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
猪细小病毒诊断与防治
![猪细小病毒诊断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4296e77ef46527d3240ce083.png)
猪细小病毒诊断与防治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怀孕母猪流产、死胎、配不上为主要特征。
该病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目前呈世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本病病原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
本病毒能凝集豚鼠、大鼠、小鼠、鸡、鹅、猫、猴和人O型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的红细胞最好。
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在56℃恒温48小时,病毒的传染性和凝集红细胞能力均无明显的改变。
70℃经2小时处理后仍不失感染力,在80℃经5分钟加热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
0.5%漂白粉、2%氢氧化钠5分钟可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猪是唯一的已知宿主,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家猪、野猪都可感染,但发病常见于初产母猪。
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
一旦猪场发生本病后,可持续多年。
感染本病的母猪、公猪及污染的精液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经胎盘垂直感染和交配感染,公猪、育肥猪、母猪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密切,多发生在每年4~10月份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后的一段时间。
母猪早期怀孕感染时,其胚胎、胚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
本病的感染率与动物年龄呈正相关,5~6月龄阳性率为8%~29%,11~16月龄阳性率可高达80%~100%,在阳性猪群中约有30%~50%的猪带毒。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
感染的母猪可能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或只产出少数仔猪,或产大部分死胎、弱仔及木乃伊胎等。
怀孕中期感染母猪的腹围减少,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
此外,本病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症状。
【病理变化】母猪流产时,肉眼可见母猪有轻度子宫内膜炎变化,胎盘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和被吸收的现象。
大多数死胎、死仔或弱仔皮下充血或水肿,胸、腹腔积有淡红或淡黄色渗出液。
肝、脾、肾有时肿大脆弱或萎缩发暗,个别死胎、死仔皮肤出血,弱仔生后半小时先在耳尖,后在颈、胸、腹部及四肢上端内侧出现淤血、出血斑,半日内皮肤全变紫而死亡。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防控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9f35d0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2.png)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防控措施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病,其病原体猪细小病毒主要感染仔猪和生长发育中的猪,引起大量死亡和生产性能下降,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防控措施是猪生产和养猪管理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病毒学特征猪细小病毒是RNA病毒,属于科萨科病毒科,是一种强烈接触传染病毒。
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5-30nm。
病毒具有包膜,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蛋黄”状的颗粒。
病毒对高温不敏感,但对酸、碱和化学消毒剂敏感,可被消毒剂迅速杀灭。
二、流行病学特征1. 流行季节:猪细小病毒病在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春秋两季,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时是疫情易发季节。
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排泄物污染环境,飞沫和接触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3.易感动物:仔猪特别是出生后1个月内的仔猪感染本病后容易发病,成年猪也可感染,但发病率较低。
三、临床特征1. 潜伏期:猪细小病毒感染后潜伏期短,一般为2-6天。
2. 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主要症状有高烧(40-42℃),厌食,粪便干结,腹泻,呼吸困难,全身血管充血,黑色便,生长迅速停止,甚至死亡。
3. 病程和结局:疫情初起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周内死亡率可达10%-100%,常因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亡。
随着免疫力的提高,存活猪的体重增长缓慢,生长发育迟缓。
四、防控措施1. 加强疫病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
2. 强化免疫防疫:定期给猪群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3. 环境卫生措施:定期消毒猪舍和饮水设施,保持猪圈的清洁卫生,减少病毒的传播。
4. 合理喂养管理:合理营养和饲喂,保持猪的健康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
5. 隔离传染源: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隔离患病猪只,对疫情猪圈进行紧急处理,减少病毒的传播。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3047da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0.png)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粪口传播等途径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包括高死亡率和易在冬春季节流行。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及时消毒和隔离患病动物等。
结论建议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动物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并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以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控、传播途径、疫情监测、预警、养殖场卫生管理、病毒病防控、意识。
1. 引言1.1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猪细小病毒病,又称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或猪细小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性传播,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猪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猪细小病毒病的特点是病程隐匿、传播迅速,容易造成严重危害。
患病猪只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发热、厌食、抖动、咳嗽、粘液性鼻涕等临床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
