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

合集下载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损失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的辨识程序。

1. 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工作流程、设备使用情况、材料的性质和危险性等。

2. 制定辨识流程: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制定危险源辨识的流程和程序。

3.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场所中的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分类。

4. 评估危险程度: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5. 记录和报告:将辨识到的危险源和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评价的程序。

1. 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可能性-后果矩阵法、故障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等。

2. 收集数据:收集与危险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危险源的特性、可能引发的事故和伤害情况等。

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

4. 识别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降低危险源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5. 定期复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定期复评的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程序。

1.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 选择风险控制方法:根据风险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后果控制等。

3.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方法,制定详细的操作措施,并组织实施。

4. 监督和检查: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是一个用于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潜在危险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下面是一个关于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的程序,共____字: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1.确定责任部门首先,需要确定一个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的责任部门,这个部门通常是公司的安全、环保或生产部门。

负责部门将负责协调和监督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的工作。

2.收集资料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资料,包括设备、工艺流程、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等。

这些资料将作为辨识和评估危险源的依据。

3.明确辨识范围明确辨识的范围和目标。

例如,可以根据工作场所的功能区域、设备或工艺流程来划分辨识范围。

确保辨识的范围能够覆盖到所有潜在的危险源。

4.辨识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辨识方法。

常用的辨识方法包括检查、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根据需要,可以结合使用多种方法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5.进行辨识根据所选择的辨识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辨识。

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机械设备、化学品、电气设备、工艺流程、作业环境等。

6.记录危险源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包括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可能的危害、潜在风险等。

确保记录准确、完整。

7.制定危险源注册表将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整理成危险源注册表,并进行编号和分类。

注册表中应包括危险源的名称、类别、风险等级、控制措施等信息。

第二部分:危险源评价1.选取评价方法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风险等级,选取适合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可以通过专家判断、风险矩阵等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可以使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

2.进行评价根据所选择的评价方法,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

评价过程中应考虑危险源的可能发生性、严重性和暴露度等因素,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等级和评价意见。

3.记录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进行记录,并与辨识信息进行关联。

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4.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二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二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针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划程序,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

下面是一个关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的范文,供参考。

一、危险源辨识程序1.确定辨识对象:确定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辨识小组:召集辨识小组,由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在辨识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3.收集信息:收集与辨识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物料危险性、人员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4.分析辨识对象:对辨识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危险源。

5.评价危险源: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其频率、严重程度、暴露程度、可能性等因素,确定危险源的级别。

6.制定辨识报告:根据危险源的级别,制定辨识报告,包括危险源的描述、评价结果和建议的控制措施。

7.审查和确认:组织辨识小组对辨识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二、风险评价程序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评价小组:召集评价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安全工程师、职业卫生师、环境工程师等。

3.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等。

4.收集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事故记录、职业病发病率、环境污染指标等方面的信息。

5.分析评价对象:对评价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存在的风险,包括人员伤害风险、职业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

6.评估风险:根据评价标准,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其概率、严重程度、可预见性、可控性等因素,确定风险的级别。

7.制定评价报告:根据风险的级别,制定评价报告,包括风险的描述、评估结果和建议的控制策略。

8.审查和确认:组织评价小组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对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步骤和流程。

通过该程序,企业可以识别出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下面将就该程序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系统地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械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信息:了解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作业程序等。

2. 观察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方式,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

3. 记录和整理: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危险源的种类、位置、可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优先级,确定优先采取控制措施的危险源。

风险评价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风险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可能的伤害程度、可能的发生频率、可能的影响范围等。

2. 进行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指标,对危险源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3. 优先级排序: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危险源需要优先考虑,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三、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计划。

控制策划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等。

例如,在需要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作业环境中,可以采取局部排风装置、防护屏障或穿戴防护设备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是指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一、程序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及时、全面的辨识,对风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和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 范围: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和行业类型。

二、程序的基本内容:1. 危险源辨识(1)制定危险源辨识计划,明确辨识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现场巡查、设备检查、操作步骤分析等方法。

(3)进行危险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危险源台账。

(4)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或职业病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1)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员工接触情况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风险。

(2)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3)确定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4)应用风险矩阵或其它方法,确定风险的具体评估结果。

3.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高风险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优先考虑控制措施的根本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的目标、方法和期限。

(4)组织实施控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5)监督和检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和完善。

4. 监督和管理(1)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程序的有效实施。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建立事故和职业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事故和职业病的及时报告和处理。

