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d97b7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a.png)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掌握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3)学会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2)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3.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如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等);4.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如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等);5.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及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发学生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兴趣;2. 理论讲解:介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实验;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3. 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实验指导手册;2. 实验材料:纤维素分解微生物菌种、培养基、试剂等;3. 仪器设备: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灭菌器、培养箱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 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巧;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践能力;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思维;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人教版选修一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
![人教版选修一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a8456f7f1922791788e86f.png)
专题二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一)纤维素1、化学组成:由 _______________ 元素T __________________ 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布: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类物质, ____________ 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等也富含纤维素。
3、种类:天然维生素、商品维生素(水溶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不溶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纤维素酶1、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三种成分,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用纤维素()纤维二糖()葡糖糖----------------- ►--------------------------------- ►3实验验证:(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原理:纤维素酶刚果红+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中会出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心的2、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染色法二、实验设计(一)实验设计流程1、土壤取样:选择富含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2、选择培养:(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2)操作方法:将土样加入装有30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________ 上,一定温度下震荡培养 1 —2d,直至培养液变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use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
![use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0577ce6137ee06eff91817.png)
课题 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班级姓名合作小组大家都知道,我们平常吃的蔬菜中的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植物的根、茎、叶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却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这是因为土壤中某些微生物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弃废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
而要研究这些微生物,首先要将它们从土壤中种类众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分离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一)读课本“基础知识”部分,回答:1、简述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及在生物圈中的的分布;纤维素酶的组成,作用分别是什么?2、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纤维素酶的作用?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应如何处理?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什么?此方法的原理是什么?(二)读课本“实验设计与操作提示”部分,回答:1、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流程。
思考:本实验流程与课题2中的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2、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有哪些?3、土壤取样方法有哪几种?并思考P28旁栏思考题2、3。
4、选择培养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进行操作?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5、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几种?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染色法优点缺点方法一方法二(三):课题延伸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发酵和发酵。
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四)知识补充: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二者的区别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当需要酵母菌和霉菌时,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以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到酵母菌和霉菌。
又如,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可以将该菌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高中生物选修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修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86fd5af242336c1eb95edd.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b、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a、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b、掌握实验操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b、通过了解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三、教学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具体过程步骤稀释和涂布。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必修1关于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和多糖的相关知识,通过介绍纤维素,探讨如何分离土壤中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学生阅读课本,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
通过旧知识过渡到新微生物。
知识上面。
基础知识1、纤维素和纤维素酶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 X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学生阅读课本,获取有关纤维素和纤维素酶的相关信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二糖、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为中心的透明圈。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1、学生通过观察课本获取相关知识2、了解纤维素酶的作用和纤维素分解菌在刚果红培养基的的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教师讲解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并让学生讨论写出实验流程图: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流培养学生科学1、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示意图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程。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420622d0d233d4b04e6984.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课 题专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数知识与技能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过程与方法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懂实验操作的原理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教学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探讨学习了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课我们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纯化为例,巩固加深对这方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二、授新课1.基础知识活动1:阅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1.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细菌增殖后,再涂布在鉴别培养基上。
其它操作基本基本共同。
活动4:阅读资料一“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2.1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2.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才会高于其它普通环境,从而提高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
2.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人工设置适宜环境,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
将纸埋于深约10cm的腐殖土壤中。
活动5: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2.4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原因是没有添加琼脂成分。
活动6:阅读“课题延伸”,回答:3.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
3.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葡萄糖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三、当堂反馈例1.有关谷氨酸发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发酵中要不断通入空气B.培养条件不当将不能得到产品C.搅拌的唯一目的是使空气成为小泡D.冷却水可使酶活性下降解析:进行谷氨酸发酵的菌种是异养需氧型微生物,所以要在培养过程中不断通入空气,但是必须通入的是无菌空气,普通空气是不行的,容易造成杂菌污染。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1b7a0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7.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过程及微生物分离的重要性。
2. 掌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验培养并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
4.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中各种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实验结论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培养基、涂布器、接种环、无菌试管、无菌锥帽、酒精灯、培养皿等。
2. 实验试剂:自来水、蒸馏水、滤纸、刚果红染液、无菌水等。
3. 实验菌种:预先培养的纤维素分解菌。
4. 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样品的选取、富集培养、初筛、复筛以及菌种的鉴定。
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纤维素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钻研意义。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与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原理讲解: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样品的选取、富集培养、初筛和复筛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强调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种类型的纤维素样品(如稻草、木材等)。
