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EC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群体课程创新实验平台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测量”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测量”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https://img.taocdn.com/s3/m/4abe2c88ec3a87c24028c4c4.png)
Ab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a p e r ,a n e t wo r k t e a c h i n g p l a t f o r m f o r Bi o me di c a l S e n s o r s a n d Me a s u r e me n t c o u r s e i s b u i l t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e s s e n t i a l k n o wl e d g e a n d t h e l a t e s t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or f h e l p i n g s t ud e n t s t o l e a r n t he c o u r s e i n de p e n d — e n t l y a n d f r e e l y .I n a d d i t i o n,t h e t e a c h e r a n d s t u d e n t s c a n c o mmu n i c a t e e a s i l y o n t h e n e t wo r k p l a t f o m . Cl r e a r l y, ne t wo r k t e a c h i ng pl a t f o r m i s a g o o d a ux i l i a r y t e a c h i n g me a n s .S o me u s e f ul e x pl o r a t i o n i n t he a pp l i c a t i o n a r e
( S c h o o l o f C o n t r o l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i n a n 2 5 0 0 6 1 ,C h i n a )
DICECX现代传感器与检测专业技术群体课程创新实验平台
![DICECX现代传感器与检测专业技术群体课程创新实验平台](https://img.taocdn.com/s3/m/18b668e0312b3169a551a425.png)
DICE-CX2型 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群体课程创新实验平台1、概述1. 实验平台能满足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实验需求,并且具有占用空间小、挂箱 设计规范、互换性强,从基本实验到构成完整系统在一台实验装置上便可以全部实现。
避免 了不同课程需要不同实验装置、占用空间大、难以构成完整系统、不方便实施综合性和设汁 型实验的麻烦。
2. 能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教案需要,可按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配豊,并可根据 用户的要求增添实验挂箱。
3. 实验装垃能完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课程实验,通过实验能掌握各种传感器原理、 信号处理电路及检测方法。
4. 传感器部分:包括压力、压电、应变、电容、霍尔、温度、光敏、气敏(洒、CO )、 电涡流、光纤位移、长光栅位移、差动变压器、光电耦合等各种常见传感器。
5. 检测部分:利用工业实际中广泛采用的成熟电路完成对各种传感器信号的拾取、转 换、调理、采样、存储、解算、控制及显示等处理电路,实验装置充分考虑抗干扰及可靠性 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6. 通过使用本实验平台,有利于广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完成传感器与 检测技术等一系列基本实验后,便能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所要求的基本原理、操作 技能和动手能力。
若再完成一个或几个综合型实验,则对系统有一个较为全而的认识,形成 基本的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体系。
如果能进一步完成设计型乃至创新型实验,则将形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积累解决实践问题图片供参考,以实物为的经验,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特点1.模块化设计:采用标准的模块化设计,增强系统的结构性和互换性。
2.总线标准:建立统一的内总线和接口约立,以实现最灵活的个性化配巻、扩展和系统管理。
3.可更换的核心系统:为适应不同厂家的处理器、不同种类的处理器,通过改变系统核心卡来实现使用不同家族的单片机或者是不同种类的处理器(如MCU、DSP、ARM)等来组成系统。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3e8f38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b.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策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结合我国高校教育实际,探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1.引入前沿科技,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将前沿科技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例如,可以介绍新型传感器、微纳传感器、物联网传感器等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2.案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例如,可以选取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等典型应用场景,讲解传感器在这些场景中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项目驱动,培养创新能力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引导学生开展团队合作,通过研究、设计、制作、测试等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手段创新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动画等,直观地展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原理、结构和应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同时,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空间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实现课程的在线学习。
通过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资料、提问、讨论,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提供个性化指导。
三、考核方式创新1.过程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将过程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过程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团队协作、项目实践等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开放性试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期末考试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dd843787fd5360cba1adb86.png)
