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
中外化学发展历史-古代化学史
学习化学史的必要性
掌握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的系统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素质。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正确处理化学中实验与理论二者的 辩证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化学者的独立工作能力,把学过的化学 知识连贯起来,通盘考虑、分析比较、寻求方法、找出规律。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培养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培养为化学事业献身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培养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 豪感、自信心。
“化学”一词的由来
“化学” (汉语)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英国传教士韦 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编的《格 物探源》,是英语“Chemistry”一词的意译。
“chemistry”(英语)来源于拉丁语“alchemy”,后者 来源于阿拉伯语“al-kimiya”。“al-kimiya”的来源 有两种说法。
科学史:科学和技术从产生到发展的史实,是自然科学和应用 科学的历史。。
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 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化学史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相互交叉的 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
化学史也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从化学发展的历史角度, 从纵的方向上,阐述从化学的萌芽开始,怎样发展为现代化学 的历史过程,即化学怎样产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全过程的系 统阐述。
古代,化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因而科学的化学也不存在, 化学只以知识的形态积累着。它是化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化学知识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原始实用化学,是一些具体工艺中的化学知识,如陶瓷、冶金等。 二、原始的化学物质观,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构成及其变化的认识。 三、金丹术,它是古代化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四、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在从金丹术到科学化学的转变中起了桥梁作用。 古代时期,化学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知识的积累零散得很,严格的化学 概念未能建立,更谈不上严格的化学理论了。考察古代化学萌发生长过程,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
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对本原的概念做了进 一步的引申:万物本原是一种统一的、永恒的未限 定物质。从永恒的未限定物质中逐渐分离出冷和热、 干和湿,曼德的弟子阿那克西米尼抛弃了他 老师认为的一种暧昧不明的未限定的物质观念,认 为万物源于气。他认为气经常进行着疏散和凝聚两 种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产生不同的实体,气受热 疏散就变成火,气受冷凝聚就变成风和云,再凝聚 变成水、土至于岩石。正是气的不断疏散和凝聚, 就产生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
《易传· 系辞上传》载:“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代表消极、柔弱、退守、安静等的性质和事物
阳——代表积极、刚强、进取、活泼等的性质和事物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了雷、火、风、 泽、水和山,这八种自然物即是自然界总的根源。阴 阳成了天地间万物和一切变化遵循的根本法则,阴阳 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间奥妙所在。 阴阳学说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来说明自然界的变 化发展,既包含着原始、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且又有 辩证法的思想。阴阳学说的提出,对提高人们认识自 然界的能力和发展当时的哲学思想,都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
再稍后的赫拉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唯物论 和辩证论者。他基本依循米利都学派的路线。 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不断地产生 和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事物都在发展变 化,就像流动的水,一切皆流,皆变。他的至 理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列 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上述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主张一元论,然而 他们在说明世界上都存在着困难。出生于西西 里岛的医生兼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融合各派 主张,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由水、火、土和气四 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观点。为解释运 动的起因,他假定万物都含有爱和憎两种成份。 物质在爱的影响下结合,在憎的影响下分离。 这是用一组固定的力来说明结合的首次尝试, 同时也是后来成为一种重要化学理论的亲和力 学说的先驱。
化学史教学大纲
化学史教学大纲
一、引言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炼金术时期。
化学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演变过程,掌握化学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古代的炼金术
1. 炼金术的定义和起源
2. 炼金术在古代的发展
3. 炼金术在文化和历史上的影响
三、近代化学的诞生
1. 化学元素的发现与分类
2.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3. 化学反应和化学键的概念
四、化学理论的演变
1. 原子论的提出
2. 分子和原子结构的研究
3. 量子化学的发展
五、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1.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四元素理论
2. 黑格尔和他的分析性化学
3. 门捷列夫和他的周期律
六、现代化学的发展
1. 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分
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化学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1. 组织实验和展示化学实验的安全
2. 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 以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总结
