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合集下载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项改革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追求个体化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在这一年里,我亲身经历了这个改革,以下将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课堂氛围的变化。

在过去,课堂往往是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机械地翻开教科书,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们笔记,这样的重复循环,导致学生们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

但是随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老师们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到探索和讨论中去。

这种课堂氛围的变化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激动,我不再是无聊地听课,而是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我开始主动提问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这让我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入。

其次,个性化学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在过去,班级教学中,老师通常会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来授课,不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

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我有些困扰,因为有些知识点我理解得很快,而有些知识点我则需要更多时间来理解。

但是随着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我不再受到课堂进度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学习。

我可以选择提前学习下一章节的知识,也可以在某个知识点上花更多的时间。

这样,我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个性化学习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选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方式进行学习。

这让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和动力,我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外,课后拓展活动的设置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

在过去,我放学后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填满,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发展兴趣爱好。

但是现在,学校为我们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课后拓展活动。

我可以参加各种兴趣培训班,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

我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开展科技研究、社会实践等项目。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10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10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比较多,所以之前担忧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在书中最为关注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课堂学习效果。

书中指出的主要原因在:1.教师指导不到位2.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3.缺少小组合作学习激励机制4.弱势群体自身不足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在调动学困生参与兴趣方面应该做到:1.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环境轻松、学习主动、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小组评价、各尽所能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有效地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适当地应用表扬与批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表扬的激发效果远大于批评的刺激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评价,并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困生,使他们富有自信心,感到“我能行”。

回答问题时,当他们思维出现障碍,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回答不准确的地方,而要耐心地启发,引导。

这样就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努力学习。

3.把学困生已有的动机和兴趣转化为新的动机和兴趣。

学困生一般心理负担过重,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心理,总认为“我很笨”,对学习灰心丧气,没有学习兴趣,但这些学困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要了解他们的这些特长,并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4.强化辅导,因村施教。

学生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就能产生兴趣,而学困生往往知识欠帐太多,学习很吃力,没有胜任感。

因此,数学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帮助他们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这样做:(1)课堂提问,要多给学困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2)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尽量使学困学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些问题;(3)作业安排要有弹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深知在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老师在课堂上阐述知识,学生机械地听着,不断地记忆与复习,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沉浸在无聊枯燥的课程之中。

而最近所体验到的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

在这次课堂中,老师并没有引导我们学生直接从书本中记忆课程内容,而是引导我们自己思考与发现,并通过自己的发现才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扮演的是主角角色,而非被动的配角。

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真正地学到知识。

而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导学习呢?我认为,老师们需要变革自己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发展,以满足学生们不断变化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与互动,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学习。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互相激发思维和创意,开启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通过这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到对于老师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来推动教育的进步。

总结来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需要从各个角度上面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流淌着自己的思考,发扬自己的想象,从而跨出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

在追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的过程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够从兴趣的角度入手,那么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

其次是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各自独有的性格、特点和能力,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过去,教师往往扮演着授课的主导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言,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相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考试与评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学生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有创造力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1教学设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始于教学内容的顺向思考,一种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

前者在“教学大纲时代”盛行,后者则是“课程标准时代”的新定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获得反馈。

可以看出逆向设计较之版向设计主要有两点不同。

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

逆向教学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而非教材,强谓“用教材教”,而不是纯的“教教材”?二是对待评价的死点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件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倡导逆向数学设计,这是实施“课程标谁”之后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数师先将“课程标”换成“数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数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

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

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谁)出发开始设计活动。

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不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

这是对教学的“换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们的需求、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依据课程标進准,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

根据标准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2一、转变自身的观念,巧妙指导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观念反思。

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也注意到了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收获良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策划者、指导者、评价者和解疑者,给予学生高效的指导和帮助。

了解学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前提,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是学生自学时能看懂的知识,教师不讲。

在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怀疑学生的能力,教材上有些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教师仍然喋喋不休、大讲特讲,从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把课堂还给学生”主要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

对于教材中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教师不必再作讲解,只需随机检查即可。

二是自学时有一半以上的知识学生看不懂,教师要适当点拨,必要时可组织小组讨论。

有些知识学生在自学时似懂非懂,思维像是隔着一道屏障,此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扶”学生一把,使其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妨将其抛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解疑释难,教师只需相机获取讨论信息,并适当归纳概括即可。

三是自学时学生看不懂、讨论也不能弄懂的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讲解这类知识时,教师要进行认真设计,通过问题情境、启发诱导、类比论证、实验操作等方式,为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直至学生豁然开朗为止。

