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水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持水体良好的水质是水产养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何调控水质,提高养殖水体的品质,进而提高养殖效益,是当前水产养殖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水产养殖水体的理化特性及其调控1. pH值水中的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指标,酸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在水产养殖中,一般要求水体的pH值保持在6.5-8.5之间,如若pH值过高或过低,可通过添加酸碱剂进行调节。

2. 溶解氧溶解氧是维持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中溶解氧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水流速度、水体深度、水中生物数量等。

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检测水中溶解氧含量,发现过低情况可进行加氧或通风操作。

3. 温度水温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水温的适应性不同。

为了保持水体适宜的温度,可采用降温或升温的方法,例如在夏季通过增加水流速度或增加光照等方式降低水温,在冬季采用加热等方式升高水温。

4. 盐度水产养殖中的盐度指的是水中溶解的盐类浓度,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盐度的适应性也不同。

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加水或加盐等方式进行盐度的调节。

二、水产养殖养殖和管理技术1. 循环水技术循环水技术是将养殖区水体中的废水通过一系列的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再次回流到养殖池中,从而减少了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环境污染。

循环水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效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技术细节,如进水、出水、过滤等的控制,以及对水质的监测和调整等。

2. 灌水换水技术灌水换水技术是将处理好的清水灌入养殖池中,通过放水的方式将养殖池内的废水排出,以保持养殖水体干净透明。

灌水换水技术适用于中小规模养殖场,但需要注意灌、排水的速度和流量的匹配,以及水源的选择和水质的保证等,避免病菌等有害生物的污染水源,影响养殖效益。

3. 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是养殖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其关键在于对水质数据及时准确的监测和调整。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对养殖水质和底泥的处理技术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对养殖水质和底泥的处理技术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对养殖水质和底泥的处理技术研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养殖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带来了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和底泥的积累。

为解决这些问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应运而生,并成为了现代养殖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本文将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对养殖水质和底泥的处理技术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是一种集成了水质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的养殖设备。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循环水系统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并将水重新利用于养殖过程中。

同时,该设备还能有效处理养殖底泥,防止底泥的堆积和再次释放有害物质。

在循环水处理技术方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主要采用了生物滤池和生化处理技术。

生物滤池通过自然界中的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料和氨氮,从而降低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浓度。

生化处理技术则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和发酵剂,加速有机废料的降解和转化。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养殖水质,降低了废水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而对于养殖底泥的处理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主要采用了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和曝气等,可以有效去除底泥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减少底泥对水体的污染。

生物方法则通过投放合适的微生物菌剂和酶剂,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和降解,从而减少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这些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养殖底泥的质量,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此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还能通过一系列配套设备来提高养殖水质和底泥的处理效果。

比如,在循环水处理过程中,加入适量的草鱼、青鳝等底栖生物,可以有效地吞食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另外,可以采用生物质颗粒与底泥空心微球的复合填料,增加底泥捕捞和水体净化的效果。

总结起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在养殖水质和底泥处理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通过采用生物滤池和生化处理技术,该设备能够有效地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

同时,通过物理和生物方法处理养殖底泥,能够显著减少底泥对水体的污染。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研究进展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研究进展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可持续水产养殖的日益关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水产养殖领域的研究热点。

该模式通过集成先进的养殖技术、水处理技术和智能化管理,实现了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水质处理作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核心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

因此,对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对于推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阐述了水质处理在该模式中的重要性。

接着,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质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水质监测技术、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指出了当前水质处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国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现状近年来,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取得了显著进展,水质处理技术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目前,国内在水质处理方面主要采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以达到净化水质、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过滤、增氧等手段来改善水质。

例如,利用机械过滤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残饵和鱼类排泄物等,保持水体的透明度;通过增氧设备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提高养殖鱼类的生存率。

还有一些物理方法如紫外线消毒、泡沫分离等,也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硬度等,以及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常用的化学试剂包括酸碱调节剂、络合剂、氧化剂等。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水产养殖是指利用水域进行养殖,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在水产养殖中,水质是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物种的生长发育以及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如何进行水质调控是水产养殖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

一、水产养殖水质的特点水产养殖水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波动大:水体的温度波动对水产养殖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水体温度适宜范围也有所不同。

在水产养殖中,控制水温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2. 溶氧量低:水中的氧气是水产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低下会导致水产物种窒息而死亡,因此充分供氧是水产养殖中关键的一环。

3. 酸碱度波动大:水体的pH值对水产养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酸碱度的波动如果过大会导致水产物种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死亡,因此对水体pH值的调控也尤为重要。

4.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和有机质过多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富营养化的水体容易引起水产疾病,同时也影响水产物种的生长发育。

以上几点是水产养殖水质的一般特点,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水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水产养殖水质的特点,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质调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是水产养殖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及时监测水体温度、溶解氧量、pH值、营养盐含量等指标,可以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控措施。

2. 水质调理技术:水质调理技术包括水质净化、氧气增加、酸碱度调控等方法,例如利用生物过滤器、曝气设备等手段提高水体溶解氧量,调控水体pH值等,以维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

3. 养殖水体生物控制技术: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水质进行调节,例如利用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分解有机废物,促进有害物质降解,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4. 智能水质监控与调控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水质监控与调控系统的应用也成为了水产养殖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网络监控技术和自动化调控技术,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摘要:本文从影响水产养殖水质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通过抑制蓝藻生长、调节水色变化、利用植物净化水质等方面对完善水质调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有关的养殖户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环境;水质调控
1引言
在水产养殖中,水质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另外,由于水产种类的不同对于水质的要求也会存有不同,所以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全面注意水质状况,并全面的对水质进行调控。
3.2调节水色变化
水质条件通过水中的颜色也能显现出来,并且根据水色还能够判断水质是否能够满足水产的健康生长。一般情况下,优质的水质颜色为淡绿色的,并且在水中大部分的藻类是绿藻。但是一旦水质变成白色或者过于浑浊,此时的水质可能就会不适合水产的健康生长,根据此情况以下两点可以有效的起到调节作用。第一,养殖户可以适当的在水中施肥,具体的比例可以根据水中的藻类密度,降低水中藻类的密度,以调节到适合水产生长的环境标准。第二,养殖户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在水中定期并且大规模的清理浮游生物,并适当的在养殖池中内部安装密眼网,以起到过滤的作用[2]。
3完善水质调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措施
3.1抑制蓝藻生长
水中蓝藻的生长会造成水质条件的浮动,严重时会影响到水质内部的平衡,造成对水质的破坏。在养殖户养殖的过程中,由于水产的原因,水中会有大量的排泄物,致使水中的有机含量不断的增高,导致水中的藻类会因此环境而大面积的生长。因为蓝藻在水中不会被大量的消耗,所以就会延长在水中的生存期,如果养殖户没有对其加大重视力度,并肆意让其生长,水中就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的水体,导致有机氮的产生,由于此环境比较适合藻类的生长,所以就会造成其大面积的繁殖,最终促使水中的溶解作用逐渐降低,使水中的水产由于含氧量的不足,致使大面积的死亡。要想有效的防止蓝藻的肆意生长,就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养殖户可以在水中添加大量的微生物制剂,保持水体始终处于一个洁净的状态,并定期清理水中的残留物,有效防止蓝藻的生长,并使水中的氨氮能够得有全面的抑制,帮助水质达到水产生存的环境标准。第二,可以事先在养殖池中安装密眼网,能够有效的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当发现水池中含有少量的外来生物,养殖户也要极大对其的重视力度,及时的对水池进行清理,保证水质的洁净。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近年来备受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其在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养殖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研究进展,探讨其技术、管理、环境等方面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自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和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起步较早,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而国内则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逐步推广和应用。

