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仁详案
《论语》论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 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呢?做 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 什么用呢?”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尧曰》
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 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 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 能了解别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论语》20篇,谈 论“仁”的有58章,用“仁”字109次。“仁”字 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为“从人,从二”, 古人造这个字,半边是“人”字,半边是“二”字 (指复数、多数),《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 “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也可以说是一种人 际关系学。 仁又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人的道德情操修 养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又是道 德论。 在天下推行“仁”,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一 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被称作“仁 人”,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人;“天下归仁”,人人 都具有“仁”的道德情操,那便是天下为公,世界 大同。
三、孝悌为仁之本
•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情感、理念和实 践,以亲爱自己的父母为首要。孔子把孝 悌作为做人的首要一条。 • 以孝治天下 • 孝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 孝是“无违” • 孝是尊重与传承
四、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开头就讲三种乐:“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 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并把“乐”作为 “知”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 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在“知”的问题上, 知之、好之、乐之三种 由浅入深的境界, 亦是由社会性向自然性转 化的过程, 用《老子》的话来表述就是“人 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论语1-5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1-全文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论语1-5篇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论仁
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 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子曰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1,不可以久處約:久困則為非。 ,不可以久處約:久困則為非。 • 2,不可以長處樂:必驕佚。不可令久長處於富貴 ,不可以長處樂:必驕佚。 逸樂,若久長處樂,則必驕佚。 逸樂,若久長處樂,則必驕佚。 • 3,仁者安仁:惟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 ,仁者安仁:惟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 • 4,知者利仁: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 ,知者利仁: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 •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 • 朱熹注:唯之為言獨也。蓋無私心,然後好惡當 朱熹注:唯之為言獨也。蓋無私心, 於理,程子所謂“得其公正”是也。遊氏曰: 於理,程子所謂“得其公正”是也。遊氏曰: 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 “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 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 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 好惡也。 好惡也。”
• 公冶長第五 •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 孟武伯問: 子路仁乎? 子曰: 不知也。 又問。子曰: 孟武伯問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求也何如?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 ”“赤也何如 赤也何如? 子曰: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不知其仁也。” 1,不知:孔注:“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皇疏》引範寧:“仁 皇疏》引範寧: ,不知:孔注: 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 道宏遠,仲由未能有之,又不欲指言無仁,非獎誘之教, 道宏遠,仲由未能有之,又不欲指言無仁,非獎誘之教,故托云不知 也。” 2,賦:兵賦也。 兵賦也。 , 3,千室之邑:《說文》:“邑,國也。”《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 :《說文》:“ 國也。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莊公二十八年》: ,千室之邑:《說文》: 凡邑,有宗廟先王之主曰都,無曰邑。 邑即指民戶居住之地。 “凡邑,有宗廟先王之主曰都,無曰邑。”邑即指民戶居住之地。 4,百乘之家:“家”指有采地的卿大夫。卿大夫受封一定的土地,稱 指有采地的卿大夫。卿大夫受封一定的土地, ,百乘之家: 為采邑或采地。百乘之家即指有車百乘的卿大夫。 為采邑或采地。百乘之家即指有車百乘的卿大夫。 5,宰:“家臣。”卿大夫可以派人去管理自己的采邑,這些人就是他 家臣。 卿大夫可以派人去管理自己的采邑, , 的家臣。 的家臣。 6,赤:公西赤,孔子弟子,字子華,小孔子四十二歲。 公西赤,孔子弟子,字子華,小孔子四十二歲。 , 7,束帶立於朝:《馬注》:“有儀容,可使為行人。”《皇疏》引範 :《馬注》:“ 皇疏》 ,束帶立於朝:《馬注》: 有儀容,可使為行人。 束帶,整朝服也。 古人無事則緩帶,有事則束帶。 寧:“束帶,整朝服也。”古人無事則緩帶,有事則束帶。公西華束 帶立朝,當有事之際,倉卒立談,可以服強鄰。 帶立朝,當有事之際,倉卒立談,可以服強鄰。 8,賓客:《皇疏》引範寧:“鄰國諸侯來相聘享也。”指各諸侯國之 :《皇疏 ,賓客:《皇疏》引範寧: 鄰國諸侯來相聘享也。 間往來的行人使者。《周禮•秋官司儀》:“凡公侯伯子男相為賓, 。《周禮 秋官司儀》: 間往來的行人使者。《周禮 秋官司儀》:“凡公侯伯子男相為賓, 公侯伯子男之臣相為客” 鄭玄注云“大曰賓,小曰客” 公侯伯子男之臣相為客”,鄭玄注云“大曰賓,小曰客”。
