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 (3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教案 (3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人教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课件(24张PPT)

人教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课件(24张PPT)

二、答疑全频道
8.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疑:悲怆而深沉。 整首诗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 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 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 拓展:诗歌主题的把握:知人论世+关键词句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点评:“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 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 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从词语运用角度去赏析语言,注意句中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
一、魔法背知识
3.快乐背句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寓情于形象,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B.这首诗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地的 眷恋,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先提出 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喜悦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二、答疑全频道
6. 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疑:层层递进的关系。 第一节:对“爱土地”、 “爱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充分积 蓄感情。 第二节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升华。表达出诗人对苦难的祖国,爱得深、 痛得切的悲愤感情。
二、答疑全频道
7.诵读全诗,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答疑: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 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 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烘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

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

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

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3、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 我爱这土地 (共20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 我爱这土地 (共20张PPT)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再读诗歌
这土地,这河流——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原诗内容 更充实、形象更丰 满、感情更强烈。
精读揣摩
诗人以“鸟”虚拟,“歌唱”的 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 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 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 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 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 空吟无有依。
象征手法。“出发”表明渴望踏上新的征程。“到达”表 现对胜利到达目的地的期盼。
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意象内 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诗人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 作比,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表达了 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板书设计
第一节: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眷恋土地
朗读指导
读 准 停 顿 节 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听范读
诵读全诗,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 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 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 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 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 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 6 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 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 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 10 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 “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 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 “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 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 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 “土地” 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 “嘹亮” 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精品课件(85张PPT)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精品课件(85张PPT)

写作特色
❶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土地”是艾青诗中的主导意象之一。“土地”象 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这 一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 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愤,我们从诗的题目就可以看出 这一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这朴素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 恒的“土地”情结。
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己的语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感受:
诗人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热爱之情; 我们的祖国母亲,饱经风霜,历尽磨难,越来越强大; 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她,为她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读细研
2. 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 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小鸟对土地的眷念。它歌唱 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便投身土地的怀抱, 与它所热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 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意 象 客观的事物
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
精读细研 3. 诗中的鸟儿歌唱了什么?找一找有哪些意象。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精读细研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精读细研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精读细研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精读细研
4. 读读这些意象前的修饰语,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 的感情。
拓展探究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 ①艾青是借助“土地”“河流”“风”“黎明”来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知识点:第2课《我爱这土地》 艾青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知识点:第2课《我爱这土地》 艾青

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

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咱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

以下是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第2课《我爱这土地》艾青。

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土地” 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名师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名师教案

2 我爱这土地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激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大地、家乡、劳动者等深深的热爱。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这首诗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对于抒情诗的表达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抒情诗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家乡、祖国等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解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土地、河流、风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自己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6.总结提升: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抒情诗的魅力。

7.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情感:爱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

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
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
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它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2.(2014•沈阳中考)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背影》都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所作。

B.《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C.《钦差大臣(节选)》中众人得知受骗后,气急败坏,相互指责。

D.我们学过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

解析:1. C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正误的辨识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认真品读备选答案中各项列出的文学常识内容,回忆平时从课内外积累的知识,然后逐词逐句审核,以判别正误。

本题中,C项中有
两个错误,一是作家并非“明代”的而是清代的,二是“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表述有误,应为:“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B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辨识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认真品读备选答案中各项列出的文学常识内容,回忆平时从课内外积累的知识,然后逐词逐句审核,以判别正误。

本题中,B项中,范仲淹是宋代的。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我爱这土地》: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理清结构
《我爱这土地》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土地
河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写作特色
通过象征和比喻的写法形象地表达感情。

《我爱这土地》: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

将“土地”作为家乡、祖国的象征,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比喻祖国所遭受的磨难,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比喻人们的愤怒与抗争,用“无比温柔的黎明”比喻胜利的到来……这样采用比喻和象征的写法,把诗人对祖国的爱的情思表现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

结尾用设问的方式直抒胸臆,提炼、升华了主题。

把握重点
《我爱这土地》
1.诗人为何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如果改用“珠圆玉润”“悦耳动听”等字眼修饰可以吗?为什么?
诗人在诗中仅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用“嘶哑”相当传神。

如果改成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

2.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土地”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

“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则可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是鸟的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在诗人笔下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表达方式是抒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拓展阅读
一、孙光萱赏析《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

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
即刻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没有疑问,最强的风到后来也会变弱,最硬的箭到头来也会落下。

诗人们写诗,可说是一边在强化自己的感情,一边也在为自己设置难题:这样写下去能否后来居上,余味不尽,还是变得难以为继,语完意尽?《我爱这土地》好在没有沿着原先的路子走下去,它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穷形尽相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不用说,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