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腹膜后含脂肪的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腹膜的正常解剖及病变影像表现

医学影像-腹膜的正常解剖及病变影像表现

Ao = 主动脉 C = 结肠 K = 肾脏 P = 胰腺 Sp = 脾脏 1 = 镰状韧带, 2 = 肝胃韧带 3 = 胃脾韧带
系膜
o 肠系膜: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 结构
o 横结肠系膜:将横结肠固定于腹后壁的横位 腹膜结构
o 乙状结肠系膜:将乙状结肠固定于盆壁的腹 膜结构
o 阑尾系膜: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端的双层腹 膜结构
转移癌
o 原发病史:源于卵巢、胃、胰腺的恶性肿瘤 o 腹膜不规则增厚 o 多发结节状及团块状软组织肿块 o 不均匀强化 o 腹水
M.68,胆囊癌腹膜转移
男,60,362491B,胃癌术后9年,腹痛1周。 腹膜后及腹系膜淋巴结广泛转移(2013-12-2)
2013-5-9胸椎MRI片(同前病例) 延迟诊断了7个月。
448767,女,74岁, 右下腹疼痛2月,
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大网膜结 节)恶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谢 谢!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增厚,网膜浸润
胆囊窝结核瘤,周围腹膜强化
腹膜囊性肿瘤
p 单纯囊肿:多种起源 p 淋巴管瘤 p 畸胎瘤 p 假性粘液瘤 p 胰腺假性囊肿
腹膜后单纯囊肿 F.57岁
405546,女,22岁,体检发现左上腹 肿物10天。小网膜囊淋巴管瘤
肠系膜囊肿
畸胎瘤:肿块内见脂肪成分.M.63
腹膜的正常解剖及病变影像表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浆膜 o 脏层、壁层腹膜 o 大小网膜、韧带及系膜
大网膜
o 自胃大弯下垂至脐平面,反折至横结肠 o 左至胃脾韧带,右至十二指肠上部 o 4层腹膜 o 胃结肠韧带
大网膜
o 脂肪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间皮组织 o 供血:胃网膜左、右动脉--胃网膜动脉弓 o 活动性大 o 吞噬细菌异物、限制疾病蔓延、分泌液体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 诊断与鉴别
●概述 • >腹膜后肿瘤组织学分类 • >与脏器来源肿瘤不同的CT与MRI征象,无 喙征、器官掩盖征、器官包埋征、供血动 脉突出征 • >提示来源的征象:钙化、坏死、脂肪、黏液 基质、胶原纤维、强化特点、几种MRI征象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分类 一、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1、脂肪来源 • 脂肪瘤与脂肪肉瘤:脂肪瘤为近似皮下脂肪密度及信号,不同 类型脂肪肉瘤体积较大、混杂密度及信号、有强化 2、平滑肌来源(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 >平滑肌肉瘤:次常见肉瘤,边缘清楚,位于血管内或血管外, 信号及密度不均,强化明显 3、纤维组织来源(纤维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见于中老年,边缘清楚的团块,包绕 腹膜后血管,轻度至明显强化 4、脉管(血管、淋巴管)组织来源:血管瘤、血管外皮瘤、血 管肉瘤、淋巴管囊肿(淋巴管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 轴位增强CT,肿块位于腹主动脉与左肾之间 (箭),肾静脉受压、弧形前移
图2 左肾AML
• 冠状位CT增强扫描重组图,左肾下极肿瘤 与 肾实质交界呈鸟嘴状(喙征)(箭)