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愿化学史教学大纲的制定,能够为学生的化学学习之路指明方向,开启新的学术之旅。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一、火的认识和利用——人类第一个化学发现——人类文明的起点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
火山爆发、雷电袭击、陨石落地、长期干旱都可能产生火。
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接触火并认识到:火可以带来光明、取暖御寒、烧烤食物、驱走野兽。
于是从野火中引来火种,并努力维持火种,使它为人类服务。
在中国元谋猿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被火烧过的动物骨骼,距今可能有170多万年。
这是已知的人类最早的用火遗迹一。
在旧石器时期,用火已很普遍。
在中国周口店50万年前的猿人洞穴中,发现了很厚的灰层,灰层中有木炭、烧过的兽骨、熏黑的石块,这足以说明,它不是野火的迹象,而是北京猿人有意用火的遗迹。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所以说,人类认识了火,支配了火,就为实现一系列化学变化提供了条件。
古代化学技术可以说是以学会用火为中心的,它是人类第一次开发除自身的体力即生物能以外的一种强大的自然能源而获得了改造自然的有利手段。
在原子能出现之前,含碳物质的燃烧一直是人们获取能量的基本途径,是人为地使各种天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制备新材料等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有效办法。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学会用火标志着化学史的发端。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等取火方法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自从发明了人工取火,人类就得到了用火的自由。
火使人类可以实现许多有用物质的变化。
在熊熊的烈火中,可使粘土、砂土、瓷土烧制成可用的陶瓷和玻璃,也可使矿石放在火中烧炼出有用的金属,通过火也可使天然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得以利用。
化学方程式的历史演变
化学方程式的历史演变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组合,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关系。
而这些反应关系,一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改进、完善,今天的化学方程式形式已经非常完善。
但是,这一切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充满波折和曲折,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化学方程式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古代化学的起点早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化学的研究。
最早有记载的化学元素有五种,分别是水、土、火、金、木,但当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现代元素周期表。
而且,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研究手段也比较有限,许多反应都是以观察现象为主。
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人开始获得一些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其中,众所周知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学说,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四种基本元素构成。
而且,通过这一学说,亚里士多德还发现了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第二章:化学计量学的发展16世纪,化学计量学开始兴起。
在这一时期,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了建立一种更好的比例法,用于确定化学物质的计量关系,为化学公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两个物质在反应中的化学关系应该满足一个整数比例。
18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一步提出了相对原子量的概念,为今天我们熟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计量基础。
他用重量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元素相对的质量。
第三章:1827年,贝格斯和珀慕尔的贡献1827年,贝格斯和珀慕尔独立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反应中,化学计量物质的质量之比与它们的原子量之比相等。
这个发现奠定了化学计量学的基础,并导致了化学元素的周期表。
此外,他们还发现化学方程式与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关,为化学方程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章:原子学的发展对化学方程式的影响随着原子学的发展,化学方程式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在19世纪后半叶,化学家们开始使用更加精确的实验手段,能够确定化学物种的精确质量,以及它们反应的质量关系。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物质的分类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物质的分类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和物质的分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知识不断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实验和观察,到现代化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化学,人们还将物质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其属性和特性。
本文将探讨化学知识的演变过程以及物质的分类。
一、古代炼金术与化学的起源古代的炼金术是化学发展的起点。
炼金术士们试图将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寻求黄金的合成和长生不老的秘密。
虽然他们的实验和观察对于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炼金术的目标是神秘而神奇的,缺乏科学根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二、实验和观察的推动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来研究物质。
17世纪末,罗伯特·博义和安托万·拉瓦锡等化学家对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化学方程式和概念,如酸、碱、氧化还原等。
这些研究为化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在自然界中,物质由许多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18世纪,安托万·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概念,认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而化合物则是不同元素的化学结合体。
这一概念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9世纪,化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规律,最终达到了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高峰。
1869年,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相似性进行了分类,从而使化学元素和其性质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
