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合集下载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0》全文及起草说明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0》全文及起草说明

附件7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指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或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为持有人)根据对已上市中药的认知,基于风险控制和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针对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拟进行的变更开展研究和评估工作。

本指导原则涉及事项包括:变更生产工艺、变更制剂处方中的辅料、变更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注册标准、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制剂生产场地。

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工作。

按照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风险和产生影响的程度,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微小变更。

重大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更。

中等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有中等程度影响的变更。

微小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变更。

对于变更类别可能不清晰的,持有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和研究评估结果确定变更类别,进行相关研究。

本指导原则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及技术指导原则为基础,基于风险控制和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通过研究、总结、吸收近几十年来中药生产过程中变更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根据中药特点,从技术评价角度列举了目前中药常见变更事项及其分类,阐述了对已上市中药拟进行的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应开展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

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指导原则。

持有人作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责任主体,应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原则和要求,充分考察研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影响,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变更的实施。

本指导原则所列变更分类是基于对所列情形的一般考虑,仅反映了当前对变更涉及的技术问题的基本认知。

对于具体的变更,持有人应结合产品特点,根据研究结果确定变更类别。

此外,由于已上市中药变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指导原则内容无法涵盖所有变更情况,而且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出现新的变更情况,需要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更新。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生产工艺变更是指对已上市中药的原材料、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进行改变或优化的技术活动。

由于市场需求、生产条件、技术进步等原因,中药生产工艺常需要进行调整和变更。

为确保中药的质量、安全和疗效稳定性,必须对工艺变更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介绍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一、确定工艺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艺变更是对已上市中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的一种手段。

首先需要明确工艺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对原工艺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评估,以及新工艺的可行性评估。

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不仅需要依据相关的法规政策和规范标准进行,还需要参考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二、制订工艺变更方案在确定工艺变更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制订工艺变更方案是关键的一步。

方案的制订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药材选择:选择适合新工艺要求的药材,包括其品质、有效成分含量等。

2.工艺流程:重新设计工艺流程,考虑原材料的加工、提取、制粒等环节的工艺参数和工艺条件的调整,确保原材料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释放和保持稳定。

3.生产设备:根据新工艺流程的要求,对生产设备进行选型和改造,确保设备能够满足新工艺的需要。

4.质量控制:根据新工艺流程的要求,重新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包括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项目、方法和标准。

5.技术文档的更新:根据新工艺的要求,更新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艺规程,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正确执行新工艺。

三、验证工艺变更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工艺变更完成后,需要对新工艺进行验证,评估其有效性和稳定性。

验证包括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生产两个方面:1.实验室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相关试验,包括对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对中间产品的产率、纯度、含量等进行评价,验证新工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工业化生产: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生产,验证新工艺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确保新工艺可以满足商业化生产的需要。

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指导原则中药工艺变更是指针对已上市的中药产品,根据生产实践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改进的过程。

中药工艺变更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可靠性,以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为了引导中药企业进行工艺变更,以下是一些中药工艺变更的指导原则。

第一原则:确保疗效和安全性中药工艺变更应严格把握疗效和安全性两个核心问题。

任何工艺变更都必须确保对疗效没有负面影响,同时不增加任何安全风险。

在进行工艺变更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和实验验证,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的稳定。

企业可根据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和科学文献,选择恰当的工艺变更方案。

第二原则:文化和传统的尊重中药工艺变更是一项综合性课题,需要充分尊重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和医疗实践经验。

在实施工艺变更时,必须与中医药专家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尊重传统,保留优秀的传统工艺和经验,同时合理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药工艺的优化和提升。

第三原则:规范变更程序和要求中药工艺变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变更程序和要求。

企业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中药工艺变更的标准操作规程和变更申请程序,确保变更的整体流程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

此外,变更计划应提前向药监部门报备,确保变更不违反法规和政策。

第四原则:持续优化和改进中药工艺变更是一个持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工艺评价和科学研究,持续改进中药工艺。

工艺变更不应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断提升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疗效。

第五原则:透明公开和信息共享中药工艺变更的核心是科学研究和实践,企业在实施工艺变更时应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公开。

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知名专家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共享信息,促进同行业的交流和学习,形成科学、合理的中药工艺变更模式。

以上是对中药工艺变更指导原则的一些探讨,中药工艺变更是一项复杂的课题,需要企业、科研机构和药监部门共同努力,确保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疗效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临床需求。

中药生产工艺中增加应用辅照灭菌技术的变更研究方案2017.9.27

中药生产工艺中增加应用辅照灭菌技术的变更研究方案2017.9.27

中药生产工艺中增加应用辅照灭菌技术的
变更研究方案
一、现行指导原则的要求:
1.根据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要求,原药材
或原粉增加60C0-γ射线辐照为Ⅲ变更。

