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红楼梦诗词翻译评析
红楼梦诗词翻译评析《红楼梦》诗词翻译评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诗词作为《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反映出人物性格和命运,以及时代的风貌和情感。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评析,并探讨其翻译的难点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探讨《红楼梦》中诗词的翻译。
由于古诗词的特殊形式和表达方式,翻译起来十分困难。
《红楼梦》中的诗词更是如此,它们不仅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与小说情节紧密相连。
在翻译《红楼梦》诗词时,需要充分考虑原作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还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语言的表达。
《红楼梦》诗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翻译中需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可能会失去原有的韵味。
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是文化的传递。
《红楼梦》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典故、历史事件等等。
这些元素在翻译中需要得到充分的传递,以保证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诗词。
例如,《桃花扇》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可能会让译文读者感到困惑。
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注释和解释的方式,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是翻译方法的探讨。
对于《红楼梦》诗词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在直译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同时还需要保证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在意译中,则需要更加注重诗词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灵活运用译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例如,《红楼梦》中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这首诗,就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
最后是评析。
《红楼梦》诗词的评析需要从艺术和思想两个角度入手。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以霍克斯译本第一回为例
152《名家名作》·翻译一、 引言目的论理论是弗米尔于1978年在其《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
译者需要使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要达到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而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备众体”的最优秀文学经典。
自清乾隆中叶成书以来,备受学者与读者关注。
嘉庆末年《京都竹枝词》中有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自出版以后,很快有多种译本问世并传至海外。
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即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所译,1974年由英国企鹅出版有限公司陆续出版。
另一个全译本为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所译,1978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这些不同译本对推动《红楼梦》走出去,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并欣赏这部经典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霍克斯译本的第一回为例,从诗歌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让西方读者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
二、诗歌层面诗歌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诗歌或阐发主旨,或描述人物命运,或描述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因此,译者为了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方便和有效,除了做跨语言的转换之外,还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大量注释,在客观上极大地消除了西方读者在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造成的诸多障碍,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头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Found unfit to repair the azure sky,Long years a foolish and mortal man was I.My life in both worlds on this stone is writ,Pray who will copy out and publish it?此为小说开篇第一首诗。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红楼梦》第28回两种译本为例
智库时代智者论道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周天达(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222)摘要: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共同构成了目的论三个方面。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对《红楼梦》第28回宝黛二人从赌气,互诉衷肠,最终和好如初的片段进行分析,总结半白话的翻译难点,希望对跨文化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学翻译;目的论;《红楼梦》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8-0226-002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共 100多个译本,其中全译本有26个。
其众多英译本中,有两个不得不提,一个是由杨宪益携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由英国人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s。
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两大译本各具特色,可谓是各有千秋。
二、目的论在《红楼梦》第28回中的具体应用(一)目的原则目的原则下,翻译不再是单纯地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输出”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立足原文,有目的和预定结果的行为。
换句话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纵观文学翻译历史,“文学翻译+目的论”的踪影比比皆是。
1853年,苏格兰长老会来华宣教士宾惠廉将约翰·班杨的寓言故事《天路历程》译成厦门话和官话,希望借此向东方各阶层传播福音;1909年,周氏兄弟共同完成发表了《域外小说集》,希望能够开发明智,唤醒国人。
那么霍克斯为什么要翻译《红楼梦》呢?26岁时,他来到北大学习中文,也就是这漂洋过海的学习经历,开启了他新世界的大门。
受到同事的鼓励,加之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当时西方暂时还没有一个《红楼梦》完整英文译本的遗憾,霍克斯开始着手进行翻译。
而他接受企鹅出版社的原因便是,他想要将这一巨著的魅力传至西方,正如序言中所写的 “It makes my life meaningful providing that I can share some of my pleasure from this book with my readers, even just a little,that’s enough.” 霍克斯十分注重行文的叙事性和文学性,希望能够将最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带给西方读者,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巨著中所蕴含的魅力。
目的论对《红楼梦》对话中仿词翻译的启示
关键 词 : 目的论 ; 红楼 梦》 对话 仿 词 ; 译 《 ; 翻 中 图分 类 号 :7 2 G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6 6 (00 0 1 3— 0 0 2 1 )9一o7 6 04一o 3
李素 慧: 目的论 对 《 楼 梦》 话 中仿 词 翻 译 的启 示 红 对
仿 词 ( 拟 修 辞 格 的一 种 ) 指在 特 定 的语境 仿 是 中把现成 的合成词 或成语 中的一个 语素换 成 意义相
出现 的 不 完 全 对 等 现 象 , 米 威
反或相对 的词素 , 临时仿 造 出一 个新 的 “ 义词 ” 反 或 尔 在 与 导 师赖 斯 ( e s 合著 的《 Ri) s 普通 翻译 理 论 基 “ 相对 的词 ” l, 而 表 达 新 的 思 想 内 容 和 情 趣 意 础 》 书 中详 细 阐述 J“日的论 ” _ 从 一 , 的基 本 原 则 。他 境 , 由本 体 ( 是 被仿体 ) 和仿体 ( 仿效 者 ) 相关 联 构成 认 为 翻译 活动 是 有 目的 、 意 图 的行 为 。其 预 期 有 的, 仿体靠本 体 的衬 托 、 对照 而存 在 J 。人 物对话 中 目的是 整个 翻译 活 动 的 出 发 点并 决 定 翻 译 的方 法 的仿词 可 以使语 言表达生 动活 泼 , 比鲜 明 , 对 新颖 而 和 策 略 。 富有表 现力 , 语 言精 练 概括 , 格 明快 犀 利 , 使 风 富有 较强 的幽默感 和讽 刺色彩 。
景 , 着 不 同 的 翻译 目的 , 人 物 对 话 中 的 仿 词 工 具性 翻译 。前 者的重 点 是 “ 本 对 用译 文语 言再 现 源 文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金陵判词中典故的英译
一
、
导 论
主义 。N d 认 为 功 能 对 等就 是 要 让 译 文 和 原文 在 语 ia
典故是语 言 的精 华 , 书 面 写 作 或 口语 交 际 中引 是 用 的有来历 出处 的历 代故事 或词 语 。典 故 主要来 源于 历史 事件 、 神话 、 宗教 、 文学 作 品 、 间传说 、 民 名人 话 语
简单地 建议或分 析译 者 如何 采 取 直 译 、 译或 二 者 结 意 合 的方法 来处理典 故 , 于 为 什 么在 一 种 情况 下 使用 至
这 种译法 而在另一 种情 况 下 使 用其 他 译 法 , 从 未讲 却 清楚 过 , 典故英 译 中 的决 定 性 因 素是 什 么 也仍 未 而且
文 的风格 。 当时人们 也逐 渐意识 到 了为达到 翻译 目的 而调 整译文 以适 应 译人 语 环 境 的重要 性 。V r er em e 的 目的性 理 论 (k p ster s 正 好 解 决 了这 个 问题 。 so o h o e ) i 目的论是功 能翻译 理论 中最 重要 的理论 , 早是 由德 最
一
的语读者往 往Leabharlann 少这 种 中文原 文作者 和原 文读者 之 间
共 有 的 文 化 背 景 , 就 造 成 了 “ 化 空 白 ” c l rl 这 文 ( ut a u
gp) 给理解原文带来 了困难 。虽 然讨论《 as , 红楼梦》 中典 故英译 问题 的文 章 不 计其 数 , 这 些 文 章无 外 乎 但
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是历史上文化的瑰宝,《红楼梦》尤为特殊。
它是一部充满神秘的叙事作品,描绘了一个民族记忆中所有的沉沦、华美、悲剧、快乐和失落等核心意象。
尽管《红楼梦》彰显出四千多年文化历史的传统文化形象,它仍然有持久的影响力。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文化意象以恰当的形式在源语和译语之间传输,从而实现翻译的成功。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应该在语境中保留源文的真实性和原始内容,从而准确传达原始文本的文化信息。
在《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应着重强调语言文字本身以及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差异。
《红楼梦》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文化意象,如“姊妹一片心”,“想象篇”,“梦篇”等。
