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对古诗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对古诗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两首古诗的原文及其注释。

2. 与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其作者和背景。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背诵。

3. 理解与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感悟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谈谈对古诗的体会。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感想或解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静夜思》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古诗的情感;2.通过学习古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作品。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静夜思》古诗的课文、教师翻译、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以铿锵有力的语言朗读《静夜思》古诗。

2.提问:“大家有没有晚上在床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呢?”3.询问学生,“李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主体:1.教师讲解《静夜思》古诗,解读其中的意思。

教师翻译:《静夜思》古诗的翻译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月光洒在床前的地上。

疑是地上霜:以为是地上结了霜。

举头望明月:抬头看着明亮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想念故乡。

2.呈现《静夜思》古诗的课文,结合课件和黑板,逐行逐句教导学生。

3.学生跟读、齐读《静夜思》古诗。

4.教师反复朗读《静夜思》古诗,并指导学生背诵。

拓展:1.教师可以讲述李白的生平和他的其他著名作品,如《宿新市徐公店》等。

延伸:1.鼓励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古诗,表达自己对夜晚的感受。

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楼阁文化;2.学会欣赏和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3.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登鹳雀楼》的意象;2.翻译古诗。

教学准备:《登鹳雀楼》古诗的课文、教师翻译、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楼阁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古代楼阁文化。

主体:1.教师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教师朗读《登鹳雀楼》古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3.教师讲解古诗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太阳西斜,照不到山的后面。

黄河入海流: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遍千里山河美景。

更上一层楼:再往高处登上一层楼。

4.带领学生朗读、背诵《登鹳雀楼》古诗。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两首经典的古诗,培养四年级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人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3. 能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4. 能够对诗词进行简单的赏析,包括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复印件;2. 整理相关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介绍和古代文化背景;3. 准备黑板、粉笔和课堂需要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静夜思》教学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站在窗前看着明亮的月亮。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场景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思考。

2. 学习诗词(10分钟)分发《静夜思》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诗词,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

3. 诗词赏析(15分钟)通过提问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静夜思》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夜晚和月亮时所用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感觉。

4. 作者介绍(10分钟)介绍诗人李白的一些基本情况,例如他是唐代的文学家,以豪放的诗风而闻名等。

让学生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以增加对诗词的兴趣。

5. 小结(5分钟)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确保他们对于《静夜思》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登鹳雀楼》教学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高楼之上,俯瞰着整个城市景色。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

2. 学习诗词(10分钟)分发《登鹳雀楼》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诗词,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

3. 诗词赏析(15分钟)通过提问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绘城市景色时所用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感觉。

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理念]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

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

(读通)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

古诗两首二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二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 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学的了解;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古诗文本;2.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2. 预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七步诗》,并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内容是什么?诗歌的作者是谁?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想?3. 分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古诗,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选择,并陈述他们的理由。

4. 教学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静夜思》和《七步诗》的内容和作者背景,并向学生解释一些生字和词语。

教师可以借助课堂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5. 听读演示(10分钟):请教师或学生代表朗读《静夜思》和《七步诗》,让全班一起倾听,并在朗读结束后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朗读的感受,讨论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6. 朗读训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训练。

每个小组进行朗读排练,并选择一位代表朗读,其他小组成员给予反馈和鼓励。

7.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古诗的特点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古诗。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通过分组合作和朗读训练,不仅学会了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还培养了自信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下一次教学中我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进来。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更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古诗,培养创新思维;(3)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略诗中的美好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古诗:《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古诗的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3)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李白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2)教师重点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两首古诗的韵律,创作一首小诗;(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古诗的字词解释、翻译和感悟写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听课教师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诗两首;2. 课件:古诗的图片、注释和讲解;3. 工具书:便于学生查找生僻字词;4. 网络资源:有关诗人王之涣和李白的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