2.Ⅲ类变更完成的工作
①临床前的全部研究工作:药效、毒理等。

②Ⅱ、Ⅲ临床研究工作。

二、辅照灭菌的使用范围:
1.禁止使用:
龙胆、秦艽药材、饮片,药粉及含有龙胆、秦艽的半成品原粉不得辅照。

2.限量使用:
辐照剂量不得超过3KGy,紫菀、锦灯笼、乳香、天竺黄、补骨脂等药材、饮片、药粉,以及含有前述一种以上或多种原料的中药半成品原粉。

3.常规使用:不超过10KGy
三、研究指导原则:
采用:通过科学研究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工艺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不必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变更。

或由Ⅱ、Ⅲ类变更,按Ⅰ类变更进行。

变更的分类依据是: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

1.物质基础的研究:
①有效成分制剂:
②有效部位制剂:
口服>50%
注射>80%
③复方制剂:
注射:①>60%成分
②>80%总固
③>90%指纹
口服:>10-15%
2.有效性:
①体外生物效价:用于各种条件大量样品研究的关键作用环节
的评价。

②体内药效验证:只对变更后样品的验证。

3.安全性:
①体外生物效价:用于各种大量样品研究的安全性
②体内安全性评价:
4.在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质量标准提高。

中成药学-第6章-已上市中药的变更与再评价

中成药学-第6章-已上市中药的变更与再评价

三、变更情形
(一)持有人变更管理 (二)药品生产场地变更管理 (三)其他药品注册管理事项变更
四、变更管理类别确认及调整
1. 变更情形在法律、法规或技术指导原则中已明确变更管理类别 的,持有人一般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变更管理类别。
2. 变更情形在法律、法规或技术指导原则中未明确变更管理类别 的,持有人应当根据内部变更分类原则、工作程序和风险管理 标准,结合产品特点,参考有关技术指导原则,在充分研究、 评估和必要验证的基础上确定变更管理类别。
省级药品监管部门依职责负责辖区内持有人药品上市后生产监管 事项变更的许可、登记和注册管理事项变更的备案、报告等管理 工作。
依法组织实施对药品上市后变更的监督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申请人应当根据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 响,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向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四、已上市中药再评价的主要内容
1. 中成药上市后的质量再评价 2. 中成药上市后的工艺改进 3. 中成药上市后的疗效评价 4. 中成药上市后的经济学评价
五、国家对上市中药再评价的举措
1. 批准文号清查工作。 2. 药品再注册审批审查工作。 3. 提高药品质量标准。 4.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5. 其他相关法规文件发布。
(二)《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试行)》 药品上市后变更包括注册管理事项变更和生产监管事项变更。 持有人应当主动开展药品上市后研究,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鼓励持有人运用新生产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科技成果,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 持续提高药品质量,提升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药品上市后变更不得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不良影响。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是中药行业的重要文件,对于规范和指导已上市中药的药学变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浅入深地探讨这一主题,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指导原则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1. 了解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已上市中药的药学变更研究是指在中药上市后,由于生产工艺、原料药等因素的变化,需要对药品进行必要的变更并重新进行评价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主要内容《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从文件的序号开始逐条分析,首先是文件的标题和适用范围,接着是术语和定义的解释,然后是变更的分类和相关要求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对于指导已上市中药的药学变更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深入理解技术指导原则这些技术指导原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其中涉及的各类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对于不同类型的药学变更,在研究方法和要求上有何不同?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药学变更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阅读和研究《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过程中,我对其中关于药学变更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药学变更研究不仅是对于已上市中药质量和安全性的保障,同时也是中药工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和解读,相信读者已经对《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希望本文能够对你对这一重要主题的认识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文章中不断提及了主题文字《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并深入探讨了其重要性、具体内容和个人观点,符合要求。

文章按照序号标注进行了撰写,总字数超过3000字,同时遵循了知识的文章格式。

5. 全面理解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目录一、概述二、基本原则及规定三、变更药物规格或包装规格四、变更药物处方中已经有药用规定旳辅料五、变更生产工艺六、变更药物有效期或贮藏条件七、变更药物旳包装材料和容器八、参照文献九、著者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重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已上市中药制剂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旳变更研究。

申请人应当根据其变更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旳影响,进行对应旳技术研究工作,在完毕有关工作后,向药物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旳变更申请,其临床试验研究应通过同意后实行。

本指导原则目前重要波及如下项目:变更药物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药物处方中已经有药用规定旳辅料、变更生产工艺、变更药物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药物旳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药物生产场地等。

