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与心脏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心脏相通 心脏功能失调对足太阳膀胱经的影响 足太阳膀胱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疾病时足太阳膀胱经的异常表现
足太阳膀胱经的病理变化
第五章
常见病症及表现
头痛:足太阳 膀胱经不通畅, 导致头部气血 运行不畅,出
现头痛症状
腰痛:足太阳 膀胱经经过腰 部,不通畅会 导致腰部气血 运行不畅,出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足太阳膀胱经的日常调理建 议
第七章
饮食调理建议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身 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 瘦肉、蛋等
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 激性的食物
生活作息建议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身体得 到充分的休息
足太阳膀胱经概述
第二章
定义与位置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 经脉之一
起于目内眦,止于足小趾 外侧
循行部位包括头、项、背、 腰、臀、下肢后侧等
所属脏腑为膀胱,与肾相 表里
组成与功能
组成:足太阳 膀胱经是人体 十二经脉之一, 包括50个穴位
功能:主要功 能是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穿
上下
作用:对人体 的各个部位都 有一定的调节
重要穴位与作用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 方凹陷处,有明目、养眼、 降血压的作用。
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中, 有明目、缓解头痛、治疗眼 疾的作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 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有醒 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 陷的作用。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 棘突下,旁开1.5寸,有滋 阴补肾、利水消肿的作用。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 项和禁忌
09足太阳膀胱经图文课件
1、头面部穴10穴
睛明
目内眦稍上方的凹陷中
攒竹
眉头凹陷中
眉冲
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
曲差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0.5寸
五处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1寸
承光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2.5寸
通天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4寸
络却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5.5寸
②项强,肩背痛
膏肓俞
①咳嗽、气喘、肺痨等肺之虚损证; ③健忘、遗精、盗汗等虚劳诸疾。
②肩胛痛;
神堂
①心痛,惊悸;咳嗽、气喘等心肺病证
②脊背强痛
譩譆
①咳嗽,气喘;③疟疾,热病。
②肩背痛;
膈关
①胸闷,嗳气、呕吐等气上逆之病证;
②脊背强痛
魂门
①胸胁痛,背痛;②呕吐,腹泻。
阳纲
①肠鸣、腹痛、腹泻等胃肠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与病候
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取之所别也。
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 虚则鼽衄
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
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配中府,为俞募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作用,主治咳嗽。 配膏肓、三阴交,有补虚损清热作用,主治骨蒸,潮热,盗汗。 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
更不能随意运动。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4页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排毒通道
后背膀胱经是主要循行部位,分布着五脏 六腑背俞穴,能够说身体内任何疾病都与膀 胱经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 什么是背俞穴?全部背俞穴都是十二脏腑精 气在背部输注之处,也都是脏腑疾病在背部 敏感反应点。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5页
二、循行
❖ 足太阳膀胱经 ❖ 起于内眼角睛明穴,行于头颈后项背部,
配肾俞、太溪,有滋阴养血补肾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配大椎、曲池,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
症。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21页
脾俞
❖ 脾俞:不思饮食找脾俞
❖ 作用:有健脾利湿,益气统血之功效,能促进消化
❖
吸收,治疗不思饮食,水肿,腹胀等脾胃虚弱等症。
❖ 部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穴旁开1.5寸
●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 下。
●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27页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28页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膀 胱 经 下 肢 穴
共18穴
第29页
委中
❖ 委中:腰背委中求 ❖ 作用:合穴,拍打委中对一切腰背疼痛和下肢痹痛效果极佳,
肠鸣腹泻。 配上巨虚、承山,有调肠腑清积热作用,主治便秘。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保持正确的坐、站、卧姿势,避免长 时间维持同一姿势,有助于减轻肌肉 紧张和疼痛。
合理饮食
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和耐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身体健康 。
通过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起到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增 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等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与疾病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多种疾病有关,如感冒、头痛、腰痛等,通过刺激 相应穴位可以缓解症状。
PART 02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穴位
睛明穴
位于眼眶内角,能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视物不明等。
足太阳膀胱经与疑难杂症的治疗
01
02
03
抑郁症
