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
2016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2016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涵盖全面)及答案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 .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 .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2016全国课标卷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综述
2016全国课标卷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教案(附新教材高中语文总复习文化常识答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一)、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2、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3、时令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农历十月)(三)、古代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
2016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暨相关文化常识总结
2016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暨相关文化常识总结2016全国一卷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
民田(名词作动词,种田)镜湖旁,每患(忧虑)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凭…的身份)端明殿学士知(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都。
同义词:悉、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
尝(曾经)有使客(使者)亡(丢失。
亡古同“无”,没有)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布告)诘(追问)盗。
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从者之廋(sōu,隐藏,藏匿)耳。
索(搜查)之,果(确实,真的)然(这样)。
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公文法令),更(又)践(任职)久,习(熟悉)知朝廷台阁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经常)咨访(询问)焉(相当于“于之”,向他)。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方略)。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当(判罪)以(按照)强(强盗之罪)。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差别,不同)矣。
”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抢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捕鱼,这句话省略了介词“于”,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界河,又数(多次)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怎么办)?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担任,胜任)也。
”使谕(告诉晓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意旨,意图),边害讫(完结,终了)息(平息)。
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质问)之曰:“锡(通“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之(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第一部分高考风向标一、真题再现(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谦称、敬称,贱称汇总表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
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一、目录1称谓(▪称呼习惯▪各年龄段称呼)2历法(▪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3节气4职官5地理6科举(▪学校与录取方式▪发展变革▪八股文与试帖诗)7宗法(▪七出▪七庙)8礼俗9古代音律二、具体介绍1称谓编辑称呼习惯称呼几种情况举例直称姓名自称厌称或自作介绍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于后谄称对方的字号斋名谥号官名籍贯为官之地有时或几项兼称。
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
称对方为“公”“君”“吾子”专门表示尊敬或表示近亲的称谓。
吾子淹久于弊邑。
庶子(小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鄙视对方唉!庶子不足与谋称对方为“卿”早期古人对人的敬称,后多用君主对臣下的称呼卿欲何往?加“令”“仁”“贤”表尊敬客气贤弟仁兄令堂由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所确定的称谓1、谦称—称自己人物身份谦称举例国君寡人朕子自称日“朕” 寡人无疾王侯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般人仆不才不佞愚鄙人敝人恢维宇宙,斯吾之鄙人愿也妇女妾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指自己家人加“家”“舍”家兄舍弟2、敬称—称别人人物身份敬称举例国君陛下皇上大王已死的皇帝(庙号)汉高祖宋太祖老师子夫子师先生子墨子;夫子何哂由也官或尊长公君足下丈大人愿足下更虑之公为我献之3、其他人物关系称谓举例称平辈尔;汝而安敢轻吾射汝亦知射乎?称晚辈小子小生小生乃欲相吏邪?称去世的长辈加“先”字老妣表叔侄关系加“从”字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各年龄段称呼序号称呼年龄序号称呼年龄1 襁褓不满周岁10 弱冠男子二十2 黄口婴儿11 而立之年三十岁3 孩提二三岁12 不惑之年四十岁4 始龀七八岁13 知天命之年五十岁5 垂髫幼年14 耳顺(花甲)六十岁6 总髻总角幼年童年15 古稀之年七十岁7 总发束发童年少年16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8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17 期颐之年百岁9 及笄之年十五岁(为成年)2历法编辑纪年法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2016年高考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2016年高考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
午 1 时正)。
• 1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 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 人的运命。 •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 司空。 •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 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 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 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 示感叹。 •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 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 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 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 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 “全书”。 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 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 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14. 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 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 年,也可用来纪日。 •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 升降及科举取士。 •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 书的统称为监生。 •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 官吏选拔制度。
高考备考: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备考: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2016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
2016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2016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据悉,2015年新课标高考将增加对文言文(精品课)文化常识考查,三好网小编现将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文化常识总结如下,以供2016年高考的同学提前准备复习使用。
很全面哟,赶紧收藏吧!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备考
【必修三】 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 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 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 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3.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 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 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4.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 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5.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6.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7.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 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8.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有职无权。 9.出官,(京官)外调。 10.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 武、昭)的陵墓。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梳理
【必修一】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 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 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2.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3.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4.执事:办事的官员,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5.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 声调悲凉。 7.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9.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0.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11.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2016年高考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2017届高考文言文常见文化词汇整理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彧荐嘉。
”⑧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⑨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⑩提:提拔。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2.关于提升职务的:①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擢为后将军。
”②进:用于较高职务。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③起复:恢复原职务。
“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④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3.关于调动职务的:①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尉。
”“徙齐王信为楚王。
”②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
”③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④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⑤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4.关于兼职的:①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范晔)服终,领新蔡太守。
”②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羊舌鲋摄司马。
”③权:临时代职。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④假: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备武将军。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⑥署: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⑦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之意。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5.关于降级免职的:①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免官削爵。
”②放:委任委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③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贬连州刺史。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④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⑤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⑥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⑦致仕:带职退休。
(一)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
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
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
“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2.巾帼:妇女3.须眉:男子4.鸿雁:书信5.社稷:国家6.汗青:史册7.轩辕:祖国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天子:殿下③称将军:麾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风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④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
⑩古稀:是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是一百岁。
12.米寿:88岁;白寿:99岁;茶寿:108岁;喜寿:77岁;二、作家与作品1.鲁迅读书轶事:塾师:寿镜吾先生。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
“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睛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