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详细状况,按照本指导原则旳基本原则进行对应工作。

本指导原则根据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取、运用旳影响程度,将所述及旳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旳变化,对药物旳吸取、运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旳明显变化;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旳吸取、运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旳明显变化,或对药物旳吸取、运用也许产生明显影响。

类别划分旳目旳是协助申请人便于确定变更研究旳内容,有效地开展变更研究,进行评估和申报。

但在详细研究中,类别界线也许不是很明显,则需根据详细状况及其研究成果确定类别。

由于变更状况旳复杂性,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旳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旳基本规定,以及药物注册管理旳有关规定,根据产品旳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

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论述对已上市中药进行变更时应考虑进行旳有关研究验证工作。

本指导原则中提及旳各项研究工作旳详细规定可参见对应旳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7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指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或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为持有人)根据对已上市中药的认知,基于风险控制和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针对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拟进行的变更开展研究和评估工作。

本指导原则涉及事项包括:变更生产工艺、变更制剂处方中的辅料、变更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注册标准、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制剂生产场地。

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工作。

按照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风险和产生影响的程度,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微小变更。

重大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更。

中等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有中等程度影响的变更。

微小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变更。

对于变更类别可能不清晰的,持有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和研究评估结果确定变更类别,进行相关研究。

本指导原则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及技术指导原则为基础,基于风险控制和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通过研究、总结、吸收近几十年来中药生产过程中变更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根据中药特点,从技术评价角度列举了目前中药常见变更事项及其分类,阐述了对已上市中药拟进行的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应开展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

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指导原则。

持有人作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责任主体,应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原则和要求,充分考察研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影响,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变更的实施。

本指导原则所列变更分类是基于对所列情形的一般考虑,仅反映了当前对变更涉及的技术问题的基本认知。

对于具体的变更,持有人应结合产品特点,根据研究结果确定变更类别。

此外,由于已上市中药变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指导原则内容无法涵盖所有变更情况,而且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出现新的变更情况,需要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更新。

生产工艺变更的技术要求

生产工艺变更的技术要求

目的及其必然性
• 实现工业化生产,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优化工艺路线:提高产品质量与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 •围绕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设计、研究 •制剂处方和工艺的再优化 •工艺更简单、流畅,更加易于质量控制:通过对工艺数据的积累和 分析,建立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体系,使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可控 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 •扩大再生产,设备变更 •外部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
Ⅰ类变更技术要求
变更的原因,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研究与验证资料,包括变更所涉 及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指标的比较研究资料;拟变更工 艺样品(3批)与原生产工艺样品(10批)质量标准中 质量控制指标的比较研究,以及其他指标成分含量等的 比较研究资料 涉及质量标准改变的,提供变更前后质量标准及其相关 研究资料。 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 质量控制水平不能降低
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 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而不是降低 质量控制标准需根据变化后的工艺特点做相应 修订, 修订,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 工艺参数明确、可控 质量控制指标及范围(幅度、限度)
工艺某环节发生变更---说明并检测( 工艺某环节发生变更 说明并检测(如 说明并检测 可能,尽量)各环节的质量状况 可能,尽量) 质量控制指标、质量标准? 质量控制指标、质量标准?
4. 质量控制研究不够
质量标准过低,达不到质量控制的要求 没有针对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相应地制定质量控 制项目 质量源于设计 过程决定质量 检验揭示品质
三、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的思路
明确工艺变更目的 评估工艺变更程度与影响 关注关联变更 验证工艺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 验证工艺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有 效性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0》全文及起草说明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0》全文及起草说明

附件7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指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或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为持有人)根据对已上市中药的认知,基于风险控制和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针对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拟进行的变更开展研究和评估工作。

本指导原则涉及事项包括:变更生产工艺、变更制剂处方中的辅料、变更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注册标准、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制剂生产场地。

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工作。

按照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风险和产生影响的程度,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微小变更。

重大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更。

中等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有中等程度影响的变更。

微小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变更。

对于变更类别可能不清晰的,持有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和研究评估结果确定变更类别,进行相关研究。

本指导原则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及技术指导原则为基础,基于风险控制和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通过研究、总结、吸收近几十年来中药生产过程中变更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根据中药特点,从技术评价角度列举了目前中药常见变更事项及其分类,阐述了对已上市中药拟进行的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应开展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

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指导原则。

持有人作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责任主体,应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原则和要求,充分考察研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影响,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变更的实施。

本指导原则所列变更分类是基于对所列情形的一般考虑,仅反映了当前对变更涉及的技术问题的基本认知。

对于具体的变更,持有人应结合产品特点,根据研究结果确定变更类别。

此外,由于已上市中药变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指导原则内容无法涵盖所有变更情况,而且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出现新的变更情况,需要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更新。