足太阳膀胱经与心相关, 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 位可以调节情绪,缓解抑 郁症症状。
失眠
失眠与心神不安有关,刺 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可以安神定志,缓解失眠 症状。
肥胖症
肥胖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 关,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 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 ,有助于减肥。
攒竹穴
位于眉头凹陷处,能主 治头痛、目眩、眉棱骨
痛等。
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 能主治咳嗽、气喘、咯
血等。
心俞穴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 能主治心悸、心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的次要穴位
01
02
03
04
膈俞穴
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能主治 呕吐、呃逆等。
肝俞穴
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能主治 胁痛、黄疸等。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它起自足跟,经过腿部和躯干,最后到达头顶。
这条经络与膀胱相连,所以被称为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与否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学中,足太阳膀胱经与一系列身体症状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经络走向、主要功能及调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止点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跟,沿着脚背向上行至小腿后侧。
经过小腿后侧,它继续向上经过膝关节后侧,然后由臀部向上行至脊柱。
经过脊柱后,它继续向上通过后颈部,最终连接到头顶。
总结起来,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可分为足跟和头顶。
二、经络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走向有其特点。
从足跟开始,经过小腿后侧,它在膝关节后侧与脚阳明经连接。
然后继续向上,经过臀部,在脊柱后方形成一条弧线。
经过脊柱后,它由头后侧分布至头顶。
这条经络与脊柱紧密相连,形成身体的一部分。
所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是从下向上,最后连接到头顶。
三、主要功能足太阳膀胱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
它主要与排泄功能和神经系统有关。
以下是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功能的介绍:1.排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与膀胱紧密相连,对排泄功能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调理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和排泄系统的正常运行。
2.神经调节: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紧密相连,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神经的传导和调节,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各种神经相关的问题。
3.循环系统:足太阳膀胱经走向穿越全身,与体内的循环系统紧密相连。
通过调理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四、调理方法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为了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正常功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调理方法:1.按摩:利用按摩来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可以帮助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增强其功能。
可以采用拇指按摩或使用按摩工具进行刺激。
2.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
足太阳膀胱经(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功效:调脾胃,理气血。 主治: ①腹胀,泄泻,胃痛。 ②水肿,黄疸。 ③背痛。 配伍: ①配章门可健脾和胃主治胃痛、腹胀; ②配太白治疗脾胃疾病。 ③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脾胃虚寒 ④配足三里、三阴交可健脾养肝主治黄疸,肝炎。 用法 直刺0.5~1寸。
胃俞
功效:健脾和胃,理中降逆。 主治 治疗胃病常用穴 ①胃脘痛,呕吐,腹胀及肠鸣。 ②胸胁痛。 配伍 ①配中脘可治疗胃痛、呕吐。 ②配上巨虚可治疗泄泻、痢疾。 ③配内关,梁丘主治胃痉挛。 ④配气海,百会,足三里治胃下垂。 用法 直刺0.5~1寸。
骶部孔5穴
骶部孔5穴。骶后孔和尾 骨为主要标志。 上髎 骶后上棘与后正中 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 处。 次髎 骶后上棘内下方, 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中髎 次髎下内方,适对 第3骶后孔处。 下髎 中髎下内方,适对 第4骶后孔处。 会阳 尾骨端旁开0.5寸。
次髎
主治 是治疗穴下有关脏器病即泌尿生殖系统疾 病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②疝气,遗精。 ③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①配中极、地机治疗痛经。 ②配肾俞、委中治疗腰痛。 用法 直刺1~1.5寸。
①头痛,项强,眩晕。 ②肩背痛。 ③目赤肿痛,目视不明,鼻塞。 配伍 配后溪可疏筋通络主治头痛、项强。 用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 刺。
第一侧线20穴
第一侧线20穴,在各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大杼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 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 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督俞 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 l.5寸。 膈俞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 l.5寸。 肝俞 第9 胸椎棘突下,旁开 l.5寸。 胆俞 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太阳膀胱经》PPT课件全文
备考:肾脏背俞穴。
大肠俞 Dachangshu BL25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取法:髂脊平第四腰椎。 作用:调理大肠,通络止痛。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腰脊痛。 应用:腹胀、泄泻配天枢。
便秘配上巨虚、承山。 腰痛配至阳、腰阳关。 腰腿痛配肾俞、环跳、委中。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 备考:大肠背俞穴
