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

合集下载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地质勘查要点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地质勘查要点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地质勘查要点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每个地区泥石流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时,应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确定合适的地质勘查要点,以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下面将介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地质勘查要点。

1.地质概况调查在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时,首先需要对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概况调查。

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地层结构、岩土层分布、地下水位以及历史泥石流情况等。

通过对地质概况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该地区的泥石流发生潜力和影响范围。

2.地质灾害历史回顾了解泥石流灾害的历史情况对于工程勘查至关重要。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调查当地居民、采集现场照片和视频等材料,可以了解过去泥石流活动的频率、规模和影响范围。

这将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灾害。

3.地形地貌特征调查地形地貌特征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详细调查地表过程、地貌特征和地势变化,可以判断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例如,高地势地区与低地势地区之间的梯度变化、河流侵蚀、土石流物质堆积等。

4.地层结构和岩土层分布调查地层结构和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钻孔取样、地下水位测量等勘查方法,了解地层结构和岩土层分布,以确定泥石流发生的潜在区域和路径。

同时,还需要对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孔隙度、含水量和渗透性等进行详细研究,以评估工程稳定性。

5.地下水位调查地下水位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石流通常在降雨后或冰雪融化后发生,而地下水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泥石流的规模和速度。

通过地下水位的调查,可以预测泥石流的发生时机和可能的规模。

6.泥石流物质特性调查了解泥石流物质的特性对于工程设计和防治措施的制定非常重要。

泥石流物质的颗粒大小、含量、密度等参数将影响沉积体的稳定性。

泥石流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通过对其成分的分析,可以评估其运动特性和破坏能力。

泥石流灾害地质背景调查及评估方法

泥石流灾害地质背景调查及评估方法

泥石流灾害地质背景调查及评估方法引言: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的地质背景,预测和评估其潜在风险,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灾害地质背景调查的方法和评估方法。

一、泥石流灾害地质背景调查方法1. 地质地貌调查:地质地貌调查是泥石流灾害地质背景调查的基础。

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质地貌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了解地质构造及地层堆积情况,判断泥石流形成的潜在要素。

调查人员可以采用目视观察、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勘察等方法,收集有关地质地貌的数据。

2. 气象水文调查:泥石流的发生与降雨量、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等气象水文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进行泥石流地质背景调查时,需要对研究区域的气象水文状况进行调查。

采集相关数据,如降雨记录、气象观测数据和水文观测数据等,分析和判断泥石流发生的潜在条件。

3. 活动构造调查:活动构造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行活动构造调查,可以了解研究区域的构造背景及构造活动的情况。

采用现场测量、地震学数据和卫星遥感等方法,获取有关构造活动的定性和定量数据,为泥石流灾害评估奠定基础。

4. 土壤力学参数调查:泥石流的发生与土壤力学参数密切相关。

在泥石流地质背景调查中,进行土壤力学参数调查至关重要。

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获取土壤剪切强度、孔隙水压力和渗透系数等参数。

这些数据对于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研究和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泥石流灾害评估方法1.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泥石流灾害评估的首要任务。

根据泥石流的历史记录、地质地貌调查结果、气象水文调查和活动构造调查结果等,综合判断研究区域的泥石流潜在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划定不同的风险等级,为后续的定量评估提供依据。

2.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泥石流灾害评估的重要环节。

根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活动构造和土壤力学参数调查的结果,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量化研究区域的泥石流潜在风险。

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评估技术

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评估技术

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评估技术地质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为我们了解地壳构造、岩石分布、地下水资源以及地质灾害等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地质灾害评估技术则是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帮助决策者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本文将对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一、地质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地质调查的目的在于收集有关地质条件的相关数据,以便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及未来规划。

地质调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野外实地考察:地质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地层、岩石、地貌等特征,了解地壳形成演变的过程,获取重要的地质信息。

