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汇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同盟 国失败告终
一战被夺取的德国坦克
一战德国巡洋舰被击沉
伍德罗-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演讲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源: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实质: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 表现:三对基本矛盾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三国同盟:德、奥、意
一战的后果及其影响
首先,德意志帝国崩溃了,德国人的民族自我 意识受到了损害。 其次,整个欧洲都遭受到巨大的苦难:近 1000万人死亡,城市和乡村被毁,国家负债 累累,币制受到破坏,世界贸易萧条,欧洲广 大地区到处是饥饿和贫困。 最后,民族主义浪潮在欧洲兴起,使和解和重 新起步几乎变得不可能。复仇情绪在战后充斥 于战败国,进而导致一场全世界都无法避免的 更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
同1882 盟 国
德
1879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英
1907
协 1892约 国
奥
巴尔干问题
俄
第一次世界大战
初期
马恩河
中期
索姆河
凡尔登
马恩河
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 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 响 第一阶段 马恩河战役 (1914年) 德军速战速 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战略主攻权 (1915— 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转移到协约 1916年) 国一方 第三阶段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威 (1917— 尔逊) 1918年)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3
2
4
1
4
2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
德皇威廉二世检阅军队
国际关系 大国关系演变
趁机废除黑海 条约
泛斯拉夫主 义,哥恰可夫
安奥抗土-外 交失败,俄德 间隙,德俄再 保险条约
十月革命,列 宁
联英法安意抗 德奥 抗德奥失败, 退战
斯大林
不信任英法, 《苏德互不侵 犯条约》
斯大林格勒保 卫战
东方战线抗英 法-安日-抗 德,地位上升 -援华
意大利
人物事件
对外关系
恢复分裂
马志尼、加里 波第、加富 尔;统一
与法争埃及 胜,与德争南 非胜-“外交 孤立” 联日抗俄-联 俄法抗德奥 调停失败,向 德宣战
1919-1921巴 黎和会,华盛 劳合·乔治 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20世纪二十年 代相对稳定
地位下降,英 日同盟作废, 美英法日四国 协定
根据“均势” 支持德国
20世纪三十年 代初世界经济 危机
20世纪三十年 代中法西斯发 展
珍珠港事件, 罗斯福
中立-苏美英 合作抗德,抗 日
日本
人物事件
对外关系
明治维新
日清战争-联 英抗俄-崛 起,美日矛盾
联俄抗德
向德宣战
地位提升,对 美矛盾
退出《五国海 军条约》,侵 略中国拒绝调 停,三国轴心 -暂时退出
安苏,北守南 进抗美
经济复苏
地位回升,打 破外交孤立
拒绝赔款,德 奥关税同盟
希特勒,重新 武装
调停中日失 败,三国轴心 形成,抗英法 反苏美
奥地利
人物事件
对外关系
外交革命,玛 利亚·特丽 抗普 萨,考尼茨
联普抗法
梅特涅
联英法抗普俄
神圣同盟,四 国(五国)同 盟-被孤立
梅特涅流亡
抗普-奥萨战 争
联英法抗俄, 神圣同盟瓦 解,被孤立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讲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时代背景:美国的崛起与早期扩张 1、门罗主义(1823) 2、南北战争(1861~1865)后美国国力的增强 3、美国的早期扩张 • (1)美国殖民扩张的落伍
• (2)“天定命运”论与“太平洋帝国论“
• (3)美国早期的扩张 (主要体现在美洲,但不局限于美洲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取代了俄国的地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英布战争(1899-1902)
1、准备——与德国共同瓜分葡萄牙非洲殖民地的骗局
2、战争及其结果
1899年10月,德兰士瓦、奥兰治对英开战; 1902 年 5 月,《韦雷尼京条约》。南非成了英国殖民地。 1910年成立南非联邦。
3、对英国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迫使英国改变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寻求结盟的伙伴。英日 同盟
第一节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这个时期,夺取殖民地斗 争的呈现出两个阶段
第二节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节 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 一、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主要竞争对手:英、法 二、列强在中近东的角逐——主要竞争对手:英、俄、德 三、列强在远东的角逐——主要竞争对手:英、俄、德
近 东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日俄战争(1904-1905)及日本的扩张
这一时期日本的扩张主要在于: 在东亚的争夺中,日本和英国都与俄国产生矛盾, 1902 年,英日签订《英日同盟条约》,确定了对俄国的攻守同盟 1904 年,日俄爆发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大大扩大了在 东亚的势力,导致其侵略野心膨胀
美西战争(1898)
1、战时国际环境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讲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和世界-精选文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英布战争(1899-1902)
1、准备——与德国共同瓜分葡萄牙非洲殖民地的骗局
2、战争及其结果
1899年10月,德兰士瓦、奥兰治对英开战; 1902 年 5 月,《韦雷尼京条约》。南非成了英国殖民地。 1910年成立南非联邦。
3、对英国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迫使英国改变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寻求结盟的伙伴。英日 同盟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三、日本的崛起与日俄战争
(一)时代背景:日本的崛起与早期侵略扩张 (二)日俄战争(1904-1905)及日本的扩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时代背维新
1854年,日本在列强武力威胁下被迫开国后,引发民族危机,致使幕府 统治垮台,建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第一节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这个时期,夺取殖民地斗 争的呈现出两个阶段
第二节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节 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 一、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主要竞争对手:英、法 二、列强在中近东的角逐——主要竞争对手:英、俄、德 三、列强在远东的角逐——主要竞争对手:英、俄、德
近东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3、评价
(1)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 战争;
(2)对美国的影响:
• A. 后起的美帝国主义加入了世界大国争霸的行列; • B. 扩张主义者在美国国会中的地位加强起来,促使美国
进一步走向扩张;
• C. 占领了菲律宾这一太平洋基地,为美国实现“太平洋 帝国”美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美西战争(1898)
1、战时国际环境
欧洲大陆各国的普遍指责、德国政府名义上的中立、 英国的偏袒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汇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⑤美苏争霸;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
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 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 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 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劝告” 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
1894年5月英国与利奥波德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 的条约,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筑从开普敦到开罗 的铁路,为其实现两C计划奠定条件。但最终英德矛盾 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因此,英 国炮制的两C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中俄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 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光绪七年 一月二十六日(2月24日),曾纪泽与沙俄代理外交 大臣吉尔斯和布策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 《改定陆路通商章程》。