为了有效防控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减少疫情对养猪业的影响。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是有效控制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2. 正文2.1 病毒的传播途径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或病毒携带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
病毒在猪体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饲料、水源、皮肤伤口等。
病毒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尤其在猪群密集的养殖场中更容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猪细小病毒主要感染猪,但人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或病毒携带者而受到感染,因此在养殖场工作或处理猪的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除了加强猪群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监测外,也要注意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从而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仔猪细小病毒病诊断防治
![仔猪细小病毒病诊断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d819f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1.png)
2023-11-08CATALOGUE 目录•概述•诊断方法•防治策略•病例处理与报告•展望与建议01概述定义与特点仔猪细小病毒病是由仔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简称PP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毒具有泛嗜性,可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但主要引起1-3周龄的仔猪发病。
仔猪细小病毒病通常以生殖障碍、呼吸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流行病学仔猪细小病毒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则通过感染母猪的胎盘和子宫,导致胎儿感染。
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猪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等。
病毒对干燥和高温敏感,但在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危害与影响母猪繁殖障碍:感染母猪可导致不孕、流产、死胎和新生仔猪死亡等。
仔猪成活率下降:感染仔猪出现生长受阻、死亡和淘汰率增加。
继发感染:病毒可与其他病原菌或病毒协同作用,加重病情。
免疫抑制:病毒可导致免疫抑制,使猪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仔猪细小病毒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02诊断方法母猪感染后无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新生仔猪感染后表现为呕吐、拉稀、脱水、共济失调、不能站立,有的出现黄疸、震颤、体温稍升高,几天内死亡,死亡率高。
临床症状母猪流产时,流产胎儿和死亡仔猪的肝、脾和淋巴结呈弥漫性出血。
新生仔猪死亡后,脱水、剖检可见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胃内有凝乳块,小肠和大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采取病猪的粪便和血液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法和ELISA方法进行检测。
免疫荧光染色法:将病猪粪便或血液制成涂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电镜观察:将病猪粪便或血液制成涂片,用磷钨酸钠负染,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ELISA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病猪血清中的抗体,以判断是否感染该病毒。
03防治策略针对仔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包括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59c2672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f.png)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猪细小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影响幼年猪和生长肥大的猪。
这种病毒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造成影响,严重影响了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猪细小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食物传播进行传播。
幼猪和生长肥大的猪是感染猪细小病毒的高发人群。
猪细小病毒会在病毒感染的猪体内大量复制,分泌到排泄物中,通过环境传播给其他健康的猪。
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和养殖管理对预防猪细小病毒病至关重要。
二、临床症状1. 肺炎症状:猪细小病毒病毒感染后,病猪会出现肺炎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2. 腹泻:感染猪细小病毒后,病猪会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水样或黏液样,严重影响猪的健康状况。
3. 发热:病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体温可达40℃以上。
4. 生长缓慢:感染猪细小病毒后,病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体重增长受到影响。
三、诊断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
临床上,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与一般肺炎和腹泻的症状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来作出准确的诊断。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四、防控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猪场环境,保持猪场通风、干燥和清洁,减少猪细小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2. 严格管控动物流通:避免不合理的猪只流通,防止病毒通过猪只流通进行传播。
3. 防范外来病原输入:加强猪场的检疫工作,防止外来病原的输入。
4.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过度密度饲养和交叉感染,保持猪场的生物安全。
5. 接种疫苗: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病原压力。
猪细小病毒病对猪的生产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猪场的管理和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f9479a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6.png)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病,可引起仔猪的严重死亡。
即便是小猪顺利生产,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死亡,不仅提高了养殖成本,还会给养殖场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猪细小病毒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持续的损失,所以要重视对该病的防控。
另外,该病很容易混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要注意鉴别诊断和控制。
1 病原特征细小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的一种。
猪肾、猪睾丸等原代细胞和PKps、ST、IBR2 等传代细胞中均可产生该病毒。
该病毒为单一的血清型,与其它微小病毒没有任何的抗原联系。