论语新解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新解阳货篇第十七(一)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季氏家臣,名虎。
尝囚季桓子而专鲁国之政,欲令孔子来见己,意欲孔子出仕助己也。
或疑阳货阳虎各自一人,今不从。
归孔子豚:归读如馈,以物相赠。
古礼,大夫有赐于士,士拜受,又亲拜于赐者之室。
阳货故遗孔子豚,令孔子来拜而见之。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同无。
时其亡,犹云伺其出。
孔子不欲见阳货,故伺阳货出门乃往拜谢。
遇诸涂:孔子伺其不在而往,不意归而遇之途中。
怀其宝而迷其邦:谓怀藏道德而不救国之迷乱。
曰:不可:此曰字或说乃孔子答,或说乃阳货自问自答,下文曰不可同。
今从后说。
好从事而亟失时:亟,数也,犹屡义。
失时,谓失去时机。
言孔子心好从事而屡失时机。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逝,去义。
岁月已去,不再与我,谓年老当急仕。
孔子曰:此下始是孔子答阳货。
阳货欲亲孔子,絮絮语不休,孔子默不出声,最后始作五字答之,谓我将出仕也。
初若不知阳货所言之用意,亦不加辨说,只言将仕。
孔子非不欲仕,特不欲仕于货。
其语直而婉,雍容不迫,而拒之已深,此见孔子一言一行无往而不具甚深之妙义。
白话试译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
阳货送与孔子一豚。
孔子打听到阳货出门,往他家拜谢,路上两人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呀!我有话和你说。
阳货道:你身藏了道德宝货,而尽让一国之人迷惑失道,这好算仁吗?怕不好算仁呀!你心好做事,又屡失时机,这好算知吗?怕不好算知呀!光阴一天天过去,年岁不会等待着你呀!孔子说:嘎!我快打算出仕了。
(二)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论语》唯本章言及性字,而仅言其相近。
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
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
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
论语--论仁2
君子不欺暗室《诗·小雅·巷伯》毛传:"昔者
,颜叔子独坐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 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 ,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
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 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 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 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 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 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 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 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 话去做。”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营养不良
)。颜渊的死对孔子打击非常大,孔子曾恸哭颜渊,旁边
的学生都觉得孔子哭得过分伤心,因为孔子的儿子死时,
孔子都未曾像这样痛哭过。孔子反驳,有吗?我不为这样
的学生恸哭,又要为谁这样恸哭呢?(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 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 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 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论仁论君》《论语》
出處: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指一切的道德行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之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歹。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之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而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智者知道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界。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原因:他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1.不惑:知者能明辨是非,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论语讲案第五篇公冶长之第3、第4、第5、第6章
论语讲案第五篇公冶长之第3、第4、第5、第6章原文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孔子谈论子贱:“君子啊,就是这样的人!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获取这样的美德呢?”原文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道:“我呢,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呀,是件器物。
”子贡又问:“什么器物呢?”孔子说:“宗庙盛放黍稷的瑚琏。
”原文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译文有人说:“冉雍嘛,有仁德却没有口才。
