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辨析及比喻与类比

合集下载

2019省考类比推理成语三十六计

2019省考类比推理成语三十六计

2019省考类比推理成语三十六计类比推理在国考和各省省考中几乎是必考模块,小伙伴们为了提高正确率总是绞尽脑汁。

在学习解题技巧之余,大家还需要多多地积累文学、历史、甚至数理化方面的常识。

近年来,类比推理中越来越多地加强了对成语的考查,为了让大家在做类比推理题目时更有把握,本文中给大家总结了类比推理中涉及“三十六计”的成语。

了解了这些成语的释义和用法,在考场上遇到“脸熟”的它们,相信大家都能胜者为王!成语三十六计“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贱;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签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镜。

全诗除了槽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去除非成语,共31个成语。

虽然总量很多,但常考成语一般是我们较为耳熟能详的、引申义较为丰富的、结构特点较为鲜明的成语,而其中一些较为口语化的成语,如关门捉贼、借尸还魂,或用法较为局限的,如擒贼擒王、假道伐虢等,考查概率较低。

华图在线判断组的老师们将可能设置考点的成语及相关近反义词都为小伙伴们做了总结,并列出了可能出题的考点,大家要对这些知识点加强记忆,并在做题中实践哦!1.【成语】金蝉脱壳【释义】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

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近义词】缓兵之计、瞒天过海、远走高飞【反义词】瓮中捉鳖、老树盘根、腹背受敌【感情色彩】中性词【结构】主谓式成语【出题点】近义关系、反义关系、词语结构、人物对应(毕再遇)2.【成语】抛砖引玉【释义】以自己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近义词】一得之见、引玉之砖、投砾引珠【反义词】单刀直入、毛遂自荐【感情色彩】中性词【结构】抛砖(动宾)+引玉(动宾),连动式成语(结构由前后两个词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出题点】近义关系、反义关系、词语结构3.【成语】打草惊蛇【释义】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类比比喻的区别

类比比喻的区别

类比比喻的区别
类比和比喻都是基于相似性进行的比较和表达。

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

1. 对象不同:类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相似之处。

比喻则通常是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来描述另一个事物或概念。

2. 意义不同:类比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提供给人们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而比喻是直接使用已知的概念来帮助描述未知的概念,强调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涵义。

3. 呈现形式不同:类比主要采用一般性的比较描述,而比喻则更多地采用修辞手法,例如隐喻、借代等方式来进行表达。

4. 语言层次不同:类比通常会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性,而比喻则更多地探寻意象和符号的语言层面。

5. 范围不同:类比可以涉及重大的科学观念与构想,如“宇宙
是一个大钟”,而比喻则更多地涉及语言行为与社会情境,如“今天的会议就像在浪费时间”。

行测职测高频易混词语成语辨析

行测职测高频易混词语成语辨析

1、邯郸学步:模仿别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步人后尘: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

可与照猫画虎(模仿)比较性记忆。

3、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重大变革)。

4、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

5、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似,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6、不绝如缕:形式十分危急或声音思绪等悠长不绝。

7、步月登云:形容志向远大。

8、朝来暮去:形容时光流逝。

9、讳莫如深:形容把事情隐瞒的狠劲。

10、沽名钓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11、捷足先登:比喻新的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与独占鳌头(指占首位或第一名)对比。

12、交相辉映:指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景色特别好。

休戚与共:指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之间有利害关系。

相伴相生:(1)女子对男子的依恋。

(2)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伴生,形容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

(三个词语经常对比去考,可对比记忆)13、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乘势而上:形容事情做到一定阶段时趁着良好的势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以上两个词语经常对比去考,可对比记忆)14、延绵:指形态上的连贯、不间断。

延续;指事件或动作上的持续、继续。

沿用:指继续使用原有的方法、制度等。

(原有的方法制度来源较随意)沿袭:侧重“来源”为前辈或古人的传统方法或制度。

(以上词语经常对比去考,可对比记忆)15、营利:指谋取利润。

盈利:指获得利润16、唏嘘:指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

叹息:指叹气。

17、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18、权力:支配事物、解决事物的力量。

(指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权利: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

权益:指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利益。

19、修复:修复关系。

20、匡复:指挽救国家、使国家转危为安(光复)。

匡扶:匡扶正义,匡:纠正、帮助。

21、旷日持久:(1)荒废时间、拖得很久(消极)。

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辨析-笔记

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辨析-笔记

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辨析-学习比较(1)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2)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3)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4)不遗余力:指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5)分毫不差:形容没有一点差错。