可凝集人、猴、豚鼠、鼠、鸡等动物的红血球。
该病毒对热、消毒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且对pH 值有较大的适应性。
可耐70℃2h,但80℃加热5min 后,其感染性及凝集活性均消失。
2 感染症状仔猪与母猪感染一般以亚临床表现为主,但在许多组织、特别是淋巴组织中均可检出病毒。
不同的母猪在不同的妊娠期间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死胎、木乃伊胎、流产。
妊娠30~50d 内,感染以产木乃伊胎为主;妊娠50~60d 内,感染多见死胎;感染70d 的母猪一般会有流产的表现。
妊娠中期和晚期感染后,可出现经胎盘感染,但在此期间,胎儿通常可以在没有明显的临诊情况下存活。
由于大部分胎儿在妊娠70d 后会出现有效的免疫反应,但是这些小猪往往携带了抗体和病毒。
另外,该病还会导致产仔瘦小、弱胎、发情异常、长期不育等。
对雄性母猪的生育能力和XY 无显著影响。
3 流行特点对热、酸性、碱性有很好的抗性。
消毒可用0.3%的氯酸钠溶液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猪细小病毒会感染怀孕母猪,导致胎猪的发育受到影响,会引起母猪流产、胎猪早死。
同时,由于母猪感染后会以胎盘感染为主要表现。
所以,要严格控制感染后的母猪,避免其扩大病毒的传播。
公猪对猪细小病毒病也易感,很可能会通过配种将病毒传染给母猪,从而波及整个猪群。
公猪、母猪、育肥猪等都易感。
该病多见于春、夏季节,所以,春夏季节应注意防控该病。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4466ee2240c844769eaee50.png)
2018年第5期 吉林畜牧兽医29·养猪专栏·YangZhu ZhuanLan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及防治措施蒙兰飞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种畜场,广西扶绥 532100猪细小病毒是在养猪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毒,猪一旦染上这种细小病毒,会造成养殖场巨大的损失。
严重地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围绕猪细小病毒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需要掌握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加强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才能对猪细小病毒病有效的防制。
1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猪细小病毒在春秋季节或者是母猪交配与生产的时候容易发生,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存在病毒的猪舍,在传染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抗热能力,并且对多种消毒剂有着一定的抵抗力。
一些初产猪非常容易被感染,并且会在母猪的体内大量复制,这种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会进入到淋巴组织与血液中,严重时还会进入到胎盘,导致胎儿的死亡或者是木乃伊化。
成年猪若是感染该病毒,生殖器官会首先遭到破坏,其表现的症状是精子减少或死精的现象。
怀孕母猪若是染上细小病毒,则就会对腹中的胎儿形成致命的影响。
在胎儿感染上病毒之后,胎儿各个主要生殖器官会被攻击,进而让小猪的肝脏与肺脏遭到严重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的小猪就会有畸形现象,生理状况较弱,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同时仔猪还会发生皮炎与腹泻等临床症状。
对于母猪而言,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就会出现流产或是子宫等相关生殖器官溃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极易导致母猪的不孕不育,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母猪死亡。
2 猪细小病毒防治措施2.1 隔离与消毒在对猪进行饲养的时候,若是发现母猪生产木乃伊胎或是死胎,就必须要将感染猪进行隔离,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饲养员管理感染的母猪与仔猪。
并且还要使用专门的饲养工具,要和健康猪的用具彻底分开,以防交叉感染,除此之外还要对猪舍进行全面性的清理与消毒,在消毒时一般使用7.5%的过氧化钠溶液与高浓度的氯酸钠等,这些都有很好的消毒效果。
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 - 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 - 养猪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85e884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3.png)
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养猪技术猪细小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解,最后许多细胞碎片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呈破布条状。
另外,不同毒株间存在培养温度依赖性差异,从而可以解释不同分离株在猪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毒力差异的现象。
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细小病毒的母猪和带毒的公猪,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病毒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感染母猪所产的死胎、仔猪及子宫内的排泄物中均含有很高滴度的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
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
1、患病症状这种病毒主要攻击成年猪的生殖器官及生长旺盛的细胞,如精子,对于胎盘中的仔猪主要攻击仔猪的肝、脏、肺,以及生殖器官,不但具有很强的致命性还有很高的感染性。
患有此种病毒,对于成年猪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但过了数个月之后成年猪也会发生明显的特征反应,母猪表现为不孕不育,子宫溃烂,身体不适,严重时会出现死亡。
公猪表现为性欲底下,身体不适,严重将会导致死亡。
对于胎盘中的仔猪,情况比较严重,出现流产,生出死猪、畸形胎、病猪或生理虚弱的仔猪,有些猪在生出不久就夭折,还有出现木乃伊的现象。
只有少数猪在生出之后才能免于一死,幸运存活,绝大多数猪都难逃厄运,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诊断猪患上细小病毒的可能性总会存在,为了及早发现患病猪,应该经常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查,以防病毒在猪群内传播,造成巨大损失。
对猪细小病毒的诊断方法有很多,这里笔者就简单介绍几种经常用到的,主要有血清学诊断包括了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乳胶凝集试验。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包括了PCR检测技术、核酸探针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这些技术在检测中准确率高,速度快,但是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
猪细小病毒的病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猪细小病毒的病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491aa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1.png)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它是由猪细小病毒引发的疾病。
猪细小病毒最大的受害者是繁殖母猪,如果患有此病,将会引发繁殖母猪滑胎、流产、不孕、生产弱胎或者是畸形胎等状况,毫无疑问,这肯定也会极大地影响生猪养殖的整体效益,同时对于整个养猪行业也会造成相对较大的危害。
分析猪细小病毒病可以发现,其在猪繁育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最为明显,如果猪只患了此病症,将会让生猪品质越来越低,生猪总数量越来越少,最终会影响到猪肉的市场供应状况。
