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深入了解不多,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案例讲解: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历史史料: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本节课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4.视频: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短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激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兴起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经济发展、兼并战争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各国的情况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
历史第一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3.分析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2.分析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1.谈论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分享对战国时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了解。
2. 分组讨论(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
2.每组讨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影响。
3.汇报讨论结果。
3. 课堂讲解(30分钟)
1.简要讲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2.分析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3.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
4. 课堂小结(10分钟)
1.总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思想变化。
2.与学生共同回顾和讨论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2.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结,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思想变化。
3.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变化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2.教学器材: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3.学生活动材料:历史教材、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图文,参与成语游戏。
)这些成语故事反映战国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变化。
那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变化和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一)社会背景1.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教师讲述:春秋与战国最大的区别,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都是以力服人,春秋称霸者还会需要假借周王的名义。
而到了战国时期,争雄者则连这一层也省去了。
2.总结当时社会背景:(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2)赵韩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二)战国七雄1.【图片展示】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时空分布。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教师帮助学生阅读P33面至P34面内容,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提示:(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四)战国时期的战争与特点1.【图片展示】,展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概况,设问:战国时期有哪些战争?战争有何特点?2.提示:资料: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
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附学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预习】利用材料引入知识(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知道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
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商鞅变法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读图识图四、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讲授新课】(一)解题1.思考、讨论“战国”的含义,教师明确:战国,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2.教师指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学习新课1阅读教材“战国七雄”文字,以及春秋、战国形势图,进行观察比较并思考:(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1)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3)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教师明确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赵修筑长城来抵挡。
2.这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当时的人们对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会渴望什么?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结束战乱、一统天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3.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5.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爱好和认识。
【教学重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教学难点】1.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进步及其背景。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课堂小组合作法【学法指导】1.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加深理解。
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3.学会结合文物和地图等,发现历史线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出示中国地图,询问学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引导学生回想上一课的内容,回忆儒家和道家的主张。
3.出示一幅图画,描述图画意义,开始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分钟)1.讲述战国时期的发展概况,着重介绍经济和文化状况。
2.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战国时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学生活动(40分钟)1.老师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交流以及小组互动方式,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2.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设计读物提示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并以此增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语言回答知识点。
【教学反思】在此次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经济背景,而且还较好地体验到了在小组互动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次教学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分组讨论环节的过程中并未及时进行矫正,导致有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够好。
因此,在下次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及时检查进度,避免学生偏离教学大纲。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也收获颇丰。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
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
(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看纷争四起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三、教学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导入新课:东周前期被称为是春秋时期,东周后期被称为是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化,其表现就是:经济方式为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社会性质又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四、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战国初期形式示意图,指出经过三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战国初期只剩十几个国家,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就是:齐楚秦燕赵魏韩。
多媒体展示齐国的地理位置,并按顺口溜指出位置。
七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多媒体展示战争概况),为增加课堂趣味性,给学生讲解减灶计。
减灶计: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出兵围魏救韩。
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
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
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
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及魏军主力被歼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理解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2.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历史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5. 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战国时期文物图片、历史文献摘要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相关纪录片片段、学术讲座视频)。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或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总结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4. 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该时期的政治格局。
提出问题:战国时期相比春秋时期有哪些显著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新课教学1.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变革:讲解战国七雄的崛起和兼并战争,以及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
结构图示:`战国时期政治变革>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 封建制度确立`经济变革:分析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结构图示:`战国时期经济变革> 铁器、牛耕> 农业生产> 商业繁荣> 城市发展`文化变革:介绍百家争鸣的继续和发展,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1)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课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课标,遵循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的。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课文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都在想尽办法强兵富国,所以纷纷招募人才进行变法和兴修水利,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终秦国取得战争优势,统一全国。
三、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历史科,小学阶段知道一些传统的历史小故事,听说过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尚未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习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知和较全面的理解,对历史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表面。
四、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朝代和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时空观念)2.通过图片、文献、表格、视频等,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并对兼并战争做出评价,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和评价历史现象要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文献、视频,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强大的重大意义,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习商鞅的改革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一)战国七雄教师:为什么叫战国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学习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战国七雄自主阅读课本P31~32内容,完成第1题。
1.三家分晋指的是那三国?列举战国七雄及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及与之相关的成语。
三家分晋:韩、赵、魏。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知识模块二商鞅变法自主阅读课本P33~34内容,完成第2~3题。
2.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支持者、内容、影响。
时间:公元前356年.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支持者:秦孝公。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此来激发学生 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
师: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父子的功业。 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 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 他拄着黄荆拐杖, 举步艰难, 昏倒在雪地 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 中国人永难忘怀。展示图 片,回答问题: 你知道对联中“太守”是谁?“二王庙”又为纪念谁?
关于土地制度和 剥削关系的转变, 对于初一学生很 难理解, 在此试着 通过情景设置, 深 入浅出, 便于学生 接受。
性呢?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边讲边图示) :
封建阶级、剥削方式形成 春秋以来:垦荒私有、化公为私
奴隶 主拥有 大量私田
劳动者
出租给劳动者
租种土地, 人身自由
封建 地主
农民
封建阶级关 系和剥削方 式形成
学生通过回答, 比 较出铁农具的优 越性。情景的假 设,图片的比较, 易于学生分析问 题,得出结论。
师:给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的表格进行比较。 得出认识, 生产工具的进步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不断 发展。
使学生初步认识 生产工具是社会 生产力的标志。
师:结合图片和史料,找出铁农具出现和扩大的时间?
