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旧人教
高三历史 6.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测试旧人教版.doc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测试一、单项选择题l.明朝时外来侵略势力与中国矛盾加剧的事件不包括A.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占澳门B.日本倭寇经常骚扰我东南沿海地区C.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D.俄国取得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2.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有①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东南沿海地区②1553年起葡萄牙殖民者逐渐将澳门作为暂居贸易地③葡萄牙强行租占后明政府始终掌握澳门领土主权④1621年明政府强制毁掉葡萄牙人擅自修筑的青州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明朝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现象是A.开始了与非洲国家的友好交往B.开始从国外引进农作物的新品种C.开始与西方进行科技交流D.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4.郑和下西洋A.加强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B.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C.带动了更多的华侨开发南洋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明朝史书中记载的南洋是指今天的A.东南亚地区B.南太平洋地区C.印度洋沿岸地区D.南沙群岛地区6.《尼布楚条约》签定后,不再属于中国的地区是A.库页岛B.雅克萨C.瑷珲城D.尼布楚7.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包括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中外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④明清政府闭关自守禁绝对外贸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8.郑成功对开发台湾作出的贡献不包含A.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B.将军队分到各处去屯田垦荒C.派农师向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农业技术D.澎湖之战,郑氏战败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
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中国古代经济史纲》材料2: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1998年上海卷试题)在下列战争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A.楚汉战争B.昆阳之战c.萨尔浒之战D.雅克萨之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具体考查了战争的性质。
凡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有对外战争才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和侵略与反侵略之分。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帝亲率的抗击沙俄的著名战役。
其他均为民族之间的战争。
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D。
【答案】 D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①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①②B.①④C。
②③D.③④【解析】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地理的能力。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最远时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所以正确答案为C.【答案】C例3(1997年上海卷试题)概述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举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答措施要是清政府所为;二是所答内容应围绕处理民族问题、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反对外国武装侵略。
本题难度不大,侧重对重点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醒考生要重视史实。
【答案】①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②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④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此后清朝制定了中央政府册封历世达赖和班禅的制度。
⑤清朝设置理藩院。
例4(2002年上海卷)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A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C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D中国“西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入西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
选项A发生在明朝,选项B发生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选项c发生在元朝,选项D发生在宋元时期。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进行知识点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战乱、贸易活跃和边境防御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1.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朝初年,中国对外关系相对较为稳定,主要依靠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保持联系。
然而,明朝晚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加剧,对外关系逐渐趋于紧张。
朝鲜、蒙古等国家的入侵和与荷兰、葡萄牙等国家的贸易纠纷成为当时对外关系的主要问题。
2.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建立,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初年,清朝通过设置边境关卡、修筑边境长城等措施巩固了边境防线。
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朝通过设立“厂税”和开辟广州、福建等通商口岸,逐渐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二、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临时抗倭明朝末年,日本倭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明朝政府组织起了抗倭义军,展开了临时抗倭的斗争。
2.南明与荷兰的战争南明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试图通过与南明政权建立贸易关系来获取中国的商品。
然而,中国政府拒绝了荷兰的要求,并与荷兰爆发了冲突。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雍正时期的外交政策雍正皇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来巩固清朝政权。
他通过改变西藏控制权、稳定中国边疆、派遣使节出访等方式,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康熙与俄罗斯的外交康熙皇帝时期,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康熙通过与俄罗斯政府的谈判,成功解决了中国北方边界的争端问题,并确立了中俄边界线。
三、对外关系的影响和启示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汉、唐、宋、元时期,我国的航海事业不断进步。
明朝初期,我国的航海事业又有新的突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那时,西洋主要是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405~1433年,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
提问: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它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有何不同?1、目的:(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即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①宣扬国威,即宣传明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经过:①时间:1405~1433,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②次数:7。
③规模:A、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B、船数:每次200多艘;C、人数:每次2.7~2.8万。
④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提问: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提问: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相比,其影响和后果有何不同?3、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提问: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即一是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另一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航海。