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 “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 增索赔款3000万两。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 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 围
致克鲁格电报
1896年1月3日德皇威廉二世发给南非德 兰土瓦总统克鲁格(Kruger)的电报,祝贺他 击退来自英国控制的开普殖民地的入侵部队, 此举带有明显的挑唆性质,恶化了德英关系。
该电报同时使英国下决心以武力解决与 德兰士瓦的争端,成为“第二次布尔战争” 的主要因素之一。
推荐阅读:
考研论坛:/t2989757p1 (名词解释) CCTV-6 《世界历史》系列纪录片 (优酷)
《大国的兴衰》 作者:保罗·肯尼迪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谢谢观看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特点: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 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Biblioteka 过渡时期。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以欧洲 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世界格局多极化
变因: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
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 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 利益分配体系。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 力量中心。 •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 • 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 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 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 格局变动不同:
苏联:加紧对华进行军事威胁,中苏 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中苏关系 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从对外扩张 转向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取得战略 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对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 苏联: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三、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 A、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B、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C、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 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D、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 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中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归纳
【中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归纳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4、一战后:英美矛盾。
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5、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6、二战后: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7、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19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
19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是19世纪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斗争主要在英、法、俄、德四国间进行。
1. 英法争夺欧洲霸权。
18世纪末,英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拿破仑掌权后,英法为争夺世界市场和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帝国盛极一时;
2.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
俄国是欧洲大陆获取战利品最多的国家,又充当“神圣同盟”的盟主,和镇压革命的“宪兵”。
英国夺取了许多法属殖民地;
3.英法与俄国争夺黑海海峡。
维也纳会议后,黑海海峡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这表现在希腊独立运动中大国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占优势的格局确立下来;
4.法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法德矛盾始于法国大革命,升级于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法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德国成为新兴强国;
5.德、意统一过程中的矛盾。
德意志统一进程中包含着普奥与丹麦之间、普奥之间、普法之间和利益冲突。
意大利统一中体现着意奥、意法、法奥之间的关系;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并最终导致世界战争的爆发。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1、门罗主义: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实质:独霸美洲2、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年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3、大棒政策: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4、中立政策:时间:一战前期实质:大发战争横财5、金元外交:时间:一战结束后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时间:二战期间7、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1991年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8、单边主义政策:时间:今天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英国: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时间:一战前5、参加协约国:时间:一战期间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7、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8、追随美国;时间:二战以后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法国:1、称霸欧洲:时间:19世纪初期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表现:发动普法战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3、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张严厉制裁德国,甚至肢解德国4、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5、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德国:1、推行大陆政策:时间:19世纪中后期2、推行世界政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建立同盟国发动一战3、建立统治世界的法西斯帝国: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建立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二战4、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二、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1、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存在时间:17世纪——一战前夕主要特征:欧洲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欧洲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争夺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主要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固性欧洲列强仍然主宰世界美、日、苏等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3、美苏两极体制下的雅尔塔格局:存在时间:1945年——1991年主要特征:二战后德意惨败,英法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4、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时间:40年代——70年代