此时如果教师仍然不讲,导致学生该学会的知识没有学会,疑难没有解开,实质1上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在具体课堂操作过程中,要落实这一理念,我还努力去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把“先学后教、为学而教”的理念落到实处。

一节课40分钟,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时间。

有了时间做保证,教师就能准确把握学情,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的策略,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本义。

其次,要把课堂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启发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一问一答,不是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也不是教师利用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使其钻入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圈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一书中,徐洁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深刻的阐释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作为一名高三的英语老师如何“把教室还给学生”。

我认为“把教室还给学生”就是要本着高考的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来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人。

我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说英语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词汇量不够,于是扔给学生们一本星火英语3500词汇,按字母开始背吧,这样真的有用吗能记住吗倒不如我们告诉他们,第一步把3500词汇捋一遍,看看哪些词是已经很熟悉的,哪些词是不熟悉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去背,这样的话就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让学生们不会谈单词色变。

然后再说说听力复习,“磨耳朵”是众多老师认为提高英语听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于是很多老师都会积极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统一给学生放听力材料,材料在播放,可学干什么的都有,当然也有很多根本听不懂的,怎样达到预期效果更谈何效率但是如果我们把任务分配给学生,指导他们运用一些技巧分类去听,再总结一些常用高频词汇,并对他们施行监督,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再或者隔三差五的让他们听听在线听力,歌曲,经典对白等,这样的课堂会更有实效呢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书面表达,使用一些优美的词汇和复杂句式,写一手漂亮过的字固然可以使阅卷人心旷神怡,可是根据2017年考纲的要求,书面表达要求考生能(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2)能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换句话说就是更侧重语言的“运用功能”和交际意图,而不只是看你会多少个从句和短语,因此要做一个学生的正确的领路人还要深刻研究考纲,做到与时俱进。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者:廖妤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6期至今还记得八年前的一天,当我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人生当中上第一堂语文课的时候,我的导师王运遂老师就坐在教室的后排,静静地聆听,不时地拿起笔在纸上记录着什么,眼中满是关怀和鼓励……满以为王老师会为我精心准备的这堂课而高兴,可是下课后老师却对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课堂。

真是醍醐灌顶,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一堂课并不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场表演。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永远不会是一个完整的课堂。

在日后从教的日子里,越发体会到老师的深意。

王老师常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

刚开始我对王老师的做法感到很困惑,也有着种种担心: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不会乱套吗?把时间交给学生,那老师干吗呀?把思维还给学生,学生能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吗?在聆听了王老师的几堂课后,我的种种担忧似乎都没有在课堂上发生,整个课堂反而是异常的活泼而有序。

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也渐渐改变了观念,课堂上尝试尽量少讲,甚至不讲,以收把课堂还给学生之高效。

现以学习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简述我的做法与体会。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搜集有关作者个人经历的相关资料,另一组去搜集有关这首诗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在课堂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成果,纷纷主动要求上台发言。

在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之后,我鼓励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学生顿时感觉到自己已然就是课堂的主人,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踊跃发言,有的说在诵读当中体会到了艾青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有的说还体会到了艾青在诗歌当中抒发的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还有的同学甚至体会到诗人抒发的不仅仅是对大堰河的回忆与感激,还包含了对以大堰河为代表的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之后,有一位同学在朗诵诗歌的时候,还流下了深情的泪水。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读后感范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读后感范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读后感范文《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读后感1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知识的诅咒,意思是当你掌握了某种知识,你就难以想象没有它是怎样的状态;也可以说,当你的经验和别人不同时,你将难以理解、认同别人。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老师,我似乎也受到了“知识的诅咒”——我很难理解学生为什么不理解一些“基础”概念,做不对一些“基础”题目,全然忘记自己也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经过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才获得的知识。

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后,我意识到:要想打破知识的诅咒,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育返璞归真。

育人本位,传做人之道早在唐朝,韩愈就在《师说》中就对教师有了一个界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传道受业解惑”便是教育的综合过程,“传道”的“道”并非简单的知识道理,而是更为深刻的思想道德和事物规律。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应试”、“唯分数论”等问题,没有走出狭隘的教育工具论的桎梏,但学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徐老师始终牢记育人为本,把“教学”上升到“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传授学生做人之道。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老师在“第五章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中提到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

课改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小组合作、“小先生”制、加分抢答也是我上课常用的策略,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随机点名不公平、随机点名费时间、学生只顾抢答而忽视提问内容等等。

同样面对抢答存在的弊端,徐老师与学生共同协商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育渗透,培养着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有益竞争中不失谦让美德,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9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19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这一改革中的角色转变。

这本书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
体地位,倡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
式容易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
提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虽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教
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更加重要。

