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剖析
浅谈中国古建筑寺庙的布局
![浅谈中国古建筑寺庙的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2187bb2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2.png)
浅谈中国古建筑寺庙的布局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闭嘴巴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大雄”是佛的德号。
“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
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
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像,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
东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
此外,还有四堂、四台、罗汉堂、禅房、监院、方丈院、大斋堂、藏经楼、碑楼、碑亭、亭台、廊院、群房、放生池、经幢等。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
中国佛教寺院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布局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寺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发展的一个产物。
佛教在西汉的时候传入中国,历经起落。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兴建寺庙成风。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而这样的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典雅庄重的,又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https://img.taocdn.com/s3/m/f1ff33ce89eb172ded63b7da.png)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白化文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
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
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
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
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
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
“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佛寺大门称为“山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
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
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
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
浅谈寺庙殿堂构造
![浅谈寺庙殿堂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0126d43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7.png)
浅谈寺庙殿堂构造各位朋友都去参观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到寺庙烧香礼佛都见到一些雄伟庄严的殿堂。
下面小编给大家浅谈一下清式殿堂的构造。
殿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台基、墙体、屋面(自梁以上为屋顶、地以上为屋身、地以下为台基)。
一、台基基本造型和类型为直方形和须弥座及带栏板柱子的台基形式,一般台基的高度保持在檐柱的1/4--1/5,台基的宽度与屋檐深处的长度的比例为2/3(自柱中起算)。
须弥座形式的台基是宫殿及寺庙建筑台基的常见形式其中有待雕刻或者素描无雕刻的,带角柱的与不带角柱的。
台基材质也分为(1)全部用砖砌成,砖料为城砖或条砖这种多用于民居或佛座等基座。
(2)全部用石材砌成,多用于官式建筑。
(3)使用不同的材料,如阶条用石料,其余用砖砌成。
砖石混合是最为常见。
二、墙体地面以上由木柱、部分梁架、斗拱、门窗和砖墙组成。
中国古建的墙体在结构作用方面与西方截然不同,西方古建筑的主体受力体系多以砖石结构为主,而中国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墙体作为维护结构,素有“墙倒屋不倒”的特征和优点。
墙体分为前檐、后檐、山墙3部分,墙体一般是包柱而砌,按柱轴线分为里包金和外包金。
前檐墙一般只在窗下做矮墙,也称为槛墙。
墙高按檐柱高的1/3。
后檐墙有两种做法:一是将墙体只砌到檐枋下皮,让后檐枋木、梁头暴露在外,这种墙体称为“露檐出”二是将墙体一直砌到屋顶,将后檐枋木等封护在内,这种做法称为“封护檐”山墙的做法在庑殿顶和歇山顶多采用“露檐出”的做法,多用淌白墙也可采用糙砖抹灰刷红浆。
三、屋顶屋顶类型可区分为屋檐层数、屋顶种类、瓦面材质和屋脊形式。
按屋顶种类分为:庑殿屋顶、歇山屋顶、硬山屋顶、悬山屋顶、攒尖屋顶。
按檐口层数可分为:单檐屋顶及重檐屋顶。
按瓦面材质可分为:琉璃瓦屋顶、布瓦屋顶、小青瓦屋顶等。
按屋脊形式可分为:尖顶式屋顶和卷棚式屋顶。
寺庙一般大型建筑多为歇山屋顶,歇山屋顶具有造型优美、姿态活泼、适应环境等特点是园林建筑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屋顶形式,歇山屋顶也是一种四坡形屋面,由四个坡面,九条屋脊(1正脊、4垂脊、4戗脊)故也称为“九脊殿”时间有限,小编先初步讲解下,感谢大家观看!。
中国寺庙布局之大雄宝殿、配殿和藏经阁剖析
![中国寺庙布局之大雄宝殿、配殿和藏经阁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fd777ccaaedd3383c4d39f.png)
寺庙基本布局图