Vo . . 18 NO 2
J une 2 9 00
文章编号:17 -4 6(0 90-0 20 6 18 9- 0 )20 6 .3 2
“ 传感器 与检 测技术 ’教 学实践平 台的建设 与实践 ’
邝小磊 ,齐 群 ,钟妙 清
( 东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0 0 ) 广 1 80
系统 ,包括 工业 控 制系 统 、交通 控 制系 统 、商 业 运行 系统 .甚 至办 公室 及家 庭 都必 然 要应用 一 定
的 “ 感 器” 及 相应 的 “ 测 技术 ” 传感 器 与 传 检 , 检测 技术 两部 分 是紧 密相 关和 相辅 相 成 的 ,它 们 是控制 系统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尤其 在 工业 控制 和 生产过程 中 ,传 感器 以及 相 应 的检 测 技 术可 以用 来进 行数 据采 集 、数据 处 理 、 自动 检 测 、 自动 识
结 构 合 理 、课 程 内容 丰 富 。
关键词:传 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 ;实践平 台 中图分类号 :G 1ci n a d Re l y o ‘ e s r a d S r e c n q e n t u t n a i f ‘ n o n u v y Te h i u ” o t S Te c i g a d Pr cie P a f r a h n n a t l to m c
Abtat h ae r l e epoetdaa dcnt ci i c o f o r o su t n Ii t a a t src:T i pprf mua st rjc ie n o s ut edr t no us cnt ci . ts osyt t e s o t h r v ei c e r o h h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ef57fe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8.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本课题的目的是探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一、改革理念
本课题所提出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是要以学
生为中心,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时能有效的掌握并应用传感器技术,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成果。
二、改革措施
1、改进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增加与学生生
活息息相关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内容,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点,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2、实施活动教学:采用实践性的活动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
上有机会体验真实的传感器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推广创新教学:将创新教学法引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
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激发起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实施
1、调整教学时间:通过延长课时,调整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够
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了解传感器技术,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2、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制度,从而鼓励学生勇于
创新,更深入地学习和实践传感器技术。
3、增设教学辅助设施:增设与传感器技术有关的教学辅助设施,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运用传感器技术,从而有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经过以上的改革,本课题预期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传感器技术以及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传感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与改进策略
![传感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与改进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2cb91e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8.png)
传感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与改进策略传感器检测技术是现代化工、电子、机器人等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应用范围之广泛、实用性之高,受到许多相关行业的关注和支持。
如今,在各高校中开设了相关专业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掌握这项技术。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因此,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方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课程内容更新传感器检测技术进展迅速,一些新的技术和理论也不断涌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更新。
特别是在技术变革较为频繁的电子和机器人领域,教师需要保持教材的时效性,根据最新发展更新教材,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理论。
二、引导学生实践操作理论知识是学生了解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基础。
但是,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实验操作和实践项目。
在课堂上,可以使用模拟器或仿真软件模拟传感器运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
同时,让学生在实验室或实习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传感器检测技术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现实中,许多传感器检测技术需要组成团队完成,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也可以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在小组中协作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在团队合作中也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相互学习,互相督促,提高学习效果。
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及时跟进科技发展的变化,更新教学资源、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和独立探究。
总之,在传感器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实践操作的引导、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等方面加以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专业群名称应用软件技术专业群