猪细小病毒病,会借助于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比如胎盘、空气等都是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路径,患有此病的母猪,生下的小猪仔,体内也会长期携带病毒,这肯定也不利于小猪仔的生长,所以,猪只养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相关工作。
一、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特征猪细小病毒就是该病的病原体,猪细小病毒具体包括弱毒株、强毒株两种,就弱毒株而言,它会感染健康的猪,同时还会在猪只体内发生免疫,但是,它不会对猪只胎盘造成感染;强毒株不但能导致猪只发生毒血症,同时也会对猪只胎盘造成感染,最终将会导致死胎。
猪细小病毒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它可以在超过50℃的高温环境中存活长达数天,但是,在80℃的环境中,它只能存活5分钟,pH值的变化也不易对其产生影响,且不易被一般性质的消毒液消灭,需要长时间使用乙醚、甲醛等消毒剂才能起到一定的消毒效果。
再就是,如果使用1%~5%的NaOH溶液,在5分钟之内就能够将其消灭干净。
二、猪细小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1、流行病学特征猪细小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有种公猪、患病母猪,通常来讲,和后备母猪相比,经产母猪患得该病的几率要小很多,死胎、新生猪仔、子宫分泌物等等都携带病毒,这会大大增加病毒扩散范围。
就猪细小病毒而言,它的传染和猪的年龄、种类都没关系,不管是自然交配,还是人工授精,都很有可能引发病毒感染,水、饲料等也都很容易被污染,它们被污染后,也成了该病的传播路径,甚至有时还可通过口鼻传播,感染猪细小病毒之后的母猪,它的所有排泄物中均携带猪细小病毒,所以,病猪猪舍,成了病原体的主要扩散地点,有的时候,甚至是过去了好几个月以后,仍然有猪细小病毒存活,就算是严格的消毒措施,也不能保证100%将猪细小病毒消灭。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adc855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2.png)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猪细小病毒(PRRSV)是一种引起猪产业严重经济损失的病毒,它是猪病毒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是猪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别对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进行详细介绍。
流行病学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猪在发病初期会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涕等。
后期表现为发热、厌食、消瘦等全身性症状。
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粪-口途径和空气传播途径传播,主要易感动物为生长发育中的猪。
而且,猪细小病毒感染后,猪会产生抗体,但因为病毒存在变异性,导致抗体的保护作用较弱。
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表现多样,通常会根据猪的年龄、免疫状况和病毒毒株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症状、高热、消瘦、精神差等。
具体表现如下:1. 呼吸道症状:感染后的猪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鼻涕增多。
2. 发热:感染后的猪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41°C。
3. 消瘦:感染后的猪会明显消瘦,特别是生长发育期的猪更容易出现明显的消瘦。
4. 精神差:感染后的猪会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差,严重的话会出现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的情况。
诊断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方面进行。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高热、消瘦等,通过观察猪的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病理改变包括发现肺部病变,具体表现为肺部病变、淋巴组织的肿大等。
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病毒分离主要是将患猪的组织或血液接种到对应的细胞或动物进行培养,观察是否能够分离出病毒。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学试验来检测猪的抗体水平,对感染进行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方法检测病毒的基因片段,来进行病毒的检测与诊断。
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50add8d350e2524de5187eb9.png)
方法和病毒 的分离 。
综 合 以上 四点 , 即可 确 诊 。
1 防制方法 ( )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和疫苗 , . 2 1
使用 抗生 素和 良好 的饲 养管理 ,有助 于控制 二重感 染 ,
对 疑 似 混 合 感 染 猪 肺 炎 支 原 体 ( H) 多 杀 性 巴 氏杆 菌 M 、
母 猪 所 产 死 胎 、 木 乃 伊 胎 、 弱 子 及 子 宫 分 泌 物 中 均 含 有 高 滴 度 的 细 小 病 毒 。 由于 病 毒 对 外 界 的抵 抗 力 强 , 污 染 的 圈 舍 在 4 月 内 都 具 有 感 染 性 。本 病 主 要 通 过 胎 盘 感 个
验 。将含毒 组织或 分离 的病毒在稀 释 中研 磨 ,离 心后取
床表现 。
胎盘等均可) ,研 磨冰融后 ,取上清 同步接种P 一5 K 1细胞和
I R 。细 胞 ,逐 日观 察 细 胞 病 变 。 ( ) 红 细 胞 凝 集 试 B S2 2
1 感染来源
感染本 病毒 的公猪 和母猪 是本病 的主要 传染病 源 。 公猪精 液可携 带病 毒,此病 毒可来 自体 内和 体外 污染 。
2 临床症状
本病 的 主要临床 症状 是母猪 的繁殖 障碍 。不 同孕 期
感 染 时 对 胎 儿 的 影 响 有 所 不 同 。在 怀 孕3 d 0 内感 染 时死 亡
4 抗体检 测 用血凝抑制 试验作抗 体检测 。采用 母猪 . 2
血 清 , 经5 ℃ 3 mi灭 活 ,加 入 5 %豚 鼠红 细 胞 ( 终 浓 6 0 n 0 最
方 可混群 饲养 。经确诊 为细小病 毒感染 后的 同窝猪 的幸 存 者也 不能作 为种用 ;母猪发 生流产 时,流产物 必须 经 过 严格 消毒后在 指定地进 行深埋 处理 ,另外整个 猪场 进 行 全场 消毒( 尤其是繁殖猪舍) 。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70c66ce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b.png)
健康养殖·防控2020.16 畜牧业环境67摘 要:猪细小病毒病(PPI)是一种广泛发生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为猪细小病毒(PPV)。
该病毒具有高度稳定性,可引起持久感染,一旦传入猪场,难以净化,且易与其它病毒引发混合感染,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危害较大。
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PPI的诊断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限制此病的发生和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预防1 病原学特征PPV是一种DNA病毒,病毒基因为单链DNA,约含有5200个碱基对。
PPV耐高温能力较强,对消毒剂、酶和pH值具备较强的耐受力。
56℃加热48h,70℃加热2h 仍具备感染力。
80℃加热8min丧失感染力,4℃时,可长期保持活力。
消毒剂乙醚、三氯甲烷不能减低其毒力,甲醛蒸汽、紫外线须长时间作用才可灭杀该病毒,通常使用0.5%漂白粉液、2%烧碱液灭杀该病毒。
该病毒血清型单一,可在细胞核内繁殖,出现核内包涵体。
PPV具备血凝性,能凝聚多种红细胞,且豚鼠红细胞敏感度最高。
能在PK15细胞内生长,并使细胞产生病变,出现固缩、圆化和裂解。
2 流行病学特征1966年Mary和Mahne使用猪肾原代细胞培养猪瘟病毒(HCV)时,发现该病毒,并被确定为DNA病毒。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众多国家发现该病毒传播,分离到该病毒,或检测到其抗体。
1982年潘雪珠等在上海首次分离到PPV,为国内首次发现该病毒,随后全国各省分离到此病毒。