(5)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程序的执行和监督:1. 确保程序的有效执行,需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辨识1.1 确定危险源的范畴和分类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危险源的范畴和分类。

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和心理性危险源等。

在焦化项目中,常见的危险源包括高温设备、压力容器、煤气管道、化学药品等。

1.2 识别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在确定危险源后,应进一步识别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

例如,高温设备可能导致烫伤事故,化学药品可能导致中毒或腐蚀等。

通过对事故和伤害的识别,可以更好地了解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

1.3 记录并分析危险源数据对识别出的危险源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

分析应包括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以及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风险评价2.1 确定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风险评价是通过对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定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及影响范围。

在焦化项目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2.2 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根据选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

根据评估结果,将危险源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3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先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确定其优先级。

对于高等级的危险源,应优先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对于低等级的危险源,可以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三、控制措施3.1 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教育措施等。

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危险源的风险程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一、危险源辨识1.收集信息:通过走访、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与工作环境安全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条件、工作过程、设备设施、材料等。

2.确定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危险源。

3.评估危险源: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包括危险源的性质、潜在危害、可能发生的频率等。

4.制定辨识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危险源辨识报告,详细描述各个危险源及其可能的危害。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

风险评价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风险评价标准: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确定风险评价的量化指标和标准。

2.评估风险:根据危险源辨识报告和风险评价标准,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

3.制定评价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风险评价报告,详细描述各个风险源的风险水平。

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潜在的危险源造成的风险,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管理控制程序包括以下步骤:1.制定管理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和风险评价报告,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工程控制、行政控制等。

2.实施控制措施:按照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和监督,确保控制措施有效执行。

3.监测和评价:定期对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

4.培训与教育: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5.记录和报告:对管理控制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报告,包括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评价结果等。

通过上述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这对于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源。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工作场所的平面图、设备清单、工艺流程图等。

2. 实地勘察:对工作场所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工作环境、设备布置、工艺流程等情况。

3.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实地勘察的情况,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处作业、机械设备、化学品等。

4. 分析危险源: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危害性质、危害程度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5.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6. 编制危险源清单:将识别出的危险源整理成清单,包括危险源的名称、危害性质、危害程度以及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和优先级,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评估其风险等级,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风险指数法等。

2. 确定风险优先级:根据评估的风险等级,确定危险源的风险优先级,将风险较高的危险源列为重点控制对象。

3. 制定控制计划:根据风险优先级,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明确控制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等。

4. 实施控制措施:按照制定的控制计划,对危险源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的实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5. 监督和检查:对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持续性。

6. 风险评估的周期性:风险评估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周期性的评估计划,定期对危险源进行评估和控制。

三、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1. 危险源辨识:通过收集企业的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和现场勘察,识别出高温作业、机械设备、化学品等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的实施对于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场所巡查: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巡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电气设备、人为因素等。

2.危险源辨识调查:对已发生的事故和不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中的危险源,并加以改正。

3.员工培训:培训员工对危险源的辨识和处理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危险源辨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识别: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确认。

2.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其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

3.风险评估: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其优先级,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危险源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

风险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人为控制等。

2.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对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包括对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等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对员工进行培训等。

3.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估:对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确定其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危险源。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

5.4.3 引进新的生产工艺、方法,新设备,新材料、新项目。 5.4.4 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更改或补充等业务发展。 5.4.5 员工及相关方合理的要求。 5.5 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参照 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识别 时应重点考虑: 物理性﹕如噪音﹑温度﹑机具(切﹑割﹐夹﹐卷﹐刺)﹑微波振动及撞击等; 化学性﹕如烟雾﹑蒸气体﹑粉尘及液体等; 生物性﹕如昆虫﹑病毒﹑细菌等; 5.6 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参照 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和《职业病范围和和职业病患者处 理办法的规定》,对已选择确定的危险源,分为以下的类别: 5.6.1 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 5.8.3 第二种方法是“作业业件危业性业价法(LECD)”,如下:
(LECD)是用来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时的半定量评价方法,是用与系统
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措施计划应在实施前予以评审,评审应考虑下列因素: a.修订的控制措施是否会导致达到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b.是否产生新的危害; c.是否选择了成本效益最佳方案; d.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修订后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e.修订后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面对诸如完成工作的压力等情况下将不 被忽视。 5.10 危险源的新增及修订 5.10.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应被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如果必要,控制措施
危险源10-1-1
OHSAS 体系建立
新规制定
1.0 目的:识别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评价其风险程度,判定出不可接受风险源,对判定出的不可接受风险 进行 有效控制。

