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公开课 - 高等算法 lec23

MIT 公开课 - 高等算法 lec23
MIT 公开课 - 高等算法 lec23

视频公开课著作权文献综述

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著作权在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了视频公开课著作权与传统著作权法律的区别,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视频公开课建设中著作权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视频公开课;建设;著作权;研究; 一、前言 视频公开课是21世纪诞生的网络教育资源新形式,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1]。与其他基于网络的知识传播产品相比,视频公开课的优势在于使课堂授课这种古老而又不可取代的教育方式乘上了时代之舟,通过互联网把师生互动的单一的课堂空间变成全社会共享的知识空间[2]。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带宽、存储设备等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视频公开课推广与普及的环境条件日趋成熟,逐渐成为开放课程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基于优质资源共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4 月宣布将其2000 多门课程全部搬上互联网供全世界免费使用,这一举措得到了诸多国家的响应。目前,全球已有200 多所大学加入到教育资源共享的行列中来,他们建立的“开放课程联盟”已经在互联网上免费提供了超过13000 门课程的资料。[3]为了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教育部也于2011年正式启动视频公开课。视频公开课无疑对于加速知识的传播、扩大受惠人群、打破受教育的国界、改变受教育的方式、真正实现教育平等和提升人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视频公开课的出现给传统版权制度以极大的冲击,如何完善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来推进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视频公开课建设对传统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开放教育资源一词的表述,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数字化材料。[4]根据我国教高司函[2011](105 号)《关于启动2011 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5]其内容和形式应当具备独创性,反映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特色与研究成果。 [6]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将“独创性”作为作品获得著作权保护的实质性条件。 [7]而且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只要求作品的表现形式具备独创性即可,因此视频公开课符合著作权法的作品要求。但视频公开课不管是作为源头的建设还是作为终端的共享,都使传统著作权法律制度面临新的挑战。 1、使用他人作品建设视频公开课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 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大多情况下需要使用他人受保护的作品,而使用他人受保护的作品制作视频公开课要不要取得原作者许可并支付使用费?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需要经过许可并支付使用费,不仅成本太高,而且明显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不符。因为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视频公开课也属于课堂教学,应该适用该条规定。可是如果真适用这个规定,那么原作品作者的利益无法维护。视频公开课的创作者是自愿申请视频公开课建设并自愿将自己受保护的视频公开课免费提供给大众非商业性使用,在将视频公开课免费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情况下,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未经许可无偿使用他人受保护的作品也被免费提供给了广大公众,这势必损害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对原作品的作者非常不公平。对信息时代版权立法起典范作用的《美国千年数字版权法案》(DMCA),也没有详细规定视频公开课建设如何使用他人作品的条款。《伯尔尼公约》对合理使用做了一

《曹冲称象》 公开课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称象》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要告诉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难点是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理解课文时认识比喻句,会用“一边……一边……”造句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结合提示,用“先”“再”“然后”等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回答问题时间,培养学生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做”四个生字 2,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双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后,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师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师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三、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小组互读 2,指名朗读,同学互评 3,抽字块认字在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对的给予表扬 4,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5,指导写字,“再”“象”“像”“做”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范读,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再请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后,请学生根据如下提示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 )用( )( )(曹冲用船称出了大象) 师指导学生明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第二部分是3、4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教师出示段意,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照”“点”两个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简略复习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请学生说说课文分成哪三部分,再次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投影出示段意: 起因——(1、2)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 经过——(3、4)官员们议论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过程 结果——(5]用曹冲的办法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二、深入理解课文 1,大象的样子 师口述第一自然段提问:这是怎样的大象呢?在哪个自然段提到了?(第二自然段)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学情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请学生朗读)

MIT麻省理工学院 算法导论公开课Problem Set 1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September7,200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046J/18.410J Professors Erik D.Demaine and Charles E.Leiserson Handout5

(a) (b) (c) (d)and(note the little-) (e)and Problem1-2.Recurrences Give asymptotic upper and lower bounds for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recurrences.Assume that is constant for.Make your bounds as tight as possible,and justify your answers. (a) (b) (c) (d)