近义词:丝毫不差(6)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

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

(7)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8)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9)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10)万全之策: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1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12)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

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13)齐心协力:指的是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14)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15)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是故步自封的同义词。

(16)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风景、情趣等逐渐深入而达到美妙的境地。

(17)老调重弹:比喻把说过多次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

(18)稳操胜券: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19)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20)循序渐进: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1)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22)稳扎稳打:也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23)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24)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25)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26)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27)回头是岸: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28)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29)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30)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31)遥不可及: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公考之成语对比辨析

公考之成语对比辨析

公考之成语对比辨析1.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2.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3. 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4. 走马观花: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以上四词都含贬义。

浅尝辄止侧重结果,即没有深入;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侧重过程,即不深入;浮光掠影一般用作定语、状语。

5.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贬义。

6. 轻描淡写: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含贬义。

7. 言无不尽: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8. 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9.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褒义。

10. 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11.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12.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

13.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只强调声音大。

14.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15.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16. 触类旁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指学习。

17. 天壤之别:指事物差别极大。

18. 天差地别:比喻差别极大。

19.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20.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21. 截然相反:完全相反。

22. 截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3. 不尽相同:不完全一样。

24. 相去甚远: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

“天壤之别”和“天差地别”都说明差别很大,不必过多区分;“截然不同”强调完全不一样,而“截然相反”则更有“相反”的意思;“大相径庭”比喻差别大,经常用来形容说法不一致,与其他词的区别是,“大相径庭”有彼此矛盾的意思,即不但不一样,而且是有矛盾的。

25. 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26.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公务员考试高考常见成语辨析近义词辨析450例大全

公务员考试高考常见成语辨析近义词辨析450例大全

公务员考试高考常见成语辨析近义词辨析450例大全公务员考试和高考都是我国国家级考试,对中国的学生和应聘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考试,而这些考试中都会涉及到成语、近义词等语言知识。

因此,在备考考试时,尤其需要掌握成语和近义词的辨析技巧。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公务员考试高考常见的成语和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成语辨析1. 轻举妄动和莽撞无礼轻举妄动是指不经思考而随意行动,结果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莽撞无礼是指不尊重他人、不考虑后果,单纯依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

2. 左右逢源和左右开弓左右逢源比喻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善于给他人钦佩、称赞等回复。

左右开弓是指左右开口,大力地解决问题。

3. 囫囵吞枣和咬文嚼字囫囵吞枣是指对知识理解不全面,不求甄别地一股脑地学习。

咬文嚼字则是指对文字字句过分考究,对于整个具体问题的总体思想或基本情况丧失关注。

4. 过河拆桥和破釜沉舟过河拆桥比喻利用别人好处,自己却不顾后果。

破釜沉舟则是指不顾一切进行决斗,事情成功或失败,都不打算撤回。

5. 自欺欺人和只争朝夕自欺欺人是指欺骗自己的心理,把错误看成正确、恶劣看成好坏。

而只争朝夕则指在紧急时期加倍努力,争取成功,也是一种鼓励自己的状态。

二、近义词辨析1. 逊色和逊劣逊色指比较某些方面而言不如其他事物。

逊劣是指不如对方的整体比较。

2. 海纳百川和聚沙成塔海纳百川表明包容、接纳其他的一切事物和观点。

聚沙成塔则是指集中力量去凝聚大量细枝末节的部分。

3. 朝气蓬勃和充满朝气朝气蓬勃表示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充满朝气是指充满热情与活力。

4. 细节和细节问题细节指某一事物的一些微小的部分,而细节问题则是使事情顺利进行所必须要考虑的一些小的细节部分。

5. 码头和对码头码头是指海、河等水道渡口的建筑物。

对码头是指控制码头内/外环境的清洁、安全、秩序化的人员。

以上仅是成语和近义词的部分常见辨析例子,希望能够让大家有一定的提高和掌握。

在复习或备考考试时,欢迎更多地了解、掌握这类语言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成绩和表现。

公务员考试高考常见成语辨析近义词辨析450例大全

公务员考试高考常见成语辨析近义词辨析450例大全

公务员考试高考常见成语辨析近义词辨析450例大全公务员考试和高考是当前两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对于考生们来说,掌握常见成语的辨析和近义词的辨析是提高语言水平和应试能力的关键。