CT与MRI上有助于推测肿瘤性质及来源的征象如下。①钙 化:神经节神经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瘤及神经母细 胞瘤。②坏死:高恶性度肿瘤如平滑肌肉瘤。③脂肪,呈CT低 密度 (-40〜-120HU)、T1WI高信号及T2WI中高信号,脂肪抑制 序列为低信号,见于脂肪瘤、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血管肌脂 肪瘤、髓样脂肪瘤。④均匀低密度:神经纤维瘤。⑤黏液样基 质,呈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见渐进性强 化。含黏液基质的病变包括节细胞神经瘤、神经鞘瘤、神经纤 维瘤、黏液样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 细胞瘤及恶性周围神经肿瘤。⑥胶原纤维,T1WI及T2WI均为低 信号,增强扫描缓慢强化。含有胶原纤维的肿瘤包括神经纤维 瘤、节细胞神经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 周围神经肿瘤、纤维肉瘤及腹膜后纤维化。⑦强化显著的肿瘤: 副神经节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Castleman病。⑧其他强化 特点:无强化,见于良性肿瘤。早期强化、廓清迅速,见于 Castleman病及其他良性病变。早期强化、缓慢廓清或不廓清, 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延迟强化,见于良性肿瘤与含有黏液基质 的恶性肿瘤如黏液样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3期151·医学影像·0 引言腹膜后脂肪肉瘤属于一种较为多见的原发软组织肿瘤,其在全身肿瘤中的比例大约为35%左右[1]。

为进一步改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本次研究特选择在我院医治的24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就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与CT表现的关联性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24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8.6±2.9)岁。

临床特征:腹部疼痛8例,腹胀8例,体重下降4例,腹部包块22例。

1.2 方法采用螺旋CT机进行诊断,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矩阵为512×512;扫描范围:全腹部;扫描方式:平扫及增强扫描,厚度5-8mm,层间距5-8mm,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

经高压注射仪器输注欧苏碘海醇100mL后,延时5s,采取2r/s的速度连续扫描50s。

观察病灶CT情况与周围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

所有患者的CT图像均需由3位及3位以上的主治医生阅片审查。

1.3 统计学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病理结果:2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中,黏液型4例、去分化型4例、圆细胞型2例、多形性型2例、分化型6例、混合型6例。

6例分化型中,包含脂肪瘤型4例、硬化型2例;6例混合型中,包含脂肪瘤型合并黏液型2例、合并硬化型2例、合并多形性型2例。

 CT表现:肿块形态:类圆形5例,占20.83%;不规则19例,占79.17%。

CT平扫:16例肿块显现脂肪组织,CT值在-80至-15HU之间,病理类型:6例分化型,4例去分化型,6例混合型;8例肿块未显现出清晰的脂肪组织,其中4例以液性密度为主,CT值15-25HU,病理类型均为黏液型;4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CT值30-60HU,病理类型:2例圆细胞型、2例多形性型。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本例是男性病人,腹膜包涵囊肿罕见于男性 。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腹膜后肿瘤影像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影像PPT课件

T1WI
T1WI
T2WI
T1WI+C
T1WI+C
神经母细胞瘤。女性,2001第-73页-/共2172出5页生。扫描日期2001-7-18(4个月)
神经母细胞瘤。女性,2001第-8页3-/共2172出5页生。扫描日期2003-4-30(2岁)
一、神经母细胞瘤
影像表现
CT平扫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肿 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临床资料平扫ct表现年龄临床表现形态界限钙化细胞瘤80肿块少数伴血尿球形与肾分界清楚突破肾边缘时界限不规则15以下神经母细胞瘤905岁以下vma升高不规则分叶状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腺癌大多10岁以下性早熟女性化cushing等圆形椭圆形清楚710细的局部沉积广泛分布线条状细胞瘤不限阵发性高血压心动过速排尿晕厥圆形椭圆形清楚15增强ct扫描表现强化形态跨中线扩展淋巴结扩展肾影变化细胞瘤出血坏死区有囊肿形成膨胀性生长推移大血管肿瘤与脊柱间间隙有软组织多见20区域性以肾门为主肾影缺损伴肾轴线增神经母细胞瘤出血坏死致密度不均沿脊柱前缘生长包绕大血管一般无90区域性肿大淋巴结与瘤体不易区分伴远处淋巴结如颈部常有膈脚侵犯肾侵犯致肾局限性缺损肾轴线不变腺癌不均匀强化中央坏死腔呈星形周边薄层包膜强化偶见区域性一般不侵犯明显强化之厚壁囊状改变内腔不规则少见一般无区域性一般不侵犯肾母细胞瘤
概述
腹膜后肿瘤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狭义的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十
二指肠等腹膜后脏器之外非脏器起源的肿瘤。 广义的腹膜后肿瘤包括脏器和非脏器起源的肿瘤这
两部分。
除了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畸胎瘤、嗜铬细胞瘤、脂肪 瘤和淋巴管瘤之外,其他非脏器起源的腹膜后肿瘤在儿童 中相当少见;若干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既 可为非脏器起源,又可为脏器起源。非脏器起源的恶性腹 膜后肿瘤侵犯脏器后常需与脏器起源的肿瘤相鉴别。