工程建设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范本

工程建设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范本

工程建设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范本1. 简介本程序旨在对工程建设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 目的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评估其对工程建设过程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影响程度,以便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

3.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等。

4. 主要步骤4.1 危险源辨识4.1.1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工程师、安全人员、现场施工人员等。

4.1.2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危险源辨识表格,详细记录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例如高处作业、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

4.1.3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和归纳,形成危险源清单。

4.2 危险源评价4.2.1 对危险源进行定性评价,即确定其对工程建设过程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影响程度,例如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物质损失等。

4.2.2 对危险源进行定量评价,即确定其可能发生的频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并计算风险值。

4.2.3 根据评价结果,对危险源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确定优先处理的危险源。

4.3 风险控制4.3.1 根据危险源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4.3.2 将风险控制措施记录在危险源辨识表格中,并进行监督和检查。

4.3.3 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检查,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4.4 培训与宣传4.4.1 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认识和理解。

4.4.2 制定相关的安全宣传计划,并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5. 责任与权限5.1 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工作,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5.2 安全人员和工程师负责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工作。

5.3 相关工作人员应按照安全规定和程序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工作,并按要求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1.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包括噪声、震动、有毒有害物质、粉尘、高温、辐射等。

2.设备设施辨识:对企业中的设备设施进行检查,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各种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

3.生产工艺辨识:对企业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存在的安全风险,包括化工、冶金、汽车、建筑等各个行业的生产工艺。

辨识出危险源后,需要进行风险评价,即对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事件树法等。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确定风险的优先控制顺序。

管理控制程序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常见的管理控制措施包括:1.工作环境管理控制:通过调整工作环境的布局、改善通风、降噪等手段,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暴露。

2.工艺改进控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工艺进行改进,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设施控制:加装安全设施,比如防爆设备、灭火设备、泄漏预防设备等,提高事故应对能力。

4.培训教育控制: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

5.管理制度控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作业程序,强化安全管理。

6.监督检查控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识别潜在危险源,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企业应该重视这一程序的建立和落实,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以保持企业的安全运营。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隐患辨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潜在的危险,评估风险,并评估环境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影响。

以下是一般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危险源来开始的。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工作场所的各个区域,记录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2.审查文件:审查以前的事故记录、工作指导和任何其他相关文件,以寻找类似危险源。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它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危害:确定每个危险源与员工、访客或公众健康安全的潜在影响。

2.确定风险: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个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

3.风险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源。

第三步: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评估工作场所外部环境对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它包括以下步骤:1.外部考察:考察周围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了解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危害。

2.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以确定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潜在影响。

3.采取行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降低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总结: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是确保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重要程序。

它们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并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审查。

通过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以及评估环境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潜在危害,确保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安全。

延续之前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通过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危险源,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例如:1. 事故调查:分析以前发生的事故情况,了解其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或者伤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界定的过程。

风险评价则是在危险源辨识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在确定了风险后,为了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结合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收集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以及使用的设备相关的数据,包括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材料等。

2.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各类危险源。

3. 程序评估:评估每个危险源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确定其风险等级。

4. 制定措施: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降低风险等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 风险识别: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识别出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

2. 评估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3. 风险排序: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

4. 评估控制措施:评估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其是否能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 排除危险源:尽可能地消除危险源,例如更换设备、改变工艺流程等。

2. 采用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的设计,减少人员与危险源直接接触,例如安装警示标识、安全护栏等。

3. 引入行政控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增加员工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遵守。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物质、设备、过程或活动等。

在工作场所中,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管理是确保员工安全和生产环境安全的重要程序。

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管理程序。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分析和检查,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源的过程。

辨识危险源的目的是为了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减少或消除潜在的风险。

1. 收集信息:收集有关工作场所的各种信息,包括设备、物质、过程、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检查现场、查阅文件和记录、采访员工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2.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机械性、人员行为等多个方面。

3. 归纳总结:对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清单或清单。

清单中应包括危险源的分类、描述、位置、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风险评估等信息。

4. 评估风险:对归纳总结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通过比较可能导致的事故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

评估结果可以使用风险矩阵或其他评估模型来呈现。

5.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通过工程控制、管理控制、行为控制等方式来实施,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

二、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各个危险源的风险程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和优先级,确保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1. 收集数据:收集有关危险源的数据,包括相关文件、统计数据、历史记录等。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调研、查询文献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2. 评估风险: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通过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来进行。

定量方法可以使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比如风险矩阵、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等。