过天王殿,中道有铜鼎,再后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称赞释迦摩尼威德至上的意思。殿内供迦 叶佛、如来佛和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叫“三 世佛”。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 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 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 伏“五阴魔”、“烦恼魔”、 “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 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 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 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 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 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 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 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 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 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 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 “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 “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 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 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 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中国佛教寺院里面是如何布局的
![中国佛教寺院里面是如何布局的](https://img.taocdn.com/s3/m/1979933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4.png)
中国佛教寺院里面是如何布局的中国佛教寺庙一般是坐北朝南。
一般寺庙布局如图所示。
寺庙以大雄宝殿为寺庙的中心建筑。
从南至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
左右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等。
一:三门山门又称三门佛寺最外面的门就叫做“山门”,又称“三门”。
一般是由三扇门组成,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有的寺庙把山门建成“三门殿”,殿内塑有两门金刚力士像,怒目相对而向,以震慑妖魔鬼怪。
二:天王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
弥勒佛弥勒佛是释迦牟尼入灭之后的,接替释迦牟尼在婆娑世界普度众生的下一尊佛。
他的形象是坦胸露腹、笑容满面、和蔼亲切。
常被称为笑佛、欢喜佛。
弥勒佛四大天王弥勒佛的两侧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佛教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的护法天神。
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身青色,左手持慧刀,右手掌中托宝慧珠。
(有的佛经里写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的不是慧刀,而是琵琶。
)西方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梵名“毗(pí)留博叉”,身红色,身穿铠甲,右手捉着一只龙。
南方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梵名“毗(pí)流驮迦”,身青色,身穿铠甲,手上握着一把剑。
北方多闻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pí)沙门”,一般也是一身绿色,身穿铠甲,左手握着一只神鼠——吐宝鼠,右手持慧伞。
三: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僧众日常活动的地方。
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或三身佛,两侧是十八罗汉,三世佛后面是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或供奉海岛观音。
大雄宝殿右面是东侧配殿,通常是僧人的房间、斋堂、茶堂等。
大雄宝殿西侧是西配殿,通常接待的是云游过来的僧人。
规模大的寺院也会在西侧殿设有罗汉堂。
大雄宝殿后面一个殿堂,供奉寺院主要供奉的佛。
四:伽(qié)蓝殿伽蓝殿位于大雄宝殿的东侧,伽蓝有两种含义,一指寺院的通称,二指佛教的护法神。
伽蓝殿是供奉伽蓝守护神的堂宇。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645a2476168884868762d657.png)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贡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
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钟。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寺庙布局及神像的排列
![寺庙布局及神像的排列](https://img.taocdn.com/s3/m/6480281d79563c1ec5da7156.png)
七、最圆满的真理 佛法的内容,说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轨则。佛法之 目的,在教我们怎样去止恶行善,转迷为悟,离苦得乐,舍己利人。佛 法实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学问。人人能去研修佛 法,弘扬佛法,将可转娑婆为极乐。 释迦牟尼主尊像两旁有胁侍,通常是阿难、迦叶。
释迦牟尼佛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
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四大天王经过汉化的过程,成 为专门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了。 四大天王也被称为“风调雨 顺”。中国佛教徒认为
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
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 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 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
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表达了信徒们的美好愿望。世 俗称为四大金刚,这也是《封 神演义》中的戏言,金刚与天 王是不可混淆 的。
当你穷出回廊之际,雄伟 庄严的大殿,便映入了你 的眼帘。大殿坐北朝南, 侧殿左右相衬:沉着,安 静,隐生的宗教情怀令人 肃然起敬。 正殿台基与高台上横长、 对称的栏杆,舒心养目。 环廊直立的画柱,和谐均 匀地衬托着正殿的前脸。 粉饰的楣梁和正梁,支撑 着华丽的屋顶。而嵌镶在 板条和椽子上深黄色的琉 璃瓦,透出安详自若之态。 既得体又合理的庙宇布局和结构, 精巧华丽的细工,缓和了 无论就建筑的整体或部分来讲,均 充盈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朝气。 线条的呆板。
韦驮菩萨 韦驮为南方增长天王部下 的一位将军,周行于东、 南、西三洲,因而受中国 僧人的尊崇。)
(三)大 雄 宝 殿
大雄宝殿。为寺院的正殿,也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 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德号。在正殿供奉的佛像称为主 尊,亦称为本尊。时代的不同使得供奉的本尊有一 尊、三尊、五尊、七尊的差别。
