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简介

合集下载

林海音简介_林海音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林海音简介_林海音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

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

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

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

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英子进入福州人办的私立春明女中就读。

进入春明,除了住在南城方便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特别优待福建学生,一般学生的学费要二十五元,福建学生只要缴十八元。

南城是京剧演艺人员住的地方,所以一些京剧、话剧或演电影的子女都进入这所学校就读,像著名老生余叔岩的两个女儿余慧文、余慧清就和英子同班,也是好友,他们的功课棒极了。

余家生活保守,余叔岩不许孩子听戏的。

著名的话剧、电影演员白杨(学生时代叫杨君莉)比英子低一班,那时白杨圆圆的脸庞,白皙的皮肤,明眸皓齿,笑容甜美。

还有比她低好几班的、后来成为名伶的言慧珠,也都是春明的学生。

今年八十五岁的吴金玉在北京回忆道:“刚上春明时,林含英(英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她那时候刚失去父亲。

那时她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眼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

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小说的,怕学坏了。

”渐渐地,含英从丧父的失落中走出来,她交了一些好朋友,余家姐妹、吴金玉、万德芬、傅增、吴允贞、李菊同等,白天一起上课,放了学回到家,想起还有什么事儿没说,就再写信。

含英常让会馆里的长班把信送到同学家,妈妈笑她:“不是刚才见的面吗?怎么这会儿又有事儿要说了,不能等到明天上学再说啊?”路北的北新书局和路南的现代书局,是含英上中学后吸收新文艺的地方。

现代书局是施蛰存等人办的,含英为自己订了一本《现代》杂志。

她去看书的时候喜欢跟书店的店员谈谈什么小说、新诗的,觉得自己挺有点文艺气质的。

爸爸不在了,妈妈整天在家弄孩子,她又上无兄姐,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含英都得自己做主。

那时北京的学生话剧已经很盛行,有一次她和白杨被选为学校代表,参加一个学生话剧的组织会议。

那时白杨和姐姐住在宣武门外,含英从南柳巷走一条西草厂出西口到宣外大街去找白杨一道去。

开会回来白杨送了她两张小照片。

可惜白杨在春明念了一年就离开了。

念初三的时候,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的同学排演《茶花女》,找上了她这个初中小女生轧一角,饰演茶花女的女仆纳宁娜。

城南旧事作者简介

城南旧事作者简介

城南旧事作者简介导读:城南旧事作者简介林海音,女,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短篇小说集《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城南旧事内容简介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选自《城南旧事》序言)[3]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二十年代初,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给别人,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林海音的资料简介

林海音的资料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

台湾人,生于日本。

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

爸爸英年早逝。

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国学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

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

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辑。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

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

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

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

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

“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

”77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哭”。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编辑杂志及文学出版事业,不仅身体力行地在文学创作上成为20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功臣,而且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培育台湾文学新人呕心沥血,成为参与台湾新文学奠基工程的作家之一,更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者之一。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曾回故乡台湾苗栗,5岁随父母到北平生活、读书、工作,1948年与丈夫何凡(夏承楹)回到台湾,开始台湾文学的耕耘,与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及与同代人张秀亚、张雪茵、徐钟珮、琦君、繁露、潘人木、刘枋、孟瑶、胡品清、毕璞、钟梅音、艾雯、郭良蕙等一起主持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揭幕典礼”,共同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

在这个拓荒群体里,林海音的身份、成就与贡献突出,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旗手。

林海音在北平《世界日报》当记者时开始文学创作。

回到台湾先后任《国语日报》编辑和文艺周刊《周末》《联合报》的副刊主编、《文星》杂志编辑,后又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杂志及纯文学出版社。

她凭借丰富的创作经历成为台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利用文学阵地呕心沥血培养台湾本土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完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海音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

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是林海音创作的丰收时期,其主要作品的题材都是跨越海峡两岸的故事。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通过在网上资料的查找,可以了解林海音的生平,了解她笔下那个小姑娘平凡的一生。

林海音《城南旧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林海音《城南旧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林海音《城南旧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林海音《城南旧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林海音,本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林海音资料人物简介

林海音资料人物简介

林海音资料人物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林海音

林海音
夫妻形象
林海音的作品体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爱理念,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信任,让人们相信爱情 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如《堕胎记》中的夫妻,丈夫不再扮演严酷的“家长”角色,而是给予心爱女人一 份疼爱和怜惜,而面对男性的“关怀”攻势,妻子会卸下一切装备,幻化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心甘情愿被 “俘”;《绿藻与咸蛋》中的夫妻没有贫穷的困扰,却也偶尔会被生活中的误会捉弄,但夫妻之间彼此信任、相 敬如宾,生活自然和谐甜蜜 ......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 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作家叶石涛评)
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评 论家韦体文评)
她(林海音)尊重文学,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新华网评)
个人生活
林海音(左)与丈夫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为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为台湾板桥 人。林海音是家中长女,下有二妹林秀英、三妹林燕珠、弟弟林燕生、四妹林燕瑛、五妹林燕玢。
1939年5月13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家。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期刊、报纸、 散篇
谢谢观看
她(林海音)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 世界文坛的桥梁。(《北京晚报》评)
参考资料 1 林海音舌尖的乡愁 .北京晚报[引用日期2020-08-27] 2 已成往事 "文坛才女"林海音病逝台湾 (图) .搜狐[引用日期2020-05-23] 3 徐童.宫泽贤治与林海音作品中 痛苦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 :辽宁大学, 2019.29-31页. 4 田方园.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研究[D]. 吉林:延边大学,2013.6-46页. 5 生命的风铃 (豆 瓣)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1-05-09]