![专业群名称应用软件技术专业群](https://img.taocdn.com/s3/m/28e4a7d27c1cfad6195fa735.png)
2018 年 2 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 划》。规划中提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发展布局为三核引领,济南以 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领,以东部高端产业集聚区、省级开发区转换提升区、 泉城优化升级区为支撑,以济南中央商务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为重点,构 建“一先三区两高地”的核心布局。重点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 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养健 康、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产业,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建设“大、强、美、富、 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构建京沪之间创新创业新高地和总部经济新高地,打造 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平台的创建与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平台的创建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a17ad949649b6648d7472b.png)
投入经 费 5 O万元 ,同年 l O月份初 步建成并 投入 运 行 。经过 近 四年 的应 用发展 ,取得 了明显 成效 。
一
实 验教 学 平 台 的创建 思路
在 学校人 才培养 E标 的指 导下 ,根 据实验 教学 t
[ 收稿 日期 ]20 09—0 O 3一 6 [ 基金项 目]福建省 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 目“ 晶态合金多传感器钢管磁性探伤信息融合技术 的研究 ” (0 800 0 ) 非 20 J4 07 ; 集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 目 ( 18 4 C 51) [ 作者简 介]解源 (96 ) 15一 ,女 , 河北保定人 , 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测试与 自动控制。
( 建设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实验教学平台 一)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的总体要求和 学科专 业 的培 养 目标 ,注 重 培 养 “ 识 教育 基 础 通
上 的宽 口径专 业 人才 和应 用 型人 才 ” ,以本 科 生 为
革、知识创新 、科学研究等学校的主体工作。它对
于大学 生特别 是理工 科大 学生 的综 合素 质和创 新能
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长期以来 ,传统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造成教 学体 系结构 不合理 ,普遍 存在 着重理论 轻实践 的倾
向 ;存 在着 实验 教 学整 体 投入 不 足 ,设 备 陈 旧 , 内容 老化 ,形式单 一 等问题 ;在实验 教学过 程 中使 用 “ 统一化 ” “ 、 验证 型 ” 的 固定模 式 较 多 ,采用 “ 多样 化 ” 设计 型 ” 的 自主选 修模 式 较少 ,实验 、“
轮机工 程 学院 、理学 院 、工 程技术 学 院 、诚毅 学 院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建设方案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51e63527284b73f24250c5.png)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建设方案目录1单片机-嵌入式接口技术-传感器实验室 .......................................... - 3 -1.1总体规划............................................................ - 3 -2实验设备.................................................................... - 3 -2.1智能硬件原理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硬件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功能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绿色家居系统套件.................................................... - 3 -2.2.1图文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产品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课程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1.1总体规划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主要用于对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学习,能够服务于相关课程的实验和实训需求。
核心课程主要针对学科基础技术的培养,掌握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配置、维护和开发,接入等知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27369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f.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嘿,各位!今天我来给大家聊聊《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咱们这门课程可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可谓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石啊!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已经满足不了咱们学生的需求了,所以,咱们得改革!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感器原理的学习是基础,但是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咱们还得动手实践。
可以设置一些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传感器系统,感受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2.案例教学。
通过分析典型的传感器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和价值。
案例可以包括智能家居、无人驾驶、医疗健康等。
1.传感器基础知识。
这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传感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传感器应用技术。
这部分内容可以详细介绍各种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要求、设计方法等。
这里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作用。
3.传感器系统集成。
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将多个传感器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这里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
4.传感器前沿技术。
