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脓肿破溃或空腔:切开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织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⑵热性惊厥
产生原因:热性惊厥是一种症状,多见婴幼儿,可能是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接种疫苗后引起加重反应、疫苗特性反应,也可能继发于其他异常反应时出现发热,引起热性惊厥。
临床表现:
先发热后惊厥,体温一般38℃以上,多在发热开始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之时。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支持疗法
1)过敏性皮疹-荨麻疹
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发生。
发生在体表者,一般先有瘙痒,随后发生水肿性红斑、风疹团。
皮疹大小不等,色淡红或深红,皮疹周围呈苍白色,压之褪色,边缘不整齐。
皮疹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严重者融合成片,有奇痒。
2)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止痉,如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肉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岁每次1ml,灌肠。
退热
⑶常见的过敏反应
临床类型
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
大疱型多形红斑
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休克
阿瑟氏反应(局部过敏反应)
血管性水肿
处置原则
停用可疑、相似疫苗
多喝水或输液,促进致敏物质排出
抗过敏药或解毒药治疗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二)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
⑴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
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处置原则:发热≤37.5℃:(轻度)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伴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及时到医院诊治
发热﹥37.5℃(中度、重度):及时到医院诊治
⑶加重反应:
表现特点:是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的加重;仅发生在个别批号疫苗或某些次数的免疫接种中;发生人数较多,超过该种疫苗平时发生反应人数。加重反应只要经过适当的处理,一般无严重后果,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的损伤或功能上的障碍,也不会发生后遗症。
临床以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关节炎及肾脏损害为特征
皮肤紫癜
下肢、臀部多见,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
初起时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或荨麻疹样丘疹,淡红色,压之褪色
数h即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稍凸出皮肤,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出血性疱疹
处置原则:直径<15mm(轻度)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直径15~30mm(中度)用干净毛巾热敷;
直径﹥30mm(重度)及时到医院诊治
BCG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⑵全身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倦怠、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
发热按腋窝温度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9.0℃)和重度(﹥39.0℃)
常见于接种后3~7d。
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斑丘疹,色鲜红或暗红。
可见于耳后、面部四肢或躯干,多少不均,可散在发生或融合成片。
3)过敏性皮疹-大疱型多形红斑
接种疫苗后6~8h或24h内发生
注射局部及附近皮肤发生一至数个丘疹,并伴发热
3~5d后发疹处出现水疱,疱液淡黄清晰、不浑浊
4)过敏性紫癜
起病急,接种疫苗1~7d在接种部位发生紫癜病理改变,以全身性小血管炎为主
处置原则:全身反应或局部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应处理与一般反应治疗相同,但要加强观察,防止并发症。
2、常见异常反应(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⑴无菌性脓肿
产生原因:主要是接种含有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吸附剂的疫苗(如DPT、DT等);
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免疫接种引起的惊厥多只发生1次,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者,有些儿童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处置原则:
静卧,将纱布缠裹的压舌板放在上下牙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
疫苗可以初冻结过;
接种部位不正确、注射过浅、计量过大、使用前未充分摇匀疫苗等。
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红晕,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
处置原则:干热敷,促进脓肿吸收;
脓肿未破溃: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切忌切开排脓,以防久不愈合,。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