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活性污泥法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2-1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2-1

c V
X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R
(1 -
t
c

X
X R-
X
(12-25)
二沉池运行正常时:
X R
max
10 6 SVI
(12-26)
式中:t=V/Q,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 SVI-污泥体积指数。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对于稳定运行的完全混合曝气池,对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物料 平衡可简化为: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一般二沉池沉淀效果良好时,出水中的SS小 于15mg/L,因此,随出水排出的污泥量对污泥泥龄 的影响相比于剩余污泥量对污泥泥龄的影响小很多, 甚至可以忽略,因而污泥泥龄可简化为:
c
XV Qw X R
(12-4)
对于图12-24中,如果剩余污泥是从曝气池直接排放
的,那么式(12-4)中污泥浓度XR=X,故 :
(12-2)
式中: c —污泥龄(SRT),d;
(X)T—处理系统(曝气池)中总的活性污泥质量,kg; (X / t)T —每天从处理系统中排出的活性污泥质量,kg/d。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结合图12-24,根据污泥龄的概念。有下式:
c
Q
XV
Qw X e
Qw X R
(12-3)
式中:X—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gVSS/m3; V—曝气池容积,m3; Q—进水流量,m3/d; Qw—剩余污泥排放量,m3/d; Xe—出水中微生物浓度,gVSS/m3; XR—回流污泥浓度,gVSS/m3。
X t
Kd Y
c
1 Y
(12-40)
可根据污泥泥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浓度和进出水

活性污泥法PPT参考课件

活性污泥法PPT参考课件
3、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A.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 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特征: 1)绝大多数是好氧和兼性异养型的原核细菌; 2)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具有很高的增殖速率,其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污泥龄c(d)
MLSS (mg/l) MLVSS (mg/l)
回流比 (%) 曝气时间HRT (h) BOD5去除率 (%)
1)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4)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5)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34
1. 普通活性污泥法
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水流为推流式,池内均匀曝气。活性污泥经历了吸附与 代谢两个完整阶段。
普通活性污泥法工艺的污泥负荷约为0.2-0.4kg BOD / kg MLVSS ∙d,混合液 悬浮固体浓度 1500-3000 mg/L, 活性污泥回流比为10 % -30%,去除每公斤 BOD需空气44m3-62m3。
对于处理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系统,一般为0.75~0.85
15
4、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3)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olume)
定义: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 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功能: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 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功能: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 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 其值过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
正常范围: 50150 ml/g(处理城市污水时)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2-3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2-3

NO2
H 2O
2H
NO2
1 2
O2
NO3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2 硝化反应 若考虑硝化细菌新细胞的合成,则反应式为:
55NH
4
76O2
109HCO3
C5H7 NO2
54NO2
57H 2O
104H 2CO3
400NO2
NH
4
4H 2CO3
HCO3
195O2
C5H7 NO2
3H 2O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硝化反应池中DO浓度一般足够高,
K
DO O DO
1
,如果再忽略硝化菌的内源代谢作用,则:
n
nm
Na Kn Na
硝化菌比生长速率同样受温度影响,15 ℃ 时硝化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47d-1,硝化 菌比生长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S0—曝气池进水的平均BOD5浓度,g/m3; Se—曝气池出水的平均BOD5浓度,g/m3; △Xv—系统每天排除的剩余污泥量,g/d; 4.57—氨氮的氧当量系数;
Nk—进水总凯氏氮浓度,g/m3; Nke—出水总凯氏氮浓度,g/m3。化工艺中,总需氧量为:
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
12.6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12.7 二次沉淀池 12.8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管理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一、生物脱氮原理: 1、氨化:溶解性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降解释放出氨的过程。 1)、水解脱氨作用,产生羟基羧酸和氨
在缺氧条件下,氨化菌(异养菌)将有机会氮化合物(蛋 白质)、脂肪等)分解转化为有机酸和氨。