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时,翻译者必须保留文本消息的真实性,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多样性,尊重译入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并使译文信息恰当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信息。
例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姊妹一片心”,在汉语中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强调亲情的交流及家庭间的紧密关系,这一文化内涵完全不适用于西方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跨文化交流,将这一文化意象翻译成西方文化背景下受接受的形式,如“像姐妹一样互相信任”。
这样,译者既能够保留源文的本意,又能够尊重目标语的文化惯例,使原文的信息得到正确、彻底地表达和传达。
此外,改写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时,译者可以使用改写法,通过改变源文词语的形式,改变表达方式,将源语文化理解与目标语文化理解融合起来。
如“梦篇”,源文文字直译成英语时,会显得生涩,无法表达源语中的文化信息。
因此,翻译者应该将其表达为“彩色的梦想”,通过改写,成功表达出源文的文化意。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本文旨在研究茅盾翻译英国文学家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诗词。
以下用三个例子来说明马克·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运用的意象。
第一例:在第三十二回里,紫钗把她的诗句送给林黛玉:“愿天长地久有无穷,不及汝一笑,何须生死别。
”在马克·霍克斯的译本里,这首诗的意象是“May eternal Heaven and immeasurable Earth/Endure as long as your laughing mirth。
”在这句诗中,“Heaven and Earth” 的意象是把人的生命和永恒的宇宙连接起来,表达了人们对永恒的渴望,“Laughing mirth” 则说明林黛玉在美好生活中体会到了欢乐、美、和谐,把自然界和精神追求挂钩了起来。
第二例:“分别两情灿若繁星”,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Like stars outshining O,/ Bereft of pleasure be our plight忒”。
在这句诗中,“Like stars” 意在把相思之情与“繁星”呈现出相似之象,透过宇宙的美丽诉说着这种难以言表的悲伤,而“Bereft” 着重表现了因此分离而带来的对家园和爱情的失落之心。
第三例:“人生难得是会几回颜如玉”,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But rarely are we blessed with such a sight/As in those faces glowsa jade-like light. ”在这句诗中,“Jade-like light” 的意象是指一种美好的完美熠熠发光,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它象征着对可能的拯救的期望,也是人们对波折生活的归宿。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的诗词意象,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无穷的宇宙和美好的生活融为一体,以叙述如何拯救我们的精神世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英译意象再现研究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英译意象再现研究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曾多次在小说中提到以自己为主题的诗词,诗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林黛玉自身的感情、思想和态度。
在诗词中,林黛玉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而通过诗词的英译,又能更深入的挖掘出诗意的内涵,发现更多潜藏在其中的意象,从而对林黛玉的角色进行详尽的研究。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翻译的发展与之也息息相关,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更是给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作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红楼梦》也是其中之一,其中林黛玉的诗词成为了英译的对象。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特色的文体,也是最困难的文体。
在进行英译时,译者需要注重表达双方文化精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要把握住正确的语言表达,使得原作的意义可以一一传达出来,并留住原作的精髓。
因此,英译过程的艰苦度和复杂度越来越大,林黛玉的诗词英译及其意象再现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林黛玉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佳人歌》、《夏日颂》、《咏梅诗》、《憔悴口号》和《落花引》等。
这些诗词均以林黛玉的情感和思想为主体,表达了她的悲哀情绪,深沉的思考以及毅然的决心,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怀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同时,林黛玉的诗词也对外围的环境有着独特的把握,在其中可以看到自然的景色的再现。
例如《佳人歌》中写道:“一室玉梯花木多,山形流水静韵佳,春色满园无边,忽逢扬子总笑家。
”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林黛玉内心的感叹,更体现了一种自然与文明景观的融合。
在进行林黛玉诗词英译时,译者还需要注意文化上的差异问题。
例如,林黛玉在《咏梅诗》中写到:“春风十里,梅花三分白、黄、紫,爷把酒倒,娘泼茶开。
”在此诗歌中,提到了中国传统场景“酒倒、茶开”,而在英译中,译者需要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以保证文本的准确性,体现出原文的古典美感。
此外,在英译过程中,诗词的意象也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进一步深化原文的内涵。
在林黛玉诗词中,常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和反复等手法,使得原文中的内涵更加深刻。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Introdu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a purpose-oriented perspective using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examples. For centurie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as been widely read and interpreted, raising numerous issues in terms of its cultural context, social atmosphere, and so on. This work seeks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strategies used by translators in their render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nto English. By examining both versions in detail,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ach approach and its overall effect on the reader.Background“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in the 18th century by Cao Xueqin. It follows the story of a family over several generations, focusing on the status, politics, and romance that ensue.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ovel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to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e earliest English translation was done by William Trubner in 1847, followed by a version completed by Gladys Yang in 1977. However, these versions have had mixed reactions from readers and scholars alike, and there has yet to be an English translation that captures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Purpose-Oriented Litera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When it comes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making decisions based on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work i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an accurate rendering of the source text.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the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will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the translations relative to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These include how well the translator addressed the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how faithful the translation was to the original style, content, and theme; and how successful the translator was in conveying the intended message in a way that resonates with readers.Analysis of Trubner’s VersionWilliam Trubner’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s published in 1847. As one of the earlies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is Chinese classic, Trubner’s version was not without its flaws. While he made a valiant effort to capture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e novel, his translation falls short in many areas. First, Trubner did no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ultural contextof the novel in its entirety, leading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translations of certain words and phrases. Additionally, he did not remain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style, which is highly poetic and lyrical, often opting for a more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hat does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Finally, Trubner often fails to convey the underlying themes of the novel, leaving readers with a less than satisfactory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Analysis