作用:和肠疗痔,舒经活络。
主治:腰背痛,霍乱(小腿)转筋,下肢瘫 痪,腹痛便秘,痔疮,疝气。
应用:痔疮配长强、血海; 便秘配大肠俞、秩边; 小腿抽筋拘急疼痛配委中。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昆仑 Kunlun BL60
定位: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
作用:疏风通络,安神止痛。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足跟痛,难产,癫 痫,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作用:调中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胸胁痛,完 谷不化,肠鸣。
应用:胃脘痛配内关、梁丘。 完谷不化配中脘、足三里。 疳积配四缝。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 备考:胃腑背俞穴。
肾俞 Shenshu BL23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肩胛 背痛,完谷不化。
应用:咳嗽,气喘配天突、定喘。 肺痨配足三里、膈俞。 健忘,遗精,完谷不化配足三里、关元。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
志室 Zhishi BL52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补肾益精,清利下焦。 主治:遗精,阳萎,阴痛,小便不利,水肿,
足太阳膀胱经医学课件
足太阳膀胱经的病机特点
01
经气阻滞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膀胱经
气阻滞,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等症。
02
经络瘀滞
外邪入侵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膀胱经瘀滞,出现腰痛、尿频、尿
急、尿痛等症。
03
邪犯少阳
足太阳膀胱经与少阳胆经相表里,膀胱受邪可影响胆经,出现寒热往
来、口苦咽干等少阳病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的关系
与肾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肾脏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膀胱的功能与肾气的固摄密不可分。
与肺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肺脏也有关联,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膀胱经为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故 膀胱经的邪气容易入肺,引起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
与脾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脾脏相互协调,膀胱经主疏泄,有助于脾气升清,若膀胱经病变影响到脾 脏,则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症状。
闻气味
注意患者是否有出汗、体味等异常气味,以判断是否存在足 太阳膀胱经的病变。
问诊
询பைடு நூலகம்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症状,如腰痛、腿痛等。
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相关病史,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与足太阳膀胱经 有关的病变。
切诊
触诊
通过触诊患者的腰部和臀部,了解肌肉松弛度和温度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足太 阳膀胱经病变。
坐骨神经痛等。
推拿治疗
推拿
足太阳膀胱经的推拿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法刺激相应的经络和穴位,以达到舒经活络、缓解 疼痛和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疗程
推拿治疗的疗程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持续4-6周。
适应症
推拿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如腰肌劳损、腰腿痛、脊柱侧弯等。
第十章足太阳膀胱经
31
上髎
月经不调,遗精等
次髎 中髎 下髎
小便不利;腰骶痛
直刺1~1.5寸。
32
35、会阳(BL35)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①痔疾,腹泻; ②阳萎,带下。 【操作】直刺0.8~1.2寸。
33
36、承扶(BL36)
【定位】在大腿后面, 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①腰骶臀股部疼痛; ②痔疾。 【操作】直刺1~2寸。
腰脊强痛 小便不利
①腹痛,痞块,便秘;②乳疾
斜刺0.5~0.8寸。
遗精,阳萎,月经不调 肠鸣,腹胀,便秘 下肢痿痹,痔疾 直刺1.5~3寸。 直刺 0.5~1.2 寸。
胞肓
秩边
47
55、合阳(BL55)
【定位】 在小腿后面, 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 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 现尖角凹陷处。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 间的凹陷处。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项强 肩背痛
咳嗽 肺疾 心痛 心悸
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24
15、心俞(BL15)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6、督俞(BL16)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7、膈俞(BL17)血会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8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②疝气,崩漏。 【操作】 直刺 l~2寸。
49
56、承筋(BL56)
【定位】在小腿后面,
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
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50
【主治】 ①痔疾; ②腰腿拘急、疼痛。
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 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治症
本经主治病证
本经所主病候
穴位简介
外经——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 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
其他信息
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 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腘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 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腘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 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3.脏腑: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