在技术方面,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殖系统设计、设备研发、水处理技术等方面。

例如,挪威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养殖系统——海洋牧场,该系统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生物过滤、物理过滤、化学处理等多种方式净化水质。

一些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养殖设备、水处理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发的“鱼菜共生”系统,实现了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

在管理方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要求严格的环境控制和饲料管理。

国外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能够实时监控养殖环境和水质状况,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仍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在环境方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减少污染、节约水资源的优势。

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减少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解决如何降低水处理成本、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等问题。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在技术、管理、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强研发和推广力度。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有望成为一种更为环保、高效的养殖模式。

展望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到全球范围内。

各国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水产养殖是我国的重要的经济类别,也是一项发展成熟的产业,但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养殖水质的监控技术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水产养殖的关键由于水的质量,决定其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因此水质监控是水质养殖的重要技术之一。

为了确保水在质量高而又不成本过高的条件下,养殖业者必须对水产养殖水质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研究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探索可靠的水质监测方法,保证水质稳定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改善质量,实现养殖业者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水的温度、溶解氧、PH值、盐度、营养盐等几个方面。

在温度方面,研究者们建立水温模型,以此可以更好地评估和预测水温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养殖水温过低或过高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在溶解氧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了溶解氧的环境渐变趋势,提出了更实用的溶解氧监控方法。

在PH值、盐度等方面,借助新型精密仪器与设备,研究者们针对养殖水的PH值和盐度提出了更准确的监控方法,实现高效的水质监控。

另外,也开展了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的多种新方法。

比如,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检测溶解氧、温度和气味等参数,从而更好地对水质变化进行监控和管理。

此外,开发的无损检测技术也大大提高了水质监测的精度,可以检测比较微小的变化。

从今天起,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比如,部分研究聚焦水质的表面参数,没有考虑水体更深层次的参数,比如水的细菌、金属元素等。

另外,目前的水质监控技术较为单一,只能检测水质的现状,而不能及时发现水质的变化趋势,这些技术都需要更多的研究发展。

未来,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技术仍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加全面的水质监测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其包括更多的水体深层次深层次参数,如细菌、金属元素、有机物等;采用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更加精确地检测养殖水的变化;开发更实用的水质模型和预测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对水质进行预测和监控。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

然而,传统的养殖方式面临着水质污染、能源消耗和土地利用等问题,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则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水质控制、循环系统设计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探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首先,水质控制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中的一个关键技术。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会对水产物的生长和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传统的养殖方式难以实现有效的水质控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通过设置生物滤池、沉淀池等水处理设备,可以将有害物质有效去除,保持水体的适宜环境。

此外,光合菌和硝化细菌的应用也是水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菌群配置,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从而保证水产物的健康生长。

其次,循环系统的设计也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的核心技术之一。

循环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养殖水体的流动性、温度控制和氧气供应等问题。

通过合理设置水泵、水流分配器等装置,可以使养殖水体实现循环流动,从而避免死水区的形成。

此外,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精确控制水温和溶氧量。

同时,循环系统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排污和补水问题,以确保养殖水体的稳定。

最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还要关注节能减排的问题。

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耗,特别是水泵和氧气机等设备的能源消耗。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一方面可以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如变频水泵和高效节能的氧气机;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循环系统的布局,减少水体的流动阻力,降低水泵的运行能耗。

此外,废水处理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利用生物负荷和化学处理等方法,将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去除,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综上所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水质控制、循环系统设计和节能减排等方面。

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关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养殖方式中存在的水质污染、能源消耗和土地利用等问题,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研究进展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研究进展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利用也逐渐增加。

而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不仅促进了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也给水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同时,养殖废水的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潜在的污染风险。

因此,研究循环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一、循环水产养殖废水的特点循环水产养殖废水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 高浓度大量有机物:由于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和饲料残渣等有机物的产生,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比较高。

2. 高氮高磷含量:鱼类粪便和饲料残渣中富含氮和磷元素,废水中的氮磷含量往往较高,容易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

3. 多种物质的混合:废水中不仅含有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还有微生物、悬浮颗粒物等杂质。

4. 循环水利用率要求高: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循环水养殖要求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参与养殖过程,因此对于废水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性要求较高。

二、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为了解决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难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和进展:1.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转化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固定化生物膜法和微生物颗粒法等。

在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生物处理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膜的分离性能,将废水中的溶解物、悬浮物和微生物等进行分离的方法。

在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膜、超滤膜和逆渗透膜等。

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微生物和颗粒物,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3. 其他辅助技术:除了生物处理和膜分离技术外,还有一些辅助技术被应用于循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

例如,化学沉淀法可利用化学药剂与废水中的无机物发生反应,形成沉淀物而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对养殖水质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对养殖水质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对养殖水质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食品需求,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应运而生。

它是一种集成了水质监测和控制技术的新型养殖系统,能够在实时监控养殖水质的同时,通过自动化控制手段对水质进行调节,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养殖水质的在线监测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的关键技术之一。

传统的养殖方式中,养殖池水质通常依靠人工抽样进行检测,这种方法耗时耗力,而且监测结果无法实时反馈给养殖人员。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通过安装多个在线水质监测装置,在养殖池中实时监测多个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温度、PH值、氨氮等。

通过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为养殖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养殖动物的健康。

在线监测技术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传感器技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中的水质监测装置一般采用传感器来实现对水质指标的测量。

传感器需要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长寿命等特点,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经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成熟的水质监测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器、电极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类型,实现对养殖水质的多参数在线监测。

除了在线监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还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实现对养殖水质的在线调节。

控制装置一般由计算机或自动化控制平台组成,可以根据前期的监测数据和预设的控制策略,实时调节养殖池中的水质。

控制装置可以对养殖池的水流速度、水温、光照强度等参数进行控制,以保持养殖池中的水质在理想范围内。

例如,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开启降温设备,调整水温;在水质过浊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开启水过滤设备,提高水质的透明度。

通过这种在线监测和控制的方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能够实现对养殖水质的精确控制,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出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对养殖水质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畜牧渔业论文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畜牧渔业论文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畜牧渔业论文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技术任华,蓝泽桥,彭卓群,徐元宽(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湖北宜都443300)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每一种鱼类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因其具有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节地省水、对环境污染小、可实现高密度健康养殖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今后水产业的发展方向[1-2]。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因其养殖密度高,饵料投喂量大,在养殖过程中,因饵料残留,养殖鱼类排泄物的积累,造成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鱼类疾病频发,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