佛教寺庙布局课件
![佛教寺庙布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f86a3fa2161479171128f6.png)
下面,就让我做你的导游,为你打 开山门,去领略一下汉传佛教寺院 的建筑和文化吧。
• 钟楼
• 枷蓝殿
• 山门 • | • 哼将 山门殿 • | 东北天王 天王殿
• 韦陀
哈将
西南天王
• 大雄宝殿 • | • 法堂 • | • 罗汉堂 • | 藏经楼(毗卢阁/观音阁) • | • 方丈室
戏说哼哈
• 哼哈二将如何来的,不去研究了,总之这 是两个自己完全没有主见、可是却拼命维 护他们主子意见的活奴才。他们特别地类 似于西游记中的本巴布、布巴本,是天才 的一对现活宝。哼哈二将,一哼一哈憨态 可掬地追随他们的主子,不亦乐乎地吹捧 主子并彼此吹捧。
• 如果你以为,哼哈二将只是为了娱乐主子, 那就完全错了。哼哈二将的生活态度是永 远有理,不论是否真的有理无理。永远有 理,在别人看来,是黑白颠倒,在他们自 己看来也差不多。但是,哼哈二将就是要 把白地说成是黑的、黑地说成是白的,他 们问:难道不可以么?
•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 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 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 (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 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 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 西(居士、施主)的原则安排。这样,寺 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 群。
•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ūpākşa。“广目” 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 故名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 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 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 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 奉佛法,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 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代表“顺”。
•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 迦佛的嘱托,要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诞 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 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 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 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 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
佛教 建筑分析
![佛教 建筑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d0ea0043323968011c925d.png)
平川式
汉地佛寺以“精舍”为主,寺内设置依次为山门、天王 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 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精舍”多建在城市 街道和郊区,或山脚山间风景佳丽处,将佛寺与园林融 为一体。存的名刹如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 山寺,镇江金山寺,南京鸡鸣寺,宁波国清寺等。
佛寺
汉传佛教佛寺
汉传佛教佛寺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 ”两种。
“支提”式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叫“支提洞”,另一种 形式叫毗诃罗洞
依山式
汉式的“支提洞”多在新月形山脉的陡峭山崖上开凿佛 像,或向深纵凿洞用于凿造佛像和藏经,主要分布在佛 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丝绸古道上,如甘肃的敦煌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另外,像四川乐山大佛,大 足石刻,虽无洞穴,也属于这种类型。后一种“毗诃罗 洞”多为自然形成的山洞,一般很狭小,仅供一人容身 修炼,讲学、集会的功能基本丧失,但苦修的意识更浓 。如少林寺的达摩面壁洞,三祖寺的僧璨面壁洞等。
这类古塔多用木、石、砖、铁、 铜、琉璃等材料建造。
楼阁式塔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同楼阁一样,楼阁式塔的 层间距离较大,塔内的楼层数目 ,一般与塔层相等。有的内设暗 层,楼层数目多于塔层。
(二)每层均有门、窗、立柱、 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 外有平座、栏杆。
(三)除石刻和铜、铁楼阁式塔 外,一般均可攀登远眺。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 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 南、日本等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 教并列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 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 自中原传入。13世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733a9e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a.png)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https://img.taocdn.com/s3/m/3429919c2cc58bd63186bd9f.png)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后者是前者的简称。竟尔一佛化成二佛。这种变化无方之事在佛教传说中极多,姑听之可也。ﻫ (2)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故名“横三世”。在殿中的安排是:ﻫ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ﻫ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ﻫ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见图三)。ﻫ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阿弥陀佛掌中有莲台。