2. 钻探与采样:通过钻探取得地下岩石的实物样本,对其进行分析和测定,从而掌握地层、地质成因及地下水等重要数据。

3.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地质信息,识别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为实地调查提供重要参考。

二、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地质调查是减灾工作的基础,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意义:1. 预测地质灾害:通过调查和分析地质数据,可以识别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域,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通过对城市周边地质环境的调查,可以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建设,避免遭受地质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3. 开发地下资源:地质调查可以帮助准确掌握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开发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质灾害评估技术的应用地质灾害评估技术是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评估技术:1. 灾害易损性评估:通过对建筑物、交通设施、水利工程等的结构和材料进行评估,判断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受损程度,为灾害后的抢险和重建提供指导。

2. 灾害潜势评估:通过采集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地应力等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方法,预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

3. 空间数据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地质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在地图上绘制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图,为相关决策提供直观的参考。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地质方面的干预力度不断增加,工业开发、建筑施工、区域资源挖掘等都会对地质条件造成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也日趋严重。

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同时造成的破坏范围比较广,有些区域甚至是出现了连续性、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应根据客观情况做出深入的分析,加强地质灾害前后变化的评估,切实掌握好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坚持在未来的防治机制上得到更好的创新。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应用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要先从内容、系统角度出发,明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根据评价内容打造专业的评价系统,一方面对各类地质灾害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控。

滑坡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而言,主要是从滑坡体的基本要素出发,然后根据基本要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掌握滑坡的发生根本原因和外部影响因素,指导相关部门开展滑坡的有效治理,减少滑坡的反复出现,为地方的生产生活提供较多的保障。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

比如火山爆发灾害,火山是无法通过人工干预来应对的,自然条件达到以后肯定会爆发,这就是危害性评价的内容。

易损性评价主要是指承受特定灾害时综合能力的量度,具体偏向于社会属性特征,展现为地质灾害的承担能力、抵御能力。

比如汶川地震的出现,各方面的救援分析、建筑工程的抗震调查、灾后重建等等,都是易损性评价的内容,由此在后续的重建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有效提升。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期望损失分析。

期望损失分析并不是大家想要得到的损失程度,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后,能够控制的最低损失标准。

比如,轻微地震的出现,期望损失分析是希望没有损失,不要出现任何的安全事故。

期望损失分析的作用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并加强了系统的创新,对于分析指标进一步丰富,有利于加强地质灾害的识别。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变化和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调查和评价。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出发,阐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面隆起、地震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具特点,具体如下:1.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坡面受到外力作用,土壤失稳而发生的坡体整体向下滑动现象。

滑坡的特点是滑坡面呈弧形或波浪形,坡面上覆盖着一层土石混合物,滑坡区域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大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土石混合物沿坡面流动形成的灾害。

泥石流的特点是速度快、体积大、含有大量碎石和泥沙,容易阻塞道路和山沟,危害性极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岩石层发生变形或溶蚀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的特点是常伴随土地沉降和地表上下的变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容易造成建筑物倾斜和损坏。

4.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指由于岩溶地貌发生崩塌和塌陷等现象引起的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的特点是可造成地表通常出现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陷坑,极易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地面隆起:地面隆起是指由于地下水、煤层气等物质的运移,造成地面隆起现象。

地面隆起的特点是常伴随着地面抬升、地表裂缝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6. 地震:地震是由地质构造变化或地下岩石运移等原因引起的地壳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居群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能够引起地面破裂、建筑物倒塌等灾害。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对某种具体灾害或区域的灾害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找到灾害目标(人、房屋、道路、桥梁等)所承担的风险和潜在损失,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裂缝特征:滑坡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地 基不均匀沉降裂缝、温度裂缝等的差异,避免误判; 水文特征:调查滑地下水位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 变迁情况等; 历史特征:析判断是新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滑坡灾害的核查 在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时,对遥感解译调查结果须进行野外核查,对有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滑坡 灾害点应进行100%核查,并逐一填写调查卡片。 对已有滑坡灾害资料的灾害点,应根据其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调查滑坡灾害的动态特征 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 核查已有滑坡点资料的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滑坡灾害的主要要素。 对已采取防治措施整治的滑坡灾害点,核查其治理效果,确定是否消除灾害隐患。
面:对调查区域采用网格控制调查,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工程活动地带滑 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分析预测地质灾害致灾的可能性。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气候植被 等。
重庆局部地貌
重庆地质构造简图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气候植被 等。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六、地质灾害的调查方法
调查工作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遥感调查、地面调查等。
资料收集: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遥感调查:采用近期卫星图像片解译地质灾害点,对解译出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复核调查, 调查其符合性及危险性,并对其稳定性及危害程度作出评价。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二。