五、物质的分类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进行了深入的分类研究。
根据元素之间的化学结合形式和性质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三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等,它们构成了构成自然界的基本成分。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国古代的物质观是古代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物质观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探讨。
一、气论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动。
在中国古代,气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无色的、无味的、不可触摸的物质,它既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又是推动万物变化的动力。
气论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领域。
二、五行说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性质和关系。
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五行说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等领域。
三、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由一种叫做“元气”的物质构成的。
元气是一种有形的、流动的、可感知的物质,它具有生命力和自我意识。
元气论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四、阴阳说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阴阳说认为,世界是由阴和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阴阳说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等领域。
五、形神论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由一种叫做“神”的精神和一种叫做“形”的物质共同构成的。
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形和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个概念。
形是指物体的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可感知的物质;神是指物体的内在本质和生命活力,是不可感知的精神。
形神论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六、自然观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动。
自然观强调自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13
二、多元论
恩培多克勒(医生兼哲学家):融合各。
他进一步假定万物皆含另外两种成分——爱和憎。
物质在爱的影响下结合,在憎的影响下分离。他是
亲和力学说的先驱。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16
2、发展 : 伊壁鸠鲁(公元前372—前271年) 继续发展走了原子论的思想。他也认为世界 就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分的坚固实体”, “原子和虚空是永恒的”等等。德谟克里特只说原 子又形状、大小的区别;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还有 重量的差别。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如“水“ (战国时,有人认为水是组成万物的本
原)
“精气”(精气学说)战国末期的荀子进一步发
挥,他认为“气”是组成各种物质的共同的基本形
态,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2
到了汉代王充则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元 气自然论”“聚”、“散”、“连续”、“不连续”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3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21
火 热 气 湿 水 冷 干 土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22
作业:1、简述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2、比较中国与希腊古代物质观的异
同点,有何经验教训?
3、设想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会在
物质的本原与构成上提出什么看法?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23
化学史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10
阿拉克西曼德(泰勒斯的弟子):
一元论(但未限定物质) 阿拉克西米尼(阿拉克西曼德的弟子): 万物源于气
化学演义:第二回
化学演义:第二回波义耳指明化学方向,贝歇尔研究燃烧现象。
普里斯特利发现一种神奇的气体,尽情地呼吸一下,顿时如醉如痴,这是什么东西?拉瓦锡抓住实质,氧学说应运而生。
一时众说纷纭,一团糟中理头绪。
却说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占据着封建统治的宝座,无论文学、艺术和哲学都处于神学婢女的可悲境地。
人们只能以《圣经》的教义和教会所许诺的几种学说解释一切事物。
自然科学被禁锢着,发展极为缓慢。
17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在欧洲有了很大发展,繁重的手工劳动逐步被各种机械装置代替。
这种变化引起了欧洲各国旧的封建农奴制的生产关系的解体。
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经院哲学宇宙观崩溃了,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特点的资产阶级宇宙观产生了。
力学、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伽利略(Galileo)创立了力学,他的学生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力,帕斯卡(Pascal)继承了托里拆利的研究工作,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学说,牛顿对力学和天文学做出了极重大的贡献。
所有这些的发现和发明,宣告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来临。
各学会及科学院的成立促进了化学的迅速发展。
如17世纪时,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开始了教育改革,逐渐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
1702年剑桥大学第一个设置了化学教授席。
17世纪时还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著作,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英国哲学家F·培根在著作中提出了实验科学胜过各种论证的科学。
他宣称,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实验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根的哲学观点首先在英国,接着在欧洲其他各国被普遍接受了。
在17世纪,古代的原子论学说也开始复活了。
但这种原子论学说,像当时的其他科一样,带有机械论的性质。
法国科学家伽桑狄用机械论哲学来解释自然界的尝试,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伽桑狄力图用原子的形状和大小来说明物质的各种性质,例如热是微小的圆形原子引起的;冷是带有锋利棱角的椎形原子产生的,所以严寒能使人产生刺痛感;固体是靠彼此交错的钩子连结起来的。
化学史(化学的发展进程)
引言概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化学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