)对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当时中外交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二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一)6.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例题4】简要分析西汉、唐、南宋、清几朝封建政府在中外贸 易的兴衰中起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 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1) 西汉政府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一条重要的商路 “丝绸之路”随之发展起来。 (2) 唐朝统治者在对外交往上持 开明态度,对外来事物兼容并收,唐朝的对外贸易也很繁荣,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以管理对外贸易。 (3) 南宋政府为 增加财政收入,积极鼓励对外贸易活动,因而海外贸易有重大 发展。主要海湾有广州、泉州、明州。由于政府的开明政策, 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4) 清政府实 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使中外贸易衰落下来。 (5) 明清 以前,政府在外贸上的开明态度表明中国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清朝的对外政策则是中国封建社会走上衰落的反映。
பைடு நூலகம்
(6)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 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 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从规模、航海次数、船队规模 和数量、船员配备方面看,外国是无法与中国比拟的。这说 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从目的 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 联系,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形式。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 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 行资本原始积累。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 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 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产生未起到直接作用。而西欧新航路的 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原始积累的重要来 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 旧人教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造船技术发达C指南针用于航海D明朝前期国力强盛D2.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A 资本主义萌芽迫切要求B 当时商品经济活跃,海外贸易频繁C 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D 明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D3.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的影响是A发展了海上贸易B开辟了通往非洲的新航路C给明朝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4.明朝中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严重的倭患,其主要原因是A 明朝海防松弛B 不法奸商的勾结C 推行海禁政策D 海外贸易的中断A5.戚继光和郑成功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在于A 开发建设台湾B 保卫了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C 参加反清斗争D 驱逐外国侵略者,维护了民族主权D6.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军进入台湾的最相似点是①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②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③反击了外来侵略④维护了国家主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A7.中俄两国《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前提条件是A 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侵略行径B 同意让出中国尼布楚地区的土地C 同意发展中俄两国经济贸易关系D 清政府主动提出解决双方的矛盾A8.下列历史现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戚继光抗倭②郑和下西洋③雅克萨之战④郑成功收复台湾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①②④③D ④①②③C9.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够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A 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繁荣时期B 西方国家军事实力不如中国强大C 我国商品经济发达超过西方D 政府能够积极地组织反侵略斗争D10.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A 外国留学生来中国B 西方传教土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C 政府几度实施海禁D 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边疆威胁A11.下面关于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B 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C 西方宗教开始在我国传播D 西方先进科技开始传入我国C12.明清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时与前代面临的不同局面是A封建割据势力严重B西方殖民者东来C外国宗教传入D阶级矛盾尖锐B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二. 重点、难点:1. 重点: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X和下西洋;X成功收复某某;2. 难点:明清两朝民族关系及其政策;我国封建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由开放交往转向闭关保守。
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一)同蒙古、某某地区关系的加强1. 明清两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明朝:散居内地的蒙古族与其它民族逐渐融合;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剌等部,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明中期国力衰退,修缮长城,加强边防,但仍不能阻止强大起来的瓦剌部南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此后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
清朝:入关前,采取“联蒙制汉”的方针,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都臣服清;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势力渐强,形成割据势力,清军经70多年斗争平叛,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18世纪后期,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部为摆脱沙俄统治,历尽艰辛重返祖国。
2. 清朝与某某地区的关系清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后,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又发动了叛乱。
乾隆帝派兵征讨,维吾尔族人民支持平叛战争,清军迅速平叛。
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某某地区。
此后,天山南北两路通称为某某。
(二)同某某地区关系的加强1. 明朝对某某的统治明朝称某某为乌思藏,朝廷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任各级官吏,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还建立僧官制度,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整个明代,某某各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明政府与某某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2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导入新课]之一:对比式导入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和地区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西欧国家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条新航路,开始了西方的殖民时代,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然而,就在欧洲航海家开辟出新航路的八、九十年前,在中国的明代,已经有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下西洋的壮举为何没有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样,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除此以外,明清时期在对外关系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内容。
