
这些研究业已成为组织行为学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引发了后人对于支持模型的兴趣。
支持模型是以领导而不是权力或金钱为基础的。
通过领导,管理层为员工提供了一种氛围以帮助员工逐渐成长发展,并完成既符合组织利益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领导者假定,员工并不是生来就是消极、不关心组织需要的。
他们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组织没能在工作中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支持性的环境。
如果管理层给予他们机会,员工将愿意承担责任,培养为组织奉献的动机,并不断完善自我。
因此,管理的取向是在于对员工的工作予以支持,而不是像看护模型那样,简单地通过福利报酬来支持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