内脏——癫狂,小便淋沥、短赤,尿失禁。
脏腑、头部、筋病。
1、睛明 Jing ming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2、攒竹Cuan zhu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 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影响,调节人体 水液代谢和免疫功能。
与督脉相交会,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 共同调节人体阳气和神志活动,对于 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有 着重要的作用。
03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起于内眼角,向上过额部,折向头枕部 穿过臀部,沿着大腿后外侧,向下行至腘窝中
进入颅腔,络脑,出后项部,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 行
穿过腓骨长肌,经过外踝后,沿着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 ,至足小趾外侧端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分布
头面部
攒竹、天柱、玉枕、大杼等
背部
膈俞、肝俞、胆俞等
上肢部
臑俞、小肠俞等
下肢部
秩边、委中、承山等
足太阳膀胱经的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和艾灸来刺激穴位,达到调 和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病痛的目的
05
足太阳膀胱经的病理变化
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表现
恶寒发热
足太阳膀胱经被邪气侵袭,可能出现恶寒 、发热等症状。
鼻窍不通
足太阳膀胱经与鼻窍相联系,其病变可能 导致鼻塞、流涕等鼻窍不通症状。
头痛项强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头项部,其病变可导 致头痛、项部僵硬不适。
周身疼痛
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经络广泛,其病变可能 导致周身疼痛,尤以背部为甚。
控制人体水液代谢
足太阳膀胱经负责调节人体水液代谢,通过尿液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毒素。
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
足太阳膀胱经通过调节尿液中的电解质成分,维持人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维持人体血压稳定
足太阳膀胱经通过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有助于维持人体血压的稳定。
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的关系
与肾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足太阳膀胱经的终点
足太阳膀胱经的终 点位于头顶的百会 穴
百会穴是足太阳膀 胱经的最后一个穴 位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 中线与两耳尖连线 的交点处
百会穴是督脉与足 太阳膀胱经的交会 穴,具有重要的养 生保健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的分支
起于内眼角,向上至额角
沿头顶至枕骨,向下至肩 胛骨
沿脊柱两侧向下至腰部
沿大腿外侧向下至小腿外 侧
申脉穴:位于脚踝内侧,
攒竹穴:位于眉头,主
治肩痛、颈痛、背痛等
主治腰痛、腿痛、膝痛 等
治头痛、眼病、鼻病等
瞳子髎穴:位于眼外角, 主治眼病、头痛、鼻病
等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 主治腰痛、腿痛、膝痛
等
睛明穴:位于眼内角, 主治眼病、头痛、失眠
等
承泣穴:位于眼内角下 方,主治眼病、头痛、
鼻病等
风池穴:位于后脑勺,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
注意事项:在调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 绪波动,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足太阳膀胱经 的研究与展望
足太阳膀胱经的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针灸、按摩、推拿等
研究进展:对足太阳膀胱经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 究
研究成果:发现了足太阳膀胱经在治疗多 种疾病方面的作用,如颈椎病、腰椎病、 肩周炎等
足太阳膀胱经与感 冒的关系:感冒时,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 位会有明显的压痛 感。
足太阳膀胱经与颈 椎病的关系:颈椎 病患者,足太阳膀 胱经的穴位会有明 显的压痛感。
足太阳膀胱经与腰 痛的关系:腰痛患 者,足太阳膀胱经 的穴位会有明显的 压痛感。
足太阳膀胱经与头 痛的关系:头痛患 者,足太阳膀胱经 的穴位会有明显的 压痛感。
经络学-足太阳膀胱经
直刺0.5~1寸。
4.大杼 Dàzhù (BL11) 骨会,手 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Location 】
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 突下,旁开1.5寸 。
大杼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 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 浅层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 内侧皮支和伴行的肋间后动、静 脉背侧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第 一、二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 的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 等结构。 【主治 Indications】 1. 咳嗽,发热。 2.颈项急,肩背痛。 【刺法 Method】 斜刺0.5~0.8寸。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 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 肌与筛骨眶板之间。浅层 布有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 上神经,内眦动静脉的分 支或属支。深层有眼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眼神 经的分支和动眼神经的分 支。
【主治 Indications】
1.近视,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迎风流泪,夜盲, 色盲。
2.急性腰痛。
【主治 Indications】
1.腰腿痛,下肢瘫痪。
2.痔疾。
【刺法 Method】
直刺1.5~2.5寸。
8.秩边* Zhìbiān (BL 54)
【定位Location 】
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 正中嵴旁开3寸。
秩边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臀中 肌→臀小肌。浅层布有臀中皮神 经和臀下皮神经。深层有臀上、 下动脉,臀上、下静脉,臀上、 下神经。
1.胎位不正,难产。 2.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刺法 Method】 浅刺0.1~0.5寸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脉,它贯穿全身,是十二经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全长超过三十尺,包含着六十七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起点为足外踝后方的大椎穴,由此向后上延伸至头颈、脊骨,再向下沿脊椎一直贯穿至尾骨。