之二:提问式导入[投影显示][师]请同学们看这一张疆域示意图,告诉我这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疆域状况?[生]清朝。
[师]对,是清朝。
如果更准确一点讲的话,应该是清朝前期的疆域示意图。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明政权全盛时期的疆域,北逾外兴安岭及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东达库页岛,西及中亚两河(锡尔河、阿姆河)上游之间;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疆域已经最后形成,并且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出现如此盛况,与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与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分不开的。
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明清政府分别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生]对蒙古地区,明政府修缮了长城,册封俺答汗;清政府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了天山北路,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还安抚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对新疆地区,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统管整个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明政府设立了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政府建立了册封藏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还设置了驻藏大臣。
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政府设立了土司制度;清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地推行了明朝开始实行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
高三历史第六节 第七节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六节第七节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明清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清文化特点;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 难点:《尼布楚条约》;明清民主启蒙思潮和明清小说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 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1.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第一,宣扬国威。
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第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三,是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2.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学生主要从时间、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等方面加以掌握。
3.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第一,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其规模、历时、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第三,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新航路开辟。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
从规模、航海次数上、船队规模和数量、船员配备方面看,外国是无法与中国比拟的。
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贡赐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形式。
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
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未产生直接作用。
高三历史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政治目的为主)①宣扬()。
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满足()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①时间:从()年到()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
②地区:访问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地区。
3.历史意义①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③与()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多世纪。
④郑和不愧是世界()的先驱。
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导致不计()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随着()的衰退,航海的壮举也不可能持久。
二、戚继光抗倭1.背景:明朝中期的倭患①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②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2.戚继光抗倭①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抗倭。
②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③后戚继光又率军()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④到()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3、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万古流芳。
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手段租占澳门①侵扰东南沿海地区: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②以欺骗、行贿的手段占领澳门:()年,葡萄牙殖民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暂借地晾晒”,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允许。
③买通澳门守将()为暂居贸易地。
④长期租占澳门:葡萄牙殖民者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派驻(),强行()。
2.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领土主权四、郑成功收复台湾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需求。
2、过程:七次;亚非30多国;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输出丝、瓷、茶;输入珠宝、香料、药材;使臣友好往来。
3、意义:中国历史上空前主动外交;B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比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
4、局限: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贸易;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巨大负担;随国力衰退,悄然结束。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开始,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中期罢市舶,严厉限制私人海外贸易,致使沿海奸商勾结倭寇,倭患愈演愈烈。
2、戚继光抗倭:1555年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台州大捷;福建、广东,俞大猷抗倭;1565年,基本肃清。
3、意义: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租占澳门:1553年借地晾晒,后租KCB齿轮泵借暂居贸易,筑城垣、设官署,派军队,长期租占。
2、主权问题:明政府始终掌握领土主权;澳门属香山县管辖,设守澳官,并驻军。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1、收复:明末荷占;1661年郑成功出兵,1662年收复台湾。
2、开发:郑氏三代经营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雅克萨之战:明清之际俄侵占我国雅克萨、尼布楚。
康熙派军于1685年、1686年两次在雅克萨打败侵略军,俄国军队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2、《尼布楚条约》——①签约:1689年,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界约。
②内容意义: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016高考复习资料:明清时期的文化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领先,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 人教版
(3)第三对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矛
盾。
解决措施:①清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通 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