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
方式。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
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教育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除了课堂
教学方式的改变,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创
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
视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
导作用。

我相信,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之路。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1)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双语部王业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

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

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

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

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

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

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

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

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

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

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

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

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

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在课改的潮流下,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阐述了如何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

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

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

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5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5

掌握火候,让英语课堂“色香味俱全”最近在学习学习强国上的一篇文章时,看到一位老师的这么一句话:“让每节课上出味来”,忽然让我豁然开朗,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教学,认识授课。

当然课堂授课并不是简单一道菜的呈现,而是需要掌握学生的火候,火候太大,菜糊了,火候太小,菜夹生,所以如何掌握这个火候是所有老师值得思考和努力探索实现的,掌握火候的过程就是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掌握这群小“天使”的火候,让整个英语课堂“色香味俱全”呢?本月思考: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在徐洁老师所著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中,第七章讲到如何演绎课堂精彩生成,与掌握火候这个观点不谋而合。

预设要求教师充分备课,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厚的学养做支撑,还需要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

生成则靠教师的教育智慧。

课程资源开发让预设这个静止的蓝图更精美绚丽,生成则是流动的变幻莫测的画卷。

只有蓝图设计好了才可以用丰富多彩的风景展示出来。

课堂的美妙在于孩子们反映的不可预知性,如果不够了解孩子的思维活跃度就会产生一些课堂尴尬的意外。

比如在对鲁科版四上“Unit2 Lesson2 She likes dancing”内容进行教学时,就出现预设不足,错过了精彩生成的机会。

讲到play the piano, play the erhu, play the drums这些play和乐器搭配的时候,联系上节课play basketball, play football等球类运动的时候,让孩子们思维拓展,还能想出哪些有关乐器- 1 -和球类的活动,并仔细观察两者有什么区别。

前半段一直进行的很好,孩子们积极思考,尽情发言,两边黑板都写的满满的,当我感觉可以让孩子们做总结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忽然大声喊出:“老师,地球也是球,也能和play一起联系起来吗?”,当时气氛一静,我一边为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惊叹不已,一边也在焦急思考,这个应该怎么回答才能合适呢,结果一直都没想到好的回应方式,就以“你觉得地球能玩吗?”这种玩笑的方式带过去了,孩子们哄堂大笑,不算很圆满的完成了那节课的讲授。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原创版4篇)目录(篇1)1.引言: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2.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4.结论:课堂的成功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正文(篇1)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基石,而课堂则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但是,现在的课堂似乎越来越变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参与度也越来越低。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参与进来,享受学习的乐趣呢?首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相反,如果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也更有动力去探索知识。

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被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观点。

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他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供学习资源,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总的来说,课堂的成功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

只有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目录(篇2)1.引言: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有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2.《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的主要观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3.理解和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5.结论: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1.介绍所阅读的文章类型和内容。

2.引出文章的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3.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

四、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方法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师积极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正文(篇1)最近读了一篇文章,主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文章认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然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视。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

目录(篇2)一、介绍* 背景介绍:本文主要讨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的意义和影响。

* 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 目标:文章探讨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二、分析* 问题阐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缺乏互动,限制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

* 原因分析:这一模式的限制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议* 实施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 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文(篇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一、简介《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部由当代教育专家李镇西所著的教育教学随笔,围绕“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主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题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我的看法和理解在我看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具有以下优点:1. 实践性强:作者李镇西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这一理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2. 思考深入:作者在书中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角度。

3. 启示性强:书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主要包括:1. 学生主体性是教育的核心:作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2. 教师角色的转变:作者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

3.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 个性化教育的倡导:书中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创新驱动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真的是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实际指导作用的一本书。

在本书的第二章很系统的向我们介绍了"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

这一章的内容很抽象专业。

对于"逆向教学设计'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细细读来,"逆'即为"反',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从识记开始的,然后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价,最后抵达创造,这是课堂教学的顺向设计思维。

而基于评价的逆向设计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从创造切入的,是在运用中掌握的,最后的理解与识记是自然而然达成的结果。

徐老师就"基于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学习目标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问题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活动设计'四方面作了一一详细的介绍。

尤其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让我很受启发。

问题是驱动课堂教学前行的"心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问题即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的。

好的问题引领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学习。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觉得有好多的地方,问题的设计并不是很恰当,仅仅是为了问而问,不能引起学生更好的思考,更深入的探究。

例如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问"怎样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呢?'问得太空太宽泛了。

