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边塞诗鉴赏
总结
▪ 作者运用了反衬、 细节描写、夸张、 等艺术手法,通 过对艰苦的自然 环境的描写,来 表现战士昂扬的 斗志。
▪ 塞下曲 戎昱 ▪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 ②卢龙塞:古地名。
3b、三四句写由听曲而“心想形状”, 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战士听曲的感受。
3c、联系全诗,赏析“借问梅花何处 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表达效果。
原答案: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 曲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 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这首诗写了哪 些内容?
整体感知: 首先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接着写出师的原因。
然后写将士们半夜行军的 情况。
最后写诗人预祝封将军出 师告捷。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自然环境:君不见,走马川,雪海 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 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环 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 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 用?
边塞诗人——古诗鉴赏
意思: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山仍是秦汉时的关山,
远征边疆的战士们至今还没归来。 只要还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
一定不会让敌人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 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 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 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 “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 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 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 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 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弯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在成千上万的梨树上,那洁白的雪花满树都是。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就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他们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 广阔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为了给回去的客人饯(jiàn )行,酒宴上胡琴琵琶 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 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 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 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 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 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参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 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 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 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 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 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 其来的奇寒。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开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开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白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局部.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蹴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参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痈恨庸将无能的悲慨.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佥叭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硕、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局部.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参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翩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启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一“葡萄美洒夜光杯〞,犹如忽然问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余,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洒佳肴盛宴的非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痈饮,使已经热烈的气余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穿.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乂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痈〞.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消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活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舰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由于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 你斟我酌,一阵痈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余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冲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白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参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参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参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乂渲染了环境气余,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余.“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宵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乂显示出帅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余.一个“绕〞字,乂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衬托.“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吼叫,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鼓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剧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剧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乂是怎样辞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开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乂展示了剧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乂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洁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参军行〔其八〕【唐】王昌龄白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白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白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白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刚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乂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参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局局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乂?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由于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旬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曲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乂怕听,乂爱听, 永远动情.这是诗中乂一次曲折,乂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贝U 乂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乂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乔芬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开展〔换新声一一旧别情——听不尽〕后,至u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盘旋.“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由于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参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余,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宵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 只有这座白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乂逢黄昏,“鸡栖于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启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启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宵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乂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限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乂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边塞诗鉴赏优质课件(24张ppt)
渲染出了内心的愁惨悲凉,也使诗人格外强烈 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为后文生发 出思乡的情愫作了铺垫。
• 三、四句写声,视听结合,“一夜”、“ 尽望”又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精编优质 课PPT边 塞诗鉴 赏 课 件(24 张ppt) (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讨论课后作业第一大题
• (3)“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句中“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 用,这样写除隐含曲名外,还有什么作用?此 句诗包含了哪种修手法?
• 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 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飞散,一夜 之中色香洒满关山。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 “梅花落”同时也是通感,战士由听曲而想 到“梅花落”的场景。胡地是没有梅花的,那 是中原故乡的场 景。句中也含有思乡的情调。
• • 前两句的的孤寂壮阔之景,奠定基调、烘
托氛围,更衬托了戍边将士伟大悲壮的精 神。
精编优质 课PPT边 塞诗鉴 赏 课 件(24 张ppt) (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精编优质 课PPT边 塞诗鉴 赏 课 件(24 张ppt) (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讨论:请你任选角度为同桌鉴赏这首诗?(写什
• 边塞诗:以描写边疆风光和将士人民生活为题 材的诗歌。
• 初唐: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建 功立业)
• 盛唐: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 。(虽死不悔)
• 晚唐:陈绹:可怜永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 人。(哀怨)
边塞诗鉴赏
参考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 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 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实战演练2
凉州词
实例2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展示了将士们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
概。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 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全诗虚实结合。
边塞诗的概念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
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 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 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 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一般说来,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
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诗歌分类复习
边塞诗鉴赏
实 例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 的沙漠景象。 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内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 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 情怀。
边塞诗四首(边塞诗知识全面)
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的境界,注重主观情 感的抒发。它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或作家主观 情感逻辑去想像和创造理想境界,描写生活。 常用联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策马自沙漠,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表现程度之深, 感慨之深
诗人骑马从塞外 千里迢迢赶到蓟 城,登上这座边 城的城墙。只见 边塞苦寒之地, 一片萧条,白日 当中,黯淡无光 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 边事心情。有人认为这是批评“诸将”,而有人 认为是讽刺“朝廷” ,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 么? 这是讽刺朝廷。因为,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 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 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 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运用暗示手法, 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 思亲之情?