如何加强水质的调控和管理已成为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针对影响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中水质变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水质调控的对策。

1影响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水质的各项指标1.1循环水水质理化指标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水质净化是依靠水处理池中微生物、有益菌和水生植物来消耗水体中有害菌达到净化的目的。

要做好车间水质管理,必须了解影响水质的各项理化指标,以便通过试验检测手段把水质调整到最佳状态。

循环水养殖中必须掌握的理化指标有: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悬浮物、硫化物等。

其正常指标为:溶解氧大于6 mg/L以上、pH值7.0〜8.5、氨氮小于0.5 mg/L、亚硝酸盐含量小于0.1 mg/L、悬浮物人为增加量不得超过10 mg/L、硫化物小于1 mg/L。

1.2循环水水质好坏的鉴别水色是水体中浮游生物数量、种类的综合反应,是辨别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水质鉴别的简易方法是用肉眼观察水色,科学检测方法是取水样送化验室检测分析。

简易检测水质好坏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肉眼观察水色:好的水色为淡绿或淡黄色,当水质变坏时,水色呈现为暗红色或白浊色。

二是观察养殖池泡沫情况:循环水养殖一般采用水泵提水或气提装置提水,在提水机前观察养殖池泡沫情况,若泡沫发白且很快消失则为好水,若泡沫发暗或带有颜色堆积在一起,长时间不消失则说明水质开始变坏。

工厂化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杨炎林

工厂化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杨炎林

工厂化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杨炎林发布时间:2023-04-21T00:57:49.575Z 来源:《国家科学进展》2023年2期作者:杨炎林[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并且这种方式打破了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RAS)优势明显,能够减小占地面积、节约水资源、减少废水的排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核心是满足养殖对水质与水量的特殊要求,因此,水处理工艺是实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循环水处理系统作为工厂化水产养殖的核心,其发展决定着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发展水平。

湖南中集环境投资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并且这种方式打破了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RAS)优势明显,能够减小占地面积、节约水资源、减少废水的排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核心是满足养殖对水质与水量的特殊要求,因此,水处理工艺是实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循环水处理系统作为工厂化水产养殖的核心,其发展决定着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技术引言水培是指利用水产养殖框架内的技术设施和污水处理设备来恢复作物歉收,手工调节生殖和环境,提供最佳的生殖环境,实现符合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规定的高质量和集约化高效生产模式。