如果把问题改为"请同学们观察分数乘法算式,你发现分数乘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义?'"你能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表示出这个意义吗?'"在你的表示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这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引领下学生通过动手探究交流,发现分数乘分数中,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与乘积的分子,分母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在徐老师的介绍中,我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问'是要会问的,老师的问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不能很随意的问,更不能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习笔记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一、构建融洽师生关系,是实施道德课堂的关键。

道德课堂以构建“小组学习”为形态,构建师生学习一路体,要求教师在教学教育进程中,秉承道德的标准,在充满尊重、关切、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进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取得学业的进步和身心全面进展。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心理相容、情感融合,课堂上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气氛活跃而紧张适度,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都能取得进展。

立足于学生现实学习和生活需求,着眼于学生后续进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清除课堂中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如拖堂、满堂灌、大量布置作业等。

二、正确把握教师的课堂角色,注重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

道德课堂以为相信学生就是师德,道德课堂的理念与新课程“育人为本,与学生的进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相一致,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计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咱们除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外,更要增强他们的精神境界的提高。

教师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的身上,课堂上要处置好与学生、文本、环境、教学资源和经验的关系。

3、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踊跃性。

在精神层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把他们带进学习的乐园,尽情的吮吸知识、释放活力。

最终实现课堂质的飞跃: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苦于学习变成乐于学习,使“自主探讨合作”的学习方式走进咱们的课堂。

4、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若是咱们在自己的教学进程中适时以情感博得情感,以心灵冲击心灵,就可以使整个教学进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进程,同时能够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庞大的、直接的。

除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双语部王业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

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

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

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

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

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

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

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

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

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

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

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

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

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

我也尝试过很“蹩脚”的生生互动。

这也是顾校长听过的第二节课,之后的反馈最深刻印象的是很别扭。

这节课,我一直在尝试学生设疑,学生释疑。

我把自己的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主持人。

一问一答之间,孩子们的差距显露无遗。

孩子们的问题设置层次不同,当然回答起来难度也不一样。

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总结了一句话:“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也是关注人的发展的过程。

我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我应该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孩子们自主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也许,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对我最大的感悟。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外的孤立位置。

我一直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把书教得多么的好,而是教会孩子做人。

我认为会做人的孩子,一定会有正确的思想。

正确的
价值观的导向,会把孩子们引向正确的道路。

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做人更加的艰辛。

我常常听到学生抱怨这个,诉苦那个。

其实他们还是学不会正确的认识自己。

他们的心中缺少一面照亮自己的镜子。

而我认为的老师,就是要帮助这些充满无数期待的孩子们找到自己的镜子。

因为镜子里的他们,都是最真实,最纯真。

说一个这段时间发生的小故事吧。

我的班有一个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行为规范。

可是他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对自己的认识不足。

他不知道自己是很优秀的。

所以他每天埋头苦干,孜孜不倦于文字纸卷之间。

可是每一次的考试,他总会发挥失常。

之后一次的谈话,我找到了他的镜子。

原来,他是一个外地的学生,人生地不熟,一开始朋友也没有,加之父母每天很晚才能下班,来学校接他回家。

种种因素导致他的性格内向,加之本身的性格上的胆怯,所以,尽管他看起来是多么的努力,他的成绩却始终没有明显的进步,或者说是有一定的退步。

那一次谈话,我给他讲了一粒种子的故事。

我告诉他,有一粒种子,被风吹到了远方。

种子蛮怀希望,以为自己会飘到一片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

可是事与愿违。

种子极不情愿来到了悬崖的一个狭小缝隙。

种子一开始怨天尤人,恨自己不能和兄弟姐妹一样在高高的山岗,茁壮成长。

种子很快就意识到,没有奇迹的出现。

经过近乎残忍的挣扎,它决定要在这狭小的悬崖缝隙生根发芽。

风吹雨打,寒霜雪冻,这颗种子一天天的长大,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韧。

它伸开葱绿的枝桠,迎接每天的云海。

与岩石为伴,与山
风为伍。

曾经怨天尤人的小种子如今变成了苍天的青松。

这就是黄山迎客松的故事。

迎客松如今成为黄山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了安徽省的形象。

它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四面八方的客人。

话题回到这个学生。

当我把迎客松的故事给他讲完,他若有所悟。

我问他的感受时,他的回答让我颇感安慰。

“我要做一棵迎客松。

”后来的三个星期,我一直在暗暗的观察他。

他的表现让我十分满意。

上课时主动回答问题,作业完成也尽善尽美,显现了他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同和煦的春风,带给这些孩子自由的天堂。

孩子们如同一只只雏鹰,他们不缺少翅膀,只是缺少纵身一跃的勇敢和力争遨游的魄力。

而我们老师,就像是鹰的妈妈和爸爸,我们陪伴他们成长,守望他们的远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