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考古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考古整理
第一部分 动物考古概论
一、什么是动物考古?
定义:动物考古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其主要目标是理解人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种群之间的关系。
二、命名
• 民族:混血(交叉学科)
• 家庭成员(血统):考古学、动物学、人类学、生态学、埋藏学、地理学、历史学
三、研究材料
• 研究内容 :骨骼、牙齿、角、蛋壳、毛发、羽毛、鳞片、昆虫、寄生虫、虫卵、粪便、血迹、鞭虫卵、DNA、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
四、动物考古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 史前年代序列(动物群的构成、绝灭种)
• 复原古环境和古气候 (生物学、生态学)
• 遗址的形成过程(埋藏学)
• 取食方式(狩猎?食腐?)/生业经济模式(狩猎采集/畜牧/农业、动物驯化和家畜的出现、食物构成、食物的加工方式、消费模式 )
• 动物驯化与“次级产品”的利用(毛、乳品、血 、畜力)
• 社会层面(仪式、葬俗、祭祀、占卜、宠物、社会分层、交换与贸易)
• 手工业(骨角器、艺术品、装饰品)
五、动物考古研究的流程
• 材料获取:取样
– 手选à 较大的标本
– 筛选:小动物,资料有效保存,更多信息
• 记录
• 鉴定与观测(种属、部位、年龄、性别、骨骼保存情况:完整/破碎、破碎模式) –测量
鉴定很重要,分析和研究更重要
六、动物考古学简史
• 欧美:开始、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
• 19世纪:开始期
– 人们对动物遗骸的关注几乎与考古学同时,发现一些燧石工具与绝灭动物共存。18世纪达尔文进化论和地质学、地层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石器所代表
的人类文化比圣经记载的历史早得多。
– 以绝灭动物为“标准化石”,根据人类留下的遗物形状与共出的动物群的种类
来认识遗址的相对年代。
– 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 法国人爱德华∙拉代和英国人亨利∙克里斯蒂把法国西北部的旧石器时代分为: – 1. 洞熊时代
– 2. 猛犸象、披毛犀时代
– 3. 驯鹿时代
– 4. 原始牛、野牛时代
• 20世纪初‐40年代:形成期
– 考古学研究目的:建立年代框架、复原文化史和复原古气候环境。动物骨骼碎片由于不能按年代顺序排列,往往不被重视。
– 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 清单,附录,缺乏功能的解释
– 例外:H. J. S mith, 参考印第安人食用的动物对遗址的动物遗存进行解释, 并对骨制工具进行讨论。
– F. B. Loomis & D. B. Young, 动物遗存数量, 骨器, 通过动物种类在垃圾堆的出现频率来推测它们的重要性, 鹿角+鱼骨讨论遗址占用的季节。
• Hargrave(1938)提出要保存所有的动物遗存, 并把它们交给动物学家去鉴定,不能随意猜测。
• 方法论的完善体现在提出鉴定的准确性, 并要求对标本进行测量。
• 1950s‐60s:发展期
– 考古学家强调对考古资料要进行关联性和功能性的解释,从而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
– 另外,文化生态学(Steward 1955)的建立也是人们对动物遗存兴趣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文化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就需要考虑当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 研究目的变化:人与动物的关系
– 代表人物:T. E. White 把旧石器考古用于估算最小个体数 (MNI) 的方法介绍给考古学家, M. R. Matteson 淡水贝研究, S. J. Olsen, P. W. Parmalee 等建立了一种接近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报告模式
• 1970s‐80s成熟期
– 基础研究进一步发展,规范化,系统化,学科趋于成熟。
– 对理论和方法的讨论。
• 一系列图谱和综合论著的出版:
• 1976年,在法国举行的第九届史前学与原史学国际会议上,世界各国的动物考古学家正式成立了国际动物考古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Archaeozoology (ICAZ),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确认该学会为其下属的分支机构。
• 现状: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多样性,学科交叉的特点更为显著
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
• 1920s‐30s:发端
– 德日进、杨钟健:《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 《中国古生物志》丙种第十二号第一册,1936年。
–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 将动物群划分为三组:当地野生种、驯化后的当地动物,以及自外引进的物种 – 命名新物种:肿面猪、殷羊和梅氏四不像鹿
– 推测圣水牛的驯化
– 注意到对黄土期后动物群的研究与化石研究的不同, 以及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种种问题,为此后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动物考古学发展的较高水平
• 1950s‐70s:探索和初步形成
– 材料积累阶段:半坡、河姆渡、磁山、北首岭、下王岗、昙石山、甑皮岩
– 比较全面地对遗址的动物群进行研究,分析动物群内的各个物种和属性
– 人类生活环境的复原和家畜驯化
– 定量分析开始受到重视
– 不足:没区分考古文化层
• 1980s‐90s:迅速发展
– 考古学年代序列已基本建立,研究材料丰富,动物遗存的重要性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关注。【背景】
– 继续材料积累
– 关注对生业经济的分析和讨论
– 与国外学术界接触增多,引进先进研究方法。
-‐ 出现了专门的介绍动物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文章,是中国动物考古学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2000以来:规范化、多元化
– 研究更为深入、严谨、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也促进了与国外同行的交流
– 多元化:既注重打实基础,也乐于在研究中引进和采纳新的研究方法。
– 科学取样
‐从实验室回到田野
动物考古的生物学基础
一、分类学
• 鉴定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种类
• 动物分类学是学习和研究动物学重要的基础,目的是将数目繁多的动物种类,以科学的方法,依据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事实,来决定某种动物在动物界的系统地位,从而说明各种动物彼此间的联系。
• 现代科学分类学多基于动物的形态特征(皮肤、羽毛、贝壳颜色、鳞型、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