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案作者:小言《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本课说理的逻辑2、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掌握古今异义词和活用4、领会课文〃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教学内容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1、作者简介见课下注释2、课文背景介绍,见参考书。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3、文学常识一疏疏,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是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教案是黄宗羲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向明世宗朝廷上书的,内容主要是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谏言。

该教案共包括十个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贞方》:黄宗羲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批评朝廷的政策問題,指出朝廷对于性质正直的贤才不够重视,而过分注重狡诈之辈。

二、《思贞论》:黄宗羲认为士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功利,他批评当时士人贪图名利,不注重道德修养。

三、《思廉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官员的廉政提出要求,指出了官员的贪污行为,以及他们对民众的虐待和苛捐杂税的问题。

四、《思廉论》:黄宗羲这部分继续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提出批评,并认为朝廷应该加强监察机制,对贪官污吏进行制裁。

五、《思忠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忠诚的要求,黄宗羲认为官员应该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六、《思忠论》:黄宗羲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忠诚可以带来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七、《思功方》:在这部分中,黄宗羲对朝廷的军事政策提出
了批评,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八、《思功论》:这部分主要是认为功劳应该以实际贡献为准绳,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宣传。

九、《思文方》:在这一部分中,黄宗羲提出了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认为朝廷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十、《思文论》: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文化教育现状的批评,黄宗羲认为朝廷应该注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以批评和谏言的形式,对明代朝廷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黄宗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我国历史上思想界和政治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唐代文学经典《谏太宗十思疏》。

通过研究这篇文献,学生将了解到唐朝的政治思想以及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政治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2. 理解唐代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互动关系;3.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和主题;4.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5.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唐代政治文化背景- 介绍唐代政治制度和九品官人制度;- 解释唐朝的国家治理理念和贞观之治;- 分析谏言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的总体结构和主题-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大致结构;- 了解每一思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讨论文本中所传递的思想。

第三课: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探讨作者使用的语言风格的特点;- 对比文本中的正面和反面修辞的使用,了解作者意图。

第四课:唐代的忠诚与谏言- 探讨唐代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态度;- 分析文本中表现出的忠诚和谏言的价值观;- 讨论当代社会中的政治忠诚与谏言的意义。

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解读文本内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问题和思想;- 文献阅读: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并撰写读后感。

教学评估- 听课笔记:学生记录课堂内容和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本中问题和思想的理解;- 书面作业:根据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心得撰写读后感。

扩展活动- 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政治文化;- 采访历史学家或政治学家,深入探讨唐代政治制度。

以上为《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的完整版,目的是通过教授这篇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唐代政治思想和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重要性。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文献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这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初一语文教案)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教案

其次册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乐观意义;3.把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生疏课文,疏通字词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有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接受,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格外观赏,亲自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解题同学读解释。

老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有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屡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接受,使太宗防止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消灭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绩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生疏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生疏的字词那么边读边看解释或查阅词典。

其次次:朗读,提名同学朗读。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学问。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介及写作背景1、: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简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省、慎重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进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稳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糊涂的看到了在富强兴盛的后面隐蔽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屡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正。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也许内容。

1、留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2、对比解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相互商议,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教师准时订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教师重点讲析。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回顾《谏太宗十思疏》的文章内容、论证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点,强调魏征治国理念的现实意义。
3.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提高文言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类作业:
-梳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编制成词汇卡片,便于复习和记忆。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作者魏征及其在唐朝的地位,强调《谏太宗十思疏》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3.教学方法: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深入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古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疏”、“谏”、“十思”等词汇的含义,以及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相关技能:
1.利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角色扮演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唐代政治、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组织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篇谏言文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及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

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6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优秀6篇】谏太宗十思疏篇一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

分析第一段:1.补充解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求:追求,想要。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理论依据(一)课标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和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

(二)教材和教参要求1.教材要求:本篇课文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

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围绕“倾听理想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体会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学习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思维,欣赏理性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生在课后要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讨论“创业与守成”“善始和克终”“墨守成法和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也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

2.教参要求:教参中在人文主题方面,提出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学习古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把握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要学会写论述性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情预估高一年级的学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高中文言文词汇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二)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完整版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23: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23: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3.“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四、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五、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

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

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

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

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

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

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

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

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

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

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

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倾翻。

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

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

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

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

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

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

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

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

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

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

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

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分: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

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

这是正说。

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

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

君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

君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如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

这样分别从“在殷龙”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

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

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

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

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今义:神异的器物)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有血缘关系的人;今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7、简能而任之(古义:选拔;今义:常用于“简单”等义)
8、何必劳神苦思(古义:为什么一定;今义:以反问语气表示“不必”)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2、居域中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帝王之位)
3、不念于居安思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险的可能)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动词活用作名词,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5、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6、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下)
7、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9、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0、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奸恶的人)
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特殊句式
1、而况于明哲乎(固定句式,“况……乎”译意为“何况……呢”)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固定句式,“岂……乎”译意为“难道……吗”)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以威怒”分别是“董”“振”的状语后置)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意念被动句,被蒙蔽,受蒙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