已上市中药制剂变更有效期与稳定性考察分析与探讨

已上市中药制剂变更有效期与稳定性考察分析与探讨

已上市中药制剂变更有效期与稳定性考察分析与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已上市中药制剂变更有效期在稳定性研究方面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对已上市中药制剂变更有效期在稳定性考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与结论:通过探讨研究,以期对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提供更完善的基础性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制剂;有效期变更;稳定性考察;分析与探讨【中图分类号】R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337-03药品有效期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已上市药品有效期变更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在有效期变更审评过程中,制剂质量的稳定性考察是审评一项主要内容。

本文对已上市中药制剂变更有效期在稳定性考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为拟申报上市药品有效期变更的制药企业提供参考。

1.有效期的概述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质量能够符合规定要求的期限。

ICH Q1A(R2) “新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中给出有效日期(Expiration Date)的术语解释为:有效日期是印刷在药品容器标签上的一个日期,在此日期前,储存于规定条件下的某一批制剂能保持符合其批准的货架期标准要求,在此日期以后该药将一定不能使用[1]。

药品有效期的确定是依据产品的稳定性试验结果,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作为药品有效期的确定依据。

2.变更有效期的分类和影响因素国内变更药品的有效期有以下几种情况:(1)延长有效期;(2)缩短有效期;(3)严格贮藏条件;(4)放宽贮藏条件[2]。

一般多是延长有效期,多是为有利于临床品种使用、在市场上与同品种比较优势不明显或原有效期太短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而变更。

主要有六大影响有效期的因素:处方的变更、工艺的变更、物料的变更、质控方法变更、储存条件的改变、包材的关联变更。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培训试题及答案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培训试题及答案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培训试卷一、填空题(每空2分,计70分)1.(持有人)作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责任主体。

2.已上市中药变更应符合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要求。

3.(生产工艺或辅料)等的改变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制剂吸收、利用明显改变的,应按照改良型新药进行研究。

4.(质量对比研究)是变更研究工作的重要考量以及分类的重要依据。

5.已上市中药的工艺变更包括:生产(生产工艺路线)、(方法)、(参数)等变更。

6.外用制剂等必要时应有(非临床刺激性)、(过敏性)等研究资料。

7. 按照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风险和产生影响的程度,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指导原则对所述的变更划分为三类:(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微小变更)。

8.(重大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更。

9.(中等变更)是指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有(中等程度)影响的变更。

10.(微小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变更。

11. 中药质量取决于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各环节是紧密关联的,制剂处方、生产工艺、场地、质量标准等某一方面的变更可能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带来全面的影响。

12.已上市中药变更的研究一般应采用能代表(生产实际)情况的样品。

生产工艺验证工作需采用(生产规模)的样品。

(变更前后)药品质量比较研究,一般采用变更前(连续3批)样品和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进行。

13.将一项变更(伴随或引发)的其他变更称之为(关联变更)。

14.变更注册标准是指注册标准中(检查)、(鉴别)、(含量测定)等检验项目及其方法或限度/范围的修订。

修改的药品注册标准应(不低于)国药药品标准。

15.变更规格应遵循科学、合理、必要及方便(临床用药)的原则,根据药品用法用量合理确定。

二、选择题(每题5分,计30分)1.为了适应后续制剂或成型工艺需要,浸膏相对密度适当降低或提高属于(A )。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2: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二O一九年十一月目录一、概述 (1)二、基本原则 (3)三、基本要求 (5)四、变更生产工艺 (6)五、变更制剂处方中的辅料 (11)六、变更规格或包装规格 (15)七、变更注册标准 (18)八、变更有效期或贮藏条件 (19)九、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 (21)十、变更制剂生产场地 (26)十一、参考文献 (28)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指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或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为持有人)根据对已上市中药的认知,基于风险控制和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针对拟进行的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的变化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本指导原则涉及事项包括:变更生产工艺、变更制剂处方中的辅料、变更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注册标准、变更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制剂生产场地。

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工作。

按照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风险和产生影响的程度,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微小变更。

重大变更是指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更。

中等变更是指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有中等程度影响的变更。

微小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变更。

对于变更类别可能不清晰的,持有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和研究结果确定变更类别,进行相关研究。

本指导原则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及技术指导原则为基础,基于风险控制要求,通过研究、总结、吸收近几十年来中药生产过程中变更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根据中药特点,从技术评价角度列举了目前中药常见变更事项及其分类,阐述了对已上市中药拟进行的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应开展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