这部分内容可以介绍一些新型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前沿技术,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
1.项目驱动法。
通过实际项目引导学生学习传感器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应用背景和实际工程问题。
3.小组讨论法。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网络教学。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1.期末考试。
考试内容要涵盖课程重点,检验学生对传感器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作业。
通过小组作业,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4.课堂参与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现代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a718b5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3.png)
《现代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作为一门技术性的课程,《现代检测技术》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
《现代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做出如下改革建议:
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
能够有效掌握技术领域知识的重要依据是理论联系实践。
故而实践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应加以重视,例如实验技术的演示、实践技能的训练等。
其次,要注重实时和灵活性。
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首先要用到实践中,教师要
随时更新技术环境,正确面对技术的变化,使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融入技术教学中,灵活选用综合类活动,增加学生思维视野,促进技术教学提高。
再次,要关注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理论、交叉相结合,教师可以创造
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技术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用实践来学习、实践来检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最后,要重视学生的能力激发和技术创新。
教师要独立主动的学习现代技术,
及时更新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尝试自己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促进他们的勇于创新发明的积极性,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以上几点改革实践探索,将有助于提高《现代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未来从事技术工作的能力。
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PPT课件
![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d9675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7.png)
电感式传感器
总结词
基础原理、应用领域、优缺点
详细描述
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电感器的电感变化来检测物理量变化的传感器。其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应用在位 移、振动等测量领域。优点是测量范围宽、可靠性高,缺点是灵敏度较低,易受温度和外界磁场干扰 。
意义
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 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 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01
任务:选择一个实际应用场景,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现代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系统或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02
要求
03
深入理解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04
掌握相关软硬件工具的使用;
05
完成系统或装置的设计、制作和调试;
03 常用传感器介绍
电阻式传感器
总结词
基础原理、应用领域、优缺点
详细描述
电阻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值的变化来检测物理量变化的传感器。其原理简单, 应用广泛,如压力、位移、应变等。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缺 点是精度受限于电阻值的变化范围。
电容式传感器
总结词
基础原理、应用领域、优缺点
详细描述
06 课程设计总结与展望
课程设计的收获与不足
收获 深入理解了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掌握了多种传感器和检测设备的操作技能。
课程设计的收获与不足
•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收获与不足
不足
部分学生在实验环节中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训练。
传感技术云平台课程设计
![传感技术云平台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d2567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b.png)
传感技术云平台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感技术云平台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传感技术原理,能够运用传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传感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
3.理解传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4.能够运用传感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5.能够利用传感技术搭建简单的智能系统。
6.能够分析传感技术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传感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意识到传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传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技术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传感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原理。