第 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 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 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 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 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 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教材分析】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制度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这一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其 前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改变,变法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以商鞅变法的 效果最显著。 奴隶主向地主的转变,奴隶向农民的转变课文只作了极简单的讲述,教学时要适当补充这一 方面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和掌握春秋战国基本知识,有助于本课继续学习春秋战国的另一特征—— 大变革的时代。学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知识的缺乏,需要教师化难为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 突破本课重难点。 【教学策略】 1. 从复习第 6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知识点,指出春秋战国不仅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还是一 个大变革的时代开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变革,以此为主线贯穿教 学过程。 2. 讲述“都江堰”栏目时制作教学软件显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 3. 使用图示的方法在课件中逐层显示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意义,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 用。 【教学资源】 自制 PPT
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一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 、另一组表演人拉 犁翻地(前进) ,不久,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并不断用手擦汗。
师:看完表演你有什么体会?怎样解决人体力不足的问题好呢?
表演使学生直观、 形象地体会出牛 耕大大提高了劳 动效率。
生:牛耕
师:想一想:牛耕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它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改革、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情景创设二表现 了新兴地主阶级 急需通过改革变 法来巩固自己的 利益。 这是各国变 法的根本原因。
到了战国时期,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 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这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 2)变法的过程: 师:介绍商鞅的生平以及得到秦孝公的任用主持变法。
发展封建经济, 先
生:李冰,李冰父子
师:提到治水, 我们就会想起之前学过的大禹。结合这首诗“始知李太 守,伯禹亦不如” ,怎样评价李冰?
过渡: 春秋以来, 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来,出现了大量的私田。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
鼓励学生大胆发 言、积极参与。可 能学生会结合文 字资料对李冰进 行评价、 也可能联 系大禹治水、 三峡 工程等说明兴修 水利的重要性、 或 者谈到节约用水 等。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是一个奴隶主,授封 300亩。 役使奴隶 500个, 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我的私田越来越多, 可得让这些奴隶抓紧干活。 可是他们经常怠工、 逃 跑、还砸坏我的铁农具, 影响了我的收入, 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
生:春秋末年出现,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 一次革命。
牛耕也表现出我 国劳动人民的智 慧。
总结过渡: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
开发
山林、 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提供了便利,
因此,战国时
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 都江堰的修筑
这样看来, 奴隶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他们有了人身自由, 以种田为生,
所以这部分租种田地的奴隶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转变为什么呢?
(生: 转
变为封建农民。 )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隶主则转变为什么?(生:新
兴的封建地主。 )这就使旧的剥削方式被封建剥削方式所取代。
他们
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过渡: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农具的出现和使用。
首先是铁 自然过渡
1. 铁农具的出现和使用
图片:《北京人的石器》 、《半坡人的石器》 、《河姆渡人的骨耜》 、《战国 时期的铁农具》图片,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 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
生:选择铁农具,铁农具的优点:锋利、耐磨、易打造、成型等。
培养学生论从史
生:春秋、战国。
出的历史思维。
师: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给当时社会带来怎样的作用?
生: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大量的荒地得以开垦, 大大提高了 社会生产力。
为下文的分析作 铺垫。
2. 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过渡: 铁农具的推广, 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 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试一试: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学生了解封建阶 级关系、 剥削方式 取代旧关系、 旧剥 削方式的过程。
情景创设二: 一个地主的烦恼: 官田只有 300亩,私田倒有 1000 余。 田地出租以后,收获比前丰厚。 人人都道福气,何人知我愁忧! 田地私自开垦,不定哪天没收? 大家帮我想想,如何更好享受? 我的土地是私自开垦的,到现在还是非法的,不定哪天就会被没收了, 我是寝食不安,盼望土地变合法我就安心了。
师: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 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 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向大家
由于经过准备, 学 生会踊跃举手、 积 极参与。
(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图讲解原因)
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 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 郡守, 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 李冰有着远见卓识、 又通晓天文地理 知识, 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 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 他深 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走进了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经历了这个时代诸 侯争霸、战争频繁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今天,让我们通过三幅形势图来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 点,走进那个动荡的时代。展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生:一起对照图片回忆知识点。 师:这三幅图让我们再次体验了春秋战国的纷争,也体现了春秋战国的特征之一——大动荡 的时代。春秋战国还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大转型。今天我们 一起学习第 7 课大变革的时代,去感受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革。 二、讲授新课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商鞅被处死了, 那变法就是失败了; 有的认为变 法成功了,因为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小结加以引导: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 长远意义影响更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 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 潮流。
( 5)开放型思考题:讨论: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再一次把商鞅变 法放到春秋战国 这个大时代中去, 弄清二者的关系, 以突破难点问题。 鼓励学生各抒己 见, 指导学生回答 问题要做到论从 史出、有理有据。
三、本课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 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 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秦以李冰修筑都江堰为经济上强 大的基础,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 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四、板书设计:
4、商鞅变法 ( 1)背景:
这一子目是本课 的重难点
由公田到私田 铁农具 牛耕 都江堰
劳动工具的改进 耕作方法的改进 基础设施的建设
土地利用率 和农作物产量 显著提高。
大量荒 地被开 垦出来
通过示意图使学 生比较直观的了 解这一时期土地 性质的变化。
荒 地成 为 开 垦奴 隶 主的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