下面是450例常见成语和近义词的辨析,供考生们参考。

一、常见成语的辨析1.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解释: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为时已晚,表示时间已经过去,无法挽回。

2. 隔岸观火、事不关己解释:隔岸观火,比喻对他人遭遇困境,自己置身事外。

事不关己,情况与自己无关。

3. 守株待兔、恃才傲物解释:守株待兔,比喻坐而待取。

恃才傲物,因为有才能而傲慢自大。

4. 明哲保身、明察秋毫解释:明哲保身,形容机智圆滑,能够保全自己。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极好,能看到细微之处。

5. 画蛇添足、杀鸡取卵解释: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结果得不偿失。

6. 自相矛盾、前后矛盾解释:自相矛盾,指自己的言行、主张等相互矛盾。

前后矛盾,指前后的言行、态度等相互矛盾。

7. 不可救药、病入膏肓解释:不可救药,形容病症或处境无法挽回。

病入膏肓,比喻病重到了无法治愈的地步。

8. 掩耳盗铃、无动于衷解释: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不听劝告。

无动于衷,形容心情平静,对事物无感。

9. 大而化之、不拘小节解释:大而化之,形容做事不认真,不细致。

不拘小节,形容对小事不计较。

10. 蒸蒸日上、日渐式微解释:蒸蒸日上,比喻事物发展迅速,日渐兴盛。

日渐式微,比喻事物逐渐衰落。

11. 名列前茅、居功自傲解释:名列前茅,比喻名列在最前面,成绩很好。

居功自傲,因为自己的功绩而自满自足。

12. 画饼充饥、前车之鉴解释:画饼充饥,比喻说空话,没有实际行动。

前车之鉴,以前的失败经验为警示。

13. 不可或缺、随心所欲解释: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缺少。

随心所欲,表示按照自己的心愿行事。

14. 一筹莫展、无法可想解释:一筹莫展,表示没有办法,无法处理。

比喻和类比有什么区别

比喻和类比有什么区别

比喻和类比有什么区别“比喻”和“类比”虽然都有“比”字,但他们的意思却不一样。

举个例子,你看到小树苗了,就想起春天来了;你看到北京天安门时,就想起国庆节到了;你看到老师上课时,就想起老师生病了……这些你所见过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就叫做比喻。

可以说,任何美丽的景物都可以用比喻来描绘。

下面让我来教大家如何区分比喻和类比: 1、从表达方式上:比喻就是把一件不具体的事物当成另一件具体的事物来写,也就是打比方,比方和打比方是一样的,它们的形式基本相同,在作文中经常被混淆。

2、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一对并列的概念,其中比喻中的本体包含喻体,但不等于喻体中必须包含本体,即本体可以由喻体代替。

比方是没有这种情况的,打比方只是比喻的一种,是打比方的简称。

3、从修辞角度看:比喻句用比喻词。

类比是在特定条件下,利用类似的事物联想起类似的事物,两者不能画等号。

再说“类比”吧!“类比”就是从某一本体出发,由此及彼地引申出喻体,然后根据这种推理的方法进行类推,就得出了结论。

类比就是“因为A……,所以B”,就是根据A得出结论。

在写作时,我们必须注意几点:(1)本体和喻体要有明显的相似性,否则难以构成比喻。

(2)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不能类比。

(3)类比必须以本体为基础,通过类比而引申出来的喻体必须与本体有着某种相似性,不相似的喻体难以产生好的效果。

(4)类比与例证的关系:①类比必须与例证相结合,使二者形成互补的关系,不仅说明道理更加全面深刻,而且更具说服力。

②例证是为类比提供一个典型的、特殊的事例,类比则是借助这个事例来类推、推断出其他相似的事例。

这四种修辞手法,大家学会了吗?希望你们能够运用自如,为自己增添光彩。

以上两种方法是不同的,在写作时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法,不能滥用,更不能错用。

希望我们能牢记这四点,这样才能将比喻、类比运用得更加娴熟,写出优美动人的文章。

你们觉得呢?。

高考易错成语辨析和易混淆的成语

高考易错成语辨析和易混淆的成语

高考易错成语辨析和易混淆的成语引言概述高考作为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对于语文科目来说,成语的运用和辨析是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