腹部脂肪坏死的影像表现及类似病变

腹部脂肪坏死的影像表现及类似病变

类似于急腹症的脂肪坏死
肠脂垂炎和网膜梗塞是脂肪坏死的两种类型, 通常表现为类似急腹症的腹痛。
正确鉴别这些疾病对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是有决定意义的。
肠脂垂炎
肠脂垂是一些脏层腹膜良性外翻,它包含有 脂肪和小血管,在结肠中,它们来自浆膜表面 靠近结肠带。
肠脂垂偶尔会经历扭转或中央血管闭塞,形 成炎症,最后发展为急性缺血性梗塞。图1
图6:男,68岁移动的钙化肠脂垂表现为“熟鸡蛋”征 象。(a)轴位CT图像示近右侧腹股沟区间一中心钙 化、边缘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箭头),这一表现 称作“熟鸡蛋”征,预示为慢性撕脱性肠脂垂炎伴 中心钙化。(b)3年前CT图像示肿块(箭头)在不 同的位置,在做出盆腔接近乙状结肠。
网膜梗塞
由于网膜侧支丰富,所以网膜梗塞比较罕见,但右侧边 缘相对稀疏,推测发生梗塞时右侧缘易损。
脂肪坏死与脂肪肉瘤的区别(临床病史很重要): 不浸及邻近器官 在触诊中有触痛 通常有手术史
自然进程是大小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图21)
在某些情况下,组织取样对于一个复发的脂肪肉瘤 和脂肪坏死之间进行区分可能是必要的
图21,访超过6个月图像显示 包裹性脂肪坏死(箭
图11:女,25岁,网 膜左侧梗塞伴左下腹 痛。盆腔轴位增强CT 示左下方部一脂肪浑 浊区域(箭头),这 一表现提示大网膜左 侧梗塞。患者疼痛对 症治疗后好转。
图12,女,78岁,大网膜 图13,女,52岁,大网膜梗
脂肪坏死,有脾切除史。 塞伴腹痛。轴位增强CT图
腹部轴位增强CT示脂肪 像示肝脏前方一中心软组
可轻度强化,类似于脂肪肉瘤(图19,20)。
图17:男,75岁,囊样脂肪坏死,有胆囊切除病 史。轴位CT示左腹部一圆形囊样病变(箭头),