of Yang’s VersionGladys Ya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s published in 1977. Compared to Trubner’s version, Yang’s translation is more successful in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the novel and staying true to its original intent. Yang takes the cultural context into account, using the information she has gathered on the history, political climate,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ime to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one another. Additionally, she succeeds in conveying the poetic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also remaining faithful to the narrative and staying true to the novel’s core themes. As a result, readers can enjoy a dynamic experience with the text that offers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ConclusionThi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r eam of the Red Chamber” from a purpose-oriented perspectiv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the researcher was a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translators, aswell as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each approach.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en exam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work in mind in order to create an accurate rendering that captures the i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作者:乔丹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
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引言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
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
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
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
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
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
《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
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
从目的论《红楼梦》的诗词翻译
从目的论浅谈《红楼梦》的诗词翻译【摘要】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而其中的诗词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古典文化,作为这部伟大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描绘了人物命运、形象、性格,并与主题发展密切相关。
但一直以来对于诗词的翻译研究却与其重要地位不相匹配。
本文旨在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下探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诗词翻译。
【关键词】红楼梦;目的论;跨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随着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诞生,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围绕这两个译本展开讨论。
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文化为切入点,采用杨宪益、霍克斯两个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意在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的诗词翻译。
1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
赖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之作。
弗米尔认为,任何翻译过程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
后来他建立了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涉及三个法则,即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三个法则中,目的性法则是第一位的,翻译的目的性法则既是决定翻译方法的首要法则,也是翻译中应该遵循的最终法则。
2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分析2.1杨宪益的翻译目的杨译本的发起人和委托人均是外文出版社,也是杨宪益夫妇工作的地方。
秉承着将中国文化和优秀作品介绍到国外的信念,外文出版社将这份任务交给了有着同样想法的杨宪益夫妇。
但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因此在翻译中有很多地方都选择了不做过多的改动,尽量忠实于原文。
而上述原因也就直接影响了他在翻译时所选择的翻译策略。
2.2霍克斯的翻译目的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就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出于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想要与西方读者分享他在阅读时的快乐和愉悦。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诗词翻译对比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诗词翻译对比自从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杨、霍两译本诞生以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两译本优劣展开讨论。
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文化为切入点,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是杨宪益、霍克斯两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意在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诗词翻译。
1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
赖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后来她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之作,也是目的论的主要著作。
弗米尔认为,包括翻译自身在内的任何翻译行为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
后来他将“目的”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并建立了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2 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目的分析2.1 杨宪益的翻译目的杨宪益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
这种翻译目的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方规范的制约。
外文出版社秉承将中国灿烂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的信念,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
因此,就职于此刊的杨宪益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介绍出去,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大量作品。
其次,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翻译观“信、达、雅”的影响,其中“信”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即翻译要忠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说:“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
”2.2 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在《红楼梦》译本的序言中,霍克斯说:“我如能把这部中国小说给我的愉快传达一点点给读者,我就可以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他在阅读《红楼梦》时所获得的愉悦感。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2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3 从电影《喜宴》看中美婚姻观差异4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5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6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7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8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9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0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1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12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1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14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15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16 《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17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8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9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20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21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22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23 参与式教学法与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24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25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2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7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28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29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30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31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32 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研究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张爱玲的作品33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34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35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36 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37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38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39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40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41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42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43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44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45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46 论索尔?