然而,由于成语之间存在一些相似或易混淆的表达,考生在辨析时可能会犯错。

本文将针对高考中易错的成语进行辨析,并详细说明它们的用法,帮助考生在考试中避免犯错。

一、易混淆的成语辨析1.1 亡羊补牢vs.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亡羊补牢:意为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防止进一步损失。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强调在事情发生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措施仍然有补救的可能。

1.2 一丝不苟vs. 丝毫不苟一丝不苟:形容做事非常仔细,不容许有任何疏忽。

丝毫不苟:同样表示做事非常仔细,丝毫不肯马虎。

1.3 惊弓之鸟vs. 弓弩之鸟惊弓之鸟:形容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感到害怕的人。

弓弩之鸟:描述被弓弩射中的鸟,形容极为危险或受到致命打击的状态。

二、易错成语的正确用法2.1 揠苗助长错误用法:揠苗助长(yàmiáo zhùzhǎng)。

正确用法:揠苗助长(yàmiáo zhùzhǎng)。

2.2 掩耳盗铃错误用法: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

正确用法: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ɡ)。

2.3 画蛇添足错误用法:画蛇添足(huàshétiān zú)。

正确用法:画蛇添足(huàshétiān zú)。

三、成语的应用技巧3.1 背景理解在应用成语时,要充分了解句子的语境和背景,确保成语的使用符合语境逻辑。

3.2 类比比较可以通过类比比较,将成语与常见的场景或经验相联系,有助于记忆和正确运用。

3.3 刻意训练通过大量的刻意训练,例如语境填空、成语搭配练习,提高对成语的敏感度和正确使用能力。

四、总结高考易错成语的辨析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巧解类比推理成语类题目

巧解类比推理成语类题目

巧解类比推理成语类题目类比推理成语类的题目整体而言难度不大,但总会碰到一些题目经常做错。

如果只是涉及成语的考查的时候更多时候考的都是成语的近反义和褒贬,做的时候基本上都能注意到,而注意不到的两类是:1、成语比较生僻,含义不清楚容易做错。

2、在考成语近反义的同时涉及语法关系的考法。

例如:指鹿为马∶颠倒黑白A.师心自用∶固执己见B.目无全牛∶鼠目寸光C.不以为然∶不屑一顾D.不孚众望∶众望所归。

【中公解析】A。

解析:题干“指鹿为马”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颠倒黑白”意思是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指鹿为马。

二者为近义词。

A项:“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固执己见”是指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二者为近义词,符合题干逻辑关系,当选;B项:“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缺乏远见,二者不是近义词,不符合题干逻辑关系,排除;C项:“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屑一顾”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二者不是近义词,不符合题干逻辑关系,排除;D项:“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众望所归”是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或完成事情,二者不是近义词,不符合题干逻辑关系,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这道题考查的就是成语的含义。

像“师心自用”“不孚众望”这些词的意思上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容易做错。

例如:愚公移山:郑人买履A.弄巧成拙:囫囵吞枣B.杞人忧天:庖丁解牛C.邯郸学步:东施效颦D.凿壁偷光:田忌赛马【中公解析】B。

解析:题干两词含义上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结构对应,愚公移山和郑人买履均为主谓结构A项两词均不是主谓结构;C 项邯郸为地名,不涉及主谓结构;D项凿壁偷光,是目的关系。

三项均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

类比和比喻的区别

类比和比喻的区别

类比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1、定义不同
类比: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2、作用不同
类比: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句一般都是由涵盖了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

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3、概念不同
比喻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为“比喻。


而类比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比较类推”。

比较类推的过程,就是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它作为论证方法能够成立。

任何论证方法都必须包含有推理、证明的过程,而“比喻”本身不包含比较类推或其他方式的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经常只能是一种修辞格,而不能成为论证方法。

类比推理成语

类比推理成语

类比推理成语
1.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2. 守株待兔:比喻固守旧有经验,不知变通。

3.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前已有周密的准备和安排。

4. 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他人。

5. 眼高手低:比喻眼光高远,但能力不足。

6. 背水一战:比喻在绝对危险的境地下,奋力一搏,拼死一战。

7.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不听别人的忠告。

8.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防止损失扩大。

9. 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完成任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可能会变成好事。

成语解释大全了解成语的意义与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解释大全了解成语的意义与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解释大全了解成语的意义与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成语解释大全:了解成语的意义与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成语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

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成语的世界,探索其意义与用法,从而提升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具有固定的词组结构,表达了丰富的语言含义。