PPI在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分布广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母猪交配、产仔季节多发。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带病猪及被污染的圈舍。
PPV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猪的粪便、尿液及分泌物等排泄物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由怀孕母猪传染胎猪,可损伤胎盘及胎儿组织器官,造成死胎、木乃伊胎。
患病猪可长期排毒,该病毒耐受力强,可在污染的圈舍保持传染性4个月以上。
本病毒对青年猪、青年母猪,尤其对初次妊娠母猪感染性强。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4645173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6.png)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传染病,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的障碍,这个猪病在后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很多篇养猪户朋友都吃过大亏。
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猪细小病毒的症状以及防控治疗。
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传染病,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的障碍,这个猪病在后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很多篇养猪户朋友都吃过大亏。
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猪细小病毒的症状以及防控治疗。
一、猪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可以导致妊娠母猪繁殖异常或者失去繁殖能力。
患病母猪常发生不孕、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者弱胎。
部分妊娠母猪在染病初期会有体温升高,也有可能造成屡配不孕、发情异常等。
未妊娠母猪和公猪感染此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公猪的精液带毒,不影响受精率。
二、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和治疗1.免疫接种灭活疫苗有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和猪细小病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种公猪和母猪要在6月龄和配种前半个月进行接种。
成年公猪和经产母猪每年要接种1次,但是此疫苗不适合妊娠母猪。
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可在母猪妊娠前几周接种,可以保证妊娠期都有抗体。
初产母猪在6月龄时母源抗体会消失,应在这时接种疫苗。
如果不打算马上配种,可以先不免疫,在7月龄后再进行免疫。
对于发病的猪场,每年要进行2次抗体检测,对抗体浓度低的猪要及时补接疫苗。
2.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按时清扫卫生,定期对猪舍和饲喂用具消毒。
猪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来往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模式,如果必须引种的话,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而且种猪需要有检疫证明。
新引进来的种猪需要先隔离一段时间,观察无问题后进行合群。
综上所述,猪细小病毒病传播率高、发病广泛,其对养猪业造成的影响巨大,严重影响养猪业效益。
此病暂无特效药,所以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养殖人员应提高防病意识,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此病,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和免疫计划,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猪细小病毒怎么治疗效果好
![猪细小病毒怎么治疗效果好](https://img.taocdn.com/s3/m/a340ffe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42.png)
猪细小病毒怎么治疗效果好
猪细小病毒病经常给猪场造成重大捐损失,严重危肋正常生产。
但猪细小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措施,可对种猪特别是后备种猪进行疫苗接种预防本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细小病毒怎么治疗。
一、猪细小病毒的治疗方法
(1)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每日2次,连用3-5天。
(2)对延时分娩的病猪及时注射前列腺烯醇注射液引产,防止胎儿腐败、滞留子宫,引起子宫内膜炎及不孕。
(3)对心功能差的使用强心药,机体脱水的要静脉补液。
二、猪细小病毒的防治要点
1、防治原则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严格防疫,免疫接种。
原则上实行自繁自养,防止将病毒猪引入无本病的猪场。
2、预防接种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措施,可对种猪特别是后备种猪进行疫苗接种预防本病。
从场外引进动物时,须选自非疫区的健康动物群,进行猪细小病毒病的血凝抑制试验;进场后进行定期隔离检疫,确证健康时方能混群饲养或配种。
发生疫情时,首先应隔离疑似发病动物,尽快做出确诊,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制定扑灭措施。
做好全场特别是污染猪舍的彻底消毒和清洗。
病死动物的尸体、粪便及其他废弃物应进行深埋或高温消毒处理。
三、猪细小病毒诊疗失误的常见原因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很多,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方面,传染性因素主要与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衣原体和弓形体病引起的流产相区别。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预防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3a1e7f1cf18583d049645933.png)
生流产和产死胎外 ,公猪发生睾丸肿胀 ,育肥猪和仔猪呈现体温 升高 ,精神沉郁 ,后肢轻度麻痹,关节肿胀 ,视力障碍等 ,与细 小病毒病有明显 区别 。 猪伪 狂犬 病 ,除引起怀孕母猪流产 和产死胎外 ,仔猪也发
技信息 ,2 0 0 9 ,( 7 ): 5 9 — 6 1 . [ 2 】 李红超 ,卿柳庭 ,周锐 ,等 . 猪细小病毒感染 与疫苗免疫猪鉴 别 诊 断的研究 [ J 】 . 检验检疫科学 ,2 0 0 7 ,( 3 ):1 5 — 1 6 . [ 3 ] 谢 红玲 ,岳 丰雄 ,崔玉东 ,等 . 猪 细小病毒 的分子 特征 、流行现 状 、诊断与疫苗叨. 畜禽业 ,2 0 0 7 ,( 1 2 ):9 o . 9 2 . f 4 】 崔尚金 ,苗岚 飞. 猪细小病毒病 流行的新 特点 、流行趋 势与防控 对策册. 养猪 ,2 0 0 8 ,( 6 ):1 3 2 — 1 3 3 . [ 5 】 邓 位喜 ,涂丽君 ,曾贵英 ,等 . 遵义 地区猪细小病 毒病 的血清学 调查 [ J ] . 猪业科学 ,2 0 0 8 ,( 2 ):1 5 7 . [ 6 】 李斌 ,赵武 ,梁家幸 ,等. 猪细小病 毒疫 苗研究进展及应 用情况 [ J 】 . 猪业科学 ,2 0 o 8 , ( 2 ):7 2 — 7 5 .
久便会死亡。感染母猪可重新发情而不分娩 。母猪的不同孕期感 引进 种猪 时 ,应 对猪 群进 行猪 细 小病 毒病 的血凝 抑 制试 验 ,当H I 染 ,表 现也 不 一致 ,如果 在 怀 孕 3 0 —5 O d 感 染 时 ,怀 孕 多是 会 产 滴 度在 I: 2 5 6 以下或 阴性 时 ,才 能引 进 。 出木乃伊胎。如果是在怀孕5 O一 6 0 d 感染时 ,怀孕多是会产出死 有本病毒污染猪场时 ,应对育成母猪在配种前1 个月 ,注射猪 胎。如果怀孕7 0 d 感染时 ,则 常常会发生流产。如果是在怀孕7 O 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或将后备母猪赶到污染猪舍内饲养 ,使其 自 d 后感染 ,母猪多能正常生产 ,而产出的仔猪多带猪细小病毒,有 然感 染本 病 而产 生 自动 免疫 。 些甚 至会成为终生病毒的携带者。与仔猪和母猪感染有所不同的 参考文献 [ 1 】 宋 维发. 猪细小病毒病 的诊 断与防制方法研究进展 [ J 】 . 畜牧兽 医科 是 ,公猪感染本病毒后,其受精率和性欲没有明显的影响。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防治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1c6c24b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6.png)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其为单股DNA ,直径为20nm 的病毒粒子,无囊膜,多呈六角形或圆形[1]。