定性方法可以使用专家评估、经验判断等。

3. 分析结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各个危险源的风险程度,确定其对员工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影响程度。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2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2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识别公司施工活动的危害因素,评价危害事件的风险程度,制定有效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级别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识别、评价更新与控制。

3职责3.1管理者代表审批《重大风险清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3.2安全环保监察部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报管理者代表批准,下发《重大风险清单》。

负责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风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负责审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3.3生产部负责参与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组织所属各单位按照《重大风险清单》编制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并在施工(生产)中组织贯彻落实。

3.4各基层单位、部门负责依据《重大风险清单》,对重大危害因素及风险按照相应文件要求进行管理和控制。

负责上报新产生的风险因素及管理方案。

4管理内容与要求4.1工作原则4.1.1预防原则:依据施工现场所涉及的活动范围、危害事件的性质以及时间、风险的特点,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方法。

4.1.2一致性原则:依据施工活动的特点、存在的隐患,选取相应的方法,确保辩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一致性。

4.2危险源辩识4.2.1辩识范围a) 设备采购、设施的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所有运行活动(包括相关方使用的设备、设施)。

b) 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

c) 化学品、油类及其他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等活动(包括相关方的有关活动)。

d) 工程施工中常规或非常规的作业活动。

e) 办公场所、宿舍、食堂。

4.2.2辩识状态a) 正常状态——每天正常进行的日常活动b) 异常状态——停机、检修、维护等。

c) 紧急状态——火灾、爆炸、发生事故、事件等。

4.2.3辨识时要考虑在作业过程中的几个方面:a) 人的不安全行为;b) 物的不安全状态;c) 不良的作业环境;d) 管理方面的缺陷。

4.2.4辩识方法:a) 根据分部分项、工序、工艺流程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辩识。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目的:持续对全公司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保持奠定基础。

消除事故隐患, 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2.范围:适用于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术语及定义3.1 危险源: 各种经营生产活动及其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并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 或它们的组合。

3.2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即从组织经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危险源, 并判定其可能导致事故类别和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3.3 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显露的可能性, 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4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的过程。

3.5 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4.职责:4.1 EHS管理部:4.1.1负责编制、修订、解释本程序。

并监督、指导实施。

4.1.2组织对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所有影响环境的因素和可能涉及的危险源进行识别、汇总、分析、评价, 并制定评价准则, 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及时更新。

4.1.3 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EHSP-002-RC-02)。

4.1.4根据评价结果指导督促各部门制定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 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4.1.5 策划公司危险因素控制的目标、指标。

4.2 各部门:4.2.1各部门负责识别所属范围内的危险源, 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EHSP-002-RC-01)报EHS管理部, 并配合EHS管理部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活动。

4.2.2 各部门负责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的确定和组织实施。

4.3 EHS管理部部长:4.3.1 审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3.2 审核重大危险源清单5.内容:5.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危险源辨识应覆盖公司所有生产、办公及服务的各个方面作业活动。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随着现代经济与职业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关注与认识逐步深入,而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则成为有效防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前提与基础。

以下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预防措施三个方面来阐述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一、危险源辨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生产或施工环节进行全面、系统且有条理性的调研,确定可能产生危害的因素,进行认定和标识的过程。

1. 研究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并对各类危险源分类、分级;同时也应该了解相关的国家、省、市、行业标准和规范、技术措施、职业病防治法规等。

2. 调查现场环境:对生产或施工现场进行人员进出口、交通路线、场地布置、电气线路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存在的危害因素。

3. 识别危险元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及产生的方式,识别危险元素,如噪音、粉尘、有毒气体、辐射等。

4. 制定管控措施:对已识别的危险元素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保证生产或施工的安全性。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通过对危险源从概率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作出分析,评估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或程度的一种评估方法。

1. 制定评估标准:通过研究风险评估制度,确定评估标准、安全指标和评价方法,要把人、物、环境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并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统计分析法进行分析。

2. 识别风险因素:根据危险源分析的结果和评价标准,识别风险因素并量化风险,包括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方面,据此作出预测。

3. 评估风险程度:根据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确定该风险的优先级,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防范。

三、预防措施基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对可能危害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做出预防措施,保证职业健康安全。

1. 常规预防措施:包括提前制定安全方案,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常规措施。

2. 风险控制措施:通过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方式予以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消除,例如对有害因素采取防护措施,采取通风降尘、消声降噪等技术手段。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七步走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七步走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七步走在工业生产和工程项目中,危险源无处不在。