《活性污泥法基本原》ppt课件

《活性污泥法基本原》ppt课件
• 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MLSS〕 又称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
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以MLSS表示, 单位: mg/l 或g/l 。
MLSS=Ma+Me+Mi+Mii 混合液悬浮固体中的有机物量称为混合液体挥发性悬浮 固体,以MLVSS表示,单位: mg/l 或g/l 。 MLVSS =Ma+Me+Mi f MLVSS Xv 对于城市生活污水:f 0.75
吸附过程进展的较快,可以在30min内完成, BOD去除率可达70%。吸附速度的决定条件:① 微 生物的活性程度;② 反响器内水力扩散程度与水 动力学的规律。
一般,处于饥饿状态的内源呼吸期的微 生物吸附活性最强。
被吸附在微生物外表的有机物,在经过数 小时的曝气后,才可以相继被摄入其体内,因此, 初期吸附去除的有机物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Mii——由原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 。
4. 活性污泥的性质
• 颜色:黄褐色〔茶褐色〕 • 状态:似矾花絮绒颗粒 • 味道:土腥味 • 相对密度
曝气池混合液:1.002~1.003 回流污泥:1.004~1.006 • 粒经:0.02~0.2mm
• 比外表积:20~100cm2/mL
• 5. 活性污泥法根本流程
数〔SVI〕,其值按下试计算:
SVI=70~100 其活性污泥凝聚沉淀性能很好 SVI值过低,活性污泥颗粒细小,无机物含量高, 缺乏活性。 SVI值过高,沉淀性能不好,可能产生污泥膨胀。 正常情况下,城市污水SVI值在50~150之间。
〔2〕污泥密度指数〔SDI〕 曝气池混合液在静置30min后,含于100mL沉降污
2. 微生物代谢
大分 胞 小 外 子 酶 分 透 ( 小 膜 子 水 分 酶 解 透 透 催 酶 膜 子 化 ) 酶 过 作 透 催 用 细 化 过 作 胞 内 用 细 壁 胞 内 进 壁 各 入 种 进 进 内 细 酶 入 行 胞

《活性污泥法》PPT课件

《活性污泥法》PPT课件
物利用、氧的消耗
生物絮凝体的形成与凝聚沉降性能
生物絮体的形成关系到:生物吸附作用 好坏、细菌(微生物)与污水的别离效果
生物絮凝体形成机理: ——粘液说,细菌聚合物说 活性污泥生物种群中有些微生物能分
泌粘性的胶状物质,促进絮体的形成。 可解释极低负荷时出水中悬浮物含量增 加的原因。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后生动物:二次捕食者〔如轮 虫、线虫等〕
活性污泥的外观
① 生物活性── 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 物(细菌、原生、后生动物)
② 絮状,具有极大的比外表积和吸附 能力──细菌在一定生长条件下的细胞分 解物(菌胶团)形成
③ 易于凝聚沉降
④ 一般为黄、褐色,依废水特性和培 养条件而异
净化过程和机理
悬浮生长系统中的净化作用是生物氧化、 生物絮体的形成与吸附作用以及有效的 固液别离等作用的综合结果。
净化过程:凝聚、吸附截留、生物氧化、沉 淀别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应保持足够的微生物量和活性; 2、保证活性污泥、氧气、废水充分混合接触; 3、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微生物利用; 4、悬浮固体应与废水有效别离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一、活性污泥的组成 二、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活性污泥的组成
常规工程之一,利用原生、后生动物作为 指示生物所定污泥质量和处理效果。
活性污泥成熟,处理效果稳定时:固着型 纤毛虫有污钟虫、沟钟虫、累枝虫、盖纤虫 等;后生动物有轮虫、红斑瓢点虫、线虫等
假设含有大量自由游泳型纤毛虫、大量鞭 毛虫——水质不好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参数
1、水力停留时间HRT 2、污泥负荷Fw 3、容积负荷Fr(Volumetric loading) 4、泥龄(Sludge Age)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十二章(二)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十二章(二)