饮水池的水疗法主要分为现场修复和修复。

近年来为池塘循环开发的水产养殖模型是一种场外方法,将水产养殖的水引入人工湿地进行土壤清理,然后用于池塘养殖,导致池塘的“零排放”。

如今,虽然在地方一级实施这种模式是有效的,但运营成本很高,而且利用水栽培利用附加值较高的水作物的做法十分普遍,但在形成正常淡水池方面仍未得到轻易推广。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地研究进展时间:2018-07-10 11:39 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66 次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地不断扩大, 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地重视, 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地发展现状, 并对各个组成单元地应用情况和存在地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 并对未来这项技术地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 水质调b5E2RGbCAP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地不断扩大, 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地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地发展现状, 并对各个组成单元地应用情况和存在地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 并对未来这项技术地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研究进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地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渔业发展地主要增长点. 我国地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地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 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2726 万t, 比1978 年增长16 倍, 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地产量占了20 %,而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地80%[1]. 同时,由于水产养殖地不断发展, 原来粗放型地养殖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地要求. 在养殖过程中, 因残留饵料、养殖生物地粪便及残体等地腐败, 造成养殖水体恶化.这些有机污染物含量高地水未加处理就随便排放,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诱发有害地水华或赤潮,损害养殖生产,甚至使整个生态环境遭到恶化.1.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在国内外地发展现状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地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是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产生地一种新地养殖方式, 实现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率地渔业生产[2]. 因其集约化和水质相对容易控制地特点, 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美国采用工厂化养殖系统来养殖生物现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地技术和设备[3]. 丹麦地工业化循环流水式养鱼系统和地下室循环过滤养鱼系统都是高水平地, 设备已出口挪威,以色列等国.日本采用循环流水工业化养鱼系统也较早,主要养鲤鱼、鳗鲡等,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也都先后设计生产了各种类型地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用于养殖海、淡水名优鱼类,我国工业化养鱼起步于二十世纪70 年代,是受世界工业化养鱼潮流地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地,而自行设计生产地工业化养鱼系统以80 年代末建立地中原油田养鱼工厂较为著名[4]. 刘伟[5] 等利用流化床生物滤器循环水养鱼系统进行了培育鲤仔鱼至乌仔地育苗实验.结果表明:鱼苗在10—15 万尾/m2 地放养密度下, 鲤仔鱼在15d 内达到了乌仔规格, 成活率达到87%.2.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地污染物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地污染物主要是未被摄食地残饵、养殖生物地排泄物和分泌物、病原体及其他杂质.最终以悬浮地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氨氮地形式存在,为了使这些污染物地浓度达到养殖生物正常生长繁殖所要求地安全浓度之下, 应具备不同地污染物处理单元,以维持整个养殖系统对水质、溶氧、温度及其他水化学参数地需要.3.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地主要水处理单元与设备根据养殖系统地特点和养殖生物对水质地要求, 一般情况需要设地处理环节有:<1 )去除悬浮颗粒物<粒径〉100 u m ) ; <2 )去除微颗粒<粒径v 30 u m )[6] ; <3 )增氧;<4 )杀菌消毒;<5 )生物法除氨氮;<6 )水质调控.按照一定地工艺流程将这些环节组合, 来净化养殖用水, 现将各个处理环节所涉及到地有关设备及工艺分述如下:3.1固液分离去除悬浮颗粒物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 鱼类地粪便、及其所食饵料地20-60% 最终以固体废弃物地形式排入水中, 其中,悬浮性固体颗粒物占50% 左右[7], 是养殖水体污染物地主要来源.按照悬浮颗粒物地特性(密度、颗粒地大小> , 又可分为机械过滤和重力分离两种技术[8].3.1.1机械过滤机械过滤有砂滤和筛滤两种方法.3.1.1.1 砂滤器: 是填充一定地介质 < 如砂子等) 形成微小间隙来截留循环水中地悬浮颗粒物,达 到固液分离地目地 . 是一种传统地分离方法 ,但其占地面积大、容易滋生蚊蝇及细菌 ,而且反冲洗比较困难14~400m3/h.铁等絮凝剂来实现; <3 )区域沉淀 ,当颗粒物浓度继续升高时 , 颗粒之间相互碰撞 , 在聚合力地作用下形成 一个整体下沉; <4 )压缩沉淀 , 区域沉淀地继续压缩 ,聚集形成团地现象 [10]. 在水产养殖业中 , 因循环水 养殖系统中悬 浮颗粒物 地平均 相对密度(1.19> 略大于水 地相对密度 [11], 可采 用重 力分离技术 .3.2 气 浮 分 离 技 术 去 除 微 颗 粒 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 ,产生地微颗粒主要为溶解蛋白和有机酸 ,占总固体颗粒地 90% 以上 [6]. 而微颗粒地积累会堵塞鱼鳃 , 造成鱼类地窒息死亡;微颗粒地分解还会消耗水中地溶解氧,致使水质恶化 . 气浮分离 法用于水处理始于 19 世纪 90 年代 [12], 是向水体中通入气体 , 产生大量地气泡 , 使得水中地微颗粒粘附 于气泡地表面 ,随气泡一起上升到水面形成泡沫而得以去除 .Weeks (1992>[13] 认为 ,气浮分离法可去除 水中地表面活性地悬浮物和溶解物 .同时,Wheaton (1992>[14] 研究指出,利用气浮分离技术可以浓缩挥 发性物质 ,降低水中地悬浮物质和总氮; Rulin 等人[15] <1963 ) 实验表明 , 气浮分离技术能提高水体 地pH ; Dwivedy<1973 )[16]地实验表明,养殖水体经气浮分离后,细菌密度由原来地22100 个/ml 减少到220个/ml,而浓缩泡沫中地细菌总数达到 1115772 个/ml,证实了气浮分离法有除菌地作用•总 之,气浮分离法是一项很有前途地技术 ,随着对它设计参数地不断优化 ,将会很好地应用于循环水养殖中 .3.3 增 氧 技 术在循环水养殖中 ,随着养殖地密度不断提高 ,对溶氧地需求也越来越大 ,打破了原来地溶氧供求平衡 ,当 养殖生物地耗氧量大于供氧量地时候 ,生物地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当溶氧在 2-3mg/L 时,鱼虾类摄食减少 , 生长停滞 ,开始出现浮头现象;当溶氧浓度在 1-2mg/L 时,鱼虾类基本不吃食 ,而且浮游出水面 ,形成浮头 现象;当溶氧浓度小于 0.5mg/L 时,鱼虾类在几小时就会全部窒息死亡 [17]. 而且,缺氧地水体会造成水中 地有机物、氨氮等厌氧分解 ,产生亚硝酸盐等一些有毒物质 ,同时,缺氧地水体还容易滋生细菌 ,造成养殖生 物地大量死亡 .随着水体中溶氧地增加 ,养殖生物地生长速率加快、饲料系数降低 ,可见,充足地溶氧是实现 循环水养殖稳产、高产地关键 .目前,国内外使用与研制开发地增氧系统有许多种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 充气式增氧 ;是目前工厂化养殖中应用较多地一种方法 . 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或纯氧通过气石 等散气装置 , 释放为小地气泡 , 小气泡与水进行传质 , 将氧慢慢溶于水体中 , 成为溶解氧 . 由于形成地气泡直径 大 , 所 以 传 质 面 积 有 限 , 溶 解 效 果 不 理 想 , 氧 气 利 用 率 低 , 成 本 高 .<2 ) 重力跌水式增氧;通过重力作用跌水溅起水花 ,扩大气水接触面积 ,从而达到增氧地目地 .但是增 氧 效 率低 ; 而 且 噪 声 大 , 会 影 响 鱼 类 地 正 常 生 长 .<3 ) 机械式增氧;在池塘养殖中大量使用地增氧机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增氧机是根据双膜理论 ,在人 工地控制下搅动水体 , 激起地水跃和浪花 ,扩大了气液接触地比表面积 ,是双膜变薄不断更新 , 使池水增加溶 解氧地装3.1.1.2 筛滤:根据孔径地不同来截留固体悬浮物 见地有固定筛、旋转筛<1 )固定筛过滤器筛网材质为不锈钢、尼纶和锦纶等.具有体积小 ,安装和反冲洗等操作方便等优点 . 常自 动 清 洗 筛 过 滤 器 [9]. ,网孔根据海水养殖地要求 ,配备 60-200 目/ 寸 不同规格 . 安装方便操作简单 ,多用于过滤颗粒大于 <2 )旋转筛过滤器筛网材质为不锈钢、锦纶绢等 性 0.5mm 地固体颗粒 , 单元过滤能力 10~100m3/h. ,海水类型网孔为好 80~150 目/寸.可连续工作防堵<3 )自动清洗过滤器结合了固定筛过滤器和旋转筛过滤器地优点网. 孔径分别为 0.2~3.5mm 和 0.025~0.5mm. 反冲洗时不断流、 0.2~3.5mm , 滤网材质为不锈钢 316 和编织滤 排污量极少 .适用于大流量、 大过滤3.1.2养殖废水中地悬浮颗粒物也可在重力地作用在沉淀去除 四种沉淀类型: <1 )自由沉淀 ,当颗粒物浓度不高 , 颗粒物之间不相互碰撞 ,独立完成地沉淀过程; 絮凝沉淀 , 颗粒物浓度较高时 ,相互之间彼此碰撞 ,聚集成为大地颗粒地沉降过程 . 也可通过投加明矾、氯化.根据颗粒物地性质、浓度及絮凝性能 ,主要有 <2 )置.目前,国内外水产养殖中应用地增氧机主要有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等几种增氧机类型.<4 ) 纯氧增氧为了适应集约化地养殖模式, 增氧地模式已经由过去地机械增氧向纯氧增氧地趋势转化. 纯氧地氧分压大于空气中地氧分压, 可以显著地提高氧地转移速率[18,19]. 丹麦、德国等一些国家成功地开发、设计、建造了使用液氧向养鱼池和生物过滤器增氧地设备, 大大提高了单位鱼地产量;而美国、瑞典等国则研制了压力振荡吸收制氧装置, 可在养鱼场直接生产含量为85%-95% 地富氧. 