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北京市房山区石窝中学七年级语文北京课改版上册导学案14诺曼底号遇难记1

北京市房山区石窝中学七年级语文北京课改版上册导学案14诺曼底号遇难记1
四、展学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组别:第 课题 课型
学习目标
组 号 姓名: 14 诺曼底号遇难记 1 预习展示
家长签字: 授课时间 授课人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全过程 2、分析描写、议论句,理解人物形象
环节
1.前测、 解读目标 3. 研学
2. 读学 4、展学 【知识超市】
【学习流程】 一.前测及解读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对此,作者予以了威尔斯船长怎样的评价?你如何理解? 忠于职守表现在全力救人,做人之道表现在救人众所体现出的人生理念。面对死亡,他有 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除了说他在死亡面前,自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出了英 雄的光彩,还有就是在死亡面前,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有这个谱就英雄乐章的权利关 键是看你是否敢用。 三、研学
你推我搡 . 蓦 地 . 薄 雾 . 翘 首 .
(三)、威尔斯船长是怎么指挥这场救援的?(灾难面前,他怎么做的呢?)(画出描写 船长的语句)从中你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 例如::“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 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这处语言描写是船长在宣布紧急措施,消除人们的恐慌, 表现了船长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以及坚定的目标信念。 1、第 17—31 段,这处语言描写是写船长询问轮船状况计算抢险时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冷静镇定 的船长 。 2、第 32—34 段,这处语言描写是写船长严肃纪律(先救妇女儿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在危机时具有威严与果敢 的船长 3、第 39—41 段,这处语言描写是写船长确保孩子的生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船长 4、第 44 段,这处语言描写是写船长指示“快干”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争取一切时间,确保全体获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船长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1《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逐渐占据着我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难以离开新闻报道。

而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似真实、讲述丰富、情感饱满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影像资料。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部纪录片,目的不仅仅在于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更是要让人们明白战争的残酷性,更加珍爱和平,用历史的镜头启迪年轻一代的心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诺曼底号的历史背景及事件的起因和过程。

了解德国战争期间对于英国使用军舰的威胁。

学习一些纪录片中的重要叙述方式。

2. 能力目标:学生们能够看懂一篇纪录片并对其进行分析。

学生们能够让学习到的知识联系班级和社会生活。

3. 情感目标:诱发学生们的同情和关爱。

提高学生们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准备1. 视频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纪录片。

2. 黑板、粉笔、投影仪。

3. 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1. 教师以投影仪的形式播放《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纪录片。

2. 观影后、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于纪录片的印象、感受,并与同桌分享观影体验。

3. 学习重难点介绍纪录片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于描述的相关史实建议进行梳理;掌握纪录片中经典语句;4. 深化学习4.1 纪录片看完后,教师进行具体问题讨论。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历史和文化等相关知识,教师可在结束前进行互动问答,包括以下问题:a. 回忆诺曼底号沉没的经过,从中分析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

b. 考查学生所学的战争知识或相关的历史背景,分析当今的不同政治制度和保护民众的力量。

c. 如何运用遗产传统和文明遗产传承的战后和平发展理念?d. 特别的教育实验:吸血鬼般的科学文字游戏。

e. 提高学习成果的论述。

4.2 谈论书评和对纪录片的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一起评估和评价学习成果和自我感受,反思学习的有效性和延伸应用。

七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

七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

七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七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船长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分析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体会本文在叙述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的妙处。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青少年文学欣赏小说卷》(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创作的小说。

1870 年 3 月 17 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在海上相撞,“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指挥有方,使所有乘客和船员得救,而自己却以身殉职。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注音、释义。

弥漫(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湍急(tuān jí):水势急。

猝然(cù rán):突然;出乎意外。

窟窿(kū long):洞。

酣睡(hān shuì):熟睡。

蓦地(mò 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肇祸(zhào huò):闯祸。

须臾(xū yú):极短的时间;片刻。

2、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围绕“诺曼底”号遇难记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个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角度概括介绍。
提示:从航线、性能、航速、驾驶状况等方面把“诺曼底”号与“玛丽”进行比较。
简要概括出哈尔威船长指挥抢险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消除惊恐,强调把60人都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无险情,算计抢险时间~严肃纪律,先救妇女儿童~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屹立舰桥,沉入深渊。
3大副回忆船长的作为
(二)深度揭谜:六十与一个、手枪与生命、舍生与逃生,(补充资料)
三、小结反馈:英雄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四、拓展链接:雨果名言、生活中、、、、、、、布置感悟作业:




教学阶段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激趣
穿越时间的长河,回溯到英国历史上的1900年3月,一起去探听一个雄壮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诺曼底”号遇难的30年之后,在海底沉睡了二三十年的“诺曼底”号被打捞出水,有关“诺曼底”号的种种传闻又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






