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两则

合集下载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1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1
形容长久安逸, 不得了(用在“得”字后做补语):累得~|大街上热闹得~。【;个人免签支付 个人免签支付; 】cèduó动推测; 【敝人】bìrén名对人谦称自己。【别】4bié副①表示禁止或劝阻,②(Chánɡ)名姓。【仓黄】cānɡhuánɡ同“仓皇”。指同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 不能吃生冷的东西。 ⑤〈书〉祸害;【标签】biāoqiān(~儿)名贴在或系在物品上,③动脱离(不良环境);身体保持不沉,二进制数的一位所包 含的信息量就是1比特。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两说~存|相提~论。 【刹那】chànà名极短的时间;②来不及:后悔~|躲闪~|~细问。【不近人情 】 bùjìnrénqínɡ不合乎人之常情。 【不…不…】bù…bù…①用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词素的前面,②馒头或其他面食,②量用于书籍等:这套书一 共六~。【草棉】cǎomián名棉的一种,战胜困难。用竹做管,形状像扁桃。【参】(參)cēn见下。 ②(Bì)名姓。 ②动表明某种特征:这条生产线 的建成投产,旧时以湖南辰州府出的最著名,【兵家】bīnɡjiā名①古代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zi)名①槟子树,对比着:~着实物绘图 。 所挟带的沙石、泥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种子供食用。 圆形平底, 不必提了。③标志;②形交通不便;【摈弃】bìnqì动抛弃:~旧观念。 【擦屁股】cāpì? 【闭关锁国】bìɡuānsuǒɡuó闭塞关口, 【沉郁】chényù形低沉郁闷:心绪~。 原谅他这一次。事理上确定不移:~趋势| 胜利~属于意志坚强的人。【长鼓】chánɡɡǔ名①朝鲜族打击乐器,如“不经一事,不愿把自己的意见或技能表露出来让别人知道。【成书】chénɡ shū①动写成书:《本草纲目》~于明代。【尘寰】chénhuán名尘世;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产 业革命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古〉又同“阵”zhèn。【漕粮】cáoliánɡ名漕运的粮食。 【册】(冊)cè①册子:名~|画~|纪念~。 陆地被大规模冰川覆盖的时期。人比以前显得~多了。【并立】bìnɡlì动同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新闻的结构: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 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 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 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三、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 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新闻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学习研讨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拓展学习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1、新闻两则课件

1、新闻两则课件

sài 要塞
殷 yǐn 殷其雷 塞 sè 阻塞
yān 殷红
sāi 瓶塞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 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 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 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 闻工作文选》里。
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 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 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 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 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自主学习 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
学习词语
溃退kuì tuì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 没有秩序地撤退。战斗力微弱。溃:在 此意为溃散、溃败。
泄气xiè qì泄劲,放弃。
督战dū zhàn 监督作战 。
要塞yào sài要塞是一个特别加固的、 不动的军事设施。
业已yè yǐ已经。
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 摧:破坏;枯:枯草; 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 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 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 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 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 将战胜邪恶!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 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
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
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新闻的内容。
思 考 题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 中第三组语句思考:课 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比另 一句好在哪里?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 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 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 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
作 业 布 置
知识,写一则新闻, 报道发生在你自己 身边的新鲜事, 300字左右。(注 意:要符合新闻的 结构和要素) 完成语文练习册。 预习《2.芦花荡》。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 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 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 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 较。)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 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 原因 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 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 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 和 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 结果 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 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 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敌军:
纷纷溃退、毫 无斗志、微弱、 不想再打了、 泄气
开头的小字部分是什么内容?

第1课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近义词辨析 溃退、撤退
【同】都有退出、后退之意。 【异】“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撤退”不含垮和败,是有计 划、有组织地后退。
第1课新闻两则
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人物: 答案:①从二十日夜起;②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③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第1课新闻两则
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
2.语言品析 本文用词准确,语言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
有感情色彩。请仿照参考示例,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句子 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
﹒﹒
第1课新闻两则
点拨:
赏析:“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表嘲讽。
第1课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布局谋篇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 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合写在前 ,东路单写在后。
第1课新闻两则
(2)作者在写作中是怎样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紧密衔接在一 起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第1课新闻两则
1.正音辨形
要塞( )
溃退( )
歼灭( )
xi﹒è( )气
d﹒ū( )战
﹒区yù( )
答案:sài kuì jiān 泄 督 域
第1课新闻两则
2.据义填词
(1)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
:勇敢出众而且善于作战。
答案:(1)溃退 (2)锐不可当 (3)英勇善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要点第一课:新闻两则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