本文将继续探讨化学史的发展进程,从古代到现代,全面介绍了化学在不同时期的突破和重大发现。
正文内容:二、古代化学的发展1. 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贡献- 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始研究金属冶炼和化学工艺的民族之一。
他们利用火焰进行金属冶炼,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如硫酸和碱性金属。
- 古埃及人还广泛应用天然植物和动物提取的化学物质,制作香料、颜料和药品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药学和香料工业奠定了基础。
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进展- 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物质本质和元素的理论。
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水、土、火和气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这为后来的元素概念打下了基础。
同时,希腊人还开展了对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研究。
- 古罗马人在冶金和药物制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尤其是古罗马帝国时期,通过大规模建设炼铁工厂以及研发新药物,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 中世纪的贡献-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发展了实验方法,并在化学和药物制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研究了多种化学反应,如酒精蒸馏和酸碱中和等。
此外,阿拉伯人还将许多化学和药物知识传递给欧洲,为后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中世纪的欧洲,尽管受到宗教和哲学观念的限制,但仍有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阿尔贝鲁斯·马格努斯研究了矿物的特性和性质,在化学领域中开创了新的方向。
4.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这种方法的兴起使得化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达·芬奇在绘画中运用了透视和光线的原理,为光学和颜料制备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如帕里塞尔斯、罗伯托·卡斯特罗和罗伯特·博伊尔等出现,他们的实验和研究奠定了化学的基础。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米利都学派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B.C.587-B.C.526)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米利都人。据说是阿那克 西曼德的学生。
哲学思想: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是无限的、 永恒的、运动变化的。其运动形式有稀散和凝聚两种。 由于气的稀散化和凝聚化产生了世界万物,万物也可 转化为气。据记载,他把灵魂也看成是气,这反映了 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战国末期,荀子继承改 造了“精气”学说。 把“气”看成是构成 万物的物质因素,并认 为精神是在有了形体 之后才产生,即“形具 而神生”。
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气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3. 汉代王充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元气自然论”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万物和人皆“因气而生, 相类相产”。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上传)
阴:消极、柔弱、退守、安静等性质和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
阳:积极、刚强、进取、活泼等性质和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了雷、火、风、泽、水、 山,这几种自然物既是自然界一切总的根源,他们相互交 感又产生了其他事物。
• 阴阳成了天地间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 原因,天地间奥秘所在。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来说明自 然界的变化发展,包含原始、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思想。
二、中国古代的物质观—阴阳学说
• 多元元素论和五行学说大约形成于商周之际,到春秋战 国时期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形态。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道德经):说明万物中既有 阴又有阳。汉朝奠定基础。世间万物既对立又统一,阴阳 对立的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就是万物以及它们变化的根源。
• 阴阳两个概念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生活实践中面对大量 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抽取出阴 和阳两个基本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皆具有阴阳既对立又统 一的两个方面,而阴阳对立的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就是万 物以及其变化依据,支配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
文科班化学史讲解
魏伯阳 东汉著名的炼丹术家
著世界上最古老的炼丹著 作《周易参同契》,阐明 长生不死. 汞的阐述: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 见火则飞,不埃尘。鬼隐 龙匿,若知所存,将欲制 之,黄芽为根。
• 青花瓷普遍的是白底 蓝花瓷器,发展至后 来,也包括了蓝底白 花瓷器,特点是明快、 清新、雅致、大方, 装饰性强,永不掉色。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 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 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 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 琅彩。
司母戊鼎:商代晚期 世界最大古青铜器
现代人对五行相生的理解
金生水,因为地球上最原始 的水就是从地球内部转化而 来的;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 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 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 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 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 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 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 金属;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 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湿法炼铜:置换反应
刘安: 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他著的《淮南万毕 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金丹术
有哪些目的?