2.供三位主尊的
供三尊佛的,叫“三佛同殿”,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安排方式。ﻫ (1)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有多种说法。供三身佛则多据天台宗的说法:一为“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佛教认为是绝对真理)体现于自身的佛身,也就是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二为“报身”,指以法身为“因”(有“基础、根据、泉源”等义),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三为“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整理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fff74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3.png)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整理今天整理和分享下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在前面几年个人旅游和走访了五台山,峨眉山,山西大同善化寺和华严寺,正定八大寺,杭州灵隐寺,大理崇圣寺,韶光南华禅寺等,也进一步结合相关书籍对佛教寺庙布局进行了梳理。
山门山门即三门,可以看到进佛寺很远的地方就有佛寺大门入口,一共有三个门,对应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作三个门。
由于山门本身离天王殿很远,现在的山门基本都是全部新建的,更多的寺庙是根本就没有山门而是入寺即入天王殿。
进山门往北走,最先进入的就是天王殿,与天王殿平行的是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位于天王殿的两侧,即西边是鼓楼东边是钟楼,晨钟暮鼓,太阳从东方升起即钟楼在东。
图片摄于五台山大螺顶在天王殿内部首先看到的是弥勒佛,即未来佛,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弥勒菩萨即竖三世佛里面的未来佛,也是民间说的布袋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在弥勒菩萨两侧是主管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四大天王的形象还来源于早期的西游记电视剧。
东方持国天王: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
手持琵琶,是主乐神。
南方增长天王: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
故手缠一赤龙。
北方多闻天王:因赐众生福德而众生得知尊名,守护北俱泸州。
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弥勒菩萨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弥勒道场比较著名的是浙江奉化雪窦山和贵州梵净山。
观音殿和药师堂图拍摄于少林寺药师堂出天王殿后先看两侧布局,从图里面可以看到是观音殿和药师堂。
更多的是布局为珈蓝殿和祖师殿,也有在两侧中的一侧设置罗汉堂的。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https://img.taocdn.com/s3/m/d1af9d4addccda38376bafb2.png)
“谛听”。
由于时间关系,仅介绍汉传寺庙中轴线建 筑布局,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并不完全相同。
图19 大雄宝殿
图20 释迦摩尼佛
十八罗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 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 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摩尼的弟子。最初为 十六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排名: 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
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 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图21 十八罗汉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是四大菩萨 之一。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 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 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 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 “西方三圣”。观自在本为男身,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 救苦救难,很多闺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成 为主流。
图11 寺庙布局平面图示例
二、中轴线建筑
1、山门(三门)
山门指寺院正面的楼门。过去的寺院通常为了避开市井尘俗 而建于山林之间,故名“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 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即 “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仅有一门的 也可称为三门。其常盖成殿堂式,也叫“山门殿”、“三门 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金刚力土是手执金刚杵的护法 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 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处是左像张口,以 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
佛教寺院设计方法解析
![佛教寺院设计方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b301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9.png)
佛教寺院设计方法解析佛教寺院设计方法解析:寺院殿堂名:(一)三门殿(山门殿)佛教寺院的山门内有两大金刚守护,大都三门,中间大两侧小。
所以称为三门殿。
另称山门殿。
古来寺院有许多院落,第一道门俗称“山门”,位于寺院中轴线最前端“殿”。
佛寺三门殿内两旁塑立有两金刚(警卫佛)夜叉神。
称此像为哼哈二将。
(二)天王殿山门内的第二重殿弥勒佛殿坐北向南。
弥勒佛像后是韦驮天坐南向北。
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名:持国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
世俗称为四大金刚,这是《封神演义》中的戏言,金刚与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四大天王殿一般设计建造为歇山建筑。
开间为三间总面阔约12米左右,进深5.2米左右。