[林海音简介资料]林海音的资料

[林海音简介资料]林海音的资料

[林海音简介资料]林海音的资料林海音的资料篇(一):《城南旧事》课文简介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22),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出生于日本,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城南旧事》简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生字词衣襟( ) 掸子( )骊歌( ) 花圃( )蒲公英( ) 玉簪花( )廊檐( ) 挪窝儿( )整体把握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林海音的资料篇(二):城南的旧事主要内容导语:《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

本书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大家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信息拓展】《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林海音

【作者信息拓展】《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林海音

【作者信息拓展】《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林海音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

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

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

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

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

林海音的基本情况

林海音的基本情况
2001年),女,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六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简介《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魅力,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这部作品以林海音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细致展现了她的童年生活和对老北京城南的思念。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省苗栗县人,曾在北京生活多年。

她不仅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和儿童文学大师,还提出了“ 纯文学”的概念,强调文学应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

这种文学理念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以英子童稚的双眼,回忆了童年时的往事。

这些故事细腻、率真,不仅真实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更展现了一段段不一样的悲欢故事。

书中,英子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物,如疯女人秀贞、小桂子、妮儿等,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但也不乏悲伤和分离。

其中,《我们看海去》是书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英子偶然结识了一个小偷朋友,他们成为了分享秘密的伙伴。

尽管小偷身份特殊,但英子却看到了他善良的一面,两人的友情成为了书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悲伤的,小偷因偷盗被抓,英子虽然不愿相信,但也无奈地接受了现实。

除了友情,书中还展现了英子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英子的父母在她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英子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中,逐渐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在艺术特色上,《城南旧事》的语言结构独特,表现手法独具一格。

作品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初的老北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韵味。

总的来说,《城南旧事》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英子童年的成长和变化,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值得每一个读者去品味和珍藏。

爸爸的花儿落了_林海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_林海音

本文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 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 小说透过主人公英子童年生活故事的 描述,寄托了作者对童年、对北京的缅怀。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小说的最后篇 章,是悼念她过早离开人世的父亲的。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 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 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 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 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 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 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 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 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 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 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 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 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2、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
重点表达了爸爸对女儿的深情和盼望 女儿长大、懂事的情感。
修辞 手法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
一语“双关” 是,“我”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 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有波澜; 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 题目 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 实指 —— “这里就数我最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 内容丰富而不混乱; 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 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 象征 —— 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含义 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 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 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题目 了很好的一课。
检查预习
鸡毛掸子 dǎn
ng 肿胀 zhǒng zhà
咻咻 xiū xiū 玉簪花 zān
骊歌 lí
叮嘱 dīng zhǔ 恐惧 kǒng jù 花圃 pǔ 撩起 liāo 渣 zhā

林海音的资料简介

林海音的资料简介

林海音的资料简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 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的事迹篇一: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的故事英子进入福州人办的私立春明女中就读。

进入春明,除了住在南城方便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特别优待福建学生,一般学生的学费要二十五元,福建学生只要缴十八元。

南城是京剧演艺人员住的地方,所以一些京剧、话剧或演电影的子女都进入这所学校就读,像著名老生余叔岩的两个女儿余慧文、余慧清就和英子同班,也是好友,他们的功课棒极了。

余家生活保守,余叔岩不许孩子听戏的。

著名的话剧、电影演员白杨(学生时代叫杨君莉)比英子低一班,那时白杨圆圆的脸庞,白皙的皮肤,明眸皓齿,笑容甜美。

还有比她低好几班的、后来成为名伶的言慧珠,也都是春明的学生。

今年八十五岁的吴金玉在北京回忆道:“刚上春明时,林含英(英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她那时候刚失去父亲。

那时她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眼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

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小说的,怕学坏了。

”渐渐地,含英从丧父的失落中走出来,她交了一些好朋友,余家姐妹、吴金玉、万德芬、傅增、吴允贞、李菊同等,白天一起上课,放了学回到家,想起还有什么事儿没说,就再写信。

含英常让会馆里的长班把信送到同学家,妈妈笑她:“不是刚才见的面吗?怎么这会儿又有事儿要说了,不能等到明天上学再说啊?”路北的北新书局和路南的现代书局,是含英上中学后吸收新文艺的地方。

现代书局是施蛰存等人办的,含英为自己订了一本《现代》杂志。

她去看书的时候喜欢跟书店的店员谈谈什么小说、新诗的,觉得自己挺有点文艺气质的。

爸爸不在了,妈妈整天在家弄孩子,她又上无兄姐,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含英都得自己做主。

那时北京的学生话剧已经很盛行,有一次她和白杨被选为学校代表,参加一个学生话剧的组织会议。

那时白杨和姐姐住在宣武门外,含英从南柳巷走一条西草厂出西口到宣外大街去找白杨一道去。

开会回来白杨送了她两张小照片。

可惜白杨在春明念了一年就离开了。

林海音人物简介

林海音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林海音,女,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去台湾。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主要作品
《窗》 (1972)、《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书坊边》至今为止,已出版八十六本书。

《爸爸的花儿落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
简介
爸爸的花儿落了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
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

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

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

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

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
间。

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二、问题探究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试做点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
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

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练习说明
一、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

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
是?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对往事的回忆,既可以说是由爸爸的话引起的,也可以说是由眼前的事情引起的。

1.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