六年十月目录一、总则 (1)(一)目的 (1)(二)名词解释 (1)(三)任务 (1)(四)基本要求 (2)(五)组织形式 (3)(六)质量监控 (3)二、设计编制 (3)(一)基本要求 (3)(二)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调查要点 (5)(二)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三)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四)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一)基本要求 (20)(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三)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四)成果图件编制 (23)(五)成果报告编制 (24)(六)报告附件 (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名词解释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BHIIIHIIIIHIIIII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深圳市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深圳市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加剧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 沿海地质环境更加恶化。
9 8 4年完成的《 深 全新世以来活动进一步减弱, 据1 圳区域稳定性评价》 , 得出深圳不具备发生 Ms ≥5 级的地震条件。迄今深圳市区尚未有发生过 3级以 5 6 7年 上地震的历史记载( 仅在其外围的宝安南头 1 。仅在沙头角和南头两地各 发生过 1次 3级地震) 发生过 1次 3<Ms< 4级地震。由此可见, 深圳地 区的地震记载引证了其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好。 虽然断裂活动不会引起强烈地震, 但是断裂的 活动会对城市建筑设施造成危害。作为区域主导构 造的北东向断裂, 连续性较好且穿越市区。断层现 处于缓慢释放应力蠕动状态, 并且沿一个方向滑动, 如黄贝 岭 F . 1 7~0 . 3 5 8断 层 趋 向 性 蠕 动 速 率 为 0
1 9 9 5年以来广大的乡村地区 城市化进程互动发展, 基本上进入了城市化成熟阶段。近年来城乡一体化 和都市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仅有 7 6 0 k m 的可 建设用地上, 5 0 0多平方公里已是高楼林立。 城市化进程是人口聚集、 产业聚集、 经济增长的 过程, 也是大规模资源消耗、 空间聚集、 自然地貌格 局破坏和人工地貌形成的过程。城市化进程一方面 要受到城市区域地质环境因素的约束; 另一方面高 聚居的社会或工程因素不可避免地引发地质环境问 题, 如大规模工程建设盲目的采石取土, 造成深圳水 土流失面积约 1 6 9 k m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9 6 6 5 / 2 0 0 6 / 1 4 ( S u p p l . ) 0 0 3 3 0 5
深圳市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光明泥石流事件问责方案

光明泥石流事件问责方案

光明泥石流事件问责方案光明泥石流事件是发生在2018年7月5日的一起严重自然灾害事件,该事件造成广东省韶关市光明村严重受灾,多人失踪甚至死亡。

面对这一严重灾害,问责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对于灾害的发生,需要深入调查相关的原因和责任。

调查人员需要查明光明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包括降雨情况、山体地质状况、水库蓄水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确保问题的根源被找到。

此外,相关部门需要追查责任的具体人员,特别是在规划、建设、监管、预警等环节失职的责任人员,对他们进行问责。

其次,要对相关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进行问责。

光明泥石流事件发生后,需要对责任单位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包括地质、水利、预警、气象、民政、交通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员及其下属人员。

这些部门有责任在事件前进行合理且及时的防范和救援工作,如果发现有责任疏漏的情况,应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再次,要对相关的企业和施工单位进行问责。