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指导原则。

持有人作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责任主体,应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原则和要求,基于科学和风险控制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变更的实施。

中药上市后变更辅料和规格的研究、验证和申报

中药上市后变更辅料和规格的研究、验证和申报

上市后变更技术研究指导原则的出处
• 参考上市后变更指导原则:已上市化学 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 国外EMEA、FDA也有类似的指导原则 • 风险评估
变更的分类
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对产品安全性、
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
II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需要通过相应 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 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 III类变更属于较大变更,需要通过系 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 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中药剂型
• 煎膏剂:..\..\交往\药典委员会\2010版药典拟 修订的相关内容\081113公示稿\081113改后 稿(待汇总各方意见后提交专家审评)\一部 \煎膏剂(膏滋)(一部).doc • 酊剂:..\..\交往\药典委员会\2010版药典拟修 订的相关内容\081113公示稿\081113改后稿 (待汇总各方意见后提交专家审评)\一部\ 酊剂(一部).doc • 眼用制剂:..\..\交往\药典委员会\2010版药典 拟修订的相关内容\081113公示稿\081113改 后稿(待汇总各方意见后提交专家审评)\一 部\眼用制剂(一部).doc
比较篇:正文——注射用辅料
• CHP2010:几乎未收载 • USP34:对多个有注射用的辅料有特 殊规定
比较篇:药用辅料对照物质
• CHP2010:部分品种有要求,但难以 获得 • USP34: 大部分有标准物质,可以获得
比较篇:用法和用量
• CHP2010: 在正文中只有类别,未规定 • USP34:参照FDA IIG • JP:日本药用添加剂事典
中药制剂中药用辅料的变更原因
• • • • • • 1、安全性原因 2、有效性原因 3、稳定性原因 4、依从性原因 5、药物经济学原因 6、其它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的常见问题及案例分析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的常见问题及案例分析
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
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 影响。
变更需提供的相关资料
Ⅰ类变更
1、说明变更的原因、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 性和合理性。 2、根据变更内容,提供针对性的研究资料。如提供 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 的检验报告书,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 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Ⅱ类变更 1、根据需要,提供药理毒理试验资料。外用制剂需 要提供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变更的分类
根据变更对药物物质基础或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将
变更分为三类: Ⅰ类变更、 Ⅱ类变更、 Ⅲ类变更。
Ⅰ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
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
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
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
案例4-影响安全性
申请事项:**栓,调整辅料种类和用量,缩短融变时限。 处方:柴胡,青蒿、对乙酰氨基酚、人工牛黄等 主治:用于小儿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 用法用量:直肠给药。一岁至三岁小儿一次1粒,一日一 次,三岁至六岁一次1粒,一日两次。 分析: 1、本品用于儿童发热,含有化学药品,直肠给药药物吸收 相对较快。 2、辅料种类或用量的变化影响制剂的成型工艺和融变时限, 加速了药物是放,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影响安全 性,有效性。不属于Ⅰ类变更。
2、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其中临床试 验研究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 病症的,每一个主要病症病例数不少于60对。 Ⅲ类变更 1、相关的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研究资料。外用制剂还需 提供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2、 Ⅱ、 Ⅲ期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料种类及用量等的变化)及原因。应同时说明关联
变更的具体事项和理由,提供制剂处方、药品规格
等信息,明确说明制剂处方、药品规格是否发生变
更。
16
Ⅰ类变更研究及申报资料要求
3.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1)变更的合理性评价和风险分析 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变更内容进行风险
分析。分析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确定变更的合理性 和变更风险。
Ⅲ类变更 • 药材粉碎的粒度由细粉变更为超微粉
6
提取纯化工艺变更分类
I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变更内容:
• 药液静置、过滤改为离心(或离心改为药液静置、过滤),且药液 中的固形物及指标成份含量不变。
• 不含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的提取液,在浓缩方法、参数及受热 程度不变的前提下,由“多次提取的提取液合并浓缩”变更为“每次提 取液直接浓缩,在浓缩罐中混合”,或由“每次提取液直接浓缩,在浓 缩罐中混合”变更为“多次提取的提取液合并浓缩”。
21
(2)变更研究
①生产工艺:完整描述变更后的生产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②工艺研究 ③生产工艺验证和中试生产数据:提供3批能够代表生产实际情
况的中试研究数据,包括批号、投料量、半成品量、辅料量、 成品量、成品率等。
17
②工艺研究
• 简述变更工艺的的选择依据和优化过程 • 列出相应的工艺步骤及主要工艺参数控制范围 • 提供详细的工艺路线、工艺方法、工艺参数界定,
• 不含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的药液缩短浓缩干燥的受热时间或降 低受热温度。
• 不含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的几种浸膏(包括药粉与浸膏),由“ 几种浸膏共同干燥(包括药粉加入浸膏中共同干燥)”变更为“分别干 燥”,或由“几种浸膏分别干燥”变更为“共同干燥(包括药粉加入浸膏 中共同干燥)”。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培训试题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培训试题