北娄《赫索格》中现代人的焦虑47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48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49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50 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51 从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审视美国种族文化冲突52 Americans’ Understanding o f Chinese Culture as Viewed from Two Movies Mulan and Kung Fu Panda53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54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55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56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57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58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60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6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3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64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65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66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6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68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69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70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71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7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73 《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74 浅析中美幽默之差异75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7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77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78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79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 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8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81 从奈达翻译理论初探英汉新闻导语翻译策略82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8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84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85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86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8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朱厄特的《白苍鹭》88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89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90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缩略语探究91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92 从写作方法分析《宠儿》的主题93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94 广告中的文化因素95 An Interpretation of Death in Jack London's Short Stories9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97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9899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00 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101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102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Crusoe103 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104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105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106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107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08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109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110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11 中美人际关系分析1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3 从电影《刮痧》看东西方文化差异114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115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116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117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118 浅谈圣经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119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120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21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122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12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24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125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126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127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128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129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130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131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132 汉语动词和翻译133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34 《宠儿》中黑人男性角色与黑人男性身份构建之关系浅析135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136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 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137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138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39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4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41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142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43 On th e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of Tess and Jenni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ennie Gerhardt144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45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146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女性的形象147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148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14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150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151 英语幽默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152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15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54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155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156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157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58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159 