X t T —每天从处理系统排出的活性污泥质量,含
排出的剩余污泥量及出水中流失的污泥量,kg/d
微生物(活性污泥)“吃掉”污水中的有机物,一方面产生 能量,另一方面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导致微生物量增殖。
为保持系统稳态,应排出部分污泥以抵消增加量,排出的污 泥即剩余污泥,被视为“老化污泥”。
污泥龄意义即曝气池中活性污泥完全更新一遍的时间。
与气液界面面积、液膜厚度相关, 为降低传质阻力,提高氧转移系数: (12-3液7) 相紊流↑,液膜厚度↓; 气泡粒径↓,气液接触界面↑,
氧亏量
分离变量积分:
c2 c1
dc t
t1
得:
ln(cs c2 ) ln(cs c1) KLa t
lg(cs
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第四节 气体传递原理和曝气设备 第五节 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活性污泥法过程设计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第七节 活性污泥法系统设计方法的深化 第八节 二次沉淀池 第九节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管理

c2 )

lg(cs

c1 )

KLa 2.303
t
c1,c2 —t1,t2时刻液相溶解氧浓度,kg/m3
(12-38)
可见,提高氧转移速率的两个途径: (1)提高KLa值:强化紊流、降低液膜厚度,微孔曝气、增 加气液接触面积; (2)提高CS值:提高气相氧分压(纯氧曝气、深井曝气)。
二、氧转移的影响因素
QS0

RQSe


dS dt
u
V

(1
R)QSe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活性污泥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活性污泥法

三、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
活性污泥在曝气过程中,对有机物的降解(去除) 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吸附阶段
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巨大 的表面积,而表面上含 有多糖类的粘性物质, 导致污水中的有机物转 移到活性污泥上去。
稳定阶段
主要是转移到活性污泥上 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所利用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一、活性污泥法曝气反应池的基本形式
初沉池:设在工艺系统首端,用于去除原废水中 所含的悬浮物质。
二沉池:设在系统末端,将曝气池出水中的活性 污泥进行分离、浓缩;
回流污泥:主要用来保持曝气池中所需的微生物 量,以分解氧化有机物;
曝气:既为活性污泥微生物提供呼吸所需的氧 气,同时也使活性污泥与废水不断混合、搅拌以防 止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沉淀。
推流式曝气池
推流曝气池长宽比一般为5~10;进水方式不限;出水用溢流堰。 推流曝气池的池宽和有效水深之比一般为1~2。 根据横断面上的水流情况,可分为平流推移式、旋流推流式。
进水
气泡 出水
平面流态示意 平流推移式态示意图
横断面示意
进水
出水
旋流
旋流推流式态示意图
完全混合曝气池
按池形分:圆型、方型、矩型; 根据和沉淀池的关系分:分建式、 合建式。
2.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



氧 速 率
供氧速率 需氧速率
进水 曝气池
二沉池 出水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
3.多点进水活性污泥法