以下是《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下列关于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变更药品处方时,应对变更后的药品进行药学研究
B. 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时,应对变更后的药品进行药学研究
C. 变更药品生产设备时,无需对变更后的药品进行药学研究
D. 变更药品包装时,应对变更后的药品进行药学研究
下列关于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描述正确的是:
A. 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注册申请的变更研究
B. 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注册申请的上市后变更研究
C. 适用于已上市中药、天然药物的生产工艺、处方、剂型、规格等变更的研究
D. 适用于已上市中药、天然药物的生产企业自主动态变更研究
下列关于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大变更是指对已上市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产生影响的变更
B. 重大变更包括处方变更、生产工艺变更、质量标准变更等
C. 非重大变更是指对已上市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
性影响较小的变更
D. 非重大变更包括生产设备变更、外包装变更等
二、简答题
请简述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请说明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分类的依据。

请简述在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中,需要进行药学研究的内容和要求。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对已上市中药拟变更生产工艺开展研究,是对《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申请人应当根据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开展相应的研究。

已上市中药的工艺变更包括:生产工艺路线、方法、参数等变更。

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可能涉及药材前处理(包括药材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灭菌等)、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剂成型等工艺的变更。

其变更可能只涉及上述某一环节,也可能涉及多个环节。

根据中药的特点,以及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工艺变更可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

无论何种类别的变更,都不应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

分类的目的是便于申请人有针对性地确定变更研究内容,有效开展研究。

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及工艺变更的复杂性,有时具体变更的类别界限可能不很清晰,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的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产品的特点开展研究。

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的相关研究。

本指导原则所提及的各项研究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关指导原则。

如果通过其他科学研究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工艺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不必完全按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变更研究。

由于注射剂的特殊性,已上市注射剂的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另行制定。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研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应体现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

已上市中药、化药变更指导原则测试题

已上市中药、化药变更指导原则测试题

已上市中药、化药变更指导原则测试题1. ()作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责任主体。

A、药品生产企业B、药品经营企业C、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正确答案)D、药品监督管理部门2.生产工艺或辅料等的改变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制剂吸收、利用明显改变的,应按照()进行研究。

A、仿制药B、改良型新药(正确答案)C、进口药D、创新药3.()是变更研究工作的重要考量以及分类的重要依据。

A.稳定性留样B.自检报告书C.生产工艺D. 质量对比研究(正确答案)4.变更普通口服固体制剂辅料的级别,不影响药品质量的,此类变更属于()。

A、微小变更B、中等变更(正确答案)C、重大变更5.变更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成型过程中原辅料的加入顺序,对制剂均匀性等质量要求不产生影响的,此类变更属于()。

A、微小变更B、中等变更(正确答案)C、重大变更6.为了适应后续制剂成型工艺需要,清膏相对密度适当降低或提高,对清膏中总固体量、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含量等基本不产生影响的,此类变更属于()。

A、微小变更(正确答案)B、中等变更C、重大变更7.以下属于重大变更的是()。

A、仅由多次提取的提取液合并浓缩变更为每次提取液直接浓缩,或仅由每次提取液直接浓缩,变更为多次提取的提取液合并浓缩。

B、变更水提取的提取时间、溶媒用量、次数,且对浸膏提取得率、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含量等不产生明显影响的。

C、提取溶剂(不包括水,不同浓度的乙醇视为不同溶媒)和提取方式不变,其他工艺参数(如提取时间、溶媒用量、次数)的变更。

(正确答案)D、变更药液浓缩、干燥工艺参数,对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含量等基本不产生影响的。

8.变更检验方法,不包括随国家药品标准变更而引起的注册标准变更,此类变更属于()。

A、微小变更B、中等变更C、重大变更(正确答案)9. 以下属于中等变更的是()。

A、去除对药品供给额外保护的次级包装B、变更最终一步反应之前的工艺步骤中使用的生产设备C、注册标准中文字描述的变更,不涉及检验方法、限度(正确答案)10.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发生在药品获准上市后的生产阶段,变更研究验证建议采用()样品A、小试规模B、商业化生产规模(正确答案)C、中试规模11.以下属于微小变更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对已上市中药拟变更生产工艺开展研究,是对《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申请人应当根据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开展相应的研究。