它的特点是简洁、凝练、形象、具有普遍性的语言规律。

成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整个成语则具有一种新的意义。

成语的使用不仅丰富表达方式,还有助于提升语言的韵律感和形象感。

二、了解成语意义的方法要全面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字面意义:成语的字面意思往往与其实际使用的含义有所不同。

通过研究成语的字面意义,可以初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

2. 上下文语境:在实际应用中,成语的意义往往与所处的语境有关。

通过分析上下文,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

3. 历史文化背景:成语的产生和传承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了解成语的背景故事、历史典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意义。

4. 类比比喻:成语往往具有类比比喻的作用,通过将成语与其他事物做比较,可以更形象地理解其意义。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成语的意义,进而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三、掌握成语的用法成语的正确运用需要掌握其搭配、辨析和推敲等方面。

1. 搭配:有些成语需要与特定的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才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

比如,“如鱼得水”中的“得水”是固定搭配。

2. 辨析:有些成语看似相似,但实际含义略有不同,需要仔细辨析。

比如,“出类拔萃”和“超群绝伦”都形容人才出众,但前者强调超越同类,后者则强调超越众人。

3. 推敲:成语的使用需要根据情境和目的进行推敲。

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适当地使用成语可以提升语言的凝练度和文采。

2023年公务员考试必看成语辨析

2023年公务员考试必看成语辨析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种杀牛旳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旳是全牛,三年后来,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到达十分纯熟旳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张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旳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旳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旳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乐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达比人预想旳好某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旳同伙也互相庆祝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送,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旳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旳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方已失去新闻价值旳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旳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旳信赖和尊重。

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旳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旳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旳盛况。

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议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比喻类比的区别

比喻类比的区别

比喻类比的区别一般来说,类比和比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把两者混淆在一起。

实际上,类比和比喻还是有所区别的,只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什么是比喻?比喻是通过打比方让概念形象化的一种修辞方式。

常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小品。

它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根据所比喻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必须是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类比中没有相似点,是不能构成比喻的。

例如:1、把藤蔓的生长比作“抽出新枝”,将树木的高大比作“已经生成新叶”。

显然,两个比喻都是比喻,但前一个比喻更侧重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去描写藤蔓生长状态,后一个比喻则更侧重从质的变化的角度去描写树木生长状态。

由于比喻侧重点不同,所以后者并非类比。

2、2、拟人类比(1)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如:柳条儿把长长的辫子甩到身后,像小姑娘拖着的长辫子在风中翩翩起舞;桃花、杏花争先恐后地开放,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2)用某一生物特性或习性作比喻。

如:这些流光溢彩的蝴蝶,真像一群群色彩斑斓的仙女在空中翩翩起舞。

(3)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动作、声音、颜色、味道等作比喻。

如:看到这情景,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用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作比喻。

如:有一次,孔融告诉曹操:“我家的梨和你家的果园不是一个性质的。

”曹操知道他这是在讽刺自己的,就问他:“那你说怎么才算一样呢?”孔融说:“用篱笆把园子围起来,不准外人进入,我就服了你!”( 5)根据词义作比喻。

如:早春的雨,细细地下着,淅淅沥沥,淅淅沥沥,春雨像无数的蚕娘吐出的银丝。

3、借代类比(1)用事物具有或代替某种事物作比喻。

如:大公鸡的嗓门像火车头的汽笛一样响亮。

(2)用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作比喻。

如:现在已到了梅雨季节,天气阴沉,雷声隆隆,闪电划破了天空。

小张连忙关紧窗户,拉上窗帘。

突然,一个黑影掠过,一只猫从窗口窜进来。

(比喻形容) (3)用03202用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作比喻。

类比推理的成语

类比推理的成语

类比推理的成语1. 画龙点睛:意思是画家在画龙时,最后给龙点上眼睛,使其更加生动传神。

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主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造句:这篇文章在结尾处的那段话简直是画龙点睛啊!2. 叶公好龙:说的是一个人自称喜欢龙,可当真龙出现时却吓得要死。

讽刺那些表面喜欢某种事物,实际上并非真正喜欢的人。

造句:他总说自己爱读书,可书买了一堆却从来不看,真是叶公好龙!3.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吓唬人。

造句:那家伙就会狐假虎威,仗着他哥的势力在外面横行霸道。

4.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造句:咱可不能滥竽充数,得凭真本事做事呀!5. 杯弓蛇影:有人看到映在酒杯里的弓影,以为是蛇,就疑神疑鬼。

