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演讲

合集下载

陈丹青:简介、语录

陈丹青:简介、语录

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嘉宾简介:陈丹青
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著名油画家、作家,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之一。

2000年回国,任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卸去教职。

其间,因辞职事件及公开批评教育现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舆论一时焦点,更被媒体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知识分子之一。

除了教育,他对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的诸多现象亦有独到见解和批评。

著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等。

语录:
今后我仍将荒废光阴,抑或听劝而闭嘴么?父亲好几次对我说:爸爸妈妈这辈子,就为说了几句话!这是真的,而我近年何止几句话。

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仍在被糟蹋。

他们还在考政治,考外语,就是不折不扣的被糟蹋。

无可自救,只有熬。

若干家伙可能会脱颖而出,大部分都给废了。

真正好的艺术家,自会得到尊重——随便哪种社会,随便哪个时代——徐悲鸿当年的地位,因为“当年”,道理我已说过了。

2023年陈丹青语录

2023年陈丹青语录

2023年陈丹青语录2023年陈丹青语录1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

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

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

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

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

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你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

画出动人的画,凭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

我画的那个朝圣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艺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点就打动人了。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

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

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不知道哪里去了。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

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2023年陈丹青语录21、你可以看点新闻。

相信不相信,随你。

——陈丹青谈电视2、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实是看不清楚的,白纸黑字留下来,这才好比照镜子。

3、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__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4、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

5、翻译不看你懂多少外语,而是考验你中文怎样。

6、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7、农村还是那样:你姓什么?你是外乡人?去你妈,你等着吧,没戏。

--中国的人情观念。

“ 老小孩”陈丹青:活着就得好玩儿

“ 老小孩”陈丹青:活着就得好玩儿

没头脑也很高兴陈丹青在家里有个爱称,叫做“老小孩”,女儿陈夜谭从小就这么叫他。

别人诧异:一脸严肃的陈丹青,叫“老愤青”倒也罢了,怎会有这么个名号?这事说来话长。

1981年,在中央美院任教的陈丹青因《西藏组画》一举成名,被视为中国最有才情的青年画家。

盛名之下,伴随着是频繁的拜访、邀约讲学与提干通知。

陈丹青深为这些人事纷扰所苦,决定携妻带女“逃亡”海外。

得知爱将想离职,美院领导纷纷登门劝阻。

苦口婆心的油画系主任在屡次碰壁后,顿足叹道:“陈丹青,你连前途都不要了,真是个糊涂的老小孩啊!”其时陈丹青还不到30岁,风华正茂。

这句话刚好被年仅2岁的女儿夜谭听了去,她奶声奶气地跟着念:“老——小——孩!”一旁的妻子黄素宁激动得不得了:此前女儿一直没学会说话,没想到一出口就字正腔圆,帮着人家把老爸给骂了!之后,“老小孩”就成了陈丹青在家日子越是艰难,人反而越乐观,从那时候起,陈丹青就奠定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人生苦短,不怕天天饿肚子,就怕不会找乐子。

不过,陈丹青这一玩可玩得有点大,一不留神就把自己玩成了大师级人物。

2000年,陈丹青回国定居。

有记者采访他:“是否为中国美术事业扛鼎而回?”他瞪着眼睛说:“哪里,纽约开始全面戒烟了,回北京为了方便抽烟。

”这答案让在场的人哭笑不得。

女记者只好斗胆称赞一句:“您真是太好玩了。

”有点坏的好小孩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一书中盛赞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孝顺、善良、心软。

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要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011别样夕阳回国探亲,第一件事就是想在上海街头吃碗阳春面,怎么都没找到,心里胃里顿时没着没落。

幸亏有善解人意的老板娘婉约一笑:“现在没人吃阳春面啦,刚从外国回来吧?好,今天专门为你做一碗!”这一碗故乡的阳春面,陈丹青吃得差点流泪。

陈丹青

陈丹青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坚持做自己的陈丹青一、人物简介1.人物经历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6岁的孩子远离亲人,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陈丹青说,“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上海大都市长大的然后就那么一个油灯,我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

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那种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非常茫然。

然后出来叼根烟,看着那个秧田,那个四月份下雨的山,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

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2.艺术经历(1)艺术启蒙1953年,陈丹青出生时,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

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

陈丹青访谈

陈丹青访谈

陈丹青:我居然能画到今天谢天谢地一切都被规定了,何来责任?记者:这些年,你和这个国家的关系怎样?陈丹青:我是北京一介合法居民,这就是我与“国家”的关系。

记者:你曾写过,出得国门,“整个人自由了,但关键是,接下来,你拿自由做什么?”而回国后呢,称心如意吗?陈丹青:回国后得到部分言说自由,虽然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会奉命删除若干字句,但仍然能够言说,能够出版,尚未被完全禁止。

这就好,这就是国家的进步,至少进步到略微接近—注意,我说的是“略微接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言说状况。

我不觉得住在这国家“不称意”,不觉得有离开的理由。

记者:十年后再回想,清华事件算是你这十年中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吗?陈丹青:没那么严重。

辞职只是私事,谈不上转折点。

媒体渲染这件事,不是因为我,而是全社会对教育不满。

但大家都知道,不会有一件事、一句话,足以使今日教育发生“关键的转折”。

记者:清华事件之后的公开发言,是基于对时代的责任感吗?陈丹青:一个人被要求做他厌恶嫌烦的事,于是犟了几下,骂了几句,就算责任感?太严重了。

事实是,虽然我曾被封为“责任教授”,却不知道责任在哪里:一切都被规定了,我连续四年招不到半个研究生,何来责任?记者:现在的你,多被人看见的一面是写作,画画是否已不能完全表达自己?陈丹青:我不能画一幅画表达对考试的怨恨。