已上市中药的工艺变更包括:生产工艺路线、方法、参数等变更。

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可能涉及药材前处理(包括药材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灭菌等)、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剂成型等工艺的变更。

其变更可能只涉及上述某一环节,也可能涉及多个环节。

根据中药的特点,以及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工艺变更可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

无论何种类别的变更,都不应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

分类的目的是便于申请人有针对性地确定变更研究内容,有效开展研究。

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及工艺变更的复杂性,有时具体变更的类别界限可能不很清晰,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的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产品的特点开展研究。

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的相关研究。

本指导原则所提及的各项研究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关指导原则。

如果通过其他科学研究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工艺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不必完全按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变更研究。

由于注射剂的特殊性,已上市注射剂的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另行制定。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研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应体现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

工艺变更的提出与研究是基于对拟变更工艺的了解,是以既往工艺研究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的。

前期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工艺变更研究越有帮助。

如果在前期质量设计阶段,有相关研究数据,可以作为后期工艺变更研究的依据。

申请人应对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产品的性质等有着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应当清楚变更的原因、变更的程度,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发挥研究的主动性,研究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对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说明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密切相关。

生产设备的选择应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

应树立生产设备是为药品质量服务的理念。

充分考虑为适应生产设备而变更生产工艺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二)“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原则中药所含化学成份通常比较复杂,其质量的稳定均一需要通过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保证。

中药生产工艺的变更可能会引起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变化,从而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带来影响。

产品生产工艺发生变更后,申请人需针对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应根据生产工艺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变更的类别、制剂的性质,以及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等综合考虑设计研究内容。

对于成份复杂的中药制剂而言,工艺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往往难以客观评估。

保持生产工艺与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的生产工艺一致,是保证上市药品的质量与临床试验用样品一致,进而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方法。

工艺变更程度越大,上市药品的药用物质或其吸收利用与临床试验用样品的差异可能越大,上市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能受到的影响越大。

如果药品标准不能较好反映药品质量,仅依据药品标准进行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对比研究难以评估变更的影响,应开展质量及药品标准研究工作,提高药品标准对药品质量的可控性。

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应根据产品特点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如指纹图谱(特征图谱)、溶出度检查、生物活性检测等,进行样品质量的对比研究,以反映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已上市中药的生产工艺变更要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风险,任一环节的疏漏或缺失,均可能对药品的安全、有效及质量控制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强系统研究和评估。

(三)研究用样品的选择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的研究验证一般应采用能够代表生产实际情况的样品,生产工艺有重大改变等的变更研究应采用生产规模样品。

变更前后药品质量比较研究,一般采用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和变更后3批样品进行。

变更后样品稳定性试验,一般采用3批样品进行3—6个月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考察,并与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稳定性数据进行比较。

(四)关联变更的研究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药用辅料、规格等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生产工艺的某一项变更往往不是独立发生的,可能涉及多种情况的变更。

例如,制粒方式的变更可能同时伴随药液浓缩工艺、辅料及规格的变更等。

为了叙述方便,本指导原则将一项变更伴随或引发的其他变更称之为关联变更。

当生产工艺变更同时发生药用辅料或生产设备等关联变更的,应参照相应指导原则开展研究。

如关联变更的变更类型不同,总体上应按照技术要求较高的变更类型进行研究。

(五)涉及毒性药材制剂的要求对于处方涉及毒性药材制剂的变更,应关注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安全性的影响,尤其应关注以下几类制剂变更的安全性,开展相关研究。

(1)涉及大毒(剧毒)药材【注1】的制剂;(2)涉及现代研究发现有严重毒性的药材的制剂;(3)涉及有毒药材【注2】,且为儿科用药、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制剂;(4)涉及孕妇禁用或慎用的药材,且功能主治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制剂。

地方药材标准中药材的毒性大小分类不一致的,以毒性高的分类标准为依据。

三、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分类(一)总体考虑本指导原则所列举各类变更的具体情形是基于对中药变更研究的一般考虑,仅供参考。

生产企业应结合产品特点开展相应研究。

研究对象不同,研究内容也可有所区别。

如有效成份制剂等,成份相对清楚,可直接根据变更前后药用物质及其吸收利用等的对比研究结果,确定变更类别。

本指导原则中列举的工艺变更情形主要适用于普通中药制剂,对于处方涉及毒性药材、生物活性强或安全窗较窄的中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研究。