形容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造句:你别杯弓蛇影的,哪有那么多可怕的事啊!6.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

比喻自欺欺人。

造句:你这样做不就是掩耳盗铃吗,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呢!7. 自相矛盾:一个人卖矛和盾,说自己的矛什么盾都能刺穿,自己的盾什么矛都刺不穿。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造句:你这说法前后矛盾,简直就是自相矛盾嘛!8.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造句:虽然犯了错,但现在改正还来得及,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呀!9. 买椟还珠:买了珠宝却只留下漂亮的盒子,把珠宝退还了。

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造句:你怎么能只看重外表而忽略了内在呢,这不是买椟还珠吗?10.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造句:你这样做不是南辕北辙吗,怎么可能达到目的呢!类比推理的成语真的很有意思呀,能让我们通过简单的故事明白深刻的道理。

我们在生活中可要正确运用这些成语,别犯那些可笑的错误哦!。

成语辨析及比喻与类比

成语辨析及比喻与类比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乌江/夏日绝句》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①杜牧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②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王安石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③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前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

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答案:①杜诗好。

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

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

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

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

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

公考之成语对比辨析2

公考之成语对比辨析2

公考之成语对比辨析298. 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99. 瓜熟蒂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100. 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

和“瓜熟蒂落”相近。

101. 应运而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102. 无人问津:没有人过问、探问、尝试或购买。

103. 门可罗雀: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

程度比“门庭冷落”要重。

104. 门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105. 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侧重来的人少,比如人少偏僻的地方,或者原始、偏远的地方。

106. 荒无人烟: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侧重于“荒凉”,没有人居住生活。

如一些惨败破落的地方,或者自然条件差、不适合居住的地方。

107. 人烟稀少:人家、住户很少的地方,形容地方荒凉。

程度比“荒无人烟”轻。

108. 渺无人迹:形容空旷寂静。

109. 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110.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如书籍、工艺品很多。

现在多用来说明产品、展品、商品多而丰富。

111. 林林总总:形容众多。

112.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113. 纷繁芜杂:形容文章内容芜杂,没有条理,或者是事情杂乱无章,没有头绪。

114. 大行其道: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

一般含贬义,也可用作中性词。

115. 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褒义词。

116. 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通常指不好的现象。

117. 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118.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意思相近。

但前者更侧重于客观描述,即确实此事物很常见;后者则偏向于主观判断,夹杂有个人感情色彩,即认为这个事已经让人感到习惯,认为很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乌江/夏日绝句》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①杜牧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②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王安石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③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前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

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答案:①杜诗好。

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

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

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

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

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

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

______________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散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奉献。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 ④③②① B.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解析注意前后照应。

答案C不瘟不火、不温不火与不愠不火的区别不温不火读音:bùwēn bùhuǒ解释:原是成语“不瘟不火”的误用,用的人多了,逐渐跟“不瘟不火”并行使用。

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销售行情不火爆。

不温不火:指“不升温,也不过火”。

不愠不火:指“不发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瘟不火”用于戏曲表演,而“不温不火”用于戏曲表演时,可能是“不瘟不火”的误写,因此,在这个语义上,当以“不瘟不火”为正。

但是,如果指的是性格温和,那么只能写成“不温不火”了。

词目:不愠不火发音:bùyùn bùhuǒ【释义】1、略带褒义:指说话做事态度适中,分寸得当。

2、略含贬义:指态度淡然。

3、趋于中性:指客观上处于中游(中立)状态。

【近义词】不急不慢【反义词】如坐针毡【用法】形容词。

褒贬皆可。

“不瘟不火”、“不温不火”两个词语现代都常用,使用的场合和语义不尽相同。

我们从1946-1997年的《人民日报》电子版中检索了这两个词的用例,从具体语料来分辨两者的语义。

“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

“不瘟不火”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

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的褒义词。

检索1946-1997年《人民日报》,使用了“不瘟不火”的文章共16篇,全部用于这一语义。

如:对待每次的演出他是那样的严肃认真,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理上精心创造,跟别人配搭丝丝入扣,不瘟不火,不任意抓哏,破坏剧情,取媚观众。