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与风险评价,从而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以下是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主要步骤:一、了解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根源。

在生产过程中,危险源可能包括高温、低温、辐射、有毒有害物质、易燃易爆物质、机械能、电能、液压能等能量形式。

了解各种危险源的特点,有助于对危险源进行准确的辨识和评价。

二、识别潜在风险在了解危险源的基础上,需要识别潜在的风险。

潜在风险是指那些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

通过分析各种危险源的历史事故案例,可以总结出常见的潜在风险因素。

此外,还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员工等方式,发现潜在的风险。

三、评估风险等级识别出潜在风险后,需要根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对风险进行等级评估。

评估风险等级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严重程度、事故的影响范围、事故的可控性等。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

四、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般来说,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教育措施等。

具体措施应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等级来确定,例如:对于高风险源应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对于低风险源则可采取常规的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五、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后,需要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

检查的内容包括:各项安全设施的完好性、员工对安全规定的遵守情况等。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

六、培训员工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培训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方法、应急处理程序、个人防护知识等。

培训结束后,要对员工进行考核,确保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七、建立应急预案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需要建立应急预案。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流程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流程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流程一、概述在任何工作场所或活动中,危险源都存在,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是确保工作安全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流程及关键步骤。

二、危险源辨识1. 基本概念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财产或环境受到伤害、损失的物质、设备、过程或活动。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与特定活动或工作场所相关的潜在危险源的过程。

2. 步骤2.1 收集信息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前,首先收集与工作场所、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流程、设备类型、人员受伤记录等。

2.2 辨识潜在危险源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辨识工作场所或活动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源,例如高处作业、化学品使用等。

2.3 评估危险源等级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等级评估,根据危险源对人员、财产或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其分类为高、中、低风险等级。

三、风险评估1. 基本概念风险评估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进行风险程度评估的过程,旨在确定控制措施和优先级。

2. 步骤3.1 评估风险程度根据危险源的等级以及潜在危害的严重程度、概率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3.2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财产或环境的潜在危害。

3.3 设定风险管控优先级根据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设定危险源的风险管控优先级,确定哪些控制措施需要优先实施。

四、总结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是确保工作安全的关键步骤,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危险源,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

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危险源,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控措施,确保工作安全稳定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CEHS—WP—011版次:V0.0编制:审核:签发:分发:总经办1份、酿造部2份、包装部2份、计划物流部2份、质量部1份修订日期:2017年月日生效日期:2017年月日1、目的为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本公司在活动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危险源进行识别。

2、范围适用于乌鲁木齐工厂范围内危险源的识别及风险评估和控制策划。

3、职责EHS负责组织进行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策划;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危险源;4、控制要求4.1程序描述首先应辨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工作环境、设备(装置)、生产/维修过程存在的危害,并对确认的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判定其危险源风险的级别,依此建立危险源风险控制的措施和降低/消除风险的优先顺序,才能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意外事故(事件)的发生,公司及各部门、全体员工应确保危险源辨识的主动性、经常性的态度对待危险源。

4.2危险源的辨识4.2.1各部门对危险源进行积极、主动、经常性的辨识,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和措施,是防止和减少意外事故(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

当工厂的地理、工作环境、生产设备和工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发生变化时,亦应进行针对性对危险源的辨识,正常工作情况下,要求每一个年度至少应进行一次;对辨识、评价、确认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列表登记建档。

4.2.2在辨识危险源时应充分考虑相关的单元因素活动,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a)工作活动场所的地理位置、环境;b)生产作业过程或所提供的服务、支援过程;c)事先计划的和无计划/突然需要进行的工作;d)计划确定的、经常/正常的工作;e)不经常、偶然发生的工作;f)常态、非常态及失效模式;4.2.3危险源主要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常态):即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非常态):即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除第一类危险源),可能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非常规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三类危险源(失效模式)即导致能量的约束或限制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的各类因素。

4.2.4对危险源的辨识应做到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危险能量主体、危险物质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

辨识时应考虑如下的因素和范围:a)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非正常的活动(如故障抢修等);b)进入生产活动场所的人员(包括员工、临时工、外包人员、外来访问/参观/学习人员及其他相关方的人员);c)生产维修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工器具(包括租赁使用的);d)生产经营活动场所、环境;e)相关的措施、规程等。

4.3风险评价就是对危险源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其可能发生事故的结果,并确定是否可承受。

4.3.1风险评价方法在安全与健康区域,使用格雷厄姆评价方法,在环境因素区域使用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