对于本指导原则中划分为Ⅱ类或Ⅲ类变更的,如果有充分的研究数据显示变更对药物的物质基础以及吸收利用不会产生影响,则可按照Ⅰ类变更要求进行研究。

对于本指导原则中划分为Ⅰ类变更的,如果研究数据显示变更对药物的物质基础或吸收利用可能产生影响,则应按照Ⅱ类或Ⅲ类变更要求进行研究。

(二)药材前处理工艺变更分类药材的前处理是中药生产的重要环节。

药材的前处理变更应考察对投料用饮片、后续中间体及药品制剂质量的影响。

1.Ⅰ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变更:(1)不含热敏性、挥发性成份的药材变更粉碎的方法、设备等,但粉碎前后的粒度分布、粉碎得率等基本相同。

(2)变更提取用饮片的大小、形状等,但对提取得率及药用物质无明显影响。

(3)多种药材单独粉碎变更为混合后粉碎,如单独粉碎的出粉率均较高,且变更前后的出粉率、粒度等变化不大。

2.Ⅱ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变更内容:(1)含热敏性、挥发性成份的药材变更粉碎工艺,且受热程度发生变化。

(2)药材粉碎粒度由药典中收载的一种粉末等级变更为药典中收载的另一种粉末级别。

3.Ⅲ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变更内容:(1)变更饮片炮炙方法,如处方中法半夏变更为姜半夏。

(2)原药材或原粉增加60Co-γ射线辐照灭菌或微波灭菌。

(3)药材粉碎的粒度由细粉变更为超微粉。

(三)提取纯化工艺变更分类本指导原则中的提取纯化工艺除提取、纯化外,还包括药液的浓缩、干燥工艺。

提取纯化工艺直接影响中药产品的物质基础。

提取纯化工艺发生变更后,需全面分析工艺变更对药物成份种类、含量及物料性质等的影响。

当变更涉及关键工艺环节或主要工艺参数时应特别慎重。

此外,提取溶剂用量的变更,一般按照Ⅲ类变更进行研究,若提供充分的研究数据证明其变化不大,可按Ⅱ类变更进行研究。

1.Ⅰ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变更内容:(1)药液静置、过滤改为离心(或离心改为药液静置、过滤),且药液中的固形物及指标成份含量不变。

(2)不含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的提取液,在浓缩方法、参数及受热程度不变的前提下,由“多次提取的提取液合并浓缩”变更为“每次提取液直接浓缩,在浓缩罐中混合”,或由“每次提取液直接浓缩,在浓缩罐中混合”变更为“多次提取的提取液合并浓缩”。

(3)不含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的药液缩短浓缩干燥的受热时间或降低受热温度。

(4)不含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的几种浸膏(包括药粉与浸膏),由“几种浸膏共同干燥(包括药粉加入浸膏中共同干燥)”变更为“分别干燥”,或由“几种浸膏分别干燥”变更为“共同干燥(包括药粉加入浸膏中共同干燥)”。

(5)因生产设备、规模的改变而引起液体物料静置存放的温度、时间的变更,或浓缩、干燥所需时间等参数发生变更。

(6)在其他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变更醇沉或水沉的时间,但醇沉或水沉上清液的相对密度、固形物及指标成份含量等不变。

2.Ⅱ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变更内容:(1)含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的浸膏等物料变更受热温度或受热时间等。

3.Ⅲ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变更内容:(1)工艺路线改变,比如:①饮片合并提取与分开提取的改变。

②提取溶媒种类的改变。

③挥发油提取变更为不提取挥发油。

④增加水沉(或醇沉)工序等。

⑤删除提取或纯化工序中的步骤。

(2)工艺方法改变,比如:①提取方式的变更,如传统提取工艺变更为超声波提取或动态连续提取、煎煮提取变更为温浸提取、热回流提取变更为逆流提取、渗漉工艺变更为连续热回流提取或静态提取、挥发油提取工艺变更为超临界萃取工艺或芳香水提取工艺等。

②纯化方法的变更,如由醇沉变更为沉淀剂、澄清剂或膜分离纯化,萃取工艺变更为大孔吸附树脂、离子交换或硅胶等纯化工艺。

(3)工艺参数改变,比如:①变更提取的溶媒浓度、次数、温度或时间。

②变更醇沉/水沉工艺的主要工艺参数,如醇沉/水沉前药液相对密度、醇沉含醇量/水沉加水量、醇沉/水沉温度等。

③变更纯化工艺用澄清剂种类,如壳聚糖改为ZTC1+1澄清剂。

④变更柱层析纯化工艺的主要工艺参数,如柱填料种类和型号、填料用量与上样量的比例、洗脱溶媒种类及用量、洗脱液pH值、洗脱终点等。

⑤变更超临界萃取工艺主要工艺参数,如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流速、分离釜压力、分离釜温度等。

(四)成型工艺变更分类成型工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药物成份的吸收利用及制剂稳定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