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pptx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是认知心理学中解释知觉过程的两种对立观点。间接知觉的自
上而下过程与直接知觉的差异明确,而对于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过程,这种差异并不是 很明确,但是这两种观点均强调视野中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确定视野中哪个 方面对解决特定知觉问题是有用的这一点上,两种观点是一致的。
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在一次手术后,化名 DB 的患者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即使是在视觉盲区,他也
能够确定客体的位置。 Weiskrantz 在一个实验中要求 DB 通过迫选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
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一实验中,则要求 DB 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这两个 实验都严格控制了光照且 DB 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点状刺激和线条大小相同,强 度适中,但由于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 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如果 DB 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其产生 的原因是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以 McCollough 的实验为例:给被试呈现几秒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 随后呈现由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栅条组成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 4min 后,呈现由 左边垂直和右边平行的黑白栅条组成的测试图形,结果发现,被试报告在垂直的黑白栅 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栅条处出现淡橙色后效。这是因为,橙色和蓝绿色是互 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 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 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第六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 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
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 解释: 1. Boring 和 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
根据注视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 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 一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 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 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 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 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 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
学海无涯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 单选题(10 分,共 10 题) 2. 多选题(10 分,共 5 题) 3. 名词解释(20 分,共 4 题) 4. 填空题(10 分,共 5 题) 5.简答题(20 分,共 2 题) 6. 论述题(12 分,1 题) 7. 实验设计题(18 分,1 题)
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 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上。
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器 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止事物时, 就会因负责感知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景物好像在向上运动的印象。 简述双眼视差及其生理基础
1
学海无涯
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直接知觉是指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间接知觉是指当前呈现的外部刺
激和大脑内已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包括自下而上 (所提取的信息从组成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成分逐渐上升到较综合、较高级水平) 和自上而下(较高级、整体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两个过程, 这两者在知觉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的,主要依赖于知觉情境的特点和刺激本 身的特点。 2. 间接知觉的自上而下的观点是指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储和使用;直接知觉则是 根本否认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在。 3. 直接知觉将从刺激中抽取信息作为知觉的最终目标,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的观点则将 其视为一种中间阶段。前者在原则上把握对问题解决的理解,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关 注获得的这些原则在大脑中如何工作;前者坚信只有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人与动 物,才能获得知觉,而后者则强调可通过简单、非自然的刺激,在严格控制的实验 室环境中获得信息,学习知觉。
2
学海无 涯
感区域,需要调整目标物的大小和强度。由于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 DB 没 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实验给 DB 呈现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 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 但 DB 始终表示根本看不到需要他做迫选判断的目标物,并因此无法相信自己在实 验中 的成功。这表明,DB 对盲区内的客体没有意识,却留有知觉。 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关联后效?
由于人类双眼之间有 6cm 左右的目间距,所以当观察近处物体时,两眼对物体的 视像稍有不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面多一些,右眼看到物体的右面多一些,两只眼睛视 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根据 Yellot 的研究,如果两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差等 于 1μm,那么就能产生深度辨别。因此,双眼视差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产生视觉深度 知觉的最重要来源。 生理基础:
上而下过程与直接知觉的差异明确,而对于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过程,这种差异并不是 很明确,但是这两种观点均强调视野中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确定视野中哪个 方面对解决特定知觉问题是有用的这一点上,两种观点是一致的。
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在一次手术后,化名 DB 的患者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即使是在视觉盲区,他也
能够确定客体的位置。 Weiskrantz 在一个实验中要求 DB 通过迫选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
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一实验中,则要求 DB 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这两个 实验都严格控制了光照且 DB 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点状刺激和线条大小相同,强 度适中,但由于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 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如果 DB 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其产生 的原因是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以 McCollough 的实验为例:给被试呈现几秒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 随后呈现由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栅条组成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 4min 后,呈现由 左边垂直和右边平行的黑白栅条组成的测试图形,结果发现,被试报告在垂直的黑白栅 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栅条处出现淡橙色后效。这是因为,橙色和蓝绿色是互 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 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 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第六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 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
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 解释: 1. Boring 和 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
根据注视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 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 一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 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 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 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 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 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
学海无涯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 单选题(10 分,共 10 题) 2. 多选题(10 分,共 5 题) 3. 名词解释(20 分,共 4 题) 4. 填空题(10 分,共 5 题) 5.简答题(20 分,共 2 题) 6. 论述题(12 分,1 题) 7. 实验设计题(18 分,1 题)
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 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上。
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器 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止事物时, 就会因负责感知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景物好像在向上运动的印象。 简述双眼视差及其生理基础
1
学海无涯
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直接知觉是指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间接知觉是指当前呈现的外部刺
激和大脑内已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包括自下而上 (所提取的信息从组成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成分逐渐上升到较综合、较高级水平) 和自上而下(较高级、整体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两个过程, 这两者在知觉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的,主要依赖于知觉情境的特点和刺激本 身的特点。 2. 间接知觉的自上而下的观点是指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储和使用;直接知觉则是 根本否认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在。 3. 直接知觉将从刺激中抽取信息作为知觉的最终目标,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的观点则将 其视为一种中间阶段。前者在原则上把握对问题解决的理解,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关 注获得的这些原则在大脑中如何工作;前者坚信只有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人与动 物,才能获得知觉,而后者则强调可通过简单、非自然的刺激,在严格控制的实验 室环境中获得信息,学习知觉。
2
学海无 涯
感区域,需要调整目标物的大小和强度。由于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 DB 没 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实验给 DB 呈现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 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 但 DB 始终表示根本看不到需要他做迫选判断的目标物,并因此无法相信自己在实 验中 的成功。这表明,DB 对盲区内的客体没有意识,却留有知觉。 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关联后效?
由于人类双眼之间有 6cm 左右的目间距,所以当观察近处物体时,两眼对物体的 视像稍有不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面多一些,右眼看到物体的右面多一些,两只眼睛视 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根据 Yellot 的研究,如果两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差等 于 1μm,那么就能产生深度辨别。因此,双眼视差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产生视觉深度 知觉的最重要来源。 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