目前该纯氧技术正在完善及普及推广中[20].3.4杀菌消毒由于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参与了一些生物处理单元,一些细菌、致病菌等很容易生长繁殖, 处理地不及时, 还会很容易引起鱼病,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而且投放一些化学药品还会对整个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多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3.4.1臭氧杀菌<1 )臭氧消毒地原理臭氧是氧地同素异形体,臭氧由三个氧原子组成, 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地气体,有刺激性地气味.它极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氧原子.化学方程式为:O3=O2+[O] 氧原子具有极强地氧化能力, 对具有顽强抵抗力微生物如病毒或芽胞有极大地杀伤力;同时, 可以渗入细胞壁,破坏细菌有机体地链状结构导致细菌死亡.<2 )臭氧地应用由于以上臭氧所具有地性质, 广泛地被用于杀灭养殖水体中地细菌、病毒和原水中地藻类, 还可以将对水生动物有害地重金属、氧化成无害地氧化物. 臭氧地杀菌能力非常强, 对仅含细菌地水体只需投加少量臭氧,投加量不足0.5mL/g 时,杀菌率就可达97% 以上[21]. 有地资料显示,用臭氧对养殖循环水进行处理, 能抑制鱼类病原微生物、氧化有机废物和亚硝酸盐[22-24] 以及总氨氮[23,25] , 可降低TSS 、COD 、DOC 和颜色分别为35% 、36% 、17% 、82% [26], 降低TAN 、亚硝酸盐、硝酸盐分别为67% 、85% 、67%[23]. 但也有研究显示, 用臭氧处理养殖废水并不能显著降低亚硝酸盐地浓度[25].同时,臭氧能迅速分解成氧,处理后地水含有饱和地溶解氧,还可以调节水地pH. 臭氧杀菌与泡沫分离法结合可去除水中地微量金属元素, 有效地氧化和分解有机物和有毒代谢物[27]. 与紫外线组合使用, 可较大地降低BOD 、COD 值,使硝酸盐达到很低地程度,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改善水质. 杀菌效果优于氯气和次氯酸钠.<3 )臭氧杀菌中存在地问题及解决地办法在实际应用时, 必须关注臭氧地毒性问题. 首先是臭氧长期暴露地最大安全水平, 研究表明, 当臭氧浓度大于0.008-0.060mg/L 时, 可损害淡水鱼地鳃[22], 使之分泌物增加并形成凝结, 阻碍了鱼类地正常呼吸;其次是将臭氧应用于半咸水和海水养殖系统时, 溴化物被臭氧氧化形成相对稳定且对鱼、贝类有毒性地次溴酸(HOBr> 、次溴酸盐(OBr-> 和溴酸盐(BrO- 3 >[ 24,28]. 对臭氧残留地去除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添加1mg/L 硫代硫酸钠;2> 充气;3> 通过生物滤器或用石英、活性炭吸附;4>与低含量H2O2反应;5>接触高强度紫外光,波长一般为250〜260 nm[29].Hunter 等[30]地研究表明,60〜75 mW s/ cm2 地UV剂量可完全破坏高达0.5mg/L 地残留臭氧.3.4.2氯制剂消毒使用氯制剂消毒是一种较为成熟地技术,不仅能够杀灭细菌,还能与水中地一些还原性物质反应, 降低它们对养殖生物地毒性. 但经过氯消毒后会留有余氯, 会对养殖生物有影响,必须附设一些除余氯地工艺设施, 或者在进入养殖池前, 充分曝气以降低影响;同时, 也可采用活性碳进行吸附.3.4.3紫外线消毒目前应用较多地一种杀菌消毒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用地比较广泛.有浸没式和水面式两种类型.紫外灯发射地200-300nm 地紫外线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265-266nm 地地杀菌力最强,在波长一定地情况下,紫外线地杀菌效率与强度和时间地乘积成正比.可以穿透细菌地细胞膜,被细胞核吸收,对细菌DNA 造成损伤, 抑制了DNA 地复制, 破坏了菌体地繁殖能力, 从而达到了杀菌地目地.但是紫外线杀菌需要穿透水层才能起作用,因为污水中地悬浮物、浊度等都回干扰紫外光地传播.所以处理水地水质是保证紫外线消毒地先决条件.3.5生物脱氮3.5.1 “ 三氮” 地危害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鱼类所食饵料地70%-80% 通过腮地扩散、离子交换以代谢产物或残饵< 主要为有机物和氨氮)地形式排入水中[31,32]. 这些物质在微生物地作用下,会生成“三氮”.氨态氮(TNH4-N> 是指NH3 和NH4+ 地总和,其中离子氨基本无毒,而非离子氨地毒性很大. 非离子氨具有很强地脂溶性,能够透过鱼鳃和皮肤很快进入血液,干扰鱼地三羧酸循环, 改变鱼地渗透压及降低鱼体对氧地利用能力, 甚至引起鱼地死亡[9].有资料显示,当养殖水体中地溶解氧小于3-5mg/L 非离子氨地含量大于25微克/L,就会造成鱼类地鳃损伤,甚至窒息死亡[33]. 亚硝酸氮能迅速渗透到鱼体,导致血液中地亚铁红蛋白失活,从而使其失去携氧能力;硝酸态氮地毒性较小, 但随着氮代谢地不断持续和氮总量地积累, 达到60mg/L-70mg/L 以上时,会对鱼类造成危害[34], 还会引起鱼体色泽和肉质下降[35].3.5.2 除氨氮地方法3.5.2.1 吹脱法除氨氮养殖水地pH 较高地时候, 可以通过曝气或搅拌地方式来使氨从水中逸出, 并使亚硝酸态氮氧化成毒性较低地硝曲厶酸态氮3.5.2.2 藻类除氨氮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利用水中地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自身地有机物,从而起到除氨氮地目地.研究表明, 许多地藻类如石莼Ulva pertusa [36] 等可以去除水中地营养性污染物.3.5.2.3鱼菜共生装置[9]一项去除硝酸盐地技术,在养鱼循环系统中串联栽培盘、槽、钵和基质等,进行无土栽培蔬菜和花卉.不仅能达到净水地目地.还能获得第二产出,是目前解决循环中养殖系统中氮循环地最有效和关键地技术,具有良好地生态效应. 用于海水养殖中地生物需要栽培耐盐品种或淡水植物逐步耐盐驯化.3.5.2.4“ 三氮” 地危害在溶氧充足地水体中,养殖水体中地氨在氨化细菌地作用下,进行有机氮化合物地脱氨基作用,生成氨态氮,即氨化作用;氨氮在亚硝化单胞菌和硝化单胞菌地作用下, 使氨氮转化成亚硝酸盐再转化成硝酸盐地过程, 即硝化作用;在溶氧不足地时候, 反硝化菌以有机碳化合物如甲醇、乙酸等为电子供体, 硝酸态氮或亚硝态氮为电子受体, 将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称一氧化二氮或氮气地过程, 即反硝化作用. 实现了反硝化, 才能真正地实现脱氮. 目前常用地方法是在生物滤器上附着生物膜进行脱氮. 刘雨等人[37] 根据反应器内微生物附着载体生长地状态,将生物膜反应器分为固定床和流化床两类.在固定床中生物膜载体固定不东,在反应器内地相对位置基本不变;在流化床中生物膜载体不固定,在反应器内处于连续流动地状态. 生物流化床, 生物膜载体在高速水流和气流或机械搅拌作用下不断运动<搅动、流化、循环等)地生物膜反应器.在水产养殖业中, 最常用地固定床生物滤器有:滴流式生物滤、淹没式生物滤、生物转盘[38] 和生物转筒等.<1 )生物膜地形成生物膜是一稳定地、多样地微生物生态系统. 悬浮于液相中地有机污染物及微生物移动并附着在载体地表面上;然后附着在载体上地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 并发生代谢、生长、繁殖等地过程,并逐渐在载体地局部区域形成薄地生物膜, 这层生物膜具有生化活性,有可进一步吸附、分解污水中地有机物, 直至最后形成一层将载体完全包裹地成熟生物膜[39].生物膜地形成与载体地性质< 粒径、表面电荷、表面粗糙度、级配、强度等有关)和菌种密切相关.<2 )载体载体比表面积大,单位体积地生物量较高,并且由于水流剪切力及颗粒间碰撞摩擦等原因,形成地生物膜厚度较小, 活性大, 生化反应速度较高[40]. 目前常用地载体有:沙子、碎石、砂砾、塑料蜂窝、陶粒、弹性填料、焦炭、炉渣、石棉瓦等.Thomas Losordo 等[41] 采用农副产品如<木片、小麦皮)等作为载体,以塑料球作为对照组,实验表明.价格相对低廉地农副产品效果较好;何洁[42] 等采用沙子、活性炭与沸石作为生物滤器地载体对牙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 它们对废水地平均氨去除率为34.79g/(m3.d> 、35.6 g/(m3.d> 和36.17g/(m3.d>, 其中沸石地效果最好;生物流化床采用地载体一般为:粒径0.1-0.6mm 地砂粒[43] 和粒径小于0.5mm 地膨胀土[44] 以及用颗粒活性炭<GAC )[45] 或者颗粒污泥作为载体地. 采用GAC 为载体可以利用生物处理和吸附作用来联合去除污水中地有机物, 采用颗粒物你作为载体, 则可以维持很高地生物量浓度.<3 )菌种最初建立地生物滤器往往因为缺乏足够数量地硝化细菌,不具备完全地硝化能力, 都应进行生物滤器地培养及驯化,才能放养生物. 由于硝化细菌地生长率比较低,所以在一个新建海水生物滤器形成良好地硝化能力所需地时间很长.研究者发现,生物滤器氨氮氧化成亚硝酸氮最终氧化成硝酸氮,在21 C- 26 'C时需要28-60d[46,47]. 罗国芝等[48]对新建海水生物滤器中接种入已稳定生物滤器地滤料、表层土壤都可以明显加速系统建立硝化作用,加入三种商业“超级硝化菌”和取自城市废水处理厂地活性污泥则并加速新建海水生物滤器地稳定.开发硝化细菌地富集技术,提高硝化细菌地产率,在养殖废水处理中具有重大地意义.屈计宁等[49] 用提高基质浓度地方式大幅度提高了硝化细菌地含量,当温度为30 C、pH 为6.5- 8.0 、DO 〉2mg/L 时,经过12-13 周地富集培养每克污泥中硝化菌地数量是未经富集处理地12.5-20 倍;张玲华等[50] 研究结果表明经富集后地消化细菌地氨氮去除率由原来地54% 提高到86%. 同时,将具有硝化作用或反硝化作用地细菌固定化作为处理养殖废水地新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地各国学者地重视[51]. 吴伟等[52] 采用PVA 包埋固定地沼泽红假单胞菌、诺卡式菌和假丝酵母菌3 种菌株. 研究其对养殖水体中NH4+-N 和NO2--N 转化作用,研究表明菌种经固定后对养殖水体中NH4+-N 和NO2--N 地转化效率明显优于其游离细胞.Shan 等[53] 利用固定化地硝化细菌去除对虾养殖池中高浓度地氨氮,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能有效去除养殖池中地总氨氮,去除率高达20mg/L,即使投入地固定化颗粒密度较小,也能获得较高地总氨氮去除率.<4 )生物脱氮地新工艺传统地生物脱氮工艺如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主要是根据微生物地普遍生长规律,硝化作用由一类自养好氧微生物完成. 它包括两步:第一步为亚硝化过程,第二步为硝化过程.反硝化反应有一群异养型微生物完成,将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还原称气态氮或一氧化二氮.A/O 工艺、A2/O 工艺、UCT 工艺等.目前研究表明:生物脱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地现象,如硝化过程也可由异养菌参与[54] ;而有反硝化菌在好氧地条件下也可进行反硝化作用[55] ;一些学者在实验室中还发现厌氧反应器中NH3-N 减少地现象[55-58]. 从而研究和发展了一些新地脱氮工艺.1)短程硝化反硝化也称亚硝酸硝化/反硝化,是将硝化过程控制在亚硝酸盐地形成阶段,造成亚硝酸盐地积累,然后再进行亚硝酸地反硝化.具有几个主要地优点:a.节约了25%左右地需氧量,降低了能耗;b. 减少了40%左右地有机碳源,降低了运行费用[59] ; c.节省了50%地反硝化反应地容积.然而,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地成功报道并不多见,由荷兰Delft 技术大学开发地脱氮新工艺[60] 即:SHARON 工艺是利用在高温(30〜35 C >下亚硝酸菌地比增长速率大于硝酸菌这一微生物动力学特性来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而对于大多数污水处理工程来说,大水量升温并保持在30〜35 C很难实现.高文大[61]等系统研究了温度和曝气时间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稳定性地影响. 结果表明,反应器内温度只有超过28 C时,利用温度实现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才能稳定地运行。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分析与探究
水产养殖是一种人工控制的养殖方式,其成功与否与养殖水质的调控息息相关。