Figure1:An example of a convex polygon represented by the array.is the vertex with the minimum-coordinate,and are ordered counterclockwise. (b)Give an algorithm to?nd the vertex with the maximum coordinate in time. (c)Give an algorithm to?nd the vertex with the maximum coordinate in time.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附设计思路丰收的季节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附设计思路:丰 收的季节 这个活动通过让孩子给小动物们找合适的工作,把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表现自己,提高表达能力,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某些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初步学用“因为”说一句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初步认识字宝宝:小猴、小羊、老鼠、小鸭、螃蟹、游泳馆、蔬菜、饭店、裁缝店、果园 活动准备: 背景图、图片配对图、动物若干、字宝宝若干 活动流程: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观赏图片,讨论——交流意见——分组讨论——师生共议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秋天) 对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瞧!果园里的树上挂满了水果,粮食和蔬菜也大丰收,大家心里都非常的开心,也都要做新衣裳,每个店里都顾客盈门,店主们都很开心,但是客人太多了,店主们要招聘营业员,这不,小猴来到了游泳池,螃蟹来到了果园,小老鼠去了饭店,小羊去蔬菜馆帮忙了,还有小鸭来到了裁缝店。 那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觉得这些小动物找的工作都适合他们吗,如果你觉得适合的话,说出理由,用“因为”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果你觉得不适合的话,也请说出理由,也用“因为”说一句完整的话。 二、观赏图片,讨论 师:请小朋友们跟旁边的小朋友轻轻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适当巡回指导 三、交流意见

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想法,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言老师适当指导他们说一句完整的话 四、分组讨论 师:孩子们都愿意帮助小动物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接下去请你们五人一组,一起讨论,得到大家的讨论后由一个小朋友执笔,帮小动物们找到你们认为适合他们的工作。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五、师生共议 请幼儿代表发表自己组员的意见 师:我也试着帮小动物们找了工作,听听我的意见好不好,在孩子们共同赞同的情况下,帮小动物们根据自己的习性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工作。 最后,出示字宝宝让孩子们初步认识。 这个活动通过让孩子给小动物们找合适的工作,把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发挥其

笔记:麻省理工公开课《计算机科学及编程导论》

麻省理工公开课《计算机科学及编程导论》 课程主旨: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计算机科学 课程目标: 教学战略目标: 1、帮助大一、大二学生入门。(本课程要求:零基础,没有任何编程经验)。 2、培养学生读、写小段代码的信心和能力。 3、理解计算科在解决技术问题中,能够和不能胜任的角色。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或暑期兼职中的能力。 教学策略目标: 1、使用计算式思维的基本工具,写一些小规模程序。 2、理解他人所写的代码。 3、计算科学的功能和局限性及代价。 4、掌握如何将科学问题转换到计算机科学上(即描述实际问题,并将其转换为计算机语言)。 总结:计算式思维能力。读代码、写代码。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他领域的问题,描述清楚,然后转换成计算机语言。 课程使用语言:Python(请自行Google下载安装Python,安装完,运行Python交互式解释器Python Shell即Python GUI,在Python Shell中写下图片中的代码,具体代码见文章末尾附录) 注:>>>提示符的意思是,解释器让你输入一些东西。 计算式思维能力: 知识分为两类: 1、陈述性知识:事实的陈述。如,y是x的平方根,当y的平方等于x且y为正 2、过程性知识:对推导过程的描述。猜测、判别、返回结果。重复这些步骤。即,如何做。类比:食谱。原材料一步步组织,最好成为美味大餐。 计算机发展史:

1、固定程序计算机,只能做算术运算 2、存储程序计算机,给其指令,机器内部进行处理。 存储程序计算机内部组成: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ALU、内存、计数器PC 程序:简单说,就是计算机内部的一连串指令的集合。 关于语言之争:没有最好的语言,语言只是工具,适合自己理解,解决问题即可 语言的分类: 1、第一个维度:语言是高级语言还是低级语言; 低级语言:例如,汇编语言,其基本指令的层次还停留在将信息从内存的一出移动到另一处。 高级语言: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基本指令集 2、第二个维度:语言是广泛用途还是特定用途。例如,MATLAB就是特定用途的,只处理矩阵向量。 3、第三个维度:语言是解释型还是编译型 1、解释型语言,解释器在运行时是直接处理代码的。 解释型语言便于调试,因为处理的是原始代码,速度相对慢。 2、编译型语言,写完源码后,首先送入到编译器中,产生目标代码,然后再执行目标代码。 编译型语言有两个好处:一、帮助寻找代码的bug。二、在执行之前,将代码转化为更高效的指令。 编译型语言执行较快,但不便于调试。 区分语法和语义 语法:用来描述语言中什么表述是合法的。 语义:用合法的语言构筑内容,分为静态语义和完整语义。 静态语义,表示什么程序是有意义的。代码是有实际意义的。 完整语义,即程序想达到什么目的。(运行程序会达到什么效果。) 语法用来描述语言中,什么表述是合法的 再次提醒:本课程目标是计算式思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基本指令集合,构筑复杂的程序,

浅谈“慕课”的概念及现状

浅谈“慕课”的概念及现状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以它学习模式的开放性及学习对象的无限制性,引领着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它以一种全新的教育姿态为教育界带来改革的动力。 标签:MOOC;慕课;起源;概念;现状 一、“慕课”的概念 (一)“慕课”的起源 “慕课”起源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掀起了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2007年8月,在犹他州州立大学,大卫·怀利早期教授的网络课程,应该可以说是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慕课”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人文教育研究院的布莱恩·亚历山大在教学实践创新中提出,后经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思与国家研究院斯蒂芬·道恩斯领导设计了“慕课”在线课程。 (二)“慕課”的概念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OpenOnlineCourse”缩写,中文意思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代表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到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开放,以兴趣导向,全世界的学习者都可以进来学,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慕课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课程,是指某研究领域中的围绕一系列学习目标的结构化内容。MOOC体现着技术和文化的融合正围绕着数字化创造出新的能量。MOOC技术主要包括高质量的编目视频、数据采集与分析、带有社交功能的授递平台,使得基于网络的教学相比过去更加有效、更具规模。从文化角度,MOOC秉承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流、协作和知识发现的学习文化。 把“MOOC”翻译成“慕课”一词的是我国华南师范大学学者焦建利教授。焦建利教授在《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一文中提出:“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与传统的透过辅导专线、互联网和电视广播等形式的远程教育截然不同,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也差别迥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更是泾渭分明。“慕课”旨在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递到最偏远的角落。 二、“慕课”的发展现状

《奇思妙想》教学设计(公开课).

《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怪异的创意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美感,并体验创造新奇事物的乐趣。 2.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3.学会用剪、切、挖、贴、插、画等方法表现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并掌握表现奇思妙想的各种方法。 2.难点: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奇妙的作品。 教具:制作的作品等。 学具:废旧材料、剪刀双面胶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悟、畅想 1、同学们,任何事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手)你们知道用手能设计哪些奇妙的作品呢?(出示各种各样的手,学生欣赏)看了这些作品,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是啊,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有创造。正是有了这种想象,人们造出了潜艇、飞机、… 今天,就让我们展开奇思妙想,一起进入神奇的想象世界吧!(揭示课题) 2、读关于想象的名言。 3、是啊,生活中离不开奇思妙想。 欣赏图片。(小猪音响、各式包包、奇特的凳子、特色餐具)小结 环境建筑中离不开奇思妙想。 电影中离不开奇思妙想。 广告中离不开奇思妙想。 4、怎样让我们的想象更丰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奇思妙想训练营。 这是一个普通的水杯,我们把自己异想天开的创意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一些废旧的物品经过自己的巧手变一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作品不仅奇妙而且幽默有趣。 5、除了刚才看到的这些作品,我们的课本中还有许多作品呢。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7课,书中的这些作品你们喜欢吗?你喜欢哪件呢?为什么? 二、体验表现创新