黄昏独 上之情, 极缠绵 悱恻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万里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曲笔:以 闺中之思 已衬出已 愁,更为
情深
写得虽是“边愁”, 但意境雄浑开阔,情 调激越悲凉,绝不只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乙诗:闺怨 Biblioteka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边塞诗》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 豪情壮志。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李贺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 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 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 美之情)
2、 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什么是边塞诗的“边塞”? • 所谓边塞即边疆地区的要塞,与军事战争有
关的地方。 • 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是蔚蓝色的的大海,
那里直到1840年才发生与异族的战争。 • 所以边塞诗里的边塞是指我国的西北部边疆。
边塞的特征:广袤无边、大漠、戈壁、荒无人烟、
狂风、沙尘、暴雪、酷寒……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指西域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柏霜台威: :指 指崔 执侍 法御 威严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指反映边塞征战生活包 的诗作。 括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 边塞诗代表诗人: 边塞诗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唐: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辛弃疾、陆游等 宋:辛弃疾、陆游等
小结: 小结:
景物的特点:雄奇、雄浑、 景物的特点:雄奇、雄浑、壮 奇伟、辽阔、 丽、奇伟、辽阔、广阔
内容情感:边塞风光( 内容情感:边塞风光(奇 丽壮阔)、 )、统治者的穷兵 丽壮阔)、统治者的穷兵 黩武、将士艰苦生活、 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昂扬 报国豪情、壮志难酬、 向上的报国豪情、壮志难酬、 将士思乡念亲等 将士思乡念亲等。
誓扫匈奴不顾身,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陈陶《 唐 陈陶 陇西行》 战士奋不顾身杀敌, 战士奋不顾身杀敌,后两句 夹杂了多少悲壮, 夹杂了多少悲壮,抒写征战 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 唐 李益 从军北征》 李益《
(天气苦寒,不知何人吹起行 天气苦寒, 天气苦寒 路难, 路难,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 士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 士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 悲苦的思乡之情。 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朱门酒肉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杜甫《 百字》 百字》) 富贵人家酒肉发臭, 富贵人家酒肉发臭,路旁却有 冻死的百姓, 冻死的百姓,通过对比表达了 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 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 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古诗词鉴赏之四:边塞诗
contents
目录
• 边塞诗简介 • 边塞诗的主题与情感 • 边塞诗的艺术手法 • 边塞诗的影响与价值 • 边塞诗的鉴赏与实践
01 边塞诗简介
边塞诗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1. 地域性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 材的诗歌,主要表达诗人对边疆的热爱、 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要点二
反衬
通过描述一个事物的反面来突出其正面,如"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意象与意境
意象
通过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表达情感或 寓意,如"枯藤老树昏鸦"。
意境
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营造一种特定 的氛围或情感空间,如"长亭外,古道 边,芳草碧连天"。
语言与节奏
语言
边塞诗的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表现力,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通过壮志豪情的抒发,展现出诗人豁达、豪放、无畏的精神 风貌,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实现。
03 边塞诗的艺术手法
象征与比喻
象征
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抽 象的概念或情感,如用"雁南飞" 象征离别之情。
比喻
通过相似的事物来描述或解释某 一事物,如"月如钩"。
对比与反衬
要点一
对比
通过对比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突出主题,如"战士军前 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岑参
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以 描绘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 为主,语言瑰丽,情感真 挚。
02 边塞诗的主题与情感
边塞风光
01
描绘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如辽 阔的草原、雄伟的山川、荒凉的 戈壁等。
边塞诗鉴赏-选修课
01
用典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诗代表人物
高 适 一、生平 “喜谈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旧唐书》本传) 西游长安,干进无门 北游燕赵,隐居淇上 被荐中举,授封丘尉 辞官入幕,三次出塞 入朝为官,官至高位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从语言方面说,高适尚质朴,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参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
从形式上来说,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严整,对仗工稳;岑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
从创作方法上来说,高适多用写实手法,岑参近乎浪漫主义。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冻”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对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作品介绍】《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边塞诗鉴赏
解析:(2)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 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 巧类术语。 “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 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 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 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 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 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 外的清冷生活。
的惊源于当时身处的“天地日流 血”的社会环境,源于自己“岁 暮远为客”的无奈处境,源于 “济时敢爱死”的人生追求。扣 合诗句这些就可以概括出“惊” 的具体内涵。
•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 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 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 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 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 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 现形成巨大反差。
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 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二问:分析“思想 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 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 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 确表述。
•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 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 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 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 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边塞诗
•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 还。
•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 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 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 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 词句注释 •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 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 “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 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 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 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沈佺期诗:“薄命由骄虏。” • 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边塞诗59鉴赏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