就算能,那一定是很糟糕、很滑稽的一幅画。

我只是拼命别受社会的影响记者::对于时间,你现在是否有种紧迫感?陈丹青:活到近六十岁,瞧着时间少下去,顶多有点芜然,谈不上紧迫感。

谁不会老下去呢?记者:你曾说,中国一百年来,整体看,除了个别人物,没有哪一代是自我完成—要不给时代糟蹋,要不自己糟蹋。

那么,严苛一些地看待,你算是被糟蹋的其一吗?陈丹青:我的父辈,全被糟蹋了,就是说,在他们的壮年,二十几岁到将近五十岁,都在挨整,或者整人,都在荒谬的岁月中,荒废一生。

我很幸运,青少年吃点小苦,壮年晚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不,我可没被糟蹋,虽然我也并未“完成”。

陈丹青:绘画已经过时 中国不需要这么多画家

陈丹青:绘画已经过时 中国不需要这么多画家

日前,著名画家和文化评论家陈丹青来到南京大学作学术讲座时发表了有些耸人的观点:绘画已经过时,中国现在不需要这么多画家。

他说:“在今天的视觉环境下,绘画甚至是过时的,我自己就从来不办画展,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圈内欣赏的,大众不需要我的画。

大众需要的是连续剧、卡拉OK和大片。

我反对现在的美术教育,它还在传递一个信息,就是绘画还很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美术教育国家,这么庞大的美院系统每年还在成百上千地招生,这个供求关系是畸形的,我不相信中国需要这么多画家。

实际上他们一毕业就面临失业,一定会去干别的,比如装修之类的。

当然市场会调节,但这个调节很痛苦,因为年轻人把最美好的时光耗在这个上面了。

”。

陈丹青经典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陈丹青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他一生中说过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经典语录。

以下是七个案例,探讨陈丹青的一些代表性的经典语录,并说明其含义和价值。

1. “艺术是真实存在的虚构,文学是虚拟存在的真实。

”这个语录传达的是艺术本质上是創作者在虛構中表現真實性,以草台班子舞蹈為例,在表現一个故事或情境時,不能完全依靠現實來進行呈現,所以需要在其中添加虛構元素。

而文學就是透過虛構性的文字或表現,再次反映和解析現實生活。

这个语录是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和文学的本质区别,以及二者互相交织的关系。

2. “现实中没有乌托邦,但乌托邦可以成为一个需要实现的理想。

”这个语录強調的是對即將到來的世界的充滿希望和信心,同时也強调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只有当人们不断地追寻着乌托邦中的美好,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富有希望的人类社会。

这个语录告诉我们,不要将自己的希望和信心丢失于挫折和困境之中,要坚持追寻理想,创造更好的未来。

3. “艺术界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作家和画家应该自信、坚定、勇敢。

”这个语录鼓勵藝術工作者,要有自信和勇气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藝術家是担任一個独立思考的角色,为表达真实自我的观点和观念,艺术家必须保持自信,保持决心与勇气,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性的创作。

同時,这个语录也反映了一个社會对藝術人才的欣赏和肯定,同时给予艺术家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创作。

4. “艺术家的目的,不是做反叛的先锋,也不是得到名誉和利益,而是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思考。

”这个语锭体现了艺术家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好的藝術家在进行创作时,不是为了得到金钱或名声,而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其他人传递智慧和思考的火花,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处境,反對他们的追求,賦予生命有更大的深度。

藝術家的使命就是將自己的創作力量站上多種平台,傳達出自己的思考和理念。

5. “对文化的掌控,对社会的掌控同等重要。

”這句话提出了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關聯,表明了處理社會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方法,即通過文化建设来改变和提高社會状态。

(完整版)陈丹青演讲

(完整版)陈丹青演讲

陈丹青演讲:鲁迅是谁?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鲁迅?我的回答是:一,不必勉强.当年《呐喊》《彷徨》再版时,鲁迅就不愿意,说不要用他阴暗的念头影响小孩子;二,七十年来的历史剧情是我们解读鲁迅的珍贵资源,因为他的光焰需要我们世代作有效的映衬。

换句话说,第三,鲁迅早将自己烧毁了,他的价值?诸位:犹豫再三,这篇讲稿还是贴上。

本期南方人物周刊刊用了其中五分之四,这里是未删本。

鲁迅是谁?写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2006年10月14日在上海图书馆讲演陈丹青大家好:这是我第三次谈论鲁迅先生了。

每次都是又恭敬,又有点紧张.昨天特地剃了头,换双新皮鞋。

我不会当场讲演,讲到鲁迅的话题,尤其郑重,总要事先写点稿子才能自以为讲得清楚一些。

下面我按着稿子念,再作些发挥,请诸位原谅。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七十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

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

粗略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49年,鲁迅话题为民族革命问题所缠绕;从1949年到八十年代初,鲁迅话题则成为准官方意识形态,在大陆无人敢于冒犯,在台湾被长期封杀。

总之,“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

八十年代中期,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祭坛,挪进学术领域;九十年代迄今,官方对鲁迅话题开始了沉默、回避、冷淡的戏剧性过程.二十多年来,举凡重要的国家话题和政府语言,不再能够,也不再打算从鲁迅那里盘剥搜寻任何说法,鲁迅话题的庞大利用价值似乎走到尽头,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