如果在光明泥石流事件中存在相关的开发、建设或施工企业的失职行为,应对责任企业进行问责,并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行政责任。

这些企业和施工单位应该对他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有清晰的认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确保项目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要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和修复。

光明泥石流事件暴露了当地许多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和不完善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受灾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力度,修复受损设施,提高防灾能力。

同时,还要对当地居民进行安抚和帮助,提供相关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支持,帮助他们恢复生活。

总之,光明泥石流事件的问责方案应包括调查原因和追究责任、问责管理机构和部门、问责企业和施工单位、改善和修复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

通过严肃问责,可以有效地警示相关单位和人员,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避免类似灾害的再次发生。

同时,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提供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支持,也是保护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地质灾害调查是指对某一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和准确的调查研究。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危害和破坏的现象,包括地震、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为灾害预防、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前,应先了解该地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活动强度、地下水状况等。

同时,要进行充分的资料搜集,包括历史资料、地质图、气象数据等。

2. 调查区划的确定:地质灾害调查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以确定各个调查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生特点,将调查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对各个区域进行不同的调查和评价。

3. 野外实地调查:地质灾害调查需进行实地勘察,通过观察和测量的方式,记录地质灾害的现象、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并进行现场取样和实测。

实地调查时,应注意安全措施,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配合。

4. 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采集的样本和测量数据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同时,还需要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5. 调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估:将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制作调查报告,并对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灾害预防和减灾的建议和对策。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与相关专家和机构进行合作。

对于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特征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深圳光明新区2015年“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始末及应急管理论文

深圳光明新区2015年“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始末及应急管理论文

深圳光明新区2015年“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始末及救援处置情况一、事件简介在2015年12月20日中午,位于深圳光明新区的红坳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该事故造成了73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17人受伤(重伤3人,轻伤14人),33栋建筑物(厂房24栋、宿舍楼3栋,私宅6栋)被损毁、掩埋,90家企业生产受影响,涉及员工4630人。

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8.81亿元。

二、事件处置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第一时间抢救被困人员,尽全力减少人员伤亡,做好伤员救治和善后工作。

李克强总理也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救援处置要求。

经各方努力,2016年1月14日,事故救援及现场处置完毕,外运土方278万立方米,现场见底验收面积18.4万平方米。

17名伤员得到妥善医治。

受事故影响的90家企业、4630名员工得到妥善安置。

事故发生后,深圳市迅速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将事故现场分成35个网格,打通6条救援通道,组织力量24小时连续开展现场救援,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开展9次地毯式排查,调集飞艇现场测绘,并结合光学雷达、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等高科技手段探测,对被埋区域建筑物进行定位开展救援。

现场救援除对掩埋者重点位置实施定点挖掘外,还调配大型设备开展大规模运土作业。

同时,安排近400名观察员24小时坚守现场,辅助救援人员进行作业观察,尽最大努力找人救人和搜寻遇难者遗体。

12月23日6时40分成功救出一名幸存者。

但十分遗憾的是,目前仍有4人下落不明。

截至2016年1月14日现场救援工作结束,累计外运土方278万立方米,现场见底验收面积18.4万平方米。

高峰时期,参加救援的各方力量达10681人,投入大型机械设备达2628台。

在组织开展现场搜救工作的同时,指挥部还协调国家和省、市岩土、燃气、地质等领域200多名专家对现场进行分析,评估再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对滑坡事故现场山体进行实时监测,针对滑坡区域“残留体”出现裂缝现象,开展“削坡”作业,严密防范二次滑坡。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或内部的突变现象,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为了准确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影响范围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解地质灾害调查的规范要求,包括调查的程序、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内容。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收集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相关地质地貌图、气候数据等信息,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背景和潜在的灾害风险。

其次,需要组建专业的调查团队,包括地质学家、工程师、测绘人员等,确保人员的专业性和合作性。

最后,需要准备调查工具和设备,如测量器具、相机、记录本等,以便记录调查资料和现场情况。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程序1. 现场勘察和样本采集地质灾害调查的第一步是进行现场勘察和样本采集。