”孔子说:“何必非要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讨人厌憎。
不知冉雍称得上仁,但何必非要口才呢?”原文5·6 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
漆雕开回答说:“我对这做官之事还没有自信。
”孔子听了很高兴。
探究从孔子对弟子的看法中,你获得哪些教益?以上四章,均关乎老师对学生的看法,又各有所重。
第3章谓子贱善学。
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曾任单父宰。
《皇疏》说:“子贱安得取此君子之行而学之乎?言由鲁多君子,故子贱学而得之。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说:宓不齐“仕为单父宰,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
孔子大之。
”孔子论人,多不称道其美质,而深许其好学。
他先赞子贱为君子,后谓鲁国若无君子,则子贱无从效法而取益。
宓子贱曾为单父宰,举贤能,退不肖,“鸣琴而治”。
《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贱为单父宰,反命于孔子,曰:‘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教不齐所以治者。
’”《史记》说子贱任单父宰,曾受命于孔子,他回复说:‘此邑有五位贤于我的人,教我如何治理。
’”可见宓子贱善于学习。
《吕氏春秋·察贤》还将宓子贱与巫马期治单父对举,说:“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
论语正义卷三
论语正义卷三八佾第三(上)集解凡二十六章。
正义曰:《汉石经》同,“二十”作“廿”。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马曰:“孰,谁也。
佾,列也。
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八人爲列,八八六十四人。
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正义曰:《广雅·释诂》:“谓,说也。
”言说季氏此事也。
下篇“子谓公冶长”、“子谓南容”并同。
“氏”者,《五经异义》云:“所以别子孙之所出,心氏或以官,或以邑,或以王父字。
”鲁季孙得氏,自文子始,以文子爲季友孙也。
此文“季氏”,及下篇“季氏旅于泰山”,“季氏富于周公”,“季氏将伐颛臾”,俱不名者,内大夫且尊者宜讳之也。
《说文》:“ ,乐也,两足相背。
”今隶变作“舞”。
两足相背,则舞者所立象。
旧说舞有文武,文舞用羽籥,谓之羽舞;亦名籥舞;武舞用干戚,谓之干舞,又名万舞。
宗庙之祭,乐成告备,然后兴舞。
周以武功得天下,故武先于文。
《春秋》书“有事于太庙,万入去籥”。
言万入在先,籥未入,故去之。
《左·昭二十五年传》载此事云:“禘于襄公,万者二人,其衆万于季氏。
”“二人”,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谓当作“二八”。
举万以该羽籥,正以武先文也。
《白虎通·礼乐篇》:“歌者在堂上,舞者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
”案:“堂下”即庭。
王逸《楚辞》“思古”注:“堂下谓之庭”是也。
《淮南缪称训》:“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
”言两阶之间,则旧说谓武舞在西阶,文舞在东阶,非矣。
云“是可忍”者,是,此也。
《说文》:“忍,能也。
”《广雅释言》:“忍,耐也。
”能与耐同。
当时君臣不能以礼禁止,而遂安然忍之,所谓鲁以相忍爲国者也。
管氏同《四书纪闻》:“当其万也,臧孙曰:'是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
’大夫遂怨平子,君臣谋之,而乾侯之难作矣。
夫昭公欲逐意如,诚可谓轻举而得祸,而其臣臧郈等之劝以逐者,皆爲私也。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展开全文『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4』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6』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U+979F,犹犬羊之U+979F。
」『9』哀公问於有若曰:「年□,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0』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以异。
)『11』齐景公问政於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论仁”章句解读
《论语》“论仁”章句解读张海涛【摘要】Those chapters and sentences on benevolence seem randomly scattered without organization or sys- tem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further study leads us to the fact that Confucius demonstrates a system of ques- tions concerning "benevolence" : what is benevolence, how to achieve the kernel, how to implement benevolence, and why it is necessary to advocate benevolence.%《论语》中的论仁章句看起来是散乱的,没有一定的章法,不成体系,但仔细分析这些章句,就会发现,孔子围绕“仁”,谈了倡导仁的原因、何为仁、如何达到仁、如何施行仁等一系列问题,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即为何要倡导仁以及仁的重要性——何为仁——如何达到仁——谁来施行仁,如何施行仁。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7【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论语》;论仁章句;解读【作者】张海涛【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丽江67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3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它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长期影响后世,直到现在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历来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此方面的论文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仅建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报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就有数千篇(张新京《孔子仁学研究三十八年》)。