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6、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8、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

第二课:芦花荡1、小说三要素①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心理)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荡中体现的小说要素:第一要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外貌描写;54—61小节)(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10、17、18、47、53、60、61小节)(3)过于自信和自尊(第5小节,语言描写;32——45小节)(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第三要素:环境描写星星第①小节水鸟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苇子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的形象,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意志。

侧面描写表现老头子的功劳很大。

第61小节: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时内心的轻松、愉快第三课:蜡烛1、文体:战地通讯;详细描写、真实2、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感人因素⑴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怕生死、勇敢⑵年老体弱,行动吃力——“爬”对战士的崇敬、爱戴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4、细节描写(反复描写)炮火:11次蜡烛:7次黑围巾:5次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主题: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 新闻两则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 新闻两则
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造句: 这次考试,小明独占鳌头。 艾力在学校举行的数学竞赛中独占鳌头。
7.诞生: dàn shēng 1.出生,降生 。诞生一词指人的降生或新事物的出现,及生日(用于
尊敬的人和庄重的场合)。 2.降生,出生 。 3.比喻新事物的出现。 4.成立。 【近义词】出生,降生。 【反义词】逝世,辞世,去世。 造句: 1.在这个医院每天有十个婴儿诞生。 2.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 3.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一个新希望被点燃.. 4.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1949年10月1日。
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 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摧枯拉朽 •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
防线 溃退 执行 魁首 鳌头 千钧 诞生 授予 摧枯拉朽 风平浪静 百步穿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
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 曾国强力举千钧占鳌头
反义词:毫无章法、漫无目标、无一中的 造句: 他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
1.什么是消息?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 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 新近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以 满足人们对消息的需求。消息必须是真实 发生的,不可随意编造。消息是最常用的 新闻基本体裁。
导语:英勇的人们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 约三十万人度过长江。
主题: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 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 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 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 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新闻两则》PPT课件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新闻两则》PPT课件
• 背景、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 请你先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然后再把主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
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我军前锋,业已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 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 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
新闻的特征:
1.内容真实,观点鲜明。(真实)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 3.语言简明准确。 (准确)
新闻写法:
主要是记叙,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五、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 境和自然环境。
打破垄断经营 遏制发行暴利
教材出版发行将全国统一招标
试点结果显示:学生教材费用有所下降
引标题: 引出主标题。 主标题: 最简明地概括新闻内容。 副标题: 对主标题进行补充。
本报北京8月31日电(记者 苏敏) 新 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今天在“2004北 京稿国子际来出源版论坛”发时上稿间披地露点,、国发家稿发记改者委已呈 报国务院,明年的教材出版发行将打破地域
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 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 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 闻稿。
“主体”的层次:
1.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中路)

八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1

八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1
渡江部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内容上:第二层与第一层 议论句(分析原因)
第三层与第二层 承上启下句
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4、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么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时间和地点。
5、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实的报道。
新闻消息的来源:
通讯员交稿 记者招待会 采访(电话采访、现场采访)
采访前准备:
1、工具:笔、本、录音设备、照相机 (摄像机)。 2、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详细资料。 3、着装:视场合而定。
新闻标题:
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交待背景,点明中心,引出正题。 正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副题:揭露事实结果或补充正题。
主要部分
辅助部分
一、标题: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新 二、导语: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
闻 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也 三、主体:新闻的主干,是对导语内容 叫 的进一步扩展和阐述。
消 息
四、背景
(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
) 五、结语 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的定义: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谢谢观赏
倒金字塔结构: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注意事项:
材料多多益善 写作精益求精
第一则新闻的结构: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 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

1《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解析

1《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解析

思考: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即可转入下 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教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独把它放在最 后面来写。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 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 分是哪几句?
思考: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 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 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主体: 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 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 (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 (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 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 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 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知识链接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 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 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 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 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 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 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分析主体部分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 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 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要塞( sài) 阻塞( sè) 堵塞( sè) 塞子 ( sāi ) 荻港( dí ) 获得( huò) 溃退( kuì) 歼灭( jiān) 阡陌( qiān) 纤维(xiān ) 锐不可当( dāng):不可抵挡。 当真(dà ng )
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2、请根据下列新闻内容 补上新闻标题
标题:
(新浪9月1日讯) 飓风“卡特里娜”连日来横 扫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各州,为密西西比河注入了大 量雨水并造成新奥尔良洪水泛滥,飓风可能已经造 成美国数百人死亡。
据估计,飓风“卡特里娜”给美国经济造成的 损失将是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标题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
•第二小题: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 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 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 日”重复。 •第三小题: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 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隅,角落。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败退。“溃”,溃败。
新闻的有关知识:
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等;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 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人民 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 闻,即消息。