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十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抛弃官方意识形态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读,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

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婴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同志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最为激烈而讽刺的发问.这一问,宣告七十年来我们被告知的那位鲁迅先生,面目全非。

陈丹青:孤露与晚晴——纪念木心逝世两周年

陈丹青:孤露与晚晴——纪念木心逝世两周年

陈丹青:孤露与晚晴——纪念木心逝世两周年陈丹青:孤露与晚晴——纪念木心逝世两周年——选自木心遗稿去年仲夏送走母亲,回京翌日,就在书房圆桌摆上妈妈的遗像,设为小小灵位。

到今年七月的周年忌日,桌面换了鲜花,花旁一盅酒,一小碗咸菜辣椒炒毛豆——妈妈中风那夜有我炒的这份菜,母亲照常饮酒,与我谈笑——摆好了,我就在书房跪倒,对着自己的小圆桌伏身磕头,前额触地时,稍觉有点滑稽,但终于是郑重做了这套规定动作,心想,以后自当年年如此吧。

“周年的象征性没有带给我任何东西。

”罗兰·巴特在他怀念母亲的《哀痛日记》中写道。

这是实话,亦且法国人想必不磕头。

人追念逝者,随时随地,不必有待周年。

另一句:“每人都有自己的悲伤节奏”,又是实话。

但有谁知道自己的“节奏”么?好几回是起床后,走在厨房、过道、出门的路中,一念袭来,我会骤然哽咽、嘶哭,像个傻子。

待狠命喘过,渐渐收泪,就去继续做事。

人为死者哀哭,是自伤,也是亲昵的幸福。

有时我会蛰伏般地等着,不晓得是怕这袭击,还是期盼痛哭。

木心死,及今快两年了。

那是另一种“节奏”。

死者不同,悲伤自亦不同,但“周年的象征性”确乎不带来“任何东西”——他死了,这个词一遍遍自动闪过,轻微而频繁,好似无法关灭的信号,兀自显示。

但刺痛袭来也不因这个词,而是那些日子、景象,生动而鲜明。

反倒周年忌日,了无所感。

人在种种规定的日子总会自我提醒吧,那是“记得”的意思,不是哀伤。

年轻人居然记得:去年临到十二月,海淀区一群大学生就要我去,说是为纪念先生逝世周年,预先申请了北大的某座礼堂。

二十一日,我去了,其时《文学回忆录》才刚弄好,正可是个话题。

那夜来了好多学生,十之八九不见得知道木心,但大家听到终场——又一年过去,今岁十二月初,上海的郑阳,北京的刘道一,苏州的晶晶,又来问忌日那天要不要办活动。

除了《温故》将出版第二回纪念专号,今年不拟办活动。

晶晶,早在自行筹划小小的聚会,有书签,有小礼物,二十一日深夜来短信,说是到场六十多位各地的读者,仲青、郑阳,都去了,结束时,大家念了文学讲席的最后一课。

陈丹青说木心:“神聊”中的文学史

陈丹青说木心:“神聊”中的文学史

陈丹青说木心:“神聊”中的文学史作者:张洪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02期尘封了20年的听课笔记,时过境迁,还会带给人当时的感受吗?陈丹青和他的已故恩师木心之间的佳话,因为这些笔记而再度热络。

2012年岁末,陈丹青将他在纽约长达5年的听课笔记汇集成书,一段关于文学的记忆就此拉开。

一场“文学的远征”“人是在等人的时候老下去的”、“爱情是天才行为,早已失传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文学是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书法是一笔一笔地救出自己”……这些纯文艺范儿的句子,每每出现在网络各种签名档上。

它的主人是陈丹青的恩师——木心。

2011年岁末,木心在故乡乌镇仙逝。

木心去世一周年之后,5本笔记整理而成的《文学回忆录》正式出版,40万字。

笔录者是陈丹青。

23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在纽约为陈丹青等人开讲世界文学史。

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却整整讲了5年。

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18年前的最后一堂课,陈丹青记忆犹新。

1994年元月9日,木心讲毕最后一课。

那天是在陈丹青的寓所,散课后,他穿上黑大衣,戴上黑礼帽,步出客厅的一瞬,他回过头来,定睛看了看十几分钟前据案讲课的橡木桌。

此后,直到木心逝世,他再没出席过一次演讲。

后来,那张橡木桌辗转跟陈丹青回到了北京。

当年的文学课,说起来非常另类。

在陈丹青的记忆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讲课的底本是郑振铎先生出版于上世纪20年代的《文学大纲》,内容横跨古今中西。

1994年元月9日,木心在最后一课中谈了三个主题:“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并借纪德的话忠告学生:“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

”对于这场漫长的“文学远征”,木心怀着透彻的虔诚:“我们讲文学史,是在讲文学的圣经,我们学文学,就是文学的神学。

陈丹青:一切艺术都是热情 真的淡泊别弄艺术

陈丹青:一切艺术都是热情 真的淡泊别弄艺术

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作家的陈丹青,一直没有淡出过公众的视野。

无论是出书,还是论事,无论他如何自嘲,陈丹青的文字依然充满了“存在感”。

2014年,陈丹青一连在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草草集》、《记忆的泥沼》、《无知的游历》这三本新作,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期。

