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8)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辛弃疾《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一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 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上阕:描绘了少年时期的作者,不懂得愁的滋味,却为了填词而故作深沉,强行表达愁绪。
“爱上层楼”这一动作,显示出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下阕: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经历了更多的人生苦难,真正领略到了愁苦的滋味。
然而,此时的他却“欲说还休”,这种复杂的情绪,既是因为愁绪深沉,难以言表,也是因为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对于愁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整体:这首词通过对比少年和成年时对待“愁”的不同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词的最后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既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在特定时期的心境。
同时,这首词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变迁和成长的苦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感染力。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朝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题解】淳熙八年(1181)底,辛弃疾被人诬以“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百里”,被弹劾落职。
次年初,四十三岁的辛弃疾来到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城郊的带湖闲居,时间长达十年。
这首词即作于此期间。
词题“书博山道中壁”,表明这首词写在博山山道的岩壁上。
博山在上饶附近,风景优美,辛氏在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常往来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了十几首词。
句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层楼”,高楼。
在古典诗词中,登楼与发愁紧紧相连,几乎结成不解之缘。
这大概是因为登上高楼,极目远望,茫茫四野,浩浩长天,最容易触动人们的愁肠,引起感慨万千。
杜甫《登楼》诗曰“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有“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最为典型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站在幽州高高的楼台上,发出了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楼令人发愁,令人伤心,令人落泪。
而这些人之所以触景伤情,或因人生坎坷,世事沧桑,或因漂游在外,思念家乡,或因壮志难酬,寂寞难耐,总之,心底都装着这样那样的“愁”。
但年少时的辛弃疾,分明不识“愁”为何物,却偏偏“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原来,他的“爱上层楼”,是为了要写出新的词句,无愁寻愁,强要说愁。
少年人涉世不深,心底事浅,更不懂得人生艰难,即使登楼,也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能有多少浓重的忧愁呢?这愁不过是无根之愁、做作之愁,是故作深沉、无病 *** 的“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人不仅是写年少时的自己,也写出了青春少年常有的特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如今的辛弃疾,尝尽了“愁”的滋味,却不愿再说“愁”了。
这时的“愁”,不再是年少强说的“愁”,而是四十多年坎坷人生路上实实在在的“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朝代:清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鉴赏古诗鉴赏0304 2227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时,经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博山在江西广丰西南三十多里)。
这首词写博山道中所见,它好象是一幅山水画。
题目是“效李易安体”,所以这首词写的明白如话。
虽然在文字上容易读懂,可是我们要仔细体会,因为它里面隐约地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山水景物;下片则全是想象之辞,虽然是虚写,却是这首词最主要的部分。
上片首写起云,次写骤雨,再次写放晴,是写夏天山村的天气变化。
“一霎儿价”就是一会儿功夫。
“价”是语助辞。
“风景怎生图画”句,可以理解为赞叹之辞:“这风景是怎样美丽的图画呵!”也可以体会为反诘语气:“这风景怎么能画得出来呵?!”上面六句把山乡风光描绘为一幅清旷的图画。
最后两句:“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者”就是“这”)是写自己的思想愿望,即由此引起下片想象之辞。
下片是设想在这里过生活的情景。
写“午醉醒时”,看见“松窗竹户”十分潇洒(“万千”是“十分”的意思),又看见飞来的野鸟,更增加了意境的闲暇。
末了“却怪白鸥”几句来一个转折,使文情起了变化,说明他所想象的平静悠闲的生活,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旧盟都在”几句是对白鸥说的话:“我还记得同你们有过盟约,而你们现在却同我隔膜了。
”“别有说话”,是说存在着违背旧盟的念头。
古诗有盟鸥之辞,李白诗:“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
可能是最早的两句。
辛弃疾于退隐带湖新居之初,也有“盟鸥”的《水调歌头》:有“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之句。
相传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而辛弃疾这首词的结尾却说,连曾经跟我有过盟约的、最无机心的白鸥,如今也不相信我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1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词赏析: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1。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明白。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少年时哪儿懂得什么是忧,什么是愁?却偏偏喜爱登上高楼。
登上高楼,为了能写首新词,便说心里真忧愁。
而今的愁滋味呵,已经尝够,却想说又不愿开口。
不愿开口,就说:“天气凉爽了,好个金秋!”
【赏析】
此词是词人42岁时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
博山即在上饶附近。
此次落职,与他在湖南训练飞虎军与权臣发生矛盾有关。
但这首词的意蕴,由于其深含人生哲理,故而能远远超脱其具体背景而成为对人生有高度概括的词作,而深受人们
喜爱。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大全,希望能帮到大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一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二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鉴赏
古诗鉴赏
0302 104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也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本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还应该说明,本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王方俊张曾峒)。