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理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理制度一、监测报告(一)监测内容1、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登记本,专人负责。
2、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的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二)报告程序及时限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行属地化管理。
2、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应当及时医院主管部门、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3、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医院主管部门、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与处理1、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接种单位应妥善保存与异常反应有关的物品和接种资料,积极配合上级调查,提供有关情况。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存在争议时,接种单位和受种人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规定执行。
4、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预防保健科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修订。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一系列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然而,接种过程中可能发生异常反应,对个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当接种者出现异常反应时,接种单位或医疗机构应立即进行记录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接种者的个人信息、接种疫苗的名称和批次、接种时间、接种者的症状描述以及就诊的医疗机构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调查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和体征的评估:通过详细询问接种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了解症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程度等信息,有助于诊断接种异常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病史的收集:在调查诊断过程中,需要收集接种者的个人病史,包括过敏史、慢性疾病史、曾经的接种反应史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与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因素。
3.疫苗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接种异常反应进行调查诊断时,需要分析接种者所接种疫苗的相关数据,包括该疫苗的成分、质量控制、批次等信息,以确定是否与接种异常反应相关。
4.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应用:在诊断接种异常反应时,有时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测等,以帮助确定接种异常反应的病因。
以上调查诊断过程应该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后,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异常反应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般来说,处理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监测和观察:对于一些较轻的接种异常反应,可以继续观察接种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以确保没有进一步的恶化。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程序、时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后48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范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24 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腋温》38•& )、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 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 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 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 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处置原则常见反应的处置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急抢救。
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 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1)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与处理

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和处 理AEFI,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预 防接种工作的信任度和参与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
02
应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 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病例对照研究
通过比较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的 人群和未出现异常反应的人群在 接种疫苗前的健康状况、生活习 惯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异常反应
的可能原因。
队列研究
对接种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了解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和持续时 间,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数据利用与决策支持
风险评估与预警
通过对异常反应数据的分析,评 估疫苗的风险和安全性,及时发 现潜在的安全问题,为相关部门
专业的处理团队
组建了一支由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 的处理团队,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专业评估和处 理,保障了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未来工作展望
加强宣传教育
完善监测体系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 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和信任 度,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04
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
05
06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处理措施与程序
04
初步处理
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立 即停止接种疫苗,并对受种者进行初 步检查,了解其症状、体征等情况。
迅速报告给所在单位的领导、上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原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接种疫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免疫系统的情况不同,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对疫苗产生
不同程度的反应。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异常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则:
1.掌握适宜接种时间:根据疫苗的推荐接种时间表,及时接种各种疫苗。
延迟接种或未按推荐的时间接种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反应。
2.完全了解接种疫苗的信息:在接种前,了解和掌握疫苗的成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接种剂量、接种方式等信息,并向医生提供个人健
康状况和过敏史,以便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3.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使用: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符合规定,避
免使用过期疫苗和疫苗受损的情况。
4.接种时遵循操作规范:接种时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包括洗手、
采用无菌技术、正确注射等。
避免接种时带有细菌的创伤导致的感染。
6.处理疫苗异常反应:针对不同的异常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对于接种后的发热,可以给予适当的退烧药;对于局部疼痛、红肿,可以
使用冰敷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喉咙麻痹等,应立即就医,采取急救措施。
7.记录接种信息和反应:接种后应及时记录接种的疫苗名称、批号、
接种日期及注射方法,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便日后参考和对疫
苗的质量监控。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大家都知道,接种有时候会引起异常的反应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人的抗体不一样,在接种的时候发生异常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万一在接种发生异常的反应下,应采取相应的处理,那么,有关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有哪些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3、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5、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6、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
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7、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以上这几种就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的内容,大家若是发现身边的人的小孩有这一症状的话,就给他们介绍一下上面的处理方法,让大家心里有个明白,然后也不用太过于担心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处理流程及要求流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处理流程及要求流程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3、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过后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实施差错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5、偶合症:因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6、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里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反应。
7、不明原因反应:经过调查、分析反应发生的原因仍不能明确。
二、需要上报和调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上报和调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预防接种后无其它原因腋温≥38。
5℃;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 小时;红肿硬结直径≥2。
5cm ≥ 免疫接种后24 小时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持续性(3 小时以上)哭闹;晕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癔病或群发性癔病;;免疫接种后 5 天内天内发严重局部反应;脓毒血症(全身化脓性感染);生免疫接种后15 天内发生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血管性水肿;;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 脑病,脑炎、脑膜炎,多发性神经炎; 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局部过敏反应(Arthus 反应) ; 接种部位无菌性脓肿; 免疫接种后 3 个月内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发生卡介苗免疫接种后个月发生1—12 个月无时间限制臂丛神经炎;淋巴结炎、淋巴管炎; 播散性卡介苗感染;骨髓炎;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 3 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三、报告要求报告要求1、各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发现需要监测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在6 小时内通过电话报告,并同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附表1)。
接种疫苗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原则