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关贸总协定5、新旧世界格局的过渡时期:存在时间:1991年——今天主要特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三、大国外交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18世纪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打败了英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发动连年对外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3、19世纪初欧洲反法联盟多次干涉法国大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最终导致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爆发了一战6、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就是英、法、美、日外交斗争的结果7、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联盟,并最终发动了二战8、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20世纪四十年代: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43年苏、美、英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11、1945年,苏、美、英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12、1945年,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3、1945年,在各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建立14、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两极体制出现和长期的冷战15、20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出现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大国外交政策:美国:1、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门罗主义2、189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大棒政策:4、一战以后美国的金元外交:5、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军备竞赛:6、今天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英国:1、19世纪中后期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2、二战以后追随美国;法国:1、19世纪初期称霸欧洲的政策2、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德国:1、19世纪后期推行大陆政策: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行世界政策:3、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⑤美苏争霸;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国旗
奥匈帝国国徽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二元 君主国”,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 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1866年的普奥战 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 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匈牙利对奥地利的 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 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 的镇压。奥匈帝国的领土内包括现在的奥地 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原南斯拉夫 境内各国,以及波兰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 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19世纪末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列强争夺
1、德国的崛起及其扩张政策 普法战争,德法矛盾,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德俄奥“三皇同盟” 2、俄国的野心及其落后地位 克里米亚战争与奥斯曼遗产瓜分中的失败,与德法英的微妙关系 3、法国的败落及其外交窘境 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的失败,德国的威胁,与英俄的复杂关系 4、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及其改变 工业和海上霸权,维也纳会议后与德法俄的特殊关系,光荣孤立 5、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美西战争 华盛顿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到来 6、日本摆脱落后局面及其扩张野心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脱亚入欧政策,扩张野心 7、其他国家的境况及其外交选择(奥匈帝国,意大利)
英布战争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 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 称南非战争、布尔战争。从1899年10月—1902年5月,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 。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 ,死亡 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 人。布尔人被迫同英国妥协。1902年2月开始和平谈判, 5月31日签订和约。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 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 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 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 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 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 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专题五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争霸世界的斗争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性加剧。
2.表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结果: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统治秩序,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一体系内部隐含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等矛盾。
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它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3.解体30年代,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遭到破坏。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打破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状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解体。
三、二战前的国际关系(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英法的绥靖政策(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原因: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
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①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本质。
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4.应对危机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德、意、日)1.原因:①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影响:法西斯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疯狂对外扩张,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末的国际关系
同盟国德奥意
协约国英法俄Biblioteka 塞、比、日、中等美
加 入 退出
性质:
问题探究
在巴黎和会上,德国代表在接受凡尔赛和约 文本时说:“有人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 祸首,我本人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 据是 A.交战双方是帝国主义国家 B.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想一想: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几个部分组成?
2.它是怎样形成的?
3.形成的途径有哪两条?