• 希望制取人长生不 死的仙药
• 试图把一些廉价的 金属借助仙药的点 化,转变为贵重的 黄金、白银。
中国金丹术的历史
• 中国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比西方要早近800年。 曾持续了2000年。
二、古希腊的自然观
存在着初始物质。 1. 水是万物之源
例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2. 空气是万物之源
化学古代知识点总结
化学古代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化的自然科学,它在古代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古代人们对化学的认识主要是以观察和实践为基础,没有系统的理论。
在古代,人们探索了很多化学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现代化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古代化学的起源古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
在古埃及,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和武器,并制作化妆品和药物。
古希腊的哲学家提出了四大元素理论,认为世界由火、水、土、气四种基本物质组成,这是古代认识物质的一个重要成果。
二、古代的元素学说古代人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成分组成的,这些基本成分被称为元素。
古代的元素学说主要有两种:四大元素学说和五行学说。
1. 四大元素学说这个学说起源于古希腊,相信世界由火、水、土、气四种基本元素组成。
这四种基本元素可以通过燃烧、蒸发、溶解等反应相互转化。
这个学说对古代人们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起了一定的作用。
2. 五行学说古代中国提出了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组成。
这个学说将元素与方位、季节、器官等相联系,认为五种元素相互制约,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古代的元素学说虽然不够科学,但它为后来的化学理论和研究打下了基础,对人们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三、古代的炼金术炼金术是古代人们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它是古代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炼金术主要进行金属冶炼、药物研制、化合物合成等实验。
古代的炼金术家使用炉火、实验器具和各种化学药品进行试验,研究金属的提纯、合金的合成,药物的提取和合成等。
1. 金属冶炼古代人们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使用木炭和石灰石矿石进行炼铁,制作各种金属器具和武器。
金属冶炼的技术在古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炼金术家还将不同金属进行混合,制成各种合金,如青铜、黄金、白银等。
2. 药物研制古代人们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原料进行药物研制,制作中药、外用药和治疗器具。
化学史
工艺流程:
浸润——细碎——去污——蒸煮——洗涤 浸润——细碎——去污——蒸煮——洗涤 ——成浆——脱水 ——成浆——脱水
五、医化学、炼丹及黑火药的发明 医化学、
㈠医化学 ㈡丹金术 ㈢黑火药
㈠医化学
在人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 在人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医化学 知识,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本草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之际, 知识,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本草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之际, 本草学趋于系统化,其后的2000余年中,先后在我国出现 余年中, 本草学趋于系统化,其后的 余年中 了一百余种本草学著作,形成中国药物学的一股巨流。 了一百余种本草学著作,形成中国药物学的一股巨流。
阴:代表月、 阴:代表月、地、夜、寒、水、柔弱、雌性…的共同特性 柔弱、雌性… 阳:代表日、 阳:代表日、天、昼、暑、火、刚强、雄性…的共同特性 刚强、雄性…
此二者俗称“阴阳五行说” 此二者俗称“阴阳五行说”。
二、古希腊的物质观
产生于巴尔干半岛,地中海沿岸, 产生于巴尔干半岛,地中海沿岸,一般不去精密探讨自然 界的某个细小部分和具体事物, 界的某个细小部分和具体事物,而是将各种具体现象和事 物都置于宏大的宇宙予以笼统的解释。 物都置于宏大的宇宙予以笼统的解释。 1、爱奥尼亚人(Ionia,今土耳其西部)的自然哲学 爱奥尼亚人(Ionia,今土耳其西部) 泰 勒 斯 ( Thales) 认 为 水 是 万 物 之 源 ; 阿 拉 克 西 米 尼 Thales) ( Anaximenes) 认 为 万 物 之 源 是 气 ; 赫 拉 克 利 特 Anaximenes) (Heraklitos)认为火为一切元素的初始元素…。 Heraklitos)认为火为一切元素的初始元素… 2、古代元素论和古代原子论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以为万物由四种元素组成(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以为万物由四种元素组成(水、 火、气、土) 留基伯( Leucippus)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留基伯 ( Leucippus) 德谟克利特 ( Democritus) 认为万 物由原子组成,不可分,形状大小不同,但原质一样。 物由原子组成,不可分,形状大小不同,但原质一样。
古代中国化学--物质观
古代中国化学——物质观.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有很高的科学成就,杰出的科学家历代都有,但是零散发展现象与现代科学系统发展截然不同。
最明显就是承传,古代科技失传现象很普遍,这对“科技代表财富”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
其实这与中国古人对物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从化学的角度漫谈中国古代各项成就发展的系列里,就先从对物质的认识谈起。
中国古代对物质的认识基本就是“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构成了宇宙中万事万物。
这种认识究竟始于何时呢?这个问题恐怕现在已经无史可考,因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它似乎是一直伴随中国文化演进的,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
在《尚书·洪范》里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
尚书,就是孔子注疏的六经中的“书经”,是中国古老的政治文献集,最早的纪录就是黄帝年代,距今约有五千年,也就是说早在中国有文字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对五行的认识了。
其它象周朝的《国语》中有“……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的记载。
所以五行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就如同现代科学对宇宙物质的认识建立于“原子、分子说”。