殿堂内部礼佛区域我国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
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见《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
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三)大雄宝殿第三重殿是大雄宝殿即正殿。
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式。
(四)法堂:又称说法堂。
相当于讲堂,位于佛殿后方。
第四重殿是沿着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顺延进入寺院深处的后面便是法堂:又称说法堂或讲经堂。
【词语注解】跏趺(音:加夫)是指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又称“吉祥坐”。
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旃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旃檀木按照佛的形容所作。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c424666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f.png)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寺庙类型佛教寺庙是供奉佛像、存入佛经、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住的场所。
因此,各类佛教寺庙的建筑和布局,无不与其功能相适应,同时又受到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大体与三种佛教派别相适应,寺庙类型可分为:(一)汉地佛教寺庙汉地佛教寺庙分布在全国各地。
受古建筑形制影响,有下列特点:1.重要殿堂与佛像布置在中轴线上。
一般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或观音殿、藏经楼。
2.较大的寺庙在主体殿阁两侧,仿宫殿廊院式布局,对称排列若干个较小的院落。
各院按贡奉佛像和功能命名。
如菩提院、般若院、塔院、方丈院、法堂、祖师殿、罗汉殿等。
文献记载,唐长安章敬寺有48个院、房屋4130余间,是皇室专建的特大规模的寺院。
3.主院和各小院均绕以回廊,廊内有壁画。
在中轴线重叠四合院的两侧,又对称地布置了重叠四合院,形成左、中、右三路齐头并进的格式,如河南少林寺和北京潭柘寺。
4.一些山中寺庙,受地形的制约,采取古建筑的形式,依山就势布局,做到错落有致。
中轴线虽不明显,但主要殿堂布置在主要游览线路上。
如北京的戒台寺,千山的龙泉寺,黄梅的五祖寺和福州的涌泉寺。
有的寺庙建在沟谷的桥上,如井陉的福庆寺。
还有的建在悬崖峭壁上,如恒山的悬空寺。
5.佛寺中,广植花木,或松或柏,或银杏或紫荆、藤萝。
有的庭院内掘有荷花池,叠假山,并同建筑有机结合,成为理想宗教场所,又是安全舒适的生活区。
(二)藏传佛教寺庙(喇嘛庙)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即佛教最初入藏之时。
松赞干布修建的法王洞(曲结竹普)、超凡佛殿(帕巴拉康),是布达拉宫的雏型,以后经过多次维修和扩建,形成现在规模。
随着佛教的传播,藏传佛教寺庙建设到清代达到极盛时期。
至1949年前,全国藏传寺庙达5000多座。
藏传佛教寺庙同汉地寺庙在建筑上有很大不同:1.单体建筑的经堂、佛殿、僧舍,为木柱支撑、密檐平顶的碉房式建筑。
墙壁厚实、收分大,剖面呈梯形。
墙面上修有许多音窗(假窗),并加上许多横向装饰。
浅论佛教寺院建筑的设计要点——20年专注于寺庙设计!
![浅论佛教寺院建筑的设计要点——20年专注于寺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aac71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2.png)
浅论佛教寺院建筑的设计要点——20年专注于寺庙设计!一、佛教寺院的单体建筑设计寺院的总平面规划布局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作单体建筑的详细设计。
单体建筑设计是要在总平面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其建筑风格、体量(长x宽x高)、朝向、开间、进深,都在总体规划范围之内。
1、平面布置单体建筑设计先从平面布置开始。
佛寺建筑有的是四周回廊式,有的是三周有廊,有的只有前廊、三周无廊,有的地块实在有限,四周都没有廊。
平面布置先确定开间,有的三开间,有的五开间、七开间等,这是指面宽几开间,中间的叫明间,紧挨明间两边的称次间,次间旁边的称稍间。
一般来说中间的明间最宽,次间和稍间可一样宽或次间比稍间宽些也可以,但不可能稍间比次间更宽。
明间、次间、稍间的宽度要结合斗拱的模数来确定,让不同柱网中的斗拱间隙相等或间距差别不宜太明显。
进深有的三开间,有的四开间。
一般而言,面阔尺寸比进深尺寸大。
2、立面设计平面布置完成之后,即进入立面设计。
立面与平面相关联,比如,门和窗的开设位置,何处是门、何处是窗,几扇门、几扇窗,平面与立面是对应的。
建筑立面设计涉及建筑构造、建筑美学等,而建筑构造主要包括门窗、柱子和屋顶等。
主要建筑一般都有斗拱,斗拱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明清时期有柱头科斗拱、平身科斗拱、角科斗拱,唐宋时期称其为铺作。
柱头科斗拱正对着立柱上方,平身科斗拱处在两柱之间,角科斗拱顾名思义则是在转角的位置。
柱头正上方必定有斗拱,不能移位,斗拱之间的间距均衡为要。
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大屋顶上,屋顶形式多种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十字脊和万字顶等。
在众多的屋顶形式中,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
在古代,等级森严,不可造次。
因此,在寺院的群体院落中,大雄宝殿要用庑殿顶,天王殿、法堂、藏经楼等宜用歇山顶,钟鼓楼等其他配殿也可以用歇山顶,但绝不能用庑殿顶。
一个大寺院里建筑数量很多,如果太多建筑屋顶都是歇山顶形式未免单调,所以,为求变化,钟鼓楼可采用十字脊顶,因为钟鼓楼一般是正方形的,做十字脊顶很适合。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ea23620a76c66137ee0619d0.png)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中国常见的佛寺殿堂有许多类型,包括三门殿、弥勒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伽蓝殿、祖师殿、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观音殿、三大士殿、念佛堂、罗汉堂、佛学苑、戒坛殿、藏经楼、方丈室、斋堂、放生池、如意寮、化身窑等,佛寺建筑的布局内容随着宗教礼仪、教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各异,下面简要介绍其特征:三门殿,亦名山门殿,因象征“三解脱门”而得名。
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守护佛法。
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
上海龙华寺设有弥勒殿。
弥勒殿的建筑常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殿两侧置有蹲立石狮和石幢。
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击之以召集僧众。