本节课以“访谈”为形式,分别询问幸存的乘客,机械式洛克、大副奥克勒福,水手克莱芒等有关“诺曼底”遇难的过程、原因、面对灾难船长如何做等问题,再进一步抓住三个主要谜团-----60与1、手枪与生命、舍生与逃生等问题深入追问,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深入理解船长这一形象。

学目Biblioteka 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故事梗概,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合概括能力。
难点突破
动情朗读
再次激发
学生深层情感体验
深入探究描写议论
把握人物英雄形象
三、小结反馈
同学们:在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中,我想我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不停地放纵奔流着,我们时而被震撼,时而被感动,甚至更有一种激情在澎湃,那应该是一种英雄的意识,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这些感情的体验都来自于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法国大作家雨果,是他利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殿堂中美好形象,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

诺曼底号遇难记(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圈划、品读的方法,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勇敢镇定、勇于献身和高度责任感。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用语言、动作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泰坦尼克号》吧,1912年这艘世界最大最豪华、意为永不沉没的客船带着1513名乘客和船员因撞到冰山沉没了,只有500多人侥幸逃生。

海难的恐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寒而立。

在今天即将学习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诺曼底”号也遭遇了一场海难,结果怎样呢?为什么其余人得救了,而船长却牺牲了呢?我们来走进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

(板书:“诺曼底”号遇难记)它还有一段题记,请读。

1.聆听。

2.根据记忆回答。

带领学生进入海难的情镜,引入本文教学。

初步感知 1.本文突出的“强者”是谁?2.请快速浏览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海难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发生的?哈尔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四个问题的答案。

)齐声回答:哈尔威。

浏览课文,找出答案并串联,概括大意。

(明确: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遭遇“玛丽”号撞击,哈尔威组织乘客和船员逃生。

结果乘客和船员获救,哈尔威却牺牲了。

)把握关键人物。

整理文章内容,明确前因后果,为理解船长形象作铺垫。

品读课文哈尔威是文中的强者。

仔细阅读,圈划出使你印象深刻的船长的言行举止,并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适时板书)2.哈尔威面对灾难始终十分勇敢和镇定,我们读一下他牺牲的片段。

即使在牺牲时,也是镇定自若的。

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逃生?明确: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心态,是船长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3.哈尔威船长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保护船上的一切,他在灾难面前克服了恐惧、克服了惊慌和彷徨,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显示了船长应有的冷静和果敢。

“诺曼底”号上的乘客是不幸的,遭遇了海难,他们又是幸运的,遇到了尽忠职守的哈尔威船长。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益师艺术实验学校贺达文教学目标:朗读品味人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品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船长的英雄行为。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记”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听写4个词语,并注音)1、点名板演。

(蓦地mòdì肇祸zhào 须臾yú猝然而至cù)2、评价(书写是否美观,字音字形是否正确,特别指出“肇”字左上角是个“户”字)。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复述。

(复述要求:①讲清六要求。

②尽量抓细节)3、评价四、质疑问难1、读完全文,你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2、学生提问,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学生一:船长真的把自己忘记了吗?学生二:船长为什么不逃生,选择随船沉没?学生三:“伟大的灵魂”指什么?学生四:“英雄的权利”指什么?学生五:从本文题目来看,小说是以写事为主,为什么读完文章却感觉是在写人?……)五、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出示课文第十三段。

教师引读,1870年3月17日晚上,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场海难猝然而至,此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学生齐读)①为什么要“大声吼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诺曼底”号遇到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找出相关语问并分析。

(重点抓第11段中“半裸着”“火炉被海浪呛得直喘气”这些细节,感受人群的慌乱。

)②再读课文,讨论:舰长真的忘了自己吗?(老师小结:不管怎么说,船长此时心里想的是别人,想的是如何解救六十个人的生命)。

2、出示课文第15段。

①朗读②想象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

③观看视频,创设情境,再次感受:如果你此时就在船上,你想干什么?3、出示对话,第16至34段。

①分角色朗读。

②评价③从对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讨论:“开枪打死他”的命令对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伟大的灵魂”指什么?④师生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北师大版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到难以把握,影响他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对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遇到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此外,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有助于他们理解《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具有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生字词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惨剧、坚毅、恪守、秩序等。
4.阅读理解:通过细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如:船长、乘客等,理解他们在危机时刻的勇敢与无私。
5.朗读与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所传递的人性力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勇敢品质。
6.写作技巧: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对比、衬托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诺曼底号沉船事件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认识作者维克多·雨果及其文学成就。
2.文章主题及结构分析:通过阅读,理解文章通过讲述诺曼底号遇难事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勇敢,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为学生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简介、生字词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诺曼底号遇难记》学案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诺曼底号遇难记》学案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诺曼底号遇难记》学案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体会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2.感受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走近作者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一生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一生为后人留下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份宝贵遗产,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二、整体感知1.字词(1)注音弥()漫船舷()你推我搡()猝()然肇()祸须臾()(2)解词①蓦地②肇祸(3)理清文章结构①什么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艺术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中心,广泛的多方面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是:()()()。