脂肪肉瘤的影像表现

脂肪肉瘤的影像表现
2002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脂肪肉瘤分为5型:高分化型、粘液型、多形性型、去分化型、混合型。不同病理亚型的脂肪肉瘤临床预后不同,准确的病理诊断有赖于广泛、多处取材。而影像学诊断的意义在于:除了提示肿瘤数量、部位、大小、周围组织结构受累情况等信息以外,还可术前预判肿瘤性质,尤其是提示可能存在的高度恶性成分及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由于术中、术后病理取材不当而导致的误诊。国外学者[9-10]的研究证实在CT、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脂肪肉瘤,可预测脂肪肉瘤亚型及可能的复发。
1.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与影像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对肿瘤病例的筛查、定位诊断有帮助,但超声检查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翻阅以往文献仍以个案报道为主且常有误诊或难于定性诊断[3-4]。
普通平片检查有时可见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压迫推移或肿瘤对临近骨组织的侵蚀破坏,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且普通平片检查难以观察肿瘤内的细微结构。
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曾经是一个独立的亚型,但由于该型脂肪肉瘤与粘液型脂肪肉瘤都可见特征性的两个染色体异位,即t(12:16)(q13:p11),形成重组的CHOP基因[13]。目前通常认为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是分化较差的粘液型脂肪肉瘤。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内可见粘液基质与圆形细胞区并存并逐渐移行[14],但圆形细胞含量更多。圆形细胞区的血供相对丰富[15],故肿瘤强化程度较一般粘液型脂肪肉瘤明显,而富含“液性”成分的影像特征则不一定显现。
脂肪肉瘤的影像表现
脂肪肉瘤(Liposarcoma)在软组织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前三[1-2],好发于40~60岁,发病部位以下肢深部软组织与腹膜后最常见。发生于四肢,尤其是肢体浅表者,更容易被患者自行早期发现而通常体积相对较小。发生于腹膜后者起病初期难有临床症状,患者就诊时肿瘤体积常已十分巨大。肿瘤较大者可压迫、侵犯周围组织结构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如:压迫或侵犯输尿管引起肾积水,压迫神经引起疼痛,压迫静脉引起组织水肿。但上述症状缺乏特异性,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现对其影像表现综述如下。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腔假性粘液瘤
肝脏表面扇贝状压迹,脾脏基本全部被吞噬,左侧腹腔钙化灶 钙化的形成与其粘液中含有类似软骨内的粘多糖样物质有关
腹腔假性粘液瘤
肝脏表面无扇贝状压迹,阑尾区可见阑尾粘液囊肿
腹腔假性粘液瘤
肝脏外缘不典型压迹,受压成块状的肠系膜形成网膜饼征,右侧腹腔钙化灶
腹腔假性粘液瘤
腹水密度较高,内可见粗细不均的线条状分隔;因腹水为胶冻样液体, 故肠管受压不能到达前腹壁;若改变体位,无腹水流动现象
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
局限性腹膜间皮瘤,腹腔内扁平状软组织肿块影,增强边缘不均匀强化
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腹膜板层状增厚,局部钙化
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腹膜增厚,包绕肝脏及肠管
腹膜间皮瘤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系膜韧带等处 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型相同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多以腹痛、腹胀包块就诊
网膜
小网膜:自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 大网膜: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腹膜结构 网膜囊:是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属于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称小腹膜腔;网膜囊通过网膜孔与前方的腹膜腔相通
系膜
系膜是由壁、脏层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形成许多将器官系连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内包含出入脏器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等 肠系膜:是将空、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阑尾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活动度大,是系膜扭转产生肠梗阻的易发部位