因其供奉地藏菩萨,亦有称之为地藏殿的,一般地藏殿也设置于寺院的东边。
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
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佛寺素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
鼓楼中供奉关帝,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
也有供奉观音的。
天王殿,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
单橹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正门左右两侧有石幢,左右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殿中供奉弥勒的真身或化身。
东西两房供奉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其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
日本称之为金堂。
其建筑式样有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等。
大殿左右有石幢,大殿前有大香鼎,殿内正中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
有各种不同姿势的佛像。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另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有的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称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也有其旁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
有的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有的供奉阿弥陀佛,有的大殿两侧供有二十诸天,有的大殿则于后两侧按古制供有十六罗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白化文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
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
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
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
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
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
“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佛寺大门称为“山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
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
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
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
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
《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
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
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
《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
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
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
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
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南。
他的背后,供韦驮天,面向北。
两位背靠背,中隔板壁。
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有关情况,将另文介绍。
三、正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再往北,就是正殿,俗称“大殿”,正名“大雄宝殿”。
这是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的大殿。
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具体指的是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供奉的主要佛像称为“本尊”(又称主尊),但究竟供的是哪位佛呢?随着各时代崇尚的发展变化和宗派之不同,出现了多种情况。
单从主尊数字看,一般就有一、三、五、七尊四种。
现分别说明如下:1.供一位主尊的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他是佛教的缔造者。
常见的塑像有三种姿势。
一种是结跏趺坐(俗称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作的事。
这种造像名为“成道相”。
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
图一图二图三再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佛像”(见图二),传说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照释迦的形象雕成这样的像。
后来仿制的也叫作旃檀佛像。
下垂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净土宗的寺院中,也有在大殿里供阿弥陀佛的。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ābha的音译。
意译是“无量寿佛”。
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名“接引佛”。
他的塑像常作接引众生的姿势: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
这金莲花台座就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后的座位。
净土宗将它分成九等,称为“九品莲台”。
这是依念佛的“功行”深浅,按品“依托”的意思。
2.供三位主尊的供三尊佛的,叫“三佛同殿”,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安排方式。
(1)供“三身佛”。
三身,指三种佛身,有多种说法。
供三身佛则多据天台宗的说法:一为“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佛教认为是绝对真理)体现于自身的佛身,也就是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