1、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描绘未来,体验创造的快乐吧! 2、我能行。 2、这是一次性纸杯,你能把它经过构思、改变,设计成款式新颖的物品吗? 三、展示交流评价 1、出示作品,说说作品的创意。 2、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通过大家的奇思妙想,设计了这么多奇特的作品,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多创作,你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最后祝愿同学们奇思妙想,快乐生活。 板书:7、奇思妙想 展开想象翅膀创造美好生活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绘画中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 2、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公开课优质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优质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件

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件(OCW)对我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 启示 杨平展王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 麻省理工大学的OCW(开放课件)项目已经进行了5年,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与此同时我国的创建国家精品课程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全国各个高校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发布了很多很好的网络课程。那么麻省理工大学的OCW项目作为一个全球公认的优秀网络资源项目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能提供哪些借鉴之处,我们可以从OCW项目上学习到哪些优点来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本文试图从OCW项目的知识共享理念和OCW课程的技术解决方案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出对我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OCW 精品课程知识共享 ABSTRACT: Open Courseware (OCW) is an educational initiative developed by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It was carried out before five years. OCW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has a profound impact. It initiated the opening up and sharing educational ideas and actions i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my country has also established a quality course in the full swing. Man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lay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to create many outstanding network courses. OCW project recognized as a global network of outstanding items on our resources to provide quality courses, which draw on the building. We can learn from the OCW project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our quality courses. This article from OCW project to share ideas and knowledge OCW course of the technical solutions to two aspects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quality of our university courses building meaningful insight. KEYWORDS: OCW (Open Courseware),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knowledge share 前言: 2003年9月30日麻省理工大学开放课件项目网站发布500门课程,标志着开放课件项目正式启动。此后其课程资源的建设、网络发布和系统评估等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2004年4月、2005年1月、2005年4月三次较大规模的发布,所发布的课程已经包括MIT全部五个学院33个学科,课程总数达到了1100门之多,完成课程数量占其最终课程发布总数1800-2000门的一大半。这一项目从2000年初酝酿决策,2001年正式对外宣布。2002至2003年初的非正式发布,到2003年9月正式对外发布500门课程。再到增加至1100门课程,MIT OCW迅速地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其最初的一个大胆设想到今日这个容量达48G之多且还在不断扩充的庞大的课程网站,麻省理工大学不断带给大家以惊喜。据MIT OCW项目组的电子报 (Newsletter)提供的信息表明:截至到2004年10月,MIT OCW网站在3年多的时间内已建成一个庞大的资源库。网站总数据容量48GB,包含14,717个Html文件,15,640个独立的PDF文档,16,078幅图片,总计55,171个文件。[1]不仅如此,MIT还以自己的行动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开放课程运动的潮流。据报道现在已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犹他州大学、日本东京都大学等诸多国际知名大学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他们陆续公布了各自的OCW项目计划,相关课程网站正在建立之中。 目前,我国也正在集全国之力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2003明确提出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免费向社会公布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与之呼应,