每组需要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操作。
4. 实验操作与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中微生物的发展情况,注意观察不同菌落的特点,及时做好标记。
5. 结果展示与讨论:每组学生完成实验后,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可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并讨论其可能的优势和劣势。
6. 菌种鉴定与结论: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其是否具有分解纤维素的特性。
最后,总结实验结论,并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教训。
7.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继续钻研其他类型的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并尝试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高中生物】生物人教版(选修一 生物技术实践)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高中生物】生物人教版(选修一 生物技术实践)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a626fb129b89680202d825b1.png)
091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识记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了解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特点,辨析两种刚果红染色法。
(2)技能:通过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通过与上一节内容的比较,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视频或做实验学习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2)通过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鉴定实验的结果评价,总结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高考中常见考点,需重视。
(2)领悟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预习任务】1.识记纤维素酶包括的组分及作用。
2.初步理解利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识记具体的方法。
3.根据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三个资料,试回答资料中的有关问题和旁栏思考题。
【自主检测】1.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会在培养基中出现出现一些透明圈,这些透明圈是()A.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B.纤维素分解后形成的葡萄糖C.由纤维素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D.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2.在将样品稀释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之前,通常要进行选择培养,其目的是()A.分离纤维素分解菌B.加快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速率C.使纤维素分解菌均匀地分布在稀释液中D.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3.纤维素、纤维素酶和控制纤维素酶合成的物质,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A.葡萄糖、葡萄糖和氨基酸B.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C.氨基酸、氨基酸和核苷酸D.淀粉、蛋白质和核酸【小组检查落实】检查预习任务1、3记忆情况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总结高中生物答题技巧有哪些高中生物答题技巧:选择题做题的速度不宜过快对于没有把握的题要随时标记,以便复查。
(1)读题,标出关键词:如“正确或错误”“可或可能”“一定”“主要”等。
(2)读完所有的选项:一是防止遗漏,一是进一步验证所选答案。
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d61e0c7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d.png)
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的《生物与生活》章节。
具体内容为:通过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内容包括: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实验操作步骤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纤维素的概念和微生物的种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培养皿、接种针等。
学具:学生实验操作手册、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纤维素和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纤维素和微生物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纤维素的概念和微生物的种类,让学生了解纤维素和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接种、培养等步骤。
4. 观察与分析: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分解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实验操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1)实验中使用了哪些微生物?(2)这些微生物对纤维素有什么作用?(3)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有哪些?2. 答案:(1)实验中使用了酵母菌和霉菌。
(2)酵母菌和霉菌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涂布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纤维素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分离微生物的方法等知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纤维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纤维素的食品添加剂、纤维素的环保作用等。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1教案 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生物1教案 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5c1bf8de31126edb6f1a10fa.png)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制备鉴别培养基
展示鉴别培养基成分,引导学生关注刚果红
成分。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CMC—Na
5—10g
酵母膏
1g
KH2PO4
0。25g
琼脂
15g
土豆汁
100ml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 蒸馏水定容到
1000ml
(2)涂布平板
错误!→红色复合物错误!红色消失,出现透明圈 ②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即通过是否产
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③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
基。 ④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平
板→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环 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 演 突
节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讲解操作过程:将稀释度为 104~106 的菌悬
液各取 0。1ml 涂布在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
【方法点拨】刚果红染色法
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三,分析比较两种刚果
红染色法优缺点。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
颜色反应。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5.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讲解操作过程:挑取产生明显的透明圈的菌 落,一般即为分解纤维素的菌落. 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在 30℃-37℃培养,可获得纯培养。 【典型例题】 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 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 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 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酵 无 淀 纤维 琼 CR
水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
![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958e09910ef12d2bf9e70a.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1)化学组成:(2)含量: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3)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1)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 1酶、C X 酶和葡萄糖苷酶。
(2)作用:纤维素C 1酶、C X 酶,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原理: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分解刚果红和纤维素形成的红色复合物,使培养基上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三、实验流程四、纤维素分解菌的进一步鉴定1.为确定得到的透明圈中的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 酶和葡萄糖苷酶等组分。
2.纤维素酶的作用:纤维素――→C1酶、CX 酶 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 3.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4.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5.分离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进行定量测定。
1.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中 B.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C.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池塘中解析:选B 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因此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
2.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硝化细菌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乳酸菌解析:选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将纤维素分解,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教学设计7: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学设计7: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62019b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5.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广泛分布,由此转入到如何对纤维素进行有效利用的问题。
说明了微生物能利用纤维素是因为能产生纤维素酶,因此对纤维素的利用离不开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研究。
最后,教材点明了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即从土壤中分离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通过对课题中实验设计思路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叙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刚果红染色法及其原理(3)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掌握实验操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简述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
说出刚果红染色法及其原理2.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五、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活动1】阅读教材P27“课题背景”和“纤维素与纤维素酶”,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
2、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即3.实验分析:P27的小实验是如何设置对照的?在一支试管中添加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不添加纤维素酶。
4.1个酶活力单位(1U)是指在温度为25℃,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1min内转化1mmol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活动2】阅读教材P28“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该方法可以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
2、纤维素分解菌筛选方法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二糖、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习教案
![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1b1a90011ca300a7c39024.png)
如何分离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呢?
