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对城市设计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摘要:以高密度下对城市设计的影响,通过分析一些基于高密度条件下香港的城市设计,以建筑学的视角尝试从建筑空间、实体、功能、以及因建筑而留下的城市空间、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等方面探讨应对高密度下对城市设计的建筑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设计包括的问题高密度香港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城市设计包括的问题

城市设计是一项以空间为对象,以推进城市土地合理配置为目

的的科学实践。城市

设计意在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查,充分设计后提供一个可用的、可持续的、舒适的活动空间、场所,而这些最终都是要提供给人来使用的。所以好的设计意在提供一个“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当前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地改善了人们的空间环境,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林奇《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运动的交织。

城市设计包括的三个问题: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2.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3.城市设计与社会诸要素的相关性。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建筑环境中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

对象所进行的设计工作。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做出预期安排,协调城市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互相关系。从而改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关系。空间关系虽然是城市规划考虑的重点,但这并

不是单纯的物质形体空间,而是由社会经济关系中生长出来的空间,或者说,是社会经济关系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联系:1.城市设计有其独特性: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环境效益是城市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2.城市设计可以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导体实施的作用。3.城市设计始终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起到连接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桥梁作用。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两者的设计内容都关注实体,空间以及两者的关系。因此,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工作内容有着显见的重合,两者的工作对象和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整体连续性的关系。1.城市设计不是依靠个人直觉判断的产物,而建筑设计是依靠个人直觉判断的产物。2.城市设计整体性强于建筑设计。3.城市设计的高度自觉性强于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社会,文化,心理上的联系:特定的地域文化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惯例,会在居民心目中留下持久而又深刻的印记,这个共同体既是所谓的社区,而居民对社会的认同归属意识就是社区性。

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城市设计必然会受到与城市社会背景相关的各种要素,如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要素的影响。

二.高密度的概念及影响

高密度:不知于合时开始,无论是主流媒体,建筑学者或是普通大众,一旦提及“高密度”,则立刻将其与“问题”或者“都市

的困境”相联系。高密度意味着:拥挤、制约、紧张、压力;高密度等同于土地的超负荷利用、资源的穷尽式开采、公共及私人空间的无止境争夺;在心理层面,高密度仅仅指向压抑与不快。加之多年以来媒体对于理想生活的设定一直是欧洲式的“阳光、空气、绿地、低密度”,对于“舒适度”的过度而一成不变的渲染,使“高密度”仿佛已经成为了生存的梦魇。然而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加速增长,珠三角人口在20年内增加至3600万。人口的增长和现有固定的土地,使我国人均土地占有率减小。所以高密度给城市设计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拥挤文化”概念来至于1978年,由荷兰建筑理论家库哈斯于纽约写就的、关于曼哈顿拥挤文化的回溯式宣言《癫狂的纽约》,一本关于美国式高密度的阐释之作。

三.香港在高密度下的城市设计

香港是我国密度最高的城市,也是超高密度城市的终极形式,并且,它仍然在增长。下面我们就香港的高密度对其城市设计的影响来展开,并学习将其用到我国其他城市未来面对的高密度下城市设计问题。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如同香港,如此驳论地将城市的多义性与建筑的贫乏性统一于一身,它是有趣与无趣的混合物。如果从纯粹建筑学的角度来检视香港的建筑,实际上大量充斥后现代的意识、商业化的审美与功能主义的拼贴,以及过度被地产所主导的设计,很少有学术意义上的建筑精品。但是有些人仍然认为香港是有趣的,它的有趣之处在于其长年以来一直在极限条件下发展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应对困境的都市策略:建造上、逻辑上、以及政治上。

香港的都市启示存在于为匮乏的建筑理论界提供一种处理极限的、从未被认真总结和研究过的“香港都市主义”的理论框架,而非具体的建造成果。

标识:标识的功能是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在香港这样一个地价与密度都如此之高的城市中,标识是生存的工具,为了指引,它必须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改变了城市空间。

基于时间的公共性:公共性可以并不总是稳定的(或确定的),它可以随时间变化而产生改变。在开放空间极为有限的状态下,作为快速车道的道路在周末交通流量并不过分紧张时,被征用为市民的步行道。在一片只有很少“土地”可以使用的土地上,程式被交替地图 1

不断刷新,重新定义“公共领域”的含义。这种转化时动态的、临时的,以及“永远更新”的。通过限制某一类使用者,它鼓励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使用。这至少说明“空间上的限制”可以通过增加另一维度——“时间”的方式来解决。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将纯粹的空间问题变得“开放性多义”,并为其设想了两条解决线索:“拆散”和图 2

“织”。(图1 图2 图3)

集中化策略:为了最大化使用和强化中心作用,沙田的主要公共设施全部在沙田地铁站200m半径范围内。沙田作为香港为解决中心密度过高的问题而设置的新城市镇之一,于1970年代开始建设。将市民中心和交通的中心并置于一处,赋予了沙田中心一种战

略地位,成为该新镇社区的图 3

重心,这是一种资源最大化集中的策略,避免了新镇建成后容易出现的“低凝聚力”现象。对比与之同为新市镇的屯门及天水园,由于公共设施较为分散,交通与公共设施的结合欠缺连续性,预设的“自足城市”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人口除居住外仍然大量涌向城市中心,平时则成为一种“忧郁的存在”。(图4 图5 图6)

图4

场地心理:可能的公共空间的场地必须是这样一种驳论的混合物:同时满足开放和私密的要求。开放是一种民主,必须使所有人有均等的机会进入和使用;而即使在公共场合,人在心理上也不希望自己的

图5活动一览无余地暴露于众人的目光下。对于安全感的寻求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可以依靠、略带遮挡的空间。

场地选择:低价超高的都会中,除却公园

图 6之外,公共空间大多数指向“相对剩余空活动只可能存在于某些特定区域,例如,架空的底层、天台,或者商家提供的部分室内。根据“自我感应”策略,民众的使用往往才成为场地所要激发的公共性的答案。

最后,我想用引用阿尔伯斯的一句话来结束:设计,就是去计划和组织,去命令,去联系和去控制。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所有相反的含义,无序和偶然。因此它重视人的需要。并且限制认得思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