网易公开课

对《透过摄影看世界》前两讲的认识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所学的课程:透过摄影看世界。这个课程将摄影作为一门观察、发现风景和表达观念的学科进行研究。在阅读、观察和摄影的基础上,对风景、光线、重要细节、地点、诗意,叙述性及摄影如何与设计产生联系等话题进行探讨。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 现在我已经听了两个学时,第一学时主要讲“从空中来拍摄地貌”;第二学时讲“如何在城市中取景”。通过两个学时的学习,我对摄影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对摄影产生了奇妙的兴趣。下面我就来具体讲一讲这两个课时的所学及感受吧。 第一讲:从空中来拍摄地貌。讲师是Alex MacLean。他是美国摄影艺术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对于美国内部城市摄影已经有超过三十年的经历。不得不感叹,麻省理工学院毕竟是理科类学院,Alex MacLean在讲解如何空中取景时,总是在渗透一种理科的思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讲到了空中摄影的发展,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空中摄影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并且也在快速的发展,GPS就是了不起的发明。其次,比较突出的就是谷歌地图,它将图片转化为一种动态的形式,并且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处在何处,周围的地理环境等等。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飞行的冒险、发现与探索,老师从中枢灌输车以及土地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开始深入讲解他的课程。(当然,从百度搜索之后我还是没有理解什么是中枢灌输车)摄影过程中最伟大的事就是技巧的变更,你可以飞的高一点,也可以低一点,用不同焦点去拍摄。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空间的利用,这样你就可以从真正的风景中找到你所要拍的镜头。讲师通过他在进行一项土地规划研究时所拍摄的照片进行细致讲解,同时还会告诉学生如何规划设计从建筑的角度去建设一座城市。通过讲师的课程,我深刻感受到,设计者在摄影规划他的风景的时候更多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关注人文,这样产生的作品才不会空洞,才会吸引人的眼球。 第二讲:摄影时,如何在城市中取景。讲师是卡米尔·里加德。他主要研究不同种族的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印记,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探索。在讲课过程中,他提到,很多摄影家都提到过贫困,贫困往往集中于人,这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他真正关注的是贫困的背景:贫民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在美国芝加哥,高耸林立的高楼拔地而起,每一天城市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他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摄影,记录这个变化。紧接着他以他所拜访坎登(美国新泽西州西部的一个城市)的几个小工厂时所拍摄的照片开始了他的讲解。最令我惊讶的是一张在工厂窗户上画了一张眼的图片,他就像摄影家的眼睛,透过这张眼,它所展示的就是美国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城市。卡米尔每拍摄一个城市时,都喜欢找一个制高点,并且每年都去同一个地点拍摄,这样可以重现整个城市的风貌,更真切的展现这个城市的发展。讲师通过讲解他的摄影作品,展现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文明进步进程中的种种问题。 通过这两个课时的学习,让我对摄影有了不同的认识,摄影应该建立在你对生活或者你要拍摄的对象的理解之上,摄影需要灵魂的思考。只有由心出发,你才能拍到好作品。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先引导学生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接着,借助插图,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朗读、演示、讨论等多种形式,理解讲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作用的词句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最后,诱导学生瞻前顾后,弄懂壁虎尾巴能帮助爬行和保护自己的功能,以及可以再生的特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件小壁虎借尾巴的事,按着小壁虎挣断尾巴、借尾巴、又长出新尾巴的过程来写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本课是以连环画形式的呈现,课文中没有生字注音。本节课的阅读是给以后学生无拼音阅读打下基础。因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再加上画面的提示,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会比较快的掌握。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到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范例。 【教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 “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

MIT开放课程Dynamic Programming Lecture (14)

6.231DYNAMIC PROGRAMMING LECTURE14 LECTURE OUTLINE ?Limited lookahead policies ?Performance bounds ?Computational aspects ?Problem approximation approach ?Vehicle routing example ?Heuristic cost-to-go approximation ?Computer chess

LIMITED LOOKAHEAD POLICIES ?One-step lookahead(1SL)policy:At each k and state x k,use the controlμk(x k)that min u k∈U k(x k)E g k(x k,u k,w k)+?J k+1 f k(x k,u k,w k) , where ??J N=g N. ??J k+1:approximation to true cost-to-go J k+1?Two-step lookahead policy:At each k and x k, use the control?μk(x k)attaining the minimum above, where the function?J k+1is obtained using a1SL approximation(solve a2-step DP problem). ?If?J k+1is readily available and the minimization above is not too hard,the1SL policy is imple-mentable on-line. ?Sometimes one also replaces U k(x k)above with a subset of“most promising controls”U k(x k).?As the length of lookahead increases,the re-quired computation quickly explodes.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gai)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