调查人员需要根据前期的资料和信息,在潜在的灾害点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观察。

通过观察周围的地貌、植被、土层结构等,判断灾害的类型和潜在的风险。

同时,需要采集土壤、岩石、水土等样本,进行实验和分析,以了解地质条件和灾害发生机理。

2. 数据采集与记录在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与记录工作。

调查人员应详细记录现场观察的结果,包括地层的厚度、结构、倾角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还需要记录附近的水文地质信息、降雨情况等,以便分析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3. 影像遥感和实地测量地质灾害调查还可以借助遥感技术进行分析。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航空摄影测量等手段,可以对大范围的地质灾害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

然后,结合实地测量,绘制灾害点的地质图、剖面图等,进一步了解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趋势。

三、地质灾害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评价1. 数据分析与整理通过对采集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结论和推断。

调查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地质情况、潜在的灾害因素、气候条件等,对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分析。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分析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分析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2.1 泥石流类型划分2.1.1 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 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 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 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3)。

2.1.5 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 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1.30~1.60 t/3)。

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2012年6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41号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治地质灾害(隐患),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活动。

地震灾害的防御和减轻依照防震减灾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对洪水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边坡工程(含建筑、交通、水利边坡工程,下同)发生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依照建设、交通、水利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等规定处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隐患,是指具有一定程度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经调查认定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现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防治,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的预防、应急、治理和治理工程维护: (一)预防,包括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年度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隐患)基础调查、应急调查、危险性评估、专业监测、专业巡查、汛前排查、群测群防、技术咨询、宣传、培训、奖励、防治管理系统建设等;(二)应急,包括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临时应急抢险处置工作或者市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紧急工作;(三)治理,包括既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专项治理(以下简称专项治理)和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配套防治(以下简称配套防治);(四)工程维护,包括专项治理工程、配套防治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技术咨询等.第四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行辖区责任、分级负责和职能部门分类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市、区政府及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单位和个人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各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以下统称区政府)在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当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并履行如下职责:(一)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登记排查制度,组织地质灾害(隐患)巡回检查;(二)负责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三)负责因自然因素引发或者治理责任无法落实的地质灾害(隐患)专项治理,代为承担地质灾害(隐患)强制治理;(四)负责因自然因素引发或者治理责任无法落实的专项治理工程的维护。

广东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

广东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

广东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造成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等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

广东省作为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区,常常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是保障广东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广东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技术指南进行介绍。

1. 调查前准备在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历史、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路线。

同时,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调查设备和方法,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调查内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滑坡对滑坡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滑坡的地质构造、滑坡体的形态特征、滑坡发育阶段、滑坡的运动方式等情况。

同时,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预防滑坡灾害提供依据。

2.2 崩塌对崩塌的发育规律、崩塌体的形态特征、崩塌的原因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崩塌的危险性,指导防范措施的制定。

2.3 泥石流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运动特点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泥石流的危险性,指导防范工作。

2.4 地裂缝对地裂缝的发育情况、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地裂缝的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地裂缝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3. 调查方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需要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地质灾害的情况,为灾害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后,需要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危险性分布情况,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5. 结论与建议根据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结论应包括对地质灾害情况的总结,危险性评价等内容。

建议则应包括对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工作的建议,指导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防灾措施,确保广东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取得实际效果。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地质灾害识别与评价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地质灾害识别与评价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地质灾害识别与评价方法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威胁尤为严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泥石流灾害,必须进行全面的勘查工作,以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本文将介绍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常用的地质灾害识别与评价方法。