在足上部则从第五趾外侧(外踝最普遍)循着旁边底部之肌腱上行,一直到胸锁乳突间的一条线上(第一肋骨的下缘),那便是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与脊髓有密切关系,其主要功能有:
1、通调全身阳气
足太阳膀胱经通过连接脊髓及全身,负责调节人体的阳气,使其运行通畅。
太阳膀胱经在身体周围负责循环正阳之气,以及负责调节排泄无意识情况中的气血。
2、治疗各种疾病
太阳膀胱经可治疗痈肿积聚、头痛、牙痛、面肌痉挛等病症,同时还能够改善脑神经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轻给肾上腺的压力,降低信号压力和放松心脏血管等。
3、祛除疲劳
太阳膀胱经经络容易堵塞,使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疲劳等症状。
所以保持经络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强化脊椎伸展及松弛的肌肉运动来消除疲劳。
4、维护关节和肌肉健康
太阳膀胱经还可以帮助维护膝关节和肌肉的健康,尤其是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总之,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经脉之一。
通过保持经络畅通,可以使体内阳气运行通畅,从而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和祛除疲劳。
人们应该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以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健康和畅通。
高清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路径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眉冲: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 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 寸,旁开1.5寸。
五处: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 寸,旁开1.5 寸。
承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 寸,旁开1.5寸。
通天: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 寸,旁开1.5 寸。
络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 寸,旁开1.5寸。
玉枕: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 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 寸。
大杼:在背部,当第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八会穴之骨会。
风门:在背部,当第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肺俞:在背部,当第3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肺的背俞穴。
厥阴俞:在背部,当第4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心包的背俞穴。
心俞:在背部,当第5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心的背俞穴。
督俞:在背部,当第6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7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八会穴之血会。
肝俞:在背部,当第9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足太阳膀胱经
05
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
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睛明穴
攒竹穴
肺俞穴
大杼穴
心俞穴
位于眼部内眼角,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视物不明等眼部疾病。
位于眉头内侧,主治头 痛、眉棱骨痛等头部疾 病。
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主治咳嗽、 气喘等肺部疾病。
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主治咳嗽、 气喘等肺部疾病。
串经脉
膀胱经在头部与督脉相交,在背 部与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胆经、胃经等相交。
联络脏腑器官
膀胱经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尤 其是与肾、膀胱、肝、胆等脏腑 关系密切。
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规律
与阳明胃经相接
膀胱经与胃经相接于承泣穴和 四白穴。
与少阳胆经相接
膀胱经与胆经相接于瞳子髎和听 会穴。
与太阴脾经相接
足太阳膀胱经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被称之为“太阳之脉”,在《黄帝内经》中 得到详细论述。
足太阳膀胱经的理论体系在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在现代医学中,足 太阳膀胱经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养生保健中。
03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经路线
起于眼外侧睛明穴
从睛明穴开始,沿着头额枕部走 向后背,沿着脊柱两侧,向下行 走在臀部,沿着大腿后侧至腘窝 ,再向下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下合穴包括委中、承山等, 主治相应脏腑经络疾病。
06
足太阳膀胱经的养生保健
足太阳膀胱经的保健方法
保持良好作息
0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过大。
饮食调理
02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
足太阳膀胱经PPT课件
23、肾俞 (肾的背俞穴)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 带下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萎 遗尿 水肿 小便不利 ②腰腿痛 ③耳鸣 耳聋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肠
25、大肠俞 (大肠的背俞穴)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 肠鸣 泄泻 便秘
痔疾 ②腰腿痛 刺灸:直刺0·8~1·2寸。可灸。
④癫狂痫
潮热
⑤吐血 鼻衄
刺灸: 斜刺0·5~0·8寸。可灸。
19脾俞 (脾的背俞穴)
21胃俞 (胃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 共性①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肠鸣 痢疾 ②腰背痛
③衄血 便血 崩漏 ④水肿 肌肉萎缩 刺灸: 斜刺0·5~0·8寸。可灸。
或点刺出血。可灸
43、膏肓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 旁开3寸。
主治:①咳嗽 气喘 吐血 肺痨
②健忘 遗精 ③完谷不化 刺灸:斜刺~寸。
不宜深刺。可灸