水质
调控技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和产
量。

水质调控技术包括监测水质指标、调整水体环境以及处理废水等方面。

监测水质指标
是水质调控的基础,可以通过测量水温、溶氧量、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磷、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等指标来了解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针对性地进
行水体环境的调整,如调整水温、增氧、调节PH值等,以改善水质。

对于废水的处理也是水质调控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来处理废水,减少对养殖环境的
污染。

水质调控技术的目标是维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稳定性指的是养殖水体内水
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平稳,不发生剧烈波动。

适宜性指的是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符合水产养
殖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要求。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水产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溶氧量过低会
导致水生生物窒息,PH值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养殖物种的代谢活动等。

水质调控技术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和维持合适的水质条件,为养殖物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水质调控技术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水产养殖方式和技术来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

适量添
加生态滤池、生物滤器等设施,可以有效地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提高水质。

适当调整养殖密度和饲养量,合理投喂和控制养殖物种的种群数量,也能减少对水体
的负荷,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研究进展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研究进展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的推 动下,取得了快速进展。国内研究者针对水质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 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发的“智能水处理机器人”能够自动监测水质指标、进 行数据分析并调整处理策略,实现了水质的实时监控和精准处理。此外,中国 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推出了一种基于生物酶-活性炭组合技术的水质处理装 置,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提高了养殖效益。
一、背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在封闭环境中,通过循环水系统,对养殖用水进 行实时处理、净化、再利用的高效养殖方式。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和养殖规模 的扩大,水质恶化、病害增加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研究高效、环保的水质 处理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品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循环式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将养殖废弃物转 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能源,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借助智能化技术 对水产养殖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优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循环式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 的提升,相信未来循环式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将会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为水产 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在技术、管理、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 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 加强研发和推广力度。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工 厂化循环水养殖有望成为一种更为环保、高效的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分析摘要: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对水技术和水质有特殊要求,其中水污染对水产养殖业构成威胁。

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水产养殖水质检测和控制技术。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检测;控制技术一、水产养殖水质影响因素1.1 化学因素影响水质的化学因素的控制方法,因水产养殖中发现的生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原因是生物种类对水质的要求不同。

鱼、蟹、虾比较时,养殖水体的整体PH为6-9时,鱼、蟹、虾分别为PH=7.5-8.5、PH=7.6-8、PH=7.8~8.6,如果水质过酸或过碱性,都会扰乱水产养殖的运行,结果会导致生物的死亡。

PH 是水质调节技术中的主要化学物质,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环境。

1.2 物理因素通常而言,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的透明度、水体温度以及水体的颜色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水体健康的重要物理要素,如果哪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优良的水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水产的存活和成长。