2.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学习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3.传感技术的应用场景:分析传感技术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4.传感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学习如何利用传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方案的设计、实施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感技术的原理、分类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传感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感技术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传感器的使用和系统搭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传感技术云平台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DICEC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群体课程创新实验平台
![DICEC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群体课程创新实验平台](https://img.taocdn.com/s3/m/8b93dc0bad02de80d5d84031.png)
DICE-CX2型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群体课程创新实验平台图片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一、概述1.实验平台能满足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实验需求,并且具有占用空间小、挂箱设计规范、互换性强,从基本实验到构成完整系统在一台实验装置上便可以全部实现。
避免了不同课程需要不同实验装置、占用空间大、难以构成完整系统、不方便实施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的麻烦。
2.能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可按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配置,并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增添实验挂箱。
3.实验装置能完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课程实验,通过实验能掌握各种传感器原理、信号处理电路及检测方法。
4.传感器部分:包括压力、压电、应变、电容、霍尔、温度、光敏、气敏(酒、C0)、电涡流、光纤位移、长光栅位移、差动变压器、光电耦合等各种常见传感器。
5.检测部分:利用工业实际中广泛采用的成熟电路完成对各种传感器信号的拾取、转换、调理、采样、存储、解算、控制及显示等处理电路,实验装置充分考虑抗干扰及可靠性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6.通过使用本实验平台,有利于广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完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一系列基本实验后,便能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所要求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若再完成一个或几个综合型实验,则对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形成基本的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体系。
如果能进一步完成设计型乃至创新型实验,则将形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积累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特点1.模块化设计:采用标准的模块化设计,增强系统的结构性和互换性。
2.总线标准:建立统一的内总线和接口约定,以实现最灵活的个性化配置、扩展和系统管理。
3.可更换的核心系统:为适应不同厂家的处理器、不同种类的处理器,通过改变系统核心卡来实现使用不同家族的单片机或者是不同种类的处理器(如MCU、DSP、ARM)等来组成系统。
4.快速连接线设计:提供三种连线方式①采用金质缩紧孔单线接线;②采用排线集中接线;③自动免连线模式接线。
基于DACUM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开发与改革
![基于DACUM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开发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7f73401c8d376eeafaa31ba.png)
基于DACUM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开发与改革作者:向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0期向楠(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11)摘要:DACUM的课程开发是基于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项目模块的课程开发方法,这种方法使课程项目模块与岗位能力实现了无缝对接。
基于DACUM课程开发与改革详细探讨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开发的步骤及内容,同时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技能为主的多样化考核模式等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DACUM;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33-02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与研究”项目资助(BCB14040);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省级特色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项目资助(2014tszy069)作者简介:向楠(1983-),女,湖北恩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改革是推动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课程开发要对接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因此通过调研、论证等方式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基于DACUM的课程开发(一)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分析法DACUM是通过职务分析或任务分析从而确定某一职业所要求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的系统方法。
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区域经济发展部实验项目分部开发了一种对接实际工作需要的培训方法,他们的做法是:建立由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开发工作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确定了培训的具体能力目标,即具体、准确的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在此基础上,将其细化为职业工作内容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与工作人员掌握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及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
赛特斯助力高校打造智慧实训平台培养数智新人才
![赛特斯助力高校打造智慧实训平台培养数智新人才](https://img.taocdn.com/s3/m/dc7b812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c.png)
赛特斯助力高校打造智慧实训平台培养数智新人才近日,赛特斯助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设了一整套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实训环境,实现了在校园内教学全场景覆盖,为教职员工提供前沿的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应用教学平台,更好地满足教学成果与社会用人需求的能力匹配要求。