猪细小病毒耐热性强,在56℃下48h 或80℃下5min 才会失去感染力和血凝活性,pH 适应范围很广,并且对紫外线、乙醚、氯仿等不敏感。
该病毒在淋巴结、扁桃体、胸腺、脾脏、肺脏、唾液腺等器官复制,外周血淋巴细胞如T 、B 细胞及N 细胞中也能很好复制,并能刺激这些细胞增殖。
与其他细小病毒比,猪细小病毒更易导致慢性排毒的持续性感染,所以有效防控,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防治本病的主要原则。
1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1.1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时,患病仔猪或母猪通常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以淋巴组织为主的病猪体内的多种组织器官中都能够检测出猪细小病毒。
不同孕期母猪均可感染该病,并且可以导致母猪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等不同临床症状,具体情况如下:妊娠30~50日龄之间的母猪感染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产出木乃伊胎;妊娠50~60日龄之间的母猪感染时,临床上多产出死胎;妊娠70日龄感染时,母猪通常发生流产。
妊娠中后期的患病母猪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但感染后的胎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且可以在母猪子宫内存活。
在怀孕70日龄后,大部分的能够通过产生对猪细小病毒有效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携带病毒而存活。
若胚胎在妊娠初期感染,那么猪细小病毒并不能在子宫内进行明显传播,常常不能表现出来,这是由于母体能够迅速吸收因感染死亡的胚胎,从而有效地清除子宫内的传染源。
患病母猪还有会分娩出瘦弱仔猪的可能,除此之外,感染猪细小病毒还会影响母猪的正常发情,部分母猪会出现久配不孕的症状。
1.2病理变化1.2.1剖检病变患病母猪剖检后可见子宫内膜红肿,出现炎症反应;部分胎盘钙化;胎儿可被母体溶解并吸收;已感染的胎儿全身充血、肿胀、有部分出血、体腔积液、严重脱水和坏死等变化。
1.2.2组织学病变患病母猪的黄体发生萎缩,弥散性、局灶性的单核细胞浸润于母体子宫的上皮组织以及固有层上。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1ffdf2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a.png)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猪细小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导致繁殖障碍。
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
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浮现发病。
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
猪细小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病毒粒子外观呈圆形或者六角形,衣壳由 32 个壳粒构成,核心存在单股负链 DNA,大约在整个病毒粒子中占到 26.5%。
该病毒能够在猪细胞中无限繁殖,通常原代猪肾细胞比较常见。
只要细胞发生感染就会浮现病变,如裂变、固缩或者变圆等。
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反抗热及消毒药的能力,如其在56℃温度下经过 30 min 热处理依旧无法对其红细胞的凝结能力以及传染性造成明显影响,在70℃温度下也需要经过 2 h 才干够使其感染力降低,在80℃温度下加热 5 min 才干够使其死亡,且其还具有较轻的反抗氯仿和乙醚等溶剂的能力。
流行特点。
目前,已知猪细小病毒的惟一宿主是猪,且任何阶段的家猪和野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初产母猪最容易感染。
普通母猪在交配后容易感染病毒,并对胚胎以及新生仔猪造成较大的伤害。
该病通常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同时,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反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在被污染环境中能够长期存活,因此猪场只要发生该病,就很难彻底清除病原,从而导致多年连续浮现发病。
2、临床症状在临床上,主要是初产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而经产母猪、育肥猪、公猪则不会表现出症状。
患病母猪在精神、食欲等方面表现正常,且能够正常发情,但部份尽管能够浮现发情但较难受孕。
在妊娠中期发生感染,有些病猪会表现出腹围缩小,部份发生彻底流产或者足月后产出体型较小的仔猪;部份在产出活仔的同时还会产出不同数量的木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该病,部份病猪会产出畸形胎、死胎,往往导致其发生难产而造成死亡或者被淘汰。
猪细小病毒病的鉴别与防治要点
![猪细小病毒病的鉴别与防治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4821f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e.png)
相比抗体检测,PPV病原检测具有快速、准确、敏感性高等特点。因为PPV的感染特点,猪场发现 疾病的时间多在感染后1个月以上,因此,母猪分泌物和血液不是病原检测的合适样本。不过,发 病母猪流产胎儿的各脏器组织都可以用于检测,一般建议采集死亡胎儿的肝脏、肠道、肺脏组织, 而不仅仅是胎儿表面分泌物,采样时最好选择长度在16cm以下的死胎或者同窝存活的弱仔。当选择 木乃伊胎进行检测时,需要考虑假阳性问题,假阳性原因:(1)胎儿死亡,组织自溶被母体吸收; (2)母猪感染产生的针对性抗体进入到自溶组织中中和病毒,降低病毒含量。此外,对于繁殖障 碍疾病,因为疾病发生时并非所有仔猪都一定会受到感染,为了防止漏检,采样仔猪数量应该有要 求,采样仔猪数占整窝仔猪数的1/3以上,例如总产仔数为15头,则应至少采集5头仔猪的样本。
PPV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被报道,1980年以后,国内专家学者从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陆续分离 到病毒。病毒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无囊膜,对环境抵抗力很强,90℃干热短时间内不能灭活病 毒;70%酒精、0.05%季铵盐、2500ug/L次氯酸钠等消毒剂也不能灭活病毒;杀灭病毒时往往需要 选择乙醛和高浓度次氯酸钠(25000ug/ L)以及7.5%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无论免疫疫苗与否,几 乎80%以上猪场都可以监测到PPV的存在。在一点式猪场,人们还发现未免疫疫苗的肥猪,血清抗 体阳性率会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同时感染猪只可以通过分泌物持续排毒。猪只一般在感染 病毒后3~4d开始排毒,排毒持续时间长达42d,其中前2周的排毒量最高。感染猪只血清抗体转化 在第6天后可以检测到,第14-21天抗体达到峰值。尽管如此,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即使是已经获得 抗体的母猪也不能完全阻止感染和排毒的发生,尤其当抗体值不高时更加如此。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高滴度抗体可以阻止病毒感染,而低滴度抗体则不能阻止病毒感染。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9c7740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1.png)
·235·畜 牧 兽 医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7期摘要:猪的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表现为猪的繁殖障碍为特征,其主要特征为胎儿和胚胎的感染和死亡,而母体通常并表现不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在全国各地饲养的猪群中该病存在普遍性,绝大多数的猪场呈现地方性流行。