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1.指导朗读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B、领读、齐读2.指导背诵A、学生闭目轻背B、指名背、齐背3.指导默写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三、图文结合,体味诗意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C、理解“鉴”,出示: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b照c仔细看;审查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e、旧式书信套语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

相机板书:清澈明净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 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说第一句诗意)。

诗人有答案吗?你知道答案吗?(引导说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活水C、引导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部编二上语文《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二上语文《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宿”“寺”“危”等6个生字,书写“危”“惊”“敢”3个字。

(二)通过品读关键字词,了解全诗的意思,感受山寺之高。

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人的感受。

(三)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李白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李白,理解题意1.插图引入,聊聊李白。

课前,我们背诵了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赠汪伦》。

这些诗的作者就是——唐代诗人李白。

李白才华横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句,被世人称为“诗仙”。

2.揭题读题,理解题意。

(1)读题。

今天要学的就是李白写的——《夜宿山寺》。

(出示课题图片)这个题目可不好读,里面藏着2个生字。

(宿、寺)小老师领读生字,教师相机正音;齐读课题。

(2)解题。

看着题目,猜一猜这首诗是李白在哪里写的。

借助图片理解“山寺”,“山寺”就是山上的寺庙。

借助“宿”字的字理视频,了解“宿”就是“住”。

连起来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互说)(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1.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如果他读正确了,请用大拇指为他点赞。

(出示要求: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导停顿,读出节奏。

读五言诗的时候,前两个字后面要停一停,这样读才好听。

(PPT出示正确的停顿节奏,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三)研读诗歌,感受山寺之“高”1.整体把握,研读诗句。

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座怎样的寺庙?(指名说)看来,大家的脑海中都有不同的寺庙。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你们都觉得这座寺庙很一高。

(板书:高)你从哪里知道这座楼很高很高呢?读读古诗,找一找依据。

2.交流学习第一句。

(1)预设一:“高百尺”。

直观感知:在古代,一百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层楼那么高。

联系感悟:《赠汪伦》中,也有一句带有这个“尺”字——“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千尺”其实指桃花潭水很深很深;《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指瀑布很长很长;同样的写法,这里的“高百尺”,是指这座寺庙——很高很高。

《古诗》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精品3篇

《古诗》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精品3篇

4、《古诗》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

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5、《古诗》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课文说明《咏鹅》是一首古诗,用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将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写鹅鸣叫时的声音及神态;鹅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似的。

后两行写鹅游水嬉戏时的情景:一身洁白的羽毛,浮在绿绿的水面上,一双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表达了作者对鹅十分喜爱的情感,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关于《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关于《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古诗两首》分别选自《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精选》,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2)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对比分析两首古诗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介绍诗人王之涣和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新课导入:(1)讲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和创作意境;(3)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

四、课堂讲解:4.1 讲解《登鹳雀楼》的韵律特点:(1)分析诗句的平仄、押韵;(2)讲解诗句中的对仗和排比修辞手法。

4.2 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韵律特点:(1)分析词牌的格律和押韵;(2)讲解词句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课堂练习:5.1 对比分析两首古诗的异同:(1)韵律结构;(2)修辞手法;(3)意境和情感表达。

5.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3 教师点评和总结。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从韵律、修辞、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6.2 分享展示: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

七、案例分析:7.1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以《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例,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意境。

7.2 分析古诗中的情感: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为例,探讨词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古诗两首春晓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春晓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春晓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春晓》和《春晓》两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学习古诗的词汇与句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能够借助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及相关教学软件。

2. 古诗两首的教材或课文复印件。

3. 学生的笔记本和纸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春天的美丽图片或描述一段春天的景色,引导学生对春天进行想象。

2. 学习第一首古诗《春晓》(15分钟)a. 学生朗读古诗《春晓》,老师逐句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b. 分析古诗的词句表达,讲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c. 给学生分发《春晓》的课文复印件,让学生精读并回答一些理解性问题。