但是比五行更微观对物质的认识,在古代中国就有所谓的“阴阳理论”。
孔子在《易经·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这似乎已经进入现代高能物理的范畴,不只是谈微观基本粒子,甚至是谈物质形成过程。
所以五行构成的万物,又因阴阳特性,五行也有自身的特性,在《尚书·洪范》里也提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又因自身特性,彼此交互作用下,在宏观又出现了生、克的现象:“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是种制约作用;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构成另一促进循环,这就是著名的相生相克理论。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原始化学物质观的未来 展望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绿色化学:注重环 保,减少污染,开 发高效、环保的化 学物质
智能化:利用人工 智能技术,实现化 学物质的高效合成 与分离
生物技术:结合生 物技术,开发具有 生物活性的化学物 质,拓展应用领域
可持续性:关注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实现 化学物质的循环利用 和可持续发展
缺乏实验验证
原始化学物质观主要依赖于经验和直观观察,缺乏实验验证的支持。 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实验条件,原始化学物质观的结论无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缺乏实验验证导致原始化学物质观的结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随着实验科学的不断发展,原始化学物质观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缺乏理论支持
原始化学物质观缺 乏科学理论的支持, 主要依靠经验和传 统。
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原始化学物质观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难题、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等。
机遇:同时,原始化学物质观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机遇,如新的发现、新的应用领域、新 的市场需求等。
应对策略:为了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 等方面的努力。
原始化学物质观是指对化学物质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对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等方面的理解和解释,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基础。
原始化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 关。
正确的原始化学物质观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质的转化:原始化学物质观认为,物质之间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相互转化,这种转化 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的分类与命名
物质分类:根 据性质、组成 和结构对物质
化学结构的从古至今发展历程
化学结构的从古至今发展历程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结构,特别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化学结构的研究,从古代的朴素认知到现代的科学理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1.古代化学结构观念在古代,人们对化学结构的认识非常有限。
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我国等古代文明,对化学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实践,但对其内在规律缺乏深入理解。
这一时期的化学结构观念主要基于四元素(地、水、火、风)或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哲学观念。
2.近代化学结构理论17世纪至19世纪,化学进入近代时期。
这一时期,化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并提出了原子论、分子学说等基本的化学概念。
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小粒子——原子组成。
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认为化合物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些理论为化学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现代化学结构理论20世纪初,化学结构研究进入现代时期。
这一时期,量子力学、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等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理论的提出,使得化学结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量子力学揭示了电子在原子和分子中的行为规律,为化学键的本质提供了深刻理解。
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则从微观层面解释了化学键的形成和分子的结构。
4.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
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质谱(MS)等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使得化学家们能够更加精确地确定物质的结构。
此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分子模拟等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5.我国化学结构研究的发展我国化学结构研究的发展历程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似。
从古代的炼丹术、草木染料的研究,到近代的化学教育兴起,以及现代化学结构的深入研究,我国化学家们在化学结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特别是在有机化学结构研究、新材料的开发等方面,我国化学家们为世界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
方法:研磨,蒸馏,升华,溶解,沐浴,密封
炼丹术士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典型代表HgS、
Hale Waihona Puke Hg水银“烧时飞着釡上灰,名汞粉,俗称水银 灰”----升华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将 欲制之,黄芽为根”----化合反应 “丹砂烧之成水银”----分解反应 可逆现象还表现在铅与碱式碳酸铅(胡粉)、铅 与铅的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 已注意到炼丹过程中量的掌握:P24