腹腔淋巴管瘤
腹腔内淋巴管瘤
小肠系膜淋巴管囊肿
腹腔淋巴管瘤
小肠系膜淋巴管囊肿
腹腔淋巴管瘤
小肠系膜淋巴管囊肿:大体标本清楚地显示多个间隔,而CT图像上却没显示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CT/MRI: 1.不规则有分叶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可有不同程 度的坏死、囊变、出血。极少数可为完全囊性肿块。 2.早期肾周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皮质完整。晚期肾 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3.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和细砂样钙化最常 见,也可为环状、块状或不规则钙化。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 囊变区显示清楚。 5.肿瘤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结构,并包埋大血管,腹膜 后淋巴结广泛肿大。
平滑肌肉瘤
类同肌肉密度(信号),内多小 囊变,易累及邻近血管;弥散受 限明显;增强多呈中等程度渐进 性强化,易血行转移,淋巴结转 移少见
中老年女性,易复发,可远 处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 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 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
和细砂样钙化最常见
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男性
稍多见
小结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测CT值约40Hu,动脉期测CT值约78Hu,静 脉期测CT值约123Hu,延迟期测CT值约121Hu,内可见小点片状低密度 无强化区,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移位。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MRI平扫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 号,DWI序列其内实性成分弥散明显受限,内可见小片状囊变 灶,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胰头受挤前移。
高度恶性,侵袭性高 75%患者中早期可转移至肺
LOGO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分区
解剖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江心;张杰;林洁;唐坤;郑祥武;李伟伟【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L)的CT表现及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PRL,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肿瘤最大径为8~27cm,1例圆细胞型及1例多形性型呈椭圆形,其余10例均呈显著不规则分叶状或铸型生长.CT平扫表现:8例可见脂肪组织,分别为分化型3例、去分化型2例、混合型3例;4例未见明显脂肪组织,其中2例黏液型以液性密度为主,1例圆细胞型及1例多形性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2例混合型肿块内伴有大块致密钙化.CT增强扫描表现: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2例脂肪瘤型可见软组织密度结节及条索影轻度强化;1例硬化型软组织团块呈轻度强化;2例黏液型可见索条分隔样轻度强化及整体云絮样轻度强化;1例去分化型中的去分化瘤体区域、1例多形性型及1例伴有钙化的混合型中的多形性瘤体区域均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PRL病理组织学的多样性决定了其CT表现的多样性,不同亚型CT表现具有各自特点,并能反映各自病理类型的特征.【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3(028)009【总页数】4页(P964-967)【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学【作者】江心;张杰;林洁;唐坤;郑祥武;李伟伟【作者单位】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4;R814.4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少见,仅占全身肿瘤的0.1%~0.2%,其中75%为恶性,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PRL)约占33%~41%[1-2],是最常见的腹膜后原发恶性肿瘤。