地质灾害识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勘查的首要任务之一。

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现场实地观察、遥感技术和地质调查等。

现场实地观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地表地貌、岩层和地下水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例如,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可以观察地表的凹凸不平、土壤的松散程度和植被的生长状况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泥石流的潜在风险。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遥感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地表信息的方法,它可以提供大范围的、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形图、植被覆盖状况和土地利用情况等重要信息,来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地质调查是一种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地质数据的方法,它对于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地质调查可以通过钻探和取样等方式,获取地下岩石和土层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评估其抗剪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泥石流的潜在风险。

除了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价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风险评估和数值模拟。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严重程度和防治措施的优先级。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可以利用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多种数据,来评估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潜在危害范围,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数值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地质灾害过程和可能影响的方法,它可以提供详细的灾害动力学和运动规律。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可以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泥石流的形成、运动和洪水等特征,以评估其可能对人类和物质造成的危害,从而指导防治策略的制定。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气候与地震调查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气候与地震调查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气候与地震调查方法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程勘查中,气候和地震调查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就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气候和地震调查方法进行探讨。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气候调查是首要的任务之一。

气候因素对泥石流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气候调查需要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象特点。

泥石流常常发生在多雨季节,因此,了解降雨量、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是非常关键的。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站、降雨观测站等多种渠道进行收集。

其次,气候调查还需要考虑气温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冰雪的融化和水体的蒸发,进而对泥石流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了解气象灾害的历史记录,以及该地区是否存在其他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等情况。

综上所述,气候调查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制定合适的防灾措施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和参数。

另一方面,地震调查也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震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强烈的地震能够导致山体滑坡和崩塌,从而产生大量的泥石流。

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需要进行地质和地震调查。

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对山体的地理构造、岩性、土壤类型、岩层倾角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了解。

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地质环境,从而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

地震调查主要包括测量和分析地震发生的频率、震级和震源位置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地震监测站和地质灾害调查中心等渠道进行收集。

综上所述,地震调查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制定合适的防灾措施提供相关的地质和地震数据。

为了更好地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气候和地震调查应该在勘查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

在勘查前期,需要进行概况性的气候和地震调查,获取基本的气象和地震数据。

深圳泥石流具体地点

深圳泥石流具体地点

深圳泥石流具体地点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在2015年12月20日广东深圳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那深圳泥石流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12月20日11时40分许,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附近西气东输管道发生爆炸。

根据现场指挥部21日上午9时发布的最新消息,目前失联91人,其中59名男性,32名女性。

发生滑坡的是一座渣土山,在工业园区之外,离园区大概一公里多。

当地人说,土山很高,高得可以越过一栋楼看到。

一名工人说,山高达数十米。

事故发生地点原是一个老采石场,后作为余泥渣土受纳场使用。

虽然事故当天有一点点降雨,但理论上并不足以诱发山体滑坡,初步判断主要原因还是废弃堆土堆得过多过高,时间又久,且没有防护措施对堆土进行支护。

事发原因初步断定是临时余泥渣土受纳场违
规作业,受纳泥浆漫溢,冲出山体,冲进靠近山体的工业园。

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在现场展开调查,初步查明深圳光明新区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

人工堆土垮塌的地点属于淤泥渣土受纳场,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

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多栋楼房垮塌。

今天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泥石流的相关概述一、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2.1泥石流类型划分2.1.1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3)。

2.1.5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1.30~1.60t/3)。

(参见附录A表A.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民生和人民安居的大事,尤其是近年来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深圳市地质地理环境的变异,进而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深圳市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就显的格外重要。

文章中既对深圳市的地貌和环境做了调查也分析目前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并针对地质灾害情况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这既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看参考的依据,也为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 绪论
1.1 深圳市地质灾害的研究背景
深圳地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靠近海域且降雨量充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急速发展,城市大幅度建设等人类的对自然的改造幅度巨大带来的明显地质环境问题,存在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和时间上的集中性等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圳地区泥石流、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共造成四百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地质灾害在学术上的定义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引起,可以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作用类灾害。