MIT-OCW-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

MIT OCW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 原文: 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计划”目前上线了九百门课程,已经到达了2007年所有课程上线的目标的一半。这些课程包括了麻省理工学院五个领域的三十三个不同学科的课程。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JHSPH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管理学院开放式课程 原文: 我们网站初期将先公布两门课程,在2005年4月之前预计再开放八门,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则会公布更多的课程。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USU OpenCourseWare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程 原文: 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程是提供世界各地的学生、自学者和教育家们免费、自由开放的教育资源。开放式课程符合犹他州立大学透过学习、发现和投入来服务公众的目标。即是引导犹他州立大学的理念:「学术优先。」不管你是寻求额外协助的学生、想要准备新课程的教师、或是仅想要学习感兴趣主题的自学者,我们都希望犹他州立大学的开放式课程对您是有价值的。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或学位,也不提供与犹他州立大学师资的联络管道。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程给您自由取用的是本校各个课程中所使用的资源与内容。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大阪大学开放式课程计划 日文: 大阪大学坚守“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格言,为了培养同时享有社会信赖的判断力、丰富的策划力以及和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沟通能力的人才,敝校以“教养”、“设计”、“国际”为具体的

教育目标,努力不懈。推动研究进步首重“网络”和“连结”,而在善用各种合作以发展学门融合的新学术领域的同时,希望也可向教育界反应其成果。国内六所大学首度携手合作,将所进行的教育及研究资产公开于麻省理工学院所提倡的开放式课程网页上,共同构筑一个“知识网络”。此举对负有知识交流场的使命的大学来说,是理所当然的责任,也是社会贡献的一环。另外,相信藉由此本知识网络上所提供的有限的教材,将可实现敝校“设计”、“国际”等教育目标。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京都大学开放式课程网页 日文: 京都大学开放式课程网页从“具创造性的全球与在地知识社群”的全人类视点出发,希望可对国际知识资产的累积做出贡献,提高京都大学的能见度,招收全世界优秀的教员及学生,并增进国际网络教育的进展。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庆应义塾开放式课程网页 日文: 本网站无偿提供庆应义塾大学部份电子化的实际讲义内容。不限于庆应义塾的在学生或毕业生,有志向学的大众亦可参考使用。本企画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放式课程网页合作,矢志将世界的知识提供给需要的人。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东京工业大学开放式课程网页 日文: 东京工业大学开放式课程网页是东京工业大学为了因应全球化后的网络社会,所提供的核心学术资源的一部份。本网站向全世界无偿公开课程讲义资料,以此为平台,让最高水准的理工教育成为全世界共有的财产。

mooc简介

MOOC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新国大是第一所与Coursera达成合作协议的新加坡大学,它2014年会先通过该公司平台推出量子物理学和古典音乐创作的课程。 1 简介 第一个MOOC平台大约出现在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研究生水平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从而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160,000名学生。接下来的一年,几个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商与顶尖大学合作,包括Coursera,Udacity,EDX等,不断改变着MOOC教育的面貌。 2012年9月,Google发布了一个制作MOOC的工具。斯坦福大学建造了一个名“Class2Go”的网络课程平台,截止2012年12月已有两个课程上线。 2 发展历史 2.1 理论基础 虽然大量公开免费线上教学课程是2000年之后才发展出来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深植于资讯时代之前,最远可追溯至1960年代。1961年4月22日巴克敏斯特·富勒针对教育科技的工业化规模发表了一个演讲。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史丹福研究中心提出一个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并在其中强调使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可能性,在此计划书里,恩格尔巴特提倡电脑个人化、并解释使用个人电脑搭配电脑间的网络为何将造成巨大、扩及世界规模的交换资讯潮。 2.2 早期时期 2007年8月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早期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或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一个开放给全球有兴趣学习的人来参与的研究生课程。在成为开放课程之前,这门课本来只有5 个研究生选修,后来变成有50 个来自8 个国家的学生选修。 2.3 发展时期 2011年秋天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重大突破:超过160000 人透过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知识实验室( 现称Udacity ) 参与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

《那树》公开课教案和设计思路

《那树》公开课教案一 【公开课教案思路】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和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考虑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身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同学感知老树形象,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妙,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同学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王鼎钧和其散文创作成绩。 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掌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同学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揣测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掌握树的价值、品格和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示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测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