二为“报身”,指以法身为“因”(有“基础、根据、泉源”等义),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三为“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供三身佛的,多据上述教义安排: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
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后者是前者的简称。
竟尔一佛化成二佛。
这种变化无方之事在佛教传说中极多,姑听之可也。
(2)供“横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
以其同时存在,故名“横三世”。
在殿中的安排是: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
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见图三)。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
阿弥陀佛掌中有莲台。
(3)供“竖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三世,即过去(前世、前生),现在(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
以其在时间上是相连续的,故俗称“竖三世”。
在殿中的安排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
这个佛名是梵文Dipamkara的意译,一译“锭光”。
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因此得名。
并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
从辈分上说,他是释迦的老师,所以算过去佛。
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弥勒是梵文Maitreya音译的略称,意译“慈氏”。
他本是一位菩萨,《弥勒上生经》说他居于“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将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而成佛。
所以算未来佛。
(4)还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三佛同殿的,又有释迦、药师、弥勒同殿的。
其中弥勒的胁侍常为无着、天亲两菩萨。
以上两种三佛同殿的安排,近世少见。
3.供五位主尊的供五佛的多见于宋、辽古刹遗构中,如大同华严寺、泉州开元寺等处。
这五佛通称东南西北中五方佛,又名五智如来,大致属密宗系统。
其安排是:正中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
左手第一位为南方宝生佛,表福德。
左手第二位为东方阿閦佛,表觉性。
右手第一位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
右手第二位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4.供七位主尊的供七佛的甚少,典型的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殿。
据《长阿含经》卷一载,释迦牟尼前有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佛,通称“过去七佛”。
奉国寺所供即此。
5.环绕主尊像的群像配置大致可分三类。
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近侍。
释迦牟尼佛的近侍,一种配置是老“伽叶”、少“阿难”两大弟子。
另一种是两位菩萨。
更有两弟子、两菩萨并侍的。
别的佛胁侍常为两位菩萨。
还有加上天王、力士的。
这样的一组群像,通称“一铺”。
一般有三尊(佛加两弟子或两菩萨)、五尊(佛、弟子、菩萨)、七尊(再加两天王)、九尊(再加两力士)等多种配置。
近代寺院中常用三尊一组的配置法,或仅供主尊。
殿内东西两侧,近世多塑十八罗汉像。
个别也有塑“二十诸天”像的。
佛坛背后常塑一堂“海岛观音”,或仅供一菩萨像(多为观音或文殊)。
有关以上情况的具体说明另见他文。
四、大殿的东西配殿——伽蓝殿与祖师殿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
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
1.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梵文Samghārāma的音译)的简称。
意译“众园”,音兼意译为“僧园”。
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为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此处的伽蓝特指祇树给孤独园。
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侨萨罗(kosala,亦作“拘萨罗”)国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祇陀(逝多,Jeta)在舍卫城南的花园,建筑精舍,作为释迦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祗陀太子仅出卖花园地面,而将园中树木奉献给释迦。
因以两人名字命名为祗树给孤独园。
释迦牟尼在园内居住说法传道二十五年。
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这三位最早护持佛法建立伽蓝的善士。
殿内两侧常供十八位伽蓝神,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据《释氏要览》卷上,他们的名字是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他们各有生平,有些是古代印度次大陆神话传说中的小神,后来被佛教接收改造。
至于汉化寺院中所塑,相当中国化,更为失其本真。
此外,还有加供关公(关羽)的。
根据隋代名僧智顗所云白日见关公显圣而建立玉泉寺的传说,关公也算是伽蓝神。
但他究竟是汉族,与外来户不好安排在一起,所以常在殿中另作一小龛供奉。
2.祖师殿西配殿是祖师殿。
多属禅宗系统,为纪念该宗奠基人(祖师)而建。
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禅师(?一528)。
他是禅宗理论的输入者。
左侧供六祖慧能禅师(638—713)。
他是禅宗的实际创立者。
右侧供百丈禅师(720—814)。
他法名怀海,在洪州百丈山创禅院,故称百丈禅师。
他是禅宗清规的制定者。
五、法堂及其他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的特点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首先,堂中设法座。
法座就是一个上置座椅的高台,供演说佛法之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
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
下设香案。
两侧列置听法席。
其次,堂中设钟、鼓,左钟右鼓,上堂说法时击钟鸣鼓。
有的法堂设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西北角的称茶鼓。
一般佛寺可供随喜的主要处所,略如上述。
个别的寺院尚有专供菩萨的观音殿、文殊殿、三大士殿、地藏殿,还有药师殿等,多作为东西配殿(大殿或法堂的配殿),或在中轴线东西侧另辟小院。
有些寺院有罗汉堂,有的寺院中或其前后有塔,更增幽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