3. 学习第二首古诗《春晓》(15分钟)a. 学生朗读古诗《春晓》,老师逐句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b. 分析古诗的词句表达,讲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c. 给学生分发《春晓》的课文复印件,让学生精读并回答一些理解性问题。

4. 对比两首古诗(10分钟)a. 引导学生比较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例如主题、描写的对象、意象等。

b. 调查学生对于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创作小组活动(20分钟)a.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或自己编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

b.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创作诗歌,注重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c.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表演或朗读他们的创作诗歌,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6. 总结和小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体会,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1. 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形式。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小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演,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部编四上语文《古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古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古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节奏;了解文学常识和人文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古代诗二首》,分别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所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掌握朗诵的技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发掘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朗诵法:通过分组朗诵和个人朗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3. 听说法:通过听取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情感投入和思维交流。

4. 想象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情景和意境,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流程1. 热身(5分钟)以“喜欢的诗歌”为主题,让学生依次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明理由,热身课堂气氛。

2.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代诗二首》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3. 研究诗歌(15分钟)分别讲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朗诵和分享(20分钟)让学生分组朗诵和个人朗诵诗歌,分享个人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5. 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分享和总结,在课堂上回顾研究内容和收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通过讲授、朗诵、听说、想象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诗歌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完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古诗》完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古诗》完整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一、自学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

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教学设计3:古诗两首说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3:古诗两首说课一等奖

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揭题1.出示:“禾”(1)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禾苗)(2)“禾”是一个象形字,就是指禾苗。

(3)你知道哪些带有“禾字旁”的字吗?(和、秋、种、稼)2.板书:锄。

(1)看图:你看,这位老农手里拿着的就是一把锄头,锄头是农村一种及其常见的农具,可以用来给庄稼锄草、松土。

3.看图猜猜“锄禾”是什么意思?(就是用锄头给禾苗锄草、松土)。

4.唐代有一位名叫李绅的诗人就以“锄禾”为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

今天我们就来认真地读一读,学一学。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

3.读出节奏。

三、解读古诗(一)第一句。

1.自由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脑子里打个小问号。

2.质疑。

3.解疑。

(1)“日当午”:出示太阳图,你觉得贴在哪里比较合适?说出你的想法。

(相机教学生字:午)(2)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夏天,中午的太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句式训练:______________的太阳。

太阳像______________。

(选择一个说)(3)想象说话: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很热,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种热吗?句子中不能出现“热”字。

(4)老农夫却还在锄禾,他热成什么样了?请学生画“汗滴”理解第二行。

4.看图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并读好诗句。

(二)第二句。

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里感触很深也很多,于是用三、四两行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了些什么呢?(板书:看、想)1.自由读。

你知道他想了些什么吗?2.交流。

(板贴图2)3.看录像: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案一:《静夜思》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朗读、理解和背诵《静夜思》这首古诗;2.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古人的意境;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内容:1. 古诗《静夜思》的朗读、理解;2. 了解古诗中的诗意和意象,引导学生想象古人的心境;3. 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关于夜晚的短诗。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古诗,引入本节课的新诗《静夜思》,并提问学生对夜晚的感觉和印象。

2. 学习(10分钟):学生跟读《静夜思》,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诗意和意象,解释一些生词和句子。

通过互动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对古人的情感和思考有所了解。

3. 创作(20分钟):老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古人,面对静夜思、月光和窗外的风景。

学生们用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尝试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情感。

每个学生都可以写一两句话,然后跟同桌分享。

4. 分享(10分钟):学生们轮流分享自己创作的句子,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或表达自己对这些句子的感受。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创作都是独特的,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5. 练习(10分钟):老师出示几个夜晚的图片,要求学生写一段描述这些图片的文字,可以借鉴《静夜思》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作文并给予改进意见。

6. 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创作时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词汇的运用。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自己的创作习惯。