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万 物的基本材料。它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 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 因此有:“民非水火不生活,昼夜扣人之门 求水火,无不与者”。 “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 也,是为人用。”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再稍后的赫拉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唯物论 和辩证论者。他基本依循米利都学派的路线。 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不断地产生 和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事物都在发展变 化,就像流动的水,一切皆流,皆变。他的至 理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列 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上述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主张一元论,然而 他们在说明世界上都存在着困难。出生于西西 里岛的医生兼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融合各派 主张,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由水、火、土和气四 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观点。为解释运 动的起因,他假定万物都含有爱和憎两种成份。 物质在爱的影响下结合,在憎的影响下分离。 这是用一组固定的力来说明结合的首次尝试, 同时也是后来成为一种重要化学理论的亲和力 学说的先驱。
长期从事冶金、染色等化学工艺的埃及工匠, 当时已萌发由普通金属仿造贵金属的思想。他们 把金银和其金属混合熔化后,就会得到一些不易 与金、银分辩开的东西,因此发现了黄金仿造术, 但此时工匠还未产生由贱金属炼制贵金属的意识。 当亚历山大里亚城成为重要的学术中心时,埃及 工匠开始受到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学说 及其他希腊思想的熏陶,他们因此开始有意识地 把四元素四原性说的观点渗透于所从事的化学工 艺过程中,相信贱金属(铜锡铅铁等)通过人工 操作可以炼制出贵金属(金银等)。以亚里士多 德的四元素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掺杂波斯的神秘 主义和埃及的巫术,希腊化埃及炼金术因此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原始化学物质观
现代的元素论源于古代朴素的“元素”论的演化。
1、一元素观:
(1) 战国时代,有人认为水是组成万物的本原。
《管子· 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 (2)当时也有人认为万物本原由“精气”构成: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3)战国末期的荀子进一步发挥了精气学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 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在他看来 构成各物质的基本形态是“气”。
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对本原的概念做了进 一步的引申:万物本原是一种统一的、永恒的未限 定物质。从永恒的未限定物质中逐渐分离出冷和热、 干和湿,随着对立面的分化,就产生各种具体事物, 最后又归于未限定物质。
阿那克西曼德的弟子阿那克西米尼抛弃了他 老师认为的一种暧昧不明的未限定的物质观念,认 为万物源于气。他认为气经常进行着疏散和凝聚两 种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产生不同的实体,气受热 疏散就变成火,气受冷凝聚就变成风和云,再凝聚 变成水、土至于岩石。正是气的不断疏散和凝聚, 就产生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
《易传· 系辞上传》载:“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代表消极、柔弱、退守、安静等的性质和事物
阳——代表积极、刚强、进取、活泼等的性质和事物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了雷、火、风、 泽、水和山,这八种自然物即是自然界总的根源。阴 阳成了天地间万物和一切变化遵循的根本法则,阴阳 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间奥妙所在。 阴阳学说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来说明自然界的变 化发展,既包含着原始、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且又有 辩证法的思想。阴阳学说的提出,对提高人们认识自 然界的能力和发展当时的哲学思想,都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
2、元气论
到了汉代,王充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的“元气自然论”: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万物和人皆“因气而生,相类相产”。
宋朝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提出“太虚 即气”的论断,“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 散,变化之客形耳。”“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 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元气论认为,气可聚可散,可有形,可无形。 当气聚集而构成有形的万物时,物质以间断的形 式存在,当气散而成无形的太虚时,物质以连续 的形式存在。 明朝的宋应星的《论气》道:“天地间非形 即气,非气即形….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 王之夫则曰:“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 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 围也。”“气聚而成形,散而归于太虚。”并据 此提出了气不生不灭的思想。
3、多元论元素观、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和五行说大约形成于商周之际,到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形态。 阴阳说是根据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自然现 象和社会现象而提出的。认为宇宙万物皆具有阴 阳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相互作 用和运动,导致万物发生变化。 八卦学说则是阴阳说应用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古代实用化学的诞生与发展,为人类认识和变 革世界提供了实践基础。物质形态的相互转化, 牵动人们主要围绕有关物质构成两个基本问题进 行思考: 1、物质间能发生相互转化,说明不同物质有 着共同的本原。那么,共同的本原是什么?