英汉称赞语回应的对比研究160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61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162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163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164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165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166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167 浅谈商业广告的翻译168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69 化妆品广告的语用预设分析170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171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72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173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174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175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176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177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178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17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180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81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182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183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184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85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186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187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188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sive Voice189 李尔王和格勒旺布王比较研究190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191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192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93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194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95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196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197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198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199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200 从思维模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选段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凝聚了中华文化之精华。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翻译专家和翻译爱好者们。
在各翻译版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全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120回。
杨宪益先生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先生本身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因此对原著忠诚度极高,视忠实更重。
David Hawkes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着差别的。
“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也就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1]。
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因此,杨戴版本采用了异化策略。
译作以“忠实、清新”为风格,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因此,他们采用从原文出发的翻译原则,以原文为中心,为了忠于原文保留原文在目标读者眼中的异国情调[2]。
而霍克斯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因此在翻译中主要采用了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霍译本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也使得霍译的语言更地道。
以下就以选段三中的具体例子,对比赏析两版本的译文。
例1: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
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杨译:And as soon as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asked Pao-chai her opinion.“‘One who is zealous at the start may grow lax before the finish,’” quoted Pao-chai smiling. “Fine speech may hide a hankering after profit.”霍译:After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Well?’Bao-chai laughed:“‘He who shows most en thusiasm in the beginning proves often to be a sluggard in the end; and he who promises the fairest is often thinking more of his profit than of his performance.”’就这一段的翻译,可以看出,霍克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加入了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表达探春征询的看向宝钗这一小动作,同时将英语里征求意见的习惯用语well加了进来,更加接近英语的习惯表达,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目的论观照下的《红楼梦》诗歌翻译
On P er r n lto n H o gLo e g fo h e s e tv fS o o t e re o ty T a sa in i n u M n r m t e P rp cie o k p sh o i
ZHANG h Ya
( c o l fF r in L n u g s S h o o eg a g a e ,AHUT,Ma a s a 4 0 2,An u ,Chn ) o ’n h n 2 3 0 hi ia
Vo .2 1 7,No .2 M arh , 20 10 c
目的论 观 照 下 的 楼 梦 歌 翻 译 红 诗
张 艳
( 安徽工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安徽 马鞍 山 2 3 0 ) 4 02
摘 要 :红楼 梦 》 《 中的 诗歌 与 主题 密 切相 关 , 小说 不 可 分割 的一 部 分 。比较 《 是 红楼 梦 》 的 诗 歌 翻译 , 中 发现 杨 宪
Ke r s:ko o te re; p ety ta sa in; s p ; ta sain sr tgis y wo d s p sh o i o r r n lt o ko oi rn lt tae e o
《 红楼梦 》 中国古典 小 说 中的鸿 篇 巨著 , 是 而诗 歌 介绍 功能派翻译 理论 和 目的论 的形 成发 展 、 主要 内容 属 作为小说不可分割 的一 部分 , 发挥 了不可估 量 的作 用 。 等 , 于纯理 论 研究 范 畴 。近几 年来 逐渐 转 向应用 翻 或是将之运 用到文 学作 品翻译 的分析 中 , 或是 文 学 翻译 由于包 含 了 大量 的 文化 信 息 和注 重修 辞 效 译研究 , 果, 极具复杂性 和挑 战性 。诗歌 翻译 乃 文学 翻译 的极 运用 到应 用 文 的 翻译 中 , 新 闻、 告 、 如 广 商标 翻译 等 。 高境界 , 具有丰富 的文体特征 和艺术 内涵 , 更是 难上 加 总之 , 目的论 尚属于新兴理论 , 待于进一步研究 。 有 难 。杨译本和 霍译 本 的几 位译 者 , 以对 中 国古典 文 学 二 、红 楼梦 》 《 中的诗 歌 的深刻理解 和翻译 技 巧 的高超 把握 , 现 了原作 的神 再 在多数 中国古 典小说 中 , 诗歌 只是一 个附属 物 , 它 韵和美感 , 非常值得鉴 赏研究 。 或是交代背景 , 或是描 写主 角的外 貌 , 或仅仅 是感情 的 本 文从 目的论 人 手 , 比较 讨论 两 种 译本 的《 楼 抒发 。而《 红 红楼梦 》 的诗 歌不 仅体 裁 广泛 , 中 它几 乎 覆 梦》 诗词翻译 , 图从 参与者 、 试 翻译 要求 和 目的、 翻译 策 盖 了中国诗歌 中的所 有 体 裁 : 、 、 、 、 诗 词 曲 赋 楹联 、 、 歌 略等角度诠 释翻译活动 。 一 诔、 、 谜 骈等 , 在整 篇小 说 的构 架 中发 挥着 不 可忽 视 还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2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3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4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5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6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7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and Misreading in Translation8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9 《紫色》中“家”的解读10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2 “In”与“Out”的认知解读1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14 霍尔顿形象解读15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6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17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18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19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20 