第1页/共35页
第二页,共35页。
一、基础知识
㈠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 多糖(duō tánɡ)(高分子化合物)——基本单位:
:
葡萄糖
许多商品(shāngpǐn)纤维素都是由天然纤维 素制得的,如水溶性的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 )、不溶于水的微晶纤维素(Avicel)等。
果红,以免出现的透明圈不够清晰。
方法(fā先n培gf养ǎ)微1生:物,再加入(jiārù)刚果红进行颜色反
应。
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 质量(zhìliàng)浓度为1mg/mL的刚 果红(简称CR)溶液,10~15min 后,倒去CR溶液,加入物质的量浓 度为1mol/L的NaCl溶液, 15min后 倒掉NaCl溶液,此时,产生纤维素 酶的菌落周围将出现透明圈。
甲
乙
讨论: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乙
试管的滤纸条为什么会消失? 甲试管的作用是什么?
第4页/共35页
第五页,共35页。
(二)纤维素分解(fēnjiě)菌
1、方的法筛(f选ān刚g果fǎ红):染色法
四种纤维素分解菌在刚果红培
养基上形成的透明圈
(选择培养基中通过颜色反应
2、原理(y直u接á对n微lǐ生):物进行筛选)
第24页/共35页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四、课题(kètí)延伸
1、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
为了确定分离得到(dé dào)的是纤维素分解菌 ,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纤维素酶的 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
液体发酵 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
固体发酵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对纤维素酶分解(fēnjiě)滤纸等纤维素 所产生的葡萄糖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1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79c45f4458fb770bf78a55ee.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1.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2]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
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长。
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1土样的采集土壤中的微生物,大约70%~90%是细菌。
细菌适宜在酸碱度接近中性的潮湿土壤中生长,绝大多数分布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
因此,土壤取样时,一般要铲去表层土。
另外,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综合各种因素,本小组从图书馆后院的落叶堆积丛取土样。
1.2.选择培养1.2.1富集培养在将样品稀释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之前,先通过选择培养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富集培养所需要的仪器有:250ml锥形瓶、天平、药匙、玻璃棒、电炉、摇床、玻璃珠、称量纸等。
按上表比例配制50ml选择培养基。
在250ml锥形瓶中装入50ml培养基,放5~6颗玻璃珠,用8层纱布做成瓶塞,将瓶口塞紧,再在瓶塞外包裹两层牛皮纸,用线绳扎紧,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称取土样20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50ml培养基的锥形瓶中。
将瓶置于摇床上,在30℃下振荡培养3~4d,至培养基变浑浊。
1.2.2梯度稀释所需仪器:试管(7支)、移液器、枪头。
需要先经高压蒸气灭菌的仪器:试管(每只内装9ml蒸馏水)、枪头(黄色、蓝色)。
用量程为1000µL的移液管从富集培养土壤液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
然后换枪头从此试管中吸取1ml加入另一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1.2.3刚果红染色法分离(涂布平板)所需仪器:无菌培养皿(12个)、涂布器(3个)、移液器、枪头、温箱等。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61c6d984254b35eefd3472.png)
实验设计 教师讲解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并让学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流程。 1 、 分 离 分 生讨论写出实验流程图: 解纤维素 的微生物 的实验流 程示意图
培养学生 科学探究 精神。
2、土壤取 教师讲解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 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 培 养 学 生
6、利用刚果红法可以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B、刚果红能与纤维二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C、刚果红不能与葡萄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D、若培养基上产生了透明圈,则说明已筛选出了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DCBBBB
染色法
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 阅有关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 自 主 学 习
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纤维素分解菌。
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两个方 培 养 学 生
本方案优点是: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 法的的优缺点。
和逻辑思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2、了解纤维素酶的作用和纤维 维能力。
但并不和纤维二糖、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 素分解菌在刚果红培养基的的
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 实验操作。
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为中心的透明圈 。这样
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纤维素酶能够分解? A、纤维素的微生物 B、淀粉的微生物 C、纤维素 D、淀粉
3、刚果红能与哪项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 A、纤维二糖 B、纤维素 C、葡萄糖 D、麦芽糖