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格雷厄姆评价法,是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具体赋分标准如下:(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

然而,从系统安全的角度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以此为基础,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个中间值,如表1所示。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

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表2。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L(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Consequence)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范围变化很大,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

把需要治疗的轻微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在1~100之间,如表3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值C(4)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D (Danger)根据经验,危险性分值在20分以下为低危险性;危险性分值在20~70之间,则需要加以注意;危险性分值在70~160之间,有显著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危险性分值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必须立即整改;危险性分值大于320,极度危险,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

按危险性分值划分危险性等级的标准如表4。

表4 危险等级划分D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采用是非判断法与综合打分法相结合进行评价。

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只采用是非判断法判断;对其他环境因素先采用是非判断法,判断结果为1者再采用综合打分法进行评价。

a)下列情况直接判断为重要环境因素:-- 违法或超标;-- 紧急状态;-- 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固体废弃物;-- 节能降耗的重点环境因素b)综合打分法-- 评价准则:对《环境因素清单》中的环境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从下列一个或多个评价因子上分别进行打分,根据评价的项数n,取各项评价因子评分值之和即:M=a+b+c+d+e+f 进行评价。

评价因子及分值表4.3.5即:公司危险源分级为:一级危险源:造成轻微伤害,可能发生轻伤事故二级危险源:造成一定伤害,可能发生一般事故三级危险源:造成重伤或致残,很有可能发生较大事故四级危险源:造成较大的伤害,很有可能发生大的事故4.3.6各部门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报EHS汇总,EHS组织有关部门按一级到四级危险源危险程度核实、修改、确认,经安委会审批,建立全公司《危险源识别评价汇总表》档案,作为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安全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依据,在公司安全生产中进行控制;5、危险源风险控制措施制定5.1各部门依据《危险源识别评价汇总表》对危险源风险进行评价并确定其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法规和公司的安全生产现况,针对不同的危害,制定三级到四级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5.2危险源风险控制应包含:a)控制的目标和管理方案;b)运行控制的措施、操作规程;c)应急方案与程序;d)培训与演练;e)监督检查制度及评审;5.3公司危险源风险控制所制定的措施或应急方案等,应充分考虑到以下方面的因素:a)控制措施是否可以消除危害源和风险,将风险是否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b)控制措施在执行中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c)控制措施是否选定了最佳的方案;d)受影响的人员对控制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评价;e)控制措施是否可以/会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f)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利用技术,改善和提高控制措g)考虑人的精神、体能及适应性,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为最后手段;5.4当公司生产工艺、设备、法规、产品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各部门亦应进行相应的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工作。

6、危险源检查控制6.1 EHS将《危险源识别评价汇总表》下发各部门实施培训控制;6.1.1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保持经常性定期检查危险源运行控制措施实施过程,发现违规、违例的情况应即时予以纠正处理,并予以记录。

发现新的风险应即时报告、评价制定控制措施;6.1.2公司员工间、各工序岗位间应相互监督、监护,发现问题和风险应及时指出、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

6.1.3EHS每年要求各部门须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应用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做到持续有效;6.1.4公司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保证对三、四级危险源采取足够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

6.1.7公司制定的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各项措施,及时进行培训、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与修订,以确保预案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6.1.8公司建立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记录危险源的辨识、危险等级、管理方法、技术措施、巡查、检查、隐患整改等情况。

6.1.9公司四级危险源设置标有危险源名称、等级、影响程度及范围等情况的明显警告标志;并应将四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信息告知岗位员工、临时工及影响范围内的相关单位和人员。

6.1.10公司对接触与使用三级、四级危险源的员工、临时工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6.1.11当公司三级、四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公司EHS和所在部门应当对三级、四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

6.1.12公司EHS应加强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将本单位四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告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以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情况。

一旦发生本公司不能处理的情况,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并同时上报南疆事业部;必要时可报至股份公司,以便及时调动有关方面的力量进行处理,以及时避免事故的发生。

6.1.13公司应贯彻执行国家、地区、行业的技术标准,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监控管理水平,提高三级、四级危险源的安全稳定性。

7、危险源的信息反馈7.1公司EHS将完成建档的《危险源识别评价汇总表》、《三级、四级危险源监控措施及预案》和对其控制情况及时建档;7.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责任范围内定期监测、检查的危险源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报EHS,由EHS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做到相互反馈,并适时修正《危险源识别评价汇总表》、《三级、四级危险源监控措施及预案》,达到持续有效地控制。

附件:《乌市公司风险源辨识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