具体到养殖水生物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整个水质环境的变化,并实时的针对水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控,保证良好的水质要求。

水生物的存活时限、生长能力以及其他要素本质上都是由物理要素决定的,因此,物理要素在影响水质的各种要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应当重点进行关注。

对于养殖水产的养殖户而言,应当密切关注物理要素对水质的影响,并密切结合水生物的状态来调控物理因子,保证良好的水质,进而为水生物提供所需的良好环境,使其更好地生长。

1.3 生物因素对水域内生物因素进行调控,也是对水质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对水产养殖生存构成不利影响的其他生物。

同一养殖水域内,如果存在水产生物的天敌,那么就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威胁;或者两者间没有直接构成生存威胁,但是会在同一区域争夺食物,这样也会使得水产生物因为食物不能完全获得利用,导致其发育缓慢甚至停滞。

水产养殖水体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水体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水体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摘要如何净化养殖池塘水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质量已成为渔业养殖环境和生态研究的重点。

阐述了池塘水质净化方法研究的进展,着重讨论了各种水质净化方法的处理原理和处理效率,并就水产养殖水体处理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体处理;水质净化;方法随着规模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来自水产养殖的环境负荷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

因此,挖掘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内部的节水环保潜力意义重大。

现对常用的水体处理方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生物净化技术,对生态农业健康渔业提出一些展望。

1 水产养殖水体自然生物处理方法使用自然生物处理池塘养殖水体的方法一般有稳定塘、自然湿地及利用土地处理等方法,其优势是对于处理含TN和TP的养殖水体,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非规模化水产养殖的自然水体本身类似于典型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其自净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净化池塘养殖水体,并且经济合理。

池塘的水生生态系统本身就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对渔业养殖水体的处理中,可以充分合理利用池塘的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来处理渔业养殖污水。

2 水产养殖水体物理处理方法2.1 机械过滤法由于渔业养殖废水中的生物排泄物和剩余饵料等主要以悬浮物形式存在,因此采用机械过滤去除是最为便捷、高效的处理方法。

常用的过滤设施有砂滤器、压力过滤器、机械过滤器等[2]。

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机械过滤器使用较多,分离效果较好,其工作原理是将通过喷淋管喷洒到过滤箱,过滤箱内的过滤器和小粒径沸石颗粒过滤后的水返回到水池。

2.2 光照处理法光照处理作用机理是通过将微生物的DNA 链断裂,造成微生物永久失活,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光照处理系统对渔业养殖废水具有明显的处理效果,对渔业养殖废水中的NO3--N、NO2--N、NH4+-N、TP、COD的处理效率分别为52.5%~61.73%、48.9%~57.86%、68.91%~80.07%、41.56%~49.87%、13.86%~25.68%[3]。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水管理技术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水管理技术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水处理技术工厂化水产养殖是应用工程技术、水处理技术和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进行渔业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模式。

随着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的支撑技术,受到科学研究者和渔业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相关的养殖工艺、水质控制、净化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有些技术已经在生产中获得应用。

其中养殖水体的处理技术,作为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获得较快发展,形成了机械、化学、生物和综合处理等多项技术,为工厂化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厂化水产养殖水体的处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增氧、分离(分离固体物和悬浮物)、生物过滤(降低BOD、氨氮和亚硝酸盐)和暴气(去除二氧化碳等)、消毒、脱氮等处理过程,其中悬浮物和氨氮去除是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本文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外研究资料,对养殖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工厂化养殖的设计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并期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进技术和处理方法、开发出相关的高效养殖工程设施和设备。

1. 增氧技术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是养殖鱼类赖以生存和处理设备中的微生物生长的必备条件。

在工厂化养殖系统中,鱼类正常生长的溶解氧应该达到饱和溶解度的60%,或者在5mg/l以上;溶解氧低于2mg/l,用于工厂化养殖水体处理的硝化细菌就失去硝化氨氮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工厂化养殖系统溶解氧消耗主要来自养殖鱼类代谢、代谢物的分解、微生物氨氮处理等,系统所需溶解氧根据所养鱼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并随着养殖密度和投饵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工艺设计中,要根据养殖对象、养殖密度、水体循环量等因素来确定增氧方式。

1.1 空气增氧由于各种增氧机械设备在工厂化养殖池很难应用,因此,空气增氧多采用风机加充气器的办法,以小气泡的形式增氧。

这种办法虽然具有使用方便、投资小的特点,但是增氧效率低,一般在 1.3kg O2/kW-h(20℃温度),28 ℃时仅为0.455kg O2/kW-h, 养殖密度也只能达到30-40kg/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时间:2010-07-10 11:3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66次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研究进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我国的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1 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 2726 万t,比1978 年增长 16 倍,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的产量占了20%,而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0%[1]。

同时,由于水产养殖的不断发展,原来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要求。

在养殖过程中,因残留饵料、养殖生物的粪便及残体等的腐败,造成养殖水体恶化。

这些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的水未加处理就随便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诱发有害的水华或赤潮,损害养殖生产,甚至使整个生态环境遭到恶化。

1.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实现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率的渔业生产[2]。

因其集约化和水质相对容易控制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采用工厂化养殖系统来养殖生物现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和设备[3]。

丹麦的工业化循环流水式养鱼系统和地下室循环过滤养鱼系统都是高水平的,设备已出口挪威,以色列等国。

日本采用循环流水工业化养鱼系统也较早,主要养鲤鱼、鳗鲡等,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也都先后设计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用于养殖海、淡水名优鱼类,我国工业化养鱼起步于二十世纪70 年代,是受世界工业化养鱼潮流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自行设计生产的工业化养鱼系统以80 年代末建立的中原油田养鱼工厂较为著名[4]。

刘伟[5]等利用流化床生物滤器循环水养鱼系统进行了培育鲤仔鱼至乌仔的育苗实验。

结果表明:鱼苗在10—15万尾/m2的放养密度下,鲤仔鱼在15d内达到了乌仔规格,成活率达到87%。

2.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病原体及其他杂质。

最终以悬浮的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氨氮的形式存在,为了使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养殖生物正常生长繁殖所要求的安全浓度之下,应具备不同的污染物处理单元,以维持整个养殖系统对水质、溶氧、温度及其他水化学参数的需要。

3. 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主要水处理单元与设备根据养殖系统的特点和养殖生物对水质的要求,一般情况需要设的处理环节有:(1)去除悬浮颗粒物(粒径>100um);(2)去除微颗粒(粒径<30um)[6];(3)增氧;(4)杀菌消毒;(5)生物法除氨氮;(6)水质调控。

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将这些环节组合,来净化养殖用水,现将各个处理环节所涉及到的有关设备及工艺分述如下:3.1 固液分离去除悬浮颗粒物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及其所食饵料的20-60%最终以固体废弃物的形式排入水中,其中,悬浮性固体颗粒物占50% 左右[7],是养殖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按照悬浮颗粒物的特性(密度、颗粒的大小) , 又可分为机械过滤和重力分离两种技术[8]。

3.1.1 机械过滤机械过滤有砂滤和筛滤两种方法。

3.1.1.1 砂滤器:是填充一定的介质(如砂子等)形成微小间隙来截留循环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