4、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中 B、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C、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池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程标准】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讨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课题重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课题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
1.是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是一种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为,第三种酶将纤维素分解为。
3。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利用。
4。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是。
5.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试验流程是、、、、6.鉴别培养基用于菌种的鉴别,其中加入可以鉴别出
出现的现象是。
7.选择培养的操作方法是。
8.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即。
9.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完成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两种即、。
10.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要选择样品进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该样品的特点是、。
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
11.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微生物,原因是。
1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流程有何区别?
13.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这两种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跟踪练习】
1.下列生物能分解纤维素的是()
(1)人(2)兔(3)牛(4)蘑菇(5)纤维杆菌
A(1)(2)(3)(4)(5)B(2)(3)(5)
C (2)(3)(4)(5)D(3)(5)
2.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胶木膏能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1)碳源(2)氮源(3)生长因子(4)无机盐
A(3)B(1)(2)C(1)(2)(3)D(1)(2)(3)(4)
3.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所用培养基为()
A加富培养基 B 选择培养基
C 基础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
4.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
(1)稀释倒平板法(2)涂布平板法(3)单细胞挑取法(4)选择培养分离A(1)(2)B(2)(3)(4)C(2)(3)D(1)(3)(4)
5.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碳源为()
A CMC-Na
B 木聚糖
C 纤维素
D 裂解酶
6.在酸性贫瘠的土壤中分解纤维素占优势的菌为()
A真菌 B 细菌 C 兼性厌氧细菌和真菌 D 放线菌
7.CX 酶能水解()
A纤维素和CMC-Na B纤维素和果胶
C纤维二糖和微晶纤维D麦芽糖和蔗糖
8.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 消化细菌 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 乳酸菌
9.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培养时,培养基中酵母膏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碳源 B 提供氮源 C 提供微生素 D 凝固剂
10.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含纤维素粉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素的培养基上
1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原因在于()
A 硝酸钠
B 氯化钾
C 酵母膏
D 纤维素粉
12.选择培养的结果,培养液变()
A 清澈
B 浑浊
C 红色
D 产生透明圈
13.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
A 可获得大量菌体
B 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C 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
D 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
14.使用选择培养基的目的是()
A 培养细菌
B 培养真菌
C 使需要的微生物大量繁殖
D 表现某微生物的特殊性状,与其他微生物加以区别
15.刚果红可与哪种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
A纤维二糖B纤维素 C 葡萄糖 D 麦芽糖
16.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
(1)制备培养基时(2)剃度稀释时(3)倒平板时(4)涂布时(5)长出菌落时
A(1)(3)B(2)(5)C(3)(5)D(4)(5)
17.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 B 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C 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 池塘中
18.在将样品稀释图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之前,先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A完全除去其他微生物B无意义,去掉这一步
C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D使纤维素分解菌充分长大
PH。
实验步骤:
(1)。
(2)。
(3)。
(4)。
(5)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结果。
(6)仅凭1次实验能否准确测出培养基的最适PH?为什么?
20.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回答问题:
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
纤维素粉5g 硝酸钠1g 7水磷酸氢二钠1.2g
磷酸二氢钾0.9 g 7水硫酸镁0.5 g 氯化钾0.5 g
酵母膏0.5 g 水解酪素0.5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1)此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
(2)此配方为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
(3)此培养基选择的微生物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