艺①术对表比现:上将有关什内么桃特花点?烂请漫作与简关 要外分白析雪。茫(茫5分两)个场景聚集到征 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 对比鲜明。 ②借代:“桃花”与“雪” 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 清冷生活,蕴含着征人对家乡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三五:阴历每月十五日
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 的场采面用? 了侧面烘托手法。诗人写 漫天大雪纷纷飘下,使军旗上画着 的图案黯淡;北风的呼啸和战鼓的 雷鸣混杂在一起。从这里便可以想 到,那兵来将挡、刀光闪烁、箭簇 纷飞、战马嘶鸣的壮烈战斗场面。 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 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
1、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 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本诗采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2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书生投笔从 戎,出塞参战,勇往直前的现实 ; 3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
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旌旗】影风翻见 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怎得】不 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 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答请:简更要喜说欢明本理诗由。。本(诗前6分两)句写 古老的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 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点出居 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 生动,为后面抒发征士卒怀土恋 乡之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
▪ 译:十五深夜的月光,撒向关隘 山川。戍边的战士望着明月,思 念起家乡。
想起家中的妻子站在高楼上面对 着窗户向远方望去。
可是边陲疏勒的战事正紧,军队 像雁阵一样正源源不断地翻过天 山奔向前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
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 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
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高考链接
[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 ,应驮白练到安西。 ] 问对比和虚实相生的 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 的沙漠上。 ⑵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衬托 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 写为主,虚中有实。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 人。”陈陶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 舞。” 高适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岑参)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4.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 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 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边塞战争诗鉴赏
一、 边塞诗的产生
二、边塞诗内容 三、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六、边塞诗的风格
边塞诗的产生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 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 爽朗昂 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 惋伤成分多; 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 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 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 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东汉时,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 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有“勒石燕然” 之说。暗示已胜利或对胜利的向往或期盼。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斩楼兰”是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出自于《汉书· 傅介 子传》 西汉时期,楼兰和车师两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 汉武帝派兵征服了这两个小国,楼兰国王去世后,新楼 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 大宛的使臣。汉朝准备派人征服楼兰。这时朝廷有个骏 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大将军 霍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让他副食人马前往大宛。 傅介子马到成功,不但使楼兰王谢罪,而且趁着夜 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宛。汉昭 帝以后,楼兰国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 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 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 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最后杀死了楼兰 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 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 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 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 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 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案: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 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 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⑵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 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第三句的 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 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边塞诗内容
景——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内容
人
统治者—— 穷兵黩武 艰苦生活 将士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思乡念亲
惜别感伤 友人 壮别感奋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
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 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还有比喻、夸张、渲染、直抒胸臆等技巧。
边塞诗的风格
雄壮豪迈 慷慨悲壮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委婉清丽等 豪放旷达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 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 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 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 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 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 空景(远、高、动);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近、 低、静),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 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 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 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 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 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 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 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 图景。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