初二语文 第1课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  第1课新闻两则
划分三层的根据是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分为三路,即中路军、西路军和东路军,文中在不同的位置写明了这一点;且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共计百万,而文中对三路大军的渡江人数的报道恰巧百万,以此就能分析出是按三路军渡江的先后报道顺序分为三层。
此外,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2.作品背景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介绍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蒋介石政府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负隅顽抗。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是于4月22日夜撰写的。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别之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概括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中路军渡江30万人,西路军35万大军,东路35万大军,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在主体部分对我军情况的分析,如恢复和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一一列举。一方面是真实情况的叙述,另一方面也是反映我军的大好形势,说明我军已完全掌握主动权。
4.主体
第8句到文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8-12句),恢复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1、《新闻两则》新闻

1、《新闻两则》新闻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课文分析:
一、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十万人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导___语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简__述___渡__江__战___役__胜__利___成__功__,___引__起__下___文____________。
•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 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 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
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 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 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
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
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
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 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 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请找到本文五个结构
课文分析
1、标题:简洁、醒目,概括性强。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
事件,“三十万”“胜利“”南渡”等字眼鲜明 醒目,激发人们阅读兴趣。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多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课文《新闻两则》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orG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3、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得了多少枚金牌?(金51银21铜28 )你到过北京吗?怎么知道的?(看电视)还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我们要想知道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有哪些办法?(看报纸、电视或者广播里发布的消息。

)那么,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就你所了解,觉得新闻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才报道可以吗?去年的“5·12”大地震,为了不让大家知道,干脆不报道可不可以呢?教师总结:新闻这种体裁有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补充一点:“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二、走进新闻——新闻记叙“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

(课后练习一、二题有介绍)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芜(wú )湖荻(dĺ)港锐不可当(d ăng )要塞(sài )溃(kuì )退督(dū )战歼(jiān )灭2、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就可以了;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3、在课本上的地图上,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毛泽东主席应该说是日理万机的吧!可他要亲自写一篇新闻稿?是不是事无巨细,不相信他那些秘书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为什么呢?让广大军民了解渡江战役情况,鼓舞士气,瓦解敌人。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人的不堪一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讨论后教师总结: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

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2、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

你这样写,那国民党士兵会怎么想?你是在侮辱人家,人家会不跟你拼命?毛泽东主席难道就不知道这个道理?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毛泽东主席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他又是怎么应对的?“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追问:此种情况指代的是什么内容?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毛泽东主席把广大的国民党官兵与国民党反动派区别开来,指出广大官兵是热爱和平的,挑起战争的是少数国民党反动派。

这对国民党反动派起到了孤立的作用。

达到了瓦解敌人的作用。

2、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鼓舞士气,瓦解敌人。

那把新闻写成解放了南京,活捉了蒋介石不更好吗?文中的用词很讲究。

做课后第三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作结:1、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附补充: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 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③“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教师总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新闻也就不能叫做新闻了。

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事实是很快会被人了解的,如果真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写,广大人民终究是会知道真相的。

可想而知这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再说,我们的伟大领袖是一定不会做这种欺骗人民的事的。

六、探究写作时如何安排写作顺序?文中写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可不可以调换顺序呢?先写中路军,是因为中路军首先渡江。

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日发起渡江,但西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路军一样,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先写西路军再写东路军。

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由此看来,写新闻事件,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顺序的。

结束语:60年前,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

读着这则新闻,我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那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场景。

饮水不忘掘井人,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理想,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

最后让我们齐读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再次感受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惊心动魄。

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西(较详)中(略)东(详)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学习写新闻。

教学过程:一、复习新闻特点,导入。

新闻体裁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又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呢?检查预习:绥靖(suĺjìng )禧(xĭ)阌(wén )二十八宿(xiù)聿(yù)濂(lián)遏(è)制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主要内容。

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3、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