腹膜炎、腹腔脓肿、腹膜腔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炎、腹腔脓肿、腹膜腔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检查时,上腹部脓肿可出现上腹部软组织肿胀,皮肤及皮下有压痛或 叩击痛;下腹部脓肿一般有肠积气,可扪及边界不清的肿块,局部压 痛或反跳痛;盆腔脓肿可有腹泻,肛门指诊有触痛,并可触及炎性肿 块。
影像学表现
X线:腹腔脓肿在腹部平片上一般无明显改变,部分病例可显示脓腔气 影征象表现为较大的气-液腔、气团或多发性排列成串小气泡。
腹膜腔转移瘤 (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
概述
➢ 腹膜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腹膜腔肿瘤比较 少见,大多数为腹膜转移瘤。
➢ 腹膜转移瘤是最常见的腹膜腔肿瘤,是癌细胞经血行或直 接种植到腹膜、肠系膜和大网膜所致的肿瘤。
➢ 多继发于肝、胃、结肠、胰腺和卵巢的恶性肿瘤。 ➢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及胃肠道功能
单房或多房囊性病灶, CT平扫囊内密度均 匀一致,呈等密度或 稍高于水样的密度, 囊壁多薄,或无法显 示,增强扫描病灶内 部无强化,囊壁不强 化或轻度强化
男,58岁 淋巴管瘤
治疗
通常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或较小时,多采用以广谱抗生素为主的 非手术治疗;若治疗数周后仍持续发热或脓腔逐渐增大,单纯药物 治疗效果不佳的,应及时行穿刺引流治疗;手术引流多适用于脓腔 大、多房性脓腔、穿刺引流不彻底或因穿刺风险较大者。
小结
➢ 腹腔脓肿按其发病部位有膈下脓肿、肠系膜肠曲间脓肿、盆腔 脓肿等
➢ CT主要表现为腹膜腔内低密度肿物,边缘模糊,密度介于软 组织肿物与积液之间,中央密度更低;增强扫描中心无强化, 边缘见环形强化;脓肿有时可见气体影。
➢ MRI: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脓腔弥散受限; 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肿腔不强化。
CT:腹腔脓肿一般循腹腔解剖间隙分布,但由于各解剖间隙之间的连 通性对腹腔积液及脓肿引流的影响,以及脓肿的局限化,因此腹腔脓 肿累及的范围与解剖间隙之间不一定一致。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2、平滑肌肉瘤
• 起源于腹膜的平滑肌组织,包括血管平滑肌、腹 膜后潜在间隙平滑肌、胚胎残余平滑肌等。
• 影像学表现:瘤体较大,呈混合密度,形态欠规 则,并向周围器官侵犯,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 病变中心多有广泛和不规则的坏死或囊变,增强 呈中等以上不均匀强化。肿瘤内通常不出现钙化。
• “腹膜后肿物、左肾、脾、胰尾切除标本”:符合 平滑肌肉瘤复发,肿块与脾、肾、胰纤维性粘连, 肿瘤压迫胰尾组织引起部分胰腺组织坏死及炎性 反应,脾脏、肾脏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腹膜后神经鞘瘤。a) 轴面CT 示圆形肿块(长箭) , 内见液化坏死灶(箭) ,囊壁轻度强化; b) CT 冠状面 重组示囊性肿块,压迫推移门静脉(箭) 。
定性诊断
• ①神经源性肿瘤位置偏向于中线脊柱两侧, 密度较均匀。
• ② 肿瘤出现大片范围坏死呈囊样密度,且 不伴钙化,见于平滑肌肉瘤.。
• ③肿瘤中出现不均匀的脂肪密度。增强后 低密度的脂肪影不强化,倾向于脂肪肉瘤。 若脂肪密度均匀,CT值始终为负值,则诊 断为脂肪瘤。④婴幼儿和儿童腹膜后肿块, 伴有钙化的为神经母细胞瘤机会大(应与肾 母细胞瘤鉴别,肾母细胞瘤无钙化)。
学习园地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定义
•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腹膜 后淋巴瘤和转移瘤。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 间质内的脂肪、肌肉、纤维、淋巴、神经 等组织的肿瘤,不包括腹膜后各器官所产 生的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
腹膜后脂肪肉瘤
概述
ü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发病率很低,绝大多数为恶性, 以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 相对多见,脂肪肉瘤超过其中的一半。
ü 多发生于50岁以上成人,男性多见。 ü 一般为深在性、无痛性、逐渐长大的肿物,病变
发展隐匿,早中期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常以偶然 发现巨大肿块就诊。
病理特征
主的不均质肿块。 ü 多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 ü 瘤体较大,多压迫或推移邻近组织器官。 ü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分隔强化,多伴有渐进性强化,脂肪
成分不强化。
谢谢!
脂肪肉瘤是来源
于血管周围、体腔
及肌腱间隙的未分
化间叶组织细胞,
由成脂肪细胞到成
熟脂肪细胞不同分 化阶段的细胞构成。
2
0
黏液性脂肪肉瘤
较少数可能为脂肪
瘤恶变而来。
0 分化良好型脂 肪肉瘤
1
多形性脂肪肉瘤
0 3
0 4圆细胞型脂
肪肉瘤
0 5 肪去肉分瘤化型脂
CT表现
ü 以脂肪为主的不均质肿块,有条状、网状、斑片状或结节 状较高密度区,多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
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变出现渐进性强化,强化范 围增病理:梭形细胞肉瘤, 符合去分化脂肪肉瘤。
MR表现
ü 肿瘤体积较大,呈椭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形,境界清楚。 ü 肿瘤的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决定MR信号的关键。 ü 分化良好肿瘤显示典型脂肪信号,T1WI高信号,T2WI中高
增强扫描后可见非脂肪成分中等强化。
鉴别诊断——脂肪瘤
ü 病理、影像上都难与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鉴别。 ü 脂肪瘤很少发生于腹膜后,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
后多见。 ü 脂肪瘤多为良性,一般比较小,而脂肪肉瘤多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腰痛3天
你的诊断?



