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4acfe57f1922791688e88b.png)
30.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5:第30课 诗四首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5:第30课 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ba0b98ea4431b90d6d85c709.png)
诗四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晨兴理荒秽()草木长()燕()• • • •2、解释下列词语荷锄:。
荷,。
草木长:征蓬:大荒:柳暗花明:无时:3、文学常识《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代诗人。
《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务观,自号,朝著名诗人《使至塞上》的作者是,朝诗人。
本诗选自。
《渡荆门送别》是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时的观感和情思。
二、理解探究4.《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6.《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三、合作释疑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是如何理解的?8.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是什么?四、拓展迁移(一)、比较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____________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中应填入的诗句是O2、《饮酒》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联,你认为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悟到了什么“真意” ?《过故人庄》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这两首诗描述的内容,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对比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杜甫的《旅夜抒怀》,回答下列问题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的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的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6cc38a27d3240c8547ef0c.png)
?30四首?学案教案目:1、感情朗;背、默写四首古;感知歌的内容。
2、品味歌的意境美、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划:2:朗文,力求准字音和奏。
合本注和工具,除字障碍四首古都以景情,交融,我展出一幅幅美的卷。
我随着人的笔触,走那色彩、形象的境之中。
?园田居<其三〕?表的是辞官于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山水田园的代表,首写的却是塞的光,体了王中有的特点;李白在?渡送?中表达的是初次离那种b5E2RGbCAP之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人的?登楼<其一〕?,凭“吊古〞,勾起人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凉悲壮,堪称得杜<杜甫〕。
p1EanqFDPw第一学内容:?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一、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1、范、、自由⋯⋯自背,互背,指名背。
<4-5分背熟并关〕2、充注。
<参考本和“百度百科〞等改。
〕<填所留之空〕:起<床〕。
荒:形容作名,指豆苗里的草。
:本,。
里指田中草。
荷:扛着。
荷<hè〕,。
晨理荒: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DXDiTa9E3d狭:狭窄。
草木:草木生。
,生。
<,注zhǎng。
我尊重之。
但我cháng更好。
理由:①与下文意更相符。
草.木如短,衣不易沾露。
②草木的生是非瞬不可察的程。
—H〕RTCrpUDGiT沾:沾湿。
足:。
但:。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五斗M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的意愿。
但使愿无:只要不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
5PCzVD7HxA3、参考文:<我〕种豆于南山之下,草茂盛豆苗稀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草,<黄昏〕着月色扛着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生,夜露沾湿了我的粗布衣裳。
衣服沾湿了并不得可惜,只要意愿不背<就OK了〕。
jLBHrnAILg4、理解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作的地点:;作的“成果〞:草豆苗;把“盛〞与“稀〞形成比,写出了作者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0bbb8ff12d2af90342e672.png)
第30课《诗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一、积累字音与词语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二、思考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三.领悟诗歌的内涵美4.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课上小结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学习《使至塞上》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9212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8.png)
06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讲述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图片导入: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述的场景
音乐导入:播放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复习导入: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新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 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
03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
诗人介绍: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写作背景:诗人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 归隐,脱离了官场,返璞归真,过上了田园生活 诗歌主题:《归园田居》写出了作者与官场生活的彻底决裂,返璞归 真的人生理想
艺术手法:本诗用语朴实,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重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87fb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e.png)
诗歌情感表达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 歌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 、音频、视频等,丰富了 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 果。
需要改进的地方
部分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文化 自信心。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诗歌的审美体验,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02
教学内容
《长歌行》
总结词
描绘自然景色,表达惜时之情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对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常恐秋节至等自然景色 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珍惜时光的思想。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讨论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诗歌的主题 、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 感受。
03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 朗诵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04
总结词:朗诵比赛
作业布置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练习题,如默写、翻译、 赏析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应
测试与考试
通过定期的测试和期末考试, 全面评估学生对《诗四首》的 理解和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
改进措施。
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即 时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亮点,同 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136e50852458fb770b56e3.png)
30 《诗四首》之《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
1.听读课文。
2.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研读与赏析
思考问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比较阅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六、背诵
七、课堂小结
你学习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在书中或网上搜集陶渊明、王维、李白、陈与义的其它诗,并与学过的诗进行比较。
1。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0e3c77a0116c175e0e48cb.png)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拓展延伸】
试分析陆游《游某某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的意境。
应邀赴约,美景扑面而来,一重一重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树,穿过桃林,又一个村庄到了。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课堂探究】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它在《使至塞上》一诗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登某某楼》(其一)的诗眼是“悲”字。请在书中分别从景物、国家、自己等角度入手,标注能体现这诗眼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随堂检测】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锄(hè) 草木长(zhǎng)候骑(hóu)(jì)
都护(dū)燕然(yān)某某(jīng) 帘旌(jīng)凭危(pí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荷锄(扛着) 但使愿无违(违背)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征蓬(飘飞的蓬草)孤烟(烽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4cd8fdb4daa58da1114a44.png)
三十诗四首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我自学我成功一、学习《归园田居》1、简介作者及背景:2、诵读理解:(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拓展延伸我反思我收获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学习《使至塞上》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d0de95215727a5e9856a61b4.png)
《诗四首》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游山西村》陆游)【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情入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
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
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3:第30课 诗四首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3:第30课 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6c95ccbba8956bec0875e363.png)
诗四首学习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归田园居》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陶渊明:(略)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同学们,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意愿。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使至塞上》解释引读: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
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0《诗四首》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父经商、家豪富。
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二、预习热身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
(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
(5)帘旌()不动夕阳迟(6)徙()倚()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故乡水
..()流(6)仍怜
(7)徙倚
..()
..湖山欲暮时()(8)三年多难更凭危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
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
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
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
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
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
是,。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归园田居(其三)》
1、背景介绍: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
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
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交代了哪
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使至塞上》
1、背景介绍: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
排挤出朝廷。
诗题中的“使”诗中的“单车”“属国”都指诗人自己。
据考证“出汉塞”
“萧关”“燕然”地理位置不对,诗人是想表现出大唐领土的广大。
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使至塞上》颔联既言事,又写景,你如何理解“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
3、这首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什么?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红楼梦》中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说不出这个字的好在哪里,你能说出来吗?
活动三《渡荆门送别》
1.背景介绍: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表现了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活动四、《登岳阳楼(其一)》
1.背景介绍: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
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说说你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诗的理解。
3、诗人通过描写登临岳阳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国破家亡的之情。
四、盘点提升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李白是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四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五、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