氧 速
需氧速率

进水
曝气池
供氧速率 二沉池 出水
回流污泥 多点进水活性污泥法

污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ppt课件

污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ppt课件
• 曝气池温度低时,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 污泥龄。
• 经常排放曝气器空气管中的积水。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二)活性污泥法的运行
(4)曝气池的维护和管理 B. 维护保养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二)活性污泥法的运行
(5)活性污泥法常见问题问答
污泥发红怎么回事?
污泥发红的原因可能是:一进水中含有大量的铁;二 后生动物大量繁殖。 针对前者,铁可能来自于含有铁的废水流入 (如管道破损导致地下水侵入),对处理水质影响 不大。后者要活性污泥以后生动物为主,污泥量少。 通过增大进水流量,减少曝气量来控制。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二)活性污泥法的运行
(3)几种类型的曝气池
C. 根据去除的主要污染物
根据去除的主要污染物质可以分为以去除有 机物为主的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去除有机 物的同时具有脱氮和除磷功能的的二级强化 处理活性污泥法。
出水 二沉池
回流污泥
回流污 泥泵房
剩余 污泥
影响因素:
营养源、pH、水温、溶解氧、进水浓 度、水量水质变化、盐度、油类、毒 性物质
运行参数:
MLSS、SV、SVI、DO、SRT、HRT 污泥负荷、容积负荷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水污染控制工程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
污泥龄也就是新增长的污泥在曝气池中平均停留时 间,或污泥增长一倍平均所需要的时间。
污泥龄也称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或细胞平均停留时间 污泥龄是影响活性污泥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
水力停留时间是指水在处理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单 位也是d。HRT=V/Q,V是曝气池的体积;Q是 废水的流量。
对于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氧的最大需要量出现在污水与污 泥开始混合的曝气池首端,常供氧不足。供氧不足会出现 厌氧状态,妨碍正常的代谢过程,滋长丝状菌。供氧多少 一般用混合液溶解氧的浓度表示。
混合液是曝气池中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悬 浮液。
混合液固体悬浮物数量是指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污泥 的含量,单位为mg/L或g/L,工程上还常用kg/m3。
它是计量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数量多少的指标。
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的有机物的重量,单位为 mg/L、g/L或kg/m3。
把混合液悬浮固体在600℃焙烧,能挥发的部分 即是挥发性悬浮固体,剩下的部分称为非挥发性 悬浮固体(MLIVSS)。
向生活污水注入空气进行曝气,并持续一段 时间以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絮凝体。这种 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 成,它有巨大的表面积和很强的吸附性能, 称为活性污泥 。
活性污泥通常为黄褐色絮状颗粒,其直径一 般为0.02-2mm,含水率一般为99.2- 99.8%,密度因含水率不同而异,一般为 1.002-1.006g/cm3。
1、污泥负荷 在(M活LS性S污)的泥重法量中比,值一(f般oo将d有t机o b物io(mBaOsDs,5F):M与)活,性称污为泥污泥
负荷,一般用N表示。 污泥负荷又分为重量负荷和容积负荷。 重污量泥负在荷单位(o时rg间an内ic所lo承ad受in的gBrOaDte5,量N,S)单即位单为位kg重B量O活D5性

活性污泥法PPT教案

活性污泥法PPT教案
,单位用g/L表示,为MLSS 中的有机物部分。一般城市污水的MLVSS与 MLSS之比在0.75~0.85左右。
第21页/共148页
(二)沉降性指标
(1)污泥沉降比(SV)
SV是指一定量的混合液静置30min 以后,沉降的污泥体积与原混合液体积 之比,以百分数表示。正常的污泥在静 置30分钟后,可接近最大密度,所以 SV反映了曝气池正常运行的污泥量。 ✓ 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 及时反映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
活性污泥是高度富集的有机体,只有将其分离处理才能达到净化目的。
活性污泥生长曲线与纯细菌生长曲线相似。比值F/M是重要参数。
➢ 适应期 是微生物的细胞内各 种酶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量 对数增长期 减速增殖期 内源呼吸期
➢ 对数增殖期 微生物不受基质限 制,细菌趋于以最大表面积的游离
S(BOD)
单体的形式存在于高浓度有机物废 水中,污泥沉降性不好,不易分离
第3页/共148页
5-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
✓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已有90多年的历史
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与流程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 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大量絮凝和吸附废水中的污染物 ,并将这些物质摄入细胞体内,在有氧条件下,将这些 物质同化为菌体本身的组分,或将这些物质氧化为二氧 化碳、水等物质。这种具有活性的微生物菌胶团或絮状 污泥颗粒的微生物群体即称为活性污泥。以活性污泥为 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就叫活性污泥法。
(x
y 4
z 2 )O 2
酶 xCO 2
y 2
H2O
H
2〉合成代谢(合成新细胞)
nCx H yO z
nNH3
n(x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2-2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2-2