研究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方法之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立足于文本,探讨《论语》中论仁的58个章句(据徐尚祯、郭化民《孔子论“仁”》)之间的关系,鲜有学者问津,故笔者试图作一尝试,以求正于方家。
《论语》论仁 略案
《论语》论仁略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为求生而损害仁道的,只有牺牲生命来维护仁德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的品质?一、什么是“仁”(一)你对“仁”的理解:略(二)古人对“仁”的理解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
从人从二。
”两人之间相亲相爱就是仁。
《礼记》:“上下相亲谓之仁。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三)孔子对“仁”的理解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
【总结】“仁者爱人。
”与人为善,与木为春,与世为爱。
二、“仁”的根本(一)孝悌,为仁之本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二)孝道的关键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论语》全文带拼音注释
正:动词,匡正,端正。
【大意】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
道德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zǐnggòyuēpínérwúchǎnfùérwújiāohérúzǐyuēkě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 zhyīǒuyějūnzǐwùběn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běnlìé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ú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
chǐrǔyěyīnbùshīqíqīnyìkězōngyě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
复:实践,实行。
远:用作动词,使⋯⋯远离。
因:依靠,凭借。
宗:可靠,尊奉。
【大意】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避免耻辱。
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
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zǐyuēqiǎo yálìnngsèxiǎnyǐrén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
鲜(xiǎn):少。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gǒngzhī
拱之。
论语正义卷一
论语正义卷一论语正义卷一学而第一正义曰:《释文》及皇、《邢疏》本皆有此题。
《邢疏》云:“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
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语爲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爲当篇之小目也。
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
言此篇于次当第一也。
”案:古人以漆书竹简约当一篇,即爲编列,以韦束之。
故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当孔子时,诸弟子撰记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语而前后篇再出也。
《毛诗序》疏引《说文》:“第,次也,从竹 。
”今本《说文》脱。
第字下云:“韦束之次第也。
从古字之象。
”疑“弟”指韦束之次言,“第”则指竹简言。
《释名·释书契》云:“称题亦有第,因其第次也。
”后汉安帝纪李贤注:“第谓有甲乙之次第。
”集解正义曰:陆德明经典释文载论语旧题止“集解”二字。
在“学而第一”之下。
自注:“一本作何晏集解。
”一本必六朝时人改题。
误以集解爲何晏一人作也。
然释文虽仍旧题,而云“何晏集孔安国”云云,其文两见,则亦爲后世之误说所惑也。
凡十六章正义曰:《释文》旧有此题,其所据即集解本。
今皇、邢《疏》无凡几章之题者,当由所见本已删之也。
《汉石经》则每卷后有此题。
盖昔章句家所记之数。
统计《释文》各篇四百九十二章,赵歧《孟子篇》叙曰:“《论》四百八十六章”,较《释文》少六章。
然《释文》《先进》篇二十三章,依《集解》宜爲二十四章。
《卫灵》篇四十九章,依集解实爲四十三章。
又《阳货》篇二十四章,《汉石经》作廿六章。
凡皆所据本异,故多寡迥殊。
今但依《释文》以存集解之旧,其有离合错误,各记当篇之下。
至后世分析移并之故,言人人殊,既有臆造,则皆略焉。
又赵歧言章次大小各当其事,无所法也。
明谓《论语》章次依事类叙,无所取法,与《孟子》篇章迥殊。
而皇《疏》妄有联贯,翟氏灏《考异》已言其误。
后之学者,亦有兹失。
既非理所可取,则皆删佚,不敢更箸其说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论语正义卷六
论语正义卷六公冶长第五集解凡二十九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注〕孔曰:“公冶长,弟子,鲁人也。
姓公冶,名长。
缧,黑索;绁,挛也,所以拘罪人。
”】正义曰:“以”者,主婚之辞。
“子”者,《仪礼·丧服经》:“女子子在室爲父。
”注:“子,女也。
”“妻”者,以女适人,与之爲妻也。
《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
”《大戴礼·保傅》云:“谨爲子孙娶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
”故此辨其非罪。
及论南容,亦称其德行,示当谨择士也。
非其罪,传无所闻。
皇疏引范宁曰:“公治行正获罪,罪非其罪,孔子以女妻之,将以大明衰世用刑之枉滥,劝将来实守正之人也。
”又引别书名《论释称公治长解禽语,食死人肉,致疑爲杀人,繫狱。
邢疏斥其不经。
愚以《周官》“夷隶掌与鸟言”,“貉隶掌与兽言”,则以公治解鸟语,容或有之,而谓因此获罪,则傅会之过矣。
“绁”,《唐石经》作“絏”,张参《五经文字》以爲避讳偏旁。
○注:“治长”至“罪人”。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公冶长,齐人。
”《家语弟子解》则云“鲁人”,与此孔注合。
《史记》“长可妻也”,不连“公治”爲文,故此注以公冶爲姓,长爲名。
而又称“冶长”者,犹马迁、葛亮之比,凡两字姓,得单举一字也。
《家语》云“名苌”,邢疏引《家语》作“字子长”,《释文》引《家语》作“字子张”,据《史传》亦“字子长”。
皇疏及《释文》引范宁曰:“名芝,字子长。
”《白水碑》作“子之”,似又以子之爲字。
诸说各异,当以《史传》爲正。
“缧”爲黑索者,《说文》无“缧”字,“纍”下云:“缀得理也,一曰大索也。
”“缧”与“纍”同。
凡索皆缀属而成,故两训可互取。
《史记》此文作“累”,《淮南子氾论训》“累绁”两见。