4.如何评价该体系?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涵:
•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3)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的过程:
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谢谢同学们 再 见
特点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殖斗争主要形式 拉美民族 性质 民族民主运动 民主运动
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突出事件:
例2:在1859年-1905年间,印度社会出现的对未来发展影 响最大的变化是 A.英王取代东印度公司而成为印度女皇
B.印度已完全沦为英国的独占殖民地
C.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 D.英国殖民者开始放松对印度的控制 例3:19世纪晚期,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大特点是 A.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B.斗争规模大,斗争水平提高 C.伊斯兰教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
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
“来自全球二百零二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告诉我们, 运动超越了国家、政治、宗教和语言的界线,将我们团结 在一起。我们需要和平,我们需要容忍,我们需要友爱。”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四)·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
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一、英法关系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
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大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把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亚洲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
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二、英德关系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大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19世纪、20世纪的国际战争及20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
版块一: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从1799年拿破仑掌权到1814年帝国崩溃)1、拿破仑掌权(1)背景:督政府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抗拒欧洲国家的干涉。
(2)掌握政权:①(上台)1799年“雾月政变”;②建立执政府,出任第一执政官,后改为终身执政官;③1804年12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战争(1)背景:反法联盟的干涉(2)过程:早期:①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一再打败奥、普、俄、西等国;②结果: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盛极一时,控制从波兰到西班牙,从荷兰到意大利的广大领土。
后期:①入侵西班牙;进攻俄国,惨败而归;1813年10年莱比锡之战,法军失败,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3月底,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退位,帝国覆灭。
②结果: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
(3)性质:①由革命转为侵略②原因:侵略扩张野心(4)评价:早期战争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后期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激起了人民反抗,导致失败。
3、所体现的历史发展特征①发生在工场手工业末期(18 世纪末19世纪初)②拿破仑是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反法联盟的主要国家反映的是封建王朝的意愿。
(资本主义英国主要将法国视为对手)从这个角度看,拿破仑战争是欧洲两大势力的对抗。
③结果:拿破仑帝国失败,说明当时在资本主义力量最为强劲的欧洲,封建主义势力仍然很强大,也说明资本主义在当时还不具备主宰世界的能力,要想改造整个世界,必须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这要到工业革命后才能实现。
4、性质:经历了由反干涉为主到谋取霸权为主的转变。
①拿破仑战争始终带有双重性质,有反干涉的一面,有又侵略扩张,谋取霸权的一面。
因此不以笼统的正义、非正义和革命性、侵略性来作评价。
②评价拿破仑战争的性质要看在不同的阶段,哪一方面占主导。
5、对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①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 3、1875-1878近东危机:波黑保门(俄) 土(英) • 《圣斯特劳诺和约》 • 柏林会议 • 4、三国同盟: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 • 1882年意大利加入
2、三国协约
奥匈
争夺巴尔干
意 德
争夺突尼斯
1887年《双保险条约》 战后衰落 近东关系缓和 1892年协定
俄
法
增加盟友 共同反德
1907年协定
1904年协定
英
英德矛盾 放弃中立
3、 战争危机的加剧
• 1899年10月 英布战争 1899年10月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 1905-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1906年 英美俄西意) 奥匈) (英美俄西意)法 德(奥匈) 结果:法国获胜。 结果:法国获胜。 • 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 1908年 奥匈( 奥匈(波、黑)+德 俄 塞尔维亚 结果:俄国退让,塞尔维亚受辱。 结果:俄国退让,塞尔维亚受辱。 • 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