离开“美国出品”2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22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23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24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5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26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27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28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29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30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31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32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33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34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35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36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37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38 浅谈公示语的翻译39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40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41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42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43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44 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45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46 翻译中的字词选择47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48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49 The Impact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50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51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52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53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54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55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56 论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57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58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59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60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61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62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63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64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65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66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67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68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69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70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71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72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73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74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75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76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77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78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79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808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2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83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84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85 论奥巴马就职演讲词的排比修辞86 论《龙年》中呈现的中国文化87 中英酒俗对比88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89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90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91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92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93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5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96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97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98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99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0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1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0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3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104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105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106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07 An Embodiment of Virtue--- 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108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109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110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11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112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113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114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115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116 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117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118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11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1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122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123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124 初中英语听力水平调查研究---以钢城十二中为例的个案调查125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126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127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128 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129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130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131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132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133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134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1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6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137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138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39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140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141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42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143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1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5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146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47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148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49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50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151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152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153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154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155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156 广告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15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58 A Magic World: A Study of Magic Agents in Harry Potter159 理想自我的追求——爱伦•坡与《莫格街血案》160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61 《阿甘正传》的人称视角浅析162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163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164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165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66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167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68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169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170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171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172 浅析海尔看中国名牌战略实施现状及关键因素17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74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心路历程175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176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177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178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179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80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81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化妆品品牌翻译182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183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184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85 从会话含义分析鲍西娅人物形象186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187 《我弥留之际》中的荒诞性元素188 英汉文化差异与由此产生的不可译性189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190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91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92 从美学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193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4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195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196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197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198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199200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红楼梦》诗词意象及其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诗词意象及其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红楼梦》诗词意象及其翻译研究
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融合了大量
的诗词,这些诗词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但也为翻译带来了很
大的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红楼梦》中的诗词意象及其翻译方法,以期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认识有所帮助。
研究内容:
1. 《红楼梦》中的诗词意象:探究《红楼梦》中的意象类型,如花、鸟、月、云、水等,分析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 诗词翻译方法:结合《红楼梦》中的实例,探讨诗词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摹译、意译等。
3. 翻译效果评价:选取《红楼梦》中的几篇诗词翻译,从语言适应性、文化内涵还原度、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探讨不同翻译方
法的优劣。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楼梦》中的诗词意象及其翻译方法,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翻译工作者的翻译
能力,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方法。
文献研究
法主要用于搜集有关《红楼梦》和诗词翻译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
行综合梳理和分析总结;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对不同诗词翻译方法和效
果进行比较分析。
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将总结出《红楼梦》中常见的诗词意象类型
和其象征意义,探讨出不同诗词翻译方法的优劣,在对翻译效果进行评
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并尝试对一些实
例进行译文的修订和完善。
目的论观照下的《红楼梦》诗歌翻译
目的论观照下的《红楼梦》诗歌翻译张艳【摘要】<红楼梦>中的诗歌与主题密切相关,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较<红楼梦>中的诗歌翻译,发现杨宪益译本忠实原著,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西方读者,而霍克斯译本采用归化的策略,注重韵脚,使读者产生阅读愉悦感.【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2【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目的论;诗歌翻译;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作者】张艳【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而诗歌作为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学翻译由于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注重修辞效果,极具复杂性和挑战性。
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具有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更是难上加难。
杨译本和霍译本的几位译者,以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翻译技巧的高超把握,再现了原作的神韵和美感,非常值得鉴赏研究。
本文从目的论入手,比较讨论两种译本的《红楼梦》诗词翻译,试图从参与者、翻译要求和目的、翻译策略等角度诠释翻译活动。
一、目的论理论阐释及相关研究功能派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
赖斯认为在翻译实践中不能一直追求等值,而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认为翻译是一种人际交互活动。
翻译时,要根据多方参与者的要求,如发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等,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为优秀的长篇小说,而其中的诗词也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
然而,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诗词的翻译常常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进而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欣赏。
因此,对诗词翻译进行研究和探讨,尤其是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弄清译者在翻译中考虑的因素及其影响,对于深入了解《红楼梦》并推广其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目的论分析,探讨翻译中相应的因素和策略,并从中反思汉英文化差异和传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翻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时考虑的主要目的和目标;2. 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挑战和解决方法;3. 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诗词翻译的影响,并总结相关策略;4. 分析不同翻译版本中诗词翻译的差异及其原因。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及其目的论分析。
着重考察以下关键问题:1)目的论相关理论及其在译作实践中的应用;2)《红楼梦》中的诗词及其翻译;3)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及相应策略。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综合运用中西方目的论相关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案例,较为系统地对《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 对于理解《红楼梦》及其诗词的知识和价值具有促进作用;2. 对于提高诗词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启示作用;3. 对于拓展汉英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具有推动作用;4. 对于丰富目的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目的论分析,探讨汉英文化差异在译作实践中的影响及相应策略。
对于深入了解《红楼梦》及其文化价值,提高汉英诗词翻译质量,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
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
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
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
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
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
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
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
《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
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
她指出评价一部译作,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本语境、译者个人动机、目标受众群体等因素评价一部译作的真正价值。
武华慧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版《红楼梦》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因此他更多地采取了归化的策略。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而杨宪益的版本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将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西方读者。
张蕾讨论了“红诗”译作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