接种疫苗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原则第1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二)因疫苗质量问题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2条国家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3条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等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当按照规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主动收集、跟踪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将质量分析报告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4条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组织调查、诊断,并将调查、诊断结论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
对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的,可以根据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的鉴定办法申请鉴定。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组织调查、处理。
第5条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
实施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

精品医学ppt
9
五、臂丛神经炎
• 临床表现
1、 一般在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 2、本病多见于成年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 前及发病早期多伴有发热及全身症状。 3、病初以肩和上肢的疼痛为主,继而出现肌无 力和肌萎缩。 4、臂丛神经炎临床需与臂丛损伤鉴别。后者可 呈疼痛持续性或有阵发性加剧,夜间或肢体活动 时疼痛更甚。
精品医学ppt
12
• 癫痫的处理原则
1、癫痫治疗以口服抗癫痫药物为主。需遵 循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即根据发作类型选 用不同药物,提倡首选单一药物治疗,规律 服药,定期检查血,肝,肾功能等,定期做 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患儿尽快控制发作, 减少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适应正常学 习和生活。 2、对少数难治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术 后仍需合理用药。
精品医学ppt
2
一、无菌性脓肿
临床表现 1、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 2-3周后接种部位出
现大小不等的硬结、肿痛。 2、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轻者
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 可形成暗红色溃疡,周围皮肤呈紫红色。
3、严重者破溃排脓,创口和创面长期不能愈合, 有时表面虽然愈合,但深部仍溃烂,形成脓腔,甚至经 久不愈。
• 热性惊厥的处理原则
1、静卧于软床之上,用纱布缠裹的压舌板使 口张开,并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 2、止痉,如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内注 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岁每次1ml,灌肠。 紧急情况下也可针剌人中。 3、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退热。
精品医学ppt
6
三、过敏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它是 受同一种抗原(致敏原)再次刺激后出现的一 种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生理 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见皮疹、紫癜、 局部炎性反应与超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局部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其中轻则一过即 愈,需要治疗的患者以抗敏对症处理为主。过 敏性休克的治疗原则参见青霉素过敏的抢救, 救治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可危及生命。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膁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疑似接种反应及处置原则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袈 1 全身反应芄 1 临床表现薂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 24 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 天,很少超过 3 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 2~4 小时即有发热,6~12 小时达高峰。
.蚈 2 处置原则薇受种者发热在 37.5 ℃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受种者发热超过 37.5 ℃,或 37.5 ℃以下并伴有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莃 2 局部反应羃临床表现有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 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 30mm ,一般在 24 ~48 小时逐步消退。
莀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 2 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 8~12 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莆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蒃 3 处置原则红肿直径和硬结< 15mm 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肀红肿直径和硬结 15mm ~30mm 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 10 ~15 分钟。
红肿和硬结直径> 30mm 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袈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薃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薀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膈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蚃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袂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肈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羇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螃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 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AEFI 一般反异常反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救治

内容提要
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常见的疑似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疑似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争分夺秒——早识别,早处理 救命法宝——牢记“ABC” 规范用药——积极而不激进, 危重转运——就近、救急、就能力
早识别,早处理
尽早识别严重过敏反应,立即进行处理 尽早发现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情况 尽早发现其他严重疾病的症状
全身性过敏反应一线治疗
1. 肾上腺素 0.3-0.5mg im 间隔15~20min 可重复 2-3次 儿童 0.01ml/kg
2. 快速补液0.9% N.S 1000ml 3. 吸氧
全身性过敏反应二线药物
抗组胺药 1. 苯海拉明20mg肌注或者非那根25mg肌注 2. 如果应用雷尼替丁50mg可在5%葡萄糖中稀释至总体积为 20mL毫升,缓慢静脉注射。
激素(选其中一种) 1. 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 2. 氢化可的松200~300mg加入0.9% N.S 250ml静点 3. 甲基强的松龙40-80mg加入0.9%N.S 250ml静点
全身性过敏反应抢救流程
病人接种后如出现下列症状,需怀疑过敏反应
症状1 前驱症状:手足心 瘙痒、头皮瘙痒、 全身皮肤潮红、风 团样皮疹(出现越 早,病情越凶险)
下列情况时可能检测不出低血压:在发作的极早阶段检测(此时低血压 可被反射性心动过速代偿)、给予肾上腺素之后才初次测量血压以及所 用血压测量袖带偏小。
全身性过敏反应有许多症状和体征都无特异性,例如呼吸困难、喘鸣、 哮鸣、意识模糊、虚脱、意识丧失和失禁
皮肤症状和体征虽有助于诊断,但可有高达20%的发作不存在或未识 别出这些表现。
胃肠道表现,可达45%,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和痉挛性腹痛。 心血管系统表现,可达45%,包括张力过低(虚脱)、晕厥、失禁、头晕、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6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为预防或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置和上报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____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科学防控;加强宣传、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____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____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____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四)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分级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遵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分为:1、一般事件。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非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无人员死亡,未引起公众高度____。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置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一)监测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报告1、报告范围——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3、报告程序(1)一般情况下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新冠病毒疫苗常见接种异常反应救治