教案二:《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朗读、理解和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古代建筑和名胜;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登鹳雀楼》的朗读、理解;2. 了解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3. 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关于建筑或名胜的短诗。

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李白和王之涣,并了解他们的作品。

2.通过学习李白的《静夜思》,能够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通过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能够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二、教学重点:1.理解《静夜思》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2.理解《登鹳雀楼》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学录音机。

2.李白的《静夜思》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李白和王之涣1.通过教师介绍,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李白和王之涣,并简单介绍他们的作品。

2.播放《静夜思》的录音。

3.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诗的标题是什么?(3)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二节:学习《静夜思》1.让学生大声朗读《静夜思》。

2.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每个字词,解释生词或生字。

3.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4.让学生表演《静夜思》,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诗意。

第三节:学习《登鹳雀楼》1.播放《登鹳雀楼》的录音。

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的“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建筑物?(2)诗中一共有多少个鹳雀?(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让学生大声朗读《登鹳雀楼》,指导他们理解诗中的每个字词,解释生词或生字。

4.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5.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鹳雀楼的景物,或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鹳雀楼。

第四节:总结与评价1.让学生总结李白和王之涣的作品特点,以及他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人李白和王之涣,并能够理解他们的作品。

通过学习《静夜思》,学生可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学生可以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唐代《古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唐代《古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唐代《古诗》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

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要引导 学生适时总 结学习方 法。
教后反思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 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 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 方式的开放。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在 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 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 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 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合作、讨论、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 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当然,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还是不够,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外, 在课外的拓展延伸上,老师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
学 流

学生学习的 动态修改部分 热情。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 中国古代诗词, 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 是我们,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蕴含 人生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哲理的 诗歌。 二、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 1、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2、背诵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古诗蕴含的哲理。 三、展示交流 1、怎样理解“以哲理入诗” ,即哲理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 这个问题,大声朗读课前导语。
2、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哲理诗的特点? 【生回答,师总结:哲理诗的特点,就是用诗歌来表述诗人的 一种思想。 】 3、老师引导:那么,这两首小诗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呢?让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小诗, 《观书有感》 。 四、学习《观书有感》 1、老师引导:这首诗,是谁写的?大家知道吗?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这首诗,是朱熹写的” 。师引:哪个 同学能结合课本第 44 页的“知识链接” ,来给同学们,介绍一 下朱熹呢?老师在此处要特别强调,朱熹的“为学之道” ,和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家训。 】 2、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指名让学生朗读诗歌。 4、老师指出,学生朗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字。 5、学生齐读诗歌。 6、学生试背诗歌,然后同位检查。 【老师引导:对于一首诗歌,我们不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 以然,也就是要理解诗歌的意思。 】 6、 谁能结合课本第 44 页的 “诗文解析” 中的注释来理解老师, 课件,所展示的“红色的词语”的意思呢?【幻灯片投影出示 诗歌】 7、老师引导, :其实光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够,还要把握整首 诗歌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本第 44 页的“诗文解析” ,看看首诗歌,到底蕴含什么样的哲理?【学
课 课
题 时 1 课时
第 17 课 古诗两首
备课时间 3 月 20 日
1、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教学目标 2、背诵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古诗蕴含的哲理。 1、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2、感受两首古诗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老师导入时 要满怀激情, 要用老师的 激情来点燃

老师要让学 生在课本上 标画出关键 词语。
生一边朗读,边标画,然后积极举手回答。 】 8、小结, :下面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如何学习古代诗歌?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然后幻灯片投影: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看诗题: 明作者: 背诗歌: 理诗意: 解诗理: 五、学习第二首诗歌《己亥杂诗(之五) 》 1、同学们,让我们用相同的方法,来自学第二首诗歌,你们 有没有信心啊!?【学生回答, “有! ” 】 2、学生以小为单位,展开学习,探讨交流,然后在小组内 展示。 】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里展示,探讨交流的结果,学 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价,老师进行引导、鼓励、总结。 六、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 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