工业互联网网络运维实调台从2023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到202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要点提到要“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塑造高等教育发展新优势”,基础网络成为教育新基建发力的重点。
此次赛特斯助力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近三年社会培训量达78万人次。
据悉,赛特斯实训示教平台由5G小站、5G轻量化核心网、MEC管理平台、5G边缘网关管理平台、AI管理平台和5G边缘网关构成。
其中5G小站与5G轻量化核心网共同构建实验室环境下的5G网络环境;MEC管理平台构建边缘服务数据中心,并于打通数据中心与5G网络;5G边缘网关管理平台与AI管理平台部署在MEC管理平台,提供用于示教的边缘应用;5G边缘网关部署在教学现场,为现场示教设备提供边缘数据采集、设备远程控制、AI边缘识别等边缘功能。
示教平台解决方案整体架构图整套方案硬件及软件部署环境灵活、部署时间短,业务可以快速上线,能够迅速有效地满足院校需求,教学效率提升60%,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降低30%,可以支持1万多名教师和学生同时在线教学和学习。
实训示教平台的成功搭建,不仅能够贴近企业现状并抓住企业痛点,制定出更加贴切企业需求的教学方案,培养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技能人才,同时培养一批匹配新型技术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打造出特色学科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智慧实训示教平台通过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落地,打造了全国职业教育智慧示教新标杆,标志着5G与智慧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创了职业教育智慧实训新模式。
物联网协同创新感知实训教学平台构建
![物联网协同创新感知实训教学平台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79be354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b.png)
物联网协同创新感知实训教学平台构建
杨倩晨
【期刊名称】《企业科技与发展》
【年(卷),期】2015(000)023
【摘要】为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目前高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两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分别采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物联
网感知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从联动的角度出发,采用创新系统要素联动方法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物联网感知技术结合起来构建物联网协同创新感知实训教学平台.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杨倩晨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计算机系,广西南宁 53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5;G642
【相关文献】
1.基于网络空间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设想与应用策略——中医康复实训教学在世界大学城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实践探索 [J], 黄岩松
2.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实训教学平台的设计 [J], 林素芹
3.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构建高水平实训教学平台——实训中心在建项目抗“疫”进
行时 [J], 岳东梅;刘昳;李岱瞳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实训教学平台的设计 [J], 叶建德
5.物联网综合实训教学平台的仿真研究 [J], 朱龙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CE-CX2型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群体课程创新实验平台图片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一、概述1.实验平台能满足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实验需求,并且具有占用空间小、挂箱设计规范、互换性强,从基本实验到构成完整系统在一台实验装置上便可以全部实现。
避免了不同课程需要不同实验装置、占用空间大、难以构成完整系统、不方便实施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的麻烦。
2.能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可按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配置,并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增添实验挂箱。
3.实验装置能完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课程实验,通过实验能掌握各种传感器原理、信号处理电路及检测方法。
4.传感器部分:包括压力、压电、应变、电容、霍尔、温度、光敏、气敏(酒、C0)、电涡流、光纤位移、长光栅位移、差动变压器、光电耦合等各种常见传感器。
5.检测部分:利用工业实际中广泛采用的成熟电路完成对各种传感器信号的拾取、转换、调理、采样、存储、解算、控制及显示等处理电路,实验装置充分考虑抗干扰及可靠性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6.通过使用本实验平台,有利于广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完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一系列基本实验后,便能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所要求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若再完成一个或几个综合型实验,则对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形成基本的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体系。
如果能进一步完成设计型乃至创新型实验,则将形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积累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特点1.模块化设计:采用标准的模块化设计,增强系统的结构性和互换性。
2.总线标准:建立统一的内总线和接口约定,以实现最灵活的个性化配置、扩展和系统管理。
3.可更换的核心系统:为适应不同厂家的处理器、不同种类的处理器,通过改变系统核心卡来实现使用不同家族的单片机或者是不同种类的处理器(如MCU DSR ARM等来组成系统。
4.快速连接线设计:提供三种连线方式①采用金质缩紧孔单线接线;②采用排线集中接线;③自动免连线模式接线。
各模块在设计时均融入三种连线方式于设计过程。
5.一机多用:采用实验现场与实验准备室相结合的设计构思,在实验装置上仅配备最常用的模块,在实验装置内放置次常用模块,在实验准备室中放置其他模块。
由此实现了该实验装置能够实现一机多用、便于扩展和综合的目标。
6.接近工程实际:实验装置上采用多种工业型传感器,既可以用来完成传感器原理、结构与调理电路的教学,也可以用解决工业工程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7.学以致用:构成实验装置中的智能仪器的各模块,在其设计时充分体现实际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技术和可靠性设计技术,其核心卡可作为实际智能仪器的核心单元。
