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全部)
语文——所有修辞手法(常用12种,共142种)【上外资料】1.比喻必须有本体和喻体(同类事物不可比喻!!!)明喻:她的脸蛋像苹果。
(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暗喻:她的脸蛋是苹果。
(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博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借喻: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方法归纳: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2.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动作。
蜻蜓在林间跳舞。
3.设问在前文问问题,后文自己回答。
4.排比两句以上相近的分句合成的句子。
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5.对偶(【俗】对联)两个字数相同的分句,且字词性相同。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6.反问自问自答。
(有难道……吗、怎么……呢等疑问词。
)这难道不是一种值得赞扬的精神吗?7.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同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8.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的两种不同方面相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联系。
借代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反语是用语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讽刺嘲弄。
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相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联系。
比喻是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来形容事物,使读者更易理解。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状态等的修辞方法。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以加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设问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是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通感修辞格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以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比较两个不同方面,可以产生幽默和讽刺的效果,同时增强战斗性。
此外,也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气氛,渲染情感。
文章中的间隔重复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对照比较,可以突出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
另外,借代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不直接使用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其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人或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排比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通感
比
拟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夸张
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特征或作者的想象,加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感情更强烈。
对偶
(对仗)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知识
名称
说明
★主要作用
比
喻
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
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暗喻
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
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及试题练习
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及试题练习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岳飞的《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葬身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12种初中常用修辞手法
初中常用修辞手法12种1.比喻: 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远处传来少女银铃般的声音。
生动形象的表现的少女的声音2.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将风写活了,使风与文章变得栩栩如生3.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更加形象的表现了心灵给作者的感觉5.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特点:自问自答.6.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类养活栽种的吗?更加强调掉了文章的中心意义 .7.引用: 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8.对偶: 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9.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文章读起来更铿锵有力,易记10.借代: 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使文章更有想象空间11.对比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常用的十二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
常用的十二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一、修辞种类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句一般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X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构成。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生动、具体、形象。
(1)明喻:形式为“甲像乙”。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伴有“像……”、"像……一样”、“好像……”、"宛如……”、"仿佛……”、"犹如……”等比喻词连接。
例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形式为“甲是乙”。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伴有“是……”、“变成……”、”成了……”、"成为……”等比喻词连接。
例句: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
(3)借喻:形式为“乙代甲”。
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例句: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比拟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
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能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牛,很好地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语言来写物。
例句: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孩子们的脸。
(2)拟物:就是把人当物来写,使其具有物的情态与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句: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飞翔。
3、夸张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能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形象渲染,烘托气氛,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1)扩大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高、多等)处说。
例句: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缩小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低、弱等)处说。
12种修辞手法
10.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 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引 (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 千万不要气馁。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 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 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 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 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 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节奏鲜明、条理清 晰、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正对: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宝剑锋从磨砺 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理想,生活的旗帜; 实干,成功的途径。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化深奥为浅显,使人便于接受;化 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 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 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 山。这是一种像个小钟似的紫色的花,像 满天星菊花似的密密麻麻簇生着。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12种修辞方法表现形式及主要作用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夸张
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成片的荔枝树林)那就成“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借代。
“原来你家还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
突出思想,渲染感情
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对比
(对照)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比
拟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手法。
(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特殊情况下可以表现出一种褒扬。但总是表现出作者某种强烈的情感。
12种初中常用修辞手法
初中常用修辞手法12种1.比喻: 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远处传来少女银铃般的声音。
生动形象的表现的少女的声音2.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将风写活了,使风与文章变得栩栩如生3.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更加形象的表现了心灵给作者的感觉5.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特点:自问自答.6.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类养活栽种的吗?更加强调掉了文章的中心意义.7.引用: 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8.对偶: 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9.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文章读起来更铿锵有力,易记10.借代: 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使文章更有想象空间11.对比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七年级语文试题(三)一、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顶针、双关、互文。
1、比喻: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女口、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初高中语文12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与理解
初高中12种语文修辞手法的理解1.比喻(1)明喻。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2)暗喻。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
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
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感人;化深奥为浅显易懂;……三种比喻的区别:明喻出现本体、喻体,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等;暗喻出现本体、喻体,不用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通感(移觉)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比拟(1)拟人。
如: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拟物。
如:在众人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走了。
(以人拟物)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以物拟物)效果:生动形象,增强感情色彩。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比拟用描写乙事物的词语来描写甲事物;比喻出现喻体,比拟不出现拟体;比喻常用名词,比拟常用动词、形容词。
3.夸张(1)扩大。
如:这家伙一手遮天。
(2)缩小。
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效果: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借代(1)特征代本体。
如: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2)部分代整体。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具体代抽象。
如: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效果: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借代(特征代本体)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中喻体与本体相似,借代中借体与本体相关;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不可改为明喻。
《故乡》中的“圆规愤愤的回转身”,“圆规”是借喻。
5.对比(1)两体对比。
如: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2)一体两面对比。
如: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
效果: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语言的色彩更加鲜明。
6.对偶(1)正对。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
如: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3)串对。
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名称说明★主要作用明用“像、如、忧如”等比喻词。
喻暗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
喻借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喻出现。
博比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
喻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喻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相同感觉互相沟通、交叉,互相搬动变换,将通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感觉,使意象更为爽朗、奇异的一种修辞格。
最典型的例子:细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忧如远处高楼上迷惑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拟把物看作人来描述,赐予物以人的感情、比人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拟把人看作物来写,令人拥有物的动作或情拟物态等的修辞方法。
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的特色,令人容易理解,并惹起想象。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够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简易、详尽地表达出来。
拟人使事物人格化、详尽化了。
/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述对象的愤恨和鄙视。
夸依照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减小突出特色或作者的想象,加强表达效张的描述。
果,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归纳马虎的不能够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用加引号。
明论理,加强表现力,说服力。
排比必定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周边,排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语气一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比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连起来用。
设设问一般是采用自问自答形式来惹起读惹起读者注意,启示思虑,加深理解。
问者的注意,启示思虑,加深理解。
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亮有利,更富启问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发,语气更确定,感情更强烈。
对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周边)、内容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形偶周边、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成鲜亮的比较,加强语言的感人效(对排列在一起。
果。
仗)反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pptx
学海无涯
七年级语文试题(三)
一、常用的 12 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 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 张
顶针、双关、互文。
1、 比喻: 2、 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 喻体、
比喻词。 3、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 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 润.( ) 酝.酿.(
) 宛.转(
)
抖擞.
) 黄 晕.(
)澄.清(
)
( 下颌
) 猛 犸.(
) 裹.藏(
)
.(骸.骨 ) 峰 峦.(
) 崩.塌(
)
(弥. 漫( ) 霎.时(
) 贮.蓄(
)
黛.色(发
) 澹 澹.(
) 匍 匐.(
)
髻.(逸. ) 水藻. ) 应和.
)
致(
) 狩.猎( (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 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 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 的冬天》)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 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 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 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15、.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
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
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例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12种修辞方法表现形式及主要作用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夸张
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成片的荔枝树林)那就成“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的席子出口。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
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对偶
(对仗)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反语
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反语常常表现作者某种强烈Hale Waihona Puke 情感。反复(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12种修辞方法表现形式及主要作用
名称
说明
例句
主要作用
比
喻
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出12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并给出概念及其作用,在给出两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