《孟子·梁惠王下》“係累其子弟”,赵歧注:“係累,犹缚结也。
”《荀子·成相》“箕子累”,杨倞注:“累读爲缧。
”案:“累”即“纍”之省。
《春秋左氏传》“不以纍臣衅鼓”,“两释纍囚”,“使其衆男女别而纍”,皆以纍爲索也。
论语注疏4
论语注疏4●卷十二・颜渊第十二[疏]正义曰: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马曰:“克已约身。
”孔曰:“复,反也。
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马曰:“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
”)颜渊曰:“请问其目。
”(包曰:“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郑曰:“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王曰:“敬事此语,必行之。
”) [疏]“颜渊”至“语矣”。
○正义曰:此并下三章,皆明仁也。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者,克,约也。
已,身也。
复,反也。
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者,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已复礼,则天下皆归此仁德之君也。
一日犹见归,况终身行仁乎。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者,言行善由已,岂由他人乎哉。
言不在人也。
“颜渊曰:请问其目”者,渊意知其为仁必有条目,故请问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也。
《曲礼》曰“视瞻毋回”、“立视五尾”之类,是礼也。
非此则勿视。
《曲礼》云:“毋侧听”,侧听则非礼也。
言无非礼,则口无择言也。
动无非礼,则身无择行也。
四者皆所以为仁。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者,此颜渊预谢师言也,言回虽不敏达,请敬事此语,必行之也。
○注“马曰:克已约身”。
○正义曰:此注“克”训为“约”。
刘炫云:“克训胜也,已谓身也。
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
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胜其嗜欲,身得归复於礼,如是乃为仁也。
复,反也。
言情为嗜欲所逼,已离礼,而更归复之。
今刊定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於礼也。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孔曰:“为仁之道,莫尚乎敬。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论政案例15-22
孔子论政案例15-22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141孔子论政案例15-22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作者:杨朝明等;导读:文传君【导读】即日起我们将连载《孔子家语·正论解》。
在形式上,本篇与《家语》其他各篇有所不同,其他一般是通过直接描写孔子与诸侯国君、孔门弟子的对话或者行为表现孔子思想,而本篇大多数章节是先叙述历史事件或人物言行,然后再叙述孔子对这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以此来表现孔子思想。
本篇各章节几乎都与《左传》等有关记载相通,有些段落还与《论语》、《礼记》、《国语》,《韩诗外传》、《史记·孔子世家》、《孔丛子》、《列女传·母仪传》、《说苑》、《新序·杂事》互为佐证,是《孔子家语》中篇幅最长的篇章之一,共有27段对话,段段独立成意,耐人寻味,于今极有借鉴指导意义,我们分四篇文章刊发,本文为第三篇。
【家语原文15】赵简子赋晋国一鼓钟,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
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者也。
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
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
今弃此度也,而为刑鼎,铭在鼎矣,何以尊贵?何业之守也?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sōu)也,晋国乱制,若之何其为法乎?”【白话通解】晋国赵鞅从国内征收到共重四百八十斤的铁,便用来铸造刑鼎,刻上范宣子写的刑书。
孔子说:“晋国快要灭亡了吧!它已经失了自己的法度了。
晋国应该遵守唐叔所传授下来的法度,用来管理晋国人民。
卿大夫应该按照次序和爵位加以遵守,这样百姓才能遵从道义而保守他们的家业。
贵贱的等级没有错乱,这就是所谓的法度。
晋文公因此设置掌管官吏职位和品级的官员,制定被庐之法,从而成为盟主。
现在晋国放弃先王的法度,而铸造刑鼎。
铭文公开刻在鼎上,那用什么来使地位高贵的人受到尊敬呢?人们还有什么家业可以保守呢?贵贱没有等级次序,那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呢?并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阅兵时制定的,是晋国混乱的制度,怎么能把它当法律呢?”【家语原文16】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为祟。
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之一,第十七章是论语中的“阳货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论语十七章阳货篇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正义卷九
论语正义卷九泰伯第八集解凡二十一章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
次弟仲雍,少弟季历。
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于王季。
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
」】正义曰:郑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长子。
次子仲雍,次子季历。
泰伯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
太王疾,泰作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
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
免丧之后,遂断髪文身,三让也。
三让之美,皆隐蔽不着,故人无德而称焉。
」案:《左僖五年传》:「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
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虞仲即仲雍。
不从者,谓不从太王命立己为嗣也。
《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生昌,有圣瑞。