他的心态有何变化?生活和工作的重点是否转移?谈新作:没有“命题”,我几乎就不写作记者:您曾自嘲,“写得太多,画得太少”,《草草集》序言中也写道,多数碎稿是应酬。

这次暌违5年才出书,是有意减少写作、放慢写作吗?陈丹青:我不是学者,并没一肚子学问憋着要说,只靠不同稿约才能写作。

近年确实有意怠慢媒体,“减少写作”,可是美术界,或别的什么界,不断有人要我写点什么——逝者,师长,同辈,晚辈,甚至孩子——其中深交浅交都有,或并不认识,但家眷熟友辗转恳求。

我婉拒了不少,凡接了的,零碎时间就被榨光了。

记者:写作是您的爱好,您对写作也很认真,但书的篇章几乎是“命题作文”,是否感到疲倦?陈丹青:倒没厌倦。

前面说了,没有“命题”,我几乎就不写作。

陈丹青六十岁自画像:真的淡泊别弄艺术陈丹青新作:《草草集》、《无知的游历》、《谈话的泥沼》记者:《谈话的泥沼》是近年来您接受访谈的结集。

您曾说,只接受书面采访。

这可否看作是您对写作的一种认真态度——访谈,也含糊不得?陈丹青:当面访谈,当场讲演,事后的记录常使我濒临发疯:七八成记者的语文太滥了——多半是中文系、新闻系硕士啊——我读着,觉得自己是个满口胡言的白痴。

清洗记录稿,简直是苦役。

而且不少记录稿根本没跟我打招呼就发表了,满篇废话。

所以不如不见面,书面来一堆问题,敲打成篇,发去了事。

记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你有没有特别想谈或者不想谈的话题?为什么?陈丹青:不让谈、不敢谈、以至不想谈的话题,多的是,“你懂的”。

特别想谈的事,多半亦属不让、不敢、以至不想的一类——倒不是指所谓政治,而是真相与真话——剩下一点点,蛮想谈的:是本行的所谓艺术,但也不敢。

陈丹青:“理想中国人”不是画出来的

陈丹青:“理想中国人”不是画出来的
最亲近的关系破坏 了,失去 了认同,其他 先生所言,从只美己之美 ,到能美人之美 ,
的世界 , 在多元一体 , 和而不 同的构架下, 自 然的和谐共处。 ★
际关系。中国人讲究 “ 亲疏远近” 最基本 、 接续文化认同而改变狭隘心态,像 费孝通 形成 和谐 的社 会,和谐的世界,以及人与 ,
很高 尚的行为,但文革 中的 “ 亲不亲 , 路 有 了过强 的敌情意 识。有 时,我甚 至想 ,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其基本权利的现代理
线分” ,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相互 揭发 ,“ 划 假如 我们是一 个小 国又当如何?如 瑞士 , 念 ,就足 以 应 中国发展 中的难题和开放 对
清界线” ,就破坏了最基本的、最亲近的人 如盂加拉 ,不是同样要生存 ,要发展吗?
5 8  ̄ m ll: 20 . . nt F 061 1 I 13
维普资讯
我的错;一件作品在不同时空会引来不同的 时代的逃难与死刑、文革时期的动乱人潮、 便各有解读吧。 有为文化、民族身份的确认而焦虑的情绪?
我 “ 如何处理”油 画与西方 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天下大同”“ 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 ,
仁者 ,爱人 ” ,中国 制 的改进 和国 民品性 的提 升 同样不可 或 礼仪来维系的,而 日 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是一种对人的认 同。“ 缺——我们需要有能接续 文化传承 .对应 生育、养老 、婚嫁 、丧葬 、节庆等制度 的 自 古有一种包容大度的 “ 天下”思想 ( 赵 开放社会的身份认同。 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哪些可以接续?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 “ 。“ :从人 , 仁” 仁 别身份相同或相异 ,是非常关键的。 亲属问的认 同。 打虎亲兄弟, “ 上阵父 子兵” , ,与近现代 民族国家间的相互敌视 沿习或改变,也 影响了这种最基本 的人 际 汀阳语 )

中国励志演讲大师排名

中国励志演讲大师排名

中国励志演讲大师排名中国励志演讲大师排名篇一:国内外著名演说家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曾经患过严重的忧郁症、两度企图轻生未果、拥有14张国际讲师授证的演说家梁凯恩国学大师--翟鸿燊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余世维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曾仕强亚洲华人最受欢迎的讲师之一—林伟贤亚洲创富教育第一任导师—杜云生中国“行动成功哲学”创始人—李践亚洲顶尖电话行销专家—刘景澜世界第一名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世界第一名推销训练大师汤姆?霍普金斯世界第一名人脉关系专家哈维?麦凯世界第一名管理大师博恩?崔西演讲身价高居全球第五的专业演说家马克?汉森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演说家戴尔?卡耐基全世界最早的现代成功学大师和演说家拿破仑?希尔美国白宫演讲顾问国际首席商业谈判大师演说家罗杰?道森世界第一名汽车销售冠军—乔?吉拉德天生没有四肢,创造了生命奇迹的著名励志演说家尼克?胡哲篇二:值得一生去看的21个演讲和8部经典的励志电影和60部纪录片值得一生去看的21个演讲和8部经典的励志电影和60部纪录片(1) 白岩松耶鲁大学演讲: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HEWfpA(2)陈丹青演讲: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

:Y3vLB(3)莫言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最初有当作家的梦想,是期待着一天三顿吃饺子。

:lle8nT (4)柴静演讲: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t.nhrj4CK( 5) 崔永元:抱怨也是建设性意见。

:t.nh6ITxX(6)陈丹青: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下去最要紧。

:t.naNjHz3(7)卓别林最伟大的演讲:人类创造的越多,就越迷失自己。

而比较的越多,就越丧失善良。

:OTkkDE(8)力克?胡哲经典演讲:人生本不设限,也许是我们给自己设的障碍太多了。

:TevR6W(9)奥巴马对全美学生的开学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TbYZ(10)俞敏洪:如果想要伟大,就用平凡来堆积。

:t.nSP8xfl (1 1) 白岩松:看书,是在书中寻找自己。

陈丹青演讲:中国人最大的信仰是什么?