新冠病毒疫苗常见接种异常反应救治疫苗接种须严格执行接种疫苗使用说明或说明书中相应禁忌和注意事项,接种单位和临时接种点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建议配置清单见附件1)。
建议接种疫苗后在接种点留观至少 30 分钟,如在接种现场发生急性过敏反应、晕厥、抽搐、群体性癔症、发热、低血糖发作,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在现场立即釆取救治措施。
(一)急性过敏反应1.急性轻型过敏反应1.1.临床表现一般在接种疫苗后数分钟至30 分钟内发生,主要以急性荨麻疹样皮疹为常见表现,伴有瘙痒,皮肤发红,肢体、口唇或舌体轻度肿胀,但不伴有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意识障碍等。
21.2.治疗终止接种操作,将患者置于座椅或平车休息,立即测量血压、心率、指脉氧饱和度(SP02)等生命体征,给予异丙嗪针 12.5mg 肌肉注射,必要时开放静脉通路补液,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皮疹消退情况,是否出现新发症状:如胸闷憋气、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突发意识障碍等,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有无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表现。
如出现病情进展,立即启动重症过敏反应处理流程。
2.急性重症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2.1.临床表现出现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常为急性发病,一般在接种疫苗后数分钟至30 分钟内发生,出现血压下降,低于 90mmHg或比基础值下降>30%,通常有四肢冰冷, 脉搏细而弱,意识障碍。
同时伴过敏表现,如面色潮红、皮肤发痒、全身皮疹、腹痛、呕吐,或胸闷、气急、甚至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紫绀等。
应注意,对于有明显呼吸窘迫症状而尚未发生血压下降者,参照过敏性休克进行处理。
2.2 治疗(具体流程见附件 2)(1)终止接种操作,立即将患者放置平车送至抢救室 (抢救区),持续心电、血压、SPO2等生命体征监测,平卧位休息,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启动急救团队,准备抢救设备, 同时立即通知 120 准备转运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径15~30mm(中度)用干净毛巾热敷;
直径﹥30mm(重度)及时到医院诊治
BCG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⑵全身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倦怠、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
发热按腋窝温度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9.0℃)和重度(﹥39.0℃)
临床以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关节炎及肾脏损害为特征
皮肤紫癜
下肢、臀部多见,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
初起时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或荨麻疹样丘疹,淡红色,压之褪色
数h即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稍凸出皮肤,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出血性疱疹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常见于接种后3~7d。
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斑丘疹,色鲜红或暗红。
可见于耳后、面部四肢或躯干,多少不均,可散在发生或融合成片。
3)过敏性皮疹-大疱型多形红斑
接种疫苗后6~8h或24h内发生
注射局部及附近皮肤发生一至数个丘疹,并伴发热
3~5d后发疹处出现水疱,疱液淡黄清晰、不浑浊
4)过敏性紫癜
起病急,接种疫苗1~7d在接种部位发生紫癜病理改变,以全身性小血管炎为主
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免疫接种引起的惊厥多只发生1次,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者,有些儿童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处置原则:
静卧,将纱布缠裹的压舌板放在上下牙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支持疗法
1)过敏性皮疹-荨麻疹
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发生。
发生在体表者,一般先有瘙痒,随后发生水肿性红斑、风疹团。
皮疹大小不等,色淡红或深红,皮疹周围呈苍白色,压之褪色,边缘不整齐。
皮疹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严重者融合成片,有奇痒。
2)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止痉,如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肉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岁每次1ml,灌肠。
退热
⑶常见的过敏反应
临床类型
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
大疱型多形红斑
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休克
阿瑟氏反应(局部过敏反应)
血管性水肿
处置原则
停用可疑、相似疫苗
多喝水或输液,促进致敏物质排出
抗过敏药或解毒药治疗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
(二)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
⑴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
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疫苗可以初冻结过;
接种部位不正确、注射过浅、计量过大、使用前未充分摇匀疫苗等。
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红晕,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
处置原则:干热敷,促进脓肿吸收;
脓肿未破溃: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切忌切开排脓,以防久不愈合,。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
脓肿破溃或空腔:切开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织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⑵热性惊厥
产生原因:热性惊厥是一种症状,多见婴幼儿,可能是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接种疫苗后引起加重反应、疫苗特性反应,也可能继发于其他异常反应时出现发热,引起热性惊厥。
临床表现:
先发热后惊厥,体温一般38℃以上,多在发热开始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之时。
处置原则:全身反应或局部反应处理与一般反应治疗相同,但要加强观察,防止并发症。
2、常见异常反应(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⑴无菌性脓肿
产生原因:主要是接种含有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吸附剂的疫苗(如DPT、DT等);
处置原则:发热≤37.5℃:(轻度)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伴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及时到医院诊治
发热﹥37.5℃(中度、重度):及时到医院诊治
⑶加重反应:
表现特点:是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的加重;仅发生在个别批号疫苗或某些次数的免疫接种中;发生人数较多,超过该种疫苗平时发生反应人数。加重反应只要经过适当的处理,一般无严重后果,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的损伤或功能上的障碍,也不会发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