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西伯曰文王。
」此文即郑氏所略本也。
《韩诗外传》云:「太王贤昌,而欲季为后,太伯去,之吴。
大王将死,谓曰:『我死,汝往让两兄,彼即不来,汝有义而安。
』大王薨,季之吴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
伯谓仲曰:『今群臣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刑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
可以立季。
』季遂立而养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
孔子曰:『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
故太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
』」《论衡·四讳篇》:「太伯入吴采药,断髪文身,以随吴俗。
太王薨,太伯还,王季辟主,太伯再让。
王季不听,三让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
吾刑余之人,不可为社稷宗庙之主。
王季知不可,权而受之。
」二说亦汉儒所传,与郑氏异。
案:太王薨后,季宜摄主,断无置丧事国事于不问,而往吴告伯、仲之理。
设使伯、仲俱不随季而归,将季遂偕逝乎?抑将受伯、仲之让,独自归乎?《外传》之言,于是为疎矣。
论语正义卷七
论语正义卷七正义曰:皇疏言《古论》以《雍也》爲第三篇,此僞本不足据。
集解凡三十章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包曰:“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治。
”】○注:“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治。
” ○正义曰:《周官·撢[dǎn]人注》:“面,犹乡也。
”人君嚮明而治,故位皆南面。
郑此注云“言任诸侯之治”,与包同。
《说苑修文篇》:“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者,天子也。
”与包、郑微异。
盐铁论殊路篇:““七十子皆诸侯卿相之才,可南面者数人。
”亦兼天子、诸侯言之。
古人爲学,皆以尽伦。
学也者,效也。
学之爲父子焉,学之爲君臣焉。
推之昆弟、夫妇、朋友,莫不各有当然之则,即莫不各有当学之事。
舍人伦,无学也。
学修于己,自能成物,而得势以行其所学,故能措施裕如,《中庸》所谓“道前定则不穷”者也。
《大学》言“格物致知”,而极之“治国平天下”。
夫治国平天下,皆天子、诸侯之所有事,而列于《大学》之目,此正言人尽伦之学。
若曰爲君而后学爲君,爲臣而后学爲臣,则当其未学,便已废伦,一旦假之以权,其不至于败乃事者几希。
孟子谓士志仁义,不能“杀一无罪”,此亦指天子、诸侯言之,故曰“大人之事备矣”。
大人以位言之,举位则德自见,盖德必称其位,而后爲能居其位。
故夫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位之差,即德之差。
其德能爲天子而爲天子,则舜、禹之由登庸而进也。
其德能爲天子、诸侯,而仅爲卿大夫,或仅爲士,则孔、孟之不得位以行其道也。
《孟子》云:“匹夫而有天下,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荀子》谓:“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
圣人之不得势者,仲尼、子弓是也。
”子弓即仲弓。
夫子议礼考文作《春秋》,皆天子之事。
其答顔子问爲邦,兼有四代之制。
盖圣贤之学,必极之治国平天下,其不嫌于自任者,正其学之分内事也。
夫子极许仲弓,而云“可使南面”,其辞隐,其义显。
包、郑均指诸侯,刘向则谓“天子”,说虽不同,要皆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论仁详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
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PPT展示第2页】【板书课题】《论语》论“仁”【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
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PPT展示第3页】【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PPT展示第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的品质一、什么是“仁”【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回答】略。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
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
【PPT展示第5页】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
从人从二。
”两人之间相亲相爱就是仁。
《礼记》也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亲近和尊重就是仁。
这说明古人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这是古人对“仁”直观的定义。
但是很显然,这种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儒家仁的丰富的内涵。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是怎样理解仁的。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这个人可以说非常好学上进,他经常向孔子提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说樊迟目光短浅,志向不高,我让你来是学修身治国劳心的大道的,你却跑来问过种庄稼这些劳力的事,孺子不可教也。
但是樊迟并非只是关注种庄稼这些小事,他也曾经向孔子咨询过三次高深的大道,三次向孔子问“仁”。
【PPT展示第6页】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和直接了当的回答了“爱人”两个字,也许孔子认为一心想学种庄稼的樊迟资质欠佳,就只是给了个最简单的回答。
在得到了孔子的回答后,樊迟似乎很困惑,难道“仁”真就这么简单吗我们说最简单的其实也就是最难理解的,众所周知的事情你未必真的理解。
所以樊迟很困惑,没搞懂仁的意思。
他就第二次跑去向孔子问仁。
樊迟……问仁。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这一次孔子的回答相比第一次“爱人”的总括性回答来说,要具体的多了,而且可操作性也更强了。
那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这句话啊【回答】略。
这位同学的理解大概差不多。
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总是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如果说第一次“爱人”是一个愣头愣脑的回答的话,这一次的回答就切实可行得多了,所以后人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典型的是受孔子“先难后获”思想的影响。