陈丹青演讲:中国人最大的信仰是什么?

陈丹青演讲:中国人最大的信仰是什么?外国人不会到哪都说我为祖国骄傲凤凰网文化:包括您还有赖声川,还有李安,都有旅美的背景。

您觉得在纽约的这些经历的话,会赋予到我们这些华人艺术家一些什么样的气质?(弘利教育)陈丹青:重要的不是旅美的经历,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时候,就是我们不要再老是中国中国,当然我也不喜欢老是世界世界。

我的意思是说,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强国,然后也已经告别了一个完全孤立的隔离的状况,现代是一个传媒的时代,世界因为传媒已经变得区域和国家的这种隔阂已经不存在了,可以说。

它的距离,不同价值观、制度这绝对还在,但是艺术就是做这个事情的,重要的是不管哪个国家在演戏,在画画,它里面表达的就是生存经验,就是大家都是人,喜怒哀乐,就这点事,然后找到各种方式来表达。

我想,中国终于开始有那么好几代人在国外。

此前我们都有个民族情结,他最后对中国是什么态度,对祖国是什么态度,这个时代应该告别了,有点小气。

不要老想着怎么中国中国,一个德国人,一个荷兰人,不会到哪儿都我是一个荷兰人,我为我的荷兰骄傲。

这就是木心《文学回忆录》里讲的,就是童年的衣服穿不上了,你别老披在身上。

那天我跟黄磊谈话,我有点吃惊。

他说我做所有的这些事情,就是希望有一天,我的女儿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

他还是没过这个关,我客气一点说,这还太浪漫主义。

没有人欺负我们国家了,中国人在洋人面前那种低三等九等,这个时代过去了,理所当然我应该出去玩,你们也过来玩。

我昨天晚上看到五个法国人就弄成高跷,弄成鬼样子,另外一个世界的像精灵这样子,在乌镇的深夜,就在街上走了一圈,我很感动。

因为我相信他们比我们更高兴,你叫我扮演成一个高跷,忽然出现在西班牙一个小城里面,我会非常兴奋。

人家没有这个概念,我是法国来的,我为法国骄傲,没有,他很高兴。

我还看到一个男的在水巷当中,不知道是德国人还是哪国人,北欧人,跟个疯子一样,在那儿讲那种根本不通的中文,在演他一个人的戏,完全像个神经病。

陈丹青《退步集》经典句子_经典语句

陈丹青《退步集》经典句子_经典语句

陈丹青《退步集》经典句子1.电影用来观看,小说用来思考。

——陈丹青《退步集》2.我所谓的“权力”,不是说谁在欺负谁,谁在受欺负。

说破了,所谓体制,就是饭碗。

四十多年前毛主席警告大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今天,体制警告大家,并成功地使大家随时随地自我警告:“千万不要忘记饭碗。

”——陈丹青《退步集》3.我们太迟接触现代艺术,又太早被现代艺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搅扰不安。

小至油画,大到整个中国的文艺,都处于“更年期”。

你看,传统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等等,都面临持续变局。

小说家要面对网络文学,音乐家要面对流行音乐,电影导演更面对影视业、制片人制度、盗版DVD等等,如果还像从前,脑筋只绕着镜头、用光之类“影像风格”转,你根本弄不到资金,干不成活儿。

——陈丹青《退步集》4.“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原因--所有过去的艺术,都是一个政治的问题” 这段话,对我而言显得不可理解,按照我的想法,一个民族若是历史没有被割断过,则今天的任何文化行动都会背上巨大的历史包袱,何1/ 7以说这样的民族更加自由呢?——陈丹青《退步集》5.绘画是视觉艺术,看不到真东西,一切都是空谈,就像是一群聋子在那里谈论音乐。

可是我们全国上下千万名画家和艺术爱好者,居然也就空口谈艺术,谈了半个多世纪,像我这样的无知,今天还要给无知的学生上课。

——陈丹青《退步集》6.好在“批评”的涵义之一即“评论”,评论的涵义之一即“赞美”,赞美又可衍生为“宣传”、“粉饰”“包装”之意,自然而然地,中国的批评乃成为一种大规模的“装饰性文本”。

——陈丹青《退步集》7.人只要是坐下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实都在“谈自己”。

——陈丹青《退步集》8.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实是看不清楚的,白纸黑字留下来,这才好比照镜子。

——陈丹青《退步集》9.老有人来问我,你是怎么成功的?妈的我没想到成功。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3年-2006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

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

经过谨慎思考,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咨询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别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方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牵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别习惯,及别愿习惯。

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能够在某一事物上抱持别同的立场。

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白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2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3届与2004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6年、20xx年毕业。

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xx年毕业。

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怎么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别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对于遗留咨询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并且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