将上式改写成:
S0 Se Xt
K2Se
(12-12)
定义:
Ls
S0
Se Xt
Q(S0 VX
Se
)
,
Lv
S0
t
Se
Q(S0 Se) V
L`s—以底物去除量为基础得污泥负荷,[kgBOD去除 (kgMLVSS·d)];
L`v—以底物去除量为基础得容积负荷,[kgBOD去除 /(m3·d)。
又∵
ln
X X0
K1t
(12-2`)
X X 0 X X YobsS S Sr S0 S
式(12-2`)
改写为: ln
X0
Yobs Sr X0
K1t
(12-3`)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式中:Sr—去除的底物浓度,mg/L; S0—起始的底物浓度,mg/L; S—t时刻(d)的底物浓度,mg/L;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2、低底物浓度活性污泥微生物处于减速增殖期阶段:
一般说:F/M比值为0.3~0.6kgBOD/(kgMLVSS·d)时,活性
污泥微生物处于减速增殖期阶段。生化反应器进水BOD常低
于300~500mg/L。由于底物浓度低,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长速
率与底物的降解速率与底物浓度有关,为一级反应。可用下式
K1—对数增殖速率常数,d-1; Yobs—表观产率系数,
例:用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流量 Q=1000m3/d,BOD5=2000mg/L,曝气池初MLSS=3000mg/L, 回流污泥浓度12000mg/L。导试得:K1=2d-1。Yobs=0.65, MLVSS/MLSS=0.75。要求处理水BOD5=200mgL,试计算曝气 池容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碱杆菌
丝状菌
草履虫
游泳型纤毛虫
钟虫
固着型纤毛虫
轮虫
线虫
曝气池
曝气池出水堰
曝气池混合液配水进入二沉池
生物量分析:
MLSS表示悬浮固体物质总量,MLVSS挥发性固 体成分表示有机物含量,MLNVSS灼烧残量,表示 无机物含量。
MLVSS包含了微生物量,但不仅是微生物的量, 由于测定方便,目前还是近似用于表示微生物的量。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活性污泥法演示文稿
第一节 基 本 概 念
什么是活性污泥?
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 吸附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 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活性污泥的性质
颜色 味道 状态 相对密度 比表面积
黄褐色
土腥味
似矾花絮绒颗粒 曝气池混合液:1.002~1.003 回流污泥:1.004~1.006 20~100cm2/mL
活 性 污 泥 法 的 基 本 流 程
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
活性污泥在曝气过程中,对有机物 的降解(去除)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吸附阶段
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巨大 的表面积,而表面上含 有多糖类的黏性物质, 导致污水中的有机物转 移到活性污泥上去。
稳定阶段
主要是转移到活性 污泥上的有机物为 微生物所利用。
微生物组成特征(一)
➢细菌:以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为主,数量 107 ~ 108 个 /mL , 自 养 菌 数 量 略 低 。 其 优 势 菌种:产碱杆菌属等,它是降解污染物质的 主体,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真菌:由细小的腐生或寄生菌组成,具分解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功能,但丝状 菌大量增殖会引发污泥膨胀。
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
MLVSS: 70% NVSS: 30%来自活性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
污泥沉降比:SV
取混合液至1000mL或100mL量筒,静 止沉淀30min后,度量沉淀活性污泥的 体积,以占混合液体积的比例(%)表 示污泥沉降比。通常,曝气池混合液的 沉降比正常范围为15%-30%。
污泥体积指数:SVI
渐减曝气