2、这些物质的本原是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万物
的?
朴素的唯物主义猜测——朴素的物质观
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万 物的基本材料。它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 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 因此有:“民非水火不生活,昼夜扣人之门 求水火,无不与者”。 “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 也,是为人用。”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阴阳五行说在化学史上成了后来兴起 的炼丹术的指导思想。在祖国医学中,成 为传统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代表人物惠施提出 “小一”的概念,认为“小一”是组成物 质的最小单位,物质不可无限分割。而公 孙龙则认为物质可无限分割。
墨翟提出“端”的概念,认为“端” 是组成物质的最小 单位,物质不能无限分 割。
古希腊唯物主义自然哲学最高成就——原子论 的提出。 创始人: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第一个百科全书式 的学者) 观点:宇宙万物是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 可分的物质粒子所构成。这种微粒叫“原子”, 原子间有虚空,原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 原子固有的属性。原子在性质上相同,但组成不 同物质的原子形状、大小、数目、排列方式不同。 100年之后,伊壁鸠鲁继续发展了原子论的思 想,并认为:原子还有重量的不同,原子由于自 身的重量要直线下落,有时会“偏离正路”。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 从革,土爰稼穑(sè收获之意)。”
在这些直观、朴素的认识的基础上,《国语》 中的《郑语》又明确提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 的基本物质元素。 实际上,古代原始的五行说,就是元素论的 萌芽,也是一种多元论的元素观。 五行说和阴阳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自 然界的面貌,随后,发展形成了阴阳五行说。具 有代表性的学派当属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墨 翟,《墨经》曰:“五行无常胜,说在宜多。” 即,五行相遇,这行胜那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 对的,有条件的。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第二节
印度原始化学物质观:P17
公元前10世纪伽毗罗等提出“五大” 地、水、火、风、空
第三节 希腊原始化学物质观
希腊的地理位置:与文明的埃及和巴比伦相邻 古希腊的社会:城邦独立,没有形成集权的国家 氛围: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学派多
重要的学派代表:
泰勒斯——无神论唯物主义学派——米利都 学派。他认为:万物始源于水,水为万物之母, 万物皆生于水,皆归于水。各种自然现象均来自 于பைடு நூலகம்的变化——即万物的本源是水。
再稍后的赫拉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唯物论 和辩证论者。他基本依循米利都学派的路线。 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不断地产生 和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事物都在发展变 化,就像流动的水,一切皆流,皆变。他的至 理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列 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上述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主张一元论,然而 他们在说明世界上都存在着困难。出生于西西 里岛的医生兼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融合各派 主张,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由水、火、土和气四 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观点。为解释运 动的起因,他假定万物都含有爱和憎两种成份。 物质在爱的影响下结合,在憎的影响下分离。 这是用一组固定的力来说明结合的首次尝试, 同时也是后来成为一种重要化学理论的亲和力 学说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