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②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①对俄反侵略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完整,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闭关政 策虽对西方入侵有一定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国与 世界的联系。
(4)1726年,雍正帝大规模推行“ 改土归流”,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委派流官 代替土司。
4.同台湾联系的加强
(1)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2)1684年,清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5.清朝对全国的行政管辖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 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
达赖 、 班禅 共同管理西藏。
细节点拨
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对西藏的统
治加强。因为其他政策都是用藏人统治,而这项措
施是中央派大臣进入西藏,且它是西藏的最高权力
机关。
3.同西南联系的加强
(1)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土司 制度。
(2)明永乐年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开始实行 “ 改土归流 ”。 (3)清初,康熙帝采取剿抚兼用的策略,平定了 “ 三藩之乱 ”。
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解析
此题以“昭君出塞”图、“唐蕃会盟碑”、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三个文物图片为背 景材料,要求指出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主要测试 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最突出 的特征是以图片为材料,此类型的题目在近年的高 考中呈上升的趋势,复习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图 片资料的关注。民族团结和祖国认同感是民族关系 领域的重要社会意识,应对体现这一思想主题的历
高三历史:6.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素材 旧人教版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素材戚继光训练戚家军“会倭难时作,继光因上练兵议:‘其略无兵而议战,犹人无臂而格干将。
乃今乌合者不X,征调者不戢,吾不知其可也。
闻义乌人其气敌忾,其习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一旅,可当三军。
’督府乃檄继光亟募三千人,假以节制。
继光那么以为什伍起于丘里,兵寓于农,但西北地夷,宜得地利,南而走险,不利并驱,乃间长短兵,夹振而进。
队立一人为长,偏那么伍之,两那么什之,犄角互X攻距击刺互用,名‘鸳鸯阵’。
居无何,率服习矣,督府请补东参将,分部某某。
既而岛夷入某某,睹旌旗皆辟易,所向以全取胜。
〞戚继光善于用兵“闰五月……贼(指倭寇)径出大石往仙居。
戚继光曰:‘贼出中渡,由里路至白水洋七十里,我兵由官路至白水洋五十里,兵法云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且以寡御众,非谋不克。
而临敌交锋,我少彼多,必兵心激发乃胜。
’遂策马鼓行四十里至上风岭屯止,多令探者出贼前后,视其向往,知状即率兵上岭设伏。
初五日,前锋兵出颇早,继光乃下令,令人各砍松枝一树,执而坐。
贼望之为林,不介意,行列二十里,衣甲旗帜甚盛。
我兵对山了之,俟其行过半,乃仆松呐喊齐出,贼惊以三四百人作一字阵冲来,我兵分为一头两翼一尾阵……以鸳鸯阵冲锋拥杀。
…… 初六日,戚参将自战所班师入府城,老稚士女欢呼,咸谓自罹倭毒以来无如此捷大快也。
(此役)焚死者不在算,而共计斩首三百四十四颗,生擒者假设干,而我兵亡者止三人。
是时兵实千五百人,而一鼓歼二千余贼于呼息间,全师奏凯,可不谓奇耶!〞明朝政府拥有澳门的领土主权万历三十四年(1606),香山县知县蔡善继初上任就制定了管理澳门的十条办法。
后澳门官员按法令制裁一葡人,很多葡人哗然欲闹事,蔡善继亲自将不遵法令带头闹事的葡人捆绑,当众痛打,事遂寝。
万历四十二年(1614)海道副使俞安性在澳门立碑勒铭,严禁葡人以下五事:一、禁畜养倭奴。
凡新旧澳商敢有仍前畜养倭奴,顺搭洋船贸易者,许当年历事之人前报严拿,处以军法,假设不举,一并治罪。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明清(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明清(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二、明朝前期对外友好往来1、X和下西洋2、华侨开发南洋(1)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人民下南洋诸岛谋生;(2)X和下西洋后,更多中国人迁徙南洋定居,成为华侨;三、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明朝:戚继光抗倭2、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东南沿海;(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行贿地方官,获准“借地晾晒”;(3)买通澳门守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4)强行租占澳门:擅自修筑城垣、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
3、清初:X成功收复某某(1)背景:明朝末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某某,实行殖民统治;※点拨:这是某某与祖国大陆的第一分离。
(2)X成功收复某某① 1661年,X成功率军登陆某某,打败荷兰殖民者;② 1662年,某某回到祖国怀抱;(3)认识:X成功收复某某,驱逐了侵略者,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民族英雄;(4)X氏祖孙开发某某省: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5)历史意义①收复某某,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②促进了某某的开发和建设;4、抵抗沙俄对东北的侵略(1)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①背景: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俄国乘虚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②目的:反击侵略,捍卫边疆;③性质:反击沙俄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④概况: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下令发起两次雅克萨之战;⑤结果:沙俄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2)中俄《尼布楚条约》★巩固训练1、(2009年某某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某某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原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在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戚继光率领明军抗击来自东方侵略的同时,来自西方的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是……………………………………………………………………………………………()A、沙俄入侵某某流域 B、荷兰殖民者侵占某某C、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D、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3、下列事件中,捍卫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有………………………………………………()①北宋的东京保卫战②雅克萨之战③某某九捷④郾城大捷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4、X和精神可以概括为……………………………………………………………………()①勇于探索②爱国奉献③奋勇拼搏④科学理念⑤自信从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5、“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1998年上海卷试题)在下列战争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A.楚汉战争B.昆阳之战c.萨尔浒之战D.雅克萨之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具体考查了战争的性质。
凡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有对外战争才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和侵略与反侵略之分。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帝亲率的抗击沙俄的著名战役。
其他均为民族之间的战争。
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D。
【答案】 D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①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①②B.①④C。
②③D.③④【解析】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地理的能力。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最远时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所以正确答案为C.【答案】C例3(1997年上海卷试题)概述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举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答措施要是清政府所为;二是所答内容应围绕处理民族问题、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反对外国武装侵略。
本题难度不大,侧重对重点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醒考生要重视史实。