阶段(分 步) 曝 气
把入流的一部分从池端引入到池的中部分 点进水。
分步曝气示意图
完全混合法
完全混合的概念
在分步曝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大增加进水点,同时 相应增加回流污泥并使其在曝气池中迅速混合,长条形池 子中也能做到完全混合状态。
完全混合法
完全混合法的特征
(1)池液中各个部分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生 活环境也基本相同。
•氧 化 沟
• 纯氧曝气
• 活性污泥生物滤池(ABF工艺)
•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法)
•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
渐减曝气
➢在推流式的传统曝气池中,混合液的需 氧量在长度方向是逐步下降的。
➢ 实际情况是:前半段氧远远不够,后半段 供氧量超过需要。
➢ 渐减曝气的目的就是合理地布置扩散器, 使布气沿程变化,而总的空气量不变,这 样可以提高处理效率。
微生物组成特征(二)
➢ 原生动物: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3类,捕食游 离细菌。其出现的顺序反映了处理水质的好坏 (这里的好坏是指有机物的去除),最初是肉足 虫,继之鞭毛虫和游泳型纤毛虫;当处理水质良 好时出现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等枝虫、独缩 虫、聚缩虫、盖纤虫等。
➢ 后生动物(主要指轮虫、线虫、甲壳虫如水骚类), 捕食菌胶团和原生动物,是水质稳定的标志。
▪ 在一定的污泥量下,SVI反映了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性。 如SVI较高,表示SV值较大、沉淀性较差;如SVI较小, 污泥颗粒密实,污泥无机化程度高,沉淀性好。但是, 如SVI过低,则污泥矿化程度高,活性及吸附性都较差。
▪ 通常,当SVI为100~150,沉淀性能良好;而当SVI> 200时,沉淀性较差,污泥易膨胀。但根据废水性质不 同,这个指标也有差异。如废水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 时,正常的SVI值可能较高;相反,废水中含无机性悬 浮物较多时,正常有的SVI值可能较低。
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 污水与污泥混合曝气后BOD的变化曲线
对活性污泥法曝气过程中污水中有机物的变化分 析得到结论:
污 水 中 的 有 机 物
P105
残留在污 水中的有
机物
微生物不能利用的有机物 微生物能利用的有机物
从污水中 去除的有
机物
微生物能利用而尚未 利用的有机物
微生物不能利用的有 机物
微生物已利用的有机 物(氧化和合成)
(吸附量)
增殖的微生物体 氧化产物
曲线①反映污水中有机 物的去除规律; 曲线②反映活性污泥利 用有机物的规律;
曲线③反映了活性污泥 吸附有机物的规律。
这三条曲线反映出,在曝气过程中: 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在较短时间( 图中是5h左右)内就基本 完成了(见曲线①); 污水中的有机物先是转移到(吸附)污泥上(见曲线③),然后逐 渐为微生物所利用(见曲线②); 吸附作用在相当短的时间(图中是45min左右)内就基本完成 了(见曲线③); 微生物利用有机物的过程比较缓慢(见曲线②)。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一、活性污泥法曝气反应池的基本形式
推流式(PF) 完全混合式 封闭环流式 序批式
二、活性污泥法的发展与演变
有机物去除和 氨氮硝化
• 传统活性污泥法 • 渐 减曝气
• 分步曝气
• 完全混合法
• 浅层曝气
• 深层曝气
• 高负荷曝气或变形曝气
• 克劳斯法
• 延时曝气
• 接触稳定法
(2)入流出现冲击负荷时,池液的组成变化也较小,因 为骤然增加的负荷可为全池混合液所分担,而不是像推流 中仅仅由部分回流污泥来承担。完全混合池从某种意义上 来讲,是一个大的缓冲器和均和池,在工业污水的处理中 有一定优点。
(3)池液里各个部分的需氧量比较均匀。
浅层曝气
1953年派斯维尔(Pasveer)的研究:氧在10℃静止水中的传 递特征,如下图所示。
SV不能确切表示污泥沉降性能,故人们想起用 单位干泥形成湿泥时的体积来表示污泥沉降性 能,简称污泥指数,单位为mL/g。
SV1 IL混1L 合 混液 3 合 m 0沉 液 的 in淀 中 活悬 性 ( g) 浮 污 m L 固 泥 ) = M S 体 体 ( VLm ( 干 积 L Sg//L SL重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