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最新】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认同: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2.价值观培养:
(1)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传承和弘扬民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重大战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3.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口述历史、课堂讨论等方式,获取和整理历史信息。
4.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内容:设计有关抗日战争的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提问、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问题实质。
2.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重大战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教育学生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关爱他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抗日战争的经过: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如侵略中国的目的、手段等,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
5.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2.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探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角色,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增强他们的历史判断力。
4.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受害者,学会尊重历史、关爱生命。
5.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个人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感悟。
2.针对课堂练习中设计的题目,请同学们进行自我检测,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在家长监督下完成一套类似的练习题,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指定阅读:阅读教材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如历史书籍、纪录片等,提高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拓宽知识面。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抗日战争为鉴,追求和平、进步、公正的社会。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战争背景、具体战役及历史意义方面仍有不足。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兴趣较浓:抗日战争作为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此话题普遍感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胜利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歧,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尤其是对民族觉醒、民主运动、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完成抗日战争相关任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历史思维品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准备汇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a.列举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b.请简要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c.请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大事件和关键战役,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胜利原因、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
2.强调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提醒学生珍惜和平,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和关键战役。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深入分析,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对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战争等内容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抗日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援助等。
3.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内涵。
4.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6.组织一次抗日战争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竞争意识。
4.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5.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评价,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胜利原因等方面进行梳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1.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抗日战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适当运用生动、具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战争年代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英雄事迹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2.针对重要知识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教师进行详细剖析,阐述其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
3.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战役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战役或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和关键历史人物,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掌握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理解抗战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展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作业完成后,教师应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传授与互动探究:在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重要战役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1: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一)课题:抗日战争(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背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及相互配合,是重中之重。
日军的滔天罪行:典型代表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战。
抗战的胜利: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原因、理解抗战胜利意义。
(四)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通过老师提问、观看历史纪录片、分析史料、学生讨论等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集体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科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回忆上节课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提问学生:既然双方对峙,那么国共两党一直在对峙吗?(没有)又是什么打破了这种对峙局面?(抗日战争)讲授新课:一、提问学生:大家知道关于抗日的有哪些事实?之后观看短纪录片(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老师再简单介绍这些事件,形成抗日战争的背景。
提问:日本意在灭亡中国,那中国要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出路何在?引出全民族共赴国难。
提供学生关于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史料,让学生自己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提问:看书75页,日本此时的战略方针是什么?(三个月灭亡中国)出示关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材料,让学生回答问什么日军会提出这样的方针。
提问:那么日军这个计划执行了吗?是什么打破了这个计划?(淞沪会战)让学生看课本,学习淞沪会战,老师再补充具体知识。
介绍其他正面战场的有名战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结合史料及著名人物。
提供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之后老师自己给学生详细介绍。
提问:从这么多的战役中,我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分类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战役,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役和相互配合的战役)提问:从战役中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待学生比较完后,老师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战期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抗日战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抗战精神的传承,以及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思考。
目的: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抗日战争相关的书籍、文章,如《抗日战争回顾》、《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等,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5.小组合作: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抗战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的动力,以抗日战争为鉴,珍惜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目的:检验学生对抗日战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问答题: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简要阐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
-介绍一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并分析其精神品质。
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胜利意义,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掌握抗日战争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能够分析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应对措施,评价其优缺点。
3.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和抗战精神,认识其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 Nhomakorabea的地位。
4.能够运用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分析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应对战争的战略策略。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感教育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抗战先烈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原因。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影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同时,我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等。
4.抗日战争的启示: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抗日战争对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应对战争的战略策略的启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话题:教师提出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小编整理)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小编整理)第一篇: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新课导入: [展示视频:东京审判]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首要战犯在法庭上都认为自己无罪,就让我们以抗日战争的史实为依据看看他们到底有罪还是无罪!【第一幕:血雨腥风】(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ppt展示:罪行一:军事侵略,侵占领土]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列举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 教师归纳并过渡: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侵华战争,日本通过一系列侵华事件,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更为可恨的是,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犯下了的第二大罪行。
[ppt展示:罪行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问题2:教材中哪些史实可以体现这一罪行? [ppt展示部分图片:南京大屠杀、潘家裕惨案、七三一部队] 展示材料一: 当时驻南京的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代表在向其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军)是兽类的集团。
屠杀、劫掠、纵火、奸杀……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对南京城血洗。
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的兽性机器。
” 展示材料二: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
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
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
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展示材料三3000人-------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人数。
3000公斤-------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
27万-------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
问题3:看完这些图片和材料,同学们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语来谈谈你们此刻的心情? 教师归纳并过渡:……我无意用更多血腥的材料刺激你们纯净的眼睛,我只是想让你们体会日本侵略者对待中国人的丧心病狂,但是你们又何曾能够想象他们也有家人,有儿女、妻子,和家人其乐融融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列举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影响。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描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阐述其事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典型英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分析战争过程中的战略战术、国共合作、国内外支援等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地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发展变化,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同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支持等,以及战争胜利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5.搜索并整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史料、故事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风貌,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6.观看一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600字。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下要点:
1.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及对我们的启示。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史实讲解:对重大事件、战役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强化价值观引导: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
2.难点: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矛盾;
(2)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 时了解学生需求。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参与抗日战争主题的文艺演出 或诗歌朗诵会,传承和弘扬民 族精神。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注意力集中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
回答问题情况
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评估其思维活跃 度。
小组合作能力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 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
观性和生动性。
情境教学法
通过模拟抗日战争时期 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
境地感受历史。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抗日战争的主要经过、胜利原因 及意义。
难点
如何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进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国 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
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技巧
以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一个与抗日战争相关的 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导入
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一个与 抗日战争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发学 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时事热点导入
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如抗战胜利 纪念日等,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 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的英勇抗战精神。
解析方法
对于重点内容,要详细讲解,深 入分析;对于难点内容,要引导 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同时 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进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篇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
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
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
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中国屡战屡败,结果几乎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
日本裕仁天皇宣读日本投降诏书、战俘营中的日军战俘在收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广播、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战舰上签字、备受日军14年蹂躏之苦的中国东北人民热烈欢庆光复。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和反思
4.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拓宽国际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形成共同的认识。
2.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辅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抗日战争。
4.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考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5.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这种教学反思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符合终身学习理念。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考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掌握上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同时,部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待提高,我将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英雄人物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3.创设抗日战争背景下的课堂情景,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抗战岁月,增强历史使命感。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关键词汇:抗日战争、全面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抗日战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问题回答、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给予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谈谈你对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识。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选择一场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抗日战争战役,分析该战役的背景、过程、结果及意义,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分析深入。
4.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一份400字左右的讨论报告,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是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新知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予每个小组一定的讨论话题。例如,我让学生围绕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小组讨论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学手段和历史文献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氛围。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情感共鸣。
2.问题导向: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不仅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的认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精神,如英勇抗敌、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抗战英雄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在抗战胜利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抗日战争》时,我首先会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随后,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抗日战争看待这段历史?”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推进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3.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的感悟文章,要求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以及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制作一份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海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突出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
3.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b.创设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c.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d.强化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家族访谈:采访家里的长辈,了解他们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和亲身经历(如果有的话),整理成访谈录,分享在课堂上。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2.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抗日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英雄人物和胜利意义。
2.强调抗日战争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整理观点,形成小组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协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团队合作的表现等方面。此外,教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3.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时间、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抗日战争背景: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起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以及怎样理性的看待当前两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音乐、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且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考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广度、高度。
所带的班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强。
高一学生在初中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收到大量的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史实,但是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缺乏对知识的全局的、系统的把握。
(2)那么,现实方面的因素就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发生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日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经济危机的浪潮中,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3)此外,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为日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过渡)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罪行不仅仅是侵略中国的领土,在侵略中国领土的过程中还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以及利用中国活人做细菌实验的“731部队”,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可谓灭绝人寰、惨无人道,下面我们一一来学习日军在侵华期间
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年2月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以及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中国同胞,同时也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回那段中国人民为了反抗侵略,捍卫国家安危的伟大历史。(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4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23日授课班级:高一(1)班
课时:1课时类型:新授课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七课。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取得的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力量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本课的内容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是日本的侵华事变史实以及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二是中国军民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本课的教学将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注重分析日军侵华原因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PPT)课件打出: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使得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么,通过了解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为何要侵略中国?(PPT)(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思考,待会我找人起来回答)“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
讲授新课:
那么,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呢?一起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
那么,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将本课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血腥野蛮的侵略,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下面我们首先我来学习第一个内容——血腥野蛮的侵略。
一、血腥野蛮的侵略
1.日本侵华事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看课本的历史纵横,一起大声的来告诉老师日本帝国主义在20世纪三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
所犯下的典型的三大罪行。
2.日军滔天罪行:(PPT分别展示)
生:(略)
师:非常好,我们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此外还具备了有利时机。
(1)历史方面的因素就是我们前面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所谈到的大陆政策的制定。所谓大陆政策,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侵略手段来侵略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它主要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满蒙(即中国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中国,第五步侵占亚洲乃至称霸世界。所以我们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早已策划好的,是既定国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分析法,在充分回顾初中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适当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加深层次的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地位以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
重点: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难点:分析日军侵华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六、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片法,探究法,讨论法
七、板书设计
抗日战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血腥野蛮的侵略
1、日本侵华事变
2、日军的滔天罪行
二、不屈不挠的斗争
1、全民族抗战
2.、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