【答案】①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②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④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此后清朝制定了中央政府册封历世达赖和班禅的制度。
⑤清朝设置理藩院。
例4(2002年上海卷)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A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C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D中国“西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入西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
选项A发生在明朝,选项B发生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选项c发生在元朝,选项D发生在宋元时期。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答案】B例5(2000年·全国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问答题,旨在考查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差异的认识,突出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等多种能力的考查,题目综合性强,既是中外、古代近代内容的综合,又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
在回答时,首先据题目要求,提取题干的有效信息。
其次确定好比较项是目的、性质、影响和中西方差距等方面的差异。
要注意两者的大背景的区别,在明朝专制制度强大的情况下,远航是扬威异域的政治目的。
而西方是在资本主义兴起情况下,远航则是经济利益驱动。
由此再分析影响。
对中国远航业落后的认识,可从明代远航后果、明代通行的闭关自守政策,中外远航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1)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2)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
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原创题】例6.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A 航海的时间和规模差异很大B 航海的范围有较大差距C 航海的动力和影响截然不同D 航海对经济的影响不同【解析】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是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下,为追求资本的原始积累,抢夺黄金白银,其结果是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瓦解。
郑和下西洋则是以政治目的,宣扬明政府的国威。
【答案】C例7.《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主要表现在A 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B 彼此保证对方领土完整C 双方自愿进行谈判而签订D 中俄双方皆无经济赔偿【解析】《尼布楚条约》虽然是我方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但是这种让步是自愿的,也所以说这个条约是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条约。
【答案】A例8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的新的科技知识B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C政府几度实施海禁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复习时应仔细把握。
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就具有初期的以友好交往为主,发展到后来反对外来侵略为主的双重特征。
其中不同的表现也要搞清楚。
在本题中,只有B项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
【答案】B例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
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27 材料二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了望,违者无赦。
——《台湾外纪》卷12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听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畔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7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
(2)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这种目是否达到?(3)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依据是什么?(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如何看待明清的这些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一问既可联系材料也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是闭关,但结合材料回答时,要求答出“禁止海外贸易”这一具体措施。
第二、三问分别分析明清两朝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及概况。
第三问进一步考查结合三则材料基础上的对明清两朝对外政策的评价。
【答案】(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诲,禁止海外贸易。
(2)明初是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
这一目的未达到,因为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形成了倭患。
(3)清是为阻止沿海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相联系。
因为清发布“迁海令”的时间正是清军初入关内,明残余势力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
(4)材料三提到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对外来商品需求很少。
明清的这些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因素之一。
【点击思维题】例10.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本身物产丰富B统治者好大喜功C当时交通不便D封建经济的独立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出于政治动机,这是由中国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对外依赖性和联系性不大,所以容易使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发展对外贸易也多出于政治动机,宣扬国威,如郑和下西洋,因其没有经济目的的推动,因此使后来的远航难以为继。
【答案】D。
例11.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解析】本题第一、二问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归纳能力,第三、四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熟悉明代以前对外关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明代以前的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纳,可从中华文明的地位,政策对外政策,中外交往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明清对外政策的趋势,这一问应该回答难度不大。
第三问要求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可结合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
后果分析则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有:(1)明朝以前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乃至亚洲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中外关系,汉、唐、宋、元各朝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3)中外关系,既有官方的互通使节,也有民间的人员交往;还有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方面呈现的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内因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制度逐渐衰落腐朽。
外因有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
这一趋势造成的结果:闭关政策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萌牙的发展。
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以至于进一步受到西方殖民侵略。
【跨学科综合题】例12.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对外交往和航海史上的壮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A.波斯湾B.西欧及地中海一带c.古代印度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从航海的角度谋划,郑和下西洋最佳时节应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郑和下西洋途中,可能出现的下列地理现象A.昼短夜长B.遇到冰山C.极昼极夜D.极光【解析】本题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考查对郑和下西洋的理解。
其中(1)是有关历史知识的。
(2)和(3)是有关地理学科知识的。
可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D (2)D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