这种“先难后获”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例子。
(故事:东汉大叔将军冯异与后唐开国君王李存勖)樊迟对仁的兴趣逐渐高涨,他又第三次跑去向孔子问仁。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这一次孔子从具体的生活做法中对仁进行了讲解,平时处事时要谦恭,做事情时要恭敬,对待别人要忠诚,这三种品质,就算到了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可废弃,那么这样,你也可以说是一个仁德的人了。
要不说孔子怎么是一个圣人呢,他三次对樊迟的回答,每次的角度都不一样,而是根据樊迟的理解选取了不同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PPT展示第7页】孔子也从反面论述了不是仁德的情况,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几乎都是伪善的。
孔子从正面对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给出了判别仁德的标准。
【总结】一言以蔽之,“仁者,爱人。
”这是孔子对仁下的最高的定义,要成为仁德之人,首先要爱其他人,所以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来孟子的仁民爱物,墨子的兼爱几乎都是从孔子“仁者爱人”这里生发出来的。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儒家的仁,那就是:与人为善,与木为春,与世为爱。
二、“仁”的根本【过渡】“仁”这个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那么,它立足的根本点是什么呢【PPT展示第8页】(一)孝悌是仁的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善事父母是为孝,敬事兄长是为悌,孝悌是人最基本的道德。
孝悌之人,是不会轻易犯上作乱的,因为他们心里时刻挂怀着他的家人,所以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的根本是孝悌,那孝的关键优势什么呢【PPT展示第9页】(二)孝道的关键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犬马都能够供养侍奉父母,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我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另一种理解是犬马我们都在蓄养,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在我们心中,父母与犬马有何区别呢这两种理解从不同的解读诠释了,孝道首先在于“心敬”,如果只是给父母物质财富的满足,是不能称为孝的,就算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只要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同样能称为孝。
所以孝的关键在于“敬”。
【PPT展示第10页】孔子对这种“敬”也做了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无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对父母的敬首先表现在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去顶撞他们,他们在世时,要以礼奉养,他们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对父母的孝要做到合心合情合礼。
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重都不爱,他还会去敬重谁爱谁呢【PPT展示第11页】孟子对孔子的的这种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认为先对自己的双亲敬爱,其次才能对世人仁德,进而才能爱世间万物,由孝到仁再到博爱,这是一理相称的,也是符合人类的基本的情感的。
庄子也指出“爱人利物谓之仁”,也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补充。
【总结】仁的根本在于孝悌,而孝的关键在于心敬父母,这里的父母其实也可以放大说是世间的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你首先得对别人敬重,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仁德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呢孔子也对此做了具体的指引。
三、怎样修养“仁”的品质【PPT展示第12页】(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同学们,你们有做到克己复礼吗我想很多同学在别人面前基本都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但是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失去了别人监督的时候,你还会那样嘛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他在人前是怎么样的而要看只有一个人时,他会怎么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慎独”。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克己复礼的典型,也就是坐怀不乱的故事。
(故事略,鲁国柳下惠坐怀不乱)(二)涵养美德【PPT展示第13页】此外,要想成为君子,还必须要涵养自己的美德。
如果说前边讲到的“爱人”是实现仁的纲要的话,那么这里的几种美德就是具体的细目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一个人做到了刚强果毅淳朴少言,才会慢慢的接近仁德。
可见修炼仁德并不容易。
那怎样才算真正的仁呢孔子进而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恭敬、宽厚、诚信、聪慧、恩惠,具有了这五种品质的人,才算是真正仁德的人。
这样就把仁德给他具体的细化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加强了。
(三)博爱众生【PPT展示第14页】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PPT展示第15页】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孔子说:“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此句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能改成改成”己所欲,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四)为仁贵在坚持【PPT展示第16页】当然,修养仁的品质还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一日曝十日寒是断不能成就仁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