在生活中通常给人们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的是突发类的灾害,因其是突如其来的并且在极短
的时间内就能结束灾害过程,所以在预报和监测方面具有较大困难,常常会使人防不胜防、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这一类的灾害主要有火山喷发、塌坡、泥石流和地震等,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前兆不明显。

在我国因地理原因有很多地方地质灾害多发且分布极广,深圳就是这类地区的代表之一。

近年来深圳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稳步进行,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就是要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其潜在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

1.3 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泥石流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此后,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由于其极具复杂性,在泥石流学科研究中,每取得一点进展研究者都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生产、科研单位先后作了不同程度的工作,通过地质调查、航空卫星照片、物探、钻探、试验测试等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006年初所进行的斜坡类地质灾害普查资料和部分边坡危险性评价报告及区内的工程建筑地质勘察报告。

深圳市内至今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最初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仅限于单沟流域,80年代末开始对泥石流进行区域危险度评价。

1995年以后,提出新的评价方法,区划原则考虑相似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等,多因子综合考虑,克服了权重法本身由于硬性的取值代表性不好的缺点。

综合评价模型属于经验模型范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推理和统计方法建立的
评价模型。

2 深圳市的地理与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理环境背景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隔大亚湾与惠东县的平海半岛相望,南以深圳河为界与香港毗邻,西临珠江口伶仃洋,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

深圳市泥石流类型主要为火成岩单沟泥石流,大部分沟谷内无常年流水,且植被茂盛,松散堆积物少,诱发泥石流的外动力主要为暴雨。

所以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查明的潜在泥石流沟的分析,运用合适的方法,对调查区域泥石流进行预测更具有实际意义。

2.2 地质环境背景
深圳市是因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座海滨城市。

在市区的东西两边主要分布着花岗岩,在中间则以变质岩居首,部分地区分布有砂岩、泥岩及变质的板岩、粉砂岩,深圳大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构造形迹。

滑坡这一突发式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市区的中部。

在市区东西两部分变形主要为岩质崩塌、落石和坍塌等坡面变形,在砂岩、泥岩地区则多发滑坡。

地质灾害通常都是因地质上的构造引起的,而深圳大断裂的两边正好是地质灾害多发地。

3 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3.1 深圳市泥石流灾害的情况及其影响
由于深圳市近几年来城市规划幅度较大,多个地区都存在大面积的建设工程由于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加大,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新
形成了各种斜坡、建筑垃圾成堆乱放等加之深圳的降雨量较大,雨季持续时间较长等情况造成泥石流频发。

深圳市泥石流的两大特征:灾害一触即发,反应时间较短;多地区同时发生泥石流地质,规模较大,破坏力强。

深圳市多次组织了相关人员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开展调查与研究,也出台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虽然已将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大幅损失降低,但是由于人员的限制,调查研究工作进展较慢,一些新的技术也未应运与泥石流的监控和预防中。

泥石流的危害程度极为严重。

它通常比滑坡、洪水、崩塌单发时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

它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危害,主要有泥石流发生后大量泥石会冲毁房屋,直接淹埋人畜、良田等。

二是对交通、公共设施的危害,主要有冲断公路、桥梁,淹埋行驶的车辆,造成交通瘫痪和交通事故。

三是对矿山、生态景观、人文建筑遗产等危害。

泥石流多数发生在山坡,可直接填埋山下矿山出口,破坏坑道,严重时导致矿工死亡、矿山报废。

其对山中的千年古寺会造成毁灭性的、不可恢复的破坏。

城市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2 造成泥石流的原因研究和防范举措
泥石流只要同时满足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触发的因素等就易发生。

通过对深圳部分地区潜在泥石流的调查及勘查成果中不难分析出泥石流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诱发因素主要为水源、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其中水源条件既是泥石流形成条件,又是诱发因素。

由于地质灾害成因本身复杂性很高,演变过程通常又都是动态的、影响因素较多、作用方式复杂;而另一方面预
测又分阶段性和颇具多样性。

所以深圳市的灾害防预工作还需加强和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