(1958年1年3日)诸葛明同志很好地掌握了角色的特点,用句老话说,演得不瘟不火。

(1964年3月12日)这几位老演员演得不瘟不火,恰如其分。

(1982年9月19日)主要演员不瘟不火、感觉到位的表演,确保了《红十字》的质量。

(1997年10月25日)“不瘟不火”也有写做“不温不火”的,1946-1997年《人民日报》中使用“不温不火”的文章共22篇,但在1980年以前仅见1例:全剧的基调是:不温不火,有动有静,松紧相间,平淡中有兴味,严肃中有风趣。

(1963年10月21日)1980年以后“不温不火”的用例逐渐多见,逐渐跟“不瘟不火”并行使用。

因为字形有了变化,照着“温”的字面意义,旧瓶装新酒,人们按照一般人通常的理解,对“不温不火”的语义进行了改造,赋予它性格温和义和销售行情不火爆义。

这类语义在《人民日报》上的始见用例是1994年。

现举数例:“八毛五分钱,也开发票?”售书小姐简直烦得要上吊了。

“没办法,公事公办。

”那先生不温不火地回答。

(1994年8月23日)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仍处于不温不火之状,缺乏自己严格的生产标准与特色,虽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难与自己的“洋对手”匹敌。

(1996年1月18日)不瘟不火【拼音】bùwēn bùhuǒ【解释】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

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态度一般【近义词】比较:不温不火:指“不升温,也不过火”。

不愠不火:指“不发火”。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旧时称礼、义、廉、耻为四维;维:纲纪,法度;张:展开,推行。

四维不能伸张。

四维不张:比喻纲纪废弛,政令不行。

顽固不化:【释义】化:改变。

表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形容人十分固执。

泥古不化:泥:拘泥,固执。

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怙恶不悛hùèbùquān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尾大不掉wěi dàbùdiào掉:摇动。

尾巴太大,掉转不灵。

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

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比喻与类比的区别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

请看以下两例。

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

(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②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王充《订鬼》)(说的道理一样吗)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

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均由主客体两部分构成,且常有“如”与“犹”之类联结词,这是他们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因而又是极难区分之处。

面对这类语言现象,倘要论及孰为比喻,孰为类比,如果单以结构形态为据,恐怕很难辨得清。

但是,若能透过现象寻其本质,却也不难找到区分的方法。

从例①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纱飘浮着“几件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

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力。

例②将“人病见鬼”与“伯马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由于神志高度凝聚,进人迷离恍惚的境界,出神入化,形成错觉;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忧愁恐惧,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当属同类,既然“伯乐、疱丁所见非马与牛”,所以“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两相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熠熠光辉。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例①与例②结构相似,手法不同,例①是比喻,例②是类比,例①中用作本体的天空和用作喻体的女郎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点,故得以构成比喻关系。

例②中用作本体的“人病见鬼”,与用作类体的“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是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幻觉乃其共同特点,因而形成类比关系。

由此看来,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两事物,非同质同类,是形成比喻的前提;有相似点,是形成比喻的关键。

用作本体和类体的两事物,同质或同类,是形成类比的前提,有相同或相似点,是形成类比的关键,这是比喻和类比的分水岭。

构成比喻的两事物,之所以必须是非同质同类,其原因在于同质或同类事物之间,只存在对比或类比的关系(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③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苏轼《古钟山记》)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例③是同类事物形成的对比,例④是同质事物形成的类比。

用作类比的两事物,之所以必须同质或同类,因为“类”者,属性同也。

只有属性相同的事物,才有构成类比的可能和价值。

如: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当然是荒谬的,例④中以此与“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神色”相类比,描述了杨二嫂对“我”的愤慨和蔑视。

比喻和类比的形成,都是以比较为基础的,通过主、客体的比较,显示出两种事物的相似或相同点来,这是二者得以形成的前提。

尽管如此,比喻和类比毕竟不能混为一谈。

作为人们透视和反映世界的手段,比喻属于修辞范畴,类比属于逻辑范畴。

比喻在“喻”,以彼喻此,显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或神似;类比侧重“类”,以彼类此,显示本体与类体之间的神似或质同。

比喻重在形象化描述,以生动形象的喻体映衬本体,给人以美的愉悦;类比侧重相类性推理,以鲜明生动的类体去证明本体,给人以灵活的启迪。

比喻和类比,本质不同,形式多变,用途各有千秋。

由于比喻具备生动形象的特点,因而常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说明或议论说理中,比喻也常大显神通。

⑤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盖。

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