非斯起义 法国占领 德国介入 英国警告 法德协定
结果:大国交易,英法关系密切,英德矛盾上升。 结果:大国交易,英法关系密切,英德矛盾上升。
1911-1912年 意土战争 土耳其(黎波里、昔兰尼加) 意 土耳其(黎波里、昔兰尼加) 结果: 结果:削弱了三国同盟 • 1912年10月-1913年5月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反土联盟(塞保希门) 德奥) 巴尔干反土联盟(塞保希门) 土(德奥) 俄英法) (俄英法) 伦敦会议 结果:土耳其被大大削弱。 结果:土耳其被大大削弱。 • 1913年6月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反保联盟(塞希门罗) 德奥怂恿) 反保联盟(塞希门罗) 保(德奥怂恿) 土耳其 结果:将保推向德奥。 结果:将保推向德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
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
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
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
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
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
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
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
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
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
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作战。
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
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
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
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
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
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三皇同盟缔结后,俾斯麦认为反法的条件已经成熟,遂于1875年春挑起德法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但俾斯麦想借助三皇同盟争取俄国支持的计划没有成功。
俄国同德国结盟的目的并不是同法国对抗,而是为在同英国争夺中无后顾之忧。
同时,俄国也不愿看到德国因击败法国而过分强大,因此反对德法战争。
英国为了维持它传统的均势政策,坚决反对德国对法国用兵。
迫于英俄的压力,俾斯麦不得不停止对法国的战争计划。
危机虽然平息,但三皇同盟的裂痕已十分明显。
二、近东危机与三国同盟的建立。
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同盟政治的形成。
近东巴尔干问题本来是斯拉夫民族反对土耳其的奴役、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解放运动。
但由于大国的插手,使巴尔干的矛盾变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国际斗争。
1875年7月,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
欧洲列强产生不同反应。
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有特殊的利害关系,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直寻求契机重获在近东地区的优势,因此支持斯拉夫人自治,借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奥匈自1866年被逐出德国后把扩张的目光转向巴尔干,此时担心巴尔干起义会波及自己统治下的几百万斯拉夫人,因此对起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俄国肢解土耳其。
德国在巴尔干没有直接的利益,俾斯麦是从德国在欧洲的政治需要看待近东危机的,危机的发生可以把大国的注意力从阿尔萨斯和洛林转移到东方,从而使德国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
另外,他极力支持两个盟友俄奥的合作,以此巩固三皇同盟。
英国则仍然坚持传统的近东政策,以土耳其作屏障,阻止俄国势力南下。
俄奥两国虽然对起义的态度大相径庭,但因担心对方单独行动,便于1877年1月签订协定,双方约定:奥匈可占波黑,俄国可占黑海沿岸的土耳其领土。
实际上,该协定是奥匈在满足自己愿望的条件下,默许俄国对土耳其作战。
1877年4月,俄国对土宣战,俄土战争爆发。
俄军很快进入土耳其本土,并于1878年1月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英国立即派军舰进入黑海海峡,阻止俄军攻打君士坦丁堡。
奥匈此时也担心俄国独占巴尔干,反对俄军继续扩大战果。
俄国迫于形势,只好停止军事行动。
1878年3月,俄土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和约规定: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自治,建立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达黑海,西抵塞尔维亚边界的大保加利亚公国,由俄军占领两年。
此外土耳其还将黑海沿岸的卡尔斯、巴统和阿达罕割让给俄国。
《圣斯特法诺和约》使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大大扩张,引起了英奥等国的极力反对,他们联合德国一起向俄国施压,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修改俄土和约。
1878年6月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俄、英、德、奥匈、意、土等国代表参加。
7月签订的《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作了重大修改。
将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保加利亚公国被缩小到巴尔干山以北,山南的东鲁米利亚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一个自治省,马其顿仍划归土耳其。
奥匈帝国占有波黑,英国从土耳其手中取得塞浦路斯岛。
《柏林条约》实质是列强共同瓜分土耳其,并迫使俄国吐出已获得的部分战利品,因而进一步加剧了俄国与德奥的矛盾,三皇同盟面临破裂。
柏林会议后德国加紧同奥匈的外交接触,试图以德奥的紧密关系弥补三皇同盟分裂。