52、志室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3寸。
主治:①遗精 阳萎 不育 ②小便不利 水肿 ③腰脊强痛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54、秩边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 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①腰骶痛 下肢痿 痹 ②小便不利 便秘 痔疾
刺灸:直刺1·5~2寸。 可灸
57承山
58飞扬(络穴)
定位:委中与昆仑之间 昆仑穴直上7寸,
伸直小腿时腓肠肌肌 承山外下方1寸处。
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 ①下肢痿痹 脚气
②痔疾
③小腿拘急疼痛 便秘
③头痛 目眩
刺灸:
直刺1~2寸。可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哲堂》十二经络教程经脉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十二经脉之一。
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
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共二十穴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我门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
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Wūyì)、膺窗(Yìng chuāng)、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Bìguān)、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
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
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太阴脾经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足太阴脾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脾经。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脾经。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手少阴心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Yīnxì)、神门、少府、少冲。
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
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
主要临床表现: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病机分析: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阴液耗伤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
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手太阳小肠经:该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Jiānzhēn)、臑俞(Nào shū)、天宗、秉风(Bǐng fēng)、曲垣(Qū yuán)、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Quán liáo)、听宫,共19穴,左右合38穴。
该经循行路线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从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向上,沿上臂后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后颈部椎骨隆起处)与督脉相会。
又向前进入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属小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又折回进入耳中。
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
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病理与穴位治疗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小肠经从小指的外侧的少泽穴开始,到耳旁的听宫穴。
小肠经这条经根据它的循行走向可以看到,它主要是治疗肩背、颈椎、脸部、耳朵,它的循行走向就是它所主的病症。
从第一个穴位开始是少泽穴,凡是在指端末梢的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这个穴位开始是从井里而发,这种穴位治疗热症,所以通常是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
比如像少泽穴,咽喉痛,发烧了,牙肿了,用三棱针点刺一点少泽穴出一滴血,这些问题就可以当时缓解,但是来讲,这些穴位不适合按摩,按摩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穴),上行额部(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会神庭穴、头临泣穴),交会于头顶(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会百会穴)。
ﻫ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穴、率谷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
ﻫ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穴、玉枕穴;会脑户穴、风府穴),复出项部(天柱穴)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穴、陶道穴;经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到达腰中(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进入窝中(殷门穴、委中穴)。
ﻫ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穴、魄户穴、膏肓俞穴、神堂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穴、委阳穴穴),会合于窝中(委中穴)--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出外踝后方(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到小趾的外侧(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下接足少阴肾经。
ﻫ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
首穴睛明穴,末穴至阴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ﻫ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照海穴、水泉穴),沿内踝之后(太溪穴),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穴);上向小腿内(复溜穴,交信穴;会三阴交穴),出窝内侧(筑宾穴、阴谷穴),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穴)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穴、中注穴、四满穴、气穴穴、大赫穴、横骨穴;会关元穴、中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