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

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谢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

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羞愧。

五年教学是我弥脚宝贵的人一辈子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估计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99个不想工作的理由

99个不想工作的理由

99个不想工作的理由《呆着:不想工作怎么办?》——同事说,这可能是《圆桌派》上线以来唯一没有笑点,却最有深度、也最好看的一期节目。

或许是因为有共鸣。

每天上下班挤在沙丁鱼罐头式的地铁车厢里,你一定也曾有过“不想工作”的念头。

工作压力太大、生活成本太高、人际关系太难处理、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如果要列一个“不想工作的理由”清单,它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欢迎你在评论里帮我们补齐99种。

这期节目中,几位嘉宾从阶层固化、商业社会价值危机等各种层面谈到这个问题,虽然看完也不能帮你解决现实的困境,但起码让你知道,不想工作,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圆桌派十一集片花完整视频请阅读原文或至优酷收看[ 圆桌派] Table π第十一集呆着:不想工作怎么办?本文选自看理想[圆桌派] 第十二集窦文涛、陈丹青、刘索拉、徐累窦文涛:“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最近我们在网上搞一个调查:今天的年轻人,最焦虑的是什么问题?最矛盾的是什么问题?最困惑的是什么?挺逗的一个事,我发现特别集中的一个回答是:不想工作怎么破?很多人说:我现在的问题是,我不想工作,我想待着。

可是我活不下去,我必须得工作,可是工作我不满意,不满意我想辞职,可是辞了职,我怕更挣不着钱,活都活不下去。

通常就咱说这种不想工作的孩子,太没出息到底了吧?可是这可以追踪到古希腊哲学里,有一派叫犬儒派,一个叫第欧根尼的哥们儿,他就说:“我就是不要任何物质的享受,我就像狗一样在街上待着,我什么都不干。

”他长年就在一个木桶里待着,后来据说是亚历山大大帝来了,就说:“我是亚历山大大帝,你说你有什么需要?”他说:“闪开,你挡了我的阳光。

” 我那天看见一个分析说,中国社会跟西方社会比,它说西方社会是平面的社会,就是每个人追求的就是超过自己,激发自我潜能,所以你看西方那些冒险家,就是死,也要突破极限,追求自己。

东方社会,是个等级社会,你希望的就是上等级,或者某一种意义上讲,就是比别人强,就是要做人上人,我的目的是比别人强。

关于理想演讲稿发言稿陈丹青演讲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

关于理想演讲稿发言稿陈丹青演讲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

关于理想演讲稿发言稿陈丹青演讲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关于理想演讲稿发言稿陈丹青演讲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这是一个好话题,也是困难的话题,如果是记者问我,我会答不上来。

因为我对这两个词不确定:凡是过去的、不在场的,是否就算历史?凡是还没过去、还在场、还在发生,还奏效,是否就算现实?记得1966年文革爆发,毛泽东狠狠地向全党全国宣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派和反革命的继续斗争”。

我那年十三岁,戴着红领巾,自以为活在共和国,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满十七岁了,可是听毛泽东这么一说,我心惊肉跳:民国还没过去?国民党还在?现在我明白毛泽东可能没错:那年他七十多岁,除了避走台湾的国民党,他的许多同龄人都还活着,譬如顶撞他的梁漱溟,杀过共产党的李济深,就住在北京;毛泽东本人,包括朱德周恩来等等一大伙共产党领导,曾经就是国民党员,在国民政府做过官,1945年毛泽东从延安飞到重庆参与国共谈判,下了飞机,上了宴席,据说就当面对着蒋介石喊过:“蒋委员长万岁!”总之,当毛泽东想起民国、说起民国,就是一大群使他不安的活人。

1976年文革结束,距今也整整三十五年了,远远超过毛泽东回想民国的时间距离。

我们或者可以问:文革是历史,还是现实?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文人和出版社拼命在做历史研究,出版历史书,在座诸位,想必喜欢读历史。

读历史,为了什么呢?克罗齐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今年是借辛亥百年,世面上有个正当的理由,谈谈民国。

为了尊敬今年的另一份大纪念,我特意钻进电影院观赏《建党伟业》,不久,不知是谁给我手机来了一份短信,好聪明,把建党与民国一块儿给纪念了,这份短信可能大家知道,我再念一遍:《建党伟业》是一部向北洋军阀政府致敬的电影,该片用生动的镜头,精彩的案例,温馨的细节,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时代:报纸可以私人控股,新闻可以批评政府,大学可以学术独立,学生可以上街示威,群众可以秘密结社,警察不能随便抓人,权力有边界,法律有作用,人权有保障,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不久,又一短信发过来,详细例举《建党大业》和《建国大业》的众多大明星拥有各国国籍——总之,这部电影拍着拍着,一不小心,把部分民国史给拍出来了。

《笑谈大先生》阅读原文

《笑谈大先生》阅读原文

《笑谈大先生》阅读原文《笑谈大先生》阅读原文《笑谈大先生》阅读原文陈丹青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

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

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

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

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

“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

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

“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

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

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丹青演讲:鲁迅是谁?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鲁迅?我的回答是:一,不必勉强。

当年《呐喊》《彷徨》再版时,鲁迅就不愿意,说不要用他阴暗的念头影响小孩子;二,七十年来的历史剧情是我们解读鲁迅的珍贵资源,因为他的光焰需要我们世代作有效的映衬。

换句话说,第三,鲁迅早将自己烧毁了,他的价值?诸位:犹豫再三,这篇讲稿还是贴上。

本期南方人物周刊刊用了其中五分之四,这里是未删本。

鲁迅是谁?写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2006年10月14日在上海图书馆讲演陈丹青大家好:这是我第三次谈论鲁迅先生了。