1879年10月,德奥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以外的进攻,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
如进攻方得到俄国援助,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直至共同议和。
德奥同盟构成欧洲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
德国对德奥同盟并不满足,因其心腹之患是法国。
为此,俾斯麦又采取了两项补救措施。
一是缓和与俄国的关系,1881年重新签订《三皇同盟条约》;二是利用法国与意大利在北非的矛盾,将意大利拉入同盟。
1882年5月,意大利与德、奥匈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条约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予以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到法国进攻,意大利给以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如一个缔约国遭到同盟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应参战,但若仅遭到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中立。
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以后几次延长,一直到1915年。
三、三国协约的建立三国协约是通过法俄协约、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建立的。
19世纪80年代后期,围绕保加利亚危机,俄奥之间进一步对立,俄德关系也逐渐恶化,法国国内大肆鼓吹复仇主义,造成德法关系十分紧张。
为了阻止法俄的接近,俾斯麦在1887年与俄国再度签订协定(外交史上称《再保险条约》),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与第三国交战,他方应保持善意中立。
但德国声明,中立义务不适用于德国进攻奥匈;而俄国声明,中立义务不适用于德国进攻法国。
因此,俄德再保险条约并未起到重新修好德俄关系的作用,仅仅推迟了法俄同盟的建立。
另外,在德国的怂恿和鼓动下,英奥意于1887年2月、12月两次签订旨在阻止俄国破坏巴尔干现状的《地中海协定》,地中海协定的签订,进一步加速了法俄两国的接近。
1887年法国向俄国提出了结盟的呼吁。
1888年和1889年,法国先后向俄国提供了5亿法郎和19亿法郎的贷款,帮助俄国摆脱财政困难。
此后法国资本源源不断输入俄国,这就奠定了两国结盟的经济基础。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草案,规定:如法国遭到德国或受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提供70-80万兵力对德作战;如俄国受到德国或得到德国支持的奥匈的进攻,法国将提供130军队对德作战。
1893年底及1894年初,两国政府分别批准协定草案。
法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与德奥意同盟国对立的另一个军事集团的初步建立。
19世纪末,英国仍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奉行“光辉孤立”政策——即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
英国自信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便没有同盟国也足以保卫岛国的安全。
另外,它与两个集团都有矛盾,不愿参加任何一方束缚自己的行动自由,而采取“均势外交”,可以利用两个集团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以便自己放手推行世界性的殖民扩张政策。
光辉孤立是英国政治经济强大的表现,是英国以欧洲均势为基石的外交方针,决定了英国必然反对欧洲大陆出现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只有在某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而威胁到其霸权时,英国才会积极干预。
19世纪末,在保持殖民地方面,英国遇到的竞争对手是法俄,英国实际是接近德国的,想利用德国扼制法俄。
但英国不参加三国同盟,不愿为保卫德奥出力。
20世纪初,形势发生变化,实力急剧膨胀的德国与英国矛盾逐渐激化。
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殖民地争夺方面,争夺的主要地区是南非和太平洋岛屿。
特别是在英布战争中德国利用英布冲突,支持布尔人对抗英国,加紧向南非渗透。
另外,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动了英国在中近东的利益,并威胁着英属印度。
其二,经济上,德国在欧洲市场上逐渐成为英国的对手,在海外市场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英国在对外贸易上虽保持第一,却被德国紧追。
1870年英德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分别占22%和13%, 20世纪初则为15% 和13%。
总体上英国仍保持优势,但在拉丁美洲等地的贸易输给德国。
其三,制海权方面,德国加紧扩充海军。
1898年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两年后又把计划扩大一倍。
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
以上三方面表明,20世纪初英德矛盾已由地区性矛盾发展为全球性矛盾,英国开始放弃光辉孤立政策,因为这个政策的军事经济基础都不存在了。
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标志是1902年的英日同盟。
英国借助日本在远东牵制俄国,以此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
英日结盟后,英国又与法国接近。
法国此时也意识到由于俄国陷于远东的冲突,一旦发生德法战争,俄国实际上无力支援。
另外,相比英德、法德矛盾,英法矛盾已大大缓和。
1904年的英法协约是双方妥协、共同瓜分殖民地的条约。
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以换取英国对法统治摩洛哥的支持,同时把今天的泰国一分为二,划分英法的势力范围。
英俄矛盾远比英法矛盾深刻,但由于英法协约的签订,为英俄的接近铺平道路。
由于俄国在远东的失败,英俄矛盾逐渐削弱缓和。
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约签订,协约包括三个文件:《关于波斯的协定》,将波斯分为三个地区,北部成为俄国势力范围,南部属英国,中部为中立区;《关于阿富汗的协定》,俄承认阿富汗为英势力范围;《关于西藏的协定》,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不干涉其内政。
1907年的英俄协约标志着“三国协约”的最终形成,也标志着从19世纪末以来欧洲国家重新组合的过程告一段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