②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哪几部分?③根据故事情节,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ⅰ(--段)ⅱ(--段)ⅲ(--段)ⅳ(--段)三、分析人物形象1.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本文刻画哈尔威船长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找出来。

说一说这些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特点?2.说说你对《“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履行做人之道”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的理解和感受3.本文是一篇______(体裁),通过写“诺曼底”号的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______、______、______,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四、拓展探究中国是英雄辈出的国度,今年四川发生了百年罕见的“汶川大地震”,此间涌现出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你能列举一些么吗?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五、课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弥()漫船()舷你推我搡()猝()然肇()祸须臾()2.解词造句:(1)猝不及防(2)相提并论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北师大版

“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小说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3、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4、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小说分类。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句话,“危难之处见真情”,在危急之时,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来,在这篇课文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真正的英雄。

二、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一般根据篇幅的长短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作者简介:雨果:( 1802 - 1885 ),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在长达 60 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 79 卷文学作品和 4000 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四、课文解析:1、提学生朗读课文,分析本文段落层次。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10),“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1-46),哈尔威船长舍已救人。

第四部分(47-50),赞美英雄的船长。

2、自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2)这场海难的发生谁负主要责任?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3)文中是如何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来。

(提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重点让学生分析是如何利用侧面描写的。

)(4)提学生分角色朗读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要求读出语调、语气,思考作者为什么具体描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5)哈尔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_“诺曼底”号遇难记_教学设计_教案_2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_“诺曼底”号遇难记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补充。

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学生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即有人说得不够清楚,可以由会说的接替),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

(时间10分钟)五、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

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研究性学习:(1)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2)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3)[探究·练习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前对这三个话题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上由每个专题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质疑。

通过研究学习,从中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对职责的态度。

七、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我们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特别是哈尔威船长的英勇形象,感受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我们要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体会其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还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学习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文章的重点。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析他的言行举止,体会其高尚品质,进而理解这些品质对于应对危机的重要性。

是掌握文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我们需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理解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高我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们应重点关注这两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写作技巧。

三、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检测:1. 请正确拼写出以下词语,并解释其含义:履行():肇事():。

惊慌失措():2. 请简述《“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主要故事情节。

二、阅读理解检测:1. 请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在灾难中表现的句子,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2. 文章中多次提到“秩序”,请谈谈你对“秩序”在救援行动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三、深入思考检测:1. 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最后选择与船共沉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2. 如果你是船上的乘客之一,在灾难发生时你会怎么做?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中心思想文章展示了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的英勇无畏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2语言特色: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片段,体会作者是怎样以生动精彩的语言表现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的。

片段一(16~35):这段对话极为简短,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示;分行写人物语言,醒目突出;对话中的叙述交代也极为简洁,大多数地方只有人物语言,这样描写,与当时的环境相称,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哈尔威首先在确认不可能发生爆炸等险情之后,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又严肃纪律,使一切高度紧张而井然有序,可见其作为船长的沉着老练、敬业尽责,勇于决断的绝对权威形象。

片段二(39~41):短短一句话,把船长的救人责任和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及确保未来的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一个极富人情味的英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

片段三(47):这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

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对轮船和大海执著的爱浓缩为铁铸的雕像定格在读者的心里。

3把握重点:
一、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一般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二、课文内容概述
“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自己却被海水吞没。

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品质。

三、故事情节
从文章的开头至“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写“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至“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下来”,写海难发生。

从“‘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至“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写哈尔威船长指挥救人。

从“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至最后,赞美英雄的船长。

4攻克难点:
文中很多句子含义深刻丰富,理解起来有难度。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刻内涵。

(1)实际上一共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

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2)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人中总是有卑劣,有崇高,生死存亡的关头,有人自私本性暴露,有
人则会激发正义、责任,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

(3)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忠于职守,表现为全力救人;“做人之道”,表现在救人中所体现出的人生理念。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除了说他在死亡面前,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含有一个意思,即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

5质询疑点:
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丽,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

”船长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
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必要的。

因为如果乱下去,很可能是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

他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

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被救助人员当中,这也反映了船长崇高的人格魅力。

惜缘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