关键词:细小病毒;繁殖障碍;特征1 病原引起该病的病原为猪细小病毒。
在1967年Cartwright和Huck 从流产母猪的胚胎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能凝集血红细胞的病毒,经鉴定,由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命名为猪细小病毒,该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
成熟的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立体对称,具有典型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无囊膜,直径约20 mm,核酸型为单核DNA型。
本病毒来源于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如猪肾、猪丸细胞等以及传代细胞如PK15、ST、IBRS2等细胞上都能生长繁殖PPV的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解。
许多细胞碎片仍然相互黏附,使受感染细胞外形不整,出现核内包涵酒体。
当培养物中多数细胞处于分裂周期的S期(即DNA合成期),或在制备细胞悬液时加入病毒(同步接触),病毒可获得复制所需的细胞源性DNA聚合酶,有利于病毒增殖,并可出现CPE。
可用免疫荧光技术查出受感染细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受感染的细胞培养物有轻度的吸附红细胞的现象。
该病毒对热、酸碱均有较强的抵抗力。
对pH适应范围很广。
能耐受70℃ 2 h,但80℃经5 min热则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
2 流行病学本病的传播途径,既可水平传播又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本病毒猪是已知的而且是唯一易感染动物,不同的品种、畜龄以及不同性别的猪均是该病的易感动物。
被污染的圈舍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本病毒的母猪所产的死胎、仔猪及子宫内的排泄物中均含有很高的该病病毒。
被感染种公猪也是本病非常危险的传染来源,公猪的精液、精索、性腺都可分离出病毒,染病的种公猪通过配种时易传给易感母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PPV)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繁殖机能障碍性疾病。
该病的特点主要是受感染的母猪,特别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猪及健康仔猪,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的其它症状。
目前本病在世界各地猪群中普遍存在,在大多数养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80年代中后期频繁从国外引种,使该病在我国迅速传播。
目前已在我国各地猪群广泛分布存在,特别是集约化猪场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据抗体检测统计:猪场阳性率为100%,种猪群阳性率为27.7%~82.2%,严重危害养猪生产发展。
由于许多规模化猪场有本病的存在,应该重视猪细小病毒病的防制。
1 病原本病的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该病毒的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为20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为18~24纳米,基因为单股DNA。
病毒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豚鼠、恒河猴、小白鼠、猫、鸡和人O型血的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红细胞的血凝性最好;在培养细胞的细胞核中可产生核内包涵体。
据报道,PPV毒株有强弱之分,强毒株(例如NADL-8毒株)感染母猪后可导致病毒血症,并通过胎盘垂直感染,引起胎儿死亡;弱毒株(例如NADL-2毒株)感染怀孕母猪后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而被用作弱毒疫苗株。
本病毒对热、酸、碱及消毒药的抵抗力均较强,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在56℃恒温48h,病毒的传染性和凝集红细胞能力均无明显的改变。
70℃经2h处理后仍不失感染力,在80℃经5min加热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
在空圈内可持续存在20周。
本病毒能凝集豚鼠、大鼠、小鼠、鸡、鹅、猫、猴和人O型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的红细胞最好。
0.5%漂白粉、2%氢氧化钠5min可杀死病毒。
2 流行病学该病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目前呈世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猪是唯一已知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均可感染。
据报道,在一些家禽和试验动物(例如牛、绵羊、猫、豚鼠、小白鼠和大白鼠等)血清中也存在有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来自病猪场的鼠类,其抗体的阳性率也比阴性猪场的鼠类为高。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急性感染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病毒;感染母猪所产的死胎、活胎、仔猪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子宫内感染的仔猪至少可带毒9周;有些具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终生带毒;被感染的公猪,其精细胞、精索、附睾和副性腺均含有病毒,在其配种时很易传染给易感母猪,常引起本病的扩大传播。
本病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呈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染,主要感染途径是病毒由胎盘感染、交配感染和人工授精感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环境由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给易感动物,鼠类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具有很高的感染性,特别是购入带毒猪后,可引起暴发流行。
易感的健康猪群一旦病毒传入,3个月内几乎可导致猪群100%感染;感染群的猪只,较长时间保持血清学反应阳性。
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地出现母猪繁殖失败。
多数初产母猪受感染后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甚至可持续终生。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密切,流行常发生于春秋产仔季节,多发生在每年4~10月份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后的一段时间。
母猪早期怀孕感染时,其胚胎、胚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
本病的感染率与动物年龄呈正相关,5~6月龄阳性率为8%~29%,11~16月龄阳性率可高达80%~100%,在阳性猪群中约有30%~50%的猪带毒。
3 临床症状怀孕母猪感染细小病毒后,在一个猪场同一时期内有多头母猪突然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等病象,而母猪本身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妊娠早期感染,胚胎死亡率达80%~100%,由于胚胎很小,死亡后溶化,被母体吸收;使母体久配不育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有时胚胎死亡而被排出,由于体积很小而不被发现。
怀孕30d~50d感染时,最初可产出畸形胎,后期主要产木乃伊胎;怀孕50d~60d感染时多产出死胎;怀孕70d感染时,则常出现流产症状;怀孕中、后期感染时,也可发生轻度胎盘感染,但此时胎儿常能在子宫内存活,产出木乃伊胎的程度也不相同,死胎和虚弱的活胎儿,在1窝仔猪中如有木乃伊胎儿存在时,可使胎儿娩出间隔时间延长,这样就造成外表正常的同窝仔猪的死亡;怀孕70d后感染时,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并且外观正常,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但对感染公猪的性欲和授精率没有明显影响。