实验装置中信号转换与信号调理电路采用工业和工程实际中所采用的成熟电路。
实验装置中使用的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方法,采用典型的也是未来实践系统首选的数字信号处理手段,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特征。
8•持续发展:结合单片机、嵌入式单片、FPG*CRLD DSR及ARM®识可以将检测系统或智能仪器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9.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一个将常规仪器实现智能化的实例。
I0 .虚拟仪器仪表设计:结合数据采集卡设计虚拟仪器仪表。
II.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装置中选用的几项综合型实验,是典型的检测仪表或工业应用系统的微型化,既能够使学习者领略检测技术的典型应用和掌握成熟可靠的检测系统的设计技术,又是培养和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实验的实验平台。
l 2 .开放式设计:实验装置中的软、硬件及系统均按照全开放的思想进行设计,以便于学生开展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实验。
1 3 .最小知识单元:为每个模块均可拆分到该知识层次的最小知识单元。
三、适用范围实验台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发平台,体现了灵活、开放、创新、综合、跨领域、跨专业的设计理念。
其功能扩展模块覆盖了多个专业多门课程,适合电子类、通信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机电类、测控仪器类等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创新设计。
四、结构简介本装置由控制屏,实验桌、活动挂箱及扩展模块、实验箱组成。
实验台美观大方,尺寸可选;活动挂箱包括CPU挂箱、接口挂箱、对象挂箱、ARM!箱、DSF挂箱;其功能扩展模块覆盖了多个专业多门课程,包含CPU类、通用接口类、人机界面类、信号变换隔离类、通信类、执行机构类、传感器类共40 多项。
五、技术指标1.输入电源:单相三线220V± 10%50Hz2.工作环境:温度10C〜+40C相对湿度<85%(25 C) 海拔<4000m3.绝缘电阻:大于3MQ4.漏电保护: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m,A 动作时间不大于0. 1 秒5.装置容量:<200VA6.外形足寸:1620mr K 750mm< 1600mm以实物为准。
六、装置的配备及技术性能本装置主要由实验控制屏和实验桌两部分组成。
(一)实验控制屏1 电源及保护体系(1)直流稳压电源,每套功能配置如下:①土5V/ 1A和土15V/ 1A各两路,一路+24VZIA ,均具有短路软截止自动恢复保护功能;②O-30\/ 1A连续可调电源一路,具有短路软截止自动恢复保护功能,带数显电压表切换指示;(2)实验装置设有漏电保护,控制屏若有漏电现象,漏电流超过一定值,即切断电源,对人身安全起到一定的保护。
2 .仪器仪表(1)信号发生器:Ik〜10kHz音频信号;I〜30Hz低频信号。
(2)数字式电压表:量程0〜20v,分为200mv 2V、20V三档,输入阻抗大,精度高(3)频率/转速表:频率测量范围I〜99991Hz,转速测量范围1-9999rpm( 4)高精度温度调节仪:多种输入输出规格,人工智能调节以及参数自整定功能,先进控制算法,温度控制精度土0. 5C3.传感器由多种传感器和信号调理模块组成(1)转动源部分:转动源、霍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应变片称重传感器;可更换的传感器:差动变压器传感器、电容传感器、涡流传感器、霍尔位移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光纤位移传感器、湿敏传感器、酒精传感器。
(2)振动源部分:应变片振动台、压电电传感器;( 3)气体压力传感器部分:气压源、两气压计、气体压力传感器。
(4)热敏电阻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PTI00铂电阻等。
(5)(选配模块)长光栅位移传感器部分:长光栅位移传感器;圆光栅角位移部分:光电编码器,配多功能智能计数器、环境噪声传感器、光照传感器、色标传感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3 .实验挂箱及实验模块,挂件尺寸:468*330mm(1)控制器单元挂箱:配有8051 单片机模块、C8051 嵌入式单片机模块、其他CPU 外围单元、译码模块、和常用接口模块。
(2)信号转换单元挂箱,挂件尺寸:234*330mm配有8位并行AD模块、12位并行AD模块、8位并行DA模块、12位并行DA模块、I / O 口扩展模块、转换模块(模块PCB板尺寸:176*90mm)(3)通信与打印机单元挂箱,挂件尺寸:234*330mm配有RS232/ RS485通信模块、USB通信模块,网络控制器模块、CAN总线模块(模块PCB 板尺寸:176*90mm >)、打印机放在挂箱底板上(4)键盘与显示单元挂箱,挂件尺寸:234*330mm配有显示(静态显示、动态显示、液晶显示)模块、16*16点阵显示模块、4X4键盘模块(模块PCB板尺寸:176*90mm)(5)对象控制单元挂箱(一),挂件尺寸:234*330mm配备有开关量输出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光耦隔离模块、继电器模块(模块PCB板尺寸:176*90mm)(6)对象控制单元挂箱(二),挂件尺寸:234*330mm配备有IC 卡读写模块、步进电机模块、直流小电机模块、语音处理模块、交通灯模块、PWMS制模块(模块PCB板尺寸:176*90mm)(7)ARM9单元挂箱,挂件尺寸:468*330mm配有完成ARM9实验的基本模块(核心板ARM9)(8)信号与系统实验挂箱468*330mm(9)自控原理与计算机控制挂箱模块(两块:一、468*330mm二、234*330mr)i(10)测控电路实验挂箱模块(两块:一、468*330mm二、234*330mr)i七、实验挂箱具体硬件资源1 •控制器单元挂箱:挂箱主要用于插接不同的CPU莫块。
挂箱上包含了CPU莫块的接口插座和基本实验电路及系统扩展电路,可单独完成大部分的基本实验,挂箱上有三个(40P、40P、20P)扁平电缆接口槽用于和其他挂箱连接。
挂箱上的资源如下:(1)8155接口模块(9)I2C存储器模块(2)8255接口模块(10)I2C时钟模块(3)8279键盘显示接口模块(11)单次脉冲模块(4)8253可编程定时器模块(12)93C46串行EEPRO模块(5)硬件看门狗电路模块(13)红外线收发模块(6)I 2C EERO模块(14)DS18B2C数字温度传感器模块(7)8250 模块(15)开关量输入模块(8)8251 模块(16)关量输出模块控制器单元挂箱支持CPU模块和译码模块:2.信号转换单元挂箱:挂箱上有三个(40P、40P、20P)扁平电缆接口槽用于和控制器单元挂箱信号连接挂箱支持的模块:3•通信与打印机单元挂箱:挂箱上有三个(40P、40P、20P)扁平电缆接口槽用于和其他挂箱信号连接,打印机装在挂箱的底板上。
挂箱支持的模块:4 .显示与键盘单元挂箱:挂箱上有三个(40P、40P、20P)扁平电缆接口槽用于和其他挂箱信号连接。
挂箱支持的模块:5、对象挂箱(一):挂箱上有三个(40P、40P、20P)扁平电缆接口槽用于和其他挂箱信号连接。
挂箱支持的模块:6对象挂箱(二):挂箱上有三个(40P、40P、20P)扁平电缆接口槽用于和其他挂箱信号连接。
挂箱支持的模块:7、ARM9单元挂箱(1)CPU模块:(三星S3C2410微处理器,ARM呐核,可稳定运行多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内存SDRAM64M。
Flash : 8M标准RS232接口:采用MAX3232^用电平转换芯片以太网接口:采用专用的网络芯片DM9000和带有网络变压器的网络接口,支持100M以太网。
声卡:AC97标准UDA1341音频输入、双声道mic输出USB从接口:采用S3C2410自带的控制器。
USB从接口:采用S3C2410自带的控制器。
(2)面板包括资源(标准配置)直流电机、步进电机、LED 8*8LED点阵,4位8段数码管,键盘单元、A/D转换单元(板载电位器电压输入)、D/A转换单元、通用SD卡和SM(卡接口单元、IIS接口、4.3寸TFT真彩液晶屏,分辨率480*272,带4线电阻式触摸屏;JTAG接口(20针标准ARM仿真接口),3个RS232串口,485通信接口,CAN®信接口(带光电隔离),数字温度传感器LM75 I2C EEPROM 24C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