是一种传统的分离方法,但其占地面积大、容易滋生蚊蝇及细菌,而且反冲洗比较困难。

3.1.1.2 筛滤:根据孔径的不同来截留固体悬浮物。

具有体积小,安装和反冲洗等操作方便等优点。

常见的有固定筛、旋转筛、自动清洗筛过滤器[9]。

(1)固定筛过滤器筛网材质为不锈钢、尼纶和锦纶等,网孔根据海水养殖的要求,配备60-200 目/寸不同规格。

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多用于过滤颗粒大于0.5mm 的固体颗粒,单元过滤能力10~100m3/h。

(2)旋转筛过滤器筛网材质为不锈钢、锦纶绢等,海水类型网孔为80~150 目/寸。

可连续工作防堵性好。

单元过滤能力为14~400m3/h。

(3)自动清洗过滤器结合了固定筛过滤器和旋转筛过滤器的优点,滤网材质为不锈钢316 和编织滤网。

孔径分别为0.2~3.5mm和0.025~0.5mm。

反冲洗时不断流、排污量极少。

适用于大流量、大过滤面积的过滤系统。

3.1.2 重力沉降分离养殖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也可在重力的作用在沉淀去除。

根据颗粒物的性质、浓度及絮凝性能,主要有四种沉淀类型:(1)自由沉淀,当颗粒物浓度不高,颗粒物之间不相互碰撞,独立完成的沉淀过程;(2)絮凝沉淀,颗粒物浓度较高时,相互之间彼此碰撞,聚集成为大的颗粒的沉降过程。

也可通过投加明矾、氯化铁等絮凝剂来实现;(3)区域沉淀,当颗粒物浓度继续升高时,颗粒之间相互碰撞,在聚合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整体下沉;(4)压缩沉淀,区域沉淀的继续压缩,聚集形成团的现象[10]。

在水产养殖业中,因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悬浮颗粒物的平均相对密度(1.19)略大于水的相对密度[11],可采用重力分离技术。

3.2 气浮分离技术去除微颗粒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微颗粒主要为溶解蛋白和有机酸,占总固体颗粒的90%以上[6]。

而微颗粒的积累会堵塞鱼鳃,造成鱼类的窒息死亡;微颗粒的分解还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质恶化。

气浮分离法用于水处理始于19 世纪90 年代[12],是向水体中通入气体,产生大量的气泡,使得水中的微颗粒粘附于气泡的表面,随气泡一起上升到水面形成泡沫而得以去除。

Weeks(1992)[13]认为,气浮分离法可去除水中的表面活性的悬浮物和溶解物。

同时,Wheaton(1992)[14]研究指出,利用气浮分离技术可以浓缩挥发性物质,降低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总氮;Rulin等人[15] (1963)实验表明,气浮分离技术能提高水体的pH;Dwivedy(1973)[16]的试验表明,养殖水体经气浮分离后,细菌密度由原来的22100 个/ml 减少到220 个/ml,而浓缩泡沫中的细菌总数达到1115772 个/ml,证实了气浮分离法有除菌的作用。

总之,气浮分离法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随着对它设计参数的不断优化,将会很好的应用于循环水养殖中。

3.3 增氧技术在循环水养殖中,随着养殖的密度不断提高,对溶氧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打破了原来的溶氧供求平衡,当养殖生物的耗氧量大于供氧量的时候,生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当溶氧在2-3mg/L 时,鱼虾类摄食减少,生长停滞,开始出现浮头现象;当溶氧浓度在1-2mg/L 时,鱼虾类基本不吃食,而且浮游出水面,形成浮头现象;当溶氧浓度小于0.5mg/L时,鱼虾类在几小时就会全部窒息死亡[17]。

而且,缺氧的水体会造成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厌氧分解,产生亚硝酸盐等一些有毒物质,同时,缺氧的水体还容易滋生细菌,造成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

随着水体中溶氧的增加,养殖生物的生长速率加快、饲料系数降低,可见,充足的溶氧是实现循环水养殖稳产、高产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使用与研制开发的增氧系统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充气式增氧;是目前工厂化养殖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或纯氧通过气石等散气装置,释放为小的气泡,小气泡与水进行传质,将氧慢慢溶于水体中,成为溶解氧。

由于形成的气泡直径大,所以传质面积有限,溶解效果不理想,氧气利用率低,成本高。

(2)重力跌水式增氧;通过重力作用跌水溅起水花,扩大气水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增氧的目的。

但是增氧效率低;而且噪声大,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3)机械式增氧;在池塘养殖中大量使用的增氧机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增氧机是根据双膜理论,在人工的控制下搅动水体,激起的水跃和浪花,扩大了气液接触的比表面积,是双膜变薄不断更新,使池水增加溶解氧的装置。

目前,国内外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增氧机主要有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等几种增氧机类型。

(4)纯氧增氧为了适应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增氧的模式已经由过去的机械增氧向纯氧增氧的趋势转化。

纯氧的氧分压大于空气中的氧分压,可以显著的提高氧的转移速率[18,19]。

丹麦、德国等一些国家成功地开发、设计、建造了使用液氧向养鱼池和生物过滤器增氧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单位鱼的产量;而美国、瑞典等国则研制了压力振荡吸收制氧装置,可在养鱼场直接生产含量为85%-95%的富氧。

目前该纯氧技术正在完善及普及推广中[20]。

3.4 杀菌消毒由于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参与了一些生物处理单元,一些细菌、致病菌等很容易生长繁殖,处理的不及时,还会很容易引起鱼病,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

而且投放一些化学药品还会对整个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多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

3.4.1 臭氧杀菌(1)臭氧消毒的原理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臭氧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它极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氧原子。

化学方程式为:O3=O2+[O]氧原子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对具有顽强抵抗力微生物如病毒或芽胞有极大的杀伤力;同时,可以渗入细胞壁,破坏细菌有机体的链状结构导致细菌死亡。

(2)臭氧的应用由于以上臭氧所具有的性质,广泛地被用于杀灭养殖水体中的细菌、病毒和原水中的藻类,还可以将对水生动物有害的重金属、氧化成无害的氧化物。

臭氧的杀菌能力非常强,对仅含细菌的水体只需投加少量臭氧,投加量不足0.5mL/g时,杀菌率就可达97%以上[21]。

有的资料显示,用臭氧对养殖循环水进行处理,能抑制鱼类病原微生物、氧化有机废物和亚硝酸盐[22-24]以及总氨氮[23,25] , 可降低TSS、COD、DOC和颜色分别为35%、36%、17%、82% [26],降低TAN、亚硝酸盐、硝酸盐分别为67%、85%、67%[23]。

但也有研究显示, 用臭氧处理养殖废水并不能显著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25]。

同时,臭氧能迅速分解成氧,处理后的水含有饱和的溶解氧,还可以调节水的pH。

臭氧杀菌与泡沫分离法结合可去除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有效地氧化和分解有机物和有毒代谢物[27]。

与紫外线组合使用,可较大的降低BOD、COD值,使硝酸盐达到很低的程度,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改善水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