最为常见,约占55%。肿瘤由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 组织和骨髓样造血组织构成,可伴有钙化或出血。 边界清楚以脂肪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内 夹杂以少量细网状、条索状、片状稍高密度的骨髓 样组织。 增强后骨髓样组织轻度强化。
突发右侧腹痛


•病理分型及CT表现: •I 型:高分化型:脂肪密度肿块,伴不规则分隔增厚; •II 型:粘液性:含粘液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网状、 片状、云雾状延迟强化; •III型:多形性:分化差,不含成熟脂肪组织,多表现为不 均匀软组织肿块,伴坏死,难以与软组织肿瘤鉴别; •IV 型:圆细胞性; • V 型:去分化型:体积大,周围组织压迫明显,可见假包 膜,去分化成分明显强化,成熟脂肪组织无强化。 •其中I、II型为低度恶性,后三型为高度恶性肿瘤,极易复 发和转移
【影像描述】左侧肾上腺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 缘光滑,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15HU,二期增强 扫描囊内未见明显强化,囊壁可见轻度强化。


【病理诊断】符合上皮性囊肿



1、 脂 肪瘤 : CT表现边界清楚,具有包膜的低密度 肿块,CT值低于-100Hu,与皮下脂肪密度相同。增强扫描 显示无强 2、脂肪堆积:无包膜的脂肪密度,少见。 3、脂肪肉瘤 。 4、髓样脂肪瘤:由脂肪组织和骨髓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常没有症状,位于肾上腺,体积常较小。 5、肾上腺腺瘤。 6、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肿瘤由 脂肪、血管和平滑肌3种成分组成,容易出血,病人常有 腰痛和血尿。 7、腹膜后畸胎瘤:含有脂肪、液体密度/信号及钙化、骨 化、牙齿影等多种成分的肿块是其特征;肿瘤血供较少。
男, 17个 月。
多位于腹膜后间隙上部、肾脏前上方,可跨越中线,常 与肝脏、胰腺、结肠、胃后壁关系密切,小儿多见,男 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多为良性,由多胚层组织组成,内 可见上皮、脂肪、牙齿、骨骼等结构。
CT/MR上显示含有脂肪、液体密度/信号及钙化、骨化、 牙齿影等多种成分的肿块是其特征;肿瘤血供较少。
巴州人民医院CT、MR科 于金萍
1.CT值
2.T1、T2、脂肪抑制序列
3.正反相位
CT值
脂肪组织的识别
T2
T1
抑脂序列、抑水序列
同反相位
图 1 CT 增强扫描示盆腔内直肠及膀 胱 周 围 对 称 性 脂 肪 增多,直肠受压变 细、左右径变窄 图 2 CT 增强扫描冠状重建示膀胱、直肠及双输尿管周围明显脂肪堆积,双输尿 管及肾盂重度积水
图 3 MRI 冠状位示膀胱周围有大量脂肪堆积,膀胱受压底部上移、颈部细长,外形呈“倒梨 形” 图 4 MRU 示双输尿管下端鸟嘴状狭窄,双输尿管迂曲、扩张及双肾盂重度积水,充盈的膀 胱呈典型“热气球”状

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Benign Symmetric Lipomatosis,BSL) 又称为麦(马)德龙病 (Madelung病)、洛-本综合症(LaunoisBensaude)、多发性对称性脂肪增多症(multiple symmetric lipomatosis, MSL),是一种罕见的 脂肪代谢障碍引起的脂肪组织弥漫性、对称性沉积 于颈肩部皮下浅筋膜间隙和(或)深筋膜间隙的疾 病,患者常因颈部畸形、活动受限、压迫气管致呼 吸困难而就诊。
平扫
增强
男,3.5岁
腹膜后脂肪瘤极少见。 CT表现边界清楚,具有包膜的低 密度肿块,CT值低于-100Hu, 与皮下脂肪密度相同。增强扫描 显示无强化。
鉴别诊断:脂肪堆积与脂肪瘤差别在于 无包膜存在。
脂肪肉瘤:脂肪内存在不均匀间隔或软组织成分并有强化表 现,应考虑脂肪肉瘤的可能。根据瘤内脂肪细胞程度以及 纤维和粘液组织的多少可分为三种类型:
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CT和MRI均含有脂肪特 有的密度和信号,脂肪肉瘤有强化; 粘液样脂肪肉瘤: CT 值近似水样密度,在 20~20Hu之间,密度均匀似囊肿病变; 混合性脂肪肉瘤:以纤维组织为主,伴散在的 脂肪组织。

Βιβλιοθήκη •三种组织成分:纤维组织、粘液组织、脂肪组织 •依据脂肪细胞分化程度及三种成分组成比例不同CT诊 断分为3种类型 •1、实质型;2、假囊肿型;3、混合型 •分化程度较低的脂肪肉瘤:仅含少量脂肪组织 显示为 实质为主,有时难以与软组织密度肿瘤区分。 •分化程度较高者:具有丰富成熟脂肪组织。 •腹膜后最常见的恶性肿瘤,50-70岁好发,早期症状 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