每次都是又恭敬,又有点紧张。

昨天特地剃了头,换双新皮鞋。

我不会当场讲演,讲到鲁迅的话题,尤其郑重,总要事先写点稿子才能自以为讲得清楚一些。

下面我按着稿子念,再作些发挥,请诸位原谅。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七十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

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

粗略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49年,鲁迅话题为民族革命问题所缠绕;从1949年到八十年代初,鲁迅话题则成为准官方意识形态,在大陆无人敢于冒犯,在台湾被长期封杀。

总之,“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

八十年代中期,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祭坛,挪进学术领域;九十年代迄今,官方对鲁迅话题开始了沉默、回避、冷淡的戏剧性过程。

二十多年来,举凡重要的国家话题和政府语言,不再能够,也不再打算从鲁迅那里盘剥搜寻任何说法,鲁迅话题的庞大利用价值似乎走到尽头,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

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

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十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抛弃官方意识形态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

旧史料出现新的解读,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

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婴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同志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最为激烈而讽刺的发问。

这一问,宣告七十年来我们被告知的那位鲁迅先生,面目全非。

(二)我们可能都会同意,几十年来,中国历史远远近近的大人物几乎都被弄得面目全非。

而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

从五十年“政治话题”到近二十年的“鲁迅争议”,中国毕竟有所进步了,今天,鲁迅的读者有可能稍微接近鲁迅生前的语境。

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的“还原”。

鲁迅先生的寿命是五十多年,他死后被政治化也有五十多年;鲁迅著作是一份遗产,被极端政治化的鲁迅是另一份遗产。

鲁迅的幽灵、鲁迅的读者,七十年来始终在两个鲁迅、两份遗产之间游荡。

这是鲁迅公案的一面。

另一面,我们看看西方。

譬如但丁、蒙田、莎士比亚、歌德、黑格尔、托尔斯泰、尼采、马克思……都是巨大的历史公案、文化公案,他们在身后被不断解读、塑造、发掘、延伸。

他们属于不同的国族和时代,但不属于政权;他们对文化与政治发生深远影响,但从未被现实政治吞没;他们的主张阶段性过时了,因为后人接续了他们的文脉;他们历久常新,因为他们早经熔铸为文化之链与历史坐标。

鲁迅身后的命运正相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头牌,但始终抵押在政权手里;他对现实政治其实毫无影响,却沦为政权的超级打手;他被悬置,但难以过时,因为他身后既不曾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等量齐观的人物;因此他历久长在,不完全由于他著作的影响,而是最高规格的孤立状态;他的全集一版再版,但与当今文化难以建立活的关系——相比被封杀、被遗忘,鲁迅身后的命运与处境更其诡谲,更其悲哀。

七十年来,鲁迅墓前曾有无数革命者或权势者的鲜花,近二十年,煞有介事也罢,发乎内心也好,官方与民间不再主动拜祭。

鲁迅清静了,不再被利用,也不再被供奉。

这种暧昧的冷漠和前五十年炙手可热的“鲁迅政治”一样,都是反常与变态,是历史的冻结。

目前这份已告冷却的鲁迅遗产,仍然是官方撤除之后的官方遗产。

九十多年前,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三)鲁迅身后的所有话题,是鲁迅先生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是鲁迅的问题,他的遗作俱在,要争议就争议,不愿读就不去读,无所谓还原不还原;如果这是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还原鲁迅?怎样还原?有没有可能还原?我想来想去,答案是:一,问题出在我们;二,鲁迅很难还原。

三,要还原鲁迅和无数历史人物,有待于“我们”发生根本的变化;四,不论是良性的、恶性的、还是中性的,不论与鲁迅有关系还是没关系,这种变化的过程会很长——可能需要另一个七十年——但眼下这变化已初露端倪。

所以重要的不是鲁迅,不是还原,而是“我们”的变化。

以下试着扼要谈论鲁迅为什么难以还原,为什么这“难以还原”是我们的问题。

最近,香港凤凰台就鲁迅逝世七十周年来访,给我一组关于鲁迅的质疑。

有的早就听过,有的闻所未闻。

记忆所及,仅举如下数端:1,鲁迅的思想可以商榷吗?2,鲁迅的精神是否被继承?是否值得继承?3,鲁迅喜欢骂人,是否导致人们在文革中互相攻击斗争的恶习?4,怎么看待鲁迅认同“无产阶级专政”?5,鲁迅的名句:“我向来不憚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是否助长了中国人的恶?在半小时访答中,我无能展开谈论,现在顺着问题想下去,我清清楚楚看见,问题在我们,在那份鲁迅政治的遗产。

其一,鲁迅可以商榷吗?这是典型的奴才思路,是极权文化才会提出的问题——所有人物与思想都可以“商榷”,理应“商榷”,但我不用“商榷”这个词,那是中国式伪争论的代用词,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当“商榷”二字得以流行的年代,正是抹杀批评,禁止怀疑的年代,我们是思想被封锁被掐灭的几代人证。