断奶仔猪、育肥猪人工感染不呈现临床症状,哺乳仔猪感染后可出现倦怠、食欲不振、呕吐、下痢、跛行等症状。
4 病理变化怀孕母猪感染后未见明显病变,流产母猪肉眼可见有轻度子宫内膜炎变化,有的胎盘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
胚胎的病变是因死后液化、组织软化而被吸收;有时早期死亡的胚胎并不排出,而是存在于子宫内,随着水分的吸收而变成褐色木乃伊。
剖检可见,子宫体积稍大,内含许多黑褐色肿块;切开子宫,见黑褐色的块状物实为木乃伊化的死胎。
含有木乃伊胎的子宫粘膜常轻度充血,并发生卡他性炎症变化。
大多数死胎、死仔或弱仔皮下充血或水肿,胸、腹腔有淡红色或淡黄色渗出液,肝、脾、肾有时肿大、脆弱或萎缩发暗,个别死胎、死仔皮肤出血,弱仔生后30min先在耳尖,后在颈、胸、腹部及四肢上端内侧出现淤血、出血斑,半日内皮肤全变紫而死亡。
还可见到畸胎,干尸化胎儿及骨质不全的腐败胎儿。
组织学病变为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子宫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和弥散性单核细胞浸润。
感染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有范围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
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处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脑炎病变,一般认为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但脑质细胞的增生和神经细胞的变性则较轻微。
5 诊断5.1 临床诊断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即在一个猪场,在同一时期内有多头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而母猪本身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同时证明有传染性时,再结合流行情况和病理剖检变化,综合考虑、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
若要确诊须作实验室检查。
5.2 实验室诊断5.2.1 病料采集由于检验方法的不同,病料采集有不同要求。
一般实验室检验流产、死产或木乃伊胎儿等病料时,可根据胎儿的不同日龄采集送检:对70日龄以下的感染胎儿,可采取体长小于16cm的木乃伊胎数个或木乃伊胎的肺脏送检,且要将组织磨碎、离心后,取其上清液;大于70日龄的木乃伊胎儿、死产仔猪和初生仔猪,应采取心血或体腔积液,以测定其中抗体的血凝抑制滴度;病原分离及鉴定取流产胎儿、死胎的脑、肺、肾等病料送检。
5.2.2 实验室检验5.2.2.1 病原分离及鉴定病原分离是最确切的诊断依据。
但由于病毒的广泛存在,很易发生实验室污染,所以要事先排除培养细胞中的病毒污染(可用荧光抗体技术监测)。
一般取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儿的内脏做为分离病毒的材料,如脑、肾、肺、肝、睾丸、胎盘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肝和肠系膜淋巴结分离率最高。
将病料制成1:10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尚未长成的单层的原代仔猪肾细胞或胎猪肾细胞,并观察3d—6d,若无病变出现可盲传3代,同时设不接种病毒的细胞作对照。
当出现CPE后可通过荧光抗体技术或电镜检测病毒。
做病原的分离时,大于70日龄的木乃伊胎儿、死胎和初生仔猪不宜送检,否则,因有抗体干扰病毒分离,影响检验结果。
5.2.2.2 血清学诊断方法有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探针技术与PCR技术等,其中最常应用的是血凝抑制试验。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血凝试验(HA)可用于检查组织提取物中的病毒抗原。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敏感性较低。
血凝抑制(HI)试验用于感染后的抗体检查,只能证明有PPV感染,但不能证明是否新近感染,通过检查双份血清可证明是否新近感染。
待检血清进行HI试验时需要首先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再用红细胞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血凝素,进一步用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
HI试验是检测PPV抗体最常用的经典方法,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中和试验血清中和试验(SN) 也是检测PPV抗体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被检血清的抗体中和PPV,然后根据培养细胞的病变情况来计算血清抗体的滴度。
SN的特异性比HI高,但操作较为复杂,首先要进行病毒感染力的测定,而PPV在低剂量时并不引起细胞病变,实用性远不如HI。
乳胶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LAT)用于检测PPV抗体。
致敏的乳胶抗原与PPV阳性血清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而与生理盐水、PBS、犊牛血清、猪瘟、衣原体、口蹄疫、伪狂犬病、弓形虫病及萎缩性鼻炎等阳性血清不出现凝集现象。
LAT与HI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尤其适合于临床上的现场检测,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所检测的抗体主要是IgM,因此只能用于疾病的定性诊断,不能进行血清抗体滴度的监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抗原及抗体的检测,其灵敏度与HI相当,但至今未标准化。
待标准化试剂盒出现后,有望取代HI成为抗体监测的常用方法。
荧光抗体技术可直接检查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较HI敏感,是一种特异性强、检出率高且快速的诊断方法。
是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常用的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探针技术与PCR技术已用于PPV抗原的检测,其灵敏度高,但是目前还难于推广应用。
此外,尚有其它血清学诊断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条件和情况选择应用。
但核酸探针和PCR诊断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这两项技术尤其是PCR技术则是所有诊断技术中灵敏度最高的诊断方法。
6 类症鉴别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除猪细小病毒病外,还有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猪衣原体、猪弓形体、猪钩端螺旋体、猪传染性死木胎病毒感染、猪布鲁氏杆菌病等也可引起母体流产和产死胎、木乃伊胎,应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学及病原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加以区别诊断。
猪伪狂犬病本病除引起怀孕母猪流产和产死胎外,仔猪也发病,呈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下痢及特征性的神经症状。
而猪细小病毒病只侵害妊娠母猪,其他猪则为隐性感染。
仔猪感染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怀孕母猪于受胎后60d以上感染时,常出现流产、死产等现象,但流产、死产的胎儿大小相差不显著,无畸形胎,死产胎儿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
母猪于妊娠的末期感染时,可产出弱仔,但往往因其活力差,于产后不久即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而死亡。
剖检所见,流产胎儿大多新鲜,脑及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胸腔、腹腔及心包腔有多量棕褐色滞留液,肾及心肌出血,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点。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猪常有体温升高,运动异常等神经症状。
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或早产或延时分娩,胎儿是死胎或木乃伊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