其二,鲁迅的精神是否被继承?是否值得继承?我的回答是: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

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

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其三,鲁迅喜欢骂人,是否导致文革期间人们互相攻讦斗争的恶习?阿弥陀佛!这样的问题需要回答么?有趣的倒是看看别的国家、别的时代,文学家思想家怎样骂人——我不认为这是骂人,反而指为骂人者,真是一种骂。

但既是谁都用这个词,姑且从众吧——太远的例子不去说,仅看比鲁迅略早、略晚,或大致同期的人物:有人问福娄拜最近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继续诅咒我的同胞,向他们头上倒粪便;托尔斯泰一辈子骂人,谁都骂,骂皇帝和教主,骂莎士比亚和尼采,骂前辈赫尔岑,骂老朋友屠格涅夫,当然,也骂他自己;尼采的咒骂则指向整个基督教世界,他说,天下只有一位基督徒,那就是耶稣,而“耶稣教”是两千年来欧洲最大的政治……在中国,应该为温柔敦厚的良人们编一册世界文豪骂人史,虽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发生过文革,那样人整人。

这种人整人的恶习、模式、话语方式,在三十年代的左翼内部已经发难,成为五四百家争鸣的异化。

八十年代出版了鲁迅论敌骂鲁迅的大部头史料,九十年代有一部书叫做《鲁迅:最被污蔑的人》,历历举证鲁迅被谩骂被围攻的史实。

这里仅举一例,即在新中国文艺牌坊中仅次于鲁迅的郭沫若同志,即曾公然宣判鲁迅为“双重的封建余孽”。

当郭同志出口定罪前,他自称几乎不读鲁迅的书。

其四,怎样看待鲁迅认同“无产阶级专政”?是的,我们这代人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子民。

但不要弄错:从六七十年代的《红旗》杂志或《人民日报》通栏标题读到“无产阶级专政”这句话,和二三十年代在秘密书刊以及文人写作中读到同一句话,是两种读法,两种后果,两回事。

是的,鲁迅曾是左翼阵营的大将——在他的时代,世界范围激进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十之七八选择左翼立场,譬如法国人文人阿拉贡、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彼德鲁齐等等,不仅左倾,而且是准共产党员——当“双重封建余孽”鲁迅先生晚期靠拢左翼,模写“无产阶级专政”这句话,不是出于政治信仰,而是再三目击“无产阶级”青年肝脑涂地,被枪毙。

但及早道破左翼内部的虚伪、狡诈、霸道、浅薄,同样也是鲁迅。

为什么呢?因为其五,鲁迅“向来不憚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这句话居然“助长了中国人的恶”,且不说此话通不通,这是什么逻辑?莫非此后至今遍中国滔滔不绝的恶人们在作恶之前,都曾请教过鲁迅的著作么——恶意,分两种,一种是自知其恶,一种竟出于所谓“善意”,若是今天还有中国人以这样的“善意”去责难鲁迅,这善意,在我看来就是十足的恶意。

不过以上的问,以上的答,都愚蠢,那是一笔现代中国是非观的糊涂帐,是不值一谈的常识问题。

可资详实对照的是鲁迅时代与我们时代的差异,这差异,才是还原鲁迅真正的难处。

(四)以下粗略排列一组时代背景、社会指标与文化形态,借以提醒我们为什么难以还原鲁迅。

鲁迅青少年时期,中国有大清政府,有康梁乱党,有孙中山革命集团,有无数民间集社,有列国的殖民地。

鲁迅壮年时期,北方是军阀政府,南方是国民政府,江西是苏维埃政府;而军阀在各省据有势力,国民政府曾分为宁汉政府,许多省份还设有苏维埃地下政府。

到了鲁迅的中期与晚期,中国粗粗统一,但仍有南京政府与延安政府,抗战时期还有南京伪政府与重庆国民政府;而在鲁迅居住的上海,有日租界与法租界。

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上海时期,学界有前清遗老,有各省宿儒,有留日派,留英派,留美派,留德派等等,这些海龟派与今日的海龟派不可同日而语,各有真正的学派、主张和势力。

政治流派,则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派,共和派,保皇派,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还有无政府主义——在座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巴金”的笔名,就是取两位欧洲无政府主义者的中文译名:巴库宁和克鲁泡特金,他比鲁迅谈论“无产阶级专政”还激进,居然公开顶着无政府主义者的名,活了一百多岁——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挡节目还公布了史料:虽然昙花一现,形同儿戏,但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的政党出现过上百个。

鲁迅的同学、战友、论敌,有的是国民党要人,如蔡元培和陈仪;有的是共产党要人,如陈独秀与瞿秋白;有的既是国民党员又是共产党员,如郭沫若与田汉,有的既是学者教授又是党国重臣,如胡适之;当然,自也有许多无党无派的文人。

教科书总是凸显鲁迅年轻朋友中的左翼人士与共产党人,察看鲁迅通信的朋友,却有国民党军人如他格外溺爱的李秉中;有鲁迅为之谋职,解放后被镇压的国民政府县官如荆有驎;也有先左后右的青年,如选择台湾的台静农。

鲁迅与好几位左翼小青年从亲昵到绝交,但与国民党军政界或右翼小朋友反倒未有闹翻的记载。

鲁迅的外国友人,则有俄国没落诗人爱罗先珂,有美国左翼小子史沫莱特与斯诺,而内山完造与增田涉等等日本友人,非左非右,并没有政治色彩。

说到鲁迅与他同代人的交友范围,今天即便人脉最广,身份最特殊的角色,也不可